损坏之物

更新时间:2023-03-12 03:49:55 阅读: 评论:0

翠丰温泉-坎肩

损坏之物
2023年3月12日发(作者:苹果手机怎么用)

刑法第271条第一款职务侵占罪

职务侵占罪(刑法第270条),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

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

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

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二)》第八十

四条规定:职务侵占案(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一款)

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

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在五千元至一万元以上的,应

予立案追诉。(对过去的犯罪行为,在法定期限内起诉和追究刑事责任的叫追诉。

超过法定朞限的,不再追诉。但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采取强制措施以后,

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则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构成要件

客体要件

本罪的犯罪客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产所有权。

此处所称“公司”,是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规

定设立的非国有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所称“企

业”,是指除上述公司以外的非国有的经过工商行政管理机

关批准设立的有一定数量的注册资金及一定数量的从业人

员的营利性的经济组织,如商店、工厂、饭店、宾馆及各种

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行业等经济组织;其他单位,是指除

上述公司、企业以外的非国有的社会团体或经济组织,包括

集体或者民办的事业单位,以及各类团体。职务侵占罪

侵犯的对象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物,包括动产和

不动产所谓“动产”,不仅指已在公司、企业、其他单位占

有、管理之下的钱财(包括人民币、外币、有价证券等),

而且也包括本单位有权占有而未占有的财物,如公司、企业

或其他单位拥有的债权。就财物的形态而言,犯罪对象包括

有形物和无形物,如厂房、电力、煤气、天然气、工业产权,

等等。

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占本单位财物,

数额较大的行为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必须是利用自己的职务上的便利,所谓利用职务上的便

