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更新时间:2023-03-11 11:59:58 阅读: 评论:0

白鲢鱼怎么做好吃-长大做个好爷爷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
2023年3月11日发(作者:空调水系统)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第1篇: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知李白其人,欣赏“梦游”之境,进而理解本诗的主旨。

2、由本诗的“梦境”对于现实与理想关系的把握上引申开去从而论诗,由个

别到一般,从个案分析到普遍规律的总结。

3、获取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设想:这首诗是李白浪漫主义诗作的代表,它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伤感

惜别的老套,而是借留别来表达自己不事权贵的傲然风骨,并且在构思上,围绕

一场梦境来展开,梦醒之后才点明不事权贵的主旨,与此相适应的是作者运用非

凡的夸张来表现他梦想中的世界,用梦中世界的完美来反衬现实世界的不足与丑

恶,表达了作为一个“士”不愿与现实权力同流合污的性情,这就是封建时代中

文人的品格,这就是李白。所以,梦境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也是我们读者理解

把握本诗的关键所在。

教学重点:

1、在诵读的基础上,赏析“梦游”的意境。

2、在赏析的基础上,总结诗歌鉴赏的基本规律与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就是反复诵读,体会感情;自由阅读,品味语

言;探究阅读,归纳手法。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李白43岁时写了《行路难》一诗,诗中说:“停杯投箸不能

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什么事竟惹得诗人

一片“茫然”?第二年,李白又写了《梦游天姥吟留别》(板书课题)。步入中年

的作者为什么写“梦游”呢?他是如何“梦游天姥”的?天下名山那么多,他为

什么钟情于“天姥”?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

诗仙”。与杜甫并称“李杜”。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隋朝末年,

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苏联托可马克),李白即诞生于此。五岁时,其家迁入绵

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

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

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

干谒社

1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

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

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

满天下。天宝元年(公元472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朝他进京,他兴

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

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

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

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

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

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于天宝十四年(公元

7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邀李

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

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

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

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

世界的追求。

总之,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

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

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

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清新明快,音律和谐多

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私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

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代表作:

《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等等。

三、解题:

诗题中的“梦游”二字,点明了所写内容是虚幻的,暗示了本诗运用的是一

种想象手法(浪漫主义手法)。天姥是作者所“梦游”的地方。“吟”,本指吟

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即乐府诗中的一种体裁。表明了本诗是

一首“歌行体”的形式,即一种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

四、

五、

六、九言而构成的形式自由的长短句,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属

于“七言古诗”。“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则表明了

写作动机,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假,借”

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是真。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

公》。

2它不同于一般的留别诗,还是让我们一起来体味吧。(设下悬念,激发兴趣。)

备注: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

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

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古体诗。

四、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基调。(结

合课后练习一的诵读提示)

2、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附:课文翻译: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航海归来的人谈到海中仙山瀛洲,(大海)烟波浩渺(瀛洲)实在难以寻求;

三山:蓬莱、方丈、瀛洲,古代传说中东海中的三座仙山。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越地人谈到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有时能够目睹。

分析:一难求,一可见,梦游有现实基础。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姥山直插云霄遮断天空,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

五岳:东岳泰山(山东)、西岳华山(陕西)、中岳嵩山(河南)、北岳恒山(山

西)、南岳衡山(河南)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那高达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对它象要拜倒,向东南方向倾斜。

分析:以附近极高的天台山相比,更见天姥山的气势不凡。

第一自然段:写天姥山的位置和地势。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

分析:开始梦游。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分析:山间水,山中猿。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我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

分析:半山见闻。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3千岩:重叠的山岩。万转:山路弯曲不断。不定:没有定向。分析:山花

迷人。

熊咆龙吟殷岩泉,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

殷:(yǐn)雷声,此处用作动词,作”震动”讲。

栗深林兮惊层巅。

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

栗:(lì)颤抖,使动用法。惊:震惊,使动用法。层巅:重叠的山顶。

分析:巨兽怒吼。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澹澹:(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分析:水天情景。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电内雷鸣,山峦崩塌。

丘峦:山峦。崩:倒塌。摧:断裂。分析:雷电逞威。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分析:别有洞天。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

分析:山中楼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

霓:虹的一种,主虹外边的虹,内红外紫,称霓。

分析:天空降下仙人。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老虎鼓瑟啊鸾鸟驾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分析:仙人众多。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然惊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

悸:心惊。嗟(jiā):叹词。

分析:梦醒惊叹。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分析:醒来时一切消失。

第二自然段:详写所游梦境。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人世间行欢作乐也象这样虚幻,自古以来许多事情(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

