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廉访使

更新时间:2023-03-11 19:11:38 阅读: 评论:0

自己的简历怎么写-安康杯活动总结

廉访使
2023年3月11日发(作者:碧蓝航线和谐)

首先讲述三点宋代背景知识:

第一,官制改革。宋徽宗的父亲神宗推行变法是北宋政制的分水岭。宋代许

多官名、职事在改制前后不同。比如废掉了北宋前期的三司、审官院等,权重归

六部,官职、差遣分离现象由此亦趋统一。徽宗时又进一步作了部分改变。必须

注意北宋前期与后期官制的不同,许多人有误会。

第二,官阶与品秩。所谓“七品芝麻官”引起众人的误解,其实宋代七品并非

小官,县令不过从八品,武官五品已极高(三衙最高长官的马、步军都指挥使不

过正五品)。元丰改制后,采用寄禄官阶对应品秩,即某一品中再分数阶。官员

的资序、俸禄取决于官阶,而不一定是官职。徽宗政和时,自从一品至从九品(正

一品为三公、王等加官)文官阶从“开府仪同三司”到“迪功郎”为三十七阶,武官

阶从“太尉”到“下班祗应”为五十二阶。

沿用改制前的通称,武官从九品到从八品称“小使臣”(级别),正八品为“大

使臣”,统称“三班使臣”。从七品为“诸司副使”、“横行副使”,正七品为“诸司正使”。

正六品到正五品为“横行正使”,横行又称横班。正使的官阶为“大夫”,副使、使

臣为“郎”。官阶高端的“太尉”、“节度使”、“团练使”等虚衔后面专讲。

第三,军制改革。神宗时也进行了军事改革。宋初旧制,军队编制为厢、军、

指挥(营)、都四级,而推行将兵法、结队法后演变为军、将、部、队四级。两

者并不对应。禁军改分系将、不系将。系将禁军两套编制并存,而不系将禁兵、

厢兵(杂役)、弓手/土兵(公安)及部分乡兵(民兵)沿袭旧编制。按旧制,

都一级副长官以上称“将校”,为军官,以下的军吏称“节级”。

一、教头

存在。教头宋初便有,即军中的武术教练,由武艺出众的军吏充任。教头的

普及则是神宗大行教阅,加强军事训练的结果。除教头外,尚有都教头、指使、

训练官等。教头与都教头均为无品的军吏,指使在军吏与小使臣级军官上下,训

练官则为大使臣以上军官。由此可知,“教头”乃最低一级的教练,无非是旧军制

都以下十将、将虞侯,新军制队之引战、旗头一类的节级,甚卑微。在宋代,官

与吏有着身份性的根本差别。军官称“员”,军吏称“人”;军官升迁可称“转官”,而

军吏只能称“转资”。

教头人数亦颇多,如元丰二年集教开封一地的大保长就用禁军教头二百七十

人。禁军在宋代也非指中央军甚至禁卫军,而指从事军事训练的战斗部队,分布

全国各地。厢军则渐演变为脱离军事训练的杂役兵。两者已失去“禁”、“厢”的原

意。所谓“八十万禁军”是指仁宗时全国八十万战斗部队,并无特别,徽宗时只有

四五十万。

《水浒》无疑拔高了宋代教头的实际地位。而有人称其为“中校副团级”甚为

不妥,教头顶多相当于排级士官。相比林冲,徐宁作为禁卫班直的教头,带御器

械,则地位较高,可能是三班使臣。

二、提辖

虚构。《宋史•职官志》有“崇宁中,复置提举兵马、提辖兵甲,皆守臣兼之。

掌按练军旅,督捕盗贼,以清境内。”因此有人称《水浒》中的“提辖”就是“提辖

兵甲”,且武官担任,甚至是“排长”。非常错误!“守臣”是指知府、知州等府州长

