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平均数教学反思

更新时间:2023-03-11 06:45:26 阅读: 评论:0

收获感言-企业技术创新

平均数教学反思
2023年3月11日发(作者:栾川旅游)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1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课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的反思:

一、合理并充分地创设情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我首先通过创设老猴子给小猴子分桃子让学生让学生看到平均分和求平均

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接着接着是对主题图的观察、讨论,在学生说出“移多补

少”方法的时候,我紧接着提出13是他们实际收集的结果么,进一步强化求平

均数和平均分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并得出平均每人收集的3个相当

于把我们组收集的矿泉水平均份,在用计算的方法就很容易理解了。所以在教学

中适当的情境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更好!

创设合适情境对教学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只要有合适的情境对于学生参与学

习,获得知识和促进思维的发展,的确是个很关键的。

二、口算、估算、笔算相结合

教学例1时,我忽略了“估算"这一部分,因此我认为在学生从统计图中获

得信息后,我直接引入了新的教学,应该在这里要学生们想一想:平均数会大于

15吗?会小于11吗?那应该在什么范围内呢?先确定平均数的范围,再计算,

更突出了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这样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就可以自己算完后进行简

单的检验,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在后面的练习中虽然也让学生先估一估,但重

视不够,因此在后来的作业中学生出现了求出的平均数计算超出所给的最大数和

最小数时也不知道是错了。因此强化估算能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可以自己算完后

进行简单的检查。!

现在《课标》越来越注重口算、估算、笔算三者的结合,口算能力时计算能

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估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是学生应当具备的一种重要的计

算技能。口算和估算活动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具有促进发展。所以我们教学时,

要重视学生口算和估算技能的发展。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素材,或选择学生身边的

实际例子,给学生创设运用口算和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多次经历口

算和估算的过程,形成相关的技能。教学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口算、估算的习

惯和意识,这样更有助于笔算的教学。口算和估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也是口算

和估算的一种应用。

三、在生活中体验平均数,并从平均数的数量中得到信息

让学生经历求平均体重的活动,经历测量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

----获得信息这个过程。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数据求3人平均体重,求2人平均体

重,再求5人平均体重,这样可以在活动中加强巩固练习。我十分注意在学生理

解平均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练习的设计注意了现实性,

联系了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现了数学的工具性。根

据求出的各项平均数和标准体重进行比较,既强化了本课的新知和统计的知识,

再现了"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使师生的关系更加融洽,同时又使老

师得到真实的信息反映。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把平均数引进平时的日常生活,运用求平

均数的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真正理解数学就在________于生活,数学问题

就在身边,我让学生在课下搜集了很多关于平均数的信息,使学生感受到原来平

均数用途这么大,国家大事中也离不了它。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2

《新课标》强调“数学应用于实际生活,要使同学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这就向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挑战:必需善

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题材。本课教学中,我一上课就再现“神六”胜利发射的辉

煌局面,一下子拉近了数学与生活、同学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同学对数学、对

教师发生亲近感。而最后的总结可谓“经典”,将同学从课堂引向生活,不留痕

迹,这样与开头相互照应,真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一、突出主体地位,发明了自然和谐的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沛尊重同学,给他们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

会,使教学活动真正面向全体同学,使同学人人得到发展。

本课中,在创设问题情景、出现例题的表格之后,我让同学根据表格中的数

据自身提出数学问题。提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同学的主动考虑、主动发现,用

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的过程。同时,同学通过提出数学问题,也复习了简

单的求平均数的有关问题。在复习的过程中,由同学自身提出今天研究的内容:

“两次平均每分钟拍摄多少张?”这样同学感到:今天学习的问题是由我提出来

的,心里充溢了骄傲和自豪。

二、尊重个体差别,设计了满足不同需求的练习

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与社会文化氛围,形成了同学的差别。教师在教学中

应持一种客观的态度,使不同的同学得到不同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同学

的发展需求,对有特殊数学才干和喜好的同学可以为他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本课整个练习设计分为四个层次,既有巩固性的只列式不计算、列式计算的

