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长乐市城市空间形态特征及其演化发展
曾庆怡;关瑞明
【摘要】经过演化形成的城市空间形态有着稳定性和适应性,能够适应当地独特的
环境,探索城市建设的经验与智慧,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通过
对福建省长乐市城市空间形态特征的研究,对比其城市形态演化过程中各个阶段的
特征,总结长乐从古代至现代城市建设的智慧和经验,对长乐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历
程进行反思,并提出对未来长乐城市发展的启示,以期为长乐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
展及今后的城市规划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19(000)001
【总页数】5页(P127-131)
【关键词】长乐市;风水格局;空间形态;城市特征;城市演化
【作者】曾庆怡;关瑞明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建筑学院;福州大学建筑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2
长乐市位于福建东南沿海、闽江口南岸,隶属于福州市。长乐设县始于唐武德六年
(公元623年),1994年撤县设市。长乐古名吴航、新宁、安昌、侯官等,晋天
福七年(公元942年)之后长乐县名稳定下来,取“长乐久安之义”。长乐东濒
台湾海峡,北倚闽江,与马尾区一水之隔;南邻福清市;西界闽侯县。距福州市中
心约30km,沈海、机场、京台、福州东绕城四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根据福州新
区总体规划(2015—2030年),沿海客运、沿海货运、京台高铁三条铁路将途
经长乐。它是国内屈指可数的空海江三港城市、是中国著名的侨乡(图1)。
1长乐古城
1.1长乐古城的辨方正位
现今长乐下辖4个街道、12个镇、2个乡,其中吴航街道是长乐市政府所在地以
及长乐古城所在地,存有众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长乐古代城池地处福建沿海,
城域内多山,少平地,南、北、西三面环山,东面朝海,古代明弘治《长乐县志》
记载:“前捐平原,后负崇冈,沧海环其左,双江拱其右,而首石一山高出霄汉,
登高望远,足为胜观,虽东南之边疆,实闽邦之名邑也!”古人在城市选址过程中,
巧妙利用山水自然环境,结合中国传统风水学原理,创造了山环水绕,水路交通便
捷的长乐。长乐城北为首石山、六平山、芝山屹立,南面有鳌峰稳坐,西邻闽江,
东面芝山余脉阻挡了海风,城市南修有水系,直接通往闽江,加强了县城与福州的
联系,为古代福建沿海经济发展、航海技术发展等作了巨大贡献(图2)。这些无
不体现古人立足对山水自然环境的认识,辨方正位、依山就势,准确把握自然空间
环境的城市营建智慧。
1.2长乐古城的山水格局
从长乐古代县城图可以看出,城池北依首石山而建,六平山、芝山则盘踞于城东北,
南面鳌峰屹立,同时将龙台山、塔山、芝山余脉揽入城中,体现了闽中地区“城在
山中,山在城中”的城市特色(图3)。城内为便捷水路交通,建造水关门,引观
音溪、资圣溪两条水系,通往城外。据《长乐县志》(民国版)记载:“城南有坷,
知县戴时望整于辛国岁,西引江潮,东接溪水,环城一带,借以为固而舟航直至东
门,民便之,隆庆己巳,知县蒋以忠易水关之木栅以石。”长乐古城城市营建基本
遵循中国传统礼乐思想,修建了县署、文庙、武庙、书院、都县署、文昌宫等一系
列礼制建筑,表达“礼”的制度;城内因水系丰富而修建的桥梁、庙宇等,配合跌
宕起伏的城内山体,体现“乐”的思想。从图3中便可看出,仅城内便有资圣桥、
阜民桥、下橹桥、达道桥、太平桥、坞前桥6座主要桥梁,横跨于观音溪、资圣
溪、金水坑之上,城东外迎春桥、城南外阳春桥、城西外柿浦桥跨于铁炉溪、文洽
浦与柿浦之上。
图1长乐市区位图图1a地理位置图1b与周边城市的关系
图2长乐古城方括图
图3长乐古代县城图
图4长乐吴航与古槐
2城市选址变迁与空间格局变化
2.1从古槐到吴航的城市选址变迁
长乐古城的形态发展是唐代县治迁址的直接结果,它符合一般的经济、社会、文化、
军事和生活对空间结构的择优要求。长乐县治自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移至
吴航头,宋元以前无城池。明弘治三年(1490年)知县潘府拓地建城,后历千年
不变,只作了局部调整,说明选址正确。相比唐武德六年(623年)的原城址古
县(今为长乐市古槐镇)(图4),长乐城吴航址具有以下优点。
(1)地势北高南低,易于排水
长乐属东南闽浙低山丘陵的一部分,地势由北部与中部向南部及东部渐次下降。原
址古槐地处卑湿之地,地势低下潮湿,而新址吴航海拔标高比四周地面高,易于防
