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骑具装

更新时间:2023-03-11 10:43:03 阅读: 评论:0

自卑心理-孕妇能喝汽水吗

甲骑具装
2023年3月11日发(作者:年度工作总结怎么写)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冷兵器的种类和性能

三国两晋南北朝,从3世纪初形成三国鼎立局面起,直到6世纪末隋统一止,其间经历了近

4个世纪。在此期间,除了西晋灭吴以后的一个短暂时间外,我国都是处在若干政权割据的

时期。

在长达4个世纪的动荡中,边疆一些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而北方汉人往往南迁,各统治

集团的掠夺混战,不仅延长了分裂局面,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同时,也加速了兵器的更新发

展。在这一时期,不但刺杀力更强的槊取代戟成为主要的长格斗兵器,而且军队的防护能力

加强,一些新式铠甲、马具及重装骑兵也纷纷出现。并且,较之前代,吸收和运用了更多的

少数民族所有的文明。

1、社会变革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后,天下分崩离析,军阀割据混战,少数民族统治者挺进中原,各统治

集团争权夺利,混乱不止。从而使兵器的发展较之前代有了很多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①冶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兵器质量大为提高。一方面,在钢铁冶炼方面,已由块

炼铁初级百炼钢阶段,发展到以炒钢料锻打的百炼钢,并出现“杂炼生?”的灌钢工艺。北齐

时由晋代创造的进一步发展而成的灌钢法造出了著名的宿铁刀,此刀钢质柔韧坚硬,经久耐

用,可以“斩甲过三十扎”。另一方面,淬火工艺也日臻成熟,工匠已经掌握不同水质对淬火

功能的影响,如《太平御览》所引《蒲元传》记载,诸葛亮令蒲元在斜谷造刀,他认为“汉

水钝弱,不任淬火”,叫人取蜀江水,认为“蜀江爽烈,是谓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不料

取水之人,归途中在涪江将水器弄倒,只得取八升涪水补进。蒲元用之淬刀,马上发现问题,

“乃言杂涪水不可用。取水者犹捍言不杂。君以刀画水:‘杂八升,何故言不?’取水者方叩

头首服”。另外,此时还出现了用动物“尿”,“脂”淬不同部位的记载。尿中含盐,冷却快,

淬刃部锋利;脂性凉,冷却快,淬脊部韧性好。

②战争频繁促进了武器的革新。如此时的刀,刀形有了新的变化,江苏镇江东晋晚期

墓出土的三把铁刀,其中一把长77cm的铁刀,无环首,而是向后代装把式刀转变,刀锋变

阔,刀尖微翘,由原来狭直的斜方刀头向前锐后斜的形状过渡。另一把长46.5cm的铁刀出

现云形护手,柄部有圆銎,可接长柄。又如此时的盾,从出土的持盾武士俑及敦煌壁画来看,

此时的盾形以长方形大盾为主,中有脊棱,盾面正中饰以兽头饰,背面按有支架。另外,此

时疾病最大的进步是马蹬的发明和马鞍的完备。

③防护能力的加强与重骑兵的盛行。这一时期,战争频繁,消耗大量人口。这使得各

统治集团都更加注重对士兵防护能力大大增强。而由重铠甲防护骑兵装备了鞍,镫等马具并

配备了“具装”铠的战马组合而成的重骑兵也就成为了这一时期军队主力。

④民族融合在兵器变化中体现明显,如从朝阳北栗北沟8号墓,朝阳十二台乡砖厂

88M,朝阳袁台子晋墓和安阳孝民屯晋墓等出土的成套马具来看,鲜卑马具的制作走过了时

代的前列。再如以善用槊而著称于世的鲜卑族等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使得马槊在这时盛行一

时。

2、远射兵器

弩:魏晋以后重装骑兵出现,弩向着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的重型弩弓发展,有神弩,万

