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读后感【一】
翻开这本书,一起追随伏尼契的脚步……
亚瑟成长在佛罗伦萨一个富有的家庭里,母亲是两个孩子的继母,而他的
亲生父亲是神学院院长蒙泰尼里,也就是说亚瑟是个私生子。然而他的母亲在他
17岁得冬天里去世,他也开始在大学里参加了秘密革命组织——青年意大利党。
琼玛是他儿时的玩伴,他对她的爱纯洁得像一朵盛开的百合,同时琼也是组织里的
一员。在一次对话中,亚瑟对神甫蒙泰尼里透露了他参加革命组织的事,神甫为此
开始感到了不安。后来,蒙泰尼里赴罗马任主教之职,而卡尔狄神甫接任神学院院
长一职,当亚瑟向卡尔狄神甫忏悔时受骗说出秘密革命组织的名称和自己偷运政治
书籍的事实。卡尔狄神甫随即告密,亚瑟和一党被捕。
亚瑟出狱后,告知琼是他将组织的秘密说出去时,受到了琼的鄙弃,深受
打击,恰在此时,他又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之谜,在双重打击之下,亚瑟精神崩溃,
他砸碎神像,留下字条伪称自尽,然后潜出海关,偷渡到了南美洲,然而这一年他
才19岁。
在南美,他坠入了“真正的地狱之中”,他到处漂泊流浪,做过杂工和赌
窟仆人,在他21岁那年被一名水手打成残废,伤愈后到杂耍班子充当小丑,受尽
耻笑和侮辱。非人的遭遇极大地改变了亚瑟的性格和面貌,以致十三年后,当年的
恋人琼和他的亲生父亲面对他竟然也没认出他来。
他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他的传奇一生给了我强烈的震撼。
学会坚强,无论你我,挺起胸膛,直面困难,向困难挑战——这是《牛
虻》给我的启示!
主人公牛虻出生在意大利的一个英国富商勃尔顿家中,曾经天真地以为这
个世界是多么地美好。名义上是富豪之子,但实则是受异母兄嫂的歧视的私生子的
他,精神上很受挫伤,却始终不知道事情的真相。把渊博学识蒙太尼里神甫当作良
师慈父,以一片赤诚之心回报他对自己的关怀。但是,当他接触了青年意大利党
人,看到了自己忏悔神父的间谍行经、认清了教会和反动当局狼狈为奸、镇压革命
的残酷现实之后,他大彻大悟,从而走上了与他们进行义无反顾、不屈不挠的斗争
的道路。
我深深震撼于这惊心动魄的故事,《牛虻》以主人公坎坷的一生为主线。
牛虻因误会被认为出卖朋友,出逃南美洲,改名为里瓦雷士。在那里,牛虻成了残
疾人:跛脚,左臂扭曲,左手缺二指。牛虻参加了革命,在偷运军火时由于疏忽被
捕,最后被杀。大笔勾勒和细致描绘了牛虻饱受压抑和摧残后,背叛了他曾笃信的
上帝,投入了火热的革命斗争,锤炼成一个为统一和独立的意大利而忘我战斗的革
命者。
人的灵魂,系在那个扭曲的身躯里,被迫为它所奴役,想想它在众人的面
前瑟瑟发抖,羞辱和苦难使它透不过气来当时的意大利正遭到奥地利的侵略,青年
意大利党争取民族独立的思想吸引着热血青年。牛虻决定献身于这项事业。然而,
在遭遇崇拜的父亲的欺骗,心爱之人的误解时,一连串的打击使他陷入极度苦之
中,几乎要发狂。这次挫折对亚瑟来说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同时又是火中凤凰的
新生,从此之后,亚瑟再也不是旧“亚瑟”了,他变成了“牛虻”。
流浪生活磨炼了亚瑟,回到意大利时,他已经是一个坚强、冷酷、老练的
牛虻了。此时,他又遇见了琼玛,但琼玛已认不出他了。牛虻和他的战友们积极准
备着起义。在一次偷运军火的行动中被敌人突然包围,牛虻掩护其他人突围,自己
却因为蒙太尼里的突然出现而垂下了手中的枪,不幸被捕。牛虻的战友们设法营救
他,但牛虻身负重伤,晕倒在越狱途中。敌人决定迅速将他处死。前来探望的蒙太
尼里企图以父子之情和放弃主教的条件劝他归降;而牛虻却企图打动蒙太尼里,要
他在宗教与儿子革命之间做出抉择,但他们谁都不能放弃自己的信仰。蒙太尼里在
牛虻的死刑判决书上签了字,自己也痛苦地发疯致死。
刑场上,牛虻从容不迫,慷慨就义。在狱中给琼玛的一封信里,他写上了
他们儿时熟稔的一首小诗: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掉,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虻!
至此,琼玛才豁然领悟:牛虻就是她曾经爱过而又冤屈过的亚瑟。他,牛虻——一
个为了自己的革命信仰,甘愿被命运折磨的人。
读了这本书让我知道,成长,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就好像大草原上的一群
小鹿,谁有勇气,谁跑得快,谁就活下来;否则,就被淘汰。他深爱过两个人——
父亲蒙坦里尼和高洁的女人琼玛,但后来的他一生都没有再给机会让他们来爱他。
他的内心承受了非人的炼狱般的折磨。他给我们留下的思索是:人到底该为什么活
着,该怎样活着。挫折中是难免要流眼泪的,擦,站起来,就长大了,坚强
了。用牛虻自己的话说,他从死亡那里走来,也就不怕死亡了,他对人民的热爱、
对敌人的憎恨、对朋友的坦诚、对爱情的忠贞、对生活的投入、对死亡的蔑视,永
远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一个楷模。虽然生命已尽,但爱与希望永存!对于牛虻来说,
他所面临问题的根本就是宗教,一些对权贵如饥似渴的人利用了宗教,而他应该破
除这层羊皮,直刺狼的心脏。
牛虻是个强者,他意志坚强、机智勇敢,是真正的强者!
