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授课必备同步教案范例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写教案有利于
教师弄通教材内容,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科学、恰
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
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下面小编给大家带
来关于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
《苏州园林》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
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2、认知目标: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
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
(二)教学设想:(第一课时)
1、学习重点:总分式的结构和生动严密的语言。
2、教学方法、手段:利用幻灯等直观式教学手段,便于学生理解
课文。对学生掌握总分式结构进行学法指导。课堂教学力求讲练结合。
3、预习要求:
(1)粗读课文,给预习提示中加点的字注音,标注小节。
(2)思考问题:《故宫博物院》一课介绍御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
林”,由此可见苏州园林地位如何?(从文中找答案)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过《故宫博物院》,其中介绍皇家御
花园时称“进入苏州园林”,为什么皇家园林要和小小苏州城的园林
相仿?今天我们学习的《苏州园林》会给大家一个答案。(板书课题、
作者)
集体朗读预习提示,回答下列问题:
1、作者介绍:叶圣陶,苏州人,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体会。
2、苏州园林的特点:富有诗情画意,是艺术品。
3、学习重点:说明语言严密生动,运用总分式的结构。
展标:总分式的结构,严密生动的语言(分行板书教学目标)。
二、检查预习:
1、字词注音:请同学顺序读出,用幻灯片打出正确答案,集体朗
读两遍,标注到课文中。(补充的当堂注音)
轩榭、重峦叠嶂、丘壑、嶙峋、镂空、蔷薇。
补充:相间、斟酌、模样、对称、庸俗、阑干。
2、回答思考问题,导入课文学习:(预习布置粗读课文)
请学生回答思考问题,也就是我上一课就提出的问题,请学生用
文中的语句回答:“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三、分析总体结构
1、上面同学回答的很正确,就是课文第一小节听这句话
板书:各地园林的标本。这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地位。
下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看这一节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课文最后
一节说“不止这些”却又“不再多写了”,为什么?
开头总领全文。结尾留有余地,给人回味。
板书:不止这些。
2、那么苏州园林有什么独特之外,可成为各地园林的“标本”?
我们学过说明一个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请同学们集体朗读第二节,
找出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务必使……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板书: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说明这个特点从哪向个方面说明:(四个“讲究”)。
板书: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映衬近
景远景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
这样力求完美,目的是什么?愿游览者“如在图画中”。
3、请同学们速读3-6节,看看依次写了什么?和我们刚学的内容
有什么关系?3-6节依次照应第2节中的四个“讲究”。
4、仅从大处讲究能称得上是“完美”的图画吗?不能,还要从小
处注意处处体现画的完美。速读7-9节看看要注意什么?
7节:图画美8节:图案美9节:色彩美(板书)
5、从3-9节4个“讲究”、3个“注意”我们可以看出课文的主
体部分采用哪种结构形式?总说--分说
四、精读4、5两节:
1、根据图片看课文是怎样表现出苏州园林的特点,(4-5节为主)。
(1)这一节说明了什么?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2)哪一句是中心句?哪几句写假山,哪几句写池沼?这是哪种结构
形式?1句、2-3句、4-11句,总分式。
(3)写池沼除了写水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
还写了桥、石岸、花草、鱼。处处写“画”。
(4)“艺术”和“技术”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调换。概念层次高下不同文章重点突出的是前者。
(5)“雷同”能否用相同“相同”替换,为什么?
不能替换,感情色彩不同。
小结:总分式结构(中心句—支撑句),说明语言的严密性(板书在
教学目标上)
2、自读第五节回答问题(不讨论,根据第四节为例做)
(1)结构形式?(怎么找出来的?)总分式(第一句中心句,下面分说了
栽种和修剪两部分)。
(2)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描写、议论、说明。
这些体现了说明语言生动性。
五、总结:(回应教学目标,时间允许完成练习)
1、根据说明事物的特征安排结构。
2、说明语言的多样性体现在:以说明为主兼顾其他表现形式;运
用概括和描述性的句子;用准确、周密、精确。
练习:课后练习三、四。
六、作业:抄写字词注音,完成课后练习一。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2
《台阶》
知识目标: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能力目标: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重点难点: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导引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教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不知道大家发觉没有,这一单元其实都是写小人物、低微身份的
人的经历、感受和事情。我这里恰巧有一篇关于卑微事物或人的论述,
大家听一下。(朗读文章。见附录。)
任何一种卑微的事物,其韧性都是最强的。无论人、事物。如同
小草、如同蚂蚁,也如果卑微的你我他,还有“我”那平凡的父亲??
二、整体感知。
1、个人的家乡都有些独特的风俗,那麽,本文中一个独特的风俗
或讲究是什麽?
