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的陇西,不一样的甘肃
提到甘肃,往往进入思维的都是敦煌、嘉峪关或者是兰州拉面。还有可
能就是因为前一阵子因为地震而被人知晓的舟曲县。甘肃省陇西县,则是一个几
乎没有人知道的西北县城。如果不是因为大学好哥们董大碗(绰号,一显亲昵;
二保护他隐私),或许我这辈子也不会踏上陇西这块土地。
没去甘肃之前,对甘肃的印象完全靠想象,光秃秃的山峦、贫瘠的大地、
荒凉的沙漠.......据董大碗说,他们所在的地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最不
适宜人类居住地区的黑名单。
董大碗虽然告诉我说他的家乡怎么怎么不招人待见,但是我看得出来,
对于家乡的无限热爱还是透露在其眉宇之间。好奇心是一个好东西,我被他说动
了!因此,抱着开开眼界,体验一下山区生活的心态,2011年7月8日,也就
是在我结束了5天5夜的西安之行以后,踏上了由陕西西安开往甘肃陇西的火车。
5个小时以后,即当我踏上陇西大地和经历3天3夜体验式的生活以后,我对陇
西的感觉较来之前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2011年7月8日07:17,结束西安旅行之后,我和小侄子登上了西安→
陇西的1095次列车。5个小时的车程,34元的票价,无座!这次的旅途对于我
和我的小侄子来说,都是艰难的。上海至西安是16小时的硬座,西安至陇西是
5小时的无座,对小屁孩儿的他来讲,都是平常不会吃到的苦头。不过,这小子
还是挺能抗的,表现出一种非凡的毅力。勇气、激情可嘉,赞一个!
因为我不是第一次乘坐无座普快列车了,所以还算是比较有经验的。上
车以后,我们就顺利地抢占到了车门附近的一大块空地。于是,我给铺上了上车
前在候车室买的陕西特产--华商报,也不知道为什么,那天的华商报版面挺多的,
所以“打地铺”很给力!一小会儿的功夫,地铺搞定!或许是那天的站票没有滥售
的缘故,车厢并没有水泄不通,所以也没有人和我们抢地盘儿。天赐良机,我们
赶紧把各自的旅行背包往地上一放,倚在了软和舒适的背包上,空间的剩余竟然
还允许我们伸直了双腿,就这样,我俩舒舒服服地坐上了地铺车。我还乐呵地和
小侄子开玩笑:“人家都是硬座无座票,硬卧顶好也就是个下铺,你看!我们是
地铺票!”不料想,这臭小子还真接茬了,说比硬座舒服多了!
在列车开行至陕西省宝鸡市境内的时候,车窗外的景色开始发生了变化。
黄而浑浊的河水,依山傍水的急弯险路、峰峦迭起的山丘......是像我们这样初入
大西北的人见所未见的!铁路线沿线经过的这一条说不上名字的河流(可以确定
是渭河的支流),河水的黄的程度远远超乎我的想象!而此时的列车,也正如汹
涌奔腾的河水,在高架铁轨上快速地前进。当经过略带弧形的高架铁轨路时,我
甚至看到了一往无前的火车头和蜿蜒随行的车身在这崇山峻岭、山河环抱的天地
间飞驰,这些仿佛令我有了一种所向披靡、威风八面的胜利感!
中午12点多,我和小侄子顺利抵达陇西站。车站的站台上,有着一尊汉
白玉的李世民雕像。听大碗同学介绍,中国古代有十大名门,而陇西李氏又是天
下第一名门。因为李世民也是出自陇西李氏的,所以立了李世民的雕像。
跟着人群出站,董大碗同学也如约在车站外等候。在出站的过程中,给
我的感觉就是非常的安逸。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上海、北京、武汉等大城市,
一下火车,你所能见的只有拥挤的人群、急促的步伐和低头下视、目空一切的旅
客。而这种迫不及待和焦躁的气氛在陇西这个并不知名的西北县城是完全没有
的。这里可谓是真正地慢生活,稀稀拉拉的旅客、洋溢笑容的脸庞、闲适舒缓的
步伐......