复返)。

此:指诗人梦游天姥的奇遇。分析:慨叹人生如梦。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4告别你们离去了什么时候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想要行走

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

君:指东鲁的朋友。且:将。青崖:青山。分析:要过神仙日子,去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低头弯腰去伺候权贵,使我不能够开心开颜。

开心颜:开心开颜,心情愉快,露出笑容。分析:游名山胜境,其意在此。

第三自然段:梦醒后的感想。

五、诵读并分析课文:

(一)诵读并分析①段:

师: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四字下标示

双横线),为何开篇要“谈瀛洲”?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

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

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

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师:除了瀛洲外,

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

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板书:缘由)

(二)诵读并分析②段:

师: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

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

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

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边分析边板书):

月夜—剡溪清幽

白昼一山中壮美

傍晚—洞外恐怖

夜晚—洞中仙乐

师: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粟、惊等。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

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殷”“粟”“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师:请男生齐读“洞中

仙乐”部分,然后请一女生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

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

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

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师: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师: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

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面对现实,作者禁不

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三)诵读并分析③段;

师: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其余的同学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

格?

明确:“留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双横线)。段

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

(板书:蔑视权贵,傲岸不屈)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

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然而找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在污浊的封建

市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

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师: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样的“梦游”是一种美的享受,但梦不同于现实,梦往往是现实的

曲折反映。诗人会在梦中向往神仙世界,极有可能是因为现实生活在无法找寻如

此佳境。我们是否可以作这样的设想:他描绘的神仙世界越是美丽,就越发衬托

了现实世界的丑恶,诗人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了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

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

6总结: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

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

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

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

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推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师:此种理解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允许百家争鸣。不知同学们有没有

留意课后练习第三大题第三小题: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

其中”的仙人盛会呢?

明确:老师可插入相关背景帮助理解。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抱负、但他

不屑于通过科举登上仕途,而是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

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

经42岁的李白以为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

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他当作供己消遣的御用词人。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

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致他们的

排挤。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

“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

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第二年,李白借离开东鲁,南游吴

越之际,写下了这首“留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

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因而我们亦可以把作者的梦境理解为是对他

一年前的宫廷生活的折射。从“一夜飞度镜湖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

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

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

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

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

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热闹是他

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

是清醒者,他的及时梦醒即表明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

总之,无论是把梦境理解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还是理解为作者摒弃的宫

廷生活,他们所表现的主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六、师生共同讨论鉴赏本文的艺术特点:

(一)、想象丰富:

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

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

映。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运用比喻、对比、衬

托、夸张等方法,描绘的仙境,活灵活现,引人入胜,耐人寻思。传说中的瀛洲

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比对比。

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夸张。

连用五岳、赤城、天台,又一起用来衬托了天姥的高大衬托。

(二)、构思新奇:

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抒发对天姥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

的憎恨;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

生面。作者为表达自由奔放的思想感情,不拘一格,让句型多变化,节拍有缓

急,显出了一派独特的风格。(七言古诗)

(三)、消极因素:

流露的”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之类的情绪,是当时清高

的封建士大夫所共有的思想,表现出消极的一面。

(四)、中心思想:全诗通过梦游的描绘,写出了作者憎恶封建现实,追求

自由乐土的理想,表达了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七、小结和作业:

八、板书设计:

教学设计

(二)

1、概括三段大意

明确:第一段写梦游缘由。二段写梦游过程。三段写梦游后的慨叹。

2、第一段中诗人是怎样形容天姥山的?

明确:用“信难求”的瀛洲反衬出“或可睹”的天姥山之客观存在。接着,

诗人借越人之口,着力描述天姥山的高峻气势。“横”、“拔”、“掩”三个动

词不仅写出了天姥山横空出世、高峻挺拔、卓尔不群的外形特点,还赋予它极强

的动感。

3、按梦中景色的不同,本段可以分为几层?每层各写了什么内容?明确:

第一层到“渌水荡漾清猿啼”,描写梦至剡溪的情景。第二层到“空中闻天鸡”,

描写梦游天姥山的情景。第三层到“仙之人兮列如麻”,描写诗人在天姥山之巅

偶见仙人的神妙情景。第四层到“失向来之烟霞”,写诗人梦醒长嗟的情状。

或:“梦游”中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什么特点?讨论并明确:

镜湖飘忽月光照临

绿水荡漾清猿啼鸣

景物

云梯直上天鸡晨鸣

特点:神奇

熊咆龙吟电闪雷鸣

楼台耀金仙人出游

4、描述一下你最喜爱的画面,注意表现出时空的交替、色彩的变换、场面的

宏大。

明确:例如,“在幽深的天空尽头,是金碧辉煌、五彩斑斓的神仙世界。这

里日月双悬,金宫银宇。神仙们披着霓裳衣,御风而行。清风荡漾,衣袂飘飘。

神仙们纷至沓来;虎为他们弹琴鼓瑟,鸾鸟为他们驾车前行。仙乐声声,盛况空

前!如此自由美好的神仙世界,怎能不令诗人为之倾倒呢?”

