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

更新时间:2023-03-11 04:00:45 阅读: 评论:0

提升记忆力-网络营销模式

文学批评
2023年3月11日发(作者:张柏芝人体)

1

文学批评方法

第一节社会一历史批评

社会一历史批评是一种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文学现象的批评方法。

它侧重研究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重视作家的思想倾向和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社会一历史批评几乎伴随着文学批评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人

们在分析文学现象时,总免不了要考察文学现象与人类社会历史的诸种联系。随着自然科学

与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文学与外部关系的认识逐渐深化,社会一历史批评方法也不

断成熟。据埃德蒙·威尔逊考察,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一历史批评源于18世纪维柯对荷马史

诗的研究,他的研究揭示了希腊诗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但使之完全确立的则是一位叫

丹纳的法国人,他的名言是:文学是时代、种族和社会环境的产物。真正使社会一历史批评

获得广泛而有成效的运用的是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在我国近代以来,在激烈

的政治斗争和民族矛盾中,社会一历史批评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既有经验,也有教训。以梁

启超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文学十分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鼓吹“小说救国”,甚至把小说提到

关系国家兴亡的根本问题来对待。“五四”以后,鲁迅、茅盾、瞿秋白等人受到俄国革命民

主主义批评家的影响,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觉地运用社会一历史批评方法,写出

了一系列优秀的评论文章。他们的批评实践为社会一历史批评在中国的运用提供了范例。建

国以来,我国文坛十分重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但由于受到庸俗社会学的影响,社会一历

史批评方法受到损害和歪曲。总之,社会一历史批评是当今批评类型中历史最悠久、影响最

大的方法体系,也是人们最熟悉的、惯用或滥用的批评方法。同时,它又是一个在不断发展

中、仍有其生命力的方法体系。

一、社会一历史批评的文学观

社会一历史批评与其文学观念有直接关系。考察社会一历史批评,有必要先讨论社会一

历史批评的文学观。

文学观的核心是文学的本质间题,即什么是文学的问题。社会一历史批评的文学观认为

文学离不开社会历史,文学本质上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再现。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可视为西方社会一历史批评的文学观念的源头,亚里士多德认为悲

剧摹仿人的行为,摹仿好人和坏人。西塞罗说:“喜剧是对人生的摹仿,是生活习惯的镜子。”

这一观念雄霸欧洲几千年。歌德说:“我的全部诗都是……来自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获

得坚实的基础。”巴尔扎克说:“文学是社会的表现。”“我企图写出整个社会的历史。”到了

19世纪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那里,社会历史的文学观念成为鲜明突出的理论主张。别林斯

基认为:“艺术是现实的再现。”“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诗。”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文学脱

离了生活,假使也能够产生杰出的作品,这该是一般规律的奇怪例外。但……这种事情是从

1

来就不会有的。”杜勃罗留波夫说:“诗歌,或者一般的艺术、科学是按照生活形成的。”这

些批评家的观点影响极为深远。东汉时期的何休谈到诗歌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作家们常常联系自己的创作来议论,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

元九书》)他自己的诗,“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寄唐

生》)。这是中国早期比较明确的社会历史文学观念。

文学来源于社会生活,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再现,文学也就会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曹巫

《典论,论文》认为文学是“经国之大业”。培根认为,“诗……可以使人提高,使人向上。”

狄德罗说:“假使政府在准备修改某项法律或者取缔某项风俗的时候利用戏剧,那将是多么

有效的移风易俗的手段啊。”这是社会历史文学观念的进一步展开。

文学有盛有衰,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文学,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学。社会历史观认为

这种盛衰和不同的根源都在于社会历史本身。中国古代刘舞说:“歌谣文理,与世推移。”“兴

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这也正是1800年斯达尔夫人发表的《从社会制度与文

学的关系论文学》的基本思想。1864年,丹纳发表《英国文学史》,1865年丹纳发表《艺术

哲学》,认为人类的一切创造活动都受到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的支配,都应该到这些

因素中去寻找最终的根源,社会历史显然是三大因素的基本内容。他所说的人类的创造活动,

主要指艺术和文学。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注重文学作品的内容,特别是文学作品的社会历

史内容。这在上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得很清楚。社会历史批评的文学观并不排斥文学作品的艺

术形式,别林斯基说:“每一部艺术作品一定要在对时代、对历史的现实性的关系中,在艺

术家对社会的关系中,得到考察,……另一方面,也不可能忽略掉艺术的美学需要本身。”