利,是指利用职

权及与职务有关的便利条件。职权,是指指本人职务、岗位

范围内的权力,与职务有关的便利条件,是指虽然不是直接

利用职务或岗位上的权限,但却利用了本人的职权或地位所

形成的便利条件,或通过其他人员利用职务或地位上的便利

条件。包括:(1)利用自己主管、分管、经手、决定或处

理以及经办一定事项等的权力;(2)依靠、凭借自己的权

力去指挥、影响下属或利用其他人员的与职务、岗位有关的

权限;(3)依靠、凭借权限、地位控制、左右其他人员,

或者利用对己有所求人员的权限,如单位领导利用调拨、处

置单位财产的权力;出纳利用经手、管理钱财的权利;一般

职工利用单位暂时将财物,如房屋等交给自己使用、保管的

权利等。至于不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而仅是利用工作上的

便利如熟悉环境、容易混入现场、易接近目标等,即使取得

了财物,也不是构成本罪,构成犯罪的,应当以他罪如盗窃

罪论处。

2.必须有侵占的行为。本单位财物,是指单位依法占有

的全部财产,包括本单位以自己名义拥有或虽不以自己名义

拥有但为本单位占有的一切物权、无形财物权和债权。其具

体形态可是建筑物、设备、库存商品、现金、专利、商标等。

所谓非法占为己有,是指采用侵吞、窃取、骗取等各种手段

将本单位财物化为私有,既包括将合法已持有的单位财物视

为己物而加以处分、使用、收藏即变持有为所有的行为,如

将自己所占有的单位房屋、设备等财产等谎称为自有,标价

出售;将所住的单位房屋,过户登记为己有;或者隐匿保管

之物,谎称已被盗窃、遗失、损坏等等,又包括先不占有单

位财物但利用职务之便而骗取、窃取、侵吞、私分从而转化

为私有的行为。不论是先持有而转为己有还是先不持有而采

取侵吞、窃取、骗取方法转为己有,只要本质上出于非法占

有的目的,并利用了职务之便作出了这种非法占有的意思表

示,达到了数额较大的标准,即可构成本罪。值得注意的是,

行为人对本单位财物的非法侵占一旦开始,便处于继续状态,

但这只是非法所有状态结果的继续,并非本罪的侵占行为的

继续。侵占行为的完成,则应视为既遂。至于未遂,则应视

侵占行为是否完成而定,如果没有完成,则应以未遂论处,

如财会人员故意将某笔收款不入帐,但未来得及结帐就被发

现,则应以本罪未遂论处。

3.必须达到数额较大的程度如果仅有非法侵占公司、企业

及其他单位财物的行为,但没有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则也

不能构成本罪。至于数额较大的起点数额,参照最高人民法

院《关于办理违反公司受贿、侵占、挪用等刑事案件适用法

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之规定,是指侵占公司、企业等单位财

物5000元至2万元以上的。

认定本罪的几个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经济迅速发展,财产流转日益频繁。在

现实生活中,公司、企业和其他单位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侵占

公共财物的问题日渐突出。分别是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市场

主体多样化,经济成分多元化,一些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

人员职务侵占的案件呈上升趋势。在司法实务中,正确认定

职务侵占罪,按照每人刑法定原则注意把握职务侵占罪与侵

占罪、贪污罪等的区别,按照罪刑法定原则准确定罪量刑,

这对于发挥刑法打击犯罪职能作用至关重要。

职务侵占罪的犯罪的主观方面是直接故意,无需详论。

笔者拟结合审判工作实际,就职务侵占罪犯罪构成的主体、

客体、客观方面和法定刑等几个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司法

实务有所裨益。

犯罪主体的认定

(一)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

《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公司、企业或

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

占为己有,数额较大,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是拘役;数

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职

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工作人员,

而且是非国家工作人员,因而是特殊主体。具体而言,包括:

①非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包

括董事、监事、经理、负责人、职工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占有

本单位财物,数额较大的,他们或者有特定的职务,或者从

事一定的工作,可以利用职务之便或工作之便侵占单位财物

而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②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

业单位中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工作之便非法占有本单位

财物,数额较大的,也应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司法实务中,

对于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

一般职员和工人,如果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确立劳动关系或者

虽未签订劳动合同,但是否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包括

合同工和临时工,可以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而仅以提供劳

务获取报酬而没有确立劳动关系的从业人员,不是公司、企

业或者其他组织的工作人员,不构成本罪的犯罪主体。

(二)正确区分“国家工作人员”和“非国家工作人员”

《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国有公司、企

业或者其他同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

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

公务的人员有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

百八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即以贪污罪处罚。“公司、

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是截然不同内

容的两个概念,二者各自取得职业资格的法律依据、体现的

法律关系都不相同。因此,司法实务中,我们可以先界定行

为人是否属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刑法》第九十三

条规定:“本法所标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国家机关从事公务

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

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

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

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如果行

为不属《刑法》第九十三条规定的范围,就应界定为“非国

家工作人员”。

(三)共同犯罪的定性问题。关于国家工作人员与公司、

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人员共同侵占单位财物如何定性处理。

这术界有多种观点,如“分别定罪说”、“主犯决定说”、

“主犯决定与分别定罪说的折衷说”、“区别对待说”等等。

归纳起来,可以划分为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按主犯的基本

特征定性,如主犯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那么同案犯都应

贪污罪;如主犯的身份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

那么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同案犯定侵占罪。另一种意见

认为,如果主犯的身份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人员,那

么全案都定侵占罪;如果主犯的身份是国家工作人员,应分

别定罪,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定贪污罪,公司、企业或

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定侵占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贪污、

职务侵占案件如何认定共同犯罪几个问题的解释》(法释

[2000]15号,2000年7月8日起施行)明确了认定依据,

即“行为人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

便利,共同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

财物的,以贪污罪犯庭处。”“行为人与公司、企业或者其

他单位的人员勾结,利用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人员的职

务便利,共同将该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以

职务侵占罪犯认处。”“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不具

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人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分别利用各

