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案

更新时间:2023-03-11 22:41:44 阅读: 评论:0

胃不舒服吃什么-春天照片

高中历史教案
2023年3月11日发(作者:安徽的景点)

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

制度和文化的封建化改革。通过改革鲜卑族逐渐实现了由游牧生产方

式向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一起看看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欢迎查阅!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1

【单元地位】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

制度和文化的封建化改革。通过改革鲜卑族逐渐实现了由游牧生产方

式向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朝完成统一

奠定了基础。

【引言分析】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提:5世纪,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缓解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发展生

产,巩固统治。

3、改革的两个阶段:冯太后主持下的改革与孝文帝改革。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促进民族融合,推动了北魏社会经

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活动1】了解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

1、阅读课本P32,说说北魏政权是我国北方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

政权?什么时候崛起?

2、哪一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根据课本P32最后一段,从政治、

经济、民族关系三方面,概括黄河流域统一的意义。

3、根据P32—33,指出拓跋珪改革在经济、政治上带来的影响。

2

【活动2】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阅读P33“社会改革迫在眉睫”一目,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

前,北魏有哪些社会矛盾?

2、阅读P34“冯太后与孝文帝”一目,简要分析冯太后对孝文帝

改革的影响。

孝文帝改革是在冯太后的影响和直接推动下进行的。(1)冯太后临

朝听政,积极推动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对孝文帝进行系统严格的汉

文化教育;(3)冯太后死后,孝文帝继续推动其改革政策。

【活动3】结合活动1、2的问题,概括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改革的必要性: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

3、改革的可能性:冯太后掌握实权,积极推行汉化改革;孝文帝

精通汉文化。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材结构】

1、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2、后期:孝文帝主持,迁都洛

阳、移风易俗。

【活动1】阅读P36“卓有成效的新制”,了解冯太后的改革。

1、冯太后的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主要措施有哪些?

2、冯太后改革的意义:促进了经济恢复发展,巩固了政权,为

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础。

【活动2】490年冯太后病逝,孝文帝继续改革。阅读P37—39,

了解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2

一、经典力学

3

1、经典力学产生的背景:

(1)文艺复兴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对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

响。

(2)资产阶级迫切需要自然科学作为其理论武器。

2、伽利略的成就:

(1)伽利略通过实验证实,外力并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只是

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2)他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

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

定了基础。

3、牛顿的成就:

(1)确认了物体宏观运动的规律。

(2)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3)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形成了一个以实

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

二、相对论的创立

1、相对论提出的历史背景:

20世纪,随着物理学研究的进展,经典力学无法解释研究中遇到

的一些新问题,面临着挑战。

2、相对论的主要内容:

(1)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相对论。

(2)内容:包括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认为,物体

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增大而增大,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

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广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的性

质仅取决于物质的运动情况,也取决于物质本身的分布状态。

4

(3)意义:相对论的提出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

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地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它也

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

个新的高度。

三、量子论的诞生与发展

1、1900年,为了解决热辐射理论上的疑点,德国物理学家普朗

克提山了量子假说。这一假说宣告了量子论的诞生。

2、爱因斯坦利用量子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应。

3、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20世纪30年

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4、意义:

(1)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

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效的科学理论之一。它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

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2)相对论和量子论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

方面的不足。它们的提出,不仅推动了物理学自身的进步而且开阔了

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3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

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占据了经济的主导地位。进而了解中国

古代就有了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5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

演进,从而认识到工具的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

承受的沉重负担。

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了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

阶级;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

解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个有名

的古代水利工程。

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找到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

的原因,锻炼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

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

更替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深入

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

[过程与方法]

在本课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

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像、数理分析

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

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答。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并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

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灌输”。对于学生的

6

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

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

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生态意识和环

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内容共分为六个目。第一目,通过“神农”的传说,说明

自远古时期起,农业就在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中国古代的一切文

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

第二目,介绍了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教材中提供的大量历史图片,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生产工具革新在农业

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但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

户的个体经营,长期以来,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

第三目,介绍了古代中国的赋税。说明古代国家是通过赋税剥夺

人民的经济收入,为政权的支出提供物质保证的。并且说明中国古代

有征收“泰半之赋”的时代。

第四目,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徭役,并且说明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

