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即期收益率

更新时间:2023-03-11 19:46:22 阅读: 评论:0

幼儿教师师德-手机怎么画图

即期收益率
2023年3月11日发(作者:吴川八宝饭)

1/29

金融学试题库

第一章货币概述

三、计算题

1.假定中国人民银行某年公布的货币供应量数据为:单位:亿元

(一)各项存款:113650

企业存款:38038

企业结算账户存款:32356

企业定期存款:5682

机关部队团体存款:5759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63243

其他存款:6610

(二)金融债券:330

(三)流通中现金:23894

(四)对国际金融机构负债:3910

请依据上述资料计算M0、M1、M2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各是多少?

1.M0=现金=23894亿元

M1=M0+企业结算账户存款+机关、部队团体存款

=23894亿元+32356亿元+5759亿元

=62009亿元

M2=M1+城乡储蓄存款+企业单位定期存款

=62009亿元+63243亿元+5682亿元

=130934亿元

四、简述题

1.简述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

(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2/29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3)一般价值形式;

(4)货币价值形式。

2.简述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

(3)贮藏手段

(4)支付手段

(5)世界货币

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3.举例说明“劣币驱逐良币”规律。

“劣币驱逐良币”规律又被称为“格雷欣法则”,它是这样产生的:

当金银市场比价和法定比价发生偏差时,法律上评价过低的金属铸币就会退出流通领域,而

法律上评价过高的金属铸币则会充斥市场。

例如,金银的法定比例是1:15,而当市场上金银比价为1:16时,按法定比价,金币价值

低估,银币价值高估,实际价值较高的金币成为良币,实际价值较低的银币成为劣币。在这

种情况下,人们就会不断地从流通中取走金币,熔化成金块,再按1:16的比例换成银块,

铸造成银币,然后在流通界按1:15的比率换成金币,如此循环一周,就可以得到1份白

银的利润,不断循环下去,就会获得更多的利润,直到最后金币从流通界绝迹,银币充斥市

场。

4.简述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是以纸币为本位币,且纸币不能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其基本特点是:

(1)一般由中央银行发行的、并由国家法律赋予无限法偿能力;

(2)货币不和金属保持等价关系,也是能兑换成黄金,,货币发行一般不以金银为保证,

也不受金银数量限制;

(3)货币通过信用程序投入流通领域;

(4)信用货币制度是一种管理货币制度。

5.简述国际货币制度的含义、内容及其类型。(金融学专业要求)

(1)国际货币制度是各国政府对货币在国际范围内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所确定的规则、措施

和组织形式。

3/29

(2)国际货币制度包括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汇率制度的确定、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方

式。

(3)国际货币制度的主要类型有:国际金币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管

理浮动汇率体系、区域货币一体化等

五、论述题

1.为什么说人民币是信用货币?

答题要点:

(1)信用货币是由国家和银行提供信用保证的流通手段,国家法律规定强制流通的债务凭

证。

(2)信用货币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使用的货币,人民币也是信用货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

个方面:

第一,人民币产生的经济基础和信用关系。银行在提供货币时伴生一种信用关系,出自银行

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第二,人民币产生的程序和信用关系。我国人民币产生的程序是: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

提供基础货币;商业银行凭借中央银行提供的基础货币,派生存款。

第三,人民币的运动过程和信用关系。人民币的运动过程,无论是存款变现金,还是现金变

存款,对银行来说都是债务形式的转变,对持有者来说都是债券形式的转变。

(3)货币的发行、流通、回笼都是通过信用方式来实现的,它具备信用货币的特点。

第二章信用、利息和利率

三、计算题

1.某人在第一年末购买了一张10年期、票面金额100元、每年可获得8元利息的债券,购

买价格为95元。请计算该债券持有者能得到的名义收益率、实际收益率和即期收益率各为

多少?

名义收益率=票面收益/票面金额×100%=8/100×100%=8%

即期收益率=票面收益/购买价格×100%=8/95×100%=8.42%

实际收益率===9%

2.某种股票,其预期年收益每股为1元,市场利率为10%,不考虑其他因素,计算该股票

的理论价格。

4/29

股票的行市=预期股息收入/市场利率

=1/10%

=10元

3.有一张期限为5年的债券,票面金额为100元,票面利率为10%,该债券的持有人持有

3年后想转让,计算其转让的理论价格。

债券转让的理论价格=债券票面金额×(1+票面利率×实际持有期限)

=100×(1+10%×3)

=130元

4.2007年5月1日,某人在中国工商银行储蓄所存入三年期定期存款100万,若三年期定

期存款年利率为4%,请利用单利法和复利法分别计算在利息所得税为5%时,此人存满三

年的实得利息额。

单利:I=P*i*N=1000000*4%*3=120000元

税后所得=120000*(1-5%)=114000元

复利:本利和=P(1+i)n=1000000*(1+4%)3=1124864元

利息=112=124864元

税后所得=124864*(1-5%)=118620.8元

5.2007年10月1日,某人在中国工商银行储蓄所存入一年期定期存款10万元,若一年期

定期存款年利率为4%,单利计息,请计算利息所得税为5%时,此人存满一年的实得利息

额。若2004年通货膨胀率为5%,不考虑利息税,请计算此人此笔存款的实际收益率。

单利计息:I=P*i*N=100000*4%*1=4000元

实得利息=4000*(1-5%)=3800元

实际收益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4%-5%=-1%

四、简述题

1.简述信用存在的客观依据。

信用存在的客观依据主要有:

(1)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资金运动的特征决定了信用关系存在的必然性

(2)市场经济社会经济利益的不一致决定了调剂资金余缺必须运用信用手段

5/29

(3)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价值管理和间接控制必须依靠信用杠杆

2.简述商业信用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商业信用在调节资金余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节约交易费用、加速商品流通等方面发挥着

巨大作用,但它也存在三个局限性:

(1)严格的方向性限制

(2)产业规模的约束性

(3)信用链条的不稳定性

★3.简述银行信用成为信用体系的核心的原因。

银行信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银行信用的债权人主要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它们作为投融资中介,可以把分散的

社会闲置资金集中起来进行统一借贷,克服了商业信用受制于产业规模的局限;

(2)银行信用所提供的借贷资金是闲置资金,在规模、范围、期限和资金使用的方向上都

大大优于商业信用;

(3)银行信用所提供的借贷资金一般主要用于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但也不局限于商品生

产和商品流通。银行信用还可以利用信息优势,降低信用风险,增加信用过程的稳定性。

银行信用的这些优点,使它在整个经济社会信用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

4.简述信用的经济功能。

信用的经济功能主要有:

(1)集中和积累社会资金

(2)分配和再分配社会资金

(3)将社会资金利润率平均化

(4)调节宏观经济运行和微观经济运行

(5)提供和创造信用流通工具

(6)综合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

五、论述题

1.试述利率的杠杆功能。

利率的杠杆功能有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

宏观调节功能:

(1)积累资金;

6/29

(2)调解宏观经济;

(3)媒介货币向资本转化;

(4)分配收入。

微观调节功能:

(1)激励功能;

(2)约束功能。

2.试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及其重要意义。

(1)利率市场化的含义

(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

(3)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①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是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②放开债券市场利率是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步骤