自的职务便利,共同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按照主

犯的犯罪性质定罪。”因此,在司法实务中,必须根据最高

法院司法解释的规定,按照共同犯罪的共同故意、共同行

为的要件,注意区分主犯与从犯,结合个案来正确定罪处罚。

(四)职务侵占罪的犯罪主体不包括单位

《刑法》原则第五章规定的所有侵犯财产罪,均没有涉及

其单位犯罪的问题。根据罪刑法定原则,职务侵占罪的犯罪

主体是自然人,单位不构成本罪的主体。

犯罪客体的认定

(一)职务侵占罪的客体

犯罪客体是为我国刑法所保护而被犯罪行为侵害的

一定的社会关系。职务侵占罪的客体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

单位的财产所有权。根据《民法通则》第七十一条的规定,

财产所有权是基于物权而形成的一种法律上的物的支配关

系。从积极方面理解,表现为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

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从消极方面理解,表现为

独占或排除他人干涉、侵夺和妨害的权利。职务侵占罪的犯

罪行为正是侵犯了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上述权利,而妄

图取得对本单位财物的占有,收用、处分等权利。

(二)职务侵占罪的犯罪对象

是指本单位的财物。从法律属性上分析,本单位财物

不仅指单位所有的财物,而且应包括单位“村有”的财物,

即本单位依照法律规定或契约约定临时管理、使用或运输的

他人财物。其与侵占罪的区别,后文祥论。从自然属性分析,

包括动产和不动产,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司法实务中,难

点在于是否把无形财产作为职务侵占罪的犯罪对象。无形财

产指不具有自然形态,但能为人们提供某种权利并带来利益

的财产。梁慧星教授对“物的观念之扩张”有如下认述:由

于实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电热声光等能的广泛利用,

迫使法律扩张物的概念。于是,电热声、光等自然力,亦被

拆为物,而不拘于“有形”。但权利仍不包括在内。我国民

法亦应如此解释。①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

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盗窃公私财物,包括

电力、煤气、天然气等”。因此,按照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的

规定和“物的观念之扩张”理论,无形财产应成为职务侵占

罪的犯罪对象。但是,人为知识产权的专利权、商报权、功

作权和商业秘密等,不同于有形财产,也不同于电力、热能、

煤气、天然气等无形物,这类无形财产不应作为职务侵占罪

的犯罪对象,应根据具体情况以侵犯知识产权罪定罪量刑。

(三)混合刑经济组织公共财产界定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按照产权清晰,要责

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

规范的公司制改革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建立

现代企业制度的进程中,各种经济处分并存以及多种经济成

分相经混合的状况十分普通,由多个投资主体组成的股份有

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等混合型经济组织将取代以国有企

业为代表的传统企业类型,在国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

作用。改革的深化给刑法学设置了一个难题,即如何从混合

型经济中正确认定公共财产,对司法实务中贪污罪与职务侵

占罪正确界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国有公司、企业或其

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

的人员,侵吞本单位含有国有资产的混合型财产,若该混合

型财产被认定为公共财产,无疑是成立贪污罪,若被认定为

非公共财产,则成立职务侵占罪。对此问题,刑法学界争议

较大,参战难统一。第一种意见认为,公共财产必须以终极

所有权为标准。在混合型经济中,必须按国有、集体的股份

或出资比例认定公共财产。③第二种意见认为,国有、集体

控股企业的财产,应全额认定为公共财产,不控股的企业按

股份或出资比例认定。④第三种意见认为,只要有公有资本

的混合型经济,就应全额认定为公共财产。⑤

笔者认为,应以是否控股和投资比例为标准来界定混

合型经济的财产性质。即国有、集体控股(控股51%以上为

绝对控股,35%—51%为相对控股)或投资比例占多数的企业

财产,应全额认定为公共财产;不控股或投资比例占少数的

企业财产,一律不认定为公共财产。党的十五大报告对股份

问题指出:“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中,国家和集体控股,

其有明显的公有性。”我国刑法罪刑法定原则,其含义就是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着重以个

人自由为价值取向,体现了刑法保障人权的精神。司法实务

中,解释刑法必须体现罪刑法定原则的精神。在法律规定不

明确的情况下,按照刑法罪刑法定原则,就要作有利被告人

的解释。《刑法》第九十一条第二款规定:“在国家机关、

国有公司、企业、集体企业和人民团体中管理使用或者运输

中的私人财产,以公共财产论。”把国有、集体控股或投资

比例占多数的企业中的私人财产,从而以公共财产论。笔者

认为,按照控股和投资比例来界定混合型经济的财产情况,

《刑法》第九十一条第二款可以作为法律依据,也便于司务

实务人员掌握。这一问题,有待于立法和司法机关加强调研,

尽快从立法或司法解释方面加以明确。

客观方面的认定

(一)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认定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职务侵占罪的构成要件,通

