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反抗期

更新时间:2023-03-11 10:46:10 阅读: 评论:0

劳动安全-真爱每一天

第一反抗期
2023年3月11日发(作者:态度决定命运)

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方法

菏泽一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一、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青春期”心理与行为的典型表现

(一)、“青春期”的人格发展特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这一阶段形成自己的接受教育的目标和职业目标,学习处理与生命意义有关的问题。

这阶段是形成“自我同一性”品质或可能出现“同一性混乱”时期。

“自我同一性”是在前4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进入“青春期”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这时的孩子生理发育迅速并带有成人的因素或色彩。思维复杂,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

这时的注意力学会转移——过去只看到自己,现在也看别人,追溯自己的过去,也在考虑未

来,注意别人是怎么看待、评价自己或拿别人对比自己,希望社会认同、接纳自己,以别人

为榜样,按照自己的理想推动自己的发展。他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形成“自我同一

性”特征的。

如果孩子在前几个阶段顺利地建立起“信赖”、“自主”、“创新”、“勤奋”的品质,这就可以

通过整合过程,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世界,比较容易地形成“同一性”的品质,可以无约束地

进入“青春期”。

一个人的“个性”即“人格”在这一时期初步或基本定型。在这个时期,个体能自我认识、

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成为不同于他人的独自具有的统一风格的自我。一个人的理想(包括

长大了充当什么社会角色,干什么事业等)一般也是在这个时期形成。如果“个性”发育、

发展得好,形成“忠诚”(于自己)即“自我同一性”的品质,他就有健康的“人格”。

所谓“忠诚”的品质,是指忠诚于自我的信念、价值观和“自我同一性”,而不是忠诚于包

括父母的外部环境。

反之,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同一性”,就会出现“同一性”混乱或扩散,就无法认知、

调节、控制自己,会陷入不适应状态,觉得难于理解别人、别人也不理解自己,经常处在犹

豫状态中,甚至会成为极度孤僻的人。

如果自己的价值观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会使自己难以正确认知自己,

进而使自己的“角色混乱”,以至不知道或不敢相信自己是谁,要干或在干什么。

在这个时期,父母绝对不能打骂孩子即从肉体到精神都不能伤害孩子。因为这样的伤害是对

孩子整个身心的否定,破坏了“青春期”的“自我同一性”;所以孩子就要自我维护。一个

明显的标志就是这时期的孩子“逆反”。父母说的对或错,他都不听;因为此时孩子关注的

不是对、错,而是父母是否要破坏自己的“同一性”,他要维护、忠诚于自己的这个“同一

性”。面对着否定自己的父母,孩子的“心门”关闭了;倘若打骂,孩子可能会离家出走。

所以,这一阶段的任务,在于发展“自我同一性”和防止“同一性”混乱或扩散。

(二)、一些中性或负性的典型心理与行为:“青春期”学生有许多典型的心理与行为,这些

心理与行为在其它年龄段是不显著甚至是没有的。如少女的“白日梦”、照镜子、无名烦恼、

感到没意思、倦怠症状等等;少男的烦恼、沉默、想出家遁世等等。

(三)、“青春期”的孩子,心理活动在“情感”与“理智”之间摇晃,“成人感”与“幼稚

性”的矛盾并存。

1、“反抗性”与“依赖性”共存。对一切都不愿顺从,特别是不愿听父母的话;但又希望从

父母处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2、“闭锁性”与“开放性”即“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对父母闭锁,认为与父母没有