③逐步推行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并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

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

④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标是中央银行不再统一规定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水平,

而是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间接调节货币市场利率,进而间接影响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

第三章金融市场

三、计算题

1.某企业将一张还有60天才到期的零息商业汇票向一家银行申请贴现,以获得流动性资

金,已知该汇票面额为100万元,申请贴现时的贴息率为6%。计算该企业可获得的贴现金

额。

解:贴现利息=票面金额×贴现率×贴现天数/360

=100×6%×60/360

=1万元

则贴现金额=100-1=99万元

7/29

2.某企业将一张还有60天才到期的、票面利率为10%、期限90天的商业汇票向一家银行

申请贴现,以获得流动性资金,已知该汇票面额为40万元,申请贴现时的贴息率为6%。

计算该企业可获得的贴现金额。

解:票据到期后的票面价值=票面额×票面利率×汇票期限/360

=40×(1+10%×90/360)=41万元

贴现利息=票面价值×贴现率×贴现天数/360

=41×6%×60/360

=0.41万元

则贴现金额=41-0.41=40.59万元

四、简述题

1.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金融市场由四大要素构成,即交易主体(金融市场参和者)、交易对象(货币币资金)、交

易工具和交易价格。

2.简述金融市场的功能。

金融市场的功能表现在四个方面:

(1)资本积累功能;

(2)资源配置功能;

(3)调节经济的功能;

(4)反映经济的功能。

3.货币市场是由哪些子市场构成的?

货币市场的子市场主要包括短期借贷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国库券市场、回

购市场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市场。

4.股票价格波动受哪些因素影响?

股票价格波动受众多因素影响,主要是:政治因素、经济周期、利率、汇率、货币供给量、

股份公司盈利能力、市场竞争和兼并、股票供给和需求、市场操纵、市盈率、公众心理等。

5.影响长期债券发行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长期债券发行价格的主要因素有:市场利率、市场供求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财政

收支状况、货币政策、国际间利差和汇率的影响等。

6.影响股票发行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8/29

影响股票发行价格的主要因素主要有:净资产、盈利水平、发展潜力、发行数量、行业特点、

股市状态等。

五、论述题

★论述全球金融市场发展的趋势以及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答:全球金融市场的发展出现了三大趋势:金融资产证券化、金融市场国际化、金融活动自

由化。

中国金融市场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没能真正成为市场,只是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后,

特别是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中国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市场才经历了一个从诞生到

发展的过程。

(1)已初步建立起了以银行短期信贷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短期债券市场、回

购市场为主体的货币市场体系;货币市场除发挥重要的短期融资功能以外,还在利率市场化

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以国债市场恢复为发端的资本市场得到快速发展。资本市场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股票发行制度由审批制过渡到核准制;二是资本市场规模逐年扩大;三是品种结构日益

合理;四是机构投资者的队伍逐渐壮大;五是大力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的政策日益明朗;六是

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结构已初步形成。

(3)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了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保险市场共存的

金融市场体系。

第四章金融机构

四、简述题

1.西方国家的中央银行有哪几种制度形式?

(1)单一的中央银行制度。即在一国范围内单独设立一家统一的中央银行,通过总分行制,

集中行使金融管理权,多数国家采取这种制度。(2)二元的中央银行制度。即在一国范围

内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相对独立的中央银行机构,分别行使金融管理权,如美国、德国。(3)

跨国中央银行制度。几个国家共同组成一个货币联盟,各成员国不设本国的中央银行,而由

货币联盟设立中央银行,如1998年6月欧盟在法兰克福成立的欧洲中央银行。(4)准中

央银行制度。即一个国家或地区只设类似中央银行的机构,或由政府授权某个或某几个商业

银行行使部分中央银行职能,如新加坡、香港。

2.西方国家专业银行的特点是什么?

(1)专门性。专业银行的业务具有专门性,服务对象通常是某一特定的地区、部门或专业

领域,并具有一定的垄断性。(2)政策性。专业银行的设置往往体现了政府支持和鼓励某

一地区、部门或领域发展的政策导向。(3)行政性。专业银行的建立往往有官方背景,有

的本身就是国家银行或代理国家银行。

3.什么是投资基金,其组织形式如何?

9/29

(1)投资基金是指通过发行基金股票或基金受益凭证将众多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根据

既定的最佳投资收益目标和最小风险原则,将其分散投资于各类有价证券或其他金融商品,

并将投资收益按基金投资者的基金股份或基金受益凭证份额进行分配的一种投资性金融机

构。投资基金的主要优点在于投资组合、分散风险、专家理财、规模经济。

(2)投资基金的组织形式分契约型和公司型两种。

①契约型是指基金的设定人(基金经理或基金管理公司)设计特定类型的基金,以信托契约

的形式发行受益凭证,募集投资者的定期资金,进行运营和投资。基金的募集、保管、利润

分配、收益及本金的偿还支付等业务则委托银行具体办理。

②公司型投资基金是指通过组建基金股份公司来发行基金股票,募集投资者的资金,由公司

投资经理部门或委托其他投资管理公司操作投资,并以基金股息、红利形式将收益分配给投

资者,基金资产的保管和业务处理可以由公司本身负责,也可以委托银行办理。公司型投资

基金的最大特点是基金和投资者之间的关系是股份公司和股东的关系。美国绝大部分投资基

金属于此类型。

4.我国的金融机构和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相比较有什么异同?

(1)相同点主要表现在:①都设立有中央银行及中央金融监管机构;②金融机构的主体都

是商业银行和专业银行;③非银行金融机构都比较庞杂;④金融机构的设置不是固定不变的,

而是随着金融体制的变革不断进行调整的。

(2)不同点主要表现在:①中国人民银行隶属于政府,独立性较小,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都要服从于政府的经济发展目标;②中国的金融机构以国有制为主体,即使是股份制的金融

机构,实际上也是以国有产权为主体;③中国商业银行总数不多,规范的专业银行也少,即

作为金融机构体系主体的商业银行和专业银行数量相对不足;④中国政策性银行的地位突出,

但政策性金融业务(包括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的)的运作机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资金“大

锅饭”体制的弊端;⑤中国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仍然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而西方国家商业

银行都在向混业制全能银行方向发展;⑥中国的专业银行发展缓慢,国外较为普遍的房地产

银行、为中小企业股务的银行和消费信贷机构,在中国都未建立;⑦中国的保险业比较落后,

保险机构不多,特别是地方性保险机构有待发展,保险品种少,保险业总资产和保费收入和

中国经济总体规模、人口规模相比较显得太小;⑧西方国家金融机构的设置及其运作,都有

相应的法律作为依据,而中国金融法律不健全,由此造成了各类金融机构发展的不规范和无

序竞争。

五、论述题

1.试述现阶段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目前,中国的金融机构体系是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为主体,多种金

融机构并存,分业经营、相互协作的格局。具体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商业银行(中国工商

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交通、中信、招商等股份

制银行、外资银行)、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投资基金、企业集团财务公司、

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机构)等。

2.试述金融机构的功能。

10/29

(1)金融中介机构的基本功能:在市场上筹资从而获得货币资金,将其改变并构建成不同

种类的更易接受的金融资产。这构成金融机构的负债和资产业务。(2)金融机构的经纪和

交易功能:代表客户交易金融资产,提供金融交易的结算服务;自营交易金融资产,满足客

户对不同金融资产的需求。(3)金融机构的承销功能:提供承销的金融机构一般也提供经

纪或交易服务,帮助客户创造金融资产,并把这些金融资产出售给其他市场参和者。(4)

金融机构的咨询和信托功能:为客户提供投资建议,保管金融资产,管理客户的投资组合。

第五章商业银行

三、简述题

1.简述商业银行性质。它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区别何在?

