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的“教必著行”及当代价值
2011年4月
文史博览(理论)
CultureAnd'HistoryVision(Theory)Apr.2011
王夫之的"教必着行"及当代价值
刘丽王小丁
[摘要]我国17世纪伟大的教育家王夫之,在教育方面有着卓越的见解,极大地丰富
了中国传统教育理论.他提出的"教必
着行",在当时作为就弊纠偏的一项重要措施,对我们今天研究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以及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人才和教育科学研究方
面,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王夫之的"教必着行"是很值得发掘梳理和予以研究
的.
[关键词]王夫之;教必着行;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53(2011】04-0085—03
王夫之(1619—1692)是我国明清时期的一位学问渊博,着
作宏丰的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散见在他的着作中,彰显着
时代的光辉.因为,他一直致力于学习经史诸子百家之学,并
"喜从人间问四方事,至于江山险要,士马食货,典章沿革,皆极
意研究."¨l王夫之把教育作为强国的"财,兵,智"三纲领之一,
提出用教育来"濯愚",造就大批"仁育义植之士".在教学思想
上,王夫之运用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提出了"教必着行"的观
点,丰富和发展了教学的理论.
一
,知易行难——"教必着行"提出的理论基础
知易行难是个古老的问题,早在《左传?昭公十年》中已出
现了"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的说法,《尚书?说命中》更明确地
提出了"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观点.就此,先哲们也有着不同
的看法,如程颢,程颐就主张知难行亦难:"故人力行,先须要
知.非特行难,知亦难也.《书》日:'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此固
是也,然知之亦自限.比如人欲往之心,其将何之?自古非无美
材能力者,然鲜能明道,以此见知之亦难也."【2】朱熹不赞同程颐
的见解,主张知易行难:"虽要自知,然不可恃.《书》日:'知之非
艰,行之惟艰.'功夫全在行上."pl王夫之也曾说:"知行难易之
序,言学者聚讼不已."可见,王夫之沿袭了知易行难的传统说
法,也接受了朱熹的主张.
但王夫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有了自己更为深刻,精辟
的理解.他说:"《说命》日:'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千圣复起,不
易之言也.夫人,近取之而自喻其甘苦者也.子日'仁者先难',
明难者必先也.先其难,而易者从之易矣.先其易,而难者在后,
力弱于中衰,情疑于未艾,气骄于已得,矜觉悟以遗下学,其不
倒行逆施于修涂者鲜也.知非先,行非后,行有余力而求知,圣
言决矣,而孰与易之乎?"[Sl王夫之认为"知易行难"为"千圣复
起,不易之言",可见王夫之把"知易行难"当做颠扑不破的真
理.他还认为不仅"行可兼知",而且"行"可统一客观地"对待".
他说:"行可统知","行之者一而已矣".这和知行统一观的原理
很接近.王夫之把自古以来争论不休的知行问题,进行了比较正
确的阐明,这便为"教必着行"做了最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教必着行"——教学论思想之核心
在王夫之看来,"知而后行之,行之为贵,而非但知也."同再
加上"学而行,无滞于行,则已行者化;习而察,则不执所习,而
参伍以尽其变,故不执一德而栽成万理;进德之盛,殆由此与!"
可以看出行之所以贵,在于行能深化知,行才是真正的知.在这
里,我们可以用王夫之的一段话来加以概括"以在人之知行言
之,闻见之知不如心之喻,心之所喻不如身之所亲行焉."哒与
与苟子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
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的重行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王
夫之也说:"至于学之必兼笃行,则以先觉之为,用民学之本义,
自非日'博学',日'学文',必以践履为主,不徒讲习讨论而可云
学也."f这里,可以看出王夫之不仅认为行为贵,还认为学
应以践履为主.
除了行为贵,学以践履之外,王夫之还用实践证明行难.
[作者简介]刘丽,女,四川自贡人,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硕士研究
生,主要从事教育社会学研究(I~lJll南充,637009);王小
丁,男,四Jll内江人,博士,西华师范大学II!tJll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硕士生导
师,主要从事中外教育史研究(11tJll南充,6370o9).
王夫之的"教必着行"及当代价值
王夫之用朱熹"行经界"受阻的例子来阐明知易行难.朱熹为官
潭州时,曾想在当地正"经界",虽然获朝廷批准,后来却行不
通.王夫之因此议论到:"天下之思而可得,学而可知者,理也;
思而不能得,学而不能知者,物也.今夫(物)名则有涯矣,数则
有量矣.乃若其实,则皆有类焉,类之中又有类焉,博而极之,尽
巧历之终身而不能悉举„„夫物各有情矣.情者,实也,故日
'先王以人情为田.'人情者,非一人之思所能皆虑,非古人之可
刻画今人而使不出于其域者也.乃极其所思.守其所学,以为天
下为之不越乎此,求其推行而准焉,不亦难乎!"„J_乇夫之在这
里意思,很明显是想说明人认识事物,把握人情亦属不易,对于
由知而行地利用事物,引导和改造人情就更难了.所以王夫之
说"推行"难,实即行难.