钧弩等名词,用绞车张开发射。所使用的箭也很长大,与长矛相似,每一射“辄洞穿三四人”。

在南京的秦淮河里,曾出土5件南朝时期制作的铜弩机,形态和结构虽然与当时通用的弩机

一样,具有外廓,悬刀,牛,枢,望山和牙,但是它的尺寸要大的多,弩机的铜廓长达三十

九厘米,悬刀全长近二十厘米。如按发掘出土的汉代弩机与弩臂的通常比例推算,安装这种

大型弩机的木弩臂,其长度至少在一百八十至二百二十六厘米左右,而所用的弩弓,则应长

近四百三十至五百四十厘米。这样巨大的弩,一个人的力气是不可能张机发射的,应用绞车

张开发射,它应是后代流行的车弩或库弩的前身。此外,据文献载三国时又有连弩,即可以

连续发射的弩。但可惜没有实物出土。

镞:这时的箭镞,大都是用钢制成,特别讲求穿甲力,《晋书》载:“刘曜武力过人,铁厚一

寸,射而洞子。”又“赫连勃勃以阿利性尤造五兵之器,精锐又甚,射甲不入,即斩弓人”。

从出土实物来看,这时的箭镞,除了原有的菱形镞,还出现了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平头镞等

形制。

3、长格斗兵器

戟:汉代的“卜”字形戟发展到此时,横出的戟枝折而上扬成为戟刺平行的叉刺,整个戟成为

一种双叉形戟。这种双叉形戟只能向前叉刺,丧失了传统的勾杀的性能,也可以说是向以扎

刺杀敌的矛类兵器靠近,而这种丧失原来特色的改变,正表明戟这种兵器的衰落,再加之其

不适于对付铠甲日益坚精的重状骑兵和具装铠的战马,但工艺却复杂费工,所以渐渐被槊所

取代,而只在步兵中使用。东晋永和十三年冬寿墓壁画中,步兵装备着双叉形戟和盾,而重

装骑兵,则执马槊。除此之外,戟本是中原汉族的传统兵器,而甲骑具装的兴起,与西晋以

后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分不开,而鲜卑族更是以善用槊而著称于世,这也是戟被槊取代的一

个重要原因。

槊:槊即为骑兵用的矛,在汉代已是骑兵使用的主要格斗兵器之一,其重要性仅次于戟。从

敦煌285,296等窑的壁画来看,这时的槊一方面是柄部加长,据《释名》一书所记,汉时

长丈八尺,到梁时制作的新式马槊,长两丈四尺,增长到汉槊长度的一倍多。另一方面是刃

部增长而且制成两刃,因而增强了效能。

4、短格斗兵器

剑:由于到东汉末年,剑就完全退出了实战行列,所以这时期出土的实物极少,且在壁画,

画像石等材料中也少有反映。但从文献资料中可知,此时的剑只剩下两项用途了。一是在舆

服制度中作为佩带饰的功能。于是只具有华美的外形就够用了,这样一来,从西晋起甚至改

用木剑。《晋书·舆服志》:“汉制,自天子至于百管,无不佩剑,其右惟朝带剑。晋世始代之

以木,贵者犹用玉首,贱者亦用蚌,金银,玳瑁为饰”。另一项用途是成为道教具有神秘色

彩的法器。陶弘景普通年间为梁武帝造神剑十三把,剑上分别刻有各种真人玉女名字,风伯

雨师形,蚩尤神形,星辰北斗二十八宿等,就是突出的例子。从为数不多的实物来看,这时

期由于与少数民族的兵器交流,剑的形制稍有变化,如北朝剑柄部较长,形制简单,剑格较

宽。

刀:这时期,刀的形制和制造要求和汉代基本相同,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制变化。由于重

装甲的盛行,就要求有更大劈斩力的刀形出现,所以从江苏镇江东晋晚期墓葬中出土的刀来

看,刀锋变阔,刀尖微翘,(以原先狭直的斜方刀头向前锐后斜的形状过渡)这就加强了刀

的劈斩能力。而且有把刀做出三形护手格,并在柄部有圆銎,以便插装木柄,这说明了刀从

前一时期单纯的短格斗兵器有向长格斗兵器发展的趋势,这也就是后来唐陌刀的雏形。另外,

此时刀鞘上装置两个带孔的?,用以贯带将刀吊挂于腰间。这种佩带刀剑的方法最初流行于

古波斯,这也反映了这时期我国对外交流的繁盛。

5、防护兵器及马具

铠甲:这时铠甲较之前朝防护力大大加强,出现多种形制的新形铠甲,如《太平御览》卷三

百五十三引诸葛亮《作刚铠教》:“敕作部皆五折刚铠”(甲片经五次迭锻而成)。曹植《先帝

赐臣铠表》,列举了黑光铠、明光铠、裲裆铠、环锁铠、马铠等名目。(《北堂书钞》卷二十

一引)。从各地出土实物和敦煌的壁画来看,西晋军队的甲胄主要为筩(筒)袖铠,把胸背

甲片联缀在一起,肩部有不长的筩袖,护头的兜鍪两侧有护耳,前额正当眉心处稍有下突,

顶部中心竖有长缨,此式传为诸葛亮时创制,实则东汉时已有之。“明光铠”一次的来源,据

说于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由于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

