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字的传统文化详细解读
汉字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传统文化
信息资源。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汉字的传统文化解读的相关资料,
欢迎阅读!
汉字的传统文化解读
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久远而密切的联系。汉字的产生、发展
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观。从汉字与西方文字的比较,
与我国古代的生产关系、神崇拜、玉文化以及汉字的特点等方面,论述
了汉字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依存的关系:汉字里积淀着中国文化的结晶,
中国文化也仰仗着汉字流传得更为久远。
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许多字从外形上看可以知道它的大概意思。
比如“日”形状像太阳,“月”形状像月牙。日和月都有光,两个合
在一起更亮,这就是“明”。汉字的这个特点使它很容易受到人们主
观意识的影响,因此,从汉字可以了解到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观念。
一、从汉字看古人的宇宙观
古人在造字时,把对宇宙的认识融进了汉字。
1、从方块字说起
现在的汉字外形是个方块,可在商朝时候却不是这样。如“龙”
字像一条长长的虫子,“凤”字像一只又高又瘦的鸟。从周朝后期开
始,字形逐渐变方,经过秦朝的篆书,汉朝前期的隶书,到汉末形成
了笔画平直、形体端正的方块形楷体字。
为什么2000年以前的人把字形定为方的呢?这是因为那时的人对
宇宙有了明确的看法,尽管这个看法是不科学的。他们认为天是圆的,
像个圆底锅扣在我们上边;地是方的,托在我们脚下。地既然是方的,
地上的一切人工建筑也都要建成方形。所以大到城市、院子、房屋,
小到床、桌子、椅子都是方形的。只有少数与天有关的建筑才是圆的,
如北京的天坛。汉字是大地上人们使用的记录工具,应该和大大小小
的方形一致起来。
2、说“一”
“一”在古人看来是万物发展的开始。汉朝著名文字学家许慎说:
“一”是最初的东西,后来的一切都是从“一”衍化出来的。这种解
释来自《周易》,也就是太极和阴阳的理论。按着这种说法,如果把
“一”看成数字,那么有了“一”才有了二三四五等无穷的数字;如果
把“一”看成横,那么有了横才有了竖点撇捺等各种笔画;从文字上看,
有了“一”才有了上下左右等千千万万个字。从古人对“一”的解释,
可以看出他们对万物产生和变化的看法。
3、神从天降
“示”最初是神的意思,写成丁,横表示天,竖表示神仙从天而
降。后来在横上又加了一横,表示在天上方;下边的竖也加了两条,变
成三竖,明确表示出是日月星三神。这也是许慎的解释。汉字中凡与
神有关的字大都有示(礻)作偏旁或部首。比如:祭(意为向神献肉)、祐
(意为神灵保护)、社(意为土地神)、福(意为向神祈求幸福)等。这说明
古时候人们把许多自然现象的变化看成是神支配的。这种崇信神灵的
观念现在还没有完全消失。
二、从汉字看古人的伦理观念
在封建社会,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主要是三纲五常。“三纲”简单
说,就是大臣要按照君王的意志办事;子女要按照父亲的意志办事;妻子
要按照丈夫的意志办事。“五常”就是每个人要做到仁、义、礼、智、
信。人们在造字和讲解字义时,也常常把这种伦理观念加进去。
1、君、臣、民
“君”的古字上面是两只相对的手,双臂内侧是个“口”,像个
正面坐着处理政务的君王。“臣”的古字像个面向左边趴在地上行匍
匐礼的大臣。“民”的古字像个面向左的男人与女人的结合体。到了
汉朝,君王的正面坐形改成了面向左的侧面形,就是现在的“君”字。
臣和民应该面向君王,表示服从和恭敬,所以面向左改为面向右,成
了现在的“臣”和“民”。
2、无子不孝
“孝”字的上边是个“老字头”,下边是“子”,是小孩搀扶着
老人的形象。孝就是尽心奉养父母,照顾父母的意思。汉朝以后的统
治者大都提倡孝道,对不孝的子女要定罪判刑。不孝的罪行中,最严
重的是没有后代,没有子女的人被看成大不孝。维护这种观念的人就
把“孝”字中的子解释成男孩子,说没有男孩子的人就是不孝。
“好”字左边是“女”,右边是“子”,意思也是多生孩子就好。
这种生育观念到了现在还有影响。
3、带“女”字的贬义字
在强调男子重要的同时,是贬低妇女的作用。“女”的古字像个
双手交叉在胸前(也有的像双手被绑在身后)跪在地上的女人。这说明商
朝时妇女就处于被统治的地位了。社会不但歧视妇女,而且还把许多
坏人坏事和妇女联系在一起。人们在造一个字时,如果是贬义,就把
“女”字加进去。比如奴隶的“奴”、奴颜婢膝的“婢”、贪婪的
“婪”、佞臣的“佞”、奸人的“奸”、妨碍的“妨”以及“娼妓”、
“嫉妒”、“妖媚”等等。
女子应该呆在家里,这样才平安,所以“安”上为宀(房子的符号),
下为女。如果走出家门就会引起麻烦。两个女人在一起会成为“奻
