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1.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一书是德国着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着,通过老师的入门引导和对此
书的阅读,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不同于以往的认识。
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其本质是一种技能的培训。比如,在小学时,老师教我们
怎样读汉语拼音,怎样做加法减法。但就是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其教授的方法也并不是循
序善诱的。语言、数字等作为人们揭示自然,进行交流而发明的一种符号,它本身是非常
抽象的。但儿童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对于这种抽象符号的理解会很吃力。我记得当时有很
多同学(包括我在内),对于乘法、除法的原理模棱两可,而老师并不会让我们去理解这
其中的原理,只要我们作对题就可以,最后,我不得不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对付这些抽象
的符号。现在想象,这种做法一方面会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
力的提高。
为什么这样说呢?
死记硬背的方法固然可以解答我们的考试题目,灵活变通、用公式套就行,但由于我
们没有理解原理,没有掌握为什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当遇到完全陌生的领域时,就不能
解答了,何谈创新呢?这种问题现在已然存在于各种教学活动中。
雅斯贝尔斯在其书中将教育分为了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和苏格拉底式教育。经院
式教育“仅仅限于‘传授’知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而自己毫无创新精神”,上文所述
的即属于此。师徒式教育类似于古代孔子的教育形式。而苏格拉底式的教育,照作者自己
所说,以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为基础,通过老师的引导,“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
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而不是从外部施加压力”,斯氏所提倡的正式这种形式的教
育。
回到教育的本质。如前所说的“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只能称作“技能的学习”,
就像刚刚出生的雏鹰,必须尽快在“父母”的帮助下学会飞翔,否则,它无法生存。但人
的教育,应该远远不止于此。
我们都知道,人是社会性动物。狼孩的存在说明社会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多重要!
“人不只是经由生物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因此,通过教育,了
解历史,将历史活动或者说是社会活动与个人的内心活动相结合,人才能真正融入社会,
产生对于自己和整个人类群体的认同感。
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书中说:“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个人
进入世界而不是固守这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狭小的存在被万物注入了新的生气。如果
一个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和为一体的活,人就能够真正成为他自己。”
根据这样的观点,我认为教育必然会伴随我的一生,同时,它一定是一种互动的活
动!
2.
《爱的教育》读后感
在我八岁时,曾读过《爱的教育》一书。当时,我只记得,它是一部日记体小说,记
录了小主公埃瑞克生活的点点滴滴。这几天,我又读了一遍《爱的教育》,才明白,这部
书的真谛就让我们学会去关爱别人,快乐自己。
这部书展现了一幅幅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的动人画面。虽然风格朴
素,但是却有着深刻的含意。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的《小爱国者》故事。文章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在一艘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开往意大利的热那亚市轮船上,有个身无分文、衣衫褴褛
的青年。几个旅客听了他的遭遇后,给了他一些钱。
后来,这几个旅客侮辱了少年的祖国——意大利。少年毅然将钱币扔给了他们。
身处困境的少年多么需要帮助啊!可当他听到别人侮辱了他的国家时,他却把手中的
钱币礽了!因为在他心中,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我已经被他热爱祖国的精神深深地感动
了!
其中有一个故事让我记忆深刻:普雷克西是一个铁匠的儿子,他的爸爸不但酗酒,而
且无所事事,全家人都跟着他忍饥挨饿。不仅这样,他父亲还无缘无故地打他。有些时候
还把普雷克西的作业本到处乱扔,甚至还烧了他的作业本。既便这样,他还是竭尽全力地
刻苦学习,从不向同学和老师述说家里的情况。我想到自己家里,环境是那么好,爸爸妈
妈又那么照顾我,可我却没有十分用心地努力学习。想想可怜的普雷克西,他是那么地热
爱学习!
我一定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向热爱学习的普雷克西学习。
我想,正因为《爱的教育》这部书告诉了我们怎样关爱别人和作者精彩的文笔,这部
书才能成为19世纪最伟大的著作。
3.
