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叶楠

更新时间:2023-03-11 16:40:29 阅读: 评论:0

皖南318-拼魔方的方法

细叶楠
2023年3月11日发(作者:雨树)

4种樟属木材GC-MS化学辅助鉴别研究

作者:陈云霞薛晓明史洪飞侯森林

来源:《江苏农业科学》2020年第08期

摘要:采用温浴及超声辅助正己烷/无水乙醇(1∶1)双液相萃取技术提取4种樟属木材

的挥发油成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对木材中挥发性化学组分进行分析,从

猴樟、辣汁树、卵叶桂、钝叶桂中分别鉴定出32、24、14、22种挥发油成分,各占挥发油总

量的40.8602%、52.3494%、52.5156%、63.4214%。结果表明,4种樟属木材挥发油成分各有

异同,均含有左旋樟脑、1,3-二叔丁基苯、2,4-二叔丁基苯酚、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正

十六烷、正十四烷等主要成分,但同时各种化学组分之间也具有一定差异。通过木材中特有的

挥发性代谢标记物可对本研究中的4种樟属木材进行种间鉴别,为樟属木材的鉴别提供化学辅

助识别手段。

关键词:樟属;GC-MS;挥发油成分;种属鉴别

中图分类号:S792.230.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0)08-0202-05

收稿日期:2018-12-11

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BK20181338)。

作者简介:陈云霞(1982—),女,山西吉县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野生动植物的

鉴定及保护研究。E-mail:yunaini@。

通信作者:王瑞燕,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近地遥感。E-mail:

wry@。

樟科(Lauraceae)植物是集材用、药用、化工、香料及生态于一身的多用途重要植物资

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1]。因此樟科植物中一些优良的材用树种常被一些不法

分子偷伐盗伐,如楠属的桢楠、细叶楠及樟属的香樟、猴樟等。而在此类案件中,涉案樹木物

种的确定是对案件定性与量刑的关键。在木材种属来源识别中,传统的形态识别法一直占据主

导地位,该方法建立在木材解剖学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木材宏观及微观特征相结合的方法实

现,对鉴定者的鉴定知识和经验要求较高,通常只能确定到属的水平,很难鉴定到种的水平。

而对于樟科一些属间亲缘关系较近的树种,其解剖构造极为相似,没有枝叶花果的情况下,将

其鉴定到种的现实困境尤为明显。例如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技术,由于樟科植物存在一致性

进化不完全和假基因现象,导致其在条形码序列上的测序成功率远远低于其他类群,以及木材

中高质量DNA提取方法不完善,暂时无法解决樟科木材鉴定的这个难题[2-4]。所以要解决樟

科木材难以鉴定到种的现实困境还须借助其他的分子或化学方法。

樟科植物大部分有挥发性腺体,具有特殊气味,其木质部也不例外。本研究采用双液相萃

取,对樟属4种木材的木质部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

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实现其种间鉴别,以期为樟科这一优良林木资源的保护以及木材类物证

在法庭科学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也为樟科木材在医药、化工等方面的进一步开

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及理论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猴樟(Cinnamomumbodinieri)、辣汁树(Cinnamomumtsangii)、卵叶桂

(Cinnamomumrigidissimum)、钝叶桂(Cinnamomumbejolghota)木材样本分别采集自贵州

省遵义市、广东省广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广东省湛江市,树龄均为10~20年,且

均为准确定种属的样品。以上4种木材试样均取自同一株主干的木质部,且进行多位点取样。

1.2;试验方法

1.2.1;样品制备;将低温烘干处理的木材样品用冷冻研磨仪进行粉碎,粉碎后通过40目筛网

过筛,将样品粉末放入10mL离心管中,置于具有干燥剂的气密容器,备用。

1.2.2;挥发油成分提取;分别称取制备好的木材粉末样品1g,置于10mL离心管中,分别

加入1∶1的正己烷/无水乙醇双液相萃取液5mL,混匀,65℃温浴辅助提取30min,而后再

进行超声辅助提取2h,结束后室温静置30min,收集液相,备用[5-7]。

1.2.3;GC-MS分析条件;色谱条件:采用安捷伦7890A-5975C气相色谱-质谱仪,TR-5MS

石英弹性毛细管柱(30m×0.25mm×0.25μm);升温程序:柱起始温度40℃,保持3min,以

3℃/min升温至170℃,再以15℃/min升温至300℃,载气He(≥99.999%),流量1

mL/min,分流进样,分流比20∶1,进样口温度220℃,接口温度230℃;溶剂延迟3min[5-

7]。

质谱条件:电离方式EI,离子源温度280℃,电离能70eV,倍增电压400V,扫描质量

范围40~650amu,溶剂延迟3min[5-7]。

1.2.4;样品测定;通过HPMSD化学工作站的标准质谱图库DATABASE/NIST2005进行检

索,并结合有关质谱图文献解析,确认样品中的挥发性物质成分[5-7];同时利用工作站的数据

处理系统,按照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计算,求出各挥发性物质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