5、这样的“梦游”是一种美的享受,但梦不同于现实,梦往往是现实的曲折

反映。诗人会在梦中向往神仙世界,极有可能是因为现实生活在无法找寻如此佳

境。我们是否可以作这样的设想:他描绘的神仙世界越是美丽,就越发衬托了现

实世界的丑恶,诗人一心想遨游仙境,正是表现了对现实世界的憎恶,不愿跟权

臣贵戚同流合污。诗中有所流露吗?请找出相关的诗句。

9明确:“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赏析: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

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

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是本诗的主题所在。因而,历来评家都认为这两句是全诗

的“诗眼”。自此,诗作境界全出,诗人写作的目的不只是与朋友赠别,更主要

的是表达自己不事权贵的政治态度。

6、为第三段划分层次,进一步理解本诗的主题。

明确:这七句话实际表明了三层意思。“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写世事之不可把握,就像那转瞬即使的梦境一样。这里面流露出一些消极的情绪,

但就全诗而言并非主要的。“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

山”是诗人想远离这黑暗污秽的现实世界的直语表白。我们不能把这种想法看成

是消极和遁世,而应悟出诗人明察世事的智慧和鄙弃世俗的豪情。而“安能摧眉

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话则最为直接最为彻底的表明了诗人不事权

贵的清高与傲气。

7、学完全诗,谈谈你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明确:这首诗反映了李白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矛盾的心理状态。现实社会黑暗

冷酷,如在梦中。与其沉迷于不可把握的现实,还不如骑鹿求仙,远离浊世。诗

人展开如梦似幻的浪漫主义手法,梦游仙境,把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对自由

生活的渴慕,以及鄙弃黑暗尘世,蔑视权贵的凛然傲志表现了出来。

虽然作者也表现了“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

山”的消极出世思想,但更为突出的是文中流露出的明察世事、不事权贵的机敏

与傲气,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磊落与轩昂。

8、思考:诗人如何能创设如此神奇美景,构思上有什么独特之处?

讨论明确: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借助梦游的形式来展示一个个奇景,塑造一个

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使诗文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此外,还大量运用了

衬托(如用瀛洲,天台来衬托天姥山),比喻(如“身登青云梯”),夸张(如“天

台一万八千丈”),对比(如将仙境与人事比、理想与现实比)等手法,使幻想

的景物活灵活现。

第2篇:梦游天姥吟留别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②熟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体会诗人的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2、梦境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课前预习

1、熟读课文,正音释词列(裂)、怳(恍)

姥、剡、渌、屐、澹、扉、訇

信难求、向天横、势拔五岳、渌水荡漾、殷岩泉、列缺霹雳、鸾回车、怳惊

起、维觉时、摧眉折腰、开心颜

2、诗主要写的是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揭示全诗中心的句子在哪里?

3、三段诗个写什么?三段之间用了哪些句子过渡?第二段写梦幻可分几层?

各层大意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李白《行路难》”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梦”的含义导

入本课。(板书课题《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题解

“梦游”是借写梦境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并非真的做了梦。“留别”,是

自己走了,写诗赠给留在此地的朋友,跟送别不同。“吟”属于歌行体的一种。

三、作者及背景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李白,祖籍甘肃天水,5岁时随父迁居四川青莲乡。“五岁育六甲,十岁观

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有远大的抱负,“愿为辅弼”、“安社

稷”、“济苍生”。20岁后,蜀中漫游,26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有

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天宝元年42岁应召赴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

我辈岂是蓬蒿人”。贺知章称“谪仙人”,唐玄宗“降辇步迎”。天宝三年(744

年)赐金放还,继续漫游,遇杜甫、高适等。761年,请缨杀敌,因病折回。次

年,病死当徒,初葬采石矶。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被排挤出长安后,在山东盘桓了一段时间,到天