《爱的教育》读后感
爱是什么?爱,宛如一盏孔明灯,明亮的灯火温暖着人间,给予了我们信心和希望。
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我更是对“爱”的伟大深有感触。
走进《爱的教育》,我仿佛到了爱的天堂,是爱,拨动了心灵的旋律;是爱,让我们
有勇气面对挫折,坎坷;是爱,给我们的生命增添了活力和关怀!
爱有很多种,有同学之间的友爱;有长辈对晚辈的父爱,母爱等。每种不同的爱都令
人无比的温暖,“爱”是世间多么重要,多么美好的东西啊!
《爱的教育》中,老师对学生的爱深深打动着我,老师的爱是无私的,她们为我们辛
勤的奉献着。人们都说:“同学们是小苗,老师是培育小苗的辛勤园丁,老师犹如一支蜡
烛,用最温暖,最明亮的灯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她们不图回报,默默的燃烧着自
己!”
长辈对晚辈地爱是那样地令人感动,他们为了自己地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在崭
新地教室里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为了自己地孩子,拼命工作,干各种各样地粗活,为了
赚钱来养活自己地孩子,有地把自己累病了,年青地脸变得沧桑了,有地皱纹增多了,手
也变粗糙了。但在孩子们地眼里,无私奉献地爸爸妈妈是世界上最美地人!所以我们一定
要孝顺自己地父母,为他们端上一杯热茶,为父母捶捶背揉揉肩,父母都会感到非常地欣
慰!
在《爱的教育》这本书中,我们吮吸着爱的乳汁,享受着蕴含道理的故事,感受着爱
的芬芳!
爱,犹如一股永恒的暖流,流入我的心窝,我一定要好好学习,珍惜别人给予自己的
爱,同时也要给予别人爱,让我们播洒下爱的种子,让人间沐浴在爱的阳光里,生根发
芽,枝繁叶茂!
4.
《有效教学与成功德育》读有感
凡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
教学。结合自我的工作实践,我思考着,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没有预设就没有
教学,仅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放弃教学的职责,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
提问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但加个问号不等于提出一个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对学
生的本事培养没有什么价值。
的确,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发生了重
大转变,由以往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发展为今日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
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功能,培
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本事的重要途径。正如书中所说:“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
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进取地参与到学
习过程中。”
5.
教育类书籍读后感
国庆假来临了,我阅读了些的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以往历过,却未细细揣摩
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
自我,时时反思自我,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1.读书一生,以写促思
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
育理论功底。我觉得这句话是最能够引起教师们共勉的。我到此刻也依然记得我的大学班
主任对我说过的这句话,而似乎很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已经抛却了这些意识,我又何尝不
是呢。如果这次不是校方让我们教师写一篇读教育专业书籍的读后感,我也不明白是否还
会记得这句话。写作不仅仅是积累经验的一种方式,更是逼迫自我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
动力。因懂得这些,虽工作辛劳,文笔稚嫩,但我想自我以后也还是要坚持用文字记录自
我的教育生活,让忙碌的我不断与宁静的我进行对话,让冲动的我不断理解理智我的批
判,让实践的我不断理解理论的我的提升。
2.慎独养身,伸展个性
个人独处,他人不知,能严格按照慎独去做,没有其他杂念,实实在在按照道德准则
去做。应对荣誉,要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在乎别人的毁誉,而要自信自醒,打击你的力
量就是前进的力量。但问耕耘,莫问收获,竭尽全力,就是胜利。能够说,慎独是最好的
善待自我。
教师不能没有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流,循规蹈矩是自我成长的
最大敌人。“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也应成为我们为师的座右铭。我想对自我说的
是,人云亦云的尽量不云,老生常谈的尽量不谈,要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跟着“风”
跑。对自我的教学,不要研究完美,要研究最有特色。
3.爱在细节
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
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
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
做“寒里”和“雪中”去“送炭”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
的人。
4.海纳百川,合作同进
如果说以前的成长靠的是个人奋斗,那么新的时代与环境,强调的却是团队的力量。
尤其是激烈的竞争环境,需要真正的合作。没有合作之心的人,内心是焦躁而绝望的,也
不会取得什么真正的成功。你有什么样的情怀,就有什么样的处世方式;你有什么样的期
许,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所以,强调个人发展与竞争,必须要依靠环境和伙伴的合作──
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同行彼此理解,彼此支持,共同分享经验,以减少由于孤立而导致
的个人行为。
创新不是推倒历史,更不是在沙漠上建设大厦。回顾过去是有益处的,如果我们对前
人视而不见的话,我们身上的独创性不会很好地保存下来并取得快速的发展。教师要成为
一名真正的审视者、反思者、继承者,但应当永远把自我定位在是教育海洋中微不足道的
一颗海星的主角──也许这是一种理性状态。
一路走来,感慨良多。前程漫漫,我将一如既往地跋涉下去。成长的路上,为自我的
生命奠基,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仍需要同事的关怀,教育丛书的引领──而这将是我前进
的动力。
6.
