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建筑文化的保护——以甘肃宕昌踏板房民居为例
王太春;王梦泽;杨建强;吕双雷
【摘要】Withthesocio-ecomicdevelopmentandgrowthintheliving
standard,TaBanhouhasbeenastatusofnearextinctionwhichisakind
oftraditionalfeatureresidentialbuildinglocatedinGansuLongnan
ectthisbuildingandculture,thispaperdemonstratedthe
houdrawingsandbuildingmodelbythewayofsurveyingandmapping
edonallkindsofculturalelements,
somenewTaBanhousweredesignedforprotecting,carryingforward
andinheritingthisbuildinganditsculture.%踏板房是一种分布于甘肃陇南的
传统特色民居建筑,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建筑已经处于濒
临灭绝的状态.为保护这种建筑及其建筑文化,通过实地测绘、房屋图纸绘制、构建
建筑模型的方法保留这种建筑的历史资料,并在保留原建筑文化要素的基础上,设计
新的踏板房建筑,力图保护、继承发扬这种建筑形式及其文化内涵.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7(045)008
【总页数】4页(P182-185)
【关键词】民居建筑;文化保护;民居文化;踏板房
【作者】王太春;王梦泽;杨建强;吕双雷
【作者单位】兰州城市学院地理与城乡规划学院,甘肃兰州730070;苏交科集团有
限公司,甘肃兰州730070;兰州城市学院地理与城乡规划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兰
州城市学院地理与城乡规划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31.7
民居建筑是乡村景观的重要成分之一,是村容村貌的核心部分[1]。房屋是居民生
活的最基本条件,其样式与结构反映了地域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装饰风格反映了当
地民居文化的特征,而材料选用体现了当地资源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2]。保护、
继承传统民居建筑及其文化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之一,也是中华文化
宝库中的一部分,对文化传承与建筑景观多样性保护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
义[3]。
踏板房是一种传统民居建筑,主要分布于甘肃陇南市林区,其特征是房屋以木质梁
柱架构为受力支撑体系,屋顶使用木板拼接,并在木板上用卵石镇压,墙体多为夯
土打筑;门窗为木质,装饰以方格、菱形纹、回形纹。在世行贷款“甘肃文化自然
遗产保护与开发二期项目宕昌县官鹅沟遗产保护子项目”的调查中发现了这种建筑
形态,并且了解到这种房屋已经几近灭绝的现状。为此,采用实地测绘、图纸绘制、
图片资料留存的方法对这种建筑及其建筑文化进行抢救性研究,并在保留原建筑文
化要素的基础上,设计新的踏板房建筑,力图保护、继承和发扬这种建筑形式和文
化内涵,使这种建筑形式及其文化得以保留与重生[4]。整个调查研究和设计过程
详述如下。
甘肃省陇南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东与陕西省汉中毗邻,南接四川省川西平原,年
降雨量600mm以上,植被茂盛,生态环境良好。由于地理位置、交通和地形地
貌等原因,区域经济发展缓慢。该调查研究地点位于陇南市宕昌县官鹅沟景区内鹿
仁村。该村位于山谷之中,村中部为河流,村庄分布于河流两侧山前坡地上,北靠
植被茂盛的山体,南临山谷,河谷有南北方向与景区连接的村路。村庄共有186
户,人口457人,80%的村民为藏族。民居建筑325座,其中大多数村民近15
年来修建了新房,这些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包含瓦屋顶或平房屋顶,以
及简洁的现代门窗或部分传统木门装饰。只有7座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踏板房民
居,其余多数已经坍塌或被废弃闲置,面临迅速消失的局面[4-6]。
2.1踏板房建筑及其建筑文化传统房屋踏板房的民居特色可归结为土木结构,木
板压卵石屋顶、夯土墙体、檐廊式结构与传统木门窗。建筑格局基本为3间单层
和3间双层檐廊式结构,一楼居中房间为客厅,两侧为居室;由一楼檐廊下的木
质楼梯通向二楼,二楼檐廊外侧装有菱形花格栏杆,房间格局与一楼相同。精美的
木质门窗、门楣和窗楣线条简洁大方,与特色鲜明的踏板屋顶共同凸显多雨山区建
筑文化特色与审美取向。
2.2踏板房现状现存零散分布的7座踏板房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期中5座已
经坍塌,2座保存较完好,但已经无人居住,处于闲置和即将拆除的状态。踏板房
的主要缺点为:高度低(2300mm)、开间小(2700mm)、屋顶木板易腐蚀而漏雨、
门窗小、采光差、无厨房和烟囱,屋内生火做饭烟熏火燎,建筑内梁柱、顶棚、墙
壁和家具均被熏成黑色。鉴于这种状况,这些房屋已经没有重新修缮保护的价值。
3.1传统踏板房图纸现存的踏板房可分为3间单层、3间双层(图1)和4间双层3
种建筑样式,房屋层高2.3m,中间堂屋开间3.2m,两侧卧室2.7m,墙体为夯
土墙,门窗为木质,房门由单扇门和两侧装饰门构成;窗子由房屋内侧的花格窗和
外侧对开木板窗复合构成,白天外侧木板窗打开,晚上木板窗关闭保温,门与窗的
上方都有木质的门楣和窗楣与梁衔接,其装饰简单大方。房屋采用檐廊结构以适应
多雨及夏季炎热的气候条件。房屋结构为木质5梁3柱框架,屋顶为木质椽子上
铺设木板,木板上压卵石结构。
3.2建筑复原模型通过对现存踏板房测绘、建模得到踏板房模型图(图2),它直观
地反映了踏板房的原貌和结构及装饰的特征,成为这种特色建筑文化保护的珍贵资
料。
4.1设计理念、原则与方法基于对传统踏板房的分析和认识,新踏板房民居以
“保护、继承发扬传统建筑及其文化”为设计理念,以美观实用、经济耐用、提升
质量为原则,以保留外观特征,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元素为方法,使新踏板房
成为特色鲜明、适宜居住、经久耐用的新民居,实现这种特色传统建筑的重生。
4.2新型踏板房民居设计针对传统踏板房存在的缺点,新建筑采用砖木结构,加
大层高、开间宽度和窗户面积。屋顶材料采用合成木板替代实木木板和相应的固定
结构,使其牢固耐用、美观,并在屋脊两侧设计三角形装饰,凸显羌族、藏族建筑
特色(图3)。在保留原有门窗装饰基础上设计多款门窗样式(图4、5),满足村民不
同的审美情趣,达到继承创新的效果。新型踏板房民居院落效果见图6。
传统民居建筑,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民居保护、继承与发扬是建筑文化保护
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记录了建筑史的一个片段,折
射了建筑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关系与资源特点,它是地域村落景观的直观反映。该研
究完成了陇南地区一种濒临灭绝的建筑——踏板房民居的测绘及其建筑图纸的复
原工作,并在保护、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原则下设计了新的踏板房,使之更为美观、
耐用,以期塑造村民更加喜欢的传统民居,让这种古老民居焕发新的生命力。
【相关文献】
[1]杨广文,张永权.陇南特色古民居建筑保护与文化传承研究[J].美术大观,2015(9):104-105.
[2]李雪平.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生态文化[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3):7070-7071.
[3]徐凯亮,傅红,缪晓煜.川西民居保护与开发的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127-
21128.
[4]王忱.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初探[J].城市建筑,2016(26):229-230.
[5]何泉,刘加平,杨柳,等.西部农村乡土民居建筑的再生[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6(1):46-
49.
[6]石涛.传统民居建筑保护与利用技术研究初探[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1.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00:34: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55249822024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官鹅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官鹅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