宝四年要由山东南游江浙时写的。李白在天宝元年秋天去长安以前,曾游历过天

姥,他在《别储邕之剡中》里说:“辞君向天姥,拂石卧秋霜。”但是《梦游天

姥吟留别》不是记写游历天姥的实况,而是描述梦游天姥的幻境。这首诗从思想

内容到艺术风格都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特点。同学们都做了预习,希望进一步

主动积极的学习这首诗。

三、检查预习

1、学生朗读正音、释词

2、听录音诵读,整体把握全诗列出提纲,梳理全诗思路

1、现实天姥(游前):神奇、雄峻

2、梦游幻境(游中):⑴梦到剡溪:心喜兴浓⑵登山途中:见奇闻异⑶山

顶所见:①白天,景象万千②夜晚,惊心动魄③洞外,雷轰电击④洞内,壮

丽奇特⑷醒来情况:冷冷清清

3、抒情言志:蔑视权贵,反抗现实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领会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美质。重点难点

1、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是教学的重点。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是重点。教学设计

计划用两教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明史中,唐诗是颗璀璨的明星。唐朝诗人创作的诗歌不

仅记录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情状,而且为那个时代保留了异常生动的情绪和心

理记忆。唐诗的意象,成了我们民族诗歌最具的象征;唐诗精神成了我们民族精

神血液的一部分。

而这方面,李白的贡献是最大的。

二、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

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

盛世”,是唐代社会最繁荣的时期。他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

希望能有一番作为。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做了

翰林供奉(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时他已四十二岁了,满以为可实现自己的政

治思想,但因玄宗沉溺于声色,在宦官权贵的谗言中伤下,次年李白被排挤出长

安。政治上的失败使他心情非常苦闷,也使他清了封建统治者的荒淫腐朽。被排

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年,李白准备由东鲁(今山东)南游吴

越(今江苏南部,行前写了这首向朋友表明自己心情的诗。吟,是古文体的一种,

也称“引”。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

他作文“曾令龙巾拭吐,御史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五岳寻仙,浪迹

山水,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色彩。传说他的母亲“梦长庚星而诞”,

又说他的死是“乘酒捉月,遂沉水中”。在人们心里李白并没有死去,只是去追

赶他所喜欢的月亮了。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

情调。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般风流倜傥。他有“济苍生,

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

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

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三、播放录像,指导朗读。

这首诗形式错落,屈伸自如,语言富有自然节奏感,朗读时应有意识地注意

语感流动,把握语言的节奏、音调、情态和诗人感情的巧妙配合。如“天姥连天

向天横”,一句用三个“天”字,很能加强气势。主体是七言,夹用几句五言,

就足以使诗的节律灵活多变,足以显示那种轻快、欢愉的心情,如“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等。在

诗的情景、节奏到了紧张、急迫时,就改用四言。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无不声情一致,情随声出。写洞天之中幻景,形象既取

材于《楚辞·九歌》,语言也就出现以“兮”字为特征的骚体句法。诗通常多为

两句配合,双句押韵。本诗基本如此,但结尾时却出现“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

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三句全押以单数配合的特殊情况。这种形式上的

不平衡,也正好用以显示诗人内心情绪的激动不平。全诗有两句用九字句:一是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恰好借长句表现神仙纷至沓来的景象,句中用

“之”“兮”“而”等虚词,又使节奏舒缓;另一句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用以表达诗人毅然不顾的昂扬态势。

四、诗歌的结构: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入梦之由。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这里用

“瀛洲”陪衬“天姥”,句中一“信”一“或”,使人油然而生神游天姥之念。

下面直接写天姥山的山势,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

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

十分矮小,好象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难道不能引起诗人

梦游之念吗?这就是入梦之由。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写梦中奇景。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这两句是过渡句,承上启下。“梦”

