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好的故事教案

更新时间:2023-03-11 08:44:44 阅读: 评论:0

冰糖梨子-炸鸡特工队

好的故事教案
2023年3月11日发(作者:中秋节的歌)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5好的故事》教案

【教材分析】:

《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文章起于昏沉的夜,结于

昏沉的夜。而在这起结之中,以渐渐地缩小了的灯火,燃起了一种美好的希望,

展开了一幅美好的回忆图景。鲁迅先生用了许多意象来描绘这个梦:两岸边的乌

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

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安宁静谧的画面。

但这不仅仅是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这个“好的故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黑暗现

实的愤慨,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对理想生活的热烈憧憬。由于特定的时代背

景,鲁迅先生的一些文字会有晦涩难懂的特点,或者看似普通的文字背后实则另

有深刻的含义,《好的故事》也是如此,看似描绘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

意境也是明丽的、温暖的,然而却与现实生活中的黑暗、昏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教授本课时,对写作背景可简略提及,无须过于深入地挖掘其中的象征意义,而

重于引导学生欣赏鲁迅文字的优美、想象的奇特、视觉形象的奇特和丰富。文中

的生难字较多,而且与前一课一样,有些词语难以理解,教学时也要加以引导、

点拨。在教学中,还要重视朗读,在读通读顺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其中描绘

的画面。

【教学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重点理解“预告、幽雅、错综、荡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弄清“好的故事”的具体内容,体会这个故事“美丽、幽静、有趣”体现

在哪里。

4.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5.体会作者于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梦境的美好,结合文字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于梦境中寄寓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综、锦、萍”等12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内容结构,初步品味梦境的美丽景象。

【课时重点】

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理清课文脉络,结合关键语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激趣谈话,引入新课。

导语:有些人说鲁迅先生的文章不好懂,或许是因为时代特殊、寓意丰富、

思想深刻,但鲁迅先生一生创作的作品无数,有些却也是非常亲切、感人、有趣

的。我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就好比是一粒茴香豆,它不好嚼,因为太硬,但用

劲嚼了,便会发现真是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就不妨来嚼嚼看。这堂课我们要学

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好的故事》,这到底是个怎样的故事呢?

2.板书课题:好的故事。

思考:看到课题你会想到什么?

预设:这个课题很能引发学生的联想,学生可能会想到看过的一个有趣的好

故事,可能会想到这是一个讲述真善美的故事。依照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我们

不会想到这个“好的故事”是梦里的故事、梦里的情景。学生大都提前预习过课

文,此时或许还不太理解课题的意思,这里便引发了他们的思考与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细细品读课文,圈画生字、新词。

2.出示生字,读准音、认清形。

综锦萍藻漾焰削瞬凝骤掷陡

◆易读错字:

“综”“藻”是平舌音,“瞬”“骤”是翘舌音。“削”在文中组词“瘦削”,

读作xuē,不要误读作xiāo。

◆易写错字:

“萍”和“藻”都是草字头,为上下结构,不要写成了左右结构。

“漾”的右上部“”的竖不出头;右下部是“永”,不要写成“水”。

“瞬”指一眨眼的时间,所以部首是“目”不是“日”。

3.学生认读词语,理解难懂的词语。

(1)课件出示要掌握的词语。

预告烟草烟雾昏沉幽雅错综萍藻荡漾解散融和退缩

参差瘦削浮动瞬间骤然陡然凌乱

预设:可以请一组学生逐一朗读,其他学生和教师一起纠正错误,容易读错

的词语有“参

cēn

、骤

zhòu

rán

”等。

(2)学生交流圈画出难懂的词语,同桌间先交流,解决不了的全班一起解

决。

预设难词:

[繁响]繁密的响声。

[伽蓝]梵语“僧伽蓝摩”的略称,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后泛指寺庙。

[打桨]划桨。

[底子]可做根据的东西,多指草稿。

[泼剌奔迸]“泼剌”是一个拟声词,原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奔迸”

指奔涌、散开。文中是把红花的倒影比成红锦带,仿佛跃入水中时有声音、有形

态。

[皱蹙]“蹙”意为“皱,收缩”,“皱蹙”表示“皱缩”。

[欠身]稍微起身向前,多表示对人恭敬。

教师提示: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

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试

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在学习《少年闰土》时,我们总结了一些理解词

语的方法,在理解本课词语时也可进行灵活运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再读课文,交流对文章的初步印象。

过渡:我们常常说,看人有第一印象,其实看文也是一样的。请大家说一说,

你对《好的故事》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交流示例:

生1: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鲁迅先生写的景物非常美。他写到的乌桕啊,

野花啊,都写得很美丽,同时也很细腻。

生2:我觉得这篇文章很有画面感,在读的时候我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这个画

面。

生3:我感觉这篇文章读来很美,但是却读不太懂,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把

梦境里的一幕幕景色称为“好的故事”。

师:我想告诉大家,其实这篇貌似又美又悠闲的文章,看不懂是正常的,因

为它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而《野草》是非常难读懂的。但总的来

说,《好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比较亮、比较美的感觉。

预设:学生初读这篇文章,对其中的景物之美肯定都印象深刻。同时,本学

期学生也进行过不少想象的训练,所以也能感受到其中的画面美。但是这篇文章

确实不太好懂,不像我们之前学的文章,情感明确,主旨也清晰,所以学生说读

不懂也很自然。通过交流初步印象,教师能对学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能根据学

生关注的重点调整教学。

2.快速读文,小组合作,简析本文结构。

(1)提出问题,思考后小组交流。

①鲁迅先生写“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

(第3—8自然段。)

②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故事”,到底是什么?

