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高一必修二)
唐华
设计说明
1、指导思想
本设计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立足于培养学生识记理解古汉语知识和鉴赏古
典文学作品的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深入探
究的良好习惯。
2、教学设想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也是乐府诗中的一朵奇葩,在
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对于这样一篇经典名作,我认为应该不惜时
间精读细研,因此我确定用三课时完成。
本单元的话题为“爱的生命的乐章”,与单元话题相一致,我把本课的教学
重点确定为:理解青年男女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封建礼教、专制家长摧残
青年男女爱情的罪恶。要深入理解这一重点问题,必须先扫清字词障碍,读懂
原文。本文写作年代离我们十分久远,文中有很多生词、古今异义词等文言知
识,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积累有关文言基础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
能力。另外,人物形象的塑造、思想价值的实现要借助于一定的写作手法,乐
府诗常用的赋、比、兴手法也应是学习的内容之一。因此,我确定了这样三个
方面的学习目标。
疏通文意,学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学生依靠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基本可以
完成,因此可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行解决为主,教师可
就疑难问题略作指导。重点目标的实现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采用问题研讨
的方式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作品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难点(起兴手法)
的突破可引导学生拓展联想,用学生较为熟悉的例子帮助他们理解。
3、本设计的特点
本设计没有刻意求新,而是重在扎实严谨上作文章。教学内容的安排由易
到难;各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过渡严谨自然。教学活动突出了学生
的主体地位。
《孔雀东南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实词、多义词、偏义复词、古今异义词、互
文等,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刘兰芝、焦仲卿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封建礼教、
专制家长摧残青年男女爱情幸福的罪恶,深入理解作品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
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价值观
3、了解乐府诗歌的常用表现手法赋、比、兴
教学重点:刘兰芝、焦仲卿对爱情的执著追求和封建礼教、专制家长摧残
青年男女爱情幸福的罪恶
教学难点:赋、比、兴手法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内容:疏通文本,理清情节结构,初步认识作品思想内涵
活动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写下无数优美的诗篇讴
歌美丽的爱情。但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
冷漠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遭到
了无情的摧残,从而造成了一幕幕爱情悲剧。今天就让我们走近焦仲卿和
刘兰芝的爱情悲剧,感受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和这种制度下的青年男女对爱情的
不屈追求。
篇二: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孔雀东南飞》教案(八)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
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
德育目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
活的罪恶,培养学生珍爱生活,敢于和一切腐朽势力作斗争的情操。
●教学重点1.理清叙事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2.了解叙事诗中通过
人物对话揭示人物形象的艺术性。
●教学难点1.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2.背诵课
文。●教学方法1.运用诵读法,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初步体味人物的思想
感情及性格特点。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感情认识上升到理
性认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了解“汉乐府”的有关知识。2.梳理诗歌的故事情节。
3.朗诵课文,学习课文的“开端”及“发展”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观看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最后几组镜头,并配以小
提琴曲《梁祝》。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画面上演绎的故事吗?
明确:《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一个封建社会中男女青年的悲剧爱情故
事。像这样的故事,在封建时代不足为奇,我们现在就要看到另一个爱情悲剧
故事《孔雀东南飞》。板书:孔雀东南飞
二、解题显示:1.《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
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
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焦仲卿妻》,最
早见于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357句,
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2.
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
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
“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整体把握课文1.听录音,朗读课文。2.学习诗前的小序,概括其内
容。明确: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
缘由。
3.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明确诗歌的写作顺序、线索、概括诗歌的内容。
明确:本诗以时间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
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
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
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情节。板书
明确: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兰芝被遣归。
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夫妻誓别。
进一步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兰芝抗婚。
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双双殉情。
尾声(从“两家求合葬”到“戒之慎勿忘”):告诫后人。
2.提问:诗歌开头的两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用有二:首先借鸟起兴,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其次以孔
雀失偶,徘徊反顾为全篇定下深沉悲哀的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悲剧气
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3.研读“开端”部分。
(1)集体朗诵第一部分
(2)提问:诗歌以刘兰芝自请遣归的陈辞作为开篇,开门见山地揭示出她
同焦母之间的矛盾。兰芝自述她十三岁至十七岁待字闺中的生活经历,意在表
明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明确:运用铺陈排比,自述生活经历,表明:一方面兰芝有着良好的家庭
教养及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另一方面证明“女行无偏斜”,焦母对
她的责难毫无道理。
(3)要求学生体味“非为织作迟及时相遣归”这几句话中表现出来的人物性
格。
明确:从兰芝的陈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她那决不忍辱苟且的刚强性格,我
们还可从“君家妇难为”和“徒留无所施”等直白中,也可看出她对造成事端的原
委和事态的发展有着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判断,这是一个头脑清醒又具有强烈
反抗精神的我国古代女性形象。
4.研读“发展”部分。
(1)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概说这部分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明确:仲卿对兰芝自请遣归的态度;兰芝遣归时打扮及她和婆婆、小姑的
告别;兰芝和仲卿话别,相约来日三个方面的内容。
(2)体味仲卿对她母亲及兰芝的对话,谈谈其作用。明确:作用有三:
第一,通过仲卿之口证实兰芝是无辜被遣,并表现了兰芝和仲卿夫妻恩
爱。
第二,初次展示了焦仲卿懦弱的性格。他虽然很爱兰芝,对爱情忠贞不
二,但在他母亲的逼迫下,不敢反抗,只好休了兰芝,对未来还抱有一丝幻
想。
第三,塑造了一个专断蛮狠,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焦母对儿子
的请求,不为所动,反而勃然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A吾已失恩
义,会不相从许A”显得专断而又顽固。但也颇有心计,训斥之后又抚慰仲卿: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A”企图以此打动仲卿,
动摇他对爱情的专一态度。
(3)要求学生集体朗诵“鸡鸣外欲曙涕落百余行”这一部分,讨论:这一部
分写兰芝严妆,和婆婆告别,和小姑告别,有何作用?