别林斯基甚至说:“当一部作品经受不住美学的评论时,它就不值得加以历史的批评了。”但

实际上,社会历史的文学观念仍然更多更突出的是强调文学的社会历史内容。

二、社会一历史批评的评判尺度

在一定的文学观的指导下,社会一历史文学批评总是或显或隐对所评论的文学作品作出

价值评判,从而也就会有一定的评判尺度。如果说这种尺度在有的批评类型那里比较模糊的

话,但在社会一历史批评中却十分明显。社会一历史批评非常重视对文学作品作出价值评判。

它的评判尺度主要是真实性、倾向性和社会效果。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再现,社会一历史批评

十分注重对文学作品中社会历史内容的阐释,而这种内容是否真实就成为首要的尺度。所谓

真实性,人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阐释。在社会一历史批评看来,真实性指文学作品所展示

的社会生活画面,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它是作者的真

情实感、读者的真实感受与艺术形象的真实的统一。在社会一历史批评中,真实性是判断作

品价值的必要条件。

社会一历史批评对文学作品真实性的考察包括各个方面,如时代背景的真实性问题,人

物性格的真实性问题,乃至作品细节的真实问题等等。当普希金的《欧根·奥涅金》出版后,

有人认为该作品的结局既没有悲剧性的死亡,又没有大团圆的喜剧。针对这一指责,别林斯

基认为如果是那样,就不是真实的。奥涅金“决非魔鬼或浪子,虽然他也决非是道德的典范。

1

这是普希金的伟大的优点之一:他摧毁了那些流行的观点,以为一个人不是十足的恶魔就是

纯粹的正人君子;他仅仅描写平常的人。……《奥涅金》是一幅忠实地描写在一定特定时代

的俄国社会的诗体画”。屠格涅夫在小说《前夜》中同样描写了两个人物的爱情,这就是主

人公英沙罗夫和叶莲娜,杜勃罗留波夫认为不够真实,他说:“我们知道,他狂热地爱着她,

可是这种感情怎样钻进他的内心,在她身上有什么东西吸引他,当他发现这种感情,准备远

离的时候,它到了什么程度,所有这些……在英沙罗夫的个性中都是暖昧的。作为一个活的

形象、现实的人物而论,英沙罗夫离开我们还是遥远的。”所以杜勃罗留波夫指出:“首先着

重的是事实。……批评家应当去研究,这样的人物是不是可能的,是不是真实的。”正是在

这样的意义上,鲁迅说:“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

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

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再现,但文学中再现的社会生活经过了作家头脑的创造,因而有一个

对社会生活的理解的问题。这就是文学的倾向性。社会一历史批评认为文学作品的内容不仅

仅应该是真实的,同时对它的理解应该是正确的,即具有正确的倾向性。杜勃罗留波夫说:

“真实性是必要的条件,还不是作品的价值。说到价值,我们要根据作者看法的广度,对于

他所接触到的那些现象的理解是否正确,描写是否生动来判断。”据此,杜勃罗留波夫赞扬

奥斯特罗夫斯基的戏剧《大雷雨》表现了作者“对俄国生活有深刻的了解,有把俄国生活的

最根本方面深刻而生动描写出来的本领”;同时批评当时创作中不良的倾向性:“有这样的作

者,他们把自己的才能都献给歌颂色欲的场面和各种放荡的行为;他们把色欲描写成这样子,

如果人要相信他们,就会觉得人类真正的幸福,只有在这里了。……还有另一批更加荒唐的

作者,他们歌颂穷兵默武的封建领主的武功—这些领主使鲜血流成大河,烧毁城市,掳掠自

己的臣民。在对于这些强盗们赫赫武功的描写中,自然不会有彻头彻尾的谎话;可是它们却

被作者涂以这样的光彩,致以这样的赞美—这些赞美清楚地证实,在这些歌颂它们的作者的

心里,并没有什么人性的真实的感情。.由此可见,无论那一种片面性和偏狭性都将妨碍艺

术家去完整地观察真理。”

社会历史的文学观念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所以文学的社会效果是社会一历史批评的重

