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卷第2期2015年2月北京中医药大
学学报
Vol。38No.2Feb.2015Joumal
of
BeijingUn主versity
ofTraditi硼alChineMedicine
8l
汪宏“相气十法"对中医五色望诊的贡献+
张红梅陈雪功胡建鹏刘凯凯
(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安徽230038)
关键词:新安医家;相气十法;中医诊断;望诊
中图分类号:R241.24doi:lO.3969/j.issn.1006-2157.2015.02.002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善诊者,察色按脉,的罗列。乾隆年间太医院教科书《医宗金鉴》,其中
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强调望诊是诊断的第“四诊心法要诀”涉及“浮沉、泽天、抟散、上下”部分一
要务。《素问·五脏生成篇》“五色微诊,可以目也只是进一步对《灵枢·五色》内容的解释:“沉浊察。
能合色脉,可以完全”进一步指出了望诊的重晦暗,内久而重。浮泽而明,外新而轻。其病不甚,要性。
半泽半明。云散易治,抟聚难攻。”
1五色望诊源于《内经》2“相气十法”的发挥
《素问·举痛论篇》日:“五脏六腑,固尽有部,新安医家汪宏,其“手不释卷,志在于医”,依遵
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说明脏腑经意、总结历代医家望诊经验并多方拜访名医,历时
之气有一定的分部,五色主病有一定规律。《灵枢·二十余年,著成第一部望诊专著——《望诊遵
五阅五使》“五色之见于明堂,以观五脏之气”更加经》。在此书中汪宏首次提出“相气十法”理论,
突出了面部望诊。《灵枢·五色》详细论述了明堂、
笔者心。3o在研读此书后加以具体阐发,基本内容概
阙、庭、蕃、蔽等在面部的区域,并将“五脏六腑肢
括如下:
节”在面部进行了具体划分。而在五色望诊
中,《内
2.1欲知五色精微,当知十法纲领
经》指出“气’’(光泽)的诊断价值比单纯的“色”(颜
汪宏对《灵枢·五色》中“浮沉、泽夭、抟散、上
色)
的变化更为重要。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篇》
下”等“相气”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发挥为“相气十
载:“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自裹朱,不
法”。“相气十法提纲”条说:“欲识五色之精微,当
欲如赭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对“气”
知十法之纲领,十法者,浮、沉、清、浊、微、甚、散、抟、
“色”的望诊不仅仅是光泽和颜色的鉴别及善色恶
泽、天是也。何谓浮沉?色显于皮肤间者,谓之浮,
色的区分,尚有更为深刻的诊断价值。如《灵枢·
隐于皮肤内者,谓之沉。浮者病在表,沉者病在里,五
色》指出:“审察天泽,谓之良工。沉浊为内,浮泽
此浮沉分表里也。何谓清浊?清者清明,其色
为外,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膏润为脓,赤
舒也,浊者浊暗,其色惨也,清者病在阳,浊者病在
甚者为血,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深
阴,此以清浊分阴阳也。何谓微甚?色浅淡者
浅,察其天
泽,以知成败,察其抟散,以知远近,视色
谓之微,色深浓者谓之甚,微者正气虚,甚者邪气实,
上下,以知病处故相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勿
此以微甚分虚实也。何谓散抟?散者疏离,其
去。
以知新故。”强调了不仅要根据皮肤的五色变色开也,抟者壅滞,其色闭也,散者病近将解,抟者病化来诊断
病情,对任何面色还要根据气色的浮沉、泽
久渐聚,此以散抟分久近也。何谓天泽?气色
夭、抟散、上下
来确定病情。后世医家望“气”之有滋润谓之泽,气色枯槁谓之天,泽者主生,天者主死,无,对润泽、晦暗多
有重视,对色的有神无神多有发
将天而渐泽者,精神复盛,此以泽天分成败也。挥,而对浮沉、泽天、抟
散、上下等在望诊中的运用少盖十法者,辨其色之气也,五色者,辨其气之色也,气
有研究。例如,清以前四
诊成就总结性专著《四诊
者色之变,色者气之常,气因色而其理始明,色因气抉微》对“浮沉、泽天、抟
散、上下”等内容仅为简单而其义乃著。”“望法阴阳总纲”条日:“以十法分言
张红梅,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No.2013cB532001),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No.2012jyx砬97)
