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中,贷款业务所占的比重最大,也是目前我
国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主要渠道。在当今错综复杂的形式下,防范信
贷风险依然十分必要。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
性,希望你们喜欢。
信贷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一)信息不对称
信息经济学认为,在经济运行中的任何一项交易中,如果交易双
方所拥有的与该项交易有关的信息是不对称的,就会引起“逆向选择”
和“道德风险”。从信息不对称发生的时间来看,不对称信息可能发
生在当事人签约之前,称为事前不对称,也可能发生在签约之后,称
为事后不对称。事前不对称信息会引发“逆向选择”;事后不对称信息
会导致“道德风险”。而授信活动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导致信
贷风险形成的重要因素。
信息经济学把在交易中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知情者)称为代理人,
将不具备信息优势的一方(不知情者)称为委托人。在商业银行授信活动
中,借款人对其自身的情况以及贷款项目的风险拥有更多的信息,而
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的情况以及信贷用途和风险可能缺乏了解,这种商
业银行与借款人在信贷合约签订之前拥有信息的不对等,有可能导致
“逆向选择”。因为商业银行在这种现实情况下,要获取较高收益率,
必须提高利率水平。由于它无法了解所有项目的风险程度,银行只能
根据市场上各个项目的平均风险程度决定贷款利率。这样,低风险项
目由于借贷成本高于预期水平而退出借贷市场,而那些愿意支付高利
率的都是高风险项目,“逆向选择”由此产生,而贷款的平均风险随
之提高。即使商业银行采取了抵押贷款这一风险防范措施,逆向选择
依然会存在。这是因为,达成抵押协议的抵押物很可能是低质量资产
或是资产净值低于抵押金额的资产。这样,当银行贷款不能正常收回
时,抵押物不能补偿资金损失,银行不良资产就形成了。
在信贷合约签订之后,企业在贷款执行过程中,由于商业银行对
贷款资金的实际使用状况、投资项目的风险和收益等信息的了解肯定
少于借款人,同时由于受到成本控制和信贷员素质、经验等事后监督
成本高昂的因素制约,商业银行对随时追踪借款人贷款使用情况的信
息所需花费的大量人力和费用力不从心,于是贷款企业就可能产生机
会主义动机,隐藏资金使用的真实信息,采取不完全负责的态度,从
而可能导致信贷资产损失的发生。
总之,如果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的筛选和监督是高效率的,并且是
无成本或低成本的,通过缩小信息不对称的缺口,就可以有效地分配
信贷资金并确保资产质量。如果信息不对称的缺口在扩大,就会导致
商业银行对借款人筛选和监督的失误,从而使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趋于
恶化。
(二)信贷合约的不完全性
信贷合约是一种典型的不完全合约。由于信贷合约不可能是完全
合约,从而导致信贷风险出现的可能性。
信贷合约的不完整性与人的有限理性有关。一方面是由于影响授
信活动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和不确定的;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
的;既有企业内部的,也有企业外部的;另一方面是银行信贷管理人员对
影响授信活动的因素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对有关授信活
动的信息的收集、筛选、分析和加工整理以及信息的验证等会受到限
制。
由于有限理性与影响授信活动的因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商业
银行既不可能在签订授信合约前把与合约相关的全部信息写入到合约
的条款中,也无法预测到将来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的偶然事件,更无
法在合约中为各种偶然事件确定相应的对策以及计算出合约事后的效
用结果,同时也会增加授信合同的监督费用和维护费用。由此而导致
的不完全信贷合约就意味着信贷风险可能发生。
(三)信贷资产的专用性
资产专用性概念是威廉姆森首先使用的,“是指在不牺牲生产价
值的条件下,资产可用于不同的用途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它
与沉入成本概念有关”。其涵义是有些投资一旦形成某种特定资产(物
质资产或人力资产等)就难以转向其他用途,即使能够再配置也要以重
大经济价值损失为代价。与资产专用性对应的概念是资产通用性,它
可以被表达为资产专用性接近和等于零。
金融交易中资产的专用性一般是指金融资产的流动性程度,流动