官,他们中的一部分兼任路经略/安抚使。宋代以文制武,文官一般兼任路、州

军事长官——路总管(部署)、路分钤辖、州钤辖,及部分路分监押、州监押,

武官任副职。资深者称“都”,即“都监”(都监押)的由来。所谓“提举兵马”、“提

辖兵甲”便是他们的此类兼职。因此如果“提辖”是指“提辖兵甲”便不是低级武官的

官职,而由路、州两级的文长官兼任,等同于总管、钤辖、监押一类。而鲁达这

样的低级军官担任的“提辖”,梁中书随便就能提拔的“提辖”,只能是编造的军职。

既然子虚乌有,又怎会有对应的现代军职与军衔?宋代确有提辖官,但为事务官,

非军官。小说可能受宋、元话本所现提辖官的影响。

像鲁达这样的小军官,大抵也就是从九品末级的小使臣,与林冲不会相去太

远。而同为“提辖”的孙立、索超则貌似指挥使(一指挥五百人)一类的军官,八

品的大小使臣。书中“指挥使”则为误用,后面再讲。

此外,“廉访使”是指走马承受。徽宗政和时改称廉访使。南宋初罢废。走马

承受隶路经略/安抚司,改廉访使后不隶。所任者为八九品的三班使臣或内侍宦

官,虽名义上地位低下,实为监视帅司所设的监军,非朝廷亲信耳目者不经皇帝

本人及枢密院不得除授。所任武官亦多为荫补的功臣子弟。所以,虽然廉访使/

走马承受确为鲁达一类的的低级武官充任,但非他所能当上。有人称廉访使是指

经略使(小种经略相公),更试图重新句读原文曲解,则大大错误。

三、制使

虚构。《唐律•释文》云“天子所使谓制使”,因而“制使”是皇帝使者的一种称

呼,押运花石纲的小官也可视作为皇帝办事的人。可算作临时的差遣,并非官职。

“制使”或为制置使(比安抚使更高的封疆大吏)之省称。但未有“制使”这个军职,

应属编造。

有人说按梁中书教阅次序,制使在团练使与统领使之间,殊不知《水浒》中

团练使与统领使也是乱用。“团练使”(与“团练”是两回事)确有其名,但宋代已

非实职。团练使正任为从五品的高级官阶,遥郡则是无品的荣誉贴职。《水浒》

中错把宋代的武官虚衔当作唐代的实职。而“统领使”可能是指统领,行将兵法后

的实职差遣,为统制之副,高级指挥官,在北宋相当于副军长或兵团副司令员。

若“制使”真高于统领,任者接近横行一级的“团练使”军衔,怎可能如有人说的只

有“中校副团级”?事实上,都监若领系将禁兵,一般担任将或副将,七品诸司使

左右,统领属下。而在小说里,都监、指挥使高于团练使,高于“统领使”,大小

颠倒。更有制使,正、副牌军之类不存在的军职。

杨志这样押解花石纲的低级武官,按当时惯例,不过八九品的三班使臣。大

约相当于连级到营级军官。

四、知寨

无此官职,但或可视作巡检寨巡检的别称。清风寨的“寨”无疑是指巡检司寨,

不是集镇。所以“知寨”不是镇长,而实为巡检。巡检司为县派驻乡镇关卡要地的

公安机关。清风寨当为设在清风镇的巡检司。宋代县级治安分隶县尉、巡检。两

者平级,县尉从九品,巡检使臣充,地位相当。县尉治县城,而乡里归巡检,可

以一县数寨,也可数县一寨。县尉司所辖治安人员称弓手,巡检司所辖称土兵,

《水浒》里也有所反映。弓手为雇佣,土兵为招募。哲宗以后,都用当地人员,

不算(禁、厢兵),也非民兵(乡兵),而是专职公安人员,隶路提点刑狱

司(类似省公安厅)。巡检司寨一般数十人到一二百人不等,采用都一级编制,

类似现今连级。个别大的也有五六百人。(电视剧里“知寨府”的匾额应为“XX巡

检司”、“XX巡检寨”。)