例题原型的还原,又有较高层次的拓展练习,层层递进,满足了不同层次同学的

学习需求。在练习的方式上,既有笔算题、又有估算题,更符合《新课标》提出

的培养同学估算能力这一宗旨,可谓匠心独具,令人流连。

三、思维深度延伸,激活了同学内在的发展潜能

在求平均数应用题中,同学经常将两个平均数相加除以2,这是平均数应用

题中极易出错的典型问题。一般情况下,同学能认识错误,选择出正确答案就行

了,但我对题目进行了深度挖掘,引导讨论:

1。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142+140)÷2?2。假如男生人数多一些,全班

身高的平均数比141大还是小?为什么?3。假如女生人数多一些,全班身高的

平均数比141大还是小?为什么?4。再让同学比眼力,猜想五年级四个班哪个

班同学的平均身高最高?

这样深入挖掘,有意识地对同学思维进行深度引领,将一条简单的选择题进

行多次讨论,让同学享受到数学思维带来的乐趣。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3

教学中,我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迁移类推能力,很注意学生在什么

知识点上会产生思维障碍,就在这个地方解决,为了弄清例2怎样计算,让学生

运用例1探索的方法,类推迁移,尝试做,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类推到“做

一做”练习之中。

积极引探,发挥两主作用。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

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时,教师通过积极的“引”,来激发学

生主动地“探”,使教与学产生共振,和谐发展。教师出示例2时,问与例1相

对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索出:求平均数先算什么,后

算什么,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精心设计练习。大纲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的重要手段。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练习要有层次,有针对性,讲究方式,使全

班学生都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等。”我在课堂练习中,除基本训练打基础外,还

出示了“尝试题”,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边算边讨论,成功地解答尝试题后,

教师还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专项练习:1.基本训练。

2.变式练习。3.游戏练习。为学生设计多层次的尝试思维情景,让学生看有所思,

练有所想。

加强了信息交流,促进尝试成功。尝试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学生讨论,是

在学生获得自己的努力结果之后进行的生动活泼、独具一格的“语言和思维训

练”,这种讨论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情感上得到交流和满足,有利于培养学

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加深理解教材。我在课

堂教学中设计了三次学生讨论,教师根据学生输送的信息,针对学习新知识的缺

陷,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与此同时,我也参与讨论,

及时了解情况,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以“教”促“学”,

“学”中有“教”,密切了教与学的关系,保证了尝试成功。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4

“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与概率”里面的内容,它与我们的

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上,而难点则是运

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从而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如何让学生初步理解它的概念并掌握正确的求

平均数方法?我一开始就设计了保护环境收集空瓶的情境,并通过让学生观察统

计图,获得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动手操作解决数学问题,掌握问题解决的

多种有效方法,再联系中注重数学只是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

只是再生活中的作用,比较好的达到了教学目标。这节课我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

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去,

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自己课堂节奏把握得不是很好,还有一些补充的内容如:增加一个数会

对平均数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正确解读生活中的平均数等等。有待在练习课中

进一步展开。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5

通过认真研读教材,认真研究教法,我对“统计中的平均数”的课尾进行

了认真的设计自感效果不错。

(课尾)

师:这节课同学们学得很好,假如请你给自身的这节课打分,你会给自身这

节课打多少分?(满分100分。)

生1:我觉得我听得很认真,学懂了,可以打95分。

生2:老师,我没有举手要发言,我想只能打76分。

生3:我可以给自身88分。因为我在小组活动时表示的很好。

生4:我可以给84分,因为老师教的知识我听懂了,但是我发言不积极。

生5:我这节课表示一般,只能打85分。

(教师板书:95、76、88、84、85)

师:假如一节课获得85分算优秀,你们这节课能算优秀吗?

生(齐声):能算优秀课!

师:根据是什么?76分能行吗?