字点题,既交代了“梦”的所由,也申述了“梦”之所向。

接着便写梦境。诗人在月光照耀下,一夜飞到了剡溪,清水荡漾,山猿啼鸣,

景象清幽,这是第一梦景。这里是古诗人谢灵运住宿的地方。于是,穿上谢公特

制的登山林屐,登临连接青云的石阶,在半山腰观日出,又听到天空的天鸡叫,

景色壮观,令人心醉,这就点明了梦游的时间是从朋夜到拂晓,景色由清幽到壮

美,此为第二梦景。再用“千岩”“迷花”两句概括清早到傍晚的一天的路程。

诗人一整天畅游在千岩万岭、奇花异石的天姥山上,目不暇接,流连忘返。一个

“忽”字,表明诗人纵情山水,留恋奇花,浑然不知“螟”之已至的游兴。这幽

美之景可称第三梦景。夜幕降临了,诗人梦游中的所见是“熊咆龙吟”“栗森林

兮惊层巅”;天气也急剧变化,“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多么令人

恐怖啊!这是梦景之四。突然间,电闪雷鸣,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神仙的

洞府石门打开了。在那一望无际的青色透明的天空中,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的

楼台。这里先后使用四字短句与七字对句,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景色和惊天动地

的响声,把洞天石门打开的雄伟之势,充分表达出来,为神仙们的出卖场拉开序

幕。紧接着,神仙们都“霓衣”“风马”而至,老虎为他们奏乐,鸾鸟为他们驾

车,浩浩荡荡,其乐融融。凡此种种,一个富丽堂皇,光明一片,济济一堂,相

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析乐世界就呈现于我们眼前了。这便是诗人的梦寐以求的乐

土,当然就成了梦游中的高潮。可惜,一觉醒来,梦景消失。诗人苦闷犹存,只

得回到人间。

第三部分(第三自然段)写惊梦长叹。

“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别君”

句点题。“且放”二句,表达了诗人的放达情怀,并为结尾两句作铺垫。最后两

句是“诗眼”,提示主题,显示了诗人对封建社会现实的憎恨,对自由乐土的理

想的追求,表现诗人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当然,“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也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和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

五、鉴赏要点

1、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

列如麻”)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轩置身

于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厌恶眼前的黑暗的现实世界。

这一点,诗人在诗尾有明确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解放和蔑视权贵的精神。李

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诗人的想

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于诗人的人性爱好

的,例如明月“送我于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的放

大事物,而是融合着诗人美好的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

中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

见一斑。

2、写得淋漓酣畅、引人遐想的是述梦部分。

一入梦,便有不食人间烟火味——诗人竟然在镜湖上飞行,又值月夜,月光

身影投在清澈的湖水中;飞过镜湖,月儿依旧伴着他,直送他到登山的起点

——“谢公宿处”。接着写登山。本来是险峻的山路,但诗人却毫不费力,他“脚

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如同飞一样到了山巅。这时已是黎明,眼前出现了一

幅雄奇的画面: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茫的群山。他又听到了桃都

山顶天鸡的啼叫。这当然学不能说是仙镜,但已经是接近仙境了,或者说它意味

着仙境即将出现。

果然,在诗人“迷花倚石”之际,暮色骤然降临,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巨

大的声音震动岩石、泉水、深林、峰峦。至此,仙境已民是呼之欲出了,但诗人

却忽然将视线转向天上的云、山间的流水及水上的烟雾,出现了瞬间的宁静。这

是为下文蓄势。接着便是雷电大作,地裂山崩,只听轰隆一声,神仙洞府的石门

打开,青色的天空一望无际,日、月、金台、银台交互辉映,是真正的仙境。这

一段写梦境的进一步展开,时徐时疾,波澜横生,使读者目不暇接,恍若身入仙

境。梦境的高潮是仙人盛会。因为仙人们是从空而降了,所以先写他们的衣裳

和坐骑。“云之君”即楚辞中的云中君,由于来者甚多,只拿他作代表。他们都

聚集到那金银台上来做什么呢?诗人只写了“虎鼓瑟”这样一个细节,其余一切

让读者自己去想——读者一定会想到,这是一次幸福欢乐的盛会,所有的与会者

都来那里亲切地交谈,兴高采烈地举杯痛饮,像人世间的朋友们欢聚在一起。

这样“梦游”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五、板书

梦(因)

梦游天姥吟留别梦(境)游历(山景)

(括号中的文字让学生写)梦(感)幻入(仙境)全文紧扣梦游二字,

浑然一体。

六、诗人描绘梦游图景,并非是为了追求虚空的幻想。

梦中游历,正折射出诗人现实生活中的苦闷,“古来万事东流水”,包含了

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浪迹山水,寻仙问道,是为了心灵的抚慰。

当然,这首诗的意味远非“苦闷”二字可以概括,诗篇最后两句“安能摧眉折腰

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恍若天外飞来之笔,痛快淋漓地一吐对权贵的憎恨

和蔑视,诗人豪放不羁的形象如立纸上。主题被点亮了,意境拓展示升华了。英

国诗人柯尔律治说:“诗的各个部分都是相互支撑相互解释的。”读至此,再体

1、2两段,我们心里豁然开朗:高大雄奇的天姥山,不正体现了诗人所羡慕

的人格形象吗?富丽堂皇,超脱尘世,和睦美好的仙境不正是诗人对世俗生活的

超越,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吗?抒情主人公最后发出的感慨和呼喊,不也正是为梦

中图景心旌激荡的结果吗?我们知道了,诗人对壮丽奇伟的崇高美的向往,正是

因为人生征和的激情的驱动,虽然有苦闷,但洋溢着热情!诗歌也由此气势流注,

奔放飘逸,形成了内在强大的精神力量。

七、完成练习

补充阅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梦游天老吟留别》教学札记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收入高中语文课本已有多年,现

