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21页
2022-2023
学年湖北省荆州中学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我们说
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
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
不动土,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
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
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
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人们的往来也必然疏少,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
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
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
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
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
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效力。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
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
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
方式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
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
展得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
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
21
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概括来看,这
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
2006
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
支付,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
资源,极大地改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
势的需要。
第2页,共21页
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
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
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
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到了
20
世纪末,
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
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结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
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
权建设的组成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
(摘编自贺雪峰《回乡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材料三: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农业、农村、农民上多下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
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
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去
完善乡村的“包装”,去美化乡村,打造“新农村”。
要推动乡村的发展,就需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发展新农业,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而
要让农业成为有吸引力的产业,就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更好地实现农业的转型。
振兴乡村还需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育,通过政府主导、立足产业、多方参与、注重实效的原则,打
造一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
(摘编自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新”》)
1.对材料一“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造成乡土社会里乡民个体之间彼此的孤立和隔膜,才有
三家村式的村落存在。
B.
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没有陌生
人的“熟人”社会。
C.
受地方性的限制,终老是乡便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所接触的人,对乡
民而言都十分熟悉。
D.
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对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
会中的一纸契约。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现代化建设绕不过农村,每一个个体与乡村之间息息关联,乡村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
灵的精神家园。
B.
随着现代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相对封闭且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
社会结构迅速改变。
C.
从中国乡村社会发生的三个巨变来看,现代化不是工业化,而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
第3页,共21页
念对传统的替代。
D.
振兴乡村要牢牢抓住农业这个关键点,农业转型也需要让农业的发展与市场接轨,才能让
农业有吸引力。
3.下列选项中不具有“乡土社会”特征的一项是
______
A.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B.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C.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D.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德经•第八十章》)
4.请梳理材料三的行文思路。
5.材料一结尾说: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种观点在当代乡村社会有
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劈破玉
张一弓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父亲所在的H大学流亡到了豫西一个名叫潭头的村寨。我家住进了紧靠寨门
的一个农家小院。夜深人静时,我经常听到父亲低语:“劈破玉,劈破玉……”
父亲着魔了,定要寻到劈破玉。每当学校放假,他都要挎着一把雨伞,手执一根手杖——农民说
那是可以防鬼驱虫的“降魔杖”,冒着山野上的风雪或是顶着晴空的骄阳,翻山越岭、风餐宿露。
父亲一次次地空手而归,却一次次地带回了使家人一惊一乍的故事。
父亲说,一天傍晚,他路过一座山神庙。庙门里跳出几个“刀客”,刀客瞅着他的长衫说:“你
这件大褂上插着钢笔,想必是那个大学堂里的人了,你来这荒山野岭上窜啥?”父亲说:“我去
找宝!”刀客问:“啥宝?”父亲说:“是古人留下的‘劈破玉’。”刀客们说:“‘破玉’是
个啥东西?”父亲说:“不能吃,不能用,是明朝留下的!”刀客嗤笑道:“你们大学堂里的人
都有神经病,看在孔圣人的面上,去找你明朝的玉吧!”
父亲对母亲说:“可见,刀客也是有良知的!”母亲问:“‘劈破玉’呢?”
父亲说:“不要紧的,我会找到的!”
寒假,父亲去南阳石桥找玉,在山沟里他遇到一只狼。狼盯着他,他盯着狼。狼霍地跳到他的背
后。他急转身,抡着“降魔杖”,倒退着对狼说:“你看见了吗?我是有备而来的!”狼却不买
账,脑袋随着手杖画圈,好像要瞅个空子。父亲急忙取出雨伞,不停地一张一合。狼连连打了几
个支棱,不知是何种怪物,弹簧般纵身一跳,隐入丛林。
母亲吓得面如土色,又问:“‘玉’呢?”父亲又说:“不要急,我总会找到的!”
H大学剧社要在潭头的小戏台上推出一场戏曲演出,请父亲担任艺术顾问。
汽灯高高挂起时,戏台前广场挤满了人。我八岁了,已经是H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父亲
第4页,共21页
要我学习山里娃子的野性。我学会了爬树,高高骑在树杈上。
我记得,演旦角的“大腕儿”是外语系的一位男生。他善于打乱时空,大打出手。那一晚演的是
《樊梨花征西》。他饰演樊梨花,同一员黑脸战将激战,大刀不幸脱手,只好用西洋拳法,又久
战不胜,只得求和。村民们望着戏台发愣,知识阶层却轰然大笑。父亲也欢畅大笑。我只会在树
上跟着傻笑,奋勇鼓掌。
紧接着,出来一位国文系“笑星”。他总是在节目中间穿插上场,头戴尖顶红毡帽,挂白胡子,
有点像圣诞老人,穿的却是打满补丁的长衫,腰束草绳,作苦不堪言状,只念不唱:
“初八、十八、二十八,老两口商量种黄瓜。锅台角上掩个籽儿,案板底下发个芽。
擀面杖上拖个秧,影门墙外结个瓜。看着是个大西瓜,劈开是个老南瓜。
吃到嘴里泥鳅味儿,吐出来是个癞蛤蟆。”
又是一场哄笑,我又跟着傻笑。
父亲大为赞赏说:“谁说西方才有‘荒诞派’?”