涝泄洪。《管子·度地篇》一书中写到“凡立国都即城市,非大山之下,必广川之
上,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长乐城吴航址符合这一原则。
(2)海陆路网交织,交通便捷
吴航址为长乐境内陆网、河网交汇的枢纽,四通八达。尤其是,与闽江两口相接的
太平港,在蒸汽机发明之前处于仅靠风力和水流动力航船时代,因其“两头涨”等
独特优势,大大提高船队进出港效率,成为人类历史首次大规模航海即“郑和下西
洋”的开洋基地港。且吴航渡口对于县域范围的集权管理、经济活动、对外商品流
通和物资集散十分便利。而原址古槐则无此得天独厚的条件。
2.2从古城到新城的空间结构变化
(1)“一区两片”的城市结构
1982年,县人民政府开始组织制定长乐城区的总体规划。这份规划蓝图改变了长
乐市区原有格局。拟采用“一区两片”的城市结构,以吴航(旧城)为中心区,营
前组团和筹东—洋屿组团为两片,形成三角地带(图5)。在功能设置上,将市域
政治、文化、科研以及金融、信息等服务业布置于旧城内(市中心区),而工业交
通区及工业基地则分别布置在营前组团和筹东—洋屿组团。为了满足人口规模的
增长,规划中,中心区与两个组团之间的新城用地除了用来安排道路、公建等用地
外,主要用以安排居民住宅。在城市的对外交通上:其西,通过营前通往福州;其
南,通过北山通往金峰、松下;其北,通过洋屿通往潭头方向。这份规划对引导当
时的城市建设起着积极作用,也是长乐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开始。
(2)“一心两片”的空间格局
2005年,市人民政府再次编制长乐城市总体规划,以满足1999年福州城市总体
规划中“东扩南进”的发展战略、长乐将成为福州城市重要新区和外围组团的要求。
在这一新形势推动下,对原长乐城市规划进行调整。根据建成区现状及山水环境,
强化新城组团的第三产业发展、使之成为长乐市级行政办公、商业商务、文化中心
的同时,新发展首占组团,其由市级商业金融区、首占生活区和工业区三部分组成。
营前片中心则成为文教区和工业配套服务区;而洋屿片中心形成洋屿工业区。这就
是未来规划区的“一心两片”结构。“一心”即长乐市中心,由旧城、新城、首占
共同组成;“两片”即营前和洋屿两个片中心(图6)。
3功能分区演化特征
城市各功能分区的中心,使城市和建筑群组合中人的活动能量凝聚、扩散、辐射,
同时它也是信息流、交通流和人流聚集最多的地段。它不仅在城市功能上居于中心
地位,而且在城市形象塑造上最具代表性。长乐古城规模狭小,但已考虑功能分区:
城内设县署、学儒,还有庙舍、坊市等,初步形成中部的政治中心和西部的商业中
心格局。建国以来,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中心在历史形成的基础上缓慢发
展:提供了城市主要行政与文教活动空间,集中了大量的公共服务设施及重要的商
业活动,属于多功能复合的城市中心。
3.1行政中心的疏解
长乐行政中心位于旧城的中心部位,随着城市地域的不断扩大,行政管理中一部分
政府相关职能机构被分离出来,在结合旧城改造就地扩大基础上,在新城吴航路、
郑和西路、会堂路两侧布置,并出现了具有不同功能的会议中心、展览中心、文化
中心等。另外,中学、医疗用地也纷纷向城市中心外分化,形成位于城市西部营前
区的文教区。行政中心的分化,疏解了旧城的交通与用地的紧张局面,同时刺激和
带动了周边城区的发展。
3.2商业中心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直到今天,随着整个经济和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城市功能也随之不断
分化与整合。商业中心的演化大体上表现为统一与规模的集聚两个主要特征:一方
面,城市中商业和片区中心商业的发展大体上并驾齐驱;另一方面,城市中专业化
的商业区逐步形成,“商业核”由单一的线性形态发展为点状、线性、组团形等多
种形态而复合生长。
3.3居民住区的演化
无论是封建社会还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长乐城市空间,都具有居住、娱乐、商业等
活动空间相重合的特征。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使位于旧城区的居住用地职能发生变化,
工业用地外迁、居住用地缩小,商业用地增加。同时,在城市新区的新居住地带中,
依托于新的交通网络,并具有较好市政、服务设施的现代化新建居住区不断涌现,
有效分散了旧城区的人口。追求集聚经济效益的结果使城市新的居住中心得以形成。
新的居住中心出现在城市的西向和南向,距离旧城渐远。随着居住中心的生长、壮
大,有可能成为城市新的增长点(图7)。
4城市秩序演化特征
“轴”可分为形式轴和伸展轴,对城市而言是一种发展方向,它起着引导作用。形
式轴主要是自上而下的人工组织,它决定了城市的内部结构秩序;伸展轴主要是自
下而上的自然生长,它构成了城市不同阶段的形式演化特征。
4.1城市空间的格局