说认为,职务侵占罪中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利用自

己职务范围内的职权和地位所形成的有利条件,即经手、管

理财物的便利条件。⑥或指利用自己主管、管理、经手单位

财物的便利条件。⑦有的学者表述为,指利用自己在授权或

委任或基于契约而从事的岗位上的具有的主管、管理或者经

手本单位财物便利条件。⑧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下方面来加以

分析。“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包括:利用自己主管、分管、

经手、决定或处理、经办一定事项的权力;依靠、凭借自己

的权力去指挥、影响下属或利用其他人员的职务、岗位有关

的权限;依靠、凭借权限、地位去控制、左右其他人员,司

法实务中,对是否包括公务和劳务之便分歧较大。

1.对“职务”含义的正确理解。对“职务”词义的

内涵《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职务”的解释为:“职位规定

应该担任的工作”。而工作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因而

职务的范畴应当包括公务和劳务。职务是一项工作,不能与

“职权”划等号,职权是指职务范围内的权力。职务包括担

当单位的管理职责和从事具体的业务活动。从我国刑法对职

务犯罪的规定来分析,1979年刑法只规定了公务犯罪,即刑

法中规定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而实施的犯罪如贪污罪、受贿

罪等。都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从事公务活动的便利实施的犯

罪。而1997年刑法不仅规定了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

便利实施的犯罪,也规定了许多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

的便利实施的犯罪如职务侵占罪、商业受贿罪等。刑法规定

的后一类犯罪如职务侵占罪,公司、企业和其他单位的人员,

无论是实施的犯罪,严重侵犯了公司,企业等单位的合法权

益,对公司企业等单位所造成的危害后果都是相同的。刑法

并没有将二者仅因利用不同的职务便利而分别规定为两种

不同的犯罪。因此,刑法规定的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

的便利实施的犯罪,包括了利用从事公务活动之便实施的犯

罪和利用从事劳务活动之便实施的犯罪。

2.从刑法对犯罪主体身份的规定来理解。职务侵占

罪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究竟是利用从事公务活动之便,

还是利用从事劳务活动之便,我们可以从刑法对该罪犯罪主

体身份的规定来加以分析。我国刑法凡是规定利用职务上的

便利实施的犯罪,同时对其主体予以明确规定,其目的就在

于明确规定该罪的构成要件,也为我们认定利用职务之便的

含义提供法律依据。如刑法规定的贪污、受贿罪的实施是国

家工作人员利用了从事公务活动的便利。刑法对职务侵占罪

主体规定为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人员,而未明确是仅包

括从事公务的人员如董事、经理、厂长等领导层人员,因而

应该认为刑法对职务侵占罪的主体包括公司、企业或其他单

位的职工,即同时包括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其利用职务上

的便利也应认为同时包括利用从事公务活动之便和利用从

事劳务活动之便。因此,结合刑法犯罪主体的规定,就能正

确认定利用职务上便利究竟是否包括利用从事劳务活动之

便。

3.“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与利用职权的关系

职务侵占罪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否一定要求行

为人具有职权?对此,有观点认为答案是否定的,理由是职

务侵占罪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指的是利用行为人主管、

管理、经手单位财物的职责范围内的便利,与是否享有职权

无关。笔者认为,刑法规定中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均是

以享有职权为前提的,没有职权就谈不上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根据上述司法解释的规定,贪污罪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是指利用职务上主管、管理、经手公共财物的权力及方便条