镜子。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两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

复杂的还有数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

马具:东汉时期,已经使用起部分防护作用的马甲,如保护马前胸的皮质“当胸”。到三国时

期,文献中已记载有全副马铠。自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时期,骑兵的作用大大提高,组建了

人和马都披铠甲的重甲骑兵──“甲骑具装”,马铠的结构也日趋完备,并从此称为“具装铠”

或“马具装”。具装铠有铁质的,也有皮质的,一般由保护马头的“面帘”、保护马颈的“鸡颈”、

保护马胸的“当胸”、保护躯干的“马身甲”、保护马臀的“搭后”以及竖在尾上的“寄生”6部分

组成,使战马除耳、目、口、鼻以及四肢、尾巴外露以外,全身都有铠甲的保护。从辽宁出

土的此时的鲜卑族墓中的马蹬,及有关武士俑来看,此时是出现马蹬,使得骑兵功效得到长

足发展,但此时基本为三角形单蹬

三、隋唐时冷兵器的种类和性能

隋唐时期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了300年的统一局面,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空前繁

荣阶段,特别是唐代,揭开了我国古代历史最为灿烂辉煌的篇章,它在政治,经济,文化,

军事上都非常繁盛。并在许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而且通过频繁的对外交流,深远地影

响着世界,尤其是日本,朝鲜等亚洲近邻。正因为如此,隋唐时的兵器也在前期的基础上得

以继续发展和创新,如前期盛行的槊向枪的发展。陌刀的出现及刀剑形制的基本完善,并传

播到日本,朝鲜等国,如从唐朝传到日本的“太刀”,不仅是当时日本官吏的佩物,也是军队

的主要装备兵器,在正仓院和四天王寺仍可者到唐代的太刀。

1、时代特征

隋唐时期终于结束了长达四百余年的大混乱时期,开创了前所未有的繁盛时期,在此300

年间维持了基本的统一局面,所以兵器也由以前的只注重实用向豪华,精巧转变,如初唐的

铠甲基本保持着六朝以来的样式和形制,但发展到盛唐时,已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

变成为美丽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安史之乱”后,才重又恢复到使用状态。

又如刀剑形制中装饰性较强的的缰的出现,云头状的剑首,都可看出唐人追求精巧,华美之

风。又由于六镇起义,孙恩卢循起义,隋末农民起义等农民起义的狂飙,摧跨了旧有的王朝,

但由于其装备简陋,缺乏精良的铠甲和兵器,所以其在给世族门阀地主以致命的打击的同时,

也铲除了与之关联的部曲私兵制,促进了轻装骑兵的发展。

隋唐时期各民族共同发展,相互融合,所以隋唐时代的兵器中除了对重装骑兵劈砍有力的斧

再度盛行外,锤,啄,锏,鞭等少数民族兵器也非常盛行,如初唐名将中使传统兵器的有使

枪的罗成,使斧的程知节,而使少数民族兵器的有使锤的裴元庆,使锏的秦琼,使鞭的尉迟

恭。而这些兵器的盛行,则是由于铠甲的发展,使得扎刺兵器效能下降,而锤,锏,鞭等砸

击兵器杀伤力突出的原因。

可惜这一时期的实物少有出土或传世,对于这一时期兵器形制的考察,也就主要依靠出土的

武士佣,石刻,壁画中的武士形象等来进行。

2、远射兵器

弩:隋唐时期随着攻城战的需要,重型弩作为攻城利器得到了长足发展。唐代的分臂张弩,

南弓弩,木车弩,大木车弩,竹竿弩,大竹竿弩和伏远弩七种。臂张弩和角弓弩属于轻弩,