在经济发展的地区,人情往往会变得物质化,或者说人情味会变得比较
淡。相反地,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这种人情味确是非常的浓厚。在
火车站站前广场对面,是4路公交车起讫站。乘坐4路公交车2块钱到十里铺下
车,就到董大碗家了。这种小中巴,在乘惯了公家运营的统一式样的大巴的我看
来,显得非常不正规。车窗上,裹着一层淡淡的尘土;车轮附近的外壳上,满是
溅上去的泥巴,因为很久没有清洗的缘故,泥巴已经结块;售票员正在一边享用
滴着红辣油的凉粉一边和翘着腿、抽着烟的司机聊天。
等了好一会儿,售票员吃完了,他们的谈话也结束了,相应地,车子也发
动了。但是,车子并没有加油门,而是完全依靠着发动机转速在运行。开行的速
度,简直就比步行的速度还要慢。但是,车上的乘客没有一个对此抱怨或不满的,
好像根本不在意司机在浪费他们的时间。或许这个地区的生活节奏真的快不起
来.......慢慢地,车厢坐满了。而随后的一幕又让我心灵为之微颤。一位老妪在路
旁挥手示意司机停车,因为年迈的缘故,老妪行走不便。售票员见状急忙下车搀
着老妇人上了车。紧靠车窗坐着的一当地人,没等售票员倡议让座,就毫不犹豫
地给老人腾出了座位。让座在上海这种大城市也不少见,但是售票员搀着老人上
车并坐下,在上海的公交行业的确是罕见的,我到现在为止,也看见过仅有的一
次。一个在国内很发达的大城市--上海,其城市的文明程度应该远远超过偏远的
甘肃小县城。然而,我们的无人售票车却连等待年迈老人寻座位坐下的丁点儿耐
心也没有(我已故的奶奶曾因此而摔倒于某公交巴士上)。而山区县城的、看上去
很不正规的司乘人员却这么地人性化,这的的确确是需要我们反思的!
不算很远的路程,我们开了好一会儿才到大碗家。和这里所有的民居一
样,他家也是单层的小瓦房。但是,他家的地理环境比较优越(交通比较方便,
在大山的山脚下,比邻省道),所以从火车站去大碗家是非常便捷的。
抵达的当天,也没有立即见上大碗的父母,因为正值农忙,二老正在田
间地头忙活。听大碗说,他们通常都要8/9点的样子才回家。而大碗自己本来也
应该在田里帮忙干活的,因为我的光临,他有幸休息上两天。
于是,董大碗便带上我和我的小侄子,在他们村瞎转悠了。不转悠还好,
一转悠,还真的爱上了这个地方。在那里,几乎每户人家都有几几棵果树。我
去的时候是夏季,正赶上杏儿和樱桃成熟的季节。看见那挂满果实的、星星点点
的、熟透了的杏儿么?当然啦,这棵杏儿树不是大碗他们自家的,说直白点,我
们就是在偷杏儿啦,哈哈哈。(大碗家也有杏树)我呢,在一旁的大碗的教导下,
狠狠地踹了杏树一脚。一脚下去,这张照片瞬间成了永恒。一树的杏儿几乎全部
砸了下来,幸亏没被砸蒙。一旁的大碗和我小侄子俩人在边上直乐,笑我的窘态。
还有的水果就是樱桃了。那儿有两个品种的樱桃,一种就是我们常见的
红樱桃,还有一种就是上左图的白樱桃了(确切的名字我们都说不上来,暂且就
叫白樱桃吧)。栽红樱桃的那户人家不在家,所以我们没能吃上。但是我们吃上
了大碗哥哥家的白樱桃,味道很正很甜,和红樱桃不一样,白樱桃的核儿很小。
美中不足的是,还有很多好吃的没有成熟。比方说上右图的核桃。对!
没看差,就是核桃。这种大核桃在成熟以后,会顶掉外面包裹的这一层皮,而呈
现出像大脑一样有纹路的外表。还有苹果、油桃......都没机会吃上。
还有,在这小山村中,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和人情。大碗在带我溜达
村庄的时候,遇上个七大姑八大婶的,他们都会热情地招呼,又是询问大碗的学
习情况、又是邀请大碗串门的,简直就像自家亲戚一样!洋溢在他们脸上的真挚
的朴实的表情让我觉得这里简直就是桃花源.......大碗说,同村的人家关系比较好
的,串门儿都不要打招呼。一边说着,一边就拽着我径直闯进了一户敞开着大门
的人家。一进门,就看到晒的菜梗堆满院子,几只小母鸡正踩在上面专心地
寻食,主人正忙碌地打着菜籽。原来这户人家是大碗小时候玩伴儿家,因为小孩
儿不在家,我们也没好继续打扰,寒暄问候以后便匆匆离开了。在路上,大碗说
他小时候经常溜到他们家厨房找东西吃。而这种情况在当地来说,也不是什么会
产生忌讳或者不愉快的。
傍晚,董大碗和我一起去他们村上养殖奶牛的人家买奶。据悉,这奶牛
的主人是大碗的小学同学,因为没考上大学,所以就在家搞起奶牛养殖了。听说
还相上了农技站的一姑娘,因此前途光明、幸福着呢~~~董大碗的善良的妈妈,
知道我是上海来的,还特意在煮牛奶的时候加了不少白糖。吼吼,好感动呢。他
们那儿的白糖不像上海的白糖哦,那里的白糖是甜菜提取制作而成的。而我们这
里的,一般都是蔗白糖。当然咯,纯鲜牛奶也很好喝、很香浓很纯正!买牛奶的
哥们私下告诉我因为目前奶牛有限、产奶量不多,所以这些牛奶一般都只供应本
村,实在卖不了或者积压了才会运到县城的收奶站。(所以我们平时喝的都是什
么奶啊?!)