虽然王夫之强调了行难,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他也坚持行为
知见之源.因此,王夫之说行刻不容缓:"学之弗能,则急须辩.
问之弗知,则急须思.思之弗得,则又须学.辩之弗明,仍须问.
行之弗笃,则当更以学问思辨养其力.而方学问思辨之时,遇着
当行,便一力急于行去,而不可日,吾学问思辨之不至而俟之异
El,若于五者第一不容缓,则莫如行,故日行有余力,则以学
文."f
17世纪的中国,在社会发展和思想发展方面,都处于一个
大变革时期.王夫之怀着缅怀往事,忧虑大局的心情,分析了当
时教育的弊端:一是由于唯心主义道学教育的盛行,对士子思
想统治了几百年,一代一代的"蚀其心思","荒其Et用",人们的
心灵被腐蚀,年华被销靡,到了明末,已经是积重难返;二是"锢
蔽于腐悖时文中"的取士制度,已"日暮途穷",其"坏人心,乱风
俗"已达极点,学者多是为富贵利禄而学,终Et只知"揣摩"八股
文,不务实际,直是"教以利,学以利",结果是"无心无目"的俗
儒遍天下,他们鼠目寸光,置国家民族的危亡于脑后;三是一部
分士子不满意于空谈心性的"虚学"而闭门"专经保残",记诵词
章,把自己的眼界"陷于寻文之间",虽读书万卷,却"不能启其
愚",反而"益其愚",愈学对"时政"愈糊涂,根本谈不上"适时合
用".㈣在这些弊端之中,王夫之发现最大的弊端,还是教学中
的只讲讨论,不重履行实践.因此,王夫之提出了"教必着行"的
主张,作为他教育,教学思想的归宿.
王夫之说:"行不足以尽教之理,而教必着于行."[14L~使教
与学都能结合世用,就必须从力行实践的观点,去求知和安排
教学工作.教的东西,虽不能尽付之于实行,但教师必须要求学
生实行.王夫之认为"力行而后知之真",力行而后才能明"讲习
之非虚".所以,学与用的结合,知识到了用,才达到了教学的目
的."知之尽,则实践之而已."[151
王夫之提出的教学与"力行"结合,是建立在"行可兼知"的
唯物主义知行观上的.他说:"学以求知之,求知之者,因将以力
行之也.能力行焉,而后见闻讲习之非虚,乃学之实也."【1的
结论是"学者非躬行而心得之,则固不知其指归之所在."行
可以得知,求得知识也能为"行事"所用.
三,知行并进——揭示当代价值
王夫之主张行先知后,知行并进,相互为用.他说:"行可兼
知,而知不可兼行,君子之学,未尝离行以为知也."这就是说,
在行的过程中可以获得知,而离开行,就无以知.但是,知与行
是不同的,各有其功用,二者相互为用,才能取得更大的效力.
王夫之说:"知行相资以为用,唯其各有致功,而亦各有其效,故
相资以互用."在王夫之看来,指出"力行然后知之真",知的目
的也是为了"行事",即力行不仅是获得真知的可靠途径,而且
是知的目的.基于这一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则应该着重力行
实践,即"教必着行".这个"教必着行"主张含有理论联系实际
的真理颗粒,对教师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以及教育科学研究方
面都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在教学活动中,仅仅有教师的言教是不够的,还应该发挥
无言之教,即身教的作用.王夫之曾说:"主教有本,躬行为起化
之源;谨教有义,正道为渐摩之益"[181所谓"躬行",就是教师在
教书实践中,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无言之教,行感化之教,
常言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因此,在教育教学当中,教师应
该"正言","正行","正教"去教育和影响学生.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
表."这就是说作为教师工作,必须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要
以自己的"言"为学生之师,"行"为学生之范,言传身教,动之以
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做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所谓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高为师"要求教师必须业务精炼,知
识面广,有高超的教学教育能力,"身正为范"要求教师是高尚
人格的化身,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标准.