(是他做的一个梦。)

③再留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能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文章的写作顺序吗?

(看书入梦——梦境——梦醒。)

(2)教师根据交流情况进行小结,概括文章在写法结构上的特点。

小结:大家说得很对,所谓的“好的故事”,不过是鲁迅先生的一个梦。先

生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梦,梦惊醒后又回到了“昏沉的夜”,这就是

整篇课文的结构。

3.勾画出文中的关键句,体会“好的故事”的特点。

(1)学生汇报找出的句子。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

幽雅,有趣,而且分明。”)

(2)说说自己的发现,用词语概括“好的故事”的特点。

(这两个句子中形容“好的故事”时用词是重复的。好的故事的特点是:美

丽、幽雅、有趣。)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教学内容。

过渡:这节课,我们主要的学习内容是理解字词、读通课文,对“好的故事”

有个初步印象,也理清了文章的结构。鲁迅先生笔下的这个故事是美丽,幽雅,

有趣的,到底是怎样的“美丽,幽雅,有趣”?我们下节课再去细细品味。

《好的故事》这篇课文和《少年闰土》的风格完全不一样,《少年闰土》用

生动的事例,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少年形象。而在我们今天所

学的课文中,却完全没有具体的事例,只是丰富的梦境。但这篇文章读来,却是

那么优美,就像一幅幅画,依次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更可见鲁迅先生文学风格的

多样化以及文字运用的出神入化。可能这篇文章我们读来还是有些迷糊不清,那

么下课后请同学们读一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或许能有一些更深的认识,然后

我们下节课再一起学习。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学生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反复阅读课文,品味梦境中的美丽景色,体会景物自然美、画面动态美、

文字诗意美和视觉色彩美。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读懂课文,重点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

【课时重点】

1.体会寓情于景的写法,感受作者在美好的景致中所寄托的情感。

2.抓住重点段落、关键字词进行研读品味。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鲁迅先生笔下的“好的故事”有什么特点吗?谁能回答?

(生回答:美丽,幽雅,有趣。教师随回答板书)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走进鲁迅先

生的梦境,去看一看、听一听这个“好的故事”。

2.指名分段朗读,检查朗读情况。

过渡:上节课我们读课文时,许多同学吭吭哧哧,读不通顺。这节课的开始,

我们再来看看大家的朗读情况。我们疏通了字义,对文章有了初步印象,现在能

读得通顺、读出文字的优美吗?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试一试。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体会“好的故事”产生的现实环境。

(1)学生自读第1—3自然段,说说鲁迅先生身处的环境。

预设:提示学生可将外部的环境和屋内的环境相结合,去考虑鲁迅先生此时

的心境。外面的环境是热闹的,“鞭爆的繁响在四近”;而屋内的环境是昏暗的,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灯罩很昏暗”,鲁迅先生抽了烟,“烟草的烟雾在身边”。

鲁迅先生在这样一个热闹的夜晚,独自一人抽着烟,在灯下看书,给人一种身处

热闹之中却很孤寂的感觉。

(2)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鲁迅先生说的“好的故事”是一个梦呢?

(从“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朦胧”可见鲁迅先生渐渐睡着了,可知他

描述的是他的梦。)

2.欣赏“好的故事”中的景物之美。

(1)快速默读第4—8自然段,勾画出里面描写到的景物和人物。

(2)指名学生回答,没回答完整的其他学生可补充。

①将文中出现的景物进行分类概括。

(课件出示)

“好的故事”中提到的景物和人物

植物:乌桕、新禾、野花、丛树、枯树、竹、萍藻、枯柳、一丈红

动物:鸡、狗、鱼

建筑:茅屋、塔、伽蓝

人物:农夫、村妇、村女、和尚

其他:晒着的衣裳、蓑笠、天、云、小河、日光、倒影

②思考:作者写了这么多景和人,他用了同样的一个字来形容他们,是什么

字?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美”。“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青天上面,有

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3)小组内交流,说说这些景物给你怎样的感觉,可结合相关的句子说一

说。

提示:①注意课下注释①,读一读,明白山阴道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风景优

美的地方。

②注意文中的人和景已经融为一体了,人也是景的一部分。

3.感受“好的故事”中景物的动态美。

阅读与思考:

(1)作者笔下的景物是静止不动的吗?有什么特点?