中国传统城市往往是以政府机构和官邸所在地为城市中心,以体现其对空间格局的
支配作用。长乐古城也是如此,县署前的西街和十洋新街是古城最热闹的地方。西
街直抵吴航渡口,十洋新街南经所憩亭出南门,两侧建有商铺、市场、学儒,人来
人往,因此它们也是古城东西向以及南北向形式主轴。而古城内的西侧塔山、北侧
龙台山、芝山遥相呼应,形成对景,同时这之间还有观音溪、阜民桥、下橹桥,构
成丰富的城市生长轴。而在城市发展突破城墙的界限后,长乐城市主轴成为西南走
向的城市形式轴,它充分利用形式轴的生长完成城市的生长,有利于快速发展中的
城市。
4.2城市空间的形式轴
长乐城市的生长长期以来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生长模式。城市里存在明显的形式
轴,属于典型的沿交通轴线呈线形发展。起初是沿河道延伸,近几十年来随着城市
陆上交通的发展,城市逐渐沿新的交通大道呈轴向扩散。根据2005年—2020年
长乐市城市总体规划,长乐新区沿河下江、上洞江向三汊港延伸的发展态势,使城
市在快速生长中形成了沿吴航路、会堂路、西洋路等城市主干道生长的“多轴复合”
形态。而洋屿片与营前片由于距离旧城较远,轴线缺少连续性,因而采用了“先发
展,后填充”的发展模式,要求各发展点相对独立。这充分反映了城市规划手段在
城市形态演变中的作用。
4.3城市发展的延伸轴
由于长乐城区东部和北部靠山,轴线的延伸缺少空间,因而确定了城市向西南方向
的延伸轴。它由城市形式主轴和与其相交的两条生长轴构成。其一是在中心城区的
一条由南北走向的河下江与东西走向的上洞江共同构建的水、陆城市生长轴,它是
长乐市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的见证,是城市生态之“肾”,与城市四周山体、闽
江沿岸串为一体,形成城市四周生态环;其二作为城市的次生长轴,是联系两座山
体的绿色廊道。轴线的延伸不仅对旧城改造,还对建筑群扩建有着重要意义。而在
加强西南向延伸轴的同时,也应该逐步完善与洋屿片与营前片之间的轴线,以促进
各片区形态以及城市的完整性(图8)。
5道路交通的演化特征
作为沿海地区的城市,明清时代长乐城市形态生长主要依赖于河道这一交通运输载
体:长乐古城由城墙、护城河、境内山体及城内水陆的城市格局构成。直至民国
17年(1928年),将南侧和西侧城墙拆除修路。在西门和南门两个通水道的城
门外,形态自发地从老城的中心沿着扩展的水上公共交通线向外呈辐射状增长。市
河下江(原来的吴航渡口)、洞江等河道这时均成为用地增长的线形生长轴。同时
长乐城市不断向南、向西挺进,公路交通和市内道路交通得到发展的支持,也是为
了能主动承接福州东扩南进的发展机遇。
图5“一区两片”城市结构
图6“一心两片”城市结构
图7长乐市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图
图8长乐市城市发展模式示意图
图9长乐城市路网结构及街道肌理
5.1从水陆并用到只留陆路的方格结构
长乐城内城市道路格局经过拓宽和整治,合理引导等方法,基本实现了交通的通达
性。但是由于水路的交通功能无法适应城市现代化的要求,如今城内的水道交通已
彻底消失,但其作为城市景观带仍被保留下来。古城水陆并行的网格格局仅保留了
陆路的路网骨架。在其后的城市道路建设中,继承了这种路网结构形式,并以环路
连接。由城市主干道,次干道及支路三级构成道路系统。所有过境路与各片区、各
组团均为相切或相分离。
5.2道路总体布局形成均衡的生长态势
从长乐城市形态演变的过程可以看出,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骨架
呈现总体均衡生长态势。东西走向的机场路、爱心路、营前鹤上路的建成,使得城
市得以向西扩展;南北走向的泮野路、会堂路、西洋路、胜利路的建成,使得城市
得以向南扩展。城区沿西南呈带形发展,重心也向西南转移。同时局部道路骨架的
生长,导致城市以旧城为中心进行圈层式发展,进而转变为整体线性和圈层式发展
相结合的模式(图9)。
5.3道路肌理表现出不同的风貌和尺度
长乐古城内的大部分用地形状不规则,土地紧张,城市形态未经严格规划而呈现非
均质,肌理方向不一致。经过扩大建设范围后,整个城市肌理表现为以下特点:
①在风貌上:不同地区表现为不同的建筑风貌特征。在古城范围内,既有保留的原
有的建筑风貌,又有现代商业城市的建筑风貌。古城以外地区,表现为现代城市的
建筑风貌,它反映了现代城市空间无围合边界、向四面开敞的特征。
②在尺度上:以古城为原点,随着与古城之间距离的增大,街区面积不断增大,建
筑尺度也越来越庞大,建筑由低层、多层演变为以高层为主。大部分用地形状为长
方形,整个城市肌理由紧凑不规则向规则有序过渡,道路肌理和城市空间形态保持
基本一致。
6城市演化态势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纵观古今,现阶段的长乐城市形态处于一个快速演化、极不稳定的时期,大量的新
建城区还未成熟。要使城市达到一个和谐、均衡的形态,依赖于城市形态各要素在
传承历史文脉、尊重生态环境前提下的均衡与协调发展。