《什么是教育》读书体会
人是有可塑性的,这是教育产生作用的的基础。教育关注的是将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
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把人的指向未来的可能性转为现实之成就,简言之,教育是人
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因此,让学生通过学习来获得知识和能力至
少不是教育的全部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明白所有的可能性只能通过自己不断的努
力才能化为现实,即梦想要靠自己来实现,而不是外部因素,而他自己就具备这种不断完
善自己,超越昨日之自我的能力。作为教师应该是通过引领学生学习课程或者是教材内容
来发展学生的自我能力,并使学生习得社会生存的基本规则,获得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
需的基本品质(或者说是人性)。诚如教学论中所言: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
材。对于这一点教师必须铭记并于教学工作中成为自己的首要教学观念之一。
人类文明历经几千年,在此过程中积累和发现的知识和规律是浩瀚的,是单个人穷其
一生也无法遍历的,通往智慧殿堂的道路也不是唯一的,教师不过是学生的引路人,“闻
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最终目标是帮助每个学生走上属于他们自己的正
途。文中说“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
路,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
教育活动是爱之交流。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不应是简单的单向传递浅表的知识和文
化,而是心与心的充满爱的有活力的交流。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而互相尊重的。控制是一
种极端的关系,于天性的发展没有任何益处。诚如作者所说爱的理解是师生双方价值升华
的一个因素,教学相长说的也就是这个意义。人类之所以成为社会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有交
往并由此产生相应的关系,在有计划的教育环境中,教师与学生开放的交往,主要是通过
语言来进行真正的对话,苏格拉底式的教育非常值得教师借鉴和学习:教师和学生处于一
个平等地位。教师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并加强这种责任感。唤醒学生的潜在
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而不是从外部施加压力。每个人要负起超越自
身存在的责任,华岳学校的教育理念是“成就学生自觉发展的智慧人生”,我们的自我教
育课题的最终目标就是指向学生未来一生发展的根本动力之源——自我教育,自觉发展。
我的理解就是通过我们学校的教育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自我教育的能力,自觉发展的
惯性(向上性)。文中说到“每一种社会改善的先决条件要求每个人都要受教育,以便能
自我教育。教师要唤醒人的潜在的本质,逐渐自我认识知识,探索道德。”“因此,只有
通过人与人的交往,只有了解事物的本性,才能获得真理。对话便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
身的实现。对话以人及环境为内容,在对话中,可以发现所思之物的逻辑及存在的意
义。”身处现代信息社会,我以前曾想过为什么不可以通过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来达到教
学的目的而非要每一位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呢?看过此书之后越发觉得那想法真的是
太可笑了,这样的认识显示出我是多么的无知和幼稚。
“所谓顿悟,是与人的理智相关的一个概念。它并不呈现为别人的给予、或目所能及
之类感官层次。相反,是灵魂的眼睛抽身返回自身之内,内在地透视自己的灵肉,知识也
必须随着整个灵魂围绕着存在领域转动。教育就是引导“回头”即顿悟的艺术。”教师就
是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合适的情境,通过恰当的问题引导学生不断顿悟,从而获得真知。
教育即生成。生成的静态形式即习惯,动态形式即超越。有了习惯人才得以按某种规
定来展开自己的生活,也就是生命的生成。生成就是习惯的不断形成与不断更新,这是一
个人秉承自持的重要过程,而放任自流就是堕落。教育的意义就在于给受教育者一定的方
向和引领,通过持续有效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形成一个又一个有超越意义的习惯,直至
教育者可以有超越的自觉性,教育的目的也就达成了。华岳学校的自觉教育理念与这一教
育宗旨相符。
知识可以分为原初知识和现行知识。二者的可教性不同,原初知识指向的多是终极哲
学命题,不可能如数学物理等现现行知识那样被简单直接的传递。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就
是使人具有批判性的思维和敢于质疑的精神。
教育必须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又有很多是不可绝对计划
的,教师和学生必须有自由,这种自由应该是计划之内的,尤其是孩子的自由天性在好的
教育活动中应得到保障。我们不应该也不可能计划一切,那样孩子之于我们就成了玩偶,
我们之于孩子就成了机器。有了思想言语交流的自由就有很多偶然状况,这不仅是因为每
天都在不断发展更新的学生,也来自己教师自己的即时状态和表现,所谓的灵感基本都是
超出计划范围内的。但是这种生成或者顿悟的基础是平时自觉思考习惯的结果。
7.