(作者笔下的景物不是静止的,是随时都在动的,因为描写的是倒影,水中

的倒影会随着船的行驶、桨的运动而不停地变化。)

(2)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

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

于原形。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

然而没有晕。

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

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

预设:有些学生可能没有坐过船,就算坐过船也没有看到过这么多景物的倒

影变化的动态美。这是实际情况和阅历所限。教师可找一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最好是江南这种打桨行进的小船,让学生感受景物在水中倒影的变化。

4.感受文字的诗意美、画面美。

学生自己找出觉得写得美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自己眼前出现的画面。

预设句一: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

飞动着,同时又展开,以至于无穷。

明确:“云锦”原指南京云锦,是一种非常珍贵而精美的织品。这里是将美

的人和事在脑海中的一一呈现,比作满天似美丽云锦的云霞,它们不停地变幻着。

“万颗奔星”很有画面感,仿佛星星正倏忽地往我们眼前奔驰而过,一颗接一颗。

预设句二: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明确:看过夏天太阳被云遮住情景的同学,便可想象出那个画面:太阳虽被

遮住,却不能遮得严严实实,阳光给云朵参差不齐的边缘镶了一道金边。水中的

倒影在日光的照射下,仿佛也都被镶上了日光,因为水的反射,发出的光是银色

的,像是摇曳的火焰。(教师可出示夏天云朵被后面的太阳镶上金边的图片,帮

助学生理解这句话。)

5.感受文中景物的色彩美。

(1)留意文中含有色彩的词语,圈一圈。

(水银色焰、青天、大红花、斑红花、红锦带、白云、斑红花影、虹霓色的

碎影)

(2)说说这些色彩带给你的感觉。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大红花和斑红花……如缕缕的胭脂

水”“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这里的主色调

是红色,给人一种温暖、热烈的感觉,让人的印象非常深刻。)

6.体会作者对“好的故事”的留恋。

(1)全班齐读第9—12自然段,朗读时注意体会作者此时的心情。

(2)小组交流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小组内讨论。解决不了的提出

来,全班交流。

预设难点一:

“我”的这个梦是怎样惊醒的?怎么会突然“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

水波陡然起立”?

(第10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给出了提示:“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

《初学记》”。可见原本放在作者膝盖上的书突然滑落,惊醒了作者,梦境也被搅

乱了,就要消散了。)

预设难点二:

“我”已经睁开眼,为什么仿佛还看到了那些“好的故事”,为什么“眼前

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呢?

(因为作者虽然已经睁开眼,但意识还没有完全清醒过来,还残存着一点梦

的痕迹,就像“碎影”。)

预设难点三:

作者对这个“好的故事”有一种怎样的情感?结合相关句子说一说。

(有喜爱之情,作者说“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有留恋之情,“我要追回

他,完成他,留下他”;有一种故事消散后的遗憾之情,“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

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预设难点四:

文章第1自然段中提到“是昏沉的夜”,结尾又强调“在昏沉的夜”,有什么

作用?

(首尾呼应,显示了结构的完整;同时梦境的美好、明丽与昏沉的夜形成了

鲜明的对比,让人深思。)

提示:关于这个问题的探讨可点到为止,等学生读完“阅读链接”中的文字

后,再进行讨论、思考,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三、拓展阅读,质疑探究

过渡: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初步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笔下这个“好的故事”

的美,但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感觉到鲁迅先生的这个梦里,根本没有具体的故

事,只有各种各样的景物,它们随着小船的行进依次出现。按照我们的理解,这

根本不是故事呀!那么这个“好的故事”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它在这样“昏沉

的夜里”,到底有什么象征意义呢?我们要结合相关文字和资料来做一些探究,

当然,这些探究不会太深,但是是我们必须了解的。

1.学生自主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的两段文字,画出你认为重要的句子。

预设:学生可能会画出这些句子:“作者希望着这样美丽的生活,是这篇作

品的主要精神。”“表现了作者的怅惘和失望,也表现了作者的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在黑暗的现实中,他强烈地追求美好的事物,把美好的事物描绘得非常的‘美

丽,幽雅,有趣’,艳绚多姿;表面是在描写风景,眷恋故乡的景物,实际是有

所象征或寄托。”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对“昏沉的夜”会有一些新的认识了,

可再引导他们讨论在课堂中还不太理解的、留置的疑难问题。

2.知人论世,了解文章写就之前的背景以及作者的心情。

(课件出示)

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

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并且落得一“作家”的头衔,依然在

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作文字,叫作随便谈谈。有了

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鲁迅

小结:在沙漠中走来走去的鲁迅,失掉了同伴的鲁迅,显然是十分寂寞的。

如果说“好的故事”是明媚而美好的,它象征着鲁迅先生的希望,那么“昏沉的

夜”则是黑暗的、孤独的,象征着黑暗的现实。

3.学生带着新的认识再读课文,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4.全班交流,再谈自己对“好的故事”的理解。

思考探究:现实是否像鲁迅先生的梦境一样美好?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做这样

一个梦?

明确:当时的现实是黑暗的、令人痛心的。文中两次提到故事“美丽,幽雅,

有趣”,这三个词语描绘的其实就是鲁迅先生当时的一种美好的向往与憧憬。鲁

迅先生将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景寄托于他梦中看到的情景,水中的各种倒影都是鲁

迅先生美好愿景的表达与寄托,但倒影又是虚幻的、不停变动的,从中我们又会

有一种美景易逝的担忧、不安。

预设:在最开始学习本课时,已经让学生谈了初读本文后的印象,学生可能

会认为这只是一篇描写梦境美景的小散文。但通过两个课时的学习,学生能体会

到作者其实在其中寄托了自己的情感。这种情感很复杂,可能有思乡之情,可能

有孤寂之情,可能有对希望的追求、对现实的绝望……,种种情感都只是我们的

推测。教师要提醒学生,我们看鲁迅先生的文章,当然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

但同一篇文本,能带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触动。我们可以不用那么深刻地挖掘文

本背后的东西,学习这篇文章带给我们美好的联想,触发了我们的一些思考,激

起了我们去了解鲁迅生活的时代、去阅读鲁迅其他作品的兴趣,这就足够了。

四、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1.选择作业,课堂延伸。

(1)写一写你的一个梦境,它也是一个“好的故事”吗?

