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__韵味,把握__内容。
2、积累: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感悟:抓住关键词句,联系写作背景,领悟作者豁达的
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领悟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1、朗读法:引导学生朗读,感知__内容,体悟微妙复杂情
感。
2、想象体验法:想象体验,用诗意的语言描绘月色之美。
3、知人论世法:结合作者身世和写作背景理解__所表达的
情感。
【设计理念】
本着“长文短教,短文深教”的方法,抓住游记散文的特点,
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想象体验、知人论世的过程中深入领悟作者
微妙复杂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走近作品
1、由国庆旅游的话题导入。
2、走近作者,知人论世。
3、走近文题。
请同学们看__的题目,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二、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准课文。
⑴指名朗读,检查预习。
①读准字音
②读准节奏
⑵聆听范读。
⑶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⑷全班齐读。
2、读懂课文。
⑴疏通文意。
①重点字词
②重点句子
⑵根据自己对__的理解,再朗读一遍课文,要读得顺畅、明
白、有感情。
三、赏——同游承天寺,赏庭中月色
1、__叙事部分叙述了什么事?作者为什么要去承天寺找张
怀民一起赏月呢?
2、苏轼与张怀民这对好友漫步在承天寺的庭院中,看到了
什么景物?景物有什么特点?
面对如此美景佳句,请同学们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
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你喜欢的方式或者用“步于中庭,
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__写景的妙处。
四、品——走进苏轼,品月下情怀
1、面对此情此景,同为贬谪之人的苏轼和怀民,他们发出
了怎样的感慨?找出课文原句,这句在句式上有何特点?
2、你觉得文中哪个词最能表达苏轼的感慨?怎样理解这个
词语?
五、归纳小结,收束全文
1、根据板书,齐背全文,让经典常驻心间。
2、结束语: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
生活的风雨坎坷,请经常读一读苏轼,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
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乐观。
六、作业设计
1、请练笔:
面对承天寺这轮空灵的明月,面对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
什么?请写一写自己的感悟,150字左右。
2、请选读:
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②林语堂:《苏东坡传》;
③东方龙吟:《万古风流苏东坡》。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叙事:寻友赏月乐观旷达
写景:庭中月色闲人
抒情:月下抒怀伤感悲凉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2
一、导入:
1、美丽的月色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还记得有哪些描写
月亮的古诗句吗?面对一轮明月,诗仙李白曾感叹道:“花间一
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唐】白居
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宋】苏轼
2、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
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
他会借月抒发怎样的情怀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苏轼的作品《记承
天寺夜游》(板书课题、作者。)出示学习目标:
有味地朗读课文有味地细品语句深挖诗人的情感
3、作者简介(学生读大屏幕)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
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听范读,要求注意读音、停顿。
2、学生自由读。
3、一生读。4、再齐读: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读出一点宁
静的氛围,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感。
三、疏通文意、解决障碍。
1、利用课文注解,读懂文意。
2、交流理解重点字词意思、句子意思。一生朗读一句,一
生翻译一句。
3、找一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的意思。
4、用一句话概括__的内容:__写的是苏轼晚上睡不着觉,
看到月色很美,就到承天寺找到张怀民,两人一起赏月。
四、读出作者,读出情感。
1、你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读出什么?(读出伤感)
A.十月已入寒秋(读出凄凉)
B.十二日夜,临近十五月圆,由然而生思念之情。(读出
忧愁)
2、带着这种体会齐读第一句
3、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读出失落、欣喜)
4、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末寝,相
与步于中庭。
点拨:(1)无与:没什么缺少志同道合的人(读出失落)
(2)遂字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理?毫不犹豫(读出果断)
(3)为什么寻张怀民?张怀民何许人也?
预设:共同的遭遇、共同的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
5、怀民亦未寝。最重要的是哪个字?可看出什么?