发的社会,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第五目,介绍了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说明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农

业人口中,地主和农民是最基本的两个阶级。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

古代经济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进而介绍了中国古代的几种土地制度。

第六目,叙述了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说明几千年来,中国

7

农民长期在恶劣自然条件即“旱”与“涝”的双重威胁下艰难劳作。

水利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

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

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三)问题解答

[想一想]

1.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答案提示:因为(1)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

主导地位。(2)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

的基础之上。(3)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

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4)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

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

献是巨大的。所以,“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2.战国时期,有西门豹开发水利的故事。你知道这一故事发生在

什么地方吗?答案提示:发生在邺县(今河北临漳县)。

[议一议]

有人认为,地主阶级残酷的剥削和压迫造成农民的极端贫苦和落

后,是中国社会几千年在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

也有人认为,阶级分析的方法,不是史学研究的惟一方法,中国社会

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可以从多方面探寻。请发表你的看法。

答案提示:首先,历史研究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阶级分析的方

法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种,除此以外历史调查的方法、历史比较的

8

方法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其次,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多方

面的:(1)中国自然经济延续的时间达两千多年;(2)中国古代战乱频

繁;(3)每个王朝的中后期都会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4)统治者实行

了一套“重农抑商”的政策;(5)统治者对思想和政治的控制极其严厉

等。

[自我测评]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案提示:(1)在原始阶段经历了“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

(2)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是小农户的个体经营。长期以来,耕

作技术没有革命性的进步。(3)赋税和徭役繁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进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4)土地高度集中,地主和农民的

阶级矛盾激化,民众不断发生。(5)历朝历代的水利兴修防御了自然灾

害,推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材料阅读与思考]

唐代诗人李绅作《古风二首》(又名《悯农二首》)。其一为:“春

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其二为:“锄禾

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读这些诗句后,你

会怎样理解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和社会贡献?

答案提示:(1)诗句理解:春天种下种子,到秋天的时候能收很多

粮食。四海之内已经没有空闲的土地了,但是依然发生农民因饥饿而

死的情形。中午顶着烈日锄禾苗,一滴滴汗水落下来掉在地里。有谁

会知道盘子中的每一顿食物,粒粒都是辛苦得来的。

(2)①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中,地主和农民是两个基本阶级,

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农民没有土地,是被剥削阶级,所受压迫非常

严重。残酷的土地兼并会使大量的小农破产。②由于农民是劳动者,

进行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并且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

9

富,推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所以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创造

者。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知识链接]《汉书?艺文志》进行了图书分类,其中列有“农学”。

农学,是农耕经验的理论总结。中国早期农学成就,在世界农业理论

发展,有重要的地位。

[评价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了解学生在经济史方面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进

而了解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土地、徭役和赋税制度等的了

解和掌握情况,及时弥补教学中出现的漏洞。

通过历史图片的观察和比较,了解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

识。

[评价方法]讨论法、测试法、观察法、个人代表作品档案法。

[评价过程]

在本课结束后及时进行测验,以此来检查学生对经济史知识的掌

握程度;针对“中国社会长期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基本原

因”,要求学生在分析、比较和史料阅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将学

生的讨论结果和成绩、表现归入档案,待这部分内容全部学完后,学

生可以通过档案来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针对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进行探究,要给

予学生积极的和阶段性的评价。

[评价总结]通过学生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了解和学习,考查学

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古代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能力,考察和培养学

生的历史比较、概括、归纳和分析等方面的能力;通过测验和学生所积

累的档案记载考查学生在学习上的进步,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五)历史问题注释

10

[神农氏]