性高、可转换能力强的金融资产,其专用性就差、通用性强;而流动性
低和可转换能力差的金融资产,其专用性就强、通用性就差。现金和
活期存款是流动性极高的金融资产项目,其流动和转让的成本就低。
股票、债券的流动性较差,其转换与变现所支付的成本相对较高。银
行的信贷市场是一个协议市场而非公开市场交易,贷款大都具有固定
的期限安排,资产的专用性特征明显、转换能力差。要保证贷款的安
全、防止违约的发生,必然耗费大量的信息收集、分析费用以及谈判、
签约、事中检查和事后监督等费用。信贷资产的专用性容易引发机会
主义行为,形成信用风险。
(四)高负债经营
商业银行的突出特性是高负债经营,即使按《巴塞尔协议》规定,
资本充足率也仅为8%,其中核心资本仅为4%。所以,商业银行资产
形成的资金大部分来源于存款。与银行信贷资产相比,存款具有高提
取性、高流动性和短期限性,导致商业银行的资产与负债在流动性与
期限性方面往往不一致,不匹配,一旦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恶化,
不良贷款大量形成,就会加剧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在流动性与期限性
的不对称、不匹配,从而有可能导致银行挤兑风潮出现,甚至银行倒
闭。因此,银行高负债经营的特点要求银行加强信贷资产的风险管理
信贷风险管理的目标
信贷风险管理的目标是促进信贷业务管理模式的转变,从片面追
求利润的管理模式,向实现“风险调整后收益”最大化的管理模式转
变;从以定性分析为主的风险管理方式,向以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
管理方式转变;在注重单笔信贷业务风险、分散管理的模式的基础上,
加强信贷业务组合管理。通过信贷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可以准确识别
和计量信贷业务的风险成本和风险水平,从而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匹配,
提高银行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
信贷风险管理的实施进程
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能
够及时采集、监测、度量和调制各种风险;另一方面这个系统要能够对
银行的各种行为提供完善和全面的决策依据,为未来的风险控制和失
误改正提供准则,也为各种监控提供手段和工具。
(1)风险管理的实施程序
构建风险管理体系,首先要保证这个机制的适用和实用,同时还
要保证这个机制的有效和及时,因此,这个系统应该遵从风险的本质
规律来制定程序。
1.对风险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和分析,保证银行确立风险管理目标,
并为如何选定管理模式打下适用的基础。
2.确定银行所应对的风险分类和结构,以便所建立的风险管理机
制有明确的控制和管理对象。
3.选择准确的风险信号,确定对风险信号的采集标准和时间间隔,
保证对风险状态了解及时和准确。
4.根据银行自身实际选择适用的风险度量方法。
5.根据以往风险失败案例和风险事件的分析,确定风险临近或发
生作用的银行安全阈值,以便作为风险评估的基本标准。
6.确立风险预警系统和中间控制过程,不仅通过人力和组织结构
上予以保证,而且应尽可能通过电子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实现上述目
的。
7.建立银行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各个风险管理部门职责,并
为银行选定具备风险度量和控制能力的专业人员。
8.建立风险控制指令和对风险处置的行为标准,并与风险预警信
号采集和度量建立对应体系,保证银行风险管理的连续性。
9.保证银行风险预警调节传导的有效运行,控制各个风险管理工
具和手段的应用效果,同时确保银行与外部管理部门风险协商机制通
畅运行。
10.确定当风险进入后期转化阶段时,银行需拟定对风险处置、转
移和退出等一系列管理方案,提高风险抗御能力。
(2)风险管理的实施进程
信贷风险结构决定着一笔贷款的各个风险基点的作用强度和方式
有所不同,同时由于时变属性的影响造成信贷风险的结构处于动态变
化之中。因此,银行的风险管理需要按照这种内在的本质和逻辑规律
来实施,尽可能将风险的各种关联和过程在一个完整预警体系中得到
控制。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05:10: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4826512111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信贷风险管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信贷风险管理.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