《新教育之梦》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这样的教育著作因其避免了过多“博大精深”的理论阐述和学术语汇的堆
砌而能直指教育实践本质,引起了一线教师的共鸣,成为广受欢迎的教育学著作。
书中提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
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眼睛一亮。读完此书,
我一下子被书中那句“中小学搞教育科研,就是应该从记录自己教育现象,记录自己的感
受,记录自己的思考开始的,把这一串的‘珍珠’串起来,那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
链。”朴实的话深深的感染与震撼了,我们平时不是一直在讲科研先导、科研兴课吗?如果
我能从教育随笔,教育日记开始,那不是最真实的科研吗?从那时起,我找到了自己努力的
方向——一定要坚持从关注学生心灵开始,记下自己教育中的点点滴滴,不断反思自己的
教育教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新教育之梦》对于“理想的教师”提出了八点要求。这些要求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
向,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
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任何一个岗位都充满着竞争,教师间
的竞争往往又是多于合作的。目前,教师这个行业的职业特点,工作制度,评价方式都需
要竞争。但是作者在书中说,一个不善于合作的教师走不了太远,因为这个社会是需要合
作的社会,社会如此,教师职业也是这样。从书中,可以看到作者对教师间合作的渴望和
信心。“只有双赢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竞争”这句话说得多好啊!当今社会除了竞争,合作也
是非常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就呼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社会需要合作,教师也
要学会合作。教师要成为受欢迎的教师,作者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换位,二尊重,三互
惠。这三点建议同样也在告知人们怎样学会合作。
《新教育之梦》告诉我,智育不能独领风骚,也不只是一串阿拉伯数字,或是一纸文
凭,一张入学通知书,它“应该超越知识,走向智慧,激发创造,健全人格,为学生将来
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打下坚实的知识能力基础”;德育不再是空中楼阁,它还应让学生
“自警、自诫、逢励”在“陶冶情操、磨砺意志的过程中形成‘不教之教’的自律习
惯”,让学生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德性,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道
德的境界”;体育不只是追求四肢发达,它应“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学生在人生路途上
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并能完善自我,体现人性之崇高”;美育不只是提供休闲消
遣,它“应该引导和教育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享受生命,优化生命,激扬生命”。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在自己还很迷茫的时候我读了这本可读性很强的书。是朱永
新先生的《新教育之梦》让我审视自己所做一切的意义,让我寻找到一条自我突破自我发
展的道路。
8.
《学习障碍的消除策略》读后感
读了一书。我认为,《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无论是促进我的课题研究还
是提升我对科学教育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摘录了书中的一些观点。
1、什么是科学?
通常科学是指近代科学,一般把伽利略的研究工作和他对实证方法的确立,看作是现
代科学诞生的标志。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的特点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过程,它主要表现为:
(1)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要求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探究式科学教育过程强调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
(3)探究式科学教育依靠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4)探究式科学教育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谈论和合作;
(5)探究式科学教育希望促进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
3、什么是探究?