要尺度。社会一历史批评要求文学通过创造具有审美意义的文学形象以丰富人们的知识,影

响人们的思想感情和世界观,从而维护或破坏某种意识形态。社会一历史批评对社会效果的

注重与文学的倾向性问题颇有关联。倾向性是从作家作品方面讲的,社会效果是从读者方面

讲的。像杜勃罗留波夫所赞扬的《大雷雨》就具有唤醒民众的作用,杜勃罗留波夫所批评的

那些作品显然社会效果是不好的。

三、社会一历史批评的基本操作

1、对文学作品社会历史内容的阐释

社会一历史的文学批评注重对文学作品社会历史内容的具体阐释。中国古代的所谓“风

雅比兴”之说,即是强调《诗经》中的社会历史内容。((毛诗序》说:“··一至于王道衰,

1

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郑玄说:“比,见今之失,不敢直

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馅诀,取善事以喻劝之。”(《周礼注》)阐释《诗经》

的社会历史内容是中国古代《诗经》批评的重要方面。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唐代孟启

《本事诗》说:“杜逢禄山之乱,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

诗史。”这是典型的社会一历史批评。

近代以来,这方面最突出的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文学批评。果戈理的《死魂灵》发

表后,不少人贬低甚至辱骂它,认为是琐屑无聊之作。别林斯基针锋相对地指出:“果戈理

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死魂灵》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只有盲目的浅薄之徒才看到那是琐

屑和无聊,却不知道就在这些琐屑和无聊上面,呜呼!—转动着整个生活幅度。”冈察洛夫的

《奥勃洛莫夫》发表后,同样招惹了许多人,引起了许多非议。杜勃罗留波夫明确指出,“关

于这个心地善良的懒人奥勃罗莫夫怎样躺着和睡着,以及不论友谊、不论爱情都不能惊醒他,

使他振作起来的故事—这到底算不上怎样重要的故事。然而在它里面,却反映着俄罗斯的生

活。”这些批评都侧重强调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

社会一历史批评的实际操作,常常根据文学作品的实际情况而定。这与文学样式的差异

有关。像((诗经》这样的抒情兼叙事的诗歌,人们是努力去发现其中的所谓“风雅比兴”,

而这正是古代《诗经》批评的特点。对于杜甫的“三吏”、“三别”、《北征》、《咏怀五百字》

这样的叙事诗,显然在于说明其中的事件,即“安史之乱”后的动乱现实。在小说这样的叙

事作品中,社会一历史批评特别注意对人物形象和环境的分析。果戈理写过一篇题为《伊

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的中篇小说,别林斯基说我们看到的这

两个人物“是十足无聊的、狠琐的、同时又是道德上肮脏而可厌的家伙”,“可是后来又使我

们可怜这一对白痴,真心真意地可怜他们,使我们带着深深的惆怅和他们分手,和作者一同

喊道:诸位,活在这世上真是沉闷啊”。“你看见的是生活,看见了生活,就不得不叹息”。

杜勃罗留波夫也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阐释《奥勃罗莫夫》的社会历史内容,他说:“奥勃

罗莫夫性格的主要特征……在于一种彻头彻尾的惰性,这种惰性是由于对一切世界上所进行

的东西,都表示冷淡而发生的。”小说“里面,那种生动的现代俄罗斯典型正以无情的严厉

与真实呈现在我们面前;在它里面说出了标志我们社会发展的新字……这个字就是奥勃罗莫

夫性格。它是解开俄罗斯生活中许多现象之谜的关键,同时它使冈察罗夫的长篇小说拥有了

比较

我们那些暴露小说所具有的意义更要巨大的社会意义”。杜勃罗留波夫进一步从社会历史的

角度分析了小说中的环境在形成奥勃罗莫夫性格中的作用,“奥勃罗莫夫并不是一个在天性

上完全失去自由活动能力的人,他的懒惰,他的冷淡,正是教育和周围环境的产物”。“在奥

勃罗莫夫这个典型中,在这整个的奥勃罗莫夫性格中,……我们发现了这是俄罗斯生活的产

物,这是时代的征兆”。

2、联系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说明其艺术形式

前面说到,社会一历史批评并不排斥文学作品的艺术形式。但它从不就形式谈形式,而

是联系社会历史内容来谈形式,这是社会一历史批评的又一特点。中国古代所谓“风雅比兴”,

1

同时又有艺术表现形式的意味。郑玄谈到“比兴”说:“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

物。”(《周礼注》)别林斯基谈到果戈理《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

事》的艺术性说,小说中的这两个人物“是十足无聊的、狠琐的、同时又是道德上肮脏而可

厌的家伙,因为在他们身上,根本没有一点人性的东西;那么请问,当你一直读到那悲喜剧

的结局的时候,为什么会那么悲痛地微笑,那么优郁地叹息呢?这里便是诗歌的秘密,这里

便是艺术的魔力。你看见的是生活,看见了生活,就不得不叹息’,。有人批评普希金的《奥

涅金》说,“《奥涅金》缺乏完整性,只是些诗句堆砌的胡扯,谈谈这个,说说那个,结果什

么也没有讲出来”;认为奥尼金和泰基雅娜的爱情故事最终没有结构上的高潮,从而意旨不

甚明了。别林斯基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作品的艺术形式与思想内容是统一的,他说:“贯