万方数据
82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第38卷
之,浮清甚散泽为阳,沉浊微抟天为阴。于是乎气色索骥也可。”
兼见,部位互考,则阴阳相错,阴中有阳,阳中有阴,3“相气十法”的现代发展
此阴阳之总纲也。”《灵枢·五色》指出,只以五色主病,尚不能完
2.2十法五色合参,病情昭然若揭
全符合病情,要求医者必须至精人微的观察。即使
汪氏强调各部位的五色主病都必须与“相气十
同样的“色”,证情可能也不同,也要从“浮沉、泽天、法”
结合,才能掌握该病情的表里、阴阳、虚实、新抟散、上下”等细节中找出差异,若“相气不微”则
久、预后。如《望诊遵经》“五色十法合参”日:“由是
“不知是非”。而汪宏在《灵枢·五色》“浮沉、泽天、
参以浮沉之法,则知其病之表里;参以清浊之法,则抟散、上下”的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上,充实发展为
知其病之阴阳;参以微甚之法,则知其病之虚实;参“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天”十法,
通俗实以散抟之法,则知其病之远近;参以泽天之法,则知用,后人改名为“望色十法”,成为《中
医诊断学》H1
其病之成败,而凡五官六部,与夫四时五色,皆的重要内容,使中医望诊理论得到了充实和完善。
可错综参观,夫如是,病之传变不亦昭然乎?”“气色面部色诊在临床诊病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正如
部位合参”条也说:“浅淡为不及,深浓为太过,《医门法律》概括望色之法对色诊在疾病诊断过程中
吾故日:察其气色,分其部位则脏腑之病著,症候之重要意义:“凡诊病不知察色之要,如舟子不识风汛,
变明,明堂如此,面貌亦然,面貌如此,五官亦然,后动罹复溺,鲁莽粗疏,医之过也。”因而色诊受到历代
之学者,仿此而推之可也。”并以赤色主热为例,阐医家的普遍重视,但一直以来,面部色诊的临床应用
发运用五色十法合参的方法。如“推广望色大意”都是凭借医师的眼睛观察语言描述,因此就有不确定
说:“更可因其赤色之微甚,而知其热之轻重,性,缺少严格的标准及重复性差等缺点,使得其在临
而凡六部十法,与夫四时五色,莫不可推。伤寒如床中的应用受到局限。因此,现代面诊客观化定量化
此,诸病亦然。”又如“诊唇望法提纲”口唇十法五色研究尤显重要。从现代医学角度“五色”中的青、赤、
合参日:“唇赤者,常色也;深赤者,为太过;淡红者,黄、白、黑主要指“色调”,如贫血色白、黄疸色黄、瘀血为不
及;淡白而黑者,寒甚;..·诸色浅者,正气虚;
色紫等是由疾病的病理所决定的,但不能反映病情的
诸色
深者,邪气实;明润而有血色者生,枯暗而无血
新久、轻重、预后等;而“气”则是“明度”和“饱和度”色者
死。此皆气色之殊也。”的反映,更与患者整体健康状况及病情的阴阳、表里、
2.3气、色、病、症合参,不可按图索骥虚实、轻重相关。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应用数
汪氏进一步指出,气色还需与病症合参,才能更码摄像技术、红外成像技术、色差计、分光光度计以及加准
确。如“五色分应五脏”条:“至若以气色分脏光电容积等技术"J,在面部色诊分区、常色、病理五色
腑,则浮泽为外,病当属腑;沉浊为内,病当属脏。若
及病证相关方面进行了色诊研究∞1,特别在高血压、
q更合气色部位分脏腑,则色见于脏部者,其色深浓,
冠心病[J7f、肝病【8o及脾病等方面研究较多。例如对
当为脏气有余之病;其色浅淡,当为脏气不足之病。
肝病研究发现,乙型重型肝炎阳毒内盛证,可见面
部、参而伍之,错而综之,可以象求,难以数推矣。”唇部、舌质经“中医舌诊专家系统”检测,其RGB(R
“五色十法合参”条也说:“病情深奥,望法精微,间为红色,G为绿色,B为蓝色)值明显变化;肝硬化病
有隐于此,而显于彼者,其病盖又有遁情焉,故必参
人可出现典型的眼眶周围、额部、鼻背和双颊晦暗的
伍于脉症,错综于声音,察之至精,问之至确,然后决
肝病面容。由此可见,“五色”与“十法”结合,既
可认其病焉可也。”“气色病症合参”条说:“夫干变万化,识疾病的病理本质,又可辨明病情的阴阳、表里、虚
种种不同,而究不能出乎四诊之范围者何哉?盖天实、新久、轻重。这便是汪宏“相气十法”对中医诊断
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有诸内,必形诸外,隐于此,必
的重大贡献。
显于彼,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一本而万殊途,万殊而
参考文献:
一本也。”更为可贵的是,汪宏指出,在“病色交错”,
面色与疾病出现相克的时候,不能简单的以五行生[1]汪宏.望诊遵经[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9
克为依据,而是要结合“十法”来判断。如“五色交—29.