2;结果与分析

通过GC-MS联用技术对4种樟属木材的挥发性化学组分进行分析,4种木材木质部的总

离子色谱质谱见图1;通过检索比对得到的挥发性化学成分及含量见表1。

由表1可知,猴樟木质部样品中共分离出40个组分,解析出挥发油中的32种成分,占挥

发油总量的40.8602%。其中,主要成分(>1%)有黄樟素(6.7891%)、(E)-5-十八烯

(3.4456%)、棕榈醛(2.6863%)、2,4-二叔丁基苯酚(1.8029%)、3-(1,3-苯并二氧杂

环戊烯-5-基)-2-丙烯醛(1.7769%)、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1.7603%)、1-氯-二十碳烷

(1.7510%)、正十七烷(1.7429%)、左旋樟脑(1.5183%)、正十六碳酸(1.4174%)、

正十八烷(1.3586%)、1,3-二叔丁基苯(1.2034%)、荜澄茄内脂(1.1879%)、4-丙基苯

酚(1.0023%)等。

辣汁树木质部样品中共分离出36个组分,解析出挥发油中的24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

52.3494%。其中,主要成分(>1%)有邻苯二甲酸二丁酯(8.9699%)、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

酮(8.5290%)、正二十七烷(4.0668%)、2,4-二叔丁基苯酚(3.5893%)、2,6,11-三甲

基-十二烷(3.0979%)、1,3-二叔丁基苯(2.9583%)、正十六烷(2.4997%)、正二十一

烷(2.2805%)、香草醛(2.2245%)、正十四烷(2.0068%)、正二十八烷(1.5456%)、

正十八烷(1.4361%)、2-甲基-二十八烷(1.3533%)、左旋樟脑(1.3673%)、丁香醛

(1.2704%)、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1.2345%)、4-丙基苯酚(1.0023%)等。

卵叶桂木质部样品中共分离出22个组分,解析出挥发油中的14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

52.5156%。其中,主要成分(>1%)有苯甲酸苄酯(14.0752%)、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

(5.0629%)、安息香酸(5.9081%)、邻苯二甲酸二丁酯(4.7623%)、1-碘代十二烷

(3.4708%)、2,4-二叔丁基苯酚(2.9415%)、2,6,11-三甲基-十二烷(2.6545%)、1,

3-二叔丁基苯(2.6522%)、正十六烷(2.4213%)、正二十八烷(2.0348%)、正十四烷

(1.9212%)、正二十六烷(1.9014%)、左旋樟脑(1.4763%)、2-丙基-十四烷-亚硫酸酯

(1.2331%)等。

钝叶桂木质部样品中共分离出32个组分,解析出挥发油中的22种成分,占挥发油总量的

63.4214%。其中,主要成分(>1%)有苯甲酸苄酯(12.9788%)、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

(7.7692%)、邻苯二甲酸二丁酯(7.5830%)、甘菊环(4.2393%)、2-丙基-十四烷-亚硫酸

酯(4.0295%)、2,4-二叔丁基苯酚(3.3128%)、1,3-二叔丁基苯(3.1937%)、2,6,

11-三甲基-十二烷(3.1537%)、正十六烷(2.6673%)、正十四烷(2.1489%)、左旋樟脑

(2.0866%)、正二十八烷(2.0260%)、9-辛基十七烷(1.9767%)、正二十七烷(1.501

2%)等。

3;讨论与结论

木材作为物证第1次应用于法庭科学是发生于1932年曾轰动一时的“林德伯格

(Lindbergh)幼子被杀害案”[8],这也是首次将植物物证作为证据提供给法庭,开创了植

物物证作证的新纪元。木材是在林木盗伐、非法走私、入室盗窃甚至故意伤害等案件中都会遇

到的一类植物物证。木材作为法庭物证,其种属来源的鉴别是最大需求。种属来源无法确定,

涉及相关案件就无法定性量刑,市场上就会出现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现象,对执法部门、消