穿在这篇诗体小说中奥涅金对泰基雅娜的态度是不能再自然了。……《奥涅金》的缺陷恰巧

构成了它最伟大的优越性,这些缺陷可以用一个名词代表—‘晦涩’,可是能不能因为在俄国

一切进展得那么快而责备诗人呢?诗人如此真实地掌握了社会生活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现

实,这不是他的伟大的优越性吗?”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列夫·托尔斯泰作品艺术形式的一

个重要方面是心理描写,他说:“托尔斯泰伯爵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它的形式,它

的规律,用特定的术语来说,就是心灵的辩证法。”从而,“托尔斯泰伯爵所最最注意的是一

些情感和思想怎样发展成别的情感和思想,……由某种环境或印象直接产生的一种情感怎样

依存于记忆的影响和想象所产生的联想能力而转变为另一些情感,它又重新回到以前的出发

点,而且一再循着连串的回忆而游移而变化;而由最初的感触所产生的想法又怎样引起别的

一些想法,而且越来越流连忘返,以至把幻想同真实的感觉,把关于未来的冥想同关于现在

的反省融合一起”,虽重在探讨心理描写艺术,却不曾脱离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

3、考察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与作家的关系

文学作品是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与作家的生平经历总是有着这样那样的关系,

尤其那些具有社会历史内容的作品更是如此。所以考察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与作家的关

系成为社会一历史批评的又一方面。中国古代的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

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早就提出了这种看法。司马迁在谈到《离骚》的时

候,把它同屈原的生平联系起来,他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诌之蔽明也,邪曲之害

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屈平之作离骚,

盖自怨生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李善注阮籍《咏怀》诗说:“嗣宗身仕乱朝,常恐

催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优生之暖。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文选》注卷二十

三)清佚名《杜诗言志》评杜甫诗说:“少陵以不世出之才,高守身之节,栖栖极汲,欲行

义以达道,初非如他人脂韦诡遇,以富贵利达为心者也。中正和平,得孔门辙环待用之心法。

其品诣如此而其所遭之时,则少也艰于一第,客游东都,浪迹于齐鲁,中丁丧乱,陷贼吞声,

既而间道生还,直言见放,播迁秦蜀,妻子穷愁。生平阅历,或得或失,或顺或逆,怨而不

怒,思而不伤,依南斗而望京华,卧沧江而忆青琐,流连徘侧,老不忘君,趋走伤心,氤氲

满眼,终身以之矣。……爰是身世相际,风水相遭,自然成声,出于其身之所不容已。而或

为寄兴,或为托讽,或为罕譬……”泰纳认为,“精神著作的产生不就只靠精神。整个人对

1

他的产生做出了贡献,他的性格,他的教育,他的生活,他的过去和现在……都在他所思考

的和写作的东西上留下了痕印”,他正是这样去考察巴尔扎克的,他接着说,“为理解和评判

巴尔扎克,我们必须知道他的性格和生活,这两方面都曾给他的小说以营养”。

对作家的考察,与对作家所处社会、历史时代的考察是有关系的,正如孟子所说,“是

以论其世也”。例如,“安史之乱”与杜甫的“三吏”“三别”,法国大革命与雨果的创作,这

些政治风云对作家的创作都具有直接影响。同时,社会一历史批评也注意到作家生活的艺术

环境及文学思潮的作用。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曾指出,伟大的艺术家都不是孤立的,而是

一个艺术家家族的杰出代表,犹如百花盛开的园林中的一朵更美艳的花,一株茂盛的植物的

“一根最高的枝条”,伟大的艺术家正是在这种土壤和气候中产生的。

四、社会一历史批评的功绩与流弊

文学作品描写人们的生活,这种生活整体上是社会的和历史的。阐释这些文学作品中的

社会历史内容,显然是文学批评的重大任务。社会一历史批评正是承担了这一任务。无视文

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可以说是文学批评的失职。有的文学作品社会历史内容非常鲜明,

阐释就不是特别困难的事情。大量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常常蕴含在具体形象的描写中,