生:光看95分、76分都不行。我算了一下,这五个分数的平均数是

(95+76+88+84+85)÷5=85.6(分),85.6分超越了85分,所以我们这节课是

优秀课。

反思:

对学生而言,“给自身当评委”是少有的事。课堂上一般都是学生被老师评

价,对于学生评价自身这种形式学生感到新奇、难得,因此特别珍惜这次为自身

当评委的机会,注意力高度集中。评述过程使学生明白了如何联系生活实际深刻

地感受平均数的意义,进一步巩固了求平均数的方法,体验了和谐民主的师生关

系。评价中教师听到了平时听不到的心声,尤其是学生敢于说自身的缺乏。

课堂练习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技能的有效手段。一堂课下来,经

历了几个层次的教学活动,接触了多方面的知识,此时学生大脑疲乏,注意力下

降,情绪低落,假如设计一些趣味性强、形式新颖、解法灵活的开放性课尾练习,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疲劳、增强注意力、促进思维的发展,这节课正

是这样做了。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6

平均数教学是统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平均数的知识,以前总是把它

当作一种典型应用题来教学的,即所谓的求平均数应用题。但是,从数学与实际

生活的联系,数学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来看,教学中更应该强调学生对平均

数的意义、特征的把握,注重其统计含义的理解,让学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正

确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

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

数”上,而是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体会

到为什么要学习平均数,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概念所蕴涵的丰富、深刻

的统计与概率的背景,让学生再实践应用中,去把握平均数的特征,理解平均数

的意义。并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它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必要的发展。

怎样才能使三年级的小学生感受到学习平均数是一种需要呢?课标上指出:

小学中年级、高年级的学生开始对“有用”的数学更感兴趣。此时,学习素材的

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更应当关注数学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应用

应该是现实的、具体的问题解决。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学数

学是有用的、必要的,从而愿意并且想学数学。于是,课的引入部分我设计了联

系实际三年级(一班)和三年级(二班)学生比身高,引出一个结论:“因为一

班的王竟全比咱班的路飞高,所以一班学生的身高比二班学生的身高高。”让学

生判断这个结论对吗?从而引发学生的思考。学生认为两班学生比身高是跟每个

学生都有关系,要看整体,不能只看王竟全和路飞两个人。我又追问你们有什么

办法吗?有的学生回答把两个班所有学生的身高相加再进行比较。后又发现我设

计的两班人数不同,这样比整体不合理。学生悬念顿生,思维处于欲罢不能的愤

悱状态,我抓住时机设疑:光看王竟全和路飞两个人的身高来比两班的身高,都

不能比出哪个班学生的身高高一些,怎么办呢?看来要找一个新的标准,再进行

比较。这个新标准就是“平均数”,所以我们就来研究有关“平均数”的问题。

从富有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比身高”导入,自然的引出“平均数”概念,

并巧妙地使学生直观感知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并不表示一个实际

存在的数量,为后面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和把握作好预设。

最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及特征的把握,我联系学生生活实

际,和开头相互呼应,设计了“三年级(一班)学生平均身高是142厘米,(二

班)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4厘米,一班的王竟全一定比二班的路飞矮,你认为对

吗”的讨论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从对“平均身高”的理解中找到正确的答案。

通过以上教学,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应用价值,为树立应用意识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初步形成了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将数学课中的统计与生活有机

的结合,体会到数学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数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

性。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7

1.“根本就没算”——抢答中体会移多补少的价值

第一次求平均数时,笔筒里分别有6枝,7枝,5枝铅笔,由于数据非常接

近,学生用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就比较简单,很真实地体会了移多补少这一方法

的价值,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

2.“用计算的方法”——计算中体会求和平均分的普遍价值

第二次平均枝数时,我故意出示1枝,2枝,15枝铅笔,使三筒铅笔的枝数

相差较大,从而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我还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吗?怎么移?好

