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是摄像机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并被喻为人的眼睛。因此说,镜头就是摄像机的眼睛。
画面的清晰程度和影像层次是否丰富等表现能力,受光学镜头的内在质量所制约。当今市场
上常见的各种摄像机的镜头都是加膜镜头。加膜就是在镜头表面涂上一层带色彩的薄膜,用
以消减镜片与镜片之间所产生的色散现象,还能减少逆光拍摄时所产生的眩光,保护光线顺
利通过镜头,提高镜头透光的能力,使所摄的画面更清晰。
摄像头的镜头是将拍摄景物在传感器(CCD或CMOS)上成像的器件,它通常由由几
片透镜组成。从材质上看,镜头可分为塑胶透镜(Plastic)和玻璃透镜(Glass)。通常镜头
构造有:1P、2P、1G1P、1G2P、2G2P、4G等(此处的P、G分别代表塑胶透镜和玻璃透
镜,如1G1P表示这款摄像头的镜头由一片塑胶透镜和一片玻璃透镜组成)。透镜越多,成
本越高;玻璃透镜比塑胶贵。
玻璃镜头成像质量,饱和度,色差相对塑胶镜头会好,比较常使用在较为高端的摄像头
上。现在市场上的大多摄像头产品为了降低成本,一般会采用塑胶镜头或半塑胶半玻璃镜头
(即:1P、2P、1G1P、1G2P等)。塑胶镜头:成本较低,球差较小。
镜头的种类:数码相机镜头,广角镜头(焦距一般低于f=28),鱼眼镜头是一种视场角不小
于180度的超广角镜头,手机镜头,网络镜头,监控镜头,CCTV镜头.
镜头通常有两个较为重要的参数。另一个是焦距,它基本上就是从镜头的中心点到传感
器平面上所形成的清晰影像之间的距离。镜头的焦距决定了该镜头拍摄的物体在传感器上所
形成影像的大小。假设以相同的距离面对同一物体进行拍摄,那么镜头的焦距越长,则物体
所形成的影像就越大。一个是光圈,它是安装在镜头上控制通过镜头到达传感器的光线多少
的装置,除了控制通光量,光圈还具有控制景深的功能,即光圈越大,则景深越小。
焦距f是焦点距离的简称。指从透镜中心到光聚集之焦点的距离。(从镜片中心到
底片或CCD等成像平面的距离)例如,把放大镜的一面对着太阳,另一面对着纸片,上下移
动到一定的距离时,纸片上就会聚成一个很亮的光点,而且一会儿就能把纸片烧焦成小孔,
故称之为“焦点”。从透镜中心到纸片的距离,就是透镜的焦点距离。对摄像机来说,焦距
相当于从镜头“中心”到摄像管或固体摄像器件成像面的距离。焦距固定的镜头,即定焦镜
头;焦距可以调节变化的镜头,就是变焦镜头.光学变焦(改变镜头焦距)/数码变焦(不改变
镜头焦距)
焦距是标志着光学镜头性能的重要数据之一,因为镜头拍摄影像的大小是受焦距控
制的。在对同一距离的同一目标拍摄时,镜头的焦距越长,镜头的水平视角越窄,拍摄到景
物的范围也就越小;镜头的焦距越短,镜头的水平视角越宽,拍摄到的景物范围也就越大。
当摄像机镜头的成像尺寸被确定之后,对一个固定焦距的镜头来说则相对具有一个
固定的视野,常用视场来表示视野的大小。它的规律是,焦距越短,视角和视场就越大。所
以短焦距镜头又被称为广角镜头。
光圈F:为了控制通过镜头的光通量的大小,在镜头的后部均设置了光圈。f/D=F镜头的
相对孔径决定被摄像的照度(亮度),F值越小,光圈越大,到达SENSOR的通光量就越大。
所以在焦距f相同的情况下,F值越小,表示镜头解晰度越好。
镜头可分为可变光圈和定光圈两种。目前我司所用镜头为定光圈镜头.
