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哥舒歌》赏析《哥舒歌》译文及鉴赏
这首诗题为《哥舒歌》,哥舒之所以值得歌唱,显然是因为他戍
边抗敌,保国为民。但是,作者并不从激烈的战斗中直接表现他如何
英勇善战,如何机智果敢,用兵如神等等,而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手法
来突出主题。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哥舒歌》
作者: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哥舒歌》注解
1.窥:窃伺。
2.临洮:今甘肃泯县,秦筑长城西起于此。
3.哥舒:指哥舒翰,是唐玄宗的大将,突厥族哥舒部的后裔。
《哥舒歌》韵译
黑夜里北斗七星挂得高高;哥舒翰勇猛守边夜带宝刀。
吐蕃族至今牧马只能远望;他们再不敢南来越过临洮。
《哥舒歌》评析
哥舒,这里指哥舒翰。哥舒,是以部落名称作为姓氏。哥舒
翰,突厥族哥舒部人。原是身兼几个节度使的名将王忠嗣的部下,天
宝六年(747),因为王忠嗣被诬陷革职,玄宗命哥舒翰为陇右节度使。
陇右节度使的设置就是为了防御吐蕃的,治所在都州(今青海省乐都县)。
哥舒翰在对吐蕃的战争中,无疑是有体现唐玄宗骄奢好战的一面的。
有的战争则是属于抵御吐蕃侵扰的。它起到了安定边境,保护人民生
活、生产的作用。由于哥舒翰多次击退吐蕃侵扰,改变了边境的局面,
致使“吐蕃屏足不敢近青海”。因而,当时就有民谣说:“北斗七星
高,哥舒夜带刀。吐蕃总杀却,更筑两重壕。”我们现在要讲的《哥
舒歌》,很可能是在这首民歌基础上加工过的作品。《哥舒歌》从内
容上看,是颂扬哥舒翰抵御吐蕃侵扰、安定边疆的;同时也通过这个形
象寄寓了人民渴望和平、安定的理想和愿望。“北斗七星高,哥舒夜
带刀”。第一句是起兴,诗人用高挂在天上的北斗星,表达边地百姓
对哥舒翰的敬仰。“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窥牧马”指吐蕃
越境放牧,就其含意而言,也就是代指一切侵扰活动。临洮,就是今
甘肃省洮河边的临潭。自从遭到哥舒翰的抵御,吐蕃再也不敢越过临
洮进行骚扰。
这首诗题为《哥舒歌》,哥舒之所以值得歌唱,显然是因为他戍
边抗敌,保国为民。但是,作者并不从激烈的战斗中直接表现他如何
英勇善战,如何机智果敢,用兵如神等等,而是通过侧面描写的手法
来突出主题。诗的第一句就把哥舒翰在人民心中的威望渲染出来。人
民为何赞扬,吐蕃何故畏惧;过去吐蕃长驱直入,如今又为什么“不敢
过临洮”,这不都是宣扬哥舒翰的赫赫武功吗?可见这样的描写是很富
于启发性的。“哥舒夜带刀”,这个“夜”字是颇有讲究的,它把起
兴的第一句和第二句巧妙地联系起来了,把赞扬和崇敬之情融注于人
物形象之中;同时又将边地的紧张气氛和人物的警备神态刻画出来了。
“哥舒夜带刀”五个字干净利落,好像是一幅引人注目的人物画像。
在那简练有力、富有特征的形象中,蕴藏了一股英武之气,给人一种
战则能胜的信心,而给吐蕃以“屏足不敢近”的威慑。因此,我们说
就反映人物内心世界和表现诗的主题来讲,“哥舒夜带刀”比起那种
冲锋陷阵的形象更丰富、更传神,更能诱导人们的想象。
《哥舒歌》赏析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七五五年)十一月,蓄谋已久的安禄山叛变
了。他率领大军从范阳长驱南下,直逼长安。本来唐玄宗非常器重安
禄山,原以为是谣言,得到证实后,马上派封常青和高仙芝两位大将
前去迎战。两位有名的战将,能征善战,但因为是临时凑合的几万乌
合之众,和叛军一打就败了,被迫放弃洛阳退守潼关。唐玄宗对二将
不放心,派边令诚当监军,监督二将作战。边和二将有私仇,乘这次
战败向玄宗谗言说:“两位将军同安禄山从前有过深交,所以这次战
败是二人故意退却,与叛军同谋。”唐玄宗听后大怒,传旨杀掉这两
个腻贼。二将军临死前大呼冤枉。接着唐玄宗又派哥舒翰镇守潼关。
哥舒翰也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大将军,多次打败吐蕃,收复了西北大片
国土,当地老百姓流传这样一首歌谣《哥舒歌》。后来因为唐玄宗错
误指挥,哥舒翰兵败,自己被俘,叛军打过潼关天险。唐玄宗带上杨
贵妃仓皇西逃。这首诗赞颂了哥舒翰将军的崇高威望,使得胡人只能
窥伺,不敢越雷池一步。全诗热情奔放,明快爽朗,质朴豪迈。
《哥舒歌》作者介绍
西鄙人,西北边境人,生平姓名不详。因著有“哥舒歌”而留世。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02:21: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4724642098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边令诚.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边令诚.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