我听不出深奥的哲理。后来我年岁渐长,屡次看到种瓜者得刺、种蒺藜者得瓜的现象,才想起那
位“笑星”所言不谬。
皇天有眼,让父亲在这个小戏台上发现了“劈破玉”的线索。
一个“草台班子”从南阳来潭头演出。一位旦角主演的一出《胡二姐开店》,博得了H大学知识
阶层与潭头民众的一致好评。父亲大喜过望说:“这个戏班不得了,一出戏就唱了七八个鼓子曲
牌,还保留着明、清古韵呢!”
接下来,我发现,一位盲琴师成了台上台下的主宰。他前俯后仰地拉着板胡。坐在他身后的琴手、
鼓手都随着他前俯后仰。盲琴师猛操弓弦,如夜鸟声声啼叫。盲琴师又轻拉弦索,众乐手也随之
息声敛气,只剩下板胡声细如游丝。观众意犹未尽,叫好声经久不息。我看见父亲向后台走去。
父亲回来时已是深夜。他兴高采烈对母亲说:“找到线索了!你能想得到吗?一个小戏班盲琴师
身怀绝技呀!我向他请教《劈破玉》。他说,只有他的师父柳二胡琴师从南阳李秀才,幸得此曲。
我问柳二胡琴现在何处。他说,洛阳保安处长请他当家庭琴师。”
父亲多方查阅古籍,认定《劈破玉》已有四百五十年以上的历史,由汴梁而入江浙、再由江浙入
荆襄、又由荆襄入南阳,吸收了中原和长江两岸的清曲古韵,进入民国后而不知所终。
父亲惟恐再生《广陵散》不可复得之叹,就要奔赴洛阳。这时传来惊人消息:鬼子占领洛阳,正
向潭头逼进。
父母正打点逃难行李,忽听一声叫喊:“鬼子进寨了!”父母赶忙领着我逃出潭头,钻进山洼。
寨内响起枪声时,父亲才猛地想起,搜集的鼓子曲稿全部丢到了寨子里,又不顾母亲阻拦,只身
掂着打狼的手杖,折回枪声大作的潭头去了。
父亲说,他躲在寨外的山包上,望见第一批鬼子劫掠了潭头而后西去、第二批鬼子正向潭头进发。
他抓紧短暂的空隙潜入潭头,带出了全部文稿。一个溃逃的国军军官随着父亲逃了出来,喘息稍
定,就挖苦父亲说:“你为了这堆字纸,命也不要了啊!”父亲发火说:“你说什么?你知不知
第5页,共21页
道,保卫国土是你的职责,保卫这堆字纸就是我的职责了。”军官惊悚无语,急忙换了便衣,惶
惶离去。
次日,我们爬上了老界岭,父亲望着脚下的云海,说:“嗨,劈破玉!”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小说以父亲寻找劈破玉为主线,其间叙述了父亲担任H大学艺术顾问和冒险找回曲稿等经
历,突出了父亲痴迷于戏曲艺术的形象。
B.战乱中,H大学推出的戏曲演出,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表现了戏曲艺术在民间具有广泛
的群众基础,暗示了父亲寻找劈破玉的意义。
C.溃军军官与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他挖苦父亲,却被父亲怒斥而惊悚,让他没有想到一个
读书人为了保护文化竟然能如此勇敢无畏。
D.父亲出外苦寻劈破玉不得,却在小戏班盲琴师身上得到线索,又因鬼子进犯,不得不遗憾
暂时放弃寻找,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7.关于H大学国文系“笑星”表演的念词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笑星”连珠炮式唱出一系列“不可能”的念词,体现东方荒诞派独特的风格。
B.念词所表现出来的命运偶然性预示了父亲一波三折寻找“劈破玉”的最终结局。
C.荒诞的念词与“笑星”滑稽的穿着配合,表达了“笑星”于离乱中而生的感慨。
D.观众听了“笑星”的念词一场哄笑,表现他们深刻理解到念词蕴藏的深奥哲理。
8.叙述视角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请简要分析本篇小说叙
述视角及其艺术效果。
9.将来你如果从事某项研究工作,从“父亲”身上能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
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秘书郎。
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
通《六经
..
》、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丧出,不四
日,汴军乱,乃去。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按其狱,
贬涧房州司马。愈坐是复为博士
..
。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
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持示宰
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
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
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第6页,共21页
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愈大声曰:
“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
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
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众曰:“无。”愈曰:“田公
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
..
;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
“弘正刻②,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欢曰:“善。”
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
....