件,受贿罪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利用本人职务范围

内的权力,即自己职务上主管、负责或者承办某项公共事务

的职权及其所形成的便利条件。这两条解释中均强调“利用

职务上的便利”是利用了权力或职权,行为人根本就没有职

权的,即使实施了侵吞公共财物或收受他人财物的行为,比

如国有企业中生产线上的工人利用生产中经手产品的机会

盗窃产品的,或者某领导的司机利用为领导开车之机为他人

说情而收受他人财物的,均不构成贪污、受贿罪。所以,可

以理解为,在其他罪名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均应要求

具有职权的存在。当然,职权与任职是两个概念,具有职权

不等于一定是领导。职权的核心是强调具有职务范围内对财

物与事项的管理权力。生产线上的工人其职责仅仅是生产产

品,不享有对财物进行管理、支配的职权,因此不能成为职

务侵占罪的主体。

(二)“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认定

“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是职务侵占有罪的构

成要件,应当注意从犯罪对象上侵占罪的“将代为保管的他

人财物非法占有为己有”的构成要件的区别。职务侵占罪的

犯罪对象只能是行为人主管、管理、经手的本公司、企业或

单位的财物,以“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为特征。而侵占罪

的犯罪对象既包括行为人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也包括他人

的遗失物和埋藏物,既包括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财物,

也包括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之个的个人或组织的财物,以

“非法占有代为保管的财物”为特征。掌握以上特征,我们

就可以区分以下情况:一是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人员在从

事业务活动中将其他单位或个人交付的数额较大的财物非

法占为己有的,因其行为系履行职务中的单位行为而非个人

行为,所以应定职务侵占罪。二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

数额较大的财物,如果行为人系受本单位委托,那么该财物

系本单位使用中的他人财物,应定职务侵占罪;如果行为人

并未受委托而是以个人名义借用的,则应定侵占罪。三是公

司、企业或其他单位人员非法占有借用或租用本单位财物数

额较大的,因行为人的占有己不属于利用主管、管理或经手

本单位财物的职务上的便利,不应定职务侵占罪;如行为人

拒不退还的财物数额较大的,应定侵占罪。

(三)职务侵占罪的手段问题

对职务侵占罪的手段,少数学者认为只有侵占即“侵

吞”一种,但多数学者认为除侵吞外,还包括盗窃、诈骗等

其他非法手段。⑨笔者赞同多数学者的观点。

1.从职务侵占罪的科学定罪分析。非法占有他人财

物之前即已经持有他人财物,是世界各国刑法及刑法理论公

认的侵占犯罪的定型性。即不管行为人采取什么手段,只要

将其已经持有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都是侵占犯罪的行

为。对于职务侵占罪而言,行为人如果采取秘密的“窃取”

手段、隐瞒事实真相或虚构事实的“骗取”手段,都是将原

已持有的本单位财物非法占有为己有,都是属于侵占行为的

范畴,因而符合职务侵占罪的定罪要求。如果认为职务侵占

罪的行为方式只有“侵吞”手段,那么对采取盗窃、骗取等

手段非法占有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财物的,势必以盗窃罪、

诈骗罪定罪处罚。但是,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二款规定,

对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

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

及其他单位从中公务的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非法占有本单位

财物的,以贪污罪定罪处罚。那么,同样是采取侵吞、盗窃、

骗取等手段非法占有本单位财物的,对上述人员定贪污罪,

而对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其他人员却分别定职务侵占

罪、盗窃罪、诈骗罪,显然有违定原则,符合科学定罪的要

求。

2.从我国刑法立法演讲过程分析。1979年《刑法》

只规定了贪污罪,而未规定其他侵占犯罪。但贪污罪的主体

是国家工作人员。基于保护集体财产和惩罚侵占财产行为的

客观要求,立法者采取扩大贪污罪的主体范围的权宜之计。

1988年1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施行《关于惩治贪

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将贪污罪的主体范围扩大到集

体经济组织工作人员和其他经手、管理公共财物的人员。这

一做法显然比较牵强,对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人员的侵

占行为仍然无法有效、合理地处理。1995年2月28日,全

国人大常委会又颁布施行《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

定》,设立公司、企业人员人民侵占罪,将集体经济组织工

作人员,受企业委托从事公务活动的人员,全民和集体所有

制企业的承包经营者等人员的贪污行为从贪污罪中分离出

来,被公司、企业人员侵占罪所包容。现行《刑法》在此基

础上设立职务侵占罪,进一步将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中经手、

管理公共财物等人员的贪污行为分离出来,为职务侵占罪所

包容。因此,贪污罪中只剩下国家工作人员和受国家机关、

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

财产人员的贪污行为。从贪污罪与职务侵占罪这一立法演讲

过程看,贪污罪的犯罪手段包括侵吞、盗窃、骗取等多种手

段,现行刑法立法已将一部分原为贪污罪的行为作为职务侵

占罪加以规定,并用对这些行为方式并未加以任何限制,因

此职务侵占罪的行为方式当然应包括侵吞、盗窃、骗取等手

段。

(四)职务侵占罪法定刑的问题

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职务侵占罪与盗

窃、诈骗罪的法定刑相比较,前者轻于后者。一般而言,侵

占罪的社会危害程度明显轻于盗窃、诈骗等罪。但职务侵占

罪还存在行为人亵渎职务的一面,其社会危害程度要重于侵

占罪,而接近或相当于盗窃、诈骗的社会危害程度,因此,

刑法对职务侵占罪法定刑的规定不尽合理。根据罪责刑相适

应的刑法基本原则,在今后立法中应使职务侵占罪的法定刑

与盗窃、诈骗等罪的法定刑相协调。

立案标准

职务侵占罪,是指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

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

职务侵占罪的立案标准1979年刑法未作规定。本罪是从

全国人大常委会1995年2月28日颁布实施的《关于惩治违

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吸收为刑法具体规定的。1997年刑

法第271条规定,“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

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

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5年以上有

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所谓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行为人利用自己在本单位所具