关胜的“蒲东巡检司”按理也在此类。但看其官位不低,应为误用。若非此,

则他这个“巡检”当指兵马巡检,钤辖、监押一类的官职,与花荣这般的巡检不同。

五、都头

存在。宋代旧军制厢、军、指挥、都四级编制的末一级,元额一百人。都的

领兵官马军为军使、副兵马使,步军为都头、副都头。除禁、厢军外,土兵也采

用都的编制,而弓手按县之大小,北宋十人到五十人不等,一般少于都,头领为

十将、将虞侯之类的节级。武松、朱仝、雷横之类都是县尉司弓手(警员)的所

谓都头,与禁、厢军不同,地位也更低。而朱仝、雷横只分别带着几十人,其实

只是节级,并非都头。且宋代不分马兵弓手、步兵弓手,这是金、元的制度。宋

代有“马军”称谓者,必为禁、厢军(宋代缺马,马军未必有马,但是一种身份)。

按理县尉司辖弓手,巡检司辖土兵,而书中县尉司既辖弓手又辖土兵,似乎不妥。

花荣作为副巡检(副知寨)应为从九品左右,高于武松、朱仝、雷横之类不

入品的节级。

六、虞侯

存在。虞侯乃节级类无品的小军吏,很低微。宋旧军制副都头之下是十将,

十将之下乃为虞侯,小而又小。因此,陆谦怎么可能相当于有人说的“少校营级

军官”?无非是殿前都指挥使司(殿帅府)的一个小办事员。虽然低微,但因其

在高俅身边办事,与之相熟而受信用。也正因为是卑微的小吏,所以会与高衙内

厮混,并与同样节级级别的充任教头的军吏林冲交好。

“虞侯”与“都虞侯”不可混淆。都虞侯是三衙及各军的次副长官。三衙的都虞

侯往下是某某军各长官、再往下是厢、军、指挥、都各长官,然后是十将,再以

下是虞侯。殿前司的都虞侯与虞侯,虽然只差一个“都”字,级别却相去十万八千

里。与监押与都监的“都”区别完全不同。

七、都监、总管

存在。“都监”乃“都监押”省称,监押之资深者。地位更高,但职事相同。如

前所述,宋代各地军事长官路有总管(部署),路分钤辖、监押,州有州钤辖、

监押,或兵马巡检、提举兵马、提辖兵甲之类别名。州以下某些地方,尤其边地,

县、镇、关、堡、寨等屯兵处亦有监押。一般当地文职长官主管掌印,总管、钤

辖文官兼任,监押多武官专任,资深者均称“都”。管辖本地就粮禁军、厢军,以

及屯驻禁军(边地)。此外,本地若有驻泊禁军(不带家眷的更戍军)则另置驻

泊监押/都监。神宗行将兵法后,本处监押若兼将者,亦领将兵,否则只领本地

不系将禁兵与厢兵。由此可知,所谓“都监”职权大小差别甚大。大到分管一路,

小到一堡一寨。大州的兼将都监所辖可能近万人,而小州的都监可能只领千把人

(禁、厢兵各几百)。大者可达正六品的横行,小者或许只是从七品的诸司副使。

所以没有固定的现今军职、军衔可以对应。有人称州都监相当于“副师级军分区

副司令员”实为妄言。

误用。总管或都总管(原称“部署”,避英宗“曙”讳改)乃一路军事长官。《水