(2)读一读鲁迅先生的《野草》中的其他文章,如《秋夜》《风筝》等。

2.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教学反思】

《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

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

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

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颂,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浸润名家作品,从经典文段中品味作家写法。

教学难点是:对鲁迅作品中白描手法的认识和运用。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首先,作者写旧历正月初五深夜的情况,引出梦境中“好的故事”。灯火

渐小,“石油”把灯罩熏得很昏暗,四周鞭炮繁响,烟雾迷漫,是“昏沉的夜”。

“我”一边看书,一边朦胧睡去,“看见一个好的故事”。这里,空气的窒息、昏

沉,令人厌恶,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射。

2.集中写梦境中的“好的故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先总写。这故事

“很美丽,幽雅,有趣”,有许多“美的人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

飞动起来像“万颗奔星”,幻化无穷,充满生机。这既是“好的故事”的总体形

象,又是作者憧憬的理想的象征。其次是回忆。写梦中回忆故乡绍兴山阴道上美

的人美的事。澄碧清新的江南水乡,百花竞放的山野风光,勤劳朴实的农夫村妇,

时聚时散的河中倒影,水中的萍藻游鱼,诸景诸物,摇动,扩大,融和,镶着日

光,发出水银色焰,瑰丽多姿,令人爱恋。这是对故乡绮丽风光的真实描写,非

梦中的奇想虚化。

3.写梦中所见的“现在”和“好的故事”。一写“现在”的所见与“回忆”

内容相似:“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

永是展开。”动静结合,交相辉映,构成一篇“好的故事”。“我看不见这一篇的

结束”,说明美好的事物终将代替丑恶的现实,光明一定驱散黑暗。二写梦中"

好的故事"。生命力极强的一丈红,大红花和斑红花在水中浮动,倒影“忽散”

“拉长”,清澈碧绿的河水成了“缕缕的胭脂水”,斑斓美丽。茅屋,狗,塔,村

女,云……交相浮动,交织成“泼刺奔迸的红锦带”,带入狗中,狗入云中,云

入村女中,天上人间,“美的人美的事”融为一体,“美丽,幽雅,有趣”“我一

一看见,一一知道”,强调这种美的境界是存在的,表现了作者鲁迅在“昏沉的

夜”里对美的理想的强烈追求。

4.写“好的故事”的破灭。“我正要凝视他们”时,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

河水中,骤然一惊,“好的故事”被撕成碎片。我从梦中醒来,眼前只剩下“几

点虹霓色的碎影”。尽管如此,我“真爱”这“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

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但当我“抛了书”,取笔准备记下时,“碎影”没有

了,只有“暗的灯光”,我在现实的“昏沉的夜”中,不过,“我总记得见过这一

篇好的故事”,充分反映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眷恋,决计要同“昏沉的夜”

进行不懈的抗争。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为了让同学们亲近鲁迅,走近鲁

迅。让学生在这组课文的阅读中认识到,鲁迅是可亲、可敬、可爱的人,是我们

的精神导师,是我们的朋友,并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在学生渴望了解、希望探

究的同时,我便有选择地推荐一些网,让学生上网了解鲁迅的童年生活;了解鲁

迅留学日本学医的情况;阅读鲁迅的其他文章,领会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的良苦用心。

三、不足之处

我在课堂中的教学语言过于冗长和啰嗦,总觉得学生还可以理解得更好,回

答还可以更完善,于是变成了带着学生“绕圈子”,既拖慢了课堂教学的进度,

又无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从鲁迅印象中读出“美术家”

鲁迅:“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

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

裳……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师生共读文

段。猜猜这段话是谁说的?读了它,你对鲁迅产生了怎样的印象?接着体会鲁迅

作品“文中有画,景中有情”的表达效果。号称“白描圣手”的鲁迅在色彩运用

上颇为讲究,有唐代诗人李贺之风格。此刻的“有色”是为下个环节从“无色”

中体会鲁迅白描写法来作铺垫的。然后教师带着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反复地诵读,

由浅入深慢慢体会作家这样描写的妙处,悟出作家写作的动机,寻得作家“白描”

的写作秘诀。最后删除色彩词,从有到无,体会白描之简洁;添置更多物象,让

画面内容变得丰富;有了人的加入,画面更添生机;设置倒影,移步换景,绘出

多幅画面;现实取材,发散思维……逐层递进,学生在不断修改、创作中,表达

能力得以提升。

类文阅读-25好的故事

死火(节选)

我梦见自己在冰山间奔驰。

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冻云弥漫,片片如鱼鳞模样。山麓有冰树

林,枝叶都如松杉。一切冰冷,一切青白。

但我忽然坠在冰谷中。

上下四旁无不冰冷,青白。而一切青白冰上,却有红影无数,纠结如珊瑚网。

我俯看脚下,有火焰在。

这是死火。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结,像珊瑚枝;尖端还有凝固

的黑烟,疑这才从火宅①中出,所以枯焦。这样,映在冰的四壁,而且互相反映,

化为无量数影,使这冰谷,成红珊瑚色。

哈哈!