又收入人教社编写的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有关教学参考书上一般都把李白

所描写的梦境说成是“景物壮丽非凡的仙境,光明一片,不见一丝阴暗”,还说

神仙们“济济一堂,呈现出一种相敬相爱、雍雍穆穆的极乐世界”,而至于“古

来万事东流水”这种消极情绪,则是“当时比较清高的封建士大夫所共有的思

想”。既然梦境是一片光明,神仙们“相敬相爱,雍雍穆穆”,为什么诗人会“魂

悸以魄动”?他“惊起而长嗟”难道是因为推动了美好的梦境而感到惋惜吗?

如果这样理解,那么这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主题又有

什么内存联系呢?还有,“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难道是游离在作

品之外的一种普遍心态吗?这种消极的虚无主义的出世思想和积极的愤世嫉俗、

决心抗争的精神统一在同一个诗人身上,这又该如何理解呢?孟子曾说过要

“以意逆志”,这的确是读书的正确方法。读书人要懂得“知人论世评文”这个

道理,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是某一历史时期有客观存在,读者不能去改变这

种存在,只能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论的方法去考察这种存在,弄清写作的

时代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境遇,用自己的“意”去理解作者的“志”,只有这样,

才能打开一座座文学迷宫的大门。

李白是一位积极用世的诗人,具有盛唐时期知识分子的那种进取精神。年轻

时虽曾有一段隐居学道的生活,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是“尺蠖之屈、龙蛇之

蛰”。天宝元年,由于道士吴筠的储藏,李白被唐庇玄宗征召进宫,做了个翰林

供奉的闲官,成为皇帝的高级文学侍从,便是,他那种傲岸不羁的狂放性格,实

在是不适合于做这种工作的。在那几年当中,他得罪了一些权贵佞臣,终于被玄

宗“赐金放还”,离开长安,来到山东,这是李白政治上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打击。

长安古年,他亲眼见到了封建官场的黑暗和宫廷生活的糜烂,这使他原来具有的

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和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一下子化为泡影。他产生一种消极避世的

情绪,又从心底发出坚定的誓言:“安能摧眉拆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一声大彻大悟者的呼喊,这是一个从旧营垒里出来的判逆者的心声。这两种

情绪,看似对立,其实是完全一致的。“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虽然诗人好像从裕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否定了人间的一切,但实际上是他对十年来

宫廷生活的否定。诗人把这十年比作是一场梦,——这不是什么“光明一片,不

见一丝黑暗”的美梦,而是一场令人“魂悸以魄动”的恶梦。我们不仅可以从上

述史实中找出这个答案,而且可以从作品本身中找到有力的证明。

这首诗从入梦之由写到梦醒后的感叹,共有三大段。第一大段到“对此欲倒

东南倾”,借越人之口,描述天姥山的雄奇峻拔,这不禁使诗人心驰神往,为“入

梦”作铺垫。第二大段到“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这一段描写了梦游

天姥山的整个过程,诗人用“赋而比也”的表现手法,既描述了光怪陆离的梦境,

又写出了他在人生旅途中的一段重要历程。这一大段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到

“空中闻天鸡”。诗人因越人之语而“梦吴越”,清风为伴,明月相随,镜湖飞

度,来到剡溪,又著屐登山,一路上饱览自然风光之美,湖月如镜,绿水荡漾,

清猿啼啸,海日东升,天鸡长鸣,从容不迫,从形态、声音、色彩诸方面极写所

见景物之美,从而表达了诗人的无限欣喜之情,我们也可以由此体会到诗人初入

宫廷时的那种心情——眼前的确是一片光明!第二层到“水淡淡兮生烟”。这时

诗人所见的景物由光明美好的世界一下子变成了昏暗的使人迷惑和恐惧的世界。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或已暝”,道路迷失,天色昏暗,耳边震响着“熊

咆龙吟”般的瀑布,这可怕的声音连林木山石都为之发抖。到处烟云迷漫,什么

都看不清楚。诗人正在惊疑不定的时候,梦境中出现了更为可怕的景象。第三层,

到“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一道电光,一声霹雳,山峦崩塌,石壁中

开,简直是天崩地裂!这时的诗人哪里有什么“喜悦”,他在万分恐惧之中,看

到“洞天”中是这样一番景象:虽然日月照耀,金碧交辉,霓裳风马,神仙如麻,

但是“青冥浩荡不见底”,在这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些什么?