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给出了定义:探究是一种多层面的活
动,他包括:进行观察;提出问题;通过阅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来了解什么是已经知道的
知识;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方面的证据,评价已经知道的知识;用多种手段来搜集、
分析和解释数据;提出解答、阐述和预测;交流结果。探究需要对假设进行证明,需要运用
批判和逻辑思维,并考虑其他可供选择的解释。
4、要正确理解探究式科学教育?
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在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学习环境中,让儿童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
过程。?在科学教育中,经常争论的问题是:探究式科学教育究竟是一种用来帮助学生更好
地掌握知识的学习科学的方法,还是本身就作为一种课程的目标。?学探究活动集中探讨一
个问题,而不是想学生提出一大堆问题,或是不明确的科学问题。讨论是发展儿童思维的
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倾听别人意见、对比不同意见,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别人、尊重不同
意见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语言和表达能力的过程;讨论是培养学生敢于争辩和进取的过
程。
9.
《爱的教育》读后感
这是一本催人泪下的书,这是一本有着千万呼声的书,这更是一本有着充分教育意义的
书.这就是<<爱的教育>>。
本文是以一个意大利四年级小学生在一年中所发生的事情,用日记的形式.从与朋友们
在同一屋檐下学习,到因父母工作变更,而不得不转学.安利柯,这个10岁的小男孩逐渐在生
活中学会坚强,学会努力......他逐渐长大.的日记,来透视日常生活中的学校和家庭关
系,老师和学生的关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间的天伦之爱。
读了这本书的人,无一不为它的内容所震憾,震撼于作者那流畅的文笔,更震撼书中一个
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每周一次的精神讲话,通过一个发生在意大利国土上的小故事来
教育孩子们,启迪孩子们的心锁,让孩子们踏上美好的未来之路.这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教育方
法.
书中的人物太多,我无法一一列举,但是总体分为三大类:老师,同学,父母.这些人无一
不体现出书的主题"爱".这些中,有朋友之间的爱,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有老师对学生的
爱......很多很多.且这都是人世间最真挚的爱。
但是在如今的社会,这种爱恐怕早已成为泡影了吧,不止一次在电视上,报纸上,网
上......看到有一些人嫌父母老了,不中用了,就虐待他们;有一些人,见到以前的朋友老师,
理都不理.这难倒就是所谓的"爱"吗?我们不得不扪心自问了。用最平实的语言来表达这份
爱,我不会用什么华丽的词藻我只想用这人世最平实的语言来表达这份爱。
爱的教育文字虽然简单朴实,所描写的也是极为平凡的人物,但是,其中流露出人与
人之间的真挚情感,会让人感受动不已。
"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
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
捐献骨髓,献血,帮助希望工程…….因为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
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
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爱”是我们每个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可是,有时候,我们也常会忽略周围的
爱:如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爱、老师对学生循循善诱、朋友间互相安慰……这些`往往都
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而没有细细地加以体会。而如果你加以体会,你会感觉到,人生,
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
班级里有几个学困生,学习习惯极差,生活习惯更差,我试图用自己的爱去感化他
们。新学期的资料费都是我帮他们交的;个别谈话,谈理想,探讨生活中的人很事;探讨为
人处事,关爱他人;买学习用品如文具盒、笔等为进步的礼物给他,让他们感觉浓浓的爱包
围他们,让他们有事干而不总想着做坏事。期待爱能创造出奇迹——当他们回忆自己的童
年,有一位老师曾经给他们以关爱,以爱的教育,爱的感化。
读完整本书,不仅明白了如何去给予爱,更明白,原来自己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很多人
的思想,情感,所以更注意一言一行.《爱的教育》,不仅描述了安利柯所受的"爱的教育",现
实生活中的我更是受益匪浅。
《育人三部曲》读书笔记
我们认为,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是让孩子的周围不光有自然世界,而且也有劳动、创
造、建设的世界,因为人的美在劳动中显示得最为鲜明。
典型案例:审美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一般在审美教育中,尤其在音乐教育中,心理目标是很重要的。教育者在让儿童接触
