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寺庙建筑与西方教堂建筑的异同
中国与西方宗教建筑起源:
寺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古印度佛教最重要的建筑就是
塔,但是受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影响,佛教建筑由以塔为中心演变为以殿堂为中
心。南北朝时期的一些寺庙都以塔为主体建筑,使之处于中心位置。到唐代,塔
的地位逐步降低,殿的地位日益提高。所以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
造塔,隋唐以后,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
西方宗教建筑起源于古希腊神庙,如著名的雅典帕提农神庙。到了古罗马时期,原来包
围希腊神庙的外部柱廊被移入室内,体现了基督教把“精神集中到内心生活方面”的趋向。早
期的基督教堂,为了体现出上帝的仁爱,适应教徒礼拜、集会的需要,表现出明显的为人而
设计的方向性动感空间。到了中世纪,教堂的社会意义加强了,哥特式建筑以都市市民的中
心大教堂为代表从而取代了罗马式建筑主要是以修道院的大教堂为代表。并创造性地运用尖
顶拱形和飞拱手法,打破了罗马式教堂的坚厚。教堂内部的空间更加高大、宽敞和明亮,内
外装饰更加华丽。
佛教与基督教由于所处地域环境与历史背景差异,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文化。欧
洲教堂建筑注重表现人心中的宗教狂热,并把它具化为实在的视觉形象,而中国的寺庙建筑
则受儒教实用理性的影响,重在再现人们内心世界的宁静与平安。宗教建筑上的不同可以具
体表现在大概以下几个地方:
材料方面:西方教堂大多采用石材,因为石材有一种凝重的美感,且坚固,象征永恒;
而中国传统建筑多用木,土,砖,以木材为主,材质有温暖感,不像石头那么冰冷。且中国
人认为建筑是有生命的,有盛有衰,木材是生命的象征。另外西方宗教建筑对石和砖选择都
非常严格,需要一定硬度和光泽;中式建筑比较务实,一般的建筑(当然皇家建筑除外)不
太注重选材,因此往往很难保存,不是很结实,需要经常修缮。
结构上西方哥特式建筑是垂直的,与“尖拱技术”同步发展,使用两圆心的尖券和尖
拱,推力比较小,有利于减轻结构体自重和增加跨度。尖拱和尖券大大加高了中厅内部
的高度。哥特式教堂内部,可以看到从柱墩上散射出来的一根根骨架券,它交合于高高
的拱券尖顶。而中国寺庙建筑是框架式结构。因为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木构架结构,
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
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另外寺庙还有一种独特构件,即屋檐
下的一束束的“斗拱”。它是由斗形木块和弓形的横木组成,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
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这种构件既有支承荷载梁架的作用,又有装饰作用。
造型方面:西方教堂造型厚重,教堂顶部尖塔林立,远远望去如一座巍峨的石林,
直刺天宇,给人强烈的向上的动势,表现了西方人对神的向往与敬重。还有彩色的玻璃
窗,他那绚丽色彩和室内灯光的闪烁交错,映照着玲珑剔透的雕像、雕花,使人感到崇
高与渺茫,感到神权的至高无上。而中式寺庙,由于是木材结构,注定了中国寺庙建筑
没有西方那样厚重,高大,雄伟。但中国庙宇尤其是江南一带,飞檐翘角,给人以轻巧,
优雅之感。同时,由于房屋是框架式结构,墙壁不负荷重量,门窗设置有极大的灵
活性。
在平面上西方教堂和中式寺庙平面都是长方体,但西方教堂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深,高,
幽暗,神像距离入口很远,向上,有神圣感,神与人之间距离很远;但中式寺庙是一个
横着的长方体,进了门口就是佛像,屋顶也不是太高,佛给人的感觉亲切,佛菩萨与人
之间的距离不远,亲切感远大于神圣感。
选址上欧洲教堂常耸立于闹市中心,几乎随处即可望见。而中国的寺庙则喜欢隐居于风
景秀美的山川,“名山”与“大刹”往往相得益彰。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就响应在群山、松柏、
流水、殿落与亭廊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展示出组合变幻所赋予的和谐、宁静及韵味。
布局上西方教堂主要有十字式,巴西利卡式,集中式。以及在他们基础发展而来希腊十
字式等。中国寺庙建筑融合了中国特有的祭祀祖宗、天地的功能。布局采用对称布局:严中
轴线布置山门,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阁。
僧房、斋房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另外哥特式教堂体现的是一神教的特点,布局紧凑,只有
一个中心.而中国宗教建筑体现的是泛神论的特点,布局分散而呈现多中心.
当然中西方宗教建筑不仅仅有这些看得见的差异,还具有许多精神文化上的异同。宗教
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在一定历史
背景下人类思想的依托。同时无论是佛教还是基督教都是以救世主的形象出现于民众的情感
空虚之时,盛极于统治阶级的推崇与利用之下。
中国传统寺庙建筑与西方哥特式教堂均为美的不同文化模式,表现一种“宗教型文化”,
美在宗教体验中实现,美的深度表现为文化深度,即两者都体现了“美”,都使人感受到愉快。
从模态的方面说,“美是不依赖概念而被当作一种必然的愉快的对象”。这种宗教型的美,使
审美主体产生“共通感”。如康德理解“有一个共通感(不是理解为外在的感觉,而是从我们
的认识诸能力的自由活动来的结果),只在一个这样的共通感的前提下,才能下鉴赏判断。”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中国传统寺庙建筑与西方哥特式教堂均为美的不同文化模式,都
表现出一种“宗教型文化”,美在宗教体验中实现,美的深度表现为文化深度,即两者都体现
了“美”,都使人感受到愉快。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06:30:3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4874342121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教堂.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教堂.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