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南江县正直中学罗德辉
【教学目标】:
1、能朗读、背诵《天净沙·秋思》。
2、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3、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初步具有创造能力。
5、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与探究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化之邦,在他源远流长的文化长
河中,曾涌现了许多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文学家、诗词曲作家更是
占据着举足重轻的地位,他们留下的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是极其宝贵
的文化遗产。像李白、杜甫、苏轼、韩愈、范仲淹、欧阳修……都是
中国古代的文坛泰斗,他们的作品,影响深远,直至今天,仍光芒四
射。而在距今七百多年前的元代,有一位散曲作家,他简短的二十八
字小令,却同样赢得了非常高的赞誉。今天,就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
元散曲作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去感受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板题】:天净沙·秋思
二、学生自读课文一遍,初步感知课文。
三、文学常识
1.简介作者:(课件)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
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
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
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
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它的体裁是“曲”。
2.介绍“曲”这种文体:(课件)
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朝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
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后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宋词蜕变,形成
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很快,曲成为元代文学的主流。
散曲是曲的一种,音乐性很强。曲分为两种,一是剧曲,是供上演的一种
歌剧剧本;一是散曲,是专供吟咏的诗歌。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也分为两类:一
类是小令,即小调,一般结构单纯,一首曲只用一个曲调(曲牌),而且一韵到
底。《天净沙·秋思》就是这样的小令。另一类是“套数”,亦称“散套”,由至
少两首曲调联合而成。由于散曲中每句的字数可以增多,所以比词更生动,更活
泼,表现力更强。这是诗歌发展的一大进步。
四、整体感知,把握大意: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有专家说,读书是与作家对话。总之,
读书是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那么。就让我们依靠朗读,走近马致远,亲近这位
名散曲作家,读懂这颗漂泊羁旅的游子之心。
1.试读一遍,找出问题。(课件)
教师小结:正音:枯藤(téng)瘦马(shòu)夕阳(xī)
2.下面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
/在/天涯。
教师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
来朗朗上口,大家喜欢吗?我们感受一下。(朗读)前三句是典型的整句排列,
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句式工整,要读出一气呵成、淋漓痛快的酣畅美和明快的
节奏感。试一试。最后一句是散句,要读得曲折跌宕,读出落拓无助的生存境遇。
试一试。再一起把整首小令朗读一遍。这样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它整散相间,长短
结合的形式美。
3.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4.小组朗读,并推举代表在班级朗读。
5.试着背诵。
6.关于这首小令的整体感知。(课件)(指名回答)
(1)景物描写,通过朗读,我知道作者写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景物。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
图。
(2)感情的抒发,通过朗读,我感受到这首小令真切的表现出天涯沦落人
思念家乡、孤寂愁苦的感情。
(3)主题理解,通过朗读,我觉得,这首小令的主题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合作探究,感受意境美及思想感情。
1.根据课文内容运用想象和联想,小组讨论和交流,体会本文所勾画的深
秋晚景图与天涯游子的心绪之间的联系。
讨论结果:(1)正面衬托(以哀景写哀,衬托凄凉无比):
枯藤:给人一种荒凉感。老树:让主人公联想自己的人世沧桑,给人一种人
生暮年的凄凉感。昏鸦:黄昏归巢,增添凄惨之感。古道:道路苍凉。西
风:冷风,吹在游子的身上,吹冷身体,更吹凉孤寂的内心。瘦马:乃游子所
骑,由马瘦自然可以联想到主人的清贫。夕阳西下:日暮乡关何处是?天
色渐晚,我将投宿何方?安身何处?看来,今天晚上,又是一个无比孤独、凄凉
的夜晚!
教师小结:你看,景物描写,不着一字,字字含情。这是衬托,正面衬托的效
果。
(2)反面衬托(以乐景写哀,反衬悲意更浓):
小桥流水人家:孤独的游子走上弯弯小桥,看到流水潺潺,人家屋顶炊烟袅袅,
一派幽雅、安宁、温暖的景象,这样安详温馨的画面,突然撩起主人公无尽的归
思之情,使流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教师小结:这一句,同样景中融情,不过,与刚才那几句所不同的是,这里用的
是反衬,从反面衬托。
(3)教师小结: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想:又是一个深秋的黄昏,一天快要结束了。
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它依依不舍地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
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
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飘零在天涯海角
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你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
安详,那么静謚。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哦,他们
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
人牵挂。既然那么让人牵肠挂肚,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为了所谓的前程吗?
为了那所谓的功名吗?那功名离我近吗?远吗?京城的路还有多长呢?我又是
那么的迷茫。在这样的黄昏中,在这样的古道上。又是这样萧瑟的季节。我是继
续去追求功名呢?还是回去服侍那年老的双亲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
满怀愁绪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
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写景
之妙尽妙于此也!
通过上面的探究,我们明白了这篇小令高妙的景物描写,下面,请同学们认真听
老师总结作品的景物描写的特点。
2.教师总结:作品的景物描写的特点:
(1)简约凝练:(见教参P138)
(2)动静结合:(见教参P138)
(3)情景交融:(见教参P138)
教师小结:同学们,古人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情因景而显,景因情
而生”,这个道理。这篇作品,真的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典范佳作。大家学
了这篇作品以后,要学以致用,试着在今后的作文中自觉运用这一描写技巧。
现在,我们轻松一下,提一个简单的问题:
3.这首小令,最能体现主题的诗句是那一句?你认为,这篇作品的主题是
什么?
明确:主题句:断肠人在天涯。
主题: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的表现出天涯沦落人思念家乡、孤寂
愁苦的感情。
六、请用自己的话描绘这幅深秋晚景图。(课件:一幅全图)
七、学以致用。
1.请列举你所学过的饱含感情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2.试着描写一段景物,使之饱含自己感情。
(提示:可以表现的感情:高兴喜悦、悲伤哀痛)
八、课外延伸。(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举例)(课件)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
台湾作家余光中的新诗《乡愁》,表达台湾同胞盼望回归之情: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
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张矮矮的坟墓/我在外
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九、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元代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读懂了一位
漂泊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一起领略了景中融情,情景交融的高妙写作技
巧,还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真正是收获巨大!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
生活中,读今古群书,写绚烂华章。做少年雅士,竞时代风流!
十【作业布置】:
根据本课所学,展开想象和联想,拿起手中笔,把这首小令改写为一篇融记
叙、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的散文。
十一、板书设计: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
你的好评与关注)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11:59: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5071782146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天净沙秋思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天净沙秋思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