明确:兰芝严妆:运用一连串的夸张性的铺陈排比,旨在写她的美,更表
现了她的从容镇定,兰芝用自己美,向丈夫表达了自己对他的爱,向婆婆表示
了她的无辜和坚强。和婆婆告别:表现了她从容镇定,不卑不亢,“本自无教
训,兼愧贵家子,”这番话表面上是自谦自责,实际上是柔中寓刚,与那个“怒
不止”的婆婆在修养和性格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与小姑告别:“泪落连珠子。”
因为她看着小姑长大,现在一旦离别,不觉悲从中来,这泪水中既有同小姑朝
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归的悲愤。而一旦登车去,那无法抑制也
无须再掩饰的悲伤使她终于失声痛哭起来。至此,兰芝那倔强而又善良的性格
以及她对小姑、对仲卿依依难舍的深情得到了细腻而又充分地表现。
(4)提问:“夫妻誓别”这一情节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有两个作用:首先,它再次强调了这对新婚夫妇感情上的互相理
解,互相眷念,他们的分别,非是己愿,而是逼迫,这就为后面写他俩的殉情
奠下了基石。其次,在分别之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
途的忧虑,担心自己那个性情暴烈的兄长“恐不如我意”,这为下文的兄长逼
嫁,以死践盟等情节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个必不可少的过
渡段落。
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开端”和“发展”部分,人物的性
情及悲剧剧情初现端倪,结局我们将在下一节课揭晓。
六、课堂练习出示投影:
1.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郁郁登郡门郁郁:繁盛的样子。B.交语束装束交语:互相交流,说
话。
C.登即相许和登:立刻;许和:应许。D.好自相扶将扶将:服侍的意
思。
2.古诗文中为了使语句整齐,在彼此相对的文句中,常使前后词语互相呼
应,在意义上互补,而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叫“互文”,选出下列句子没有“互
文”的一项()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B.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C.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D.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3.下面几句诗的用意是什么?选出正确的一项()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
A.向仲卿倾诉悲苦之情,略含埋怨。B.称赞自己的丈夫,忠于职守。
C.带着悲苦心情,回忆坚贞的爱情。D.说明夫妇分离的潜在原因。
答案:1.B2.C3.A简析:1题B项中交语应解释为“互相传告”。2题C
句的意思为“每件物品各不相同,都放在箱子里”不是“互文”。3题中的四句是
兰芝向仲卿陈述
二人的婚后生活,虽然她尽心尽力,但是不得婆婆喜欢,B、C、D三种理
解均不妥。
七、布置作业1.背诵“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一部分。
2.阅读课文后所附“汉乐府”的有关资料,对“汉乐府”有个大致的了解。
3.朗诵课文,对课文的人物对话多加揣摩。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学习课文的“进一步发展”“高潮”“结局”部分。
2.总结主要人物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一、检查“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一部分的背诵
二、重、难点突破过程
1.研习课文的“进一步发展”部分
在我国封建时代,女子被丈夫休回娘家,她今后的生活是不难想象的:伴
随她的将是屈辱、孤独和凄凉。那么,兰芝回娘家后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的
呢?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这一部分,进行概括。
明确:(1)首先写了兰芝回家后母亲的态度。“进退无颜仪”五个字把兰芝
被遣归家初见母亲时伤心、羞愧、委曲等复杂心理和难以描摹的神态生动而准
确地表现出来。母亲初见兰芝“大附掌”,把母亲的惊诧心酸之状描画的活灵活
现,但听了女儿的陈述,母亲理解了女儿,但悲伤不已。
提问:兰芝母亲在此处重复兰芝开头的话“十三教汝织”一段有没有必要?