《牛虻》读后感【二】
意大利青年亚瑟·伯尔顿,出身富商家庭。成年后投身革命。由于疏忽,
亚瑟在忏悔时不小心泄露了机密,使得战友被捕,令青梅竹马的女友琼玛误会。亚
瑟还痛苦地发现自己竟是无限崇拜的蒙泰里尼神父的私生子。一连串的打击粉碎了
亚瑟的心,他一锤子杂碎了心爱的耶稣神像,在书桌上放了一条伪装自杀的纸条,
毅然离去,来到了南美洲。
在南美洲漂泊的13年,他受尽屈辱,历尽艰辛。他化名为牛虻回到意大
利时,他已经成为了一个坚定、冷酷、老练的人了。牛虻回国组织武装,偷运军
火,积极准备起义。但最后本能逃生的牛虻却因为蒙泰里尼站在面前犹豫没有开枪
而被捕。生父的劝降没能打动牛虻,牛虻也没能说动蒙泰里尼加入他们的组织。蒙
泰里尼痛苦地在儿子的死刑判决书上签上了字,牛虻从容就义,倒在枪下。
蒙泰里尼是一个对基督教徒们来说算得上仁慈的红衣主教,他对亚瑟的感
情也有着浓浓的父爱。13年后,他们再次相遇,可是父子两人都有着自己的信
仰。蒙泰里尼在要上帝(宗教)与儿子(革命)之间作出抉择。对他来说,上帝是创造
一切美好事物的神灵,是上帝让亚瑟没有淹死,是上帝把失散了13年的孩子还给
了他……他无法舍弃他心中的上帝,又无法将他的爱分出一半来给儿子。蒙泰里尼
最后目睹了儿子的死亡,但他很快也随儿子而去。
当蒙泰里尼痛苦地在上帝与儿子之间作出了选择时,他觉得以血赎罪的事
应该在儿子身上实现;当儿子再也醒不过来的时候,他又后悔自己作出的选择,因
思念儿子而精神失常。
在蒙泰里尼看来,他一时间作出的选择是对的,可等心爱的儿子再也不能
回到他身边时,他又无比悲伤,他在当时没有认识到儿子对他的重要性,虽然当时
他也爱着儿子,但他不能背叛他的天主。一段悲剧是因为当时作出了错误的选择就
上演了。
有人曾说:“选择就意味着失去。因为任何一种选择,必须以放弃和推动
某种事物为前提,否则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选择。”“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
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说的不也是这么一种道理吗?选择是
多么的重要,它关系着未来事物的发展。我们无法后悔自己的选择,更无法改变当
初的选择。面对着一道道人生中数不尽的选择题,如果因为一时的糊涂而误了大
事,酿成了严重的后果,那今后的人生又该何去何从呢?
所以要学会选择,学会放弃。“宠辱不惊,闲看亭前花开花落;去留随
意,漫随天际云卷云舒。”这才是人生的彻悟境界。
《牛虻》读后感【三】
在暑假期间,我还看了另外一本书,叫做《牛虻》。
《牛虻》是女作家艾丽伏尼锲的长篇小说,艾丽伏尼锲是爱尔兰女作
家,柏林音乐学院毕业,年轻时侨居俄国。主要作品为长篇小说《牛虻》。
本篇文章描述了纯真,优质的热血青年亚瑟,经过血与火的洗礼逐渐成为
一名为了意大利的独立和统一而顽强战斗的刚强,无畏的爱国志士——牛虻的动人
故事。
作为一个性格鲜明的爱国志士的形象,牛虻是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意大利
革命者的典型。
我认为小说最动人心魄的篇章是牛虻为了崇高事业忍受各种苦命最后英勇
牺牲的部分。
牛虻的刚强与无畏,他那钢铁般的坚韧之力,他对敌人的憎恨与轻蔑,他
那不为任何拷打凌辱所屈的坚贞品质,是使得几代年轻人受到心灵的震撼!
读这部小说时,除了让我感动和受激励外,也让我感到了一丝凄凉:受尽
磨难的牛虻对自己曾经最心爱的人冷嘲热讽,对自己最崇拜的神父——亲生父亲,
也如同见了仇人一般,到了最后,一切真相大白时,不知有多少人流下了忏悔的眼
泪,都在为当初的不应该而自责。但一切都太晚了,牛虻死了,含着满腔的幽怨死
去了,最终留给了世人一具躯体,一种精神,
一段故事和无限的思考。。。。。。
不知你在读过此书后,是否想过,为什么亚瑟会变成牛虻?为什么牛虻对
任何人,任何事都以最冷漠的态度来对待?为什么蒙太尼里的秘密,知道牛虻将死
时才吐露?为什么他不早些以父亲的身份站出来?为什么。。。。。。太多太多的疑
问,一时间充满了我的大脑。原来,答案就是——教会,使他们拆散了一对对情
侣,改变了一个人的一生。
作者以牛虻的身份抒发了对当时社会制度的不满,以及对当时世态炎凉的
慨叹。这就是《牛虻》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02:05: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5579172208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牛虻读后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牛虻读后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