6.1旧城改造中对城市文化特色的思考
长乐现有古城区城的改造因为太过强调“原拆原迁”和开发密度过大的房地产,导
致了它的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负担大、居住区绿地率低、土地开发水平不高、
住宅建筑群体景观缺乏特色。长乐近期建设规划的重点在开发城区西部新区、为城
市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必要的空间,同时使旧城区的人口密度有所舒缓、改善城市
总体环境质量。因此为了改善城市风貌,应该从城市全局出发,保护和复兴旧城区
的场所环境和文化特色。对城市文化特色的整改是一段长时间的积累,除了在一个
相对集中的时段进行大范围的建筑整改外,还需在更长的时间里全面深入开展对城
市风貌的建设,从总体上控制和引导城市空间文化特色的形成。
6.2中心规划中对城市功能设施的思考
在长乐近期建设规划的引导下,各类用地性质的空间配置和布局将发生变化,其中
市政和公共用地的建设是备受关注的。为了改变中小学等文教设施和一些文体设施
在旧城区中过于集中的现象,应当适时有序地在城市外围分化出新的文教和文体中
心,从而逐步地推动旧城外城市的发展,使长乐的经济形成新的增长点。因此将城
市的节点,即城市公共中心广场作为规划的重点,在其周围进行公建的建设,从而
树立长乐的新城市形象,同时也增强长乐市民对今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信心。
6.3绿地建设中对城市生态景观的思考
目前长乐河岸两侧公共绿地面积较低,且分布不均匀。但长乐作为一个多山地、多
江河水网的城市,它具有在自然条件上的优势和人文历史源远流长的特点。所以在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建设中,可以将城内外丰富的景观要素和人文气息相结合,注
重历史遗迹和各街区的关联以及与城市整体的关系,营造历史氛围,如可按曾经的
尺度恢复护城河,重塑长乐古城城市特色。对于城市内建筑的规划建设,应根据山
水环境,严格推敲其建筑高度与密度,在重要的视线廊道上打开城市空间。在城市
建设过程中,有意识地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融合,有序发展,使城市和山水关系
更加融入。
资料来源:
图2~3:《长乐县志》(民国版);
图4:《长乐地图》;
图7~8:长乐市2005—2020城市总体规划(作者改绘);
其余图片均为作者绘制。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长乐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长乐县志[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2]长乐市建设委员会编纂.长乐市建设志[M].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1:36-75.
[3]邹倩,蔡应忠.长乐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评述[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3(3):55-57.
[4]张虹.基于历史建筑保护下的城市空间设计研究——以福建省长乐市为例[A]//中国建筑学会建
筑史学分会.2014年中国建筑史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286-293.
[5]王建国.常熟城市形态历史特征及其演变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6):
1-5.
[6]赵明.温州城市形态构成要素演化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7):28-32.
[7]李传斌.西安市城市空间结构演替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2:40-48.
[8]张小娟.兰州城市格局演变的观察与分析[D].上海:同济大学,2008:44-55.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18:07:2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52924921740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长乐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长乐区.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