为什么?明确:这几句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强调和加深。它再次反映了兰
芝婆婆的专横无理,当然也表现了母亲的关心和爱护。
(2)其次写兄长逼迫兰芝嫁给太守家。兰芝被休,上门求婚的络绎不绝,
足以证明兰芝的美丽和修养。①在这一部分内容,着重表现了兰芝兄长这个
人物,作者主要是通过他的语言来揭示其性格的,要求学生诵读刘兄的语言,
分析其性格特征。
明确: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质问:“作事何
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
胁:“不嫁义朗体,其往欲何云?”短短几句,把一个自私横暴,趋炎附势的阿
兄形象刻画得十分深刻和逼真。
②面对兄长的威逼利诱,兰芝一口应婚,这与她对母亲的态度形成鲜明的
对比,为什么?要求学生体味一下兰芝此时的心理。
明确:兰芝这样做,才符合她的性格特征,也是兰芝忠于爱情、反抗封建
礼教的思想行为合乎逻辑的发展。因为她对阿兄的性格为人了如指掌,她知道
哀求不会有效,而且她也不屑去哀求,她的突然允诺,是对前途完全绝望的表
现,是不动声色拿定了主意,决心以死来抗议吃人的封建势力。所以表面上是
突然,实际上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成竹在胸的表现,我们从兰芝的突然允诺
中已预感到要发生非常事件了。
(3)再者写了太守家为婚事的铺排。
提问:作者运用铺陈和排比大肆渲染太守家对婚事的排场,其用意是什
么?
明确:反衬兰芝的痛苦、孤独和凄凉。
2.研习“高潮”部分
仲卿闻听兰芝再婚,赶来相见,要求学生集体朗诵“府吏闻此变自挂东南
枝”这一部分,体会两人的生死爱情,讨论:兰芝和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
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
什么?
明确: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性格发展。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
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很决绝。仲卿出身于官宦
世家,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
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
3.研习“尾声”部分
要求学生集体诵读这一部分。
提问:诗歌的结尾处写兰芝、仲卿魂化为鸟、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象这样
的结尾,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如《梁祝》中的“化蝶”。同学们可
讨论一下,这样写表达了人们什么样的愿望?
明确: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三、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分析总结主人公刘兰芝、焦仲卿的性格特点
明确:刘兰芝,作者是把她作为我国古代劳动妇女的优秀代表来刻画的。
她勤劳能干:“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
匹”;她也很有教养,这不光表现在她会弹箜篌、诵诗书,而且也表现在她对焦
母谦逊有礼、不卑不亢的态度上;她与小姑话别时,“泪落连珠子”,表现了她
的善良和友爱;她对仲卿爱情专一,惜别时留下箱笼,分手时蒲苇为喻直至发
出“黄泉下相见”的铮铮誓约,表现了她的倔强、坚贞、不慕富贵、忠于爱情等
可贵品格;她遇事有主见,不同意仲卿“复来还”的幻想,慨然允诺太守家的求
婚,这都表明了她对封建势力的本质有着清醒的认识和透彻的了解。是个鲜明
的人物形象。
焦仲卿的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但
是却不敢直接反抗破坏他爱情和幸福的母亲,违心地送走兰芝,但他又深爱着
兰芝,所以寄希望于“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当团圆之梦破灭之后,敢于
违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教,“自挂东南枝”,跟兰芝一样,是充满
了叛逆精神的。
板书:兰芝:坚强、持重、善良、忠于爱情,不为威迫所屈,不为荣华
所动。仲卿:懦弱、孝顺、忠于爱情、叛逆者。
四、课堂小结课文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
刘兰芝那样的女性,在《孔雀东南飞》之前,中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另
外,诗中作者还运用了抒情性的穿插,如“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举手长劳
劳,二情同依依”,等诗句,有助于对人物的处境和心情的深入刻画。
五、课堂练习出示投影:
篇三:2016-2017学年人教版必修二《孔雀东南飞》教案(三)
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二、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三、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
法。
【教学设想】
一、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
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
示主题思想;以“预习提示”为突破口,组织课堂教学。
二、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
式,影响深广。在教学本文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
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时数】2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明确: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②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
③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补充介绍: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
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
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
部古诗总集。
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考问题。
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
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
诗。)
②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怎样来表达主题思想
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
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
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
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
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三、释词。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教师需
要加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1.古今异义。
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四,教师点拨。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
生歧义。
2.一词多义。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五。
②教师点拨、归纳。
③指导学生除“思考和练习”题五外,再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
然后给予注音、释义、归类。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
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
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举例。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5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
题。
第1部分(1—2段)兰芝自诉开端揭示矛盾
第2部分(3—12段)遭遣盟誓发展推进矛盾
第3部分(13—22段)被迫改嫁继续发展继续推进矛盾
第4部分(24—32段)双双殉情高潮矛盾进入顶峰
第5部分(33段)鸳鸯和鸣结局解决矛盾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
2.在分析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全诗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避免拖沓。
3.概括内容,要求用最简短的话来介绍情节。
明确:诗歌前面的“序”是全诗内容最概括、最简洁的介绍。(教师结合
“序”进行讲解)
五、以设疑、析疑、释疑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汉乐府常用
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
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
什么关系?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
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
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
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
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
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
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
了横的铺陈。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
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
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
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
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
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
六、布置作业:
1.分析“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读音和词义。
2.给家里人讲述故事《孔雀东南飞》。
第二教时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叙事诗表现主题的方法和作品的思
想内涵。教学过程
一、结合语境,理解“黄泉共为友”。
1.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明确: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
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2.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人教版必修二:《孔雀东南飞》教案》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11:08: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5041332142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孔雀东南飞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孔雀东南飞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