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
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
会元翼亦溃围出,廷凑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
(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注】①迓:迎接。②刻:苛刻,刻薄。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此
士卒也
B.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
此士卒也
C.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
此士卒也
D.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以纷纷者/乃
此士卒也
1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是指经过孔子整理的六部典籍,
与《师说》中的“六艺”不同。
B.博士:既是古代学官名,又可理解为博通古今者。文中指前者,教授国子学生学业,以备
政治咨询,参与祭典,作顾问。
C.旗节:即旌节,古代使者所持的节,以为凭信。唐制中,节度使赐双旌双节,旌以专赏,
节以专杀,亦借指节度使、军权。
D.神策六军:神策军是唐朝后期中央北衙禁军的主力。原为西北戍边的军队,后入京师,负
责保卫京师、戍卫宫廷以及行征伐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韩愈三岁成了孤儿,依靠兄嫂生活,很小就用功读书,每天记诵数千字的功课。成人后,
通晓《六经》、诸子百家的学说,并考中进士。
B.华阴县令与前后两任刺史之间的矛盾,本来与韩愈无关,但他却为华阴县令打抱不平,上
疏谴责前后两任刺史官官相护,请求予以惩罚。
C.唐宪宗派使者迎接佛骨舍利入宫廷,韩愈上书抵制,且在奏疏中提到东汉引入佛教之后,
第7页,共21页
历代皇帝都寿命不长,因此触怒宪宗,想将他处死。
D.韩愈不惧危险,招抚叛军。镇州叛乱后,韩愈受皇帝重托,到军中平叛。他恳求王廷凑放
了牛元翼,王廷凑答应了他,牛元翼因此突围而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愈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
②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愿少宽假,以来谏争。
14.镇州反叛后,韩愈是如何成功招抚叛军的?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和酬刁景纯春雪戏意①
梅尧臣
雪与春归落岁前,晓开庭树有余妍。
杨花扑扑白漫地,蛱蝶纷纷飞满天。
胡马嘶风思塞草,吴牛喘月②困沙田。
我贫始觉今朝富,大片如钱不解穿。
【注】①本诗作于皇祐五年,是年秋作者丧母,解监永济仓官,扶榇归宣城守制。刁景纯:
北宋大臣。②吴牛喘月:《太平御览》卷四引汉应劭《风俗通》“吴牛望月则喘,使之苦于
日,见月怖,喘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这是一首酬和诗,题目交代了写诗的目的,首联照应题目,点出了春雪降临的时间。
B.清晨雪花落在庭院中的树上,如花朵一样美丽,诗人以花喻雪,写春雪的美丽姿态。
C.颈联以“胡马思塞草”“吴牛困沙田”写自己的处境,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D.尾联富有调侃意味,诗人见春雪“大片如钱”,感觉自己很富有,可惜春雪无法穿。
16.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加以赏析。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
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2)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耻学于师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______,______。”其
中,“久”字写出了当时的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3)古人写“愁”的诗句很多,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______”欲说还休,表面
上戛然而止,实际上愁情已倾泻无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20年来,中国关税总水平由15.3%降至7.4%,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到第二位……“入世”至
第8页,共21页
今中国发展受益匪浅,中国经济的腾飞也造福全世界。走过20年,中国已成为120多个国家和地
区的前三大贸易伙伴,近年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稳定在30%左右……今日之中国,
以其自身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和“稳定器”。
东风浩荡,春潮澎湃。中国“入世”20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
流,多边主义始终是。当前,“新冠”疫情阴霾未散,世界经济复苏前路坎坷,更需世界各国重
振多边贸易体系,在开放合作中。新起点上中国将继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跻身稳健众望所归同舟共济
B.跻身稳步人心所向休戚与共
C.上升稳健人心所向同舟共济
D.上升稳步众望所归休戚与共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共享世界的发展机遇,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创更加美好的光明未来
B.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创更加美好的光明未来
C.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共享世界的发展机遇,共创更加美好的光明未来
D.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共创更加美好的光明未来,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
A.20年前,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的一声槌响,世贸组织迎来中国这位新成