6、相与步于中庭。(读出享受)
五、细读品悟、焦点探究。
1、这样的一对闲友闲步与中庭,看到了怎样的月色?
出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师:这月色有什么特点?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月
色?
生:庭院中波光一片,原来是月光皎洁而又空灵;水草交错
纵横,原来是月光竹柏的倒影。
2、由月光想到澄澈的水、影子与水草,不但纵横交错的形
状像,有清风拂过时,那影子微微摇晃,仿佛水草在浮动。
这里有恍然大悟的感叹。很天真。由此我们推想,他刚才肯
定迷失在这月光里。忘记了月光,忘记了自己,可谓是物我两忘、
天人合一。
3、多美呀,九百多年前的那轮明月仿佛正穿越时间的千山
万壑向我们走来。这么美的句子我们应用什么语气来读呢?(欣
悦的、欣赏、心胸开阔、心灵透亮、忘却烦恼、忘却得失、心无
杂念、超脱荣辱、心如明镜、超然物外的语气)。下面让我们逐
层读出以上的感受。
4、其实,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感受:
(1)带着“开阔、空旷、月光照亮万物”的感觉读“庭下
如积水空明??”
(2)带着“心胸开阔、心灵透亮”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
空明??”
(3)带着“忘却烦恼、忘却得失”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
空明??”,你现在已经忘记了因为作业被批评的不快,忘记了因
小矛盾对同学的埋怨??
(4)带着“心无杂念、超脱荣辱”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
空明??”,你现在已经忘记了月考的失利。
(5)带着“心如明镜、超然物外”的感觉读“庭下如积水
空明??”,你现在忘记一切,让身心飘浮于月光之中,空无一切,
忘乎所以??
5、大家的朗读给我的感觉是具有身临其境之感。我们来齐
读课文,再次感受月色之美吧!(师生齐读课文)
6、好美的月色呀!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修饰一下这明月吧?
出示填空:的朗月世界(澄澈透明!空灵!皎洁无暇!清朗
幽美!)
7、(板书)澄澈透明、皎洁空灵、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
六、有味地赏析
不光月色美,还有好多的美点。〔幻灯展示〕请谈谈自己欣
赏到了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
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
等等。
“相与步于中庭”中的“步”字看出作者和朋友张怀民的悠
闲默契之情。(默契之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最美是“空明”,写出了月色在庭院中的朦胧之美。
(画面之美、宁静之美、色彩之美)
生:“盖”原意是“原来是”,可看出作者欣赏景物时很沉
醉,沉入进去了,觉得那些月色就是积水,倒影就是水草,好一
会才发觉是竹柏影。
师:沉醉其中,产生幻觉。
生:“闲人”二字可见作者被贬的忧愁,但对现在的生活持
乐观态度。
师:呵呵呵,不只是对现在的生活,对未来的生活也是很乐
观的。
总之,我们可以明确这篇课文有“六美”
1.美在内容的精致。一个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5个字表现
出来的。
2.美在内容的丰富。写了一晚、一游、一景还有一感,这
么短的__却有着这么丰富的内容。
3.美在结构的灵动。别看只有一个段落,但起承转合,起
伏有致。
4.美在月色描写。特写镜头,写月色而不露痕迹。
5.美在情感的波澜。
6.美在“闲人”的意味。
七、探究情怀
1、一起读最后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
2、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柏,只是少了像我
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3、你认为文中“闲人”是怎样的.一种人呢?(具有闲情逸
致,兴趣高雅之人)
5、苏轼在被贬的境遇中依然能够邀友同乐,踏月夜游,何
其洒脱!透过这空明的月色,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
苏东坡?同学们用几个美词来赞颂一下苏轼的旷达胸襟吧!出示
板书填空:的旷达胸襟(积极乐观向上。从容面对苦难。豁达乐
观。不慕名利,坦荡豁达。)
7、(板书)积极乐观、坦荡豁达的旷达胸襟
8、什么样的人才能悟到这样的境界?(热爱生命、逆境坚
守)
9、请大家再诵课文,在诵读中进一步感受苏轼豁达的情怀。
(齐读课文)
八、回味内化,点拨延伸
1、诵读改编的诗文,让我们用悟的心态再来观照一遍__,
感悟一下作者和自我。《游承天寺》
欲睡难眠月入户,
欣然相与步中庭。
积水空明竹柏影,
何夜无月少闲人!