当我幼小的时候,本就爱看快艇激起的浪花,洪炉喷出的烈焰。不但爱看,

还想看清。可惜他们都息息②变幻,永无定形。虽然凝视又凝视,总不留下怎样

一定的迹象。

死的火焰,现在得到了你了!

我拾起死火,正要细看,那冷气已使我的指头焦灼;但是,我还熬着,将他

塞入衣袋中间,登时完全青白。我一面思索着走出冰谷的法子。

我的身上喷出一缕黑烟,上升如铁线蛇③。冰谷四面,又登时满有红焰流动,

如大火聚④,将我包围。我低头一看,死火已经燃烧,烧穿了我的衣裳,流在冰

地上了。

“唉,朋友!你用了你的温热,将我惊醒了。”他说。

我连忙和他招呼,问他名姓。

“我原先被人遗弃在冰谷中,”他答非所问地说,“遗弃我的早已灭亡,消尽

了。我也被冰冻得要死。倘使你不给我温热,使我重行烧起,我不久就须灭亡。”

“你的醒来,使我欢喜。我正在想着走出冰谷的方法;我愿意携带你去,使

你永不冰结,永得燃烧。”

【注释】①火宅:佛经语,其中充满痛苦之火,燃烧不已。比喻人间苦恼世

界。②息息:呼吸相续,不断。息,呼吸。③铁线蛇:又名盲蛇,无毒,状如蚯

蚓,分布于浙江、福建等地。④火聚:佛教术语,猛火聚集之处。

(选自《鲁迅文集》)

1.根据意思,找出文中的词语。

(1)丝毫也不改变,一点都不动摇,形容始终不渝地坚持。()

(2)回答的不是所问的内容。()

2.用“”画出描写冰山的句子。

3.死火是什么样子的?用“”画出。

4.“我”看到死火的心情是()

A.忧伤B.欢喜C.愤怒

5.死火是怎么燃烧起来的?

【参考答案】

1.(1)毫不动摇(2)答非所问

2.这是高大的冰山,上接冰天,天上冻云弥漫,片片如鱼鳞模样。山麓有冰

树林,枝叶都如松杉。一切冰冷,一切青白。

3.有炎炎的形,但毫不摇动,全体冰结,像珊瑚枝;尖端还有凝固的黑烟,

疑这才从火宅中出,所以枯焦。这样,映在冰的四壁,而且互相反映,化为无量

数影,使这冰谷,成红珊瑚色。

4.B

5.“我”用了自己的温热,将死火惊醒了。

雪(节选)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

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

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

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

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

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象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

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

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

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

(lián)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雪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

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

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

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选自《鲁迅小说杂文散文精选》)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杂草()地飞着()地闹着

()的宝珠山茶()的单瓣梅花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柔润——()绚烂——()消除——()

3.作者是如何描述雪之美的?在文中用“”画出。

4.判断比喻句,是的画“√”,不是的画“×”。

(1)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

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2)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象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

(3)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5.刚塑好的罗汉是什么样子的?

【参考答案】

1.冷绿忙碌嗡嗡血红白中隐青

2.湿润灿烂消释

3.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

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

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蝴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

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

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4.(1)×(2)√(3)×

5.罗汉比孩子们高得多,上小下大的一堆,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

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龙眼核做的眼珠,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

里。

《25.好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中的想象成分和情感变化。

3.品悟文本的美学意境。

4.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作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

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

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

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

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背景:【课件3】

《野草》是鲁迅先生的诗集,作于1924—1926年。它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

一个艺术高峰。鲁迅在这部诗集中,通过对自我的严格剖析,反映了在当时的黑

暗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要求进步,寻求光明,又处处碰壁的,找不到出路的小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记录了鲁迅自己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走向共产主义

战士这一转变过程。

《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作于1925年2月,当

时全国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着一系列的革命运动。在封建军阀段祺瑞

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黑暗。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蔑视黑暗,憧憬光明。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精神鼓舞着他,虽说中国当时是黑暗的,但他坚信

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好的故事》就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二、初品课文

1.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品读课文,注意字词。

2.请一组同学逐一朗读词语,纠正错误。

膝髁乌桕伽蓝瘦削骤然皱蹙泼剌

3.你对《好的故事》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景物很美,乌桕,野花,茅屋,塔,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

尚,蓑笠,天,云,竹都是美好的事物。)

4.鲁迅先生为什么这么写?

(这篇貌似很美很悠闲的文章,同学们看不懂是很正常的。它选自鲁迅的散

文集《野草》,文章描述的景物总体上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比较亮、比较美的感性

印象。)

三、细品课文

1.看鲁迅先生写的“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自然段?(3—8自然段)

2.大家看出来没有,所谓“好的故事”不过是鲁迅先生的一个梦。先生从

“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梦,最后又回到“昏沉的夜”,这就是“好的故事”

的结构。

3.你认为文章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

(文章题目是“好的故事”,但通篇都没有具体的情节,只是把所经过的地

方绘成了一幅图画,而这个“好的故事”就在这幅图话里面。)

4.如果让你写山阴道旁的景物,你会怎样写?作者是怎样写这些景物的?