其余都是强弩,如大车弩,张十二尺,发射时用绞车张之,箭射出时“声如雷吼”。此外还有

一种“车弩”,是将十二石之弩,设在绞车上,一次能同时发射七枝箭

镞:唐箭镞分竹箭,木箭,兵箭和弩箭四种。前两种是射鸟和狩猎用的,后两种则用于战斗。

兵箭特点是箭身粗大,箭镞呈扁造形,刃部较长,能穿坚甲,称为凿子箭。另外还有少量此

时的平铲形,燕尾形兵箭出土。弩箭更为粗大,箭杆长可达三尺,围五寸,箭镞刃长七寸,

呈巨大的三棱刃形,箭羽由铁叶或皮革造成。这种箭可更准确地保持箭地飞行方向,并可减

少空气的阻力,攻城时楔入城墙,战士踏之而登城,故又称为踏橛箭。

3、长格斗兵器

戟:隋唐时期,戟除了在少数边疆地区作为步兵格斗兵器而有所保留(如出土的唐代朝鲜北

道安岳冬寿墓壁画“冬寿出行图”中一些步兵尚持戟)外,已基本从实战武器中退出,而仅为

贵族门前的仪仗装饰——门戟而被继续使用。如西安唐李寿墓石棺线刻画中的持戟仪卫图。

枪:唐代开始把矛改称为枪。唐代的枪,形制比矛短小,但根据不同的用途增加了种类。《唐

六典》记载:唐枪有四种,一为漆枪,戟吗?(槊),装备骑兵;二为木枪,装备步兵;三

为白干枪;四为朴头枪。后两者均为军事训练或皇朝禁卫军所用的器械。从出土的铁枪头来

看,形制逐渐变短,刃部变细。从《太白阴经》中可知,唐时枪的用途除用于格斗外,还用

于扎缚渡河的木筏或支搭军帐等,故每个士兵都装备有枪。

陌刀:陌刀是由前期专用于劈斩的短刀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新刀形,其两面有刃,全长一丈,

重十五斤,专攻步兵使用。这种陌刀身长体重,利于劈斩重装甲保护下的具装骑兵,杀伤力

很大,因此唐军还专门成立陌刀队,为唐军之精锐。

斧:前代由于对具装骑兵劈砍有力的斧,在隋唐时也较为流行。隋唐时代的斧,刃部加宽,

柄也减短,砍杀效能相当高。佚式样有长刻斧和凤头斧。《旧唐书·李嗣业传》载:唐玄宗天

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李嗣业与安禄山香积寺之战,李嗣业以步兵三千,持陌刀,长柯

斧堵击,大败安禄山。另外《太白阴经》中也有骑兵大量装备斧、钺的记录,可知唐代将斧

列为常备兵器之一。如唐代朝鲜北道安岳冬寿墓壁画《冬寿出行图》中步兵大量装备有斧。

另有短斧形制,如河南安阳修定寺塔外砖雕武士像左手所持短斧。

4、短格斗兵器

剑:从乾陵、建陵神道翁仲像,山西五台山佛山寺安东大殿彩塑天王像,西安王家坟唐唐安

公主墓室石门线刻武士像等来看,此时的剑已几近近剑,剑刃变为宽长,剑格和剑首作云头

状,茎体作六角形或圆形。从吴道子《天神》线描人物中,天神手中剑柄有一条“缰”绳套在

手腕上和“昭陵六骏”中正在给“飒露紫”拔箭的将军邱行恭腰间所配兵器有缰垂下,即吴道子

《八十七神仙》图卷中,武将手握的剑在剑身根部有“吞口”,可知至最晚在唐时,剑已有了

缰和吞口。而此时的剑已无任何实战之用,如《太白阴经》、《新唐书·兵志》、《唐六典》皆

有刀制而无剑制。而只是作为佩饰存在,《隋书·礼仪志》载:“一品,玉器剑,佩山玄玉。

二品,金装剑,佩水苍玉。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散)品名号侯虽四、五品,并银装剑,

佩水苍玉,侍中已下,通直郎已上,陪位则象剑。带直剑者,入宗庙及升殿,若在仗内,皆

解剑。一品及散(散)郡公,开国公侯伯,皆双佩。二品、三品及开国子男,五等散(散)

品号侯,皆只佩。绶亦如之。”剑还常被唐人用来抒发凌云壮志或表现尚武英姿。如大诗人

李白少年习剑,25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有:“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王维有:“一