2、苏轼完美的人格,是我们人生最好的导师。
九、结束语:
人生之路,充满坎坷。面对困难,苏轼用他“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乐观,用他“但少闲人如我两人者耳”的旷达、
用他“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迈,穿越千年时空映照了我们,也
祝愿我们面对困难时,也能像东坡那样,心灵永远澄澈明净,人
生更加豁达从容!
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月色入户,无与为乐。
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主旨句)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3
教学目的: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__是一篇简短的文言文游记。__情思如水,汩汩而流,语句
清新,描写月色如诗如画,语言凝练含蓄,饶有余味,言简意赅,
比喻精当,情景交融,内涵丰富,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需要
学生好好体会其中的美丽之处。
教学设想:
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作一般性的引导。在
课堂上要通过朗读的多种方式,理清__内容,把握重难点。在理
解语句的基础上让学生翻写成优美的散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
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
动的云烟。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
学习苏轼的一篇__《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
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整体感知文段
1.给学生放范读,根据范读,纠正自己的读音,确定朗读节
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之间互听,交流。
3.请学生给大家读一遍,师生一起点评,全班齐读课文。
4.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
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
5.放音乐《二泉映月》,请同学朗读描写月色的文段,其他
同学品味月色描写,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
色很美,想去赏月
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
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原文用了"比喻
"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
皎洁、空灵、清丽、淡雅
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后加
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
绵。"一段话,好不好?不好。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
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__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
四、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__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
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
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五、能力扩展:
一切景语皆情语,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品味文中写景的优美语句,了解借景抒情的方法。
方法与过程
1、诵读,培养古文阅读的语感。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体会写景与抒情的
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学习他面对逆境豁达乐观的从容心
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月色之美。理解的意境。
难点:领悟“闲人”之意,体会并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1、品读法,多形式,高频率的品读课文。
2、合作探究法
3、创设情境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简介作者及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营造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教师指定学生朗读课文并进行指导。
3、全班齐读。
4、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同桌合作,分类积累文言词汇并
翻译课文。局部
疑难问题全班共同解决。
5、多媒体出示重点字词句,当堂检测,学生可抢答。
(设计意图:采用抢答方式掌握重点字词释义,容易激起学
生的兴趣加深学
生对字词的理解。)
三、再读,析“夜游”
学生分组合作,分析交流以下问题
1、作者何以夜游?
2、何以至承天寺?
3、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4、用原句回答寺亭赏月,见到何种景色?
5、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教师鼓励并引导明确,其中穿插背景介绍。
预设:喜悦、郁闷、悲凉、寂寞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再紧扣文本让学
生品读从而培养学生探究文本的能力。)
四、细读、品“月色”
1、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月夜图。
2、选一名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照图画结合想象描绘
一下景色,组织全班同学评论。
3、比照文本,体会文中景色描写的精练、生动,教师引导
分析该比喻句的妙用。
4、再读这个句子,把自己融入到这个月的境界中,体会作
者的内心世界。
预设:心胸开阔、宁静、轻松、摆脱被贬的烦恼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想象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让他们在领
略月色之美和写景
的妙处,体会作者内心世界的同时突破重点。
五、深读,悟“闲”情
1、过渡:让我们再次走进幽雅、寂静的承天寺,在美丽的
月色下,苏轼、
张怀民或许正以一种宁静、喜悦的心境交谈取乐……那么,
他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呢?学生自由回答
2、讨论: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
相符,你如何理
解这句话的含义?