在这些云之君、仙之人的面前,诗人可能在想:这里有我应该有的一席之地?这

进诗人心情,绝不是教参上说的“我心中的忧愤啊全都忘却,这美妙的仙境就是

我理想的境界”,而是几年来宫廷生活中遭受排挤打击而积淀下的全部忧愤一下

子被唤起了。这不是什么美妙的仙境,这是现实生活在梦中的反映;这不是什么

“理想的境界”,而正是作者所憎恶鄙弃的“世间行乐”的生活。

诗人从这恶梦中醒来,惊起一词是承上说,告诉读者当时他自己的心境:拍

拍心口——恐怕已经是浑身冷汗了。长嗟一词是启下说,使诗的内宾转入第三段。

从“世间行乐亦如此”到“使我不得开心颜”,都是长嗟的内容。

“世间行乐”是泛指,但也可以理解为指几年来的宫廷生活:满怀着美好的

希望入宫,却受忌才害能的小人排挤打击,还差一点儿使龙颜大怒,虽然最后赐

金放还了,给了一点面子,但实际上是被赶出宫门的。宫廷中的丑恶、卑鄙和黑

暗,终于使诗人觉悟了——醒了,有了这样的觉悟,于是就鄙视了一切。为了保

持自己的人格,为了维护自己心灵的纯洁,诗人决心从此骑白鹿,访名山,再也

不“摧眉折腰事权贵”了。这首诗的最后一句点明了主题,可谓卒章见志。但是

读者往往只注意了前者,而忽略了后者。于是,在理解这首诗,探求作者志的时

候,就陷入了主观臆断的泥坑。

这首诗的原题是《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吟”是古代诗体的一种,相当

于“歌行”。“梦游天姥”是诗的内容,“留别”是诗的作用,原题对这个作用

说得很清楚,说明这是一首赠别诗。李白的赠别诗很多,但记梦赠别的只有这一

首。诗人为什么要叙述一个梦境去留别东鲁诸公呢?现在我们可以知道,这是托

梦言志。诗人离开长安,来到山东,又准备南游淮泗,寄情山水,去排遣他内心

的忧愤,去寻找光明与自由的生活,于是是就写下了这首诗,向东鲁诸公倾吐自

己的思想感情。一个追求美好理想又不愿为权贵所屈的诗人表现出的这种“视名

利为粪土”的反抗精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世界观,难能

可贵的,是值得肯定的。

四、朗读第二段。作者描绘的梦境,我们读了有什么感受?给我们怎样的印

象?美丽而虚幻

引导学生从“梦吴越”“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等语句中全面把握作者对这一梦境描写的态度:一方面赞其美,更重要的是叹其

幻。

五、“美丽而又虚幻”,这就是作者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诗的意境,它是作者

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问题是作者对梦境的描绘到底蕴

涵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梦是美丽的,而现实却是丑恶的。梦游中如痴如迷,惊喜交加,而一旦醒来

则无比失意,喟然长嗟。很明显,作者对五彩缤纷、令人神往的梦境的追求是对

黑暗丑恶的使人不得开心颜的现实的批判和否定。这里,梦境所起的对比作用是

显而易见的。

梦境又是虚幻的,那么,现实是否虚幻?呢作者认为同样虚幻:“世间行乐亦

如此”,因此,我们在看到了梦境与现实对立的一面之外,还应当看到梦境与现

实统一的一面。它们是尖锐对立的但也是非常相似的。现实不仅十分丑恶,而且

十分虚幻,它似乎并不值得留念。这才是作者通过这首诗对生活所做的完整的解

释。

朗读第三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现实持完全否定的态度,那么,今

天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评价这种思想感情呢?