商业银行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标,以多种金融负债筹集资金,以多种金融资产为其经营对

象,能将部分负债作为货币流通,同时可进行信用创造,并向客户提供多功能、综合性服务

的金融企业。

首先,商业银行具有一般企业的特征。

其次,商业银行又不是一般的企业,而是经营货币资金、提供金融服务的企业,是一种特殊

的企业。

再次,商业银行也不同于其他金融机构:

(1)不同于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为工商企业、公众及政府提供金融服务。而中央银行只向

政府和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创造基础货币,并承担制定货币政策,调控经济运行,监管金融

机构的职责。

(2)不同于其他金融机构。商业银行能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并吸收活期存款;其他金融机

构不能吸收活期存款,只能提供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金融服务。

2.简述商业银行的职能。

信用中介职能;支付中介职能、信用创造职能、调节经济职能、金融服务职能。

3.简述商业银行经营的原则。

商业银行经营的原则: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

(1)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原则是指银行具有随时以适当的价格取得可用资金,随时满足存款

人提取存款和满足客户合理的贷款需求的能力。

(2)安全性原则是指银行具有控制风险、弥补损失、保证银行稳健经营的能力。

(3)盈利性原则是指商业银行在稳健经营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银行盈利能力,力求获得

最大利润,以实现银行的价值最大化目标。

四、论述题

11/29

1.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有效协调商业银行经营“三性”原则的关系?

答题要点

(1)“三性”原则是“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法》我国商业银行经

营“三性“原则是指“效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

(2)解释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或效益性。

(3)关系:安全性是前提和基础,流动性是条件和手段,盈利性是最终目的。

(4)矛盾:安全性和流动性吴正相关,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呈负相关。

(5)协调:适度原则和可保利益原则。

(6)举例说明。

★2.试论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意义?

答题要点

随着金融业竞争的加剧,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已经成为银行获取利润的重要领域。目前西方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普遍占到其收入来源的40%左右,最高的高达70%以上,而我国银行

业中间业务收入占收入总额的比重不5%,中间业务的低水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银行业发展

的瓶颈。从表外业务发展的规模和普遍程度看,迄今为止,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发

展重点主要还是集中在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包括传统的汇兑结算业务以及代理、咨询,银

行卡业务。或有资产/负债类业务的业务量和范围都不大,而且基本局限于承兑和担保类传

统业务方面,具有严格创新意义的表外业务,如贷款承诺、金融衍生工具等开展的范围和层

次质量都很低,而且收益水平也不高。全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收入和总收入之比不足8%。

因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还有很大的发展创新空间。

首先,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投资风险加大,人们迫切要求银行提供全面可靠的防

范风险的新业务。我国企业特别是外贸企业,在亚洲金融风暴影响中所受损失巨大,迫切希望

银行能尽早推出诸如人民币和外币之间的远期交易服务等防范汇率风险的服务。可见,社会

各界和市场金融活动,客观上要求我国商业银行提供防范和转移风险的中间业务和涉外业务,

为其提供金融保值的技术和策略。其次,我国利率经过连续7次调整,已下调到有史以来最

低点,存贷利差逐步缩小,商业银行单靠传统的存贷利差获利已到了步履维艰的地步。商业银

行要生存要发展,就必然要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充分利用自身拥有的优势,拓展中间业务市场,

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挖掘新的业务增长点,增强自身赢利能力和竞争

能力。顺应市场需求,增加服务品种,赋予其高效、快捷产品功能,已经成为金融同业竞争的趋

向。金融业的竞争大大推动了金融资产的证券化,由此延伸的多样化金融服务,为发展中间业

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子技术广泛应用和高度发展,为中间业务市场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开

展中间业务已经具备经济基础和发展动力,拓展中间业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已经成为商业银行提高综合竞争力,应对外资银行的有效途径。

表外业务方面应是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重点,同时也是最有前景的领域。但同时

也应注意到,由于表外业务不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反映,运作透明度不高,因此其风险具

有较强的隐蔽性,较难预测和评估。而且,表外业务中的金融衍生交易类业务潜在的风险较

12/29

大。因为表外业务风险是银行整体风险的一部分,随时可能转化为表内风险。因此,我国商

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提高赢利能力和竞争力的同时,必须注意风险的防范和

业务的管理。(1)端正经营思想,切实地把表外业务当作三大支柱业务之一来抓。发展表

外业务是适应金融全球化的需要,是银行发挥自身优势,向现代化商业银行转轨的重要标志,

同时也是银行间业务竞争的热点和焦点。商业银行要形成以资产、负债业务发展带动表外业

务的发展,以表外业务的发展巩固和促进资产、负债业务发展,使表外业务收入成为银行的

主要收入来源。(2)从法规制度上加以规范。鉴于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还面

临着一定的法律障碍,应进一步修订完善《商业银行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界定中间业务的

经营范围、业务品种和收费标准等,为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确保中

间业务的健康发展。(3)加大对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投入。我国商业银行不仅要从思想

上转变对中间业务的看法,还必须从实际上付出行动,即要加大对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投

入。如引进和培养中间业务人才;成立专门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管理机构;加大对科技

的投入等。(4)加强市场营销力度。现代的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应树立起“产品”意识,

要把自己的金融“产品”广而告之,如通过开新闻发布会、在报纸电视上作广告、发送宣传单、

开展咨询、启动新兴的效率高成本低的网络推销等,使新产品在最短时间内为目标客户所了

解和接受。(5)加强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监管。虽然中间业务是一项低成本、

低风险、高收益的业务,但它并非零风险,它也将面临着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

故对它必须加强监管,以保证它能健康、长远发展。

★3.试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

答案要点

西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以及资产负

债表内表外统一管理四个阶段。

(1)资产管理(TheAstManagement)

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商业银行为信用中介的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环境下,在当时较稳

定的资金来源的基础上,对资产进行管理。资产管理依其提出的顺序又有以下三种理论:

商业性贷款理论.资产可转换理论.预期收入理论。

(2)负债管理(TheLiabilityManagement)

20世纪60年代,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重心有资产管理转向负债管理为主。

负债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和流动性管理,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

理来实施,也可以通过在货币市场上主动性负债,即通过“购买”资金来实施。

(3)资产负债综合管理(Ast-LiabilityManagement)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伴随着金融自由化浪潮而产生的。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基本思想:在资金的配置.运用以及在资产负债管理的整个过程中,

根据金融市场的利率.汇率及银根松紧等变动情况,对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进行协调和配

置,通过调整资产和负债双方在某种特征上的差异,达到合理搭配的目的。

(4)资产负债表内表外统一管理(Inbalance-SheetandOffbalance-SheetManagement)

13/29

资产负债表内表外统一管理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为了对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进行

控制和监管,同时也为了规范不同国家的银行之间同等运作的需要,1987年12月巴塞

尔委员会通过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即著名的《巴塞尔协议》。《巴

塞尔协议》的目的:一是通过协调统一各国对银行资本.风险评估及资本充足率标准的界

定,促使世界金融稳定;二是将银行的资本要求同其活动的风险,包括表外业务的风险系统

地联系起来。《巴塞尔协议》的通过是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和风险管理理论完

善和统一的标志。

第六章中央银行

四、简述题

1.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要求有哪些?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银行信用的普遍化和集中化,既为中

央银行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又为中央银行的产生提供了客观要求。

(1)政府对货币财富和银行的控制

(2)统一货币发行

(3)集中信用的需要

(4)建立票据清算中心

(5)统一金融管理

2.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含义是什么?