晚上,大碗找了好多小时候的玩伴,拿出了下午我们从火车站回来的路
上在集市上买的菜,有烧鸡、陇西腊肉和荞麦凉粉。烧鸡没什么可说的,到处都
有。陇西腊肉,顾名思义就是陇西的特产了,所以必须要介绍一下。这种腊肉和
我在其他地方吃到腊肉完全不一样,香味扑鼻、肉质鲜美,一片片腊肉被切下来
的时候还带着油汁儿,很是诱惑人。还有的就是荞麦凉粉了,不过这种凉粉我不
是很吃得惯,在上海也没有吃过,所以很难做出比较。不过,在大碗的口中,陇
西的荞麦凉粉和上海街头小推车上卖的,差别还是有一点的。端上了我们的凉菜,
刚田里回家的大碗妈又忙着去厨房了。好像做了一个炒土豆丝、干丝炒豆角、番
茄炒蛋和别的什么菜(记不清了),反正很农家。菜齐了以后,我们就上炕吃饭
了。这也是我第一次见识真正的炕。其实所谓炕,就是一个砖砌的大床,内部中
空,在冬天的时候,可以在里面烧火以取暖。大碗的炕大概和5尺半到6尺大的
床的大小差不多,我也对床的大小没概念,反正当晚我们三个人睡在床上也没嫌
挤。或许这种晚饭的形式对我来说太新奇了,从来没有在炕上吃过饭的我显得
特别的激动,和大碗及大碗的朋友聊得格外投机,果啤一杯接着一杯(当地称之
为果啤,其实就是90年代上海的柠檬汽水),一直耍到了深夜12点左右。
陇西那里天黑的很晚,和上海至少有一个半小时的时差,7月的上海一
般在7点左右天色才回完全黑下来,而在陇西,这个时间呗推迟到了20点45
分左右。以至于让我产生了错觉,晚饭吃到约莫深夜12点左右的时候,我的生
物时钟总还以为在9点上下。还有,陇西的昼夜温差也比明显,大白天的温度在
30度上下,但这温度要比酷暑中的上海要舒服的多;到了夜晚,温度大概在18
摄氏度上下,半夜出门上厕所,除了需要带一个手电(乡下没有路灯,光线很暗),
还要披上一件长袖的卫衣,否则实惠着凉的哦~当然咯,夜晚睡觉是要盖厚棉被
的。
原本计划第二天去爬附近的山看日出的,怎奈天公不作美,下了一上午
的雨,计划泡汤。好在午后停雨了,太阳上线了,考虑到那里的土质不留水,雨
后的山也不会很泥泞,所以还是决定爬一次。经过了半个多小时的泥山路(农
民上山种地踩出来的路),我们终于等到了山顶(估计海拔在1500米上下)。其
实这座山叫什么名字大碗自己也不知道,因为它太普通了,毫无特点可言。
但是,没有名声没有特点却丝毫不影响我们观景。一座座山、一条条川
(椐大碗介绍,川是指两山之间的平凹地)连绵不绝,和天上的白云衔接;一个
个的村庄、一片片农田错落有致,与大地蓝天融为一幅美丽“山居图”......
陇西,在秦朝之时就已建郡,古称陇西郡。既然是古城,必然少不了钟
鼓楼。(陇西县的钟鼓楼是合二为一的,它不像西安,钟楼鼓楼是分开的。)在平
常,我们是根本不能登上这座古城楼的。因为当日正赶上有文物局领导要视察,
所以我们有幸在领导来之前登了一次古钟鼓楼。因为陇西的旅游尚未开发,所以
钟鼓楼的历史原貌教其他景点更为陈旧和破败。但这种毫无修饰窃以为却远比修
缮一新更耐看,更能让人怀古。
三天的陇西行程,除了要感谢大碗的周到照顾,就是要谢谢大碗的妈妈、
爸爸了。大碗妈妈特意在我的牛奶里面加了糖,一连三天都为我炒了偏甜的番茄
炒蛋,给我用了原本准备给大碗结婚用的棉被,不常吃米饭的他们就着我吃了3
天米饭......这种源自内心的质朴的高规格招待,太令我感动了!
那里的人真好!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18:33: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5308282176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豆角炒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豆角炒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