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解读情感

更新时间:2023-03-11 10:44:20 阅读: 评论:0

吃什么败火-婚宴流程

解读情感
2023年3月11日发(作者:海信冰箱质量怎么样)

龙源期刊网

解读爱国诗的情感

作者:刘志英

来源:《高中生·高考指导》2010年第03期

一、爱国诗常见的情感类型

1,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的《过华清宫》。(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的《春

望》。(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

忧,如杜甫的《登楼》。

2,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的《龟虽寿》、陆游的《书愤》。(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

昌龄的《从军行》。(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4)山河沦丧的痛

苦,如陆游的《示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的

《水调歌头·赤壁怀古》。(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的《兵车行》。(7)理想不为人知的

愁苦心情,如屈原的《涉江》。

二、鉴赏爱国诗的方法

1,从内容和意境来体味诗歌情感

古人云:诗者,不过“情景两端”。在古诗歌中,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

活图景有机融合,形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的情感总是

通过一定的形象,营造某种意境表达出来的。因此,在阅读古诗时,考生应找出诗中所描写的

主要景物,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画面的色调,来体味其情感。诗歌以景传情,情

景交融。一般情况下,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但有时也用反衬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或以

哀景衬乐情。

2,从题材上来抓住诗歌情感

龙源期刊网

正像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题材一样。古典诗歌在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感情上也有着不同的

要求,所选题材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从题材角度分析诗歌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整体理解诗

歌,体味诗歌的情感。如爱国诗或歌颂边防将士誓死杀敌保疆,表达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或

渴望结束战乱。欢呼祖国统一,等等。

3,“知人论世”有助于了解诗歌传达的情感

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诗人的人生经

历、性格特点以及他所遭遇的时代,都会在他的诗歌中刻下深深的烙印。

4,4k时代特点来把握作者的情感

文如其人,一个时代的特征也通过这个时代的文学来体现。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

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5,通过“序”来体味诗歌情感

诗歌创作中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

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甚至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的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

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6,抓住诗眼,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旨趣

诗歌,尤其是中国的古典诗歌,讲究用极少的文字在极短的篇幅里表现尽可能多的内容,

这就要求诗歌特别讲究语言的凝练,讲究一字传神。于是,便有了“诗眼”之说。“诗之有眼,

犹人之有目也。”诗眼是洞察诗歌意旨的窗口,是诗歌的灵气所在。抓住诗眼对于领会诗歌的

意境和旨趣具有重要的作用。

7,注意诗歌中情感的复杂性

一般来说,每一个作者都有自己较固定的创作风格。浪漫主义的李白展现给人的是豪迈奔

放、明朗活泼的个性,而从杜甫现实主义的诗中,我们体味到的是忧国忧民的情感。但是,我

们要注意的是,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

感。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取

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豪放派的诗人也有情意缠绵的作

品,反之一样。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作品。

高考真题(200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龙源期刊网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

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

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

感情有何变化?

解析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层。写在黄鹤楼

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想当年”三字点目。“花遮柳护”四字极其

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第二层由“到而今”起笔,直到下片“千村寥落”止。写北

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形成强烈

对比。“铁骑满郊畿,风尘恶”,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兵安在?膏锋

锷”,“民安在?填沟壑”。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死无葬身之

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

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之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

第三层“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直写作者心中宿愿——领军北上,收复河山。最后

三句为第四层,写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

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

“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

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头收拾旧山

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

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到“却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

快。

(1)想当年,到而今。借代。(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3)

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入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

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10:44: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5026602140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解读情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解读情感.pdf

标签:解读情感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