(我们一般会用上比喻、拟人等手法,写一些长句子。可是作者只是写了一

些词语拼接起来。)

5.作者写“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

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用

了一种怎样的形式呈现?

(倒影)

我们看看“倒影”有什么奇特之处?请同学们读一读5—7小节。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字词:

膝髁乌桕伽蓝瘦削骤然皱蹙泼剌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二、深入文本,分析“倒影”,了解“好的故事”的丰富内涵。

1.初步感知“倒影”的特点。

(这些景物的倒影一直在“动”,并且很杂乱,很多)

“动”给你什么感觉?

(在梦境中害怕动的东西会消失,很担心。)

2.探讨“倒影”特点,体味先生情感。

(先生生活的年代很动荡,他害怕失去宁静的生活。这些美好就像水中的倒

影一样,可以看出先生当时先生起起伏伏的心境,怕失去这个美丽的梦。)

三、体味“昏沉的夜”

1.我们来看看“昏沉的夜”是什么样的夜?

(好的故事——美好虚幻希望)

3.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这是什么时候?

(应该是过年的时候。)

4.作者在干什么?

(独自一人抽着烟,拿着书,听着外面的鞭炮声,享受着夜的黑暗。他很孤

独,很寂寞。)

四、深入探讨“昏沉的夜”,体味先生的寂寞心情。

1.先生为什么是寂寞的?

出示课件:

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隐退,有的前进。我又经验

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而且落得一“作家”的头衔,依然在

沙漠中走来走去,不过已经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做随便谈谈。有了

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

——鲁迅

五、深入文本探究先生面对绝望的人生态度。

1.回顾课文结构: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关于“好的故事”的梦,然后

又回到了深沉的夜。也就是说,先生从绝望开始,进入虚幻而美好的希望后又回

到绝望。先生会就此绝望下去吗?不会!那样就不是鲁迅先生了。

2.出示句子: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这是先生一种积极而乐观的精神,他对美好有着积极的向往,他对美好的东

西积极地追求着。

六、总结

1.在矛盾中挣扎,在绝望中追求希望。这是先生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败和挫折而丧失信心。

2.出示: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鲁迅

【教学反思】

《好的故事》是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现代文学大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

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

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

烈愿望,表现了鲁迅先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颂,对理想的热烈憧憬。全文景

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情中有意。

一、教学效果

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深入了解作者写作背景。一篇文章,想要深入地了解文中意思,必须了

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本课一开始,我先出示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此文写于1925

年,当时的中国及其混乱,广大的劳动人民生活很艰苦,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同

广大人民一样,期望美好的未来尽快到来,故作此文寄以希望。在这种背景下,

同学们就知道为什么作者写出一篇这样的文章了。

2、小组合作,排除阅读障碍,朗读课文,对于文中不懂的字词通过课文注

释、查字典弄懂。我在一旁及时引导,。

3、我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通过朗读、

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首先引出梦境中的“好的故事”,其次,集中写梦

境中的好的故事,然后写梦中所见的“现在”“好的故事”,最后,写“好的故事”

的破灭。通过这个线索,让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理解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这样一个“好的故事”。

二、成功之处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觉得自己还是比较成功的。课程中,我注重创设民

主、平等的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和学生平等对话,借助一些特殊词的

解释,例如“美丽、优雅、有趣”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说这是一个“好

的故事”,从而理解“好的故事”的形象,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会希望这样“好

的故事”,其次我注重学生的朗读,在读中感悟作者所蕴含的感情。我引导学生

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们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默读、集体读等读书形式,

走进课文,理解作者想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不足之处

虽然这一课的学习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学永远都是有缺憾的。在本课中,

我在课堂上的关注面窄,只注重了那些举手的同学,没有关注那些不举手的同学

是不是跟着思路在学,是不是真的掌握了所要求的内容。

四、改进措施

如果重上这节课的话,我会在之前成功的基础上,对那些不举手的同学采取

鼓励、引导的方式,争取让他们回答问题,关注全班同学的学习情况,让中差生

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25.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课题好的故事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找出体现故事“美丽、幽雅、有趣”的句子读读。

3.朗读课文,对于难懂的词语,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4.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

重点

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教学

难点

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话题导入

在鲁迅先生的许多文章中,有很多处写梦境,而梦里大多

写到的是故乡情景,可见鲁迅先生的故乡情节是心中自然

的情愫,并非偶然。本文也是一篇和故乡有关的故事,一

个充满美好梦想的故事。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走进鲁迅

先生,走进鲁迅先生的内心世界,走近他心中那好的故

事……【课件1:课题】(板书:好的故事)

新课

教学

)分钟

二、写作背景

【课件2】

《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作于

1925年,当时全国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着一系

列的革命运动。在封建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

片黑暗。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蔑视黑暗,憧憬光明。

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精神鼓舞着他,虽说中国当

时是黑暗的,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好的故事》

就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四、初步感知

学生在了解鲁迅的基

础上来学习鲁迅的文

章,会对文章有更深刻

地理解。

1.读课文,学习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课件3】

膝髁:骨头上的突起,多长在骨头的两端,也指大腿骨或

膝盖骨。

伽蓝:佛寺。

皱蹙:蹙:收缩。皱着眉头,眯眼睛。形容不满的神态。

瘦削(xuē):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霓色:虹的一种。

2.再读课文,小组合作,简析本文结构。

【课件4】

(1—3)在昏暗的夜,朦胧中,“我”看到一个好的故事。

(4—11)具体描述了这故事的美丽、优雅、有趣。

(12)“我”从梦中回到现实,‘我’总记得这一篇好的

故事。

3.读梦境一部分,看着梦里都有些什么?