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动百万师”等名句流于后世。

刀:唐刀制有四,即仪刀、障刀、横刀和陌刀,后两种是部队中的主要兵器,“横刀,佩刀

业,兵士所配名亦起于隋。”从唐代敦煌壁画中强盗打劫过往商旅时所持的刀来看,唐刀依

然为直刀,其刀身窄,近似今之日本刀。

5、防护兵器及马具

铠甲:隋、初唐的铠甲基本保持了六朝以来的式样和形制,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

要、细鳞、山文、乌锤、白布、皂绢、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

中明光、光要、锁子、细鳞、山文、乌锤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

甲、白布、皂绢、木甲,则以各自制造材料命名。在铁甲中还是以明光铠为主。从昭陵陪葬

区的郑仁泰墓出土的彩绘涂金今武士俑及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张雄夫妇墓出土的彩绘木

雕天王俑等所穿铠甲来看,肩部出现了虎头、龙头造型的护肩,这种护肩对肩部防护的加强,

这可能与劈砍力强的陌刀使用有关。而从初唐到盛唐,明光铠的原护变小,附加许多饰样,

这样铠甲基本脱离了实用功能,而演变成美观华丽、以装饰为主的仪典服饰。“安史之乱”

后,重又恢复到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并出现了“人”字纹的甲片,这种甲片中间凸两边

凹,多篇互扣成整个甲,这样的甲表面形成无数的凹凸面,非常利于防箭,所以迅速盛行,

晚唐时已基本形成定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没有出现较大的变化。

马具:这一时期的马具较之前代轻便很多,从唐昭陵六骏浮雕来看,此时已基本成为轻装骑

兵。备有完备的马鞍、双马蹬,但已没有重装骑兵有的“面帘”、“鸡颈”、“当胸”、“马身甲”、

“搭后”、“寄生”等马具了。

四、冷兵器时代兵器演变的原因及其对战术的影响

兵器的发展演变主要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从秦汉时钢铁冶炼技术的提高,使得铁制兵

器基本取代了青铜兵器。从辉县和长沙发掘的西汉墓葬出土实物证明汉武帝时,铁剑和铁刀

已经取代了青铜兵器。尔后渗碳法,炒钢,百炼钢,灌钢法等冶炼方法的发明,使得兵器的

质量不断提高。

进攻兵器和防护兵器这对“矛盾”的交替发展,相互促进着彼此的演变。铁制兵器的成熟,促

进了汉代的“玄甲”的完善,而防护的加强,又要求有更大扎刺力的戟取代用于勾、啄的戈,

利于劈斩的刀取代长于刺杀的剑。而戟、刀的发展,又迫使防护力更强的甬袖铠、两裆铠、

明光铠等重装甲及具装马铠的完善。这又反而使得扎刺力更强的槊迅速取代了戟,并促进了

劈砍力更强的陌刀、斧等兵器及对重装骑兵杀伤力很强的砸击兵器:锤、锏、鞭等的盛行。

当重装骑兵发现自身铠甲已经重得无以复加,而进攻兵器却迅速发展的时候,终于知道了这

种牺牲机动性的具装骑兵无异于一个活靶子,所以骑兵迅速向轻骑化发展。靠迅速的机动性

来规避不断发展的进攻兵器带来的巨大伤害。

而兵器的演变也对同时期的战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秦汉时戟取代戈,这种便于刺杀的长兵

器与进攻性极强的战马结合形成的骑兵便在短时间内取代了备置戈的战车,中国从而进入了

骑兵时代。而从咸阳杨家湾汉墓和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的骑兵俑来看,这时的骑兵还没有专

用的马鞍,而只是用几条革带将鞍垫紧紧拴缚在马背上,更没有马蹬,所以只有以骑兵军阵

出现而少有六朝及隋唐壁画时有出现的骑兵各自为战的场面。而随着后代进攻武器的更新,

铠甲防护力的提升,马具的完备,使得重装甲的具装骑兵盛行一时。而到了隋唐时,由于扎

刺、劈砍、砸击等多种对付重装甲的格斗兵器的完备,使得机动性差的具装骑兵成为任人攻

击的活靶子,所以追求机动性的轻装骑兵突击,迂回掩袭并配合大量的步兵野战形成了当时

的主要的战术。

|“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对于兵器的考察,可以看出生产力在兵器的发展

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兵器的生产水平永远是站在一个时期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的最前沿的,

这在从汉到唐兵器的发展中得到了有力的验证。而兵器形制的变化又一再得促进了战术的进

步。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10:43: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50258321402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甲骑具装.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甲骑具装.pdf

上一篇:圣诞姜饼屋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甲骑具装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