3、提问:“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应怎样理
解?请默读课文,
看能不能再课文中找到一点“闲人”的身影?
教师鼓励学生所答,然后引导集体归纳。
明确:闲情雅致之人乐观豁达之人
(设计意图:讨论交流中让学生理解“闲人”一词的深刻含
义,进而领悟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突破学习难点。)
六、拓展延伸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
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畅谈感悟中学会发表自己独特的见
解,加深对的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七、课堂总结及作业
1、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2、为苏轼和张怀民“步与中庭”时设计一段对话。
板书设计:
月:空明澄澈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闲人:清闲之人悠闲之人
闲情雅致之人
乐观豁达之人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
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
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
境。__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
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__是学生学习的典
范。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
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
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
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
易文言文”“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
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
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
学目标定为:
1、知识与能力
反复诵读,领悟__的思想感情。
了解__写景抒情的方法。
品味朴素自然、意味隽永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培养语感。
培养用朴素的语言表达感情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略文中月色自然之美,感受作者胸怀旷达之美。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析__的景色描写并体味意境。
难点: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五、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六、学习方法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
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简介背景,放课文范读录音,提示学生注意正音。听后
回答:用文中词语简述作者的思路。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
体的感知。
3、学生朗读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
行,本课采用轮读即一人一句,个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
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
读三次。
4、在反复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合作分析问题。将学生
每6人分为一组共同分析以下问题进行交流:
①作者何以夜游?
②何以至承天寺?
③他为何不去找别的朋友?
④用原句回答寺庭步月,见到何种景色?
⑤可见其怎样的心情?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的学习。在愉快的合
作中主动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适当点播。每组推选
一名发言人明确以上问题。这一个环节之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
有了初步的把握,为了由浅入深体会__的精妙,突出__的重点,
还需仔细品味课文,引导学生体会描写的高超。
5、细读写景的句子,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一幅月夜图,进
行交流。这时教师深入学生当中,及时掌握情况。画好后请语言
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对照图画结合想象描绘一下景色。组织全班
同学评论。再与原文比照体会文中景色描写的精练、生动。教师
引导学生分析该句比喻的妙处。找出句中的比喻关系,体会描绘
了一种怎样的景色。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于紧张分析中精神得到缓
解,兴趣再一次被激起。结合他们的想象,感受到了月色的皎洁、
恬静并理解了比喻的作用,完成了__重点内容的分析。
6、当学生还沉浸在__所描绘的美景中时,教师设疑,引起
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来突破__的难点。在此设计一个讨论题:文中
“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相符,因为并非每夜
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学生
分组讨论后会明白,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
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
论在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
“何夜”“何处”点明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
精神的缘由。在此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耳”中的“闲”应怎样理解?学生就很容易体会苏轼乐观豁达
的心境了。
7、拓展练习
你赞同苏轼的人生态度,处世之道吗?自由发言,谈谈自己
的感受。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教会学生辩证的看待人和事。许多
教师点到苏轼的乐观豁达即收尾,忽略了学生喜爱质疑,乐于探
究的心理倾向,利用这个练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提
出不同的意见,可以用现代人的眼光向苏轼提出建议。是课堂气
氛再次达到高潮。
8、作业
①搜集有关月亮的诗句。
②为苏轼和张怀民在寺庭步月时设计一段对话。
③背诵全文。
9、板书
寺庭步月——事
庭中月景——景宁静淡泊
乐观豁达——情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6
[设计思想]
__是一篇小品文,仅84字,但言简意丰。初二的学生理解
字面含义并不太困难,但要读懂苏轼的内心世界并不容易。本设
计拟通过带领学生反复地诵读课文,以读带讲,循序渐进,层层
深入,通过品味写景的意境之美和探究“闲人”的意蕴引导学生
认识苏轼高洁、澄澈的心境和处逆境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引
入相关的资料,达成浅文深教的效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诵读__,熟读成诵;
2、积累文言词语,正确理解文意;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资料引入等突破重难点。
2、抓住关键词句,引用相关资料,深入解读文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有这样一个古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
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
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
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这个人
去世很久很久以后,有一个作家仔细地研究了这个人的一生,然
后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在传记中,这个作家给这个人下了如下结
论: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这个人就是苏轼。今
天我们来学习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1、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点名朗读,纠错、指导。
3、齐读,读出韵味。
三、借助注释,合作疏通文意。
四、吟咏美文,理解意蕴,感悟作者情怀。
(一)、觅东坡知音。
1、生齐读开头到“相与步于中庭”,问:东坡为何在冬夜
起行?