美的世界时就要掌握这个目标。我所定的目标是培养饱含情感地对待美的那种能力和获得
美学性的印象的那种需求。
经“快乐学校”很重视听音乐,听音乐作品和自然的音乐。这里提出的首要任务是引
起对旋律的情绪反应,尔后使儿童确信,音乐美的源泉在于周围世界的美;音乐旋律好像在
召唤人:你停下来,听听大自然的音乐,欣赏欣赏世界上的美,要爱护这种美,增添这种
美。如果在很早的童年能使他从内心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如果孩子能从乐声中领略到人
在情感上的多种多样的细微变化,他就会提高到用任何其他手段都不可能达到的文化修养
水平。对音乐旋律美的感受会向孩子揭示他自身的美——小小的人会意识到自己的长处。
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而首先是培养人。
初秋,当清澈的大气中能清晰地听到每一种声响时,一到傍晚时刻我就和孩子们坐在
碧绿的草地上,我让他们听了歌剧《苏丹王的故事》中的“雄蜂飞舞”的旋律。音乐引起
孩子们情感上的反响。他们说:“雄蜂一会儿近了,一会儿又远了。还能听见小鸟在
叫……”我们又听了一遍旋律,然后去正在开花的含羞草地。孩子们听到蜜蜂的竖琴在演
奏,雄蜂嗡嗡地叫个不停。瞧,这就是那个毛茸茸的大熊蜂,时而在花上飞舞,时而落在
花上。孩子听了很高兴:这差不多就是录在唱片上的那个旋律,但是音乐作品里有一种特
殊的美,这是作曲家从大自然中听来而又表现给我们听的。孩子们还想再听一听唱片上的
旋律。
过了一天,我们清早又到繁花似锦的蜜源地段去。孩子们倾听蜜蜂的竖琴声,试图捕
捉到雄蜂的嗡鸣。在此之前他们觉得很平常的东西,现在显示出美来——这就是音乐的魅
力。
10.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读后感
人说:读书足以移情,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
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
的。这句话说得一点也不假,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就是
一次与大师的对话,与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难得的精神之旅,同时也会让人收获非浅。
通过认真研读《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首先,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
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在发生很大的转变,结合新纲要中提出的“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
念,在学习新课程之后,我们的教学活动近年来以“探索型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展开。在
“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幼儿自发参与、自主学习、自由表达,获得了自身的发展,积累
了许多有意义的经验。这是一个具有发展潜质和蓬勃生命力的活动形式,它给幼儿园素质
启蒙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近年来的学习与实践,也使我们老师对主题活动有了认
识,对新纲要有了新的理解。
1、主题活动以幼儿为中心。
幼儿是探索型主题活动中的“主体”,让幼儿在公开无限制环境中,允许自由学习、
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幼儿有意义的学习经验往往是在开放的时间和空间中获得的。幼儿
有意义的学习所要得到的东西,常常不是依靠每天一二节集体教学活动所能实现的。真正
有意义和有效的学习,可以打破单一性和封闭性,在时间与空间上充分地开放、在内容与
方式上充分地多元化,使幼儿能尽兴地探索、尽兴地活动,因此课程设计应基于幼儿的兴
趣和天赋为中心,追随幼儿的经验与生活。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幼儿需要的、感兴
趣的,尤其是随时随地在其生活、学习过程中产生和发现的,又是他们急于想知道或解决
的问题,被及时地纳入课程和活动中来。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的经验受到了真正的重
视,幼儿的学习与他们的真实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我们看到,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幼儿自主生成、自主探索的主题,大都是幼儿
感兴趣的事物、幼儿觉得奇怪的现象、幼儿感到困惑的问题,如在“新年”这一主题中,
通过对幼儿询问:“你喜欢过新年吗?”“为什么喜欢过新年?”“过新年的时候你最喜
欢做什么?”通过这些话题,得出幼儿最感兴趣的内容,从而从“外国人过新年”、“新
年服装”、“新年里的活动”等活动便在幼儿的兴趣下铺展开来。当活动的.主题和内容是
幼儿所喜欢的、所感兴趣的时候,幼儿就会积极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并有效地去
同化外部世界,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探索型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使我们对幼儿园课
程向儿童生活回归有了新的启示。
2、鼓励幼儿主动学习。
幼儿有学习的需要,也有学习的潜能。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的学习,幼儿变被动
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性学习”为“探索型学习”。这种探索性、直接体验式的学习