所谓中央银行独立性,首先是指中央银行在履行通货管理职能,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的自

主性。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必然要涉及到货币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手段两个方面的问题,因

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包括了确定目标的独立性和运用工具的独立性。现代中央银行的货币政

策目标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虽然有着

密切的内在联系,但稳定物价即币值是中央银行的中心目标。币值不稳定大多是由于中央银

行缺乏独立性所致。其次,金融监管上的独立性,也成为中央银行独立性的新内容。

3.分别简述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1)中央银行的性质可以科学地表述为:中央银行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

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监督的特殊的金融机构。

中央银行的性质集中体现在它是一个“特殊的金融机构”上面,具体来说,包括其地位的特殊

性、业务的特殊性和管理的特殊性。

(2)中央银行的性质具体体现在其职能上,中央银行有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

银行、调控宏观经济的银行四大职能。

★4.中央银行提供哪些支付清算服务?

14/29

各种交易通过中央银行最终清偿债权债务,提如下服务

(1)提供账户服务

(2)运行和管理支付系统

(3)为私营清算系统提供差额清算服务

(4)提供透支便利

★5.美国的支付清算体系包括哪些?

美国支付清算系统包括:

(1)票据交换资金清算系统

(2)联邦资金转帐系统

(3)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

(4)自动化票据清算系统

(5)信用业务及电子货币系统

五、论述题

★1.中央银行在支付体系中承担哪些重要作用。

答题要点:

(1)作为支付体系的使用者。中央银行需要自行交易以转移资金,主要包括通过支付体系

清算公开市场操作,以实施货币政策;进行政府债券的支付结算(包括发行和兑付)。

(2)作为支付体系的成员。中央银行可以代表自己的客户(如政府部门和其他国家的中央

银行)进行收付。

(3)作为支付服务的提供者。这些服务包括为商业银行在支付体系的运作提供结算账户;

单独或和其他商业银行、金融机构一起,为支付体系提供系统硬件、软件、操作程序或通信

网络。

(4)作为公共利益的保护人。这个作用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支付体系管理者;支付体系的

成员的监督者;为支付体系提供管理和计划;仲裁争议和处理赔偿,提供技术标准。另外,

还可以作为结算的担保人。

第七章货币需求

三、简述题

1.什么是货币需求?为什么货币需求是有限的?

15/29

答案要点:

(1)货币需求: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各阶层(个人、企业单位、政府)愿以货币形式持

有财产的需要,或社会各阶层对执行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价值贮藏手段的货币的需求。

(2)货币需求之所以有限是因为人们持有货币的能力受到人们拥有的财富总量的限制。

2.货币和资金的区别主要表现有哪里?

答案要点:

(1)存在形态不同。货币只能存在于货币形态;而资金不仅可存在于货币形态,不可存

在于实物形态。

(2)运动过程不同。货币运动的程序是“商品(W)—货币(G)—商品(W)”,货币在这

里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而资金运动的程序是“G—W…P…W’—G’”,这里的P是指生产过程

即价值的增值过程。

(3)需要量的规律不同。货币需要量公式为M=PT/V;而资金需要量则等于产品生产总值

除资金周转次数。

(4)货币资金具有双重性。即它既是作为资金的货币,又是作为货币的货币。

3.货币需求函数中的机会成本变量主要有哪些?它们对货币需求有何影响?

答案要点:

主要包括债券的预期收益率、股票的预期收益率、实物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即预期物价变动

率)以及货币本身的收益率。债券、股票、实物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和货币需求成反比,货币

本身的收益率和货币需求成正比。

在货币需求理论中,货币本身的收益率是一种机会成本变量。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能抵消持

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在其他资产收益率一定时,货币本身的收益率越高,则持有货币的机会

成本越低,反之则反是。

四、论述题

1.为什么说弗里德曼的新货币数量说既是对传统货币数量说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凯恩斯

流动性偏好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答题要点:

(1)弗里德曼的新货币数量说以货币需求函数的形式加以表述。在这一货币需求函数中,

弗里德曼以恒久性收入作为总财富的代表,以债券的预期收益率、股票的预期收益率、实物

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即预期物价变动率)作为机会成本变量,同时,还以人力财富和非人力

财富之比以及其他综合变量作为影响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其货币需求函数为:

M=f(P,rb,re,1/p*dp/dt,w,Y,u)

16/29

(2)弗里德曼提出的货币需求函数采用了传统货币数量说的常见形式,但他对货币流通速

度、决定货币需求的收入作了重新表述,而且认为货币数量的变动直接引起名义收入的变动

(在短期内实际产出也变动);弗里德曼新货币数量说深受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启发,

借鉴了其分析方法,将货币替代品由只有债券一种发展为多种,在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和货

币需求的稳定性上均有新的认识。所以,我们说弗里德曼的新货币数量论的实质,是以凯恩

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对传统货币数量说进行了重新表述,既是对传统货币数量说的继承和发

展,又是对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第八章货币供给

三、计算题(要求写出计算过程和计算公式)

(一)下表是中国人民银行某年资产负债简表(单位:亿)

资产负债

A

1

对国有商业银行

贷款

30

0

L1

国有商业银行存

26

0

A

2

财政透支借款

25

0

L2

财政性存款

18

0

A

3

金银外汇占款

30L3

自有资金和当年

结益

15

M

0

流通中的货币

整理可得:M0=(A1-L1)+(A2-L2)+(A3-L3)

请问:

1.根据资产负债表,我国现金(M0)总量为多少?

2.从该资产负债表可以看出影响一国现金供应量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3.如果中国人民银行在黄金市场上又购入了价值10亿的黄金,货币供应量会发生什么变

化?

1.M0=125

2.影响因素: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财政透支借款.金银外汇占款

国有商业银行存款.财政性存款.自有资金和当年结益.

3.增加10亿货币投放

(二)已知一国商业银行系统,法定活期存款准备金率为20%,定期存款准备金率为10%,

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的比率为0.67,提现率为1%,超额准备金率为5%。已知原始存款为

17/29

100万元,基础货币总量为980亿元,请问:

1.该商业银行体系创造的派生存款为多少?