浒》中的大名府、青州都是路治望郡,大名更兼北京。当地知府、知州兼路安抚

使并马步军总管(按《宋史•职官志》青州为兵马巡检),武职领兵官当为副总

管,而非都监(如大名李成、闻达),总管也不可能只管本州兵马。而秦明这般

的武官亦不似路副总管一类的地方军事大员(类似军区司令员)。

书中州多有指挥司,领兵官多有指挥使。这恐怕是明代卫所制度的反映。府

州或设卫或设所,卫之长官即为指挥使,辖五千余人。所谓“州指挥司”也许映射

明代卫之指挥司,或参仿行省之都指挥使司。而宋代一指挥元额不过五百人,指

挥使为中下级军官。州一级的军事机关实为州监押司或州钤辖司。

八、统制、都统制

误用。“统制”乃行将兵法后出现的临时差遣,即统领若干将执行军事行动的

指挥官,后渐成为固定官职,为一军之长。北宋统制地位甚高,率万至数万人,

往往是一路的统兵官(如陕西各路经略司的统制)或出征行营的一军统帅,常为

路军事长官所任,非用兵处不设。据职事大小,重者大约横行一级的高阶武官才

可担任。南宋前期下降到北宋“将”的等级,将则相当于北宋的部将。南宋后期进

一步下降。《水浒》可能受了宋末情形的影响,所以秦明这样的军官也称为“统

制”。而事实上在北宋,秦明这样的将官多半只相当于青州系将禁兵的将,辖五

六千人。可能在正七品诸司正使大小,地位已高。

都统制也是一样的情形。北宋后期的都统制类似宋初之都部署、金之都元帅,

乃行营的最高军事指挥官。大军出征常分数军,每军置统制,而总于都统制。为

总司令,非资格更老的“统制”。南宋前期虽然地位下降,仍是一方镇帅(如御前

诸军都统制),到后期因滥授而地位大大下降。《水浒》最后宋江诸人受封,动

不动就是某州都统制,也许同样受宋末的影响,并非徽宗时的情形。呼延灼的所

谓“都统制”可能小说中是指资深的“统制”,职事同秦明,但地位更高。

九、团练使、节度使

误用。如前所述,宋代的“某州团练使”只是武官虚衔而非职事,亦不在当地。

正任是从五品的官阶,资序高于“刺史”(武官阶,非知州),低于“防御使”。遥

郡是不及从五品武官的荣誉贴职。由遥郡升正任称落阶,即去掉之前低于从五品

的官阶名(XX大夫),而升正式的从五品团练使官阶。故“团练使”不是职务。

且“刺史”以上已是武官高阶(类似今之将级军衔),三衙都虞侯不过从五品,马、

步二司的都指挥使不过正五品。《水浒》中的“团练使”却变成韩滔、彭玘一类率

千余人的中下级武官的军职。且陈、颍二州乃节度州(沿袭五代),军额分别为

镇安、顺昌。即便武官虚衔,亦作镇安军、顺昌军节度使或承宣使,无陈州、

颍州团练使,更不会在陈、颍二州当地任职。(节度使、承宣使军额与州一级行

政区划“军”,如无为军等,是两回事。)