(sòng)”,意思是争论、争吵;三个女人在一起就会成为“姦(jiān,简化
字同‘奸’)”,意为邪恶、奸诈。因此对女人要严加管束。“妥”字
上为“手(爪)”,下为“女”,意思是管束住女子才能安妥。
压迫歧视妇女,反对妇女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的观念到了20世纪才
开始清除。
三、从汉字看中国文化发展方向
汉字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应该明确地放弃汉字拉丁化的
目标。我们实在难于从bairiyishanjin,huangheruhailiu这29
个字母上读出唐诗的效果。我们应该更好地进行汉语汉字的教学、传
承、研究、数码化应用与审美化创造。我们应该创造出无愧于祖先的
语言艺术的传世之作。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在世界上推广普及华文与汉
学教育,为此加大投入。我们应该在语言文字上对各种媒体与出版物
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少一点错别字,少一点洋泾浜,少一点文理不
通。
我们所关切的汉字文化毕竟是全球化时代的民族文化,是面向世
界的开放的与面向未来的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是说我们的
文化要有自己的传统,自己的立足点自己的性格。同时,只有开放的
面向世界的经得起欧风美雨的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才是有活力的民
族的,而不是博物馆里的木乃伊。聪明的做法不是把全球化与民族化
地域化对立起来,而是结合起来。
在浅层次上,争论要不要花那么多时间学外语可能是有意义的。
从根本上说,母语是进修外语的基础,外语是学好母语精通母语的不
可或缺的参照。说起近现代中国,大概没有很多人的外语比辜鸿铭、
林语堂和钱钟书更好,同时他们的华文修养也令我辈感到惭愧。设想
未来的中华儿女个个熟悉汉语汉字华文经典,同时至少是它们当中受
过良好教育的人,熟练掌握一两门外语特别是英语,这完全是可以做
到的,也是必须做到的。中国人的大脑的聪明足以做到这一步。而做
到这一步不会降低而只会提高中华文化的地位。
我们大可以增强对于中华文化汉字文化的自信,以海纳百川、开
阔明朗的心态对待文化的开放与交流,而决不是鼠目寸光,抱残守缺。
当然也不是民族虚无主义与全盘西化。
汉字的影响
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曾认为是甲骨文。就所见的殷商文
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
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
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
要载体,有一千多字,只是商代文字的部分保留,名甲骨文,特有学
科——甲骨学。
对日本文字的影响
日本民族虽有着古老的文化,但其本族文字的创制则相当晚。长
期以来,其人民是以汉字作为自己传播思想、表达情感的载体,称汉
字为“真名”。五世纪初,日本出现被称为“假名”的借用汉字的标
音文字。八世纪时,以汉字标记日本语音的用法已较固定,其标志是
《万叶集》的编定,故称“万叶假名”。是为纯粹日语标音文字的基
础。日本文字的最终创制是由吉备真备和弘法大师(空海)来完成的。他
们俩人均曾长期留居中国唐朝,对汉字有很深的研究。前者根据标音
汉字楷体偏旁造成日文“片假名”,后者采用汉字草体创造日文“平
假名”。尽管自十世纪起,假名文字已在日本盛行,但汉字的使用却
并未因此而废止。时至今天,已在世界占据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仍保
留有一千多个简体汉字。其中,在2010年重新制定并公布的日语常用
汉字表中,共收录了2136个汉字。[5]
对朝鲜(韩国)文字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制度和文化一直影响着朝鲜,因此朝鲜把本民族文字
称谚文(非正式文字)。谚文的创制和应用是古代韩国文化的一项重要成
就,但是20世纪前却并没有得到大范围应用。实际上,早起时期的韩
国亦如日本没有自己的文字,而是使用汉字。新罗统一后稍有改观,
时人薛聪曾创造吏读,即用汉字表示韩语的助词和助动词,辅助阅读
汉文书籍。终因言文各异,无法普及。李朝初期设谚文局,令郑麟趾、
成三问等人制定谚文。他们依中国音韵,研究朝鲜语音,创造出11个
母音字母和17个子音字母,并于公元1443年公布使用《训民正音》。
朝鲜从此有了自己的文字,但不久又再度废止。二战后,韩国因“去
汉化”政策,再次加以使用,朝鲜亦同。虽然由于韩文拼音文字的同
声字太多,会出现书写后分辨不清的情况多,但随着“谚文世代”的
形成,认识汉字和书写汉字的人不断减少,即便是以前使用汉字的人
也对汉字的使用能力也不断的退步,汉字词在朝鲜语(韩语)的比例也不
断下降,再加上朝鲜/韩国在日常生活中多实用固有词;同音异意的现象
也不会那么严重。汉字在韩语的地位遭到挑战!