诗的前两段写梦游起因,梦游经过,这是题中“梦游天姥”应有的内容;而

结尾几句写游后的感慨,则紧扣诗题的“别”字,不仅是告别东鲁诸公,而且是

在表明自己与黑暗丑恶的现实决裂的态度。这几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作者虽然

直抒胸臆,痛快淋漓,但流露的感情又十分复杂。

由自己的“梦”(游天姥,从政)的幻灭,进而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如此的

“梦”,以偏概全,断言“古来万事东流水”,从而消极避世。对此,我们可以

理解,也很同情。因为这种思想方法看似片面,其实作者否定现实,主要是因为

现实中有“权贵”。他之所以逃避现实,是为了不再去“脆眉折腰事权贵”,是

为了结束自己过去那种追求荣华富贵的行乐生涯。应该说这是作者在诗中表达的

基本情感,而这种感情是诗人桀骜不驯的叛逆性格的写照,是一种大梦初醒的觉

悟,是对现实的深刻反思,应当说是健康的,可贵的。至于“古来万事东流水”

虽不免以偏概全,但也似乎应当理解为一种愤激之辞,我们需要指出其局限,但

也不必苛责。

七、从本诗看李白诗歌的风格

诗歌开头用神仙境界来烘托天姥山,又用大胆的夸张的修辞,第二段对神仙

境界的描绘更富有丰富神奇、绚烂多彩的想象,不仅给读者以梦幻的美的享受,

不仅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还突出的表现了李白诗歌创作上的特色——

浪漫主义的手法,奔放飘逸的风格。

齐诵全诗。体会李白诗歌的艺术风格。

八、与《行路难》比较

《行路难》写于744年,虽失意而渴望从政。用梦类比,暗示自己仍希望得

到重用。

《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于745年,因不满而消极避世。用梦对比,否定丑恶

的现实。

九、作业

背诵全诗

附录:《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

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

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3篇: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也是他对黑暗现实

消极反抗的表示。

主要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一、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

仙”,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是他一生的愿望。公元472

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

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任了个侍御闲职。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

昏庸腐败,李白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公元744年)唐玄

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天宝四年秋(公元745年),他南下准

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

理想世界的追求。

二、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留别”是临行前留下

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三、课文分析:

()航海归来的人谈到海中仙山瀛洲,(大海)烟波浩渺(瀛洲)实在难以寻求;

越地人谈到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有时能够目睹。

分析:一难求,一可见,梦游有现实基础。

()天姥山直插云霄遮断天空,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那高达一万八千丈

的天台山,对它象要拜倒,向东南方倾斜。

分析:以附近极高的天台山相比,更见天姥山的气势不凡。

第一自然段:写天姥山的位置和地势。

()我想依据越人的介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

分析:开始梦游。

()湖光月色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美丽的剡溪。谢灵运住过的地方现今还在,

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分析:山间水,山中猿。

()脚上穿着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身子登上直入云霄的山路。半山腰就看

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还听到空中天鸡的鸣啼。

分析:半山见闻。

()山岩重叠,不知道拐了多少弯,我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已经晚了。

分析:山花迷人。

()熊在怒吼,龙在长吟,像雷鸣般的声音,震响在岩石和泉水中间。使深林战

栗,使层巅震惊。

分析:巨兽怒吼。

()黑云沉沉啊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分析:水天情景。

四、作业:诵读课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时计划第2课时(总第26课时)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教学难点:

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是他对黑暗现实消极反抗的表示。

主要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2课时

一、课文分析:

()电内雷鸣,山峦崩塌。

分析:雷电逞威。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分析:别有洞天。

()青色的天空广大无边望不见底,日月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阙。

分析:山中楼台。

()穿着彩虹做的衣裳乘着风,云中的神仙啊纷纷降下。

分析:天空降下仙人。

()老虎鼓瑟啊鸾鸟驾车,排列的仙人啊象麻一样难以数清。

分析:仙人众多。

()如此景象令我的魂魄忽动,恍然站起身来,又长叹不已。

分析:梦醒惊叹。

()醒来时身边只有睡过的枕席,刚才所见的烟霞消失了。

分析:醒来时一切消失。

第二自然段:详写所游梦境。

()人世间行欢作乐也象这样虚幻,自古以来许多事情(像)东流的水一样(一

去不复返)。

分析:慨叹人生如梦。

()告别你们离去了什么时候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想要行走

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

分析:要过神仙日子,去访名山。

()哪能低头弯腰去伺候权贵,使我不能够开心开颜。

分析:游名山胜境,其意在此。

第三自然段:梦醒后的感想。

二、艺术特点:

1、想象丰富。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

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

光明与黑暗比对比。

2、构思新奇。歌颂洞天之美丽,以鞭挞唐王朝的丑恶;为惜别而赋诗,却写游

访名山,以明自己目前和今后的战斗意志,别开生面。

3、消极因素。流露的“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之类的情绪,

是清高的士大夫共有的思想,表现出消极的一面。

三、中心思想:

全诗通过梦游的描绘,写出了作者憎恶封建现实,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表达

了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四、作业:背诵全诗。课后作业

二、三。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11:59:5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50719821466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