《易?系辞》说:伏羲之后,神农氏兴起,“断木为耜,揉木为耒,

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白虎通》卷二也写道:“古之人民皆食禽兽

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

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传说

中的神农时代,是理想的社会,《商君书?画策》:“神农之世,男耕而

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山东武氏祠汉画像

石神农画面有榜题文字,写道:“神农氏因宜造田,辟土种谷以振万

民。”神农氏就是炎帝。

传说炎帝诞生于厉山(或烈山),原居西北高原姜水流域,后到达

中原地区。厉山坐落在湖北省随州厉山镇九龙山南麓;姜水是黄河流

域的一条河名,在今陕西岐山东,现为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古称陈仓。

故炎帝以“姜”为姓,号厉山氏(或烈山氏)。

传说炎帝遍尝百草,为人医病,是华夏中草药的第一位发现者和

利用者。《淮南子?修务》:“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咙

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

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

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炎帝部族和黄帝部族曾经结成联盟,在涿鹿(今河北涿鹿南)一战

击败蚩尤部族。炎帝与黄帝因此并称为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当今世

界,天下华人均以“炎黄子孙”而自豪。炎黄,成为中华民族人文初

祖的代称。

[新石器时代]

远古人类历采用磨制方法制造石器的时代。距今约1万年左右,

中国广大地区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11

有7000多处,正式发掘的有100多处。磨制石器的大量涌现、陶器

的制造以及农牧业的产生,是这个时代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标识。

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大约延续了五六千年,到距今4千年左右的时间结

束。

新石器时代大致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新

石器时代的文化,早期有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中期有仰韶文化、马

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晚期有龙山文化。其中,范围最

广、影响的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新石器时代的原始农业从一开始就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北方各地

的农作物主要是粟和高梁,南方则以栽培水稻为主。中国新石器时代

的文化遗址中各种陶器的遗存最为丰富,也有阶段性和连续性。仰韶

文化的陶器以红陶居多,常绘有几何形花纹、人面纹和动物花纹。新

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制造普遍采用快轮制坯,使胎壁厚薄均匀。当时

的陶窑温度达1000多度,可以烧制出胎质坚硬的灰陶和黑陶。山东

龙山文化的一种黑陶,坚硬细腻,胎壁薄如蛋壳,漆黑光亮,被称为

蛋壳陶,是当时陶器中的精品。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已经不再构木为巢

或穴居野处了,各种类型的房屋被建造出来。这个时期的原始艺术,

如绘画、雕塑、乐舞等,都普遍发展起来,有些还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以牛田]

春秋时期,牛耕得到推广。《国语?晋语》说“夫范、中行氏……

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当时有些人以牛或牛耕作名字,

如孔子的冉耕字伯牛,又有司马牛名犁。晋国有个力士叫牛子耕。

《战国策?赵策一》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秦赵

临战,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

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说秦国已经推行牛耕,发展

12

漕运,作战勇猛者都得到的封赏,国家法令严厉,行政效率很高,这

样的国家是难以战胜的。请王慎重考虑!按照赵豹的说法,秦国首先由

于“以牛田”,而具有了“不可与战”的国力。

[铁制农具的普及]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河北易县、河南辉县及

陕西等地均发现有V形战国铁犁铧。根据各地出土的大量汉代犁铧以

及山西、山东、江苏、陕西、内蒙古等地发现的汉代牛耕图,可以知

道在汉代全国范围已普遍推广牛耕,而且耕犁基本定型。犁由犁梢(犁

柄)、犁床、犁辕、犁箭、犁铧和横杠(犁衡)六部分组成,不过还比较

笨重,特别是直长辕,影响耕田时转向等动作,再者,虽可用犁箭上

下移动,调节耕地的深浅,但还不够简便和规范。这些缺陷待唐代出

现曲辕犁后便得到解决。当时盛行二牛抬扛式的犁耕,即两头牛抬着

犁衡,挽拉一张长辕犁,一人扶犁并驱赶耕牛耕地。

除了犁以外,历主要的铁农具还有整地用的插,农田中用它开排

水沟,也可用于深耕。镢,有的地方称镐,战国、秦汉使用普遍,适

用于刨地翻土。铁搭(铁耙),唐、宋以后出现,长江下游最为普遍,

用它翻地比牛耕更适于黏重的水稻田。中耕除草时的农具主要有铲,

用来除草、松土,操作时两手向前推。锄,同铲一样,但操作时向后

削,用锄松土、间苗、培土更适宜。古书上“耨”等农具都属于锄一

类,形制上和锄大同小异。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22:41: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5457042194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中历史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中历史教案.pdf

上一篇:销售代理合同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