但是,废除汉字的后果还是显而易见的:比如韩国的古书,只有
专家才能看得懂。
对越南文字的影响
十世纪以前的越南是中国的郡县。秦、汉、隋、唐莫不在此设官
统辖,故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较深。越南独立后,无论是上层人士的交
往,还是学校教育以及文学作品的创作,均以汉字为工具。直至十三
世纪,越南才有本国文字——字喃。字喃是以汉字为基础,用形声、
假借、会意等方法创制的表达越南语音的新字。十五世纪时,字喃通
行全国,完全取代了汉字(少数人还在用汉字)。但是现代越南文字多受
西方文字影响,完全使用拼音文字。
汉服的传统文化内涵
中国自古即有华夏、中华之称。
在中国各大族群中,汉族是最大的民族,又称为“华夏民族”或
“中华民族”。所以汉服又被称为汉装、华服。
汉服不单单是指“汉朝服饰",而是指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也是
世界上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中国古人讲仁、义、礼、智、信,汉
服从各个方面来讲,都是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服饰。中国古代的
服饰随着改朝换代而发生变化,因此不同朝代的服饰也反映出不同朝
代的文化。
所以汉服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据史籍中记载,远在三皇五帝时期,先民们以鸟兽毛皮为衣,进
而用麻作布。后来黄帝正妃嫘祖植桑养蚕,教导人民织布作衣,这就
是最早汉服的起源。
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是在商朝建立的,就是把衣服分为两截,即
上衣下裳(裳是指裙子)。腰部用宽腰带束扎。商朝的时候纺织与刺绣的
技术都已十分的纯熟,领襟袖口都有精致的刺绣和滚边。春秋战国时
期出现了”深衣“,深衣即指上下分裁,但中间缝合而成。在当时非
常流行,男女尊卑都能穿。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的鼎盛时期,
唐朝的染织技术精湛,丝织品的染色图纹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因此唐朝的服饰质地考究,色彩鲜艳,样式繁多,配饰精美。大唐服
饰雍容大方、华贵典雅,在悠久的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堪称登峰造极,
璀璨辉煌。
唐朝女子爱美成风,重视化妆、画眉、点唇,也喜欢涂胭脂。服
饰特点是低领大袖,裙腰高束。样式主要是上着短襦,下穿长裙,加
半臂,肩披帛巾,让长长的裙摆拖地而行,体态轻盈有若天仙般的飘
逸高雅。唐朝男子身着圆领袍衫,头戴幞头、纱帽,幞头是以丝绢裁
成方巾,方巾四角下垂四长带,用来裹发的头巾,在唐朝非常盛行。
敦煌壁画中有大量的彩绘图案,当中也有对佛国世界的描绘,有
佛、天人、飞天仙女等形象,非常庄严逼真。如果详加对照,会发现
大唐服饰和壁画中的天人服饰十分类似。中国传统文化在唐朝时期与
世界各国频繁交流,传统的服饰文化也影响了世界许多国家,至今日
本和韩国的服饰中还保留着大唐服饰的特色。据史料记载,和大唐来
往的国家,最多时竟达300多个。
宋朝衣冠服饰虽沿袭唐代传统服饰,但又独树一帜。当时社会崇
尚理学,提倡“存天理,去人欲”的观念,倡导传统保守的道德观。
因此影响所及,服饰不再追求华丽,而以自然俭朴为主。宋朝男子服
饰仍以圆领袍衫为主,以不同颜色来区分等级。不分尊卑,在各种场
合都戴幞头。女子服饰上衣种类有襦、衫、袄、大袖、半臂、褙子等
等,下身也是穿裙子。其中褙子是当时无论贵贱都流行穿着的服饰,
褙子是一种外衣,直领、对襟、长度过膝是其特色。
明朝建立后,恢复传统的汉服服饰制度。明朝服饰质料种类繁多,
刺绣技术发达。男子服饰仍以袍衫为主,官员朝服仍袭古制,以袍衫
颜色和图案来区分官职品位,袍衫官服前有一方形刺绣图案,文官为
飞禽图案;武官则为走兽图案。妇女服饰款式承袭唐宋,襦、裙、袄、
衫、褙子、比甲,明朝妇女的礼服为凤冠霞帔。
汉服最主要的特色是交领右衽,袖宽且长,以绳带扎结取代扣子,
穿着汉服使人神态举止有含蓄内敛,端庄稳重,潇洒脱俗的气质与美
感。这种特色有别于其他民族。
本文发布于:2023-03-12 00:05: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5507222200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汉族传统文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汉族传统文化.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