像比较难。”学生打破上题的思维定势后,很自然地就想到了用求和平均分的方

法。教师无痕的操作,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会到了当数据“相差较大”时,

用求和平均分的方法更合理优化了求平均数的算法,理解了求和平均分的普遍价

值。这样小小的改动,显然不满足于建立起两种求平均数方法的联系,而是让学

生在自主探索中体会根据数据的特征,灵活选择算法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灵活解

题的意识。

3.“根本不用算”——对比中深化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我再次移动笔筒里的铅笔,让学生求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铅笔。这条看

似“重复劳动”.“没有什么价值”的改动,却大大提高了本题的思维含量,引

发了学生的数学思考。一位学生用计算的方法,另以为学生很快发现了规律:总

数不变,平均分的份数不变,平均数当然不变,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理解得更加

深刻。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8

本节课是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节课,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

来,让学生去感受数学、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一课。在课堂上,学生兴趣浓厚,

学得积极主动。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本人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新课标提倡学生的学习既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这节课的开始,

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大课间活动的“跳跳球”比赛入手,激起了学生对解决

问题的欲望,让学生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把自主权留给了学生,创设了良好的

学习氛围。在“跳跳球”的比赛中一次又一次的矛盾激化中引出了“平均数”,

使学生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平均数迫切需要。在学生的亲身感受中得出了

求平均数的意义和方法并且学生自己道出了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

平,使学生感悟到平均数的可比性。通过举生活中的平均数例子,使学生进一步

感受平均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生算出小组平均身高后,让学生继续挖掘统

计表中的信息,提出新问题“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让学生估算再验证,培养

学生的估算能力。源于学生身边真实的数学问题---情境辨析,正好激发了学生

开展研究的兴趣,同时为学生创造了自由表达、广泛交流的机会,提升了“数学

交流”的能力,通过三种情境的辨析进一步深化了平均数的意义,同时培养了学

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二、关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改提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学有用的数学”成为数学教学改革

的方向,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自觉用数学知识解决实

际问题,本节课学生在“跳跳球”比赛时让学生自己想出比赛的办法。设计小马

过河的情境:小马过河,小马身高1.6米,河的平均水深是1.5米,小马能过这

条河吗?这一情境使孩子在争论通过对“平均水深”的深刻理解,得出结论“小

马不能过这条小河”,从中体会到应用数学知识要灵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不

仅要考虑数学因素,还要考虑其他的相关因素。

三、润物细无声的人文感染

教育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当学生看到在严重缺水地区三口之嫁平均每月

用水量约为280千克,与林沂三口之家平均每月用水量是23吨进行比较谈感受

时,学生第一反映是“节约水源”,从一组数据比较中使孩子们进行了润物细无

声的思想教育。

四、自主评价巧妙总结

通过给这节课打分及计算平均分再次强化了本节课的知识;再现了平均数在

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又得到了这节课的真实信息的反馈;同时为课堂小结做好了

巧妙的预设,让学生自我评价,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作业的布置是对课堂

的拓展延伸,进一步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生活中的平均数的兴趣。

五、遗憾之处

沟通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不够深入,例如课堂上不能对每个学生举出的平均

数实例进行探索、拓展应用。课结束前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时只是泛谈体会和

收获。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9

培养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我在教学中,很注意

学生在什么知识点上会产生思维障碍,就在这个地方解决,为了弄清例2怎样计

算,让学生运用例1探索的方法,类推迁移,尝试做,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

后类推到“做一做”练习之中。

积极引探,发挥两主作用。课标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

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时,教师通过积极的“引”,来激发

学生主动地“探”,使教与学产生共振,和谐发展。如出示例2时,问与例1

相对有什么不同?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主动探索出:求平均数先算什么,后

算什么,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

精心设计练习。大纲指出:“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的重要手段。练习主要在课内进行,练习要有层次,有针对性,讲究方式,使全

班学生都得到较多的练习机会等。”我在课堂练习中,除基本训练打基础外,还

出示了“尝试题”,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边算边讨论,成功地解答尝试题后。

我还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设计了三个层次的专项练习:1.基本训练。2.