员,中国在对外开放上树起了新的“里程碑”。
B.20年前,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随着一声槌响,中国这位新成员来到了世贸组
织,中国在对外开放上树起了新的“里程碑”。
C.20年前,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随着一声槌响,中国这位新成员来到了世贸组
织,中国在对外开放上进入了新的“里程碑”。
D.20年前,随着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的一声槌响,世贸组织迎来中国这位新成
员,中国在对外开放上进入了新的“里程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钙,为人体必需的常量营养素,它的主要作用就像是建造高楼大厦的砖。身体里99%的钙都是在
骨骼里,所以有人也把它叫做“骨骼的守护者”。
《中国居民营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居民平均每人日钙摄入量仅为388.8毫克,要知道,人一
天需要的钙是800毫克。并且_____,大概也就是15%,更多的钙实际上是被当成废物排泄了。
如果有维生素D在,情况就不一样了。它俩是“兄弟”,一起摄入,吸收率能翻倍。_____?有
一些可能被成骨细胞“砌”到了骨头里;有一些可能变成了结石;还有一些逛游一圈,无所事事,
最后又排泄了。怎么才能让它沉积到骨骼里呢?这就需要一种神奇的营养素一一维生素K,它能
第9页,共21页
指引着血液中的钙精准地沉积到骨骼上。要想不缺钙,饮食均衡是前提,多吃一些富含钙质的食
物,像鸡蛋、牛奶和肉类。另外,______增加吸收率,刺激骨骼增加钙的利用度。
21.下列句子中的“像”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许久许久,我俩也像入睡了一样,停止了一切的思念和情绪。
B.张伯伯,我要像您一样,做革命的螺丝钉,拧在哪里就在哪里发光。
C.这些石头,像莲花瓣、老人、卧虎;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
D.像水稻这样的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的“单颖果作物”,利用杂种优势必然制种困难。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5个字。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
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
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议论文。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第10页,共21页
答案和解析
1~5.【答案】C、C、B、、
【解析】(1)A.“人与人在空间排列上的不流动性”错误,原文是“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
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B.“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错误,这是“机械的团结”的特点。
C.正确。
D.“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错误,原文是“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
视”,并没有比较两者。
故选:C。
(2)C.“现代化不是工业化,而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错误,原文是“现
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
故选:C。
(3)“乡土社会”特征包括: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以住在
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孤立和隔膜,但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人口流动率小,生活富于地方性,
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A.符合“他们一代接一代地传下去,不太有变动。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的乡土社会的
特征。
B.为欧阳修游醉翁亭时所绘美景,与乡土社会特征无关。
C.符合乡土社会“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序关系上来说,乡土社会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特征。
D.符合“村落与村落之间又彼此孤立”的特征。
故选:B。
(4)材料三的行文结构为总分结构。首先提出观点即“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具体的做法
在第二、三、四段进行阐述,第二段是从“打造新农村”的角度进行分析的,第三段是从“发展
新农业,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的角度进行分析的,第四段是从“加强对农民的培育”“打造一
支新型的职业农民队伍”即“培育新农民”的角度进行分析的。
(5)材料二中说到“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如宗族等地缘与血
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现代社会国家基层政权建设强力推进,
乡土中国的宗族等地缘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逐渐解体;还说到“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
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到了20世纪末,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
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现代社会传宗接代的思想逐渐淡化,乡土中国强烈的生儿育女观念不再
具有重要价值;还提及“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稳定
第11页,共21页
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现代社会村庄边界大开,城乡流动加快,乡土中国