(板书:梦境乌桕、新禾、野花……农夫、村妇、村

女……天、云、竹……)

五、研习探究(小组交流,师生合作)

1.请大家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眼前这个好的故事。

(明确)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

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

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作者对梦境的描写共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是什么?简要概

括一下。【课件5】

(明确)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借回忆以前来写眼

前梦境,表现了作者对眼前之景的憧憬和向往;第二部分

写所见故事更加清晰,作者的情感更加强烈和对理想的坚

定。

2.“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

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

本课词语在平常出现

得较少,因为这篇文章

的写作时间是1925

年,离现在比较久远,

许多说法和现在不一

样了。所以,有必要拿

出时间把这些词语弄

明白。

小组合作,把文章的结

构弄清楚,有利于下一

步对全文中心的理解

和对重点内容的探究。

理解。

(明确)在好的故事里“我”的思绪飞扬和那种思想深处

的对美好事物执着的追求。但“我”一旦从美好的梦境再

回到现实中,淡淡的怅惘就会油然而生,不难看出鲁迅对

理想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3.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从文章的开始

到结束完成了一个美好的故事回环,,作者是怎样将这些

看似琐碎的影像合成一个整体的?

(明确)一开始处在昏沉的夜,是在灯火渐渐地缩小了的

昏暗背景中,然后渐渐明亮起来,次第写到“蒙眬”“闪

烁的日光”“清楚起来”“分明”“皱蹙”“凌乱”“影子撕

成片片”“碎影还在”,最后又回到那“昏沉的夜”里的凝

视与沉醉,完成了一个美好故事的回环。

(板书:现实——昏沉的夜)

对课文中含义深刻的

句子来深入探究,才能

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

世界中,对文本的解读

才能更深一层。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zōnghéchéngbìdànɡyànɡhuǒyànshùnjiān

()()()()()

二、比一比,组词语。

综()搁()萍()藻()掷()

踪()阁()苹()澡()郑()

三、按照要求写词语。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写在扩号内。

吵闹—()平静—()肥胖—()整齐—()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写在扩号内。

优美—()迷糊—()摇荡—()瘦弱—()猛然—()

【答案】

一、综合澄碧荡漾火焰瞬间

二、综(综合)搁(搁置)萍(浮萍)藻(绿藻)掷(投掷)

踪(跟踪)阁(阁楼)苹(苹果)澡(洗澡)郑(郑重)

三、1.安静动荡瘦削凌乱

2.幽美昏沉荡漾瘦小陡然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理解课文,找出体现故事“美丽、幽雅、有趣”的句子读读。

2.朗读课文,对于难懂的词语,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3.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设计设计意图

导入

()分

一、整体回顾,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好的故事”,了解了故事的大

概,这节课,我们再来深入理解课文。

导入课文,回顾旧知,

衔接下文。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重点赏析

1.【课件7】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

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

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赏析:作者让我们“看见一个好的故事”中许多美的

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

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这句话表现

出了鲁迅思想深处那种对理想的执着追求,自然而然

的成为本文的文眼。

2.【课件8】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

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

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赏析:“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的画卷中,作者的

思想感情也产生一种层次性的变化——先是在昏沉

的夜里恹恹欲睡,再接着,“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

的故事”,然后,感受着“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

把重点句子的理解与

全文中心的把握结合

起来,学生既可以从重

点句子中看出作者的

写作意图,又可以从全

文中心意思着眼来深

入理解句子含义,相得

益彰。

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都在表达“我”的感情在美

好的遐想中逐渐升华和清晰。

3.【课件9】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

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

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赏析:鲁迅先生用这样的暖色笔触来描写他的想象世

界和回忆中清晰的故事,不仅是一种精神慰藉,更是

一种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随着故事的

逐渐清晰,作者的感情在逐渐掘进的过程中已达到了

一个高峰,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板书:美丽、幽

雅、有趣)

三、写法探究

1.“圆形结构”中展开构思(现实——梦境——现实)

文章从昏沉的夜开始到昏沉的夜结束。在这情结中,

以渐渐缩小了的灯火,燃起了一种美好的希望,展开

了一幅美好的回忆图景。(板书:现实——梦境——

现实)

2.结尾处意义深长。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

完成他,留下他。”但“我”只见昏暗的灯光,只见

昏沉的夜。希望和虚无,孤独和寂寞,给人一种淡淡

的哀愁。

探究文章写法,可以学

到写作经验,指导今后

的习作。

作业内容的开放,实际

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开

放,给学生一个宽松的

学习氛围,学生不仅能

从文本中寻找答案,还

会在生活中有新的发

现。

课堂小结

及拓展延

()

分钟

四、提炼升华

鲁迅先生把现实中难以实现的信念可以编织在梦里,

再从梦中又回到现实里继续战斗,这真是一种执着的

追求,也足以证明鲁迅先生对故乡的深厚情结和对

“昏沉的夜”的憎恶。

板书

内容

现实

的梦境:美丽、幽雅、

事有趣

现实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辨字组词。

雅()综()澄()苹()

稚()踪()橙()萍()

馅()消()郑()徒()

焰()削()掷()陡()

二、说说这篇散文诗主要写了几层意思?