节度使在唐、五代为藩镇长官,宋代同“团练使”等均为虚衔。武官建节乃极

高荣誉,相当于现代授元帅衔,一朝之中不过数人而已,从二品。全不似《水浒》

中十节度使的实差。且这些“河南河北”“上党太原”之类的节度使更无军额(XX军

节度使),而所涉地名“江夏零陵”、“琅琊彭城”之类亦非宋时。总之是胡编乱造,

只是小说。

十、殿帅、太尉

存在。“殿帅”乃殿前都指挥使的尊称,如同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称“马帅”、

“步帅”。“殿帅府”即殿前都指挥使司的俗称。殿前、侍卫马军、侍卫步军都指挥

使司合称三衙,为北宋最高管军机关(南宋不同),类似唐之十六卫、明之五军

都督府,即现今的三军司令部。所以殿前司并非如有人称的等同于国防部,枢密

院才类似国防部。宋代枢密院夺兵部之权,兵部则被闲置一边,只从事一些辅助

工作。若称“”,则枢密院长贰外需再加上三省宰执并皇帝本人。徽宗政和时,

规定三衙长官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为正五品,而殿前都指挥使为从二品,且资

序在节度使之上。所以高俅被尊称“太尉”。

误用。“太尉”为政和时所定武选五十二阶的最高阶,正二品,并非“三公”之

属(三师为三公),亦非实职。当时太尉阶武官不尊称“太尉”,而称“两府”。“太

尉”则是高级武官及枢密院文长官的通泛尊称。所以殿前司高太尉、宿太尉之类

未必均为太尉阶。总之,“太尉”既可指官阶,亦可为尊称,但不是职务;实为太

尉者,并不尊称“太尉”。当然更不可能门前挂块“太尉府”的匾额。

十一、押司、保正

存在。押司为县主簿(从九品)以下无品的吏员。另有司事、贴司等,但无

“令史”。令史在宋代为京官,乃三省、枢密院诸司诸房的文员。虽然实际担任吏

的职事,但所处机要,仍为从八品的官,与吏身份不同。地方上出现令史,可能

是元代的情形。

“保正”则是熙宁变法行保甲法的产物。五户为小保,二十五户为大保,二百

五十户为都保,分设大、小保长、都保正,富户充。晁盖的“保正”便是二百五十

户的都保正,类似村长或乡长(依据户口),并负责管理本地的乡兵(民兵)训

练、上番并教阅。既非官也非吏,与现今不同。书中多次出现的“里正”则为误用。

北宋前期有里正,金、元亦有里正,但北宋后期罢废。所以所谓“里正”乃元代制

度,书中的“社长”同样如此。

十二、节级、管营

存在。如前所述,军官称“将校”,军吏称“节级”,军兵称“长行”。旧军制都一

级马军副兵马使、步军副都头以下十将、将虞侯、承局、押官等统称“节级”。《水

浒》中常出现的押牢节级一类,如戴宗、蔡福、蔡庆等人,便是此等无品的吏员。

书中常把节级与虞侯、承局、押官等放在一起,实则前者为通称,后者为具名。

虚构。牢城营正称牢城指挥,隶厢军,长官为指挥使,非“管营”。

十三、观察、团练

存在。“观察”、“团练”与“观察使”、“团练使”不可混淆。后者乃高级武官的军

阶,“观察使”为正五品,“团练使”为从五品。而节度、观察、防御、团练等只是

从八品的府州地方上无职事的闲官。如同正九品的别驾、长史、司马等,都是唐

代的实职,到宋代成为安置闲官的名目。张团练便是此类,苏轼也曾贬为黄州团

练。

十四、知府、通判

误用。宋代行政区划分路、州、县三级。州一级为府、州、军、监。府为大

州要地。府之长官称“知府”(京府称尹),州之长官称“知州”,为“权知某府/州军

州事”省称,无固定官阶对应(从五品“诸州刺史”为武官阶,与之无关),通常五

六品上下。高官请郡出任则称“判”。知府、知州不可通称,所以济州、青州等州

的长官只能称知州,不能称知府。《水浒》中统称作知府是明代的反映。书中一

些常见府、州地名,如东昌、高唐之类,为元、明时所有,不一而足。“郡”则为

唐以前行政区划。

存在。通判即“通判某府/州”,府、州长官之副贰,凡公文长官必与连署。约

从七品到从八品上下,以小制大,实为监州。一州第二把手,地位不低,权势甚

大。军、监则较小。

十五、经略

存在。安抚司或经略司乃路级帅司,一路军事为主,军民兼管的机构。(安

抚、转运、提刑司路区划均不同,政和二十四路指转运司路。)长官为安抚使、

经略使或经略安抚使,一般文官充任。凡加“经略”为用兵处。所以一州不会有安

抚使,“楚州安抚使”、“庐州安抚使”之类为编造。而安抚使、经略使按例兼所置

路之首府的知府或知州。泾原路经略使必兼知渭州,所以不可能出现书中渭州知

州(“知府”)去拜见经略使的情景。

十六、中书

虚构。宋代大名府为北京,按例北京留守司留守必兼知大名府,所以不可能

既有留守又有知府(王太守)。梁世杰应称“梁留守”而非“中书”。既无“中书”这样

的官职,亦无这样的称谓。所谓“中书”可能是受元代行中书省名称的影响而编造。

《水浒》中亦多述及“中书省”,为朝廷中枢,这仍是元代制度。宋代门下、尚书

二省并未罢废。而自元丰改制,北宋后期三省恢复唐代“中书出令、门下封驳、

尚书执行”之制分立执事。当时称“朝廷”者,必谓三省、枢密院,而非中书省。

十七、太师

存在。太师为宋代“太师、太傅、太保”三师(徽宗始改称三公)之首,正

一品的虚衔加官,位极人臣。元丰改制后三省分立,首相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

侍郎”(同南宋之左丞相),次相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同右丞相)。

而政和时,蔡京请改左相为“太宰”、右相为“少宰”,自以“太师”兼总三省

事,号“公相”,凌驾于宰执之上。“太师”便短暂地成为类似最高官职。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19:11: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53309821787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廉访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廉访使.pdf

上一篇:为什么辞职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廉访使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