台阶高,就意味着,屋主人的地位高。
2、换句话讲,父亲为什麽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
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
(其实,这和第一问是一道题。只是,大多数同学都不能很好的运
用联想思维。)
这里补充一下关于马斯罗的理论:人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
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联系本文,其实父亲也是对尊重的要求。这是其毕生的奋斗目标。
3、那麽父亲是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或他都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4、但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的简略,可造台阶反而很详细,
这是为什麽?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
造台阶要
详写。(这个问题,好学生可以回答出来。)
5、在父亲心理,新台阶的动工,就意味着“地位的提高”,我们
平时遇到父母升职等事时,都是举家欢庆的。那麽父亲是怎样庆贺
的?(放了四颗大鞭炮)
6、但是,父亲在放鞭炮时,他的神情是很有意思的。找出来,看
看他有什麽特色?
(71页)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
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一辈子低眉顺眼、老实厚道,高兴起来
也与众不同。一双手放在哪里都不是。
(这里要找出不难。但是,我明白去中的道理,孩子可能阅历浅,
还不能很完善的回答出来。
7、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
什麽?不对劲。台阶底,意味着经济地位地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
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
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8、其实,我认为这篇课文是可以删除一部分的,大家认为是哪一
部分?(这个题很有迷惑性。本来哪一部分都不该删除掉。但是,目的
是为了让他们找出其中必须存在的东西。也就是,这其中写的精彩的
部分。但是,还真有不少同学都找出了应该删除的部分。但也有的聪
明的孩子,说不应该删除,并且说明了自己的理由。虽然不很全面,
但都能谈到一点或两点关键的地方。)老屋的三级青石板的描写。
9、你看都罗嗦了些什麽?
1)、来历——体壮如牛,(与后面,闪了腰作对比。)
2)、粗糙——经济条件差。
3)、我跳上跳下——我年幼,新屋盖好,我“长成大人”,所用
时间之长。
4)、脚板——终年辛劳;说明家庭的穷困。
10、你说这样写有必要吗?为什麽?
当然。因为都与后面有着紧密的联系。并且都对后面的情节起对
比或反衬的作用。
11、具体来理解两个句子:
1)、“父亲坐在绿荫里,??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为何不用心理描写?
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
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
也叫人羡慕。另一方面,第一人称,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
以形写神。
2)、父亲回来时,为什麽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麽理解?
父亲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
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一切,
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12、简述一下了父親造屋的前因後果。故事梗概述一下,父亲造
屋的前因后果。(故事梗概)他为此付出的代价是什麽?
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13、那麽这样做值吗?
学生谈自己的价值观。
14、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
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
不拔的毅力。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
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
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15、谈谈你心目中的父亲。两相比较,你有怎样的感受。
一、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
二、完成课后习题。
三、拓展延伸。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3
《周亚夫军细柳》
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品味意蕴丰富的语言
3.学习本文对比的写法
4.理解周亚夫之“真”
教学重点: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
2.学习本文对比的写人叙事技巧。
教学难点:反复对文章语言进行比较鉴赏,层层深入地体会周亚
夫的“真”。
教学创意:
1.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2.给足空间,渗透方法:
3.融入文化,一体四面。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预习
(一)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将自学时无法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
(三)搜集与细柳营相关诗词。
二、激疑导入
(一)同学们,课前咱们要求搜集与细柳营相关的诗句,谁来分享一
下?
学生分享,教师可做补充。
(二)激疑:同学们搜集的诗句真不少!显然“细柳营”是备受文人
们青睐的。但一个小小的军营,究竟有何魅力能让那么多文人骚客另
眼相待呢?让我们走进《周亚夫军细柳》去一探究竟吧!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导入的设计意图一方面是帮助学生积累相
关诗词,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教师可提前整理部分
易于理解的诗词,展示在PPT中,便于学生摘录。)
三、预习检测
(一)去句读朗读
1.去掉全文标点,请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跟读并纠错。
2.全班齐读课文。
(二)配图讲故事
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本文内容。
展示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请学生给图片配文。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针对课前预习而设,旨在检测学生
预习的效果,对课文内容做整体上的梳理。教师在纠正字音时,可以
分析错误的原因,深究字词背后的语言依据,扩充语文知识,图片出
示的顺序可以打乱,以进一步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程度。)
四、学生质疑
(一)合作学习,互助释疑
学生组内交流预习时做了记号的疑难词句,互助释疑。
(二)班级交流,质疑问难
学生以组为单位提出仍无法理解的问题,全班共同解决或教师指
导解决。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该环节渗透了本课教学的核心理念“以学
定教”,即教学的起点是基于“学生需要的”而非“教师能教的”。
设计以上两个任务,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梳理出重
点文言字词。在指导过程中,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字词,教师要注意
引导学生勾连所学知识,提高其知识迁移能力。)
五、教师补遗
(一)教师提问,学生自主思考
1.“吾欲入劳军”中的“欲”如何翻译?