2、哪个词能表现出东坡夜游的兴致很高?
3、还有一些词能体现苏轼的心理活动,请你找出来并分析
一下。
4、他有很多朋友,为何独寻张怀民?(介绍张怀民:1083
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
心胸坦然,决不挂坏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
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二)、与东坡赏月: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一对志同道
合、志趣相投的友人看到的是怎样的一幅月夜景色吧!
1、齐读写景句,问:有人说,全句无一字写月,而又无一
字不在写月。那么,请大家仔细地品读这句话,看看月亮藏在哪
里?
2、再读,想象此句描绘的空明澄澈的意境,品味“盖”字
所逗露的作者的心理状态,感悟作者迷醉于眼前美景的情态。
3、“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的苏轼,又有着怎样的心境
呢?你能否从中窥探到他的内心世界?
4、再读,读出月色的朦胧美和作者内心的宁静、喜悦、空
明、澄澈。
(三)听东坡抒怀
1、承天寺的这幅月夜小景的确美妙绝伦。但何夜无月?何
处无竹柏?像承天寺这样的美景到处都有,为何只有苏轼才能领
略到呢?
2、闲人为何意?(出示资料:“乌台诗案”及被贬黄州的
处境。)
3、是否清闲的人就都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呢?那么“闲人”
还应该怎样理解呢?(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
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
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
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感受东坡的艰难境遇,
从而理解他的闲情逸致。)
4、的确,苏轼的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
山恶水,难得的是他始终随缘自适、自得其乐。贬官杭州,他说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官黄州,他说“长江
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官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
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你从中看到了有着怎样心境的苏轼?
5、再次齐读,感受作者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四)与苏轼同行。出示20__年法国《世界报》评论苏轼
的文字后,师生共读课文,根据屏幕上出示的思路一起背诵课文。
四、生展示背诵成果。
五、作业布置
1、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
2、推荐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7
导入:
古有一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
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的__随物赋形,于情
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创作了无数名篇佳作。留下了“但愿
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希翼;也挥洒了“大江东去,浪淘尽”
的无限豪情;也有“不思量,自难忘”的凄婉悲怆。他是谁?
明确:——多才多艺的苏东坡(苏轼)。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
品《记承天寺夜游》。
教师语言: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从句式、用字用词、
韵律节奏等方面说说这篇__的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
1.一读字正腔圆,读准字音。
2.二读通顺流畅,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在理解课文内容
的基础上,把语句读通畅。
3.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发现其在句式、用字用词、
韵律节奏等方面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答谢中书书》
(1)句式特点:句式整齐,多是四字一句,多用对偶。
(2)用字用词:__用词精美,描写生动。
(3)韵律节奏:音韵具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记承天寺夜游》
(1)句式特点: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
(2)用字用词:语言朴素自然。
(3)韵律节奏:音韵和谐,节奏富于变化。
4.三读节奏分明,在把握《记承天寺夜游》,二者在句式、
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的特点的基础上,划分__节奏,读出
__的层次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
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把握景物特点
教师语言:细读《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这两篇写景小品文
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学生活动:
1.细读课文,圈画《记承天寺夜游》描写的景物。
《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月色、竹柏影
2.圈画描写景物的语句,分析语句概括景物特点。
《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月色(空明)、竹柏影(摇曳)。
3.四读抑扬顿挫,在把握景物特点的基础上,读出景物之美。
探析写作技法
教师语言:《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作者怎样为我们描摹
出此夜月色之空明?