2.该国的现实货币(M1)的总量是多少?

1.存款乘数

派生存款=原始存款×(K-1)=100×(3.06-1)=206万元

2.

M1=m×B=3.09×980=3028亿元

四、简述题(回答要点并加以解释或说明)

1.如何认识流通中的货币主要是由银行贷款渠道注入的?

银行自身具有创造资金来源的能力,为了便于说明,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汇总并简化如下表

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汇总及简化表

资金来源(负债)甲资金运用(资产)乙

A1各项存款

A2银行自有资金

其中:当年结益

A3流通中货币

A4其他

L1各项贷款

L2金银库存占款

L3外汇库存占款

L4上缴财政款

L5财政透支

合计合计

根据资金平衡表原理,有如下公式:A1+A2+A3+A4=L1+L2+L3+L4+L5

(1)资金运用(资产)不增加,资金来源(负债)不会增加。在资金运用不增加的情况下,

以上A1、A2、A3、A4各项的增加,都是在信贷资金来源一方的各项目之间此增彼减,并

不影响资金来源总量的变化。(2)资金运用(资产)发生变动,资金来源(负债)会相应

变动。资金运用减少,在一般情况下,一是企业用销货收入提前归还贷款,则表现为A1和

L1相应减少同一额度;二是银行按期收回贷款,则A1或A3和L1相应减少同一额度。若

资金运用增加,如某企业向银行贷款,则表现为L1和A1相应增加;企业贷款中部分要提

18/29

取现金,则表现为L1和A1、A3的相应增加。若银行购进金银外汇,则出售金银和外汇的

个人会增加一笔存款或现金,表现为L2和A1、A3的相应增加。若银行弥补财政赤字,则

表现为L1和A1的同时增加。(3)根据以上分析,再将原有的资产负债表加以简化,即可

得出“贷款=存款+现金”这一恒等式。这一恒等式的实质内容说明,我国货币大多数是由贷

款这一渠道注入流通的。

2.“贷款决定存款”这一结论会不会导致信贷失控?

“贷款决定存款”这一结论不会导致信贷失控。

(1)有一种观点认为,既然是“贷款决定存款”,银行就可能大胆地发放贷款,从而导致信

贷失控。这种观点是错误的。(2)从纯技术的角度探讨,存款由贷款引出,贷款制约并决

定着存款,因此,就银行整体而言,银行扩大信贷的能力是无限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信

贷的无限扩张是极其少见的。现实状况是:贷款的恶性扩大造成流通中货币过多,货币过多

又必然引起经济运行的紊乱。(3)银行扩大信贷技术上的无限性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

重要的是它具有客观上的有限性。通过银行向企业单位提供和分配信贷资金是价值的分配,

这种价值的分配受客观生产条件的限制。(4)因此,“贷款决定存款”这一结论不会导致信

贷失控。信贷失控常常是因为银行不顾客观生产条件,恶性贷款造成流通中货币过多,货币

过多又必然引起经济运行的紊乱。

3.简述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的关系。

(1)原始存款,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包括商

业银行吸收到的、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派生存款,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而言的,是指由商

业银行以原始存款为基础发放贷款而引伸出的超过最初部分存款的存款。(2)派生存款必

须以一定量的原始存款为基础。派生存款并非可以凭空创造,必须具有派生的基础,即有一

定量的原始存款给予保证。(3)派生存款是在商业银行(或称存款货币银行)内直接形成

的。凡是在银行具有创造信用流通工具能力的货币,都具有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4)以

原始存款为基础,通过商业银行内的存贷活动形成的派生存款量,是由贷款引伸出的超过最

初部分的存款。(5)原始存款和派生存款还存在有相互转化的关系,这种相互转化须以贷

款为条件。①原始存款转化为派生存款的过程是:当中央银行用再贷款形式向商业银行发放

贷款时,贷款转入借款人存款账户,成为可供借款者使用的存款。但由于存款的所有权属于

银行,所以表现在银行账面上,在原有存款的基础上,又引伸出一笔存款来。以此类推,这

些引伸出来的存款,就是派生存款。②派生存款转化为原始存款的过程是:商业银行在不同

层次的存款派生过程中,总有数量不等的存款准备金交存中央银行,和此同时,又形成了一

定量的原始存款,作为存款派生的基础。

4.存款货币的创造在量上有哪些限制因素。

整个商业银行体系所能创造的存款货币并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这个限度主要取决于两

个因素:其一是客观经济过程对货币的需求,它要求银行体系必须适度地创造货币;其二是

商业银行在存款创造的过程中,还有以下因素对存款创造倍数的限制:

(1)法定存款准备率(r)对存款创造的限制。整个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数量会受法定存

款准备率的限制,其倍数同存款准备率呈现一种倒数关系。

(2)现金漏损率(c)对存款创造的限制。现金漏损是指银行在扩张信用及创造派生存款的过

19/29

程中,难免会有部分现金流出银行体系,保留在人们的手中而不再流回。这种现金漏损对于

银行扩张信用的限制和法定存款准备率具有同等的影响。

(3)超额准备率(e)对存款创造的限制。在银行体系中,超额准备率的变化对于信用的影响,

同法定准备率及现金漏损率具有同等作用。

(4)定期存款准备金对存款创造的限制。银行对定期存款(Dt)也要按一定的法定准备率(rt)

提留准备金(定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往往不同于活期存款的法定准备率)。定期存款Dt同

活期存款总额(Dd)之间也会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当令t=Dt/Dd时,则(rt·Dt)/Dd=rt·t。

这部分rt·t或(rt·Dt)/Dd对存款乘数的影响,便可视同为法定准备率的进一步提高。

因此,存款创造乘数K在量上可用以下公式表示:K=1/(r+c+e+rt·t)

5.简述基础货币“质”和“量”的规定性。

(1)基础货币“质”的规定性。基础货币亦称货币基数,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是起创

造存款作用的商业银行创造更多货币的基础。基础货币有如下五个显著特点:①它是中央银

行的负债;②流通性很强,即持有者能够自主运用,是所有货币中最活跃的部分;③派生性,

即它运动的结果能够产生出数倍于它本身的货币量,具有多倍的伸缩功能;④和货币供给的

各相关层次有较高的相关度,它的变化对于货币供给变化起着主要的决定性作用;⑤可控性,

即中央银行能够控制它,并且通过对它的控制来控制整个货币供给量。基础货币最本质的特

征是②和③两点。(2)基础货币“量”的规定性。关于基础货币量的规定性,不同的国家有

不同的计算口径,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我们认为:基础货币=手持现金+法定储备+

超额储备。由以上对基础货币质和量的分析,可以得到基础货币的完整定义:起创造存款作

用的商业银行创造更多货币的基础,它包括纯创造存款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的

存款准备金和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这两者的总和。用公式表示为:B=R+C

6.简述中央银行中如何进行基础货币控制的。

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调控。控制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一项基本任务。基础货币包括法定

存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和流通现金。一方面,中央银行可以充分发挥其直接掌握和操纵的

调控工具,如买卖信用证券、调整存款准备率和对商业银行贴现率等的作用,达到减少或增

加基础货币的目的。另一方面,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对来自非银行部门的外部因素的变动进