王夫之重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他认为教师应
该像农夫辛勤耕耘土地,园丁精心培育呵护花卉一样,孜孜不
倦,坚持不懈.他曾说:"经纶草昧太虚,不贷于云雷丽泽,讲习
君子,必恒其教事."㈣因此,教师要乐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精
心培育人才.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点点
滴滴,随时随地都注入到学生的心头,起到影响和感化作用.古
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试想:"一个上
课迟到,学生作业不及时批改的教师,如何让学生按时上学,按
时完成作业;一个有难不帮,见坏事不制止的教师又如何教出
救困济贫,助弱斗凶的学生.可见,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无声的
命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身体力行.时时刻刻以自
己的人格影响人,以自己的品行感化人,以自己的言行引导人,
处处是学生的模范,事事是学生的榜样.对广大教师来说,王夫
之可谓是一个楷模.
(二)学生——知行合一
2011年4月
文史博览(理论)
CultureAndHistoryVision(Theory)Apr.2011
在王夫之看来,学生学习要心怀"当世之急务",应把读书
当成一种嗜好,来"销日靡月,废事丧德".他提倡读书应该从
"有为于当世"出发,"读古人之书,已揣当世之务",察书中的
精义,结合当世的"时会"而用之.王夫之的这个观点在推行素
质教育的今天也是值得借鉴的.
进入21世纪,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已经成为
人们共识的教育改革主题.教育是国计民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
分,教育是决定一个现代国家和民族发展水平的最根本原因之
一
,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历史的充分证明.素质教育以培养人的
创新能力为核心,这就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努力地运用
到实践当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中国教育历来把读书,听讲当成"知之始",并以之为知识
的唯一来源,习之既久,学生就"不肯行,不敢行,终于不能行,
也就一无所知."121]我们应该明白,行才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
是创造的基础,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有真知,才有创新.正如
陶行知先生所说:"行动时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嘞
学以致用,才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不仅个人如此,中国的教育也
是如此,中国的教育也须从行动开始.
(三)研究者——实践出真知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
之成;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功夫."[231~为研究者,不仅要去
探索,去研究,更需要走出书斋,做实地的考察,探索和研究,深
入实践,才能结合世用,得出真知.王夫之说:学,问,思,辨,行
五者,"第一不容缓则莫如行".[241以王夫之的观点,研究者首先
应该"自知",然后在"自知"的认识基础上,付之于"力行"实践,
由内之"自知",再转变为行动,要求内外统一,言行一致.研究
者获得的知识是否是"真知",只有"力行而后知真".圆他曾生
动形象地比喻"知"与"行"的关系,说:"今之饮食之有味,即在
饮食之中也.知其味,而后安于饮食.饮之食之,而味乃知."∞
因此,研究者不仅要"知之以理",还必须"导之以行".
古语有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说明实
践的重要性,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
研究者应该立足于实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实
践服务,密切结合我国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了实践开展研究,
通过实践检验理论,通过实践发展理论.
[参考文献]
[1】王敌.《姜斋公行述》.
[2]《河南程氏遗书》第十八.
【3]《朱子语类》卷十三.
【4]《续春秋左氏传博议》卷上.
【5】《尚书引义》卷三.
【6】6《周易外传》卷一.
【7J7《张子正蒙注》卷六.
【8】8《周易内传》卷五.
【9】《苟子.儒效》.
[10】《读四书大全说》卷四.
[11】《宋论》卷十二.
[12】《读四书大全说》卷三.
【13]沈灌群,毛礼锐.中国教育家评传(第二卷)[M].上海:上海教育
出版社.1989.704-705.
『141《礼记章句》卷二十四.
【15】《张子正蒙注》卷五,《至当篇》.
[16]《四书训义》卷五.
【17]唐鉴.《王夫之传》.
【18】《四书训义》卷三十二.
【19】《姜斋文集》卷一.
【20】《读通鉴论》卷十一.
[21】晓庄三岁敬告书.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长沙:湖南教
育出版社.1984:208.
[22】三代.陶行知全集(第四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4.160.
[231张祥浩.王守仁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4]《读四书大全说》卷三.
[251《四书训义》卷十三.
[261《四书训义》卷二.
WangFu-zhi.S"Educationmustbealine"andtheContemporaryValue
UULiWANGXiaoding
(SichuanCenterforEducationDevelopmentRearchofChinaWestNormalUniversity.
NanchongSichuan637009)
Abstract:ellentviewsineducatio
nhavegreatlyenrichedthe
"Educationmustbealine".asanimportantcorrectiv
asbeensome
studythepatternsofteaching,improvetheteachingqual
ity,personneltrainingandeducation
—
zhi's''Educationmustbealine"arewellworthtoberearched.
Keywords:WangFu-zhi;Educationmustbealine;contemporaryvalue
(责任编辑:潇红)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14:59: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5179632161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王夫之简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王夫之简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