费者协会以及木材行业都是一大困扰。

樟科植物中不乏许多优良材用树种,因此也是经常涉案的一类木材。但樟科木材依然面临

无法鉴定到种的困境。近年来,为了解决樟科亲缘关系较近、解剖构造相似的木材之间的种属

鉴别问题,不少学者开始尝试将分子、化学等技术手段与传统的木材构造识别相结合,以突破

传统鉴定方法的局限。其中FTIR与GC-MS是应用最广的化学辅助鉴别方法[9-12]。如Xu等

利用GC-MS技术对楠木和润楠的木材进行分析,得出二者的总离子色谱存在明显差异,为这

2种解剖构造相似的木材种间鉴别提供了新的思路[13];陈云霞等通过GC-MS对楠木和香樟木

材中的挥发油成分进行分析比对发现,两者之间挥发油成分相似度较高,但通过其主要成分的

差异依然可以对香樟和楠木进行鉴别[6];王天石等利用GC-MS技术建立桢楠指纹图谱,研究发

现不同产地桢楠木材挥发性成分基本相同,但桢楠与同属其他几种木材具有一定差异[14]。但

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樟科楠属木材,而樟科樟属木材却涉及很少。

本研究采用温浴及超声辅助双液相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法对猴

樟、辣汁树、卵叶桂、钝叶桂4种樟属木材中的挥发性化学组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4

种樟属木材均含有2,6,11-三甲基-十二烷、左旋樟脑、1,3-二叔丁基苯、2,4-二叔丁基苯

酚、正十六烷、正十四烷、1-羟基环己基苯基甲酮等主要挥发油成分,具有一定相似性;(2)4

种樟属木材之间挥发油组分具有一定差异;(3)黄樟素、棕榈醛是猴樟区别于其他3种樟属木

材的特有标记物,同时猴樟不具有其他3种樟属木材含有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成分;(4)辣汁

树具有其他3种樟属木材不具备的丁香醛;(5)卵叶桂含有特有的安息香酸与1-碘代十二烷;

(6)钝叶桂含有特有的甘菊环,可作为其区别于其他3种樟属木材的特征标记物。由此可

见,本研究中的4种樟属木材可以通过其木质部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进行种间鉴别。但

由于木材试样有限,且并未考虑产地、树龄、部位等样本间的差异,该研究结果还须进一步验

证。

参考文献:

[1]刘玉香.樟科主要属种核型研究及其亲缘关系的ISSR分析[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

2013.

[2]陈云霞,南程慧,薛晓明.楠木种属及其近缘属叶绿体matK基因序列的鉴定[J].贵州农

业科学,2014,42(2):27-31.

[3]王;英,骆嘉言,钟文翰,等.3种楠木DNA提取及其ISSR标记鉴别[J].四川农业大学

学报,2016,34(4):450-455,477.

[4]陈柏旭.基于DNA条形码技术的楠属与润楠属木材识别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

2016.

[5]李;權,王晓娴,林金国,等.香樟木质部挥发性成分的SPME-GC/MS分析[J].质谱学

报,2014,35(6):555-562.

[6]陈云霞,史洪飞,宋小娇,等.樟木与楠木木材挥发油成分的比较与分析[J].四川农业

大学学报,2016,34(3):312-316.

[7]陈云霞,史洪飞.基于GC-MS红脉钓樟与狭叶山胡椒木质部挥发油成分分析[J].绵阳师

范学院学报,2018,37(8):19-23.

[8]林德伯格案[J].陈俊强,译.海外英语,2012(11):48-49.

[9]罗;莎.四种红木抽提物的FTIR与GC-MS指纹图谱鉴别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

学,2013.

[10]杨;柳,方崇荣,于海霞,等.顶空/气质联用鉴别交趾黄檀与微凹黄檀[J].中南林业科

技大学学报,2013,33(12):151-156.

[11]朱;涛.基于GC-MS技术不同进样方式的红木识别研究及其指纹图谱构建[D].合肥:安

徽农业大学,2013.

[12]薛晓明,谢春平,孙小苗,等.樟和楠木的木材解剖结构特征和红外光谱比较研究[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6,34(2):178-184.

[13]XuB,ZhuT,LiJ,ficationofwoodbetweenPhoebezhennanandMachilus

pingiiusingthegas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metrydirectinjectiontechnique[J].European

JournalofMassSpectrometry,2013,19(3):187-193.

[14]王天石,时;浩,陶相宇,等.基于GC-MS技术的桢楠化学辅助鉴定[J].东北林业大学

学报,2017,45(6):57-60.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16:40: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52402921678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细叶楠.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细叶楠.pdf

上一篇:小孩有红胎记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细叶楠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