共同语言,把要说的话写在日记里并锁在抽屉中;另一方面,在同龄中寻找知音,一旦找到,

必推心置腹,无话不谈。

3、“勇敢”与“怯懦”。“初生牛犊不怕虎”;但在公众场合不能坦然从容。

4、“高傲”与“自卑”。凭借一时一事下结论,因偶然的成功而沾沾自喜,或因偶然的失利

而认为自己无能。

5、“否定童年”与“眷恋童年”。希望别人承认自己已经长大,但又留恋童年的无忧无虑。

在沉重的学习压力面前感到惶恐,特别希望能像小时候那样自由并得到父母的庇护。

6、“强烈、狂暴性”与“温和、细腻性”共存。

7、情绪的“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

(四)“青春期”的孩子,其个性特点是不平衡性,往往是或极端或偏执,所以容易产生如

下的心理行为偏差。

1、心理生物性紊乱。如面部表情失控,歪曲现实或脱离与现实的联系,情感冷漠、对环境

不感兴趣,被害、夸大妄想,等等。

2、可能产生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躁狂症”、“焦虑症”、“抑郁症”和“神

经性厌食症”等。消极情绪的长期积累,是产生诸心病的重要原因。

3、可能产生“代沟”。孩子从开始步入“青春期”到满18岁或到完成学业、经济独立、成

家立业以前,同母亲是“交叉关系”并向“并列关系”过度。孩子一方面想摆脱母亲的控制,

一方面又因为自己不成熟的原因而摆脱不了,从生理到心理都是既依赖又独立。而母亲一方

面因为惯性想继续控制,一方面又感到力不从心控制不了了。这属于成长过程的矛盾冲突。

这种矛盾冲突,程度大小、时间长短而已,不可逾越。一般到了大学毕业前夕或参加了工作,

有的最晚在结婚后,就渐渐缓解或消失了。但这段时期,如果母子的冲突越来越严重、交叉

的幅度越来越小,便是“代沟”。

二、形成“青春期”心理(特别是产生反抗心理)与行为的主要原因

1、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一旦想法及行为

受挫、不能被现实接受,就产生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其行动的障碍来自成人特别是父母,

于是便产生了对成人特别是父母的反抗心理。

2、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

3、要求独立的意识过于迫切。将父母给予的生活上的关照及情感上的爱抚,视为获得独立

的障碍,把老师和社会其他成员的指导和教诲也看成是对自身发展的束缚。

4、反抗心理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否认自己的“儿童期”,以确认自己已是成熟的个体。

5、“青春期”既是孩子的“黄金期”,也是孩子的“危险期”

从心理成长角度说,人生有两个关键时期:一是3—4岁的“第一反抗期”,二是12—16—

18岁的“第二反抗期”(心理危机)。

“反抗心理”,是“青春期”孩子普遍存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对外在一切力

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

当孩子生长到十来岁时,由于他们对事物认识能力和世界观都正在初步形成,开始进入渴望

被理解、被尊重的时期;因而此时他们总会有一种“我已长大了”的感觉,时时处处都要表

现出独立、自强的个性。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开始产生要求提高独立程度的意愿及与异性交往

的新的需求。在人际交流方面,自然就不愿、也不便同父母在一起玩,不愿意与家长交流;

而是喜欢交家庭成员以外的伙伴,追星,模仿成人,特别是喜欢与同龄的异性在一起,开始

公开对对方表示好感甚至成双地走路、交谈、嬉戏打闹,去追求共同的志趣,即使是共同的

苦恼也一起分享。这才是正常现象。相反,天天围着父母转,父母会把“青春期”的青少年

当成幼儿园里的小朋友,孩子在心理方面永远也长不大。这反而是不正常的。

这时,社会对青少年的要求,也从对儿童(家庭的依附者)转变到对成人(家庭与社会的责

任者)这样的显著变化。这些变更在短时间内急剧发生,这就很容易使青少年来不及调适自

我心理,进而诱发出矛盾和冲突。这些心理的变化,对其智能水平、人格模式和品德的形成,

影响极大。

其实,“青春期”既是“危险期”,也是“黄金期”。特别是到了“青年初期”,更是人生求知、

求职、求爱的关键时候,往往三者一齐来。有人兼而得之;有人顾此失彼;一旦处理不当、

适应不良,会三败俱来。所以,一方面,孩子自己要有适应社会包括接受挫折的能力;另一

方面,就看怎么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和疏导。

三、家长和老师常常走不进孩子的心灵里,殊不知青少年有三道“心理防线”

第一道是“情绪防线”:亲子或师生对话,首先不在于你说得、批评得对不对,而在于是否

在平等的前提下沟通。你居高临下,孩子就情绪抵触,不买你的帐。

第二道是“事实防线”:如果说老师是因为要面对一个班的学生,时间、精力不允许,所以

难免会“不问青红皂白”;那末,父母可是面对一个孩子呀,孩子回到家来要允许他辩解,

不管是否有掩饰,都要把孩子的话听完。

第三道是“理论防线”:家长、老师搞“训政”、讲大道理,是下策。如讲“现在不好好学习,

将来扫大街”。孩子的应对马上就是:“扫大街就扫大街!难道扫大街不是人干的吗?”