世代定居的常态被打破。
答案:
(1)C
(2)C
(3)B
(4)①材料三是总分结构。②第一段总说,提出乡村振兴需要依靠“新”来助推这一观点。③二、
三、四段分别从打造新农村、发展新农业、培育新农民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5)①现代社会国家基层政权建设强力推进,乡土中国的宗族等地缘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
逐渐解体。②现代社会传宗接代的思想逐渐淡化,乡土中国强烈的生儿育女观念不再具有重要价
值。③现代社会村庄边界大开,城乡流动加快,乡土中国世代定居的常态被打破。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
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
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据的能力。解答时,要明确“乡土社会”的特征,再分析选项内容,
最后比对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梳理行文思路的能力。行文思路题先进行分层,总结每层的主
要内容,再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梳理。
(5)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还要阐明自己的观点。要根据原文,结合自己的
理解进行作答。
选择题干扰项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7.相互矛
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
6~9.【答案】B、D、、
【解析】(1)B.“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说法有误。村民在看《樊梨花征西》演出时发愣,表现
对外语系一位男生表演的不理解和不认可,说明并非是“一致好评”。
故选:B。
(2)D.“表现他们深刻理解到念词蕴藏的深奥哲理”说法有误。村民的哄笑只是他们感到“笑星”
表演的滑稽可笑,并没有真正理解念词蕴藏的哲理。
故选:D。
(3)根据原文“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父亲所在的H大学流亡到了豫西一个名叫潭头的村寨”“夜
第12页,共21页
深人静时,我经常听到父亲低语”“我八岁了,已经是H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父亲要我
学习山里娃子的野性。我学会了爬树,高高骑在树杈上”等内容可知,本文里是以“我”这个儿
童作为叙述视角展开描写的。
传统文化的搜集保护本是一个较为高深的话题,但作者却以“我”这样一个年幼孩童的视角展开
描写。正因如此,作者才有可能去描写“父亲一次次地空手而归,却一次次地带回了使家人一惊
一乍的故事”“我只会在树上跟着傻笑,奋勇鼓掌”,从而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了小说的
纪实性和代入感。
根据原文“我听不出深奥的哲理。后来我年岁渐长,屡次看到种瓜者得刺、种蒺藜者得瓜的现象,
才想起那位‘笑星’所言不谬”可知,采用儿童视角使小说增添了童真童趣的色彩。并且,不仅
仅是“笑星”所言的内容,还有父亲在“我”年幼时的一言一行,都会对“我”产生潜移默化的
影响,因此用儿童视角也突出父亲对“我”的影响,丰富小说的内涵。
(4)根据原文“每当学校放假,他都要挎着一把雨伞,手执一根手杖——农民说那是可以防鬼驱
虫的‘降魔杖’,冒着山野上的风雪或是顶着晴空的骄阳,翻山越岭、风餐宿露”“我向他请教
《劈破玉》。他说,只有他的师父柳二胡琴师从南阳李秀才,幸得此曲。我问柳二胡琴现在何
处”“父亲多方查阅古籍,认定《劈破玉》已有四百五十年以上的历史,由汴梁而入江浙、再由
江浙入荆襄、又由荆襄入南阳,吸收了中原和长江两岸的清曲古韵,进入民国后而不知所终”可
看出,为寻“劈破玉”,父亲实地走访、请教艺人、查阅古籍,研究方法多样,由此可知我们要
拓宽研究途径。
根据原文“每当学校放假,他都要挎着一把雨伞,手执一根手杖——农民说那是可以防鬼驱虫的
‘降魔杖’,冒着山野上的风雪或是顶着晴空的骄阳,翻山越岭、风餐宿露”“父亲说:‘不要
紧的,我会找到的!’”“父亲又说:‘不要急,我总会找到的!’”等父亲一次次独自走在寻
找“劈破玉”的路上,风餐露宿,又一次次失望而回,但从不放弃的经历中可知要能耐得住寂寞,
坚定信念。
根据原文“母亲吓得面如土色,又问:‘‘玉’呢?’父亲又说:‘不要急,我总会找到
的!’”“寨内响起枪声时,父亲才猛地想起,搜集的鼓子曲稿全部丢到了寨子里,又不顾母亲
阻拦,只身掂着打狼的手杖,折回枪声大作的潭头去了”中父亲多次遇到危及生命的事,甚至不
惜生命从潭头找回搜集的鼓子曲稿的经历可知,要有献身精神。
根据原文父亲对国民军官所说的“你说什么?你知不知道,保卫国土是你的职责,保卫这堆字纸
就是我的职责了”可知父亲寻“劈破玉”守护曲稿,不仅是个人爱好,更是把之当作文人对国家
应尽的职责。这也告诉我们要有家国情怀。
答案:
(1)B
(2)D
第13页,共21页
(3)①以“我”的视角讲述父亲寻找“劈破玉”曲折故事,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了小说的
纪实性和代入感;②以儿童的视角叙写故事,不仅使小说增添了童真童趣的色彩,而且突出父亲
对“我”的影响,丰富小说的内涵。
(4)①要拓宽研究途径。为寻“劈破玉”,父亲实地走访、请教艺人、查阅古籍,研究方法多样;
②要能耐得住寂寞,坚定信念。父亲一次次独自走在寻找“劈破玉”的路上,风餐露宿,又一次
次失望而回,但从不放弃;③要有献身精神。父亲多次遇到危及生命的事,甚至不惜生命从潭头
找回搜集的鼓子曲稿;④要有家国情怀。父亲寻“劈破玉”守护曲稿,不仅是个人爱好,更是把
之当作文人对国家应尽的职责。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小说内容,结
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部分,仔细比对各个选
项,作出正确的判断本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叙述视角及其艺术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根据题干的提
示,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结合对人物的相
关描写进行分析。
解答对文本赏析的选择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
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
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