错合参”条日:“是必察其泽天,而后决其
成败。倘
[2]陈雪功.新安医学学术思想精华[M]。北京: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2009:206—212.
色天不泽,虽相生亦难调治,色泽不天,虽相克亦可
(下转第84页)
救疗,要在合乎四时,参以十法而明辨之,毋致按图
万方数据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第38卷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317条原文:
切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的作用。而神阙又名“气寺”,指本穴为任脉之气的
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
聚集之地。杨继洲《针灸大成》记载:神阙有固脱复
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苏之功效。因此,暖脐(神阙)能温通元阳、苏厥固脱。
两条原文,前者论表证误下之变证,后者论少阴3丰富《伤寒论》外治之法阴盛格阳证。对比脉证
“发微热”与“里寒外热”;《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日:“内者内治,外者外
“亡脉厥”与“手足厥逆”、“脉微欲绝”或“脉不出”治。”外治法在我国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伤寒论》
可以看出两者的相似之处。
记载了多种疗法,除汤剂、散剂、丸剂等内治之法外,
现分析《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该条表证误下还有针、灸、熨、火熏、温复、粉扑法、澳法、外导等外
之变证的病机演变如下: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太阳表治之法。证误下,不仅使正气大伤,还可使表寒实邪
乘虚而入
本文从词义、病机、及临床意义等方面探讨,得
“飞渡少阴”,形成少阴阴寒内盛的“阴盛格阳”证。出“当齐握热”并非是一种证候表现,而是一种治疗
故见“发微热,亡脉厥”等危候,此时可采用内外和“寒厥”的外治之法。从而有利于丰富《伤寒论》治
治之法,外施暖脐之法,内以通脉四逆汤破阴回阳、法,发扬仲景学术。
通达内外。
参考文献:
2.3与《金匮要略》杂疗温脐法合看
《金匮要略·杂疗方第二十三》¨1日:“凡中喝[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死,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疗之方载:“屈草带,绕1972:198.
喝人脐,使三两人溺其中,令温。亦
可用热泥和屈
[2]方有执.伤寒论条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57:188—189.
草,亦可扣瓦梳底按及车缸以着喝人,取令溺,须得
[3]张隐庵.伤寒论集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
流去,此谓道路穷,卒无汤,当令溺其中,欲使多人姗:216.
溺,取令温若汤,便可与之,不可泥及车缸,恐此物
[4]魏荔彤.伤寒论本义[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
冷,喝既在夏月,得热泥土暖车缸,亦可用也。”
1997:490.
任应秋《金匮要略语译》旧1释日:“病属虚寒,故
[5]吴谦.医宗金鉴[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得冷便死,屈草溺脐,盖即温熨之意。”1973:359.
参王肯堂《证治准绳·诸中门》归o:“中喝者,乃阴[6]皇甫谧.针灸甲乙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寒之证,法当补阳气为主,少佐以解暑,故先哲多用姜、1962:208.
桂、附子之类,此推《内经》舍时从证
之良法也。”
[7]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78:80.
表明在《金匮要略》中,即有借助体温温脐的外
[8]任应秋.金匮要略语译[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治法记载,作为“卒无汤”之际,抢救阴寒闭阳等危
社,1959:302.
重证的一种应急措施。
[9]王肯堂.证治准绳[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4温脐救逆机理
1991:16.
温脐即温任脉神阙之穴。任脉与六阴经有着密
(收稿日期:2014螂-25)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卜’—+一”—。_卜’—‘+-”—卜。—。.卜
(上接第82页)[7]曹燕亚,李福凤,王忆勤,等.冠心病患者临床辨证面诊
[3]张红梅,陈雪功.《望诊遵经》释疑[J].时珍国医国药,
颜色特征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31(9):1867
2009,20(8):2093—2094.
—1869.
[4]李灿东,吴承玉.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
[8]邬艳波,曾常春,彭秋红,等.肝原性黄疸患者阴黄与阳
版社,2012:19—20.
黄证面色色差比较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5]曾常春,刘汉平,刘颂豪,中医色诊的现代科学研究现2013,23(3):139—142.
状及其趋势[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2):89[9]胡建华,李秀惠,钱英,等.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阳毒内盛
—92.证色诊客观化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叭3,36
[6]陈洁,胡志希,李杰,等.中医面部色诊的研究进展[J].(1):34—37.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3(1):85—88.(收稿日期:2014旬8-27)
万方数据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22:10: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5438512192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泽久.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泽久.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