有职务所产生的方便条件。对于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

实践中一般表现为侵吞、盗窃、骗取等非法手段。构成本罪,

必须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

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公司、企业或者

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

为己有,数额在5000元至1万元以上眠一应予追诉。这里

的数额,应当累计计算。

应当注意,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本罪的立案标准

规定了一个幅度,即非法占有的数额在5000元至1万元的,

应当追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应当会同当人

民检察院,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在上述数额幅度的范围内,

及时确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执行的数额标准,

并上报备案。

处罚

犯本罪的,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

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最高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试行)规定:

1、构成职务侵占罪的,可以根据下列不同情形在相应的幅

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1)达到数额较大起点的,可以在三个月拘役至一年有期徒

刑幅度内确定量刑起点。

(2)达到数额巨大起点的,可以在五年至六年有期徒刑幅度

内确定量刑起点。

2、在量刑起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职务侵占数额等其他影

响犯罪构成的犯罪事实增加刑罚量,确定基准刑。

相关法条

《刑法》

第二百七十一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

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处

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五年以上有期

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

有单位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和国有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国有单

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以及其他单位从事公务的人员有

前款行为的,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条、第三百八十三条的

规定定罪处罚。

第一百八十三条第一款保险公司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

的便利,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进行虚假理赔,骗取

保险金归自己所有的,依照本法第二百七十一条的规定定罪

处罚。

《公司法》

第一百一十四条董事、监事、经理利用职权收受贿赂、其

他非法收入或者侵占公司财产的,没收违法所得,责令退还

公司财产,由公司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

任。

《合伙企业法》

第六十八条合伙人执行合伙企业事务中,将应当归合伙企

业的利益据为己有的,或者采取其他手段侵占合伙企业财产

的,责令将该利益和财产退还合伙企业;给合伙企业或者其

他合伙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

法追究刑事责任。

司法解释

关于职务侵占罪的司法解释

[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违反公司法受贿、侵占、挪用等刑

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1995·12·25法发

[1995]23号)

二、根据《决定》第十条的规定,公司和其他企业的董事、

监事、职工利用职务或者工作上的便利,侵占本公司、企业

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侵占罪。

《决定》第十条规定的“侵占”,是指行为人以侵吞、盗

窃、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本公司、企业财物的行为。

实施《决定》第十条规定的行为,侵占公司、企业财物五千

元至二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侵占公司、企业财

物十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

四、根据《决定》第十二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实施《决定》

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

的补充规定》处罚。

《决定》第十二条所说的国家工作人员,是指在国有公司、

企业或者其他公司、企业中行使管理职权,并具有国家工作

人员身份的人员,包括受国有公司、国有企业委派或者聘

请,作为国有公司、国有企业代表,在中外合资、合作、股

份制公司/企业中,行使管理职权,并具有国家工作人吊身

份的人员。

五、《决定》第十四条所说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

司以外的企业职工”,是指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以

外的企业中非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工。

六、各高级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按照本解释规

定的受贿、侵占、挪用的定罪数额幅度,确定本地区执行的

具体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村民小组组长利用职务便利非法上有

公共财物行为如何定性问题的批复》(1999.6.25法释

[1999]12号)

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川高法[1998]224号《关于村民小组组长利用职务便

利侵吞公共财物如何定性的问题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

复如下:

对村民小组组长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村民小组集体财产非

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行为,应当依照刑法第二百七十一

条第一款的规定,以职务侵占罪定罪处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占案件如何认定共

同犯罪几个问题的解释》(2000.6.30法释[2000]15号)

为依法审理贪污或者职务侵占犯罪案件,现就这类案件如何

认定共同犯罪问题解释如下:

第二条行为人与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勾结,利

用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人员的职务便利,共同将该单位

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的,以职务侵占罪共犯论处。

第三条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

身份的人与国家工作人员勾结,分别利用各自的职务便利,

共同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按照主犯的犯罪性质定

罪。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03:49:5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5641952216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损坏之物.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损坏之物.pdf

上一篇:白文鸟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损坏之物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