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
点,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
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0~14.【答案】C、A、D、、
【解析】(1)句意:穆宗也后悔,让韩愈便宜行事,不要进入乱军中去。韩愈到了,王廷凑部署
军队迎接他,让兵士穿上铠甲站立堂上。大家坐下后,王廷凑说:“变乱发生,就是这些士卒闹
的。”
“悔”“诏”的主语都是“穆宗”,所以两个动词之间应该断开,排除A、B;
“严兵”是做“迓”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
故选:C。
(2)A.“与《师说》中的‘六艺’不同”错误。《师说》中的“六艺”就是《六经》。
故选:A。
(3)D.“他恳求王廷凑放了牛元翼”错误。事实上,韩愈并没有直接恳求王廷凑放过牛元翼,他
只是陈述事实,说朝廷中像牛元翼这样的大将多的是,然后追问王廷凑,你为何还要围困他?言
第14页,共21页
外之意,你消灭了一个牛元翼,朝廷会派出更多的牛元翼来对付你。王廷凑在权衡利弊后,答应
放了牛元翼。同时,牛元翼是自己突围而出的,“王廷凑答应了他,牛元翼因此突围而出”的因
果关系也不成立。
故选:D。
(4)①“阴”,暗中;“相党”,相互勾结;“覆”,再一次。译文:韩愈认为刺史暗中相互勾
结,便上疏惩治他们。不久,御史再一次审问,得到柳涧收受贿赂的证据,再次贬官,做了封溪
县尉。
②“讦牾”,触犯;“宽假”,宽恕;“来”,招引。译文:韩愈上书触犯皇上,治他的罪确实
应该。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心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能这样做呢?希望皇上稍微宽恕他,以招
引群臣进谏。
(5)由第三段内容可知,文中有大量韩愈与叛军的对话,通过“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
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可知,韩愈首先对王廷凑晓之以理,指出天子视王廷凑有将帅
材,所以赐予节杖,王廷凑与贼人一道造反是不符合义理的。
通过“愈曰:‘然尔曹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可知,韩愈针对叛军对田弘正刻薄的
不满,动之以情,说:“但是你们也害了田公,又残害了他的家人。还有什么好说的?”从情感
的角度平息他们的怒气。
由文中“以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
孙在乎?亦有居官者乎”“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刘悟、李祐皆大
镇。此尔军所共闻也”可知,韩愈用举例的方式,委婉的告诉叛军叛乱没有好结果,只有归顺朝
廷才能受到重用,让他们明晰利害。
由文中“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围之,何也”可知,韩
愈向叛军示之以威,暗示王廷凑与神策军对抗没有好结果,促使王廷凑答应放过神策军首领牛元
翼。
答案:
(1)C
(2)A
(3)D
(4)①韩愈认为刺史暗中相互勾结,便上疏惩治他们。不久,御史再一次审问,得到柳涧收受贿
赂的证据,再次贬官,做了封溪县尉。
②韩愈上书触犯皇上,治他的罪确实应该。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心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能这
样做呢?希望皇上稍微宽恕他,以招引群臣进谏。
(5)①晓之以理。天子视王廷凑有将帅材,所以赐予节杖。指出王廷凑不应该与贼人一道造反。
②动之以情。前节度使田弘正即使为人苛刻,但是叛军已经残害了他一家,算是报仇雪恨了,再
第15页,共21页
也没有继续作乱的理由。
③明之利害。前节度使田弘正等归顺朝廷受到重用;以前叛乱的将领却不得善终,且祸及子孙。
以此警告王廷凑叛军叛乱没有好结果。
④示之以威。韩愈暗示王廷凑神策军兵多将广,与神策军对抗没有好结果,促使王廷凑答应放过
神策军首领牛元翼。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是邓州南阳人。他的父亲叫韩仲卿,任武昌令,有很好的政绩,离开之后,
县里的百姓刻石碑来歌颂他的功德。韩仲卿最终官拜秘书郎。
韩愈三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孤儿,他跟随大哥韩会贬官到岭外居住。韩会去世之后,嫂子郑氏抚
养他。韩愈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诸子百
家的学问。韩愈考中了进士。正赶上董晋做宣武节度使,上表章让韩愈做了观察推官。董晋去世
之后,韩愈跟随灵柩离开京城,不到四天,汴梁的军队作乱,韩愈于是就离开了。
华阴令柳涧犯了罪,前刺史弹劾他,但还没有得到回复,刺史就被罢免了。柳涧煽动百姓拦路
向前任刺史索要部队过境时百姓服役的工钱,后任刺史对柳涧的做法很厌恶,追究他的案件,朝
廷将柳涧贬为房州司马。韩愈认为刺史暗中相互勾结,便上疏惩治他们。不久,御史再一次审问,
得到柳涧收受贿赂的证据,再次贬官,做了封溪县尉。韩愈因此又做了博士官。韩愈才华横溢,
却多次被贬,官职也下降了,于是,就写了《进学解》来表明心迹。
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请佛骨进入皇宫禁苑,三天后,才送到佛寺中供养。韩愈很厌恶这种行
为,就上书朝廷(建议废止)。韩愈的奏章送上去,皇上看了大怒,拿着奏章给宰相看,要将韩
愈处死。裴度、崔群进谏说:“韩愈上书触犯皇上,治他的罪确实应该。但是一个人如果不是心
里怀有极大的忠诚,怎么能这样做呢?希望皇上稍微宽恕他,以招引群臣进谏。”皇上说:“韩
愈说我侍奉佛教过分了,还可以宽容。至于说自东汉信奉佛教以来,天子都寿命短,这种话多么
荒谬?韩愈,只是朝廷一个臣子,胆敢像这样狂妄,坚决不可以赦免!”于是,全国上下都感到
惊惧。即使是外戚权贵,也都替韩愈说情,于是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
镇州动乱,士兵杀了田弘正,立王廷凑做节度使,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后,大
家都认为有危险。元稹说:“韩愈可惜了。”穆宗也后悔,让韩愈便宜行事,不要进入乱军中去。
韩愈到了,王廷凑部署军队迎接他,让兵士穿上铠甲站立堂上。大家坐下后,王廷凑说:“变乱
发生,就是这些士卒闹的。”韩愈大声喝道:“天子认为你有将帅之才,所以赐予你节杖,哪里
会料到你会与贼人一道造反呢?”话还没说完,一个士兵上前激愤地说:“先太师为国家抗击朱
滔,血衣还在,我们的军队哪里对不起朝廷了,却说我们是叛贼?”韩愈说:“我以为你们不记
得先太师了,如果还记得,那很好。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列有孩子或者孙子在吗?