2.“亚夫乃传言开壁门”中的“乃”翻译为“于是”还是“才”比
较好?
3.“军中不得驱驰”中的“不得”如何翻译?
(二)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明确:
1.“欲”这里常翻译为“想”或“要”,皆属同一义项。但翻译成
“想”比翻译成“要”更为合理。就语境来看,文帝是尊重与配合周
亚夫的,翻译为“要”则稍显强势了。
2.“乃”翻译成“才”为好。文帝劳军,先至霸上、棘门,周亚夫
身为大将,消息灵通,且细柳与前两营不远,故他不可能不知文帝将
至。然而他始终未有通融,直至文帝按正规程序请示。可见用“才”
方能贴合此语境。
3.“得”可翻译为“能够”、“可以”等,表示情况允许。但结合
语境,“将军约”和“军中”皆在强调这里是军营,军营有军营的规
矩,规矩就得遵循。故而“不得”翻译成“不准”远比“不能够”更
能彰显军令的。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是对上一环节的补充与深化。“阅
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作
为平等中的首席,也有权说出自己的理解。且教师基于自身认知水平,
他所能看到的,往往会高于学生,故而能引领学生看到更远。通过本
环节的学习,学生对文意的理解会更为准确,也更能体会到文章语言
的考究,并为下一课时人物形象的把握张本。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引
导学生结合语境进行分析,培养其语境意识。)
六、字词梳理
(一)请同学们按照以下提示,梳理本课词语并记忆。
1.字形生僻的词语(注音)
2.字义与之前所学不同的词语(释义)
3.其它新学的常用词语(释义)
(二)教师总结
明确:
字形生僻的词语:棘(jí)、彀(gòu)、曩(nǎng)
字义与之前所学不同的词语:
军(驻军)、劳(慰问)、居(经过)、之(到)、固(一定)、且(将要)
其它新学的常用词语:
已而(不久)、被(同“披”,穿着)、无何(不久)、揖(拱手行礼)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该环节是本课的收束环节,旨在让学生明
晰本课所学,并积累文言词语,落实单元目标的要求。)
七、板书设计
欲:想
乃:才
不得:不准
第二课时
一、切入
(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把握了本文的主要内容。现在大
家知道细柳营的魅力在何处了吗?
明确:周亚夫
(二)文中有对周亚夫的评价吗?请找出来,读一读。
明确:嗟乎,此真将军矣!
(设计意图及教学建议:本环节目的有三,一是回扣第一课时的导
入,将本课学习引向周亚夫其人:二是找出本文关键句,切入文本:
三是与本课收束环节呼应。第一个问题,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勾连《陋
室铭》。若学生回答的是细柳营戒备森严或军纪严明,亦可引导其归
因为周亚夫治军有方,此皆可为后续学习张本。“嗟乎”一句,读是
关键,为收束环节再读此句做铺垫。)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渴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
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一)导入:
一、导入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
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今天学习他一篇文章,
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检查预习:
三、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请举手?
很简单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个受难家庭就是我们祖国呀!那可恶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
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空
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都多都精彩。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地方?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语句。
2)、讽刺劫掠者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民族想象力所能产生一切成就。
3)、是幻想某种规模巨大典范。
(这个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讲。我觉得他们没必要分得这麽详细。也
不知道到底对不对。)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
不准确。)
6、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
样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出色,光荣,他们
期待是雨果对英法这个胜利给予盛大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
形容强盗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
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口吻,有辛辣讽刺意味。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人,他是站在谁立场上?
人类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立场,中国立场,或者是人民立场等
等。)
8、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第一态度是什麽?(有个学生
说,我会原谅他,再给他一次机会。)是,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
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什麽品质?