变式练习。3.游戏练习。为学生设计多层次的尝试思维情景,让学生看有所思,

练有所想。

加强了信息交流,促进尝试成功。尝试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学生讨论,是

在学生获得自己的努力结果之后进行的生动活泼、独具一格的“语言和思维训

练”,这种讨论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情感上得到交流和满足,有利于培养学

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加深理解教材。我在课

堂教学中设计了三次学生讨论,然后根据学生输送的信息,针对学习新知识的缺

陷,作画龙点睛式的讲解,确保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与此同时,我也参与讨论,

及时了解情况,并根据学生输来的信息,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以“教”促“学”,

“学”中有“教”,密切了教与学的关系,保证了尝试成功。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10

教学要求:

1、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

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统计。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数意义

“1”:说一说题目说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平均水深140厘米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处处水深140厘米?

(不是,是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深,有的地方比140厘米浅)

“2”:自己看题,同桌讨论。

全班交流:

你认为哪些平均数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为什么?

(1、3合理,2不合理)

二、求平均数的练习:

1、“3、4、6、7”题。

“3”:从表格里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独立解答(1)、(2),全班交流。

看了这张表格,你还想到了什么?你还能向大家说说哪些(1)和(2)题没

能介绍的情况?

“4”:

(1)先算一算三年级平均每组植树的棵数。

假如今天算出的平均数是11棵,不计算,你能不能判断它是错的?为什么?

假如是6棵呢?为什么?

看着这张统计图,你能不能给出平均数的范围?

(2)哪些小组植树棵数比平均棵数多?哪些比平均棵数少?

“6”:(1)同桌讨论,可以怎么估计?

介绍自己是怎么估计的。

(选取6个数据中处于较中间位置的一个,再看看其他的移多补少后是否和

它较接近,进行调整,学生有合理的方法也应给予肯定)

(2)你还能说出这个小组同学身高的哪些情况?

“7”:独立练习。

“你还发现什么?”尽量让学生从多角度说一说。

2、“5、8”题。

“8”:先说一说这一题的解决过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记录、解答问题。

“5”:课堂上老师指导说清要求,课后学生完成。

三、“你知道吗?”

举例:歌唱比赛,评委给一位歌手打分:47、78、80、81、82、82,如果不

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那么这位选手的最后得分为?

学生计算:(47+78+80+81+82+82)÷6=75

去掉以后,是多少呢?

学生计算(78+80+81+82)÷4约为80分

看一下评委给的打分,大部分是在80分左右,75分不能真正反映这个情况,

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是有一位评委打分过低,所以为了保证最后的结果更客

观、公平、合理,一般在评比打分时,会去掉一个最低分和一个最高分。

教学后记:第一题学生讨论十分激烈,最后还是得出了结论,下水是会有危

险的,因为深水区可能会超过145厘米。由此强调,平均数在最大数和最小数的

中间。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11

课一开始,我用学生熟悉的跳绳活动来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都参与体验、

搜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并由此情境提出学生最关心的谁是“冠军队”的问题,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从中找出合理的评价方式,这样自然地引出课题,使学生

感悟到数学________于生活,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探索新知时,媒体出示P42页例1的统计图,先让学生小组讨论:看了这

幅统计图,你获得了那些信息?你是怎么发现的?(反馈时推荐一位同学介绍你们

小组的学习成果。)

小组汇报:教师把一根水平线移到数字11上,问:平均数会是这么多吗?