有时甚至连作家本人都未意识到,正是依赖于社会一历史批评,这些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才

得以揭示。从那些表面平淡无奇的事件中揭示出蕴含其中的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使之

产生震聋发喷的效果,这正是社会一历史批评的功绩所在。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尤其要

求社会一历史批评具有这样的功用。

文学作品都具有社会历史内容的可能性,但并非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无一例外地具有社会

历史内容。社会一历史批评试图到所有文学作品中去发现寻找社会历史内容,这就不能不产

生许多弊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人们甚至对某些文学作品没表现出鲜明的社会历史内容而

表示不满,在他们看来,这样的文学作品的价值是值得怀疑的。白居易《与元九书》说,“‘余

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离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之什,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故

仆所谓嘲风雪、弄花草而已”,认为这样的文学作品没有创作的必要。建国初,萧也牧写了

短篇小说《我们夫妇之间》,主要反映夫妻感情问题,有论者认为没有表现具有现实意义的

主题,进而批判有加,这可以说是社会一历史批评流弊所致。

由于社会一历史批评十分注重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因而相对忽略了对文学作品

的艺术形式,包括文学本身的继承和发展,而这不能不说是社会一历史批评的先天缺陷。此

外,由于社会一历史批评赋予文学作品太重的社会功用,从而使文学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

它必须担负起训导读者的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讲,读者的自主性、创造性未得到应有的尊重。

五、社会一历史批评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社会一历史批评尽管受到庸俗社会学的侵蚀,使其形象受到损害,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

一历史批评可以被取消。社会一历史批评毕竟是一种源远流长并具有一套较完整的批评理论

体系的批评方法,它有其存在的深厚基础和运用价值。

1

1、从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论证其必要性和必然性

美国著名文艺理论家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一书中指出:“文学无论如何都脱离不了下

面三方面的问题:作家的社会学、作品本身的社会内容以及文学对社会的影响等。”这三方

面构成了文学与社会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首先,文学是作家创作的,而这个创作主体本身就是社会的一员。尽管有些作家试图超

凡脱俗,但他不可能完全脱离其生存环境,必然处于某一特定的社会位置上;同时这个主体

必然要向他设想的读者讲话,而在表达中将会有意无意流露出对生活的追求、反抗和厌倦;

并且这个主体最终希冀获得某种程度的社会的公认和奖赏。

第二,文学的内容和形式与社会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学所再现或表现的内容都直

接或间接来自社会生活。这种生活既可以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也包括人的主观世界。在这

个意义上,文学的所有题材都与生活有关。文学所运用的语言虽与日常生活语言不尽相同,

但其基质仍具有社会性,作为社会中约定俗成的符号,语言必须具有交际的功能。至于创作

中所运用的一些表现手段如象征、对比等,也都是以社会经验和人生经验为参照系的。

第三,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必然要回到社会中去,“藏之名山”之作也是为了“传之后

世”。从接受的角度讲,文学作品只有被人阅读才有存在的价值,否则仅是一堆印刷品;并

且一部作品的成功或流传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现象。

简言之,只要文学与社会的联系不被割断,社会一历史批评就有其存在的价值。美国批

评理论家魏伯·司各特曾表示:“显而易见,只要文学保持着与社会的联系—永远会如此—

社会批评无论具有特定的理论与否,都将是文艺批评的一支活跃力量。”

2、从评论对象和评论者两方面论证其必要性和必然性

文学史上出现过多种多样的创作思潮和流派,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象

征主义、表现主义等等。标举客观再现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是文学创作

的主要方式之一。社会一历史批评尤为适合分析和评论现实主义的作品,因为这些作品直接

描写或再现了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揭露了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将

能更好地揭示这类作品的思想深度。

就文学评论工作者而言,他们中思想旨趣、知识结构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批评家具有

强烈的历史感和现实感,他将易于选择和接受社会一历史批评方法,希望通过对作品的分析

宣泄他对社会的关切和焦虑,抒发他对真诚的渴望和对理想的追求。当然,这并不是说选用

其他批评方法的评论家就缺乏历史感,区别只是评论者个人的素养和对作品关注的焦点不同

而已。

社会在发展,文学在更新,社会一历史批评也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充实。‘固守是没有出

路的,未来需要拓展。社会一历史批评必须在突出自身特征的前提下吸收、消化新的知识和

思想,不断修正和完善自身的结构,以迎接新的时代、新的文学的挑战。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04:00: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4784442106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文学批评.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文学批评.pdf

标签:文学批评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