行预测,然后运用它所能控制的项目采取防御性措施,如提高储蓄利率、改变财政向银行透

支等,以抵消外部因素对基础货币的影响。

7.简述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1)法定存款准备率(r)对货币乘数的影响。①货币乘数受法定存款准备率的限制,货币

乘数同存款准备率呈现一种倒数关系。②r主要受三类因素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意向;

商业银行存款负债的结构;商业银行的经营规模和处所。(2)现金比率(h)和现金漏损

率(c)对货币乘数的影响。①所谓现金比率是指非银行部门所持有的现金(C)和非银行部门

所持有的存款D之间的比例关系。现金漏损是指银行在扩张信用及创造派生存款的过程中,

难免会有部分现金流出银行体系,保留在人们的手中而不再流回。这种现金漏损对于银行扩

张信用的限制和法定存款准备率具有同等的影响。②h的高低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非银行

20/29

部门的可支配收入;非银行部门持有的机会成本;金融市场的完善程度;其他非经济因素(u)。

(3)定期存款比率(t)对货币乘数的影响。①银行对定期存款(Dt)也要按一定的法定准备

率(rt)提留准备金。定期存款Dt同活期存款总额(Dd)之间也会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当令

t=Dt/Dd时,则(rt·Dt)/Dd=rt·t。这部分rt·t或(rt·Dt)/Dd对货币乘数的影响,便可视同为

法定准备率的进一步提高。②t的高低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非银行部门的可支配收入;持

有定期存款的机会成本;定期存款的利率。(4)超额准备比率(e)对货币乘数的影响。

①超额准备比率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和法定存款碧绿具有同等作用。②e主要受以下因素影

响:商业银行持有e的机会成本;商业银行借入准备金的代价;非银行部门对现金的偏好;

非银行部门对定期存款的偏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意向(P);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传统。

综上,货币乘数m在量上可用以下公式表示:m=1/(r+c+e+rt·t)或者m=

1/[r+e+c+h-(r+e)·(c+h)](h为财政性存款比率)。

五、论述题(阐述观点并加以论证,关举出必要的实例)

1.论述存款货币的创造和削减过程

(1)银行之所以能够创造存款货币,是由于运用原始存款发放贷款的结果。(2)为了分

析简便,作如下假设:①银行体系由中央银行及至少两家以上的商业银行所构成;②法定

准备率为20%;③存款准备金由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及其存于中央银行的存款所组成;④

银行客户将其一切收入均存入银行体系。(3)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下表来表示:(4)在

部分准备金制度下,一笔原始存款由整个银行体系运用扩张信用的结果,可产生大于原始存

款若干倍的存款货币。

多倍存款的创造过程表

银行增加存款法定准备金增加放款

第一家银行

第二家银行

第三家银行

第四家银行

:

:

100000

80000

64000

……

:

:

20000

16000

12800

……

:

:

80000

64000

51200

……

:

:

总计

500000

2.论述中央银行货币供给调控机制的组成。

货币供给调控机制是一个以信用创造理论为基础、和中央银行体制的存在有密切联系、由内

在诸因素有机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复杂综合体。可以按以下三个层次加以剖析:(1)调控主

体:一是中央银行,这里称之为发动主体;二是商业银行,称之为放大主体;三是非银行经

济部门,称之为目标主体。(2)基本因素:货币供给量调控机制的基本因素也有三个:一

21/29

是基础货币;二是货币乘数;三是货币供给量。基础货币是货币供给量的前提条件,整个货

币供给量是基础货币和又称货币乘数的乘积。(3)若干金融变量:影响货币供给调控模式

的若干金融变量具体指现金漏损率、法定存款比率、超额准备金比率、定期存款比率、财政

性存款比率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倍数放大效应。以上诸金融变量中,直接受制于中央银

行行为的是法定存款比率;直接受制于商业银行行为的是超额准备比率;直接受制于非银行

经济部门行为的是现金漏损率、定期存款比率和财政性存款比率等。以上货币供给量调控机

制的组成,只是从静态角度作抽象考察,如果从各变量主体行为的经济背景和动态分析,实

际运行过程要复杂得多。

★3.论述中央银行调控货币供给量的复杂性。

影响货币供给的基本因素是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1)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调控。控制

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的一项基本任务。基础货币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准备金和流通现

金。中央银行可运用存款准备率作为限制商业银行信用扩张的工具,中央银行还可运用其他

货币政策工具,如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若干选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以及直接控制和

间接信用指导调控基础货币等。然而,不但这些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也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

问题,而且超额准备金、流通中现金的调控却受商业银行、企业、公众以及客观现实经济情

况影响,这使中央银行难以对基础货币进行有效调控。(2)中央银行对货币乘数的调控。

从货币供给量间接型调控总模型中也可看出,影响货币乘数的诸因素并非都由中央银行的意

向所决定,如现金漏损率、定期存款比率、财政性存款比率等均由非银行经济部门的经济行

为所决定。可见,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调控处于异常复杂的境地。当然,这不等于中央

银行只能被动应付,甚至束手无策。中央银行完全可以主动出击,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改变

现状,促使自己的意图得以实现,如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来自非银行部门的外部因素的变动

进行预测,如变动利率、完善金融市场等,以使非银行经济部门的经济行为纳入自己的轨道,

为实现有效的宏观调控创造必要的条件。

第九章货币均衡

三、简述题

1.什么是货币均衡,它和信贷平衡的关系如何?

(1)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一种对比关系,是从供求的总体上研究货币运行状

态变动的规律。

(2)货币均衡和信贷平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①联系:

A..在一定条件下,银行部门的信贷收支和非银行经济部门的货币收支可以互相转化。

B..货币均衡和信贷平衡最终都可以通过货币流通状况反映出来。

②区别:

22/29

A..货币均衡反映的是货币运动的状况,受货币流通规律的制约;而信贷收支平衡反映的是

银行信贷资金的运动,受信贷资金运动规律的制约。

B..信贷收支运动主要和生产过程相联系,而货币收支运动主要和商品流通过程相联系。

C..信贷平衡反映的是社会再生产过程对银行信贷资金需要量和银行信贷资金供给量的协调

平衡关系;而货币均衡反映的是是客观经济过程对货币需要量和银行体系提供给社会的货币

量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

2.简述货币供应量和社会总需求量的关系。

(1)联系:

①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之间,是一种相互制约和影响的关系,货币供给在一定条件下改

变货币需求,而货币需求的变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货币的供给。

②联系货币供给和货币需求的纽带就是国民收入和物价水平。

(2)区别:

①货币供给量是一个存量,而社会总需求量是一个流量。

②货币供给量由现实流通的货币和潜在的货币两大部分构成;社会总需求由流通性货币及

其流通速度两部分决定。

③两者的变动在时间上不一致。

3.试分析货币失衡的一般原因。

(1)货币供给量小于货币需要量的原因:

①经济发展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规模扩大了,但货币供给量没有及时增加,从而

导致流通中货币紧缺。

②在货币均衡的情况下,货币管理当局仍然紧缩银根,减少货币供给量,从而使得本来

均衡的货币走向供给小于需求的失衡状态。

(2)货币供给量大于货币需要量的原因:

就我国的情况而言,根本原因是国民收入的超分配,即从整个国民经济看,价值形态的

分配超过了使用价值(实物)形态的分配。

4、试分析货币失衡的深层次原因。

(1)货币运动的相对独立性和物资运动存在着矛盾。

23/29

(2)财政、信贷再分配杠杆的使用和配合失灵。

①财政支大于收。

②财政收支虚假。

③财政应支未支。

④信贷自身膨胀。

(3)国际收支的影响。

★5.简述中国的货币供求均衡和社会总供求均衡的特征。

和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比,中国的货币供求均衡和社会总供求均衡有自己独有的特征:

(1)由于中国的信用制度水平和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较低,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化,不能

随市场供求的变化而自然变动,所以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弹性极为微弱,利率很难对货币供求

发挥调节作用;

(2)中国现行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快速增长,形成了国有企业的投资饥渴和软预算约束的

特征,由此导致社会经济经常处于投资扩张过度、货币供给偏多的失衡状况。

四、论述题

1.试述从货币失衡到货币均衡的调整对策。

答题要点:

(1)从货币失衡到货币均衡的调整,共分为4个步骤:

第一步:分清失衡的类型,是供大于求还是供小于求;

第二步:分析失衡的原因;

第三步:选择相应的对策;

第四步:采取行动。

(2)假设货币供大于求,那么有以下四种类型对策可供选择:

①供应型调节:指从压缩货币供给量入手,使之适应货币需要量。

②需求型调节:指从增加货币需要量入手,使之适应既定的货币供给量。

24/29

③混合型调节:既要采取供应型调节,也要采取需求型调节,以尽快做到货币均衡而又不会

给经济带来太大波动之效。

④逆向型调节:指中央银行采取火上浇油之法──增加货币供给量,从而促成货币供需在新

的起点均衡。

第十章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四、简述题

1.什么是通货膨胀?简述通货膨胀的类型。

答案要点:通货膨胀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

力超过商品可供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按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开放型通货膨胀和抑制型通货膨胀两大类;按物价上涨的不

同速度可分为爬行通货膨胀(温和通货膨胀)、奔腾式通货膨胀和恶性通货膨胀(极度通

货膨胀);按西方通货膨胀学说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2.什么是通货紧缩?简述通货紧缩的类型。

答案要点:通货紧缩:

一要素论:国内外学者较普遍把通货紧缩定义为价格水平普遍的、持续的下降。双要素论:

认为通货紧缩包括价格水平的持续下降和货币供应量的持续下降。三要素论:认为通货紧缩

是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三者同时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物价水平下降是其最

基本、最显著的特征。

通货紧缩按持续时间不同,分为长期性通货紧缩和短期性通货紧缩;按它和货币政策的关系,

可分为货币紧缩情况下的通货紧缩、货币扩张情况下的通货紧缩和中性货币政策下的通货紧

缩,还可按它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为伴随经济增长减缓的通货紧缩和伴随经济增长上升的

通货紧缩。

3.简述关于通货膨胀成因的几种理论观点。

答案要点: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观点:

(1)凯恩斯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为需求决定论,强调引发通货膨胀的是总需求,而不是货

币量。

(2)后凯恩斯学派用“成本推进”来解释通货膨胀,认为主要是由于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

产率的增长速度,导致产品成本上升,物价上涨。

(3)货币主义学派认为通货膨胀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是通胀的唯一

原因。

25/29

(4)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货膨胀表现在流通领域,根源在于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只有深入

到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才能找到产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

五、论述题

★1.试分析通货膨胀的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答案要点:

(1)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观点:

①凯恩斯学派的通货膨胀理论为需求决定论,强调引发通货膨胀的是总需求,而不是货币量。

②后凯恩斯学派用“成本推进”来解释通货膨胀,认为主要是由于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

的增长速度,导致产品成本上升,物价上涨。

③货币主义学派认为通货膨胀完全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数量的过度增长是通胀的唯一原因。

④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货膨胀表现在流通领域,根源在于生产领域和分配领域。只有深入到生

产领域和分配领域,才能找到产生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

(2)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践解释:

①银行信用膨胀;

②财政赤字;

③基本建设投资过度;

④工资增长率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幅度;

⑤国际收支长期大量顺差;

⑥经济效益低下。

(3)通货膨胀的对策:

①控制需求:紧缩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收入政策

②改善供给:发展生产、增加有效供给是稳定币值、消除通货膨胀的根本出路。政策主张:

降低税率;实施适度融资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改善货币流通状况;发展对外贸

易。

③收入指数化政策:是按物价变动状况自动调整收入的一种分配方案。

第十一章货币政策调控

26/29

三、简述题

1.简述货币政策的构成要素。

答:(1)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在一定时期内利用某些工具作用于某个经济变量,从而实

现某种特定经济目标的制度规定的总和。它是实现中央银行金融宏观调控目标的核心所在,

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2)货币政策有三大构成要素:①货币政策

工具;②货币政策中介指标;③货币政策目标。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货币政策工具作用于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通过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去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2.简述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和局限性。

答:(1)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由中央银行强制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规定的

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比率达到收缩或扩张信用的目标。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控制银行体系总体信用创造能力和调整货币供给量的工具。

(2)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效果表现在它对所有存款银行的影响是平等的,对货币供给量

具有极强的影响力,通常称它是一帖“烈药”。(3)因为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力度大、反应

快,所以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①对经济的震动太大,不宜轻易采用作为中央银行日常调控

的工具;②存款准备金对各类银行和不同种类存款的影响不一致,如提高法定准备金,可能

使超额准备率低的银行立即陷入流动性困境,从而迫使中央银行往往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或贴

现窗口向其提供流动性支持。

3.简述再贴现政策的优缺点。

答:(1)再贴现政策,是指央行通过正确制定和调整再贴现率来影响市场利率和投资成本,

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2)再贴现政策的最大优点是中央银行可利用它

来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通过再贴现率的变动影响货币供给量、短期利率以及商业银行的

资金成本和超额准备金,达到中央银行既调节货币总量又调节信贷结构的政策意向。(3)再

贴现政策的缺点在于:①中央银行固然能够调整再贴现率,但借款和否和借款多少的决定权

在商业银行,所以这一政策难以真正反映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意向。②当中央银行把再贴现

率定在一个特定水平上时,市场利率和再贴现率中间的利差将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发生较大

的波动,它可能导致再贴现贷款规模甚至货币供给量发生非政策意图的波动。③相对于法定

存款准备金政策来说,贴现率虽然比较易于调整,但调整频繁会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

从而影响商业银行的经营预期。

4.简述公开市场业务的优缺点。

答:(1)公开市场业务则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方法,向金融系统

投入或撤走准备金,用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制和调节的活动。

(2)公开市场业务具有明显的优越性:①运用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主动权在中央银行,可以经

常性、连续性地操作,并具有较强的弹性;②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可灵活安排可以用较小规

模进行微调,不至于对经济产生过于猛烈的冲击;③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促使货币政策和财

政政策有效结合和配合使用。(3)公开市场业务操作也有其局限性:①需要以发达的金融市场

作背景,如果市场发育程度不够,交易工具太少,则会制约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效果;②必