教师继续把线往外移,移到数字12上,问:平均数会是这么多吗?把线继续往外

移,移到数字14上,问:平均数会是这么多吗?把线继续往外移,移到数字15

上,问:平均数会是这么多吗?这根线该移到哪个数字上最合适呢?谁能把我们这

种移动的方法取一个名字呢?回答后再通过直观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使学

生对平均数的含义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此环节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理解平均数

含义的同时提高了能力。在认识平均数的意义——求平均数——应用平均数。然

后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上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

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12

在教学求平均数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设想的:课一开始,我以学生熟悉而又

喜欢的套圈游戏导入,把学生一下子引入了课堂。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

做好了铺垫。在例题教学中,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各自发表了自己

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

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

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的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

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性。我并没有着急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

人套中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

数。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13

《求复杂的平均数》是在学生掌握了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的,因此,落实自主、合作探究解题方法,实现知识迁移上有较多的关注。教学

中本着立足生活数学的角度,上好师生、生生互动的学生课堂为目标,设计并认

真教学。从学生的学习效果看还是比较理想的。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以下几点:

1、师生、生生讲的互动交流及互动评价比较充分。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提

出有价值的问题,合作探究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全班讨论交流得出简便的算法,

优化了算法;并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能够引

导学生间、小组间的针对性评价,同时比较注重对于各类学生的不同评价。

2、活用并改用了教材。在问题情境不变的前提下,将情景图中的信息,有

小教练的红、蓝运动员的22名队员,均变为12人,但是平均数依然与课本一致

人。这样的改用给学生们在小组内合作计算较快了,并且能够进行更为充分的比

较和交流。

3、有效组织了学生的小组合作,自主、合作探究方式落实到位。合作有较

严谨的要求,探究方法、计算(有分工、合作)。本节课中共进行了两次小组合

作,分别是探究红队队员的平均升高和从学生的体重、身高、年龄等项目中选一

项计算出组内同学该项目的平均数,两次活动都是比较顺利的。其中第一次合作

探究算法、合作计算、交流;第二次合作全员参与性强,选择项目、各成员交流、

收集数据,进行计算。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

重统计过程化、活动化、生活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了数学的有用性。

4、分层练习的设计题型丰富(填一填、判一判、选一选、算一算),生活

化较强,学生的练习效果理想。不足之处是:

1、前面探究、尝试及交流时间充分,以至于分层练习的处理时间不够充分,

有前松后紧的现象。

2、在解决生活问题的练习中C类学生出错较多,原因理解能力较差,需进

行针对性解决问题方法的指导与训练。以后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综合法

与分析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应作出更多的努力。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14

《求平均数》是在学生已经具备一定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基础上,从生活实

例出发,让学生充分产生求平均数的需要,进而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

平均数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教完这堂课后,

觉得有以下收获与不足:

在例题教学中,课件出示了“收集矿泉水瓶”的图片,我就问要求平均每人

收集多少个?应先求什么?当学生感受到要先求出总数,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

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

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在此,我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

所学知识的价值。

导学案设计从由条形统计图呈现数据,让孩子在活动中“做数学”,给孩子

提供大量的讨论合作、独立探索、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

作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在学生已经学过“总数÷份数=每份数”的基础

上得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并在讲解方法的同时,

不失时机地渗透:平均数处于一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能反映整体水平,

但不能代表每个个体的情况。这样一来,学生对平均数这一概念的认识显得更为

深刻和全面。

这堂课教学中,也有不足:有少部分学生对于平均数的意义还比较模糊,在

实际习题中的应用还搞不清楚,因此还需要让他们逐步地体会和掌握。计算中正

确率不高,应培养孩子认真、细心地良好习惯。

《求平均数》教学反思15

《求平均数》这一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在

实践中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在其中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同时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体

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培养锻炼学生自主探索、合

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学生来说,理

解平均数的意义难度较大。因此,在设计教案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他们所

熟悉的经验,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他们所熟悉、感兴趣的素材组织教学,

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适当地调整教材,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学习兴趣,

以达到教育较学目标。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教材安排了一个生活中,学生比较

熟悉的收集矿泉水瓶的例子,目的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数学不再枯燥、抽

象,数学就在他们的身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

于疑。”当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很想弄懂但又无法弄懂,很想说清但又无法说清

的时候,便会萌发强烈的求知欲,教师适时恰当引导,能使学生较快进入学习情

境,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接受和掌握。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06:45: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48832621223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平均数教学反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平均数教学反思.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