小组合作探究:
1.__记叙了一件什么事?除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之外,作者还
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请在文中圈画出相对应的文字。
预设:__记叙与张怀民庭中夜游的事。
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议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虽短,要点却全,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2.小组品读探究:描写月色一句妙在何处。
【明确】: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
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
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
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
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
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
的幽美静谧。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
的心境。
3.五读朗朗上口,读出__结构美。
联系背景悟情感
教师语言:请从文中找到能表达《记承天寺夜游》情感一个
字。
明确:作者的情感尽在一个“闲”字上。
学生活动:结合助读资料,揣摩“闲”的意味。
课件出示: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御
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诗句,断章取义,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将他
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被杀。十二月作者获
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此时的苏轼近乎被流放,但
是,苏轼仍然有进取之心,仍是豁达之人,《记承天寺夜游》便
是此时所作。
1.小组合作:揣摩“闲”字意味。
“闲”字意味: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人
生的感慨......
教师语言:__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篇幅虽短却极具独到
艺术魅力。寥寥数笔,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
个“闲”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的淡远境界,揭示了极其深
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极品。
2.六读读出情感,在了解作者创作背景的基础上,读出情感
美。
归纳小结
教师语言:
《记承天寺夜游》可称之为有人超我之境。以两人夜游之闲,
衬其因贬忧郁之情。苏轼虽仍有进取之心,但于政治漩涡中难以
把握,借月夜朦胧之景寻求解脱,更显其内心豁达,超脱于尘世
之外。
学生活动:七读诵出意境,在六次朗读和分析理解的基础上,
背诵全文,诵出意境。
课后活动
教师语言:学习两篇写景小文的技法,写一篇短小的游记,
不超过500字。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8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了解背景(导入)
1、简介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1岁高中进士:“奋励有当世志”、“致君尧舜,此事何
难”。
38岁任密州太守:抵抗蝗灾;常山求雨;整肃流贼。
40岁任徐州太守:抗洪救灾,力挽狂澜。
43岁任湖州太守。
44岁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49岁任登州太守:教习水军,加强海防建设。
53岁任杭州太守:筑苏堤。
55岁被贬颍州太守:赈济淮浙流民,治理颍州西湖。
56岁任扬州太守:改革税务,识破道士巫术。
58岁被贬惠州:建议捐资修建铁索桥。
61岁被贬儋州:打凿东坡井,解决当地百姓饮水问题。
(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政治生涯,人生坎坷,积极向上,政
绩裴然)
2、了解背景: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
意见,有人故意扭曲苏轼的诗句,罗其罪名,苏轼因此被投入监
狱,坐牢103天,几次濒临砍头之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
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
擅离安置所,但不得签署公事,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形同流放。
在黄州,他写了四篇精品__,前后《赤壁赋》,《赤壁怀古》以
及《记承天寺夜游》。
二、走进作品,共赏月色
(一)朗读正音
1、读准字音
2、读对节奏
3、读出情感
(二)自主探究
1、是什么引起苏轼夜游的兴致?(理解“户”“欣然”、
“念”意思)
2、苏轼与谁一起夜游呢?(了解张怀民、理解“遂”“相与”
的意思)
3、夜游中,苏轼与朋友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呢(原句回答,
说说大意)?(翻译、赏析)
4、看到苏轼笔下的夜景,你还能想到哪些写“月”的诗句?
三、放飞想象,感悟苏轼
1、夜游中,苏轼与朋友会谈些什么呢?说说你的根据。
2、理解“闲人”的含义,体会作者旷达乐观的心境。
四、飞跃升华,与苏轼同行
看到在逆境中泰然自若的苏轼,你有什么感悟呢?