清醒头脑,正直良知,公正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博大胸怀与高尚品格。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感想。
课后记:先用有趣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
就好理解了
四、小结。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5
《孟子》
【教学目标】
1.准确翻译和背诵全文。
2.品味孟子的论辩艺术,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课前预习】
1.根据课下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
2.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思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能用普通话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
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国威;然而在此之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
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
越王最终还是重蹈了吴王的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
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起去探
究其中的原因吧。
二、朗读课文
正音释义:
畎(quǎn)亩:田地。
曾(zēng)益:增加。
拂(bì)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三、读出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
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四、理解词义
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圈点勾画出应该重点理解的词语,然后学
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
借助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自主解释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1)常见实词
①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任用、选拔;捣土用的杵。
②孙叔敖举于士:狱官。
(2)常用虚词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②而后作:表承接。
③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④征于色:在。
(3)一词多义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发于声(表现)
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4)词类活用
①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②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③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贫困)
④所以动心忍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
⑤所以动心忍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忍)
⑥行拂乱其所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
五、疏通全文
先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说说课文的大意,之后同桌之间可以互
相合作,一个同学朗读原文,另一个同学翻译意思,这样,逐句说一
遍。之后,我们请出一组同桌在全班读一读,说一说。注意下列要求:
读:读准字音,流畅自然,节奏合理。
说:意思明确,条理清晰,语言通顺。
组织学生说课文大意:
第一段:舜本来在历山耕田,后来被尧起用,成为尧的继承人。
傅说本来在傅岩替人筑墙,后被殷王武丁任用为相。胶鬲本来以贩卖
鱼盐为生,后受到周文王的举荐,做了纣王的大臣。管夷吾被囚禁在
监狱里,得到鲍叔牙的推荐,被齐桓公任用为相。孙叔敖在海滨隐居,
被楚庄王任用为相。百里奚身为奴隶,被秦穆公赎回来用为大夫。所
以,上天要降下重大责任给这个人的时候,必定使他的心志困苦,使
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在他做事的
时候,又使他的所作所为受到阻挠,以上那些遭遇,都是用来使他的
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本来所欠缺的能力。
第二段: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知道改过。内心困苦,思虑
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
们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
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的威胁和外来的忧患,这样的国家
常常会招致灭亡。由此可知,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
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六、诵读课文
请同学们再听一遍课文的录音,听完后,根据感受反复诵读课文。
七、背诵全文
反复朗读直至能背课文,要求准确、熟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分析思路,品味孟子的论辩艺术。
2.客观评价,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理解了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并在这个基础上翻译了
全文,还朗读并背诵了全文。这节课,我们要继续深入学习,了解本
文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议论的,并从中去品味、欣赏孟子文章的
风格。
二、理清思路
1.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列举了六个人物: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
他们虽然出身卑微,历经了苦难的磨炼,但都被提拔任用,有了一番
作为。列举六位名人的事例,为论点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使文章富
有气势,增强说服力。
2.第一段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明确: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是人”指文章开头所列举的六个
人及与之相类似的其他人或能担负重任、有所作为的人。作者认为人
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须经受苦难的磨炼。这一段中有振聋发聩的名
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几句
话告诉人们:所有将来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都必然要在内心和身体
各方面经受一番痛苦与曲折的磨炼,并以此来增长自己的才干。以后
再碰到类似的困难和挫折,便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
3.第二段论证的是什么?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
明确:论证了经受磨炼的益处。是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的。正面:
个人作为——人处困境才能奋发有为。反面:治理国家——国无忧患
易遭灭亡。
4.文章最后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是全文的总结,揭示了中心论点。
三、梳理全文
1.这篇短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这篇短文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
法。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罗列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
例,等等。
2.简述作者的论证思路。
明确:第一段首先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
重任并作出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炼的,
为下文得出结论提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之后论述了人要担负重任,
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先在思想、生活、行为等方面受一番艰苦
磨炼的道理。第二段论述了人处于困境中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往遭
到灭亡的道理。最后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探讨交流
1.你认为孟子这篇文章的思想对我们仍有什么可贵的启发意义?
明确:孟子文中所说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
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
面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担当“大
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
才能不是天生的,而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
来。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
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在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
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
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一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
子指出拥有贤臣,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极端重要,这关系
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
邪当道,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2.以“我心目中的孟子”为话题来探究一下孟子究竟是怎样的人。
明确:孟子本人是个讲大义、有气节的人。他履行了“富贵不能
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原则,从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表明了他的处世态度。
孟子是个仁义之人。“仁政”是他一生不懈的追求。有仁义,相
关者都会受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受益。“义”作为一种道德规
范,约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体、民众的大利。他提倡“老吾老以及
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民同乐”等民本思想。
孟子是一个心怀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
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宏愿伟志。他为实现
自己的理想遭遇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现出强烈的使命感,展露出以天
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孟子是一个聪明机智、豪爽直率的辩论家。他义正词严,直言不
讳,敢于抨击统治者,展示了一个无私无畏的辩论家的形象。孟子以
自己的行为实践着自己的人生主张。
五、迁移延伸
请同学们联系现实生活,联系实际,谈谈对艰苦奋斗、忧患意识
的认识,搜集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古今中外同类
型的事例。全班交流,并积累在摘抄本上
八年级语文授课必备同步教案下册范例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11:12: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50434521427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