27/29

须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存款准备金制度,这一工具是无法发挥作用

的。

5.如何完善中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

答:(1)构建公开市场业务发挥作用的微观基础。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最大特点,是通过

市场将中央银行实施的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资金经营和资产合理配置融

合在一起,这要求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是真正的自负盈亏的企业。(2)注重公开市场业

务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合运用。公开市场业务相对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而言,虽具有较

多明显的优点,但是它也有自己的局限性,最明显的是操作效果易受外部因素的干扰而削弱,

所以,必须注重公开市场业务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配合运用。①和完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

相配合。公开市场业务通过增减各金融机构的超额准备金量来影响其信贷创造能力,从而达

到调节货币供给量的目的。可见,各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所持有的超额准备金量是公开

市场操作最直接的影响对象。②和再贴现业务相配合。(3)注重和国债发行和交易相配合。

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对象以国库券为主。作为开展公开市场业务的载体,国债特别是短

期国债,和公开市场业务相互的配合尤为重要。①国债的发行要和公开市场业务的适度规模

相适应。②以短期国债为主。③采取直接业务、回购协议和售购搭配交易技巧,来实施公开

市场业务操作。(4)注重和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合。中央银行要正常开展公开市场业务

操作,必须进行以下几方面改革:①改革财政融资机制;②改革商业银行机制;③发展全国

统一的货币市场;④逐步实现利率的市场化;⑤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制度。(5)注重和外

汇市场的操作相配合。

四、论述题

1.试述货币政策目标内涵及诸目标相互之间的矛盾和统一。

答:(1)货币政策目标的内涵。①稳定币值。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稳定币值就是稳定货币

购买力,货币购买力是用单位货币所能购买到的商品(或劳务)来衡量的,稳定货币购买力

即指单位商品所能换到的货币数量保持不变。因为单位商品所能换得的货币数量就是物价,

所以,稳定币值也就等于稳定物价。②经济增长。货币政策目标所追求的经济增长是指发展

速度加快、结构优化和效率提高三者之间的统一。③充分就业。严格意义上的充分就业是指

所有资源而言,它不仅包括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还包括其他生产要素的“充分就业”即充分利

用。但人们通常所说的充分就业仅指劳动力而言,指任何愿意工作并有能力工作的人都可以

找到一个有报酬的工作。④平衡国际收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和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条件,也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目标。(2)货币政策目标相互之间的矛

盾和统一。①稳定币值和充分就业的矛盾和统一:就统一性看,币值稳定了,就可以为劳动

者的充分就业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提供一个良好的货币环境,充分就业同时又可能为

币值的稳定提供物质基础。稳定币值和充分就业之间更多地表现为矛盾性,即当币值比较稳

定,物价上涨率比较低时,失业率往往很高,而要降低失业率,就得以牺牲一定程度的币值

稳定为代价,稳定币值和充分就业两者难以兼顾。②稳定币值和经济增长的矛盾和统一:一

般而论,这两个目标是可以相辅相成的,稳定币值有利于发展经济,经济发展也有利于稳定

币值。但是,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表明,过分强调币值的稳定,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又会受

阻。③稳定币值和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和统一。稳定币值主要是指稳定货币的对内价值,平

衡国际收支则是为了稳定货币的对外价值。如果国内物价不稳,国际收支便很难平衡。国内

物价稳定时,国际收支却并非一定能平衡,因为国际收支能否平衡还要取决于其他诸多因素

28/29

的影响。④充分就业和经济增长的矛盾和统一。通常,就业人数愈多,经济增长速度就愈快;

而经济增长速度愈快,为劳动者提供的就业机会也就愈多。但是,如果就业增加带来的经济

增长伴随着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下降,那就意味着经济增长是以投入产出的比例下降为前

提的,它不仅意味本期浪费更多的资源,还会妨碍后期的经济增长。⑤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

收支的矛盾统一。如果充分就业能够推动经济快速增长,那么,一方面可以减少进口,另一

方面还可扩大出口,这当然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但为了追求充分就业,就需要更多的资金

和生产资料,当国内满足不了需求时,就需要引进外资、进口设备和原材料等等,这对平衡

国际收支又是一大不利因素。⑥经济增长和平衡国际收支的矛盾和统一。当经济增长较快时,

国家经济实力也相应增长,有利于国际收支的平衡。但经济的较快增长又会增加进口,从而

引起国际收支逆差的出现。可见,货币政策的诸目标之间既矛盾又统一。只有因势利导,慎

重选择,才能把握全局。

2.论述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特征和选择。

答:(1)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选取的操作对象。

(2)合适的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应该具有如下四个特征①可测性,即中央银行能够迅速和准

确地获得它所选定的中介指标的各种资料,并且能被社会各方面理解、判断和预测;②可控

性,即中央银行应该能够有效地控制;③相关性,即中介指标应和货币政策目标之间具有高

度的相关关系;④抗干扰性,即作为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金融指标应能较正确地反映政策

效果,并且较少受外来因素的干扰。(3)目前,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实质上只有两个候选对

象,即利率和货币供给量。

3.试述货币政策工具包括的内容。

答: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政策工具、选择性政策工具和其他补充性政策工具三类。

(1)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所谓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对货币供给总量或信用总量进行

调节,且经常使用,具有传统性质的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政策工具,主要有以下三个,也

称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①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指由中央银行强

制要求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按规定的比率上缴存款准备金,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法

定存款比率达到收缩或扩张信用的目标。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是中央银行控制银行体系总体

信用创造能力和调整货币供给量的工具。②再贴现政策:再贴现政策,是指央行通过正确制

定和调整再贴现率来影响市场利率和投资成本,从而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一种货币政策工具。

再贴现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它具有双重效力,它既能起到引导信贷注入特定领域以增

加流动性总量的作用,又能对社会信用结构、利率水平、商业银行资产质量等方面发挥调节

作用。③公开市场业务:公开市场业务则是指中央银行利用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的方

法,向金融系统投入或撤走准备金,用来调节信用规模、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以实现其金融控

制和调节的活动。

(2)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银行针对某些特殊的经济领域或

特殊用途的信贷而采用的信用调节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消费者信用控制:它是指中央

银行对不动产以外的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融资予以控制,如规定分期购买耐用消费品首期

付款的最低限额等。②证券市场信用控制:它是指中央银行对有关有价证券交易的各种贷款

进行限制,目的在于限制用借款购买有价证券的比重。③不动产信用控制:它是指中央银行

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房地产方面放款的限制,主要目的是为了抑制房地产投机。④优惠

29/29

利率:它是指中央银行对按国家产业政策要求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或产业,规定较低贴现利

率或放款利率的一种管理措施,如基础产业、高科技产业等。

(3)其他货币政策工具。①直接信用工具:它是指中央银行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以行政命令

或其他方式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活动进行直接控制,如规定利率最高限额、信用配

额、流动性比率和直接干预等。②间接信用指导:它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

和金融检查等办法对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信用变动方向和重点实施间接指导。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19:46: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5351822181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即期收益率.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即期收益率.pdf

标签:即期收益率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