第一道防线打不开,第二、三道就别想打开。

四、教育孩子的三个原则:

1、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良好的关系不是过度亲密的、过度依恋的纠缠关系,而是一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尊重的

关系。

2、用成长、发展的眼光而不能用凝固的眼光看孩子。

3、教育方式大于教育的内容。

教育的正确或错误不重要,有效才重要。

五、父母教育青春期孩子的方法

1、“呵护”,主要是情感的,而不是物质的;主要是对心理的,而不是对生理的。

2、不要控制,“控制”孩子,是母亲的一种“远祖潜意识”——所谓“远祖(集体)潜意识”,

就是人类在种族进化中所遗留下来的共同心理现象,是从原始社会以来本民族的老祖宗那里

“遗传”而来的。如人类怕黑暗、蛇等猛兽、洪水、孤独、疾病等,又如男人有“大丈夫主

义”和“家长作风”、女人“妻管严”和“控制”孩子等。

如家长给孩子人生的设计、生活的亮点只有一个——“学习”。一旦失去学习的机会或“学

习不好”,人生便没有希望了。这使孩子生活兴趣范围变得非常狭窄,成为成长中的烦恼。

孩子18岁以前,委托父母抚育;18岁以后,是社会的,是孩子自己的!你有权利控制么?

你能永远控制么?你能控制得了么?

“控制”与“反控制”。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控制”越厉害,“反控制”或“逆反”就越

大,极限就是离家出走。

3、重孩子,让孩子主动选择。处于反抗期的孩子不喜欢别人吩咐他做某件事情或被迫接受

某种意见,——哪怕这意见和事情是正确的。这时,你可以把自己所期盼孩子接受的事情,

不露声色地与其它几种可能要做的事情摆在一起让他选择。这既表现了他的独立性,又往往

能心甘情愿地顺从你的建议,双方皆大欢喜。

4、搭个“梯子”,让孩子自然下台阶。如果孩子因故考试成绩一落千丈或有其它挫败,你一

定不能对他嘲笑讽刺;因为这会适得其反,迫使孩子走上反抗的“不归路”。而面对现实,

当顺其自然,听孩子倾诉,多安慰鼓励。

5、因势利导,让孩子尽兴地做完一件事。孩子玩得高兴的时候,父母打断而要求他做他不

愿意的事,这正是引起孩子对抗的导火线,会发展成与父母对抗,甚至采取极端之举。

6、对孩子好奇、保持兴趣。当孩子向你谈他感兴趣的问题时,应集中注意力听。

7、要表现出适当的无知,不管孩子提出什么不合理的、荒谬的要求,不能马上反驳他。不

同意孩子的意见,也要耐心听完,再以交换意见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8、学会对孩子示弱。家里的有些事也可以征求、听取孩子的意见,如果意见同家长的一致,

就以孩子的意见做出决定。这一来可以增加孩子的责任感,二来也促进家庭关系的协调。

9、无论孩子发生什么事情,家长都必须保持冷静,避免做出过激反应。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10:46: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50277021405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第一反抗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第一反抗期.pdf

标签:第一反抗期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 第一反抗期
    劳动安全-真爱每一天2023年3月11日发(作者:态度决定命运)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育方法菏泽一中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一、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青春期”心理与行为的典型表现(一)、“青春期”的人格发展特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这一阶段形成自己的接受教育的目标和职业目标,学习处理与生命意义有关的问题。这阶段是形成“自我同一性”品质或可能出现“同一性混乱”时期。“自我同一性”是在前4个阶段发
  • 0℃车厘子怎么保存时间长
  • 0℃家常名菜
  • 0℃香港流浮山
  • 0℃福州东站
  • 0℃甲骑具装
  • 0℃圣诞姜饼屋
  • 0℃辍朝
  • 0℃木耳莲子汤
  • 0℃策略管理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