方式强调的是注重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经验水平、思维方式,能动地与周围的环境进行
直接的“对话”。如在主题“我要上小学”中,幼儿对小学生的生活、学习产生了诸多的
疑问,我组织了一次采访活动,让幼儿带着问题,到小学里去,亲眼看个明白,亲自去问
小学生和小学老师,去寻求自己想要的答案。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有充分的支配权,因
而他们的学习也就更自主、更快乐。
3、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模式
探索型主题活动的活动的空间是多元的。幼儿学习的地点不再限于教室、幼儿园,而
是指向更广阔的空间。超市里的调查、农田里的收集、小学里的访问……幼儿们在活动中
去体验、去尝试、去发现、去收获。幼儿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也是多元的。清新、有趣
的探索活动,决定了其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必然具有多样性的。根据不同阶段幼儿的发展
水平和不同个体的认知、情感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如:调查访问、动手制
作、模拟体验、问题讨论等等。期间,幼儿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从被动思维
到主动思维;从封闭式思维到开放式思维;从单向思维到多元思维……
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依幼儿的发展、兴趣、经验、认知以及不同的主题,布置丰富的
学习环境、提供活动材料,让幼儿主动去实验、操作以及不断发现。因此活动也不拘泥任
何教学形式,集体活动,分组教学和个别化的区角活动等,教师亦可由幼儿学习过程中了
解并比较幼儿差异性,而引用不同的教学法。例如:我们看到班里的孩子特别喜欢玩棋类
游戏飞行棋、跳棋等等,课间孩子们经常三五成群,或桌子上,或地上,聚在一起掷小骰
子玩棋。看到孩子们对棋类游戏如此感兴趣,联想到正在开展的主题活动“开心一刻”,
灵光一闪,主题大棋应运而生。我们把废旧报纸做成跳棋格子铺在地上,将主题活动中的
各种开心不开心的事以及各种情绪设计成跳棋中的障碍或好运,而幼儿就是棋子,在大大
的棋盘上跳跃。这个游戏既融合了主题活动中的内容,又顺应幼儿的兴趣、需求,给幼儿
一种前所未有的身临其境的游戏感觉。
总之,主题活动的探索过程是幼儿不断主动学习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在发展中实施
教育,教育能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其次,在读书活动中,更深的感受到爱心的重要,育人之道,爱心为先。教育家高震
东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
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为
能唤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它就不成其为教育。要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爱几乎是惟一
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什么条件下知识才能触动学生个人的精神世界,
才能成为一个人所珍视的智力财富和道德财富呢?只有在这样的财富下——用形象的话来
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想
把自己的孩子交给怎样的老师来培育,你自己就做这样的老师吧!是的,老师,请把美好
的笑容带到学校,把对人与对世界的良好期盼带到同事们和孩子们面前,像孩子一样瞪着
好奇的眼睛清点知识;把游戏这一人类最古老的快乐的方式引入课堂;把那些用了好些年
的训词换成赞美,换成幽默;把那些尘封在角落里的各种各样的表情丰富在脸上,用你的
脚尖轻盈地点地,听脚步声在走廊里击起快乐的回响。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
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
很有希望。”
“照亮学校的将永远不是升学率或者其他名和利的东西,而是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
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和对每个孩子作为无辜生命的深深的悲悯。怀
着爱与悲悯,我们不放弃,绝不放弃。让我们专著的神情告诉所有人,我们没有放弃。”
从这些话中我深深地感受到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成为他
们的良师益友的重要性。其实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
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他们,百花
齐放才能迎来满园的春色!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11:50: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5066512146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教育书籍读后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教育书籍读后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