三、品析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都倒影

..

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

..

了闪烁的日光,井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

荡漾

..

四、谈谈你对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昏沉的夜”的理解。

【答案】

一、优雅幼稚错综行踪澄碧橙子苹果浮萍肉馅火焰消灭削弱郑重投掷徒

弟陡坡

二、共分四层:(1—3)在昏暗的夜,朦胧中,“我”看到一个好的故事。

(4—11)具体描述了这故事的美丽、优雅、有趣。

乌桕新禾野花……

农夫村妇村女……

天云竹……

(13)“我”从梦中回到现实,‘我’总记得这一篇好的故事。

三、倒影表现了大面积的,相对静止的景物;夹带则表现了斑斑点点的动态;而荡漾则表

达了作者对河水、对水乡浓浓的、沉醉的爱,那河水就像醇醇的米酒,荡漾在作者的心头.

四、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他用“昏沉的夜”暗喻旧中国的黑

暗.但同时也表达了另一种期盼:既是昏沉的“夜”,就总会过去,天,总是要亮的,太阳终

究会照亮大地的。

教学反思

《好的故事》这篇文章,比较难懂。我的教学思路是尽可能地采取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方

式,在再三品读文本的基础上慢慢引出先生的精神,让学生能够透过文本看到文字背后的

先生。

课堂教学设计分下面的步骤进行:1.了解鲁迅先生和《好的故事》的创作情况;2.初品课

文,交流第一印象;3.细品课文,初步探究“好的故事”;4.深入文本,共析“倒影”;5.

体味“昏沉的夜”,由品读关键句入手抓住其特点;6.深入探讨“深暗的夜”,探究背景,

体味鲁迅先生的寂寞心情和人生态度。

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践了教师“指导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学生对这样一篇

比较难懂的课文也比较清晰地了解了中心,学习了解了写法,弄清了重点句子的含义,总

结出了鲁迅先生的复杂情感。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从整个作品来看,作者通过一个梦幻的、好的故事,表现了对于昏沉现实的

否定,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在作者看来,好的故事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还是不

可能的,它只是存在于作者的思想中,存在于作者的梦幻中。虽然如此,它也时

时给在黑夜中生活的作者以生的鼓舞,让作者有所追求,有所奋斗,因而,这篇

好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者内心真、善、美世界的表露,它让读者看到了作

者真实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对于作者一再声明自己的彷徨苦闷有了新的、更深刻

的理解。“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才是作者对理想人生的渴望,对生命本质的体

悟。

整个作品将梦幻与现实相交织,既表现了现实与理想的对抗,也揭示出作者

内心世界的向善追求。同时,敏锐的感受、细腻的观察和真实的描写相映成趣。

作者对于河边的景物的感受和对于河中倒影的观察非常敏锐和细腻,读者在欣赏

一幅幅变化多姿的美妙图画之余,不得不为作者的感受力、观察力和语言的表现

力感到赞叹。作品立体式的图景展示,既给读者一种立体的美的感受,同时又引

导读者在他的文字中构想自己的图景,大大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欲望,使作品具有

强烈的创造性和可塑性。

【作者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

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20世纪中

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

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

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在20世纪初中国“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大声呼唤“精神界之战士”,

提出“立人”主张。他登上五四文坛后,写出《阿Q正传》等不朽著作,从反面

批判人性的残缺,后期则以杂文为武器全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

传统。他毕生所致力的,就是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

改造自己的国民性,从奴性状态上升到悟性境界。而这种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

中国人能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加

上翻译作品以及日记合计1000万余字;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

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

文为主。小说《祝福》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

法等50多种文字。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野草》鲁迅著。写作于1925年1月24日。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

局出版。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

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这样的战

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

《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

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语言俏奇瑰丽,意象

玄妙奇美。

名人评价鲁迅先生:

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

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

伟大的革命家。”

金良守(韩国文学评论家):“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法捷耶夫(苏联作家):“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

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他的

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他又评

价鲁迅为“中国的高尔基。”

郭沫若(诗人、学者):“鲁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划时代的文艺作家,是实

事求是的历史学家,是以身作则的教育家,是渴望人类解放的国际主义者。”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纵横交叉。()

2.飘荡;起伏不定。()

3.消瘦得像被削过一样。形容憔悴。()

4.一眨眼一刹那。()

5.突然。()

阅读能力大提升

二、内容梳理(课文回放)。

谈谈你对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昏沉的夜”的理解。

思维创新大拓展

三、学习运用本文“圆形结构”的构篇方式,写一处景物。

参考答案

一、1.综错2.荡漾3.瘦削4.一瞬间5.陡然

二、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他用“昏沉的夜”

暗喻旧中国的黑暗。但同时也表达了另一种期盼:既是昏沉的“夜”,就总会过

去,天,总是要亮的,太阳终究会照亮大地的。

三、示例: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顺着人行

道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

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

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么多

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

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

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

舞蹈。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

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中午了,我顺着人行道依依不舍地走到公园大门口,荷花的清香不时地飘过

来,像要勾住我回家的脚步。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08:44: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49548421311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好的故事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好的故事教案.pdf

上一篇:鸡蛋做蛋糕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