五、背诵全文,小结课堂
1、根据提示背诵全文
2、小结课堂,推荐作品
(1)苏轼作品推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
(2)林语堂《苏东坡传》、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诵读:诵读吟唱,品出__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诵读、积累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一)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
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
《记承天寺夜游》
(设计意图: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
交代了__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学生自由放声课文,自己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2.指名学生读,师生共评价。
3.听范读。
4.学生齐读,力求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朗读首先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所
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让学
生在读中品味古文的味道。)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同桌二人合作,古今对
译。不懂的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
问,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本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交
流能力,同时让同学们疏通文意,为后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铺
垫。)
四、精读课文,赏析写景佳句体味情感。
设计问题:
1、这篇课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找出相关句子。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因素?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着赏析。
4、从文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附:资料补充
(4)出示张怀民简介,张怀民:1083年被贬谪黄州,初寓
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
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
是位品格超逸的人。
(5)写作背景元丰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
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
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
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
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
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精读课文,结合背景资料,赏析写
景佳句体味情感。让同学们真正体会到作者当时复杂的心境。)
五、自编曲调,神思飞扬
听曲唱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配乐吟唱,让学生进一步感受__
的韵律美,进一步感受作者情怀。)
六、总结
七、送给大家: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
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
面对生活,风雨坎坷常在,
常读苏轼,
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
唱读经典,
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读出__的韵味,理解__的意境。
2、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理解作者的特殊心境。
3、学习记事、写景、抒情的融合感悟作者简洁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预习准备】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作品;
4、找古今中外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刘禹锡西江月[李
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
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长相思[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
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交流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句。
2、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
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
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
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
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
__是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2月到达黄州贬所,名
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__之时,他在黄州贬所
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
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
“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
观竹柏,自乐其乐,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
怀的自我排遣。
二、初读感知内容
1、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再次朗读。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
翻译全文。学生质疑,讨论解疑,理解课文内容。
三、思读探究感情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
2、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3、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__的结尾句流露出
作者怎样的情绪?
四、赏读品味语言
1、创造情境,请大家一起吟诵描绘月下美景的语句,并思
考作者如何描绘月景的?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
给人怎样的感受?
2、探究:在作者写景的基础上,我们来续写一句,大家看
哪句合适?(⑴丛中蛙鸣不断。⑵村中狗吠鸡鸣。⑶几处纳凉人
笑语阵阵。)为什么?
五、延读拓展积累
1、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对话:当你面对如诗似画
的月色,难道不想对苏轼说点什么吗?
2、看图写景抒情
六、板书设计
描绘──庭中月色
贬官谪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在
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苏东坡的一生比之常人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不幸
的,但他活得十分快乐,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苏东坡的《记承天
寺夜游》,看看东坡快乐人生的真谛。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2分钟,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学生朗读
3、自己先根据注解翻译课文,了解大意。
三、课文分析:
寻“乐”:
1、思考:东坡为何深夜起行?
(月色入户)想找好友与他一起分享月色带来的快乐。
2、思考:他为何独寻张怀民?
(无与为乐者)两人都被贬但都不把贬放在心上,都爱“以
山水怡情悦性”,志同道合。
(介绍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
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
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
逸的人。)
3、思考:(1)他们两人乐的是什么?
欣赏美景。
(2)什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用明喻、暗喻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4、思考:(1)看着这样的美景,东坡发了什么感慨?
设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竹柏、月只是美景的象征。哪里没有美?只是缺少闲人罢了。
这句话暗写当时世俗醉心于功利的现实,也反映了他宦途失
意的苦闷和随缘自适、宁静、心胸开阔、心无杂念的心境。
了解“乌台诗案”: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俸薪,故租
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
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
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布置作业:
1、翻译
2、练习册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01:49: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5569412207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记承天寺夜游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记承天寺夜游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