视场角:镜头所能覆盖的范围,(物体超过这个角就不会被收在镜头里),一个摄像机镜头
能涵盖多大范围的景物,通常以角度来表示,这个角度就叫镜头的视角FOV。被摄对象透
过镜头在焦点平面上结成可见影像所包括的面积,是镜头的视场。
景深的概念:当某一物体聚焦清晰时,从该物体前面的某一段距离到其后面的某一段距
离内的所有景物也都当清晰的。焦点相当清晰的这段从前到后的距离就叫做景深。景深分为
前景深和后景深,后景深大于前景深。景深越深,那么离焦点远的景物也能够清晰,而景深
浅,离焦点远的景物就模糊。
景深
当镜头聚集于被摄影物的某一点时,这一点上的物体就能在电视画面上清晰地结
像。在这一点前后一定范围内的景物也能记录得较为清晰。这就是说,镜头拍摄景物的清晰
范围是有一定限度的。这种在摄像管聚焦成像面前后能记录得“较为清晰”的被摄影物纵深
的范围便为景深。当镜头对准被摄景物时,被摄景物前面的清晰范围叫前景深,后面的清晰
范围叫后景深。前景深和后景深加在一起,也就是整个电视画面从最近清晰点到最远清晰点
的深度,叫全景深。一般所说的景深就是指全景深。
有的画面上被摄体是前面清晰而后面模糊,有的画面上被摄体是后面清晰而前面模
糊,还有的画面上是只有被摄体清晰而前后者模糊,这些现象都是由镜头的景深特性造成的。
可以说,景深原理在摄像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景深,将有助于拍出满
意的画面。决定景深的主要因素有如下三个方面:
光圈在镜头焦距相同,拍摄距离相同时,光圈越小,景深的范围越大;光圈越大,
景深的范围越小。这是因为光圈越小,进入镜头的光束越细,近轴效应越明显,光线会聚的
角度就越小。这样在成像面前后.会聚的光线将在成像面上留下更小的光斑,使得原来离镜
头较近和较远的不清晰景物具备了可以接受的清晰度。
焦距在光圈系数和拍摄距离都相同的情况下,镜头焦距越短,景深范围越大;镜
头焦越长,景深范围越小。这是因为焦距短的镜头比起焦距长的镜头,对来自前后不同距离
上的景物的光线所形成的聚焦带(焦深)要狭窄得很多,因此会有更多光斑进入可接受的清
晰度区域。
物距在镜头焦距和光圈系数都相等的情况下,物距越远,景深范围越大;物距越
近,景深范围越小。这是因为远离镜头的景物只需做很少的调节就能获得清晰调焦,而且前
后景物结焦点被聚集得很紧密。这样会使更多的光斑进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区域,因此景深就
增大。相反,对靠近镜头的景物调焦,由于扩大了前后结焦点的间隔,即焦深范围扩大了,
因而使进入可接受的清晰度区域的光斑减少,景深变小。由于这样的原因,镜头的前景深总
是小于后景深。
与镜头焦距有关,焦距长的镜头,景深小,焦距短的镜头景深大。其次,景深与光圈有
关,光圈越小(数值越大,例如f16的光圈比f11的光圈小),景深就越大;光圈越大(数
值越小,例如f2.8的光圈大于f5.6)景深就越小。其次,前景深小于后后景深,也就是说,
精确对焦之后,对焦点前面只有很短一点距离内的景物能清晰成像,而对焦点后面很长一段
距离内的景物,都是清晰的。
图像暗角现象:nsor封装偏芯,镜头成像面与nsor大小不致
图像偏色现象:镜片材质的选用,方案系统的设计,IRcut膜层。红橙黄绿蓝靛紫
图像解晰度:对焦,光圈,nsor坏点.镜片脏污镜头潮湿起雾.镜头本身不匹配,镜
片松动改变空气间隙,镀膜AR增透膜.
眩光:镜头是由于内部反光问题,被称为“flary”(意为闪耀着亮光,就是我们通常说的
镜片反光白花花的)。但是,通常眩光是指内部反射依然可见,而不是指导致劣质的成像。
典型的,眩光将导致高光向外溢出,因此亮部周围通常会围绕着一种光辉。也有时镜头会产
生一个主像和一个附属的“鬼影”,比如日光灯管或路灯。现代的镀膜技术使其不再是一个
大问题,但偶尔还是会发生,尤其是廉价的变焦镜头和超大光圈镜头。去除滤镜能减轻类似
问题。
一种常见的内部反射是当光线直射入镜头时,产生光圈形状的影像。对于内部反射,一
个设计合理的较深的遮光罩将能有效减轻眩光和鬼影。
球差(场曲)很少有镜头能把一个纯平的景物投射到一个纯平面上。相反的,它们会形
成一个弯曲的或碟状的成像:中央距离镜头最远,边缘较近。有些早期相机为了配合这一点,
将胶片平面做成曲面。不过,通常上,设计者尽量使镜头的像场更平,使其可以在平整的底
片上的成像可以接收。
场曲是导致镜头成像从中央向四周逐渐变差的原因之一,这在超大光圈镜头和
变蕉镜头上更严重。对于单反相机,通常以画面中央对焦,因此边缘可能会变软,但如果边
缘没有什么主体的话,这就不成问题。
对于不良镜头的分析,其实是光学单位重要课题,除了光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
有务实的经验。
1.解象力就是所谓的空间频率,当解象力无法达到规格的要求,即判定不良,即使是
不良品,也可以从解象看出不同的不良现象。
★不良现象:整面chart解象不清晰。
成因分析:可能是镜片装反或者装错。
解决方法:将镜头拆掉重新组装即可。
★不良现象:半面chart解象不清晰,而且有互拉现象。例如当左边清晰时,右边模糊;
调整焦距,右边清晰时左边有模糊了,这是明显的倾斜(tilt)现象。
成因分析:镜片、零件、装配手法、投影台具、投影解象力仪等都能引起。
解决方法:先检查投影仪器的问题、再检查镜片、零件与装配操作。
★不良现象:中心与周遍(0.7~~0.9F)解象互拉。如中心清楚周边模糊;调整焦距后,
周边清楚中心模糊,这就是由于存在场曲象差。
成因分析:Airspace、镜片厚度的影响。
解决方法:从场曲象差矫正的角度出发去解决。
2.成象品质:
不同与解象力,成象品质也是镜头的另一项重要的检测标准。
★不良现象:畸变象差。
测量方式:利用投影测试解象力的时,量测上、下、左、右四条线的长度,并与中心的
十字线做比较。
成因分析:球面透镜的特性。
解决方法:从设计上优化,或者是采用非球面。
★不良现象:色差
测量方式:a.利用投影测试解象力的时候,使用目测方式,可以看到pattern的白线边会
有蓝、红边的线条,不过这种方法只能看出成象品质的色散,而无法计量。
机不仅可以测量解象力,也有色差的计量方式。
成因分析:波长是折射率的函数,也是复合光的特性。
解决办法:可以从材质的选择以及设计上的优化。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07:38: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4914832126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镜头.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镜头.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