还有在做官的吗?”众人说:“没有。”韩愈说:“田公率领魏、博六州来归顺朝廷,做到中书
令的职务,父子都做了节度使。刘悟、李祐统领的也都是大镇。这些也都是你们都知道的。”众
第16页,共21页
人说:“田弘正很刻薄,所以,这里的兵士不能安身立命。”韩愈说:“但是你们也害了田公,
又残害了他的家人。还有什么好说的?”众兵士都说:“好吧。”王廷凑担心军心摇动,赶忙叫
他们都出去。然后,对韩愈说:“您想让我干什么呢?”韩愈说:“神策六军的将领,像牛元翼
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但朝廷顾全大局,不能把他丢弃不管。你长时间围困他们,为什么呢?”王
廷凑说:“我马上就放他出城。”韩愈说:“如果是这样,那就没什么事了。”正逢牛元翼突围
出来,王廷凑也就不再追赶。韩愈回朝报告皇上,皇上很高兴。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
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
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结合具体内容比对各个选项,
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4)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题时以直译为主,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
的翻译。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结合
具体要求概要作答。
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
名词。“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
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15~16.【答案】C、
【解析】(1)C.“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错,“胡马嘶风思塞草”写渴望建功立业,“吴
牛喘月困沙田”写自身的困境,诗中并没有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故选:C。
(2)根据标题可知,“杨花扑扑白漫地,蛱蝶纷纷飞满天”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用“杨花”“蛱
蝶”来比喻春雪,雪在飘落的时候在空中就像杨花、蝴蝶一样,突出雪花形态优美。
以“扑扑”“纷纷”两个叠词形容其形态,表现了雪下得大、下得多,画面感极强。同时又富有
音韵美。
以“白漫地”“飞满天”写雪之多,且动态感强。“漫”和“满”用词精炼。“漫”字写出白茫
茫的大雪铺满大地的场景,“满”字写出了雪花到处飞舞的情态。
答案:
(1)C
第17页,共21页
(2)①借助比喻。诗人将“春雪”比作“杨花”“蛱蝶”,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春雪纷飞的情态。②
使用叠词。“扑扑”“纷纷”两个叠词用于形容春雪飞扬的样子,画面感极强。③用词精炼。“漫”
字写出雪花溢满大地的情态,“满”字写出了雪花漫天飞舞的情态,“白漫地”“飞满天”写雪
之多。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
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诗句的含义,并结合内容、手法、感情、结
构等方面进行分析。
诗歌鉴赏选择题解题方法:
选择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等,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
本题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
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
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7.【答案】【小题1】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小题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小题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解析】故答案为:
(1)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重点字:舳、舻)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重点字:惑)
(3)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重点字:第)
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高考时,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
主,文体侧重于诗歌和散文。完成此类型题目,主要是靠同学们平时的积累,同时也要注意突破
关键字(生僻字,通假字,同义异形字,语气助词等),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做题时,书写要工
整清晰,留意语句的出处和具体的语境(情景默写的方式增加了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考查,学生要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
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具体语境,就会把“始”
写成“使”。
18~20.【答案】C、B、A
第18页,共21页
【解析】(1)第一处,“跻身”,使自己上升到某种行列,位置等,词后一般不能与“到”搭配。
“上升”:由低处往高处移动。语境是说经济地位,而且文训有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到第二位
的变化,很显然是排名上升,故应选“上升”。
第二处,“稳健”,稳而有力。“稳步”,步履平稳地行走,也形容有把握地按一定步骤进行,
多用于比喻。联系语境,语境用于强调“中国”发展稳而有力,应选“稳健”。
第三处,“人心所向”,民众的思想归向。“众望所归”,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
人得到人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多边主义”强调思想归向,应选“人心所向”。
第四处,“同舟共济”,比喻在困难的环境中同心协力,战胜困难。“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
受幸福与灾祸。语境强调在困难的环境中同心协力,应选“同舟共济”。
故选C。
(2)前句“新起点上中国将继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主语是“中国”,为了保持主语一致,
强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先说“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表达更连贯,表意更准确,排除AC;
“共享发展机遇”“共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创更加美好的光明未来”之间有先后逻辑顺序,
“共创更加美好的光明未来”应在最后,排除D。
故选B。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介词“随着”应调到句首,在“一声槌响”
前加“的”;二是搭配不当。“进入了新的‘里程碑’”动宾搭配不当,可将“进入”改为“树
起”。只有A修改正确。
故选A。
答案:
(1)C
(2)B
(3)A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学生辨析这些易混词语,一要辨其形,看其异在哪里;
二要辨其神,注意使用上的细微差别。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题时,学生要读语段,明大意;读选项,明内容;入
语境,析对应。
(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学生要明确病句的类型,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句子成分的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修改。
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
