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高山病的症状有哪些

更新时间:2023-03-11 12:47:07 阅读: 评论:0

高山病是高山地区最常发生的疾病,高山症是由于海拔较高地区,氧气不足,导致低血氧而引起,通常是因为身体适应高地环境的速度感不上高度上升的速度所造成,那应该如何预防高山症呢?要尽可能做高度适应。不过,如果不是以前一再发生急性高山症的人,在台湾大部分的高度,不一定需要高度适应或速度限制。但高度超过3000公尺以上之高山,最好以每天300公尺的高度上升较适当;在登山过程中活动量大且呼吸快,水份流失增加,加上在高海拔「口渴感」会变得比较迟钝,所以主动补充水份很重要;可以继续或开始服用Diamox,它除了预防外,也有治疗的效果。ensure在高海拔地区,比较可怕的是脑水肿及肺水肿,它们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伴随着急性高山症,下面来看看高山病的症状有哪些吧?

登山时出现呕吐、耳鸣、头痛、呼吸急迫、食欲不振、发烧、睡意朦胧,严重者会出现感觉迟钝、情绪不宁、精神亢奋,思考力、记忆力减退,听、视、嗅、味觉异常,产生幻觉等,也可能发生浮肿、体克或痉挛等现象。

1、高原不适症的临床表现

急性高原病在短时间快速登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或者是高原区久居的人,在平原上生活一段时间反回高原时都可出现头痛、头晕、心悸、气短、胸闷,严重者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失眠、疲乏无力、腹胀、口唇发紫及面部浮肿等症状。急性高山反应一般多发生在登山24小时以内,一般进入高度l-2周内就能适应当地的高山气候条件。以上症状可自行消失,如症状不断继续加重可给予对症治疗,采用口服已酰唑胺(剂量0.25g)每天2-4片,为了防止高山病,上山前2天至登山后3天服药,该药主要起到利尿作用,可降低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及严重程度,并可减轻睡眠时的缺氧状况;强的松5-10mg,每日2次口服;此外还可适量服用镇静剂以及各种维生素及氨茶碱。

2、高原肺水肿的临床表现

高原肺水肿的发病率为3%。在急性高原反应的基础上,当到达海拔4000m以上则容易发病,也可能在快速登上2500m时发病,所以在登山后3-48小时急速发病、也可回迟到3-10天才发病。症状如头痛、胸闷、咳嗽、呼吸困难、不能平 卧,个别严雷锋生平事迹巴黎圣母院电影下载重者可有出现尿少、咳嗽出现血性泡沫样痰,甚至神志不清,寒冷与呼吸道感染可加重缺氧,咳嗽或劳累也可为重要诱因。

治疗上要早期给予吸氧,每分6-8L;有肺水肿者可用50%-70%酒精吸入氧气,绝对卧床休息,注意保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严禁大量饮水。尿速20-40mg、立刻静推,或40-80mg口服、每日2次口服2-3天,利尿期间注意补钾,观察脱水情况,有烦躁不安时可用少量镇静剂,也可采用0.25氨茶碱溶于50% GS40mL,缓慢静脉注射以降低肺动脉压。口服强的松或静脉缓滴入氢化可的松,减少毛细血管渗透及解除支气管痉挛,有呼吸和心力衰竭的患者应立即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入党转正总结病情稳定后转到较低的海拔地区继续给予治疗。

3、高原性脑水肿

又称高原昏迷或高原脑病,虽然发病率低,但较易引起死亡,多见于快速进入4000米以上。发病成都艺考画室急,多在夜间,主要原因急性缺氧所引起的脑部小血管痉挛和通透性增加,产生脑水肿。患者除早期高原反应症状外,伴有颅内压增高现象,剧烈头痛,呕吐、还可出现神志恍惚、抑郁或兴奋症状,个别患者出现抽搐,以及嗜睡、昏睡至昏迷、脉率增快、呼吸极不规则、瞳孔对光反应迟钝、视神经系统乳头水肿和出血等现象。

治疗首先连续给吸95%的氧气和5%的二氧化碳,清醒后仍应间断给氧,用50%GS甘露醇、速尿肾腺皮质激素、细胞色素等治疗,减轻脑水肿,降低脑细胞代谢,提供足够能量促进恢复,可使用中枢N兴奋剂,如洛贝林.可拉明等,注意水盐和电解质平衡以及必要时的抗感染措施治疗,病情稳定后转到低海拔处继续治疗,有的登山者还会出现眼部综合症,出现视网膜出血。

以上是小编介绍的高山病的症状有哪些的内容,出现高原反应要及时处理,防止发生更严重的后果,如果大家还想了解更多的高山症的知识,那就继续浏览本网登山安全小知识库中的内容吧。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12:46:5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5100262150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高山病的症状有哪些.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高山病的症状有哪些.pdf

标签:高山   高原   高山病   肺水肿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