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
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
①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第19页,共21页
②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
③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
④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
⑤改正语段中的病句;
⑥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考查考生在一个语段中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试题材料可
以来自于考生所学教材,也可来自于课外生活。
21~22.【答案】C、
【解析】(1)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像”表示列举事物。
A.表示相似。
B.表示相似。
C.表示列举事物。
D.表示举例。
故选:C。
(2)第一空,结合后文“大概也就是15%,更多的钙实际上是被当成废物排泄了”“一起摄入,
吸收率能翻倍”的语境可知,应填“人体对钙的吸收率很低”之类的话。
第二空,结合“有一些可能被成骨细胞‘砌’到了骨头里;有一些可能变成了结石;还有一些逛
游一圈,无所事事,最后又排泄了”的语境以及问号的提示可知,此处应填“人体吸收的钙都到
哪里去了”。
第三空,结合“多吃一些富含钙质的食物,像鸡蛋、牛奶和肉类”的语境及前文关于维生素D和
维生素K的作用的介绍可知,此处应填“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K等营养素”。
答案:
(1)C
(2)人体对钙的吸收率很低;人体吸收的钙都到哪里去了;补充维生素D、维生素K等营养素。
(1)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语句,结合语境进行分
析,正确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段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语段,结合语境进行补写,要做到
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并注意字数限制。
补写语句题答题技巧:
①阅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首先要浏览语段,把握句子主要内容,弄清补写句子在句中的位置,
弄清它和前后文句的联系,这样可以让补写的句子不偏离语境。这是准确补写句子的基础。
②分析语段的特征。有得语段是记叙语段,有的语段是议论段落,有的语段是说明语段,有的是
描写语段,有的是抒情语段,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语段特点,抓住相应的相应要素。然后我们要抓
第20页,共21页
住语段内部的结构特征,看语段内部是什么关系。看语段内部的结构是总分、并列、对照……,
找出语句在语段内部的位置。最后我们要分析文中的关联词、代词、体现层次的语句、修辞句意
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前后的照应补写出句子。
③检查样子是否符合要求,将拟写句子写在语段的相应位置。看是否前后连贯,是否有语病是否
简洁。如有问题进行修改,如满意无问题,写到答题卡上。
23.【答案】回归自然人是文化的产物,也是自然的产物,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产物.所谓文化,即
是自然的人化,脱离了自然,也就不会有人和文化的产生.然而在人类及人类文化产生以后,人
和自然的关系却越来越疏远.时至今天,随着信息化技术等的迅猛发展,这一趋势更在加剧,以
至众多人们只能通过电视、互联网去感知自然,从中了解全球的天气变化,知悉生物的纲目属种.然
而,人们通过现代科技所感知到的,其实只是有关自然的一些知识,并非自然本身.因为,你可
以从天气预报得知本地有雨,那雨点却砸不到你的身上;你可以从网上看到一朵鲜花开放的过程,
那花香却飘不进你的鼻孔.
然而许多人却满足于借助现代科技感知自然,甚至误以为自己所感知到的就是自然本身.两千多
年前的哲人,曾将自然视为宇宙万物运行和个人立身行事的最高法则,诚如老子所言:“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今天的人们则普遍视自然为身外之物,对天光云影、鸟语花香
多无动于衷,在日常生活中早已排除了自然的一席之地.其结果,人们的感官钝化了,缺少了自
然的浸润,心态日益浮躁,人性日益偏枯,在一定程度上,人正在变成“机器人”.
出现这种局面,和工业时代以来人们对自然的不正确认识有关.近代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
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被打破,自然主要成为人类征服和改造的对象,人对自然的认知
和利用日益朝着功利化的途径发展.除了少数的文人雅士和艺术爱好者,人们已无暇静观云卷云
舒,闲看花开花落.自然带给人的审美愉悦和对人性情的陶冶,逐渐成为少数人的专利.
就中国传统文化而言,占主流的儒家文化对自然不够亲近,也成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基因.孔子曾
教导他的孩子伯鱼多读《诗经》,因为可以从中“多识草木鸟兽之名”,而不是让伯鱼更多地走
出家门,从大自然中去接触这些草木鸟兽.西汉的董仲舒是儒家的一个重要代表,他为了专心读
书力求上进,曾蛰居楼上,三年不窥园,从中体现出对功名利禄的极端重视和对自然风物的无知
拒绝.儒家这种重视书本间接知识而相对忽略通过实践获取真知的思想,无疑对许多国人长期怠
慢了自然要负一定责任.
与之相对,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自然为最高,追求诗意的栖居,对今天远离自然的大众而言,
无疑是一剂纠偏的良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国人,尤其是那些困居钢铁丛林的城市人,实在
有必要摆脱对现代科技过度的依赖这一“文明的偏至”,有意识地回归自然,回到人的本初,以
达成人性的全面发展.
【解析】这道作文题,秉承广东省高考作文命题的传统,注重思辨性,不预设观点,让考生根据
材料自己提炼观点,且观点多元化,“电视里看自然,能预测阴晴雨雪,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
第21页,共21页
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而亲自“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
树木之性”;而“轻点鼠标,能知生物属性,但又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不同方式感
知自然,各具优势,又各有不足,各有自己的“远”与“近”.
从上述角度立意写作,都有道理,综合角度写既要亲近自然,又要利用科技手段为生活和学习服
务,也可以.
参考立意:
(1)认识自然的远与近;
(2)亲近自然(文中应结合对自然认识的远与近来写);
(3)多途径感知自然;
(4)到自然中去体验,远亦可变近;
(5)借助现代科技,好好体验自然;
(6)远处亦可“体验“自然,触摸自然的真谛;
(7)“书”上得来的“自然”未必“远”;
(8)“自然”真相难穷尽;
(9)接近“自然”的真相,靠什么.
材料作文写作误区:
1.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
2.误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
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
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
有时附了二或三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余.有
时材料蕴含了比喻义,要求类比阐述,如“‘回声’的启示”所附的小孩和小山的对话,如果就
事论事地谈文明礼貌而不去阐述人与自然或人与他人的关系,就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00:11: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5511182201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田弘正.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田弘正.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