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怎么来的

更新时间:2023-03-11 01:30:52 阅读: 评论:0

幼儿园家长会感言-小米紫薯粥

春节是怎么来的
2023年3月11日发(作者:腌鱼的做法)

春节的由来简介_春节由来

春节的由来

春节的由来有一种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

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

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

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

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

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

“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

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

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

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

“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

“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

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客家人的传说)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

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

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食俗

在古代的`农业社会里,大约自腊月初八以后,家庭主妇们就

要忙着张罗过年的食品了。因为腌制腊味所需的时间较长,所以

必须尽早准备,我国许多省份都有腌腊味的习俗,其中又以广东

省的腊味最为著名。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

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

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年糕的口味因地

而异。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黄米制成的红枣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

糕。河北人则喜欢在年糕中加入大枣、小红豆及绿豆等一起蒸食。

山西北部在内蒙古等地,过年时习惯吃黄米粉油炸年糕,有的还

包上豆沙、枣泥等馅,山东人则用黄米、红枣蒸年糕。北方的年

糕以甜为主,或蒸或炸,也有人干脆沾糖吃。南方的年糕则甜咸

兼具,例如苏州及宁波的年糕,以粳米制作,味道清淡。除了蒸、

炸以外,还可以切片炒食或是煮汤。甜味的年糕以糯米粉加白糖、

猪油、玫瑰、桂花、薄荷、素蓉等配料,做工精细,可以直接蒸

食或是沾上蛋清油炸。

饺子,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

不相同,有的地方除夕之夜吃饺子,有的地方初一吃饺子,北方

一些山区还有初一到初五每天早上吃饺子的习俗。吃饺子是表达

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按照我国古代记时

法,晚上11时到第二天凌晨1时为子时。“交子”即新年与旧年

相交的时刻。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

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

象征生活富裕。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

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

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

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

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

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

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

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

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

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中国春节习俗

春节习俗: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

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

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

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民谣中“二

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

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

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传说到了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

家人一年的善恶,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的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

的一年中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的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送灶神

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百姓供上红烛、糖瓜,以隆重的礼节

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农村

很多地区还沿袭这种风俗。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

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

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

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

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春节习俗: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

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

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

“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春节习俗:贴春联

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

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

张贴,故称春联。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

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

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

春”二字。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据史料记载,

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

贺。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

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

受世代人民喜爱。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字,撑天柱地;

一副对联,评古涵今。”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夕,

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

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春节习俗: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

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

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

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

祈年的美好愿望。因明太祖朱元璋提倡春节贴春联,年画也受其

影响随之盛行开来。江苏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和山东潍坊杨

家埠,是我国三个重要的年画产地。民国初年,上海出现了将月

历和年画二者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形式,以后发展成为今天的挂历。

春节习俗:除夕守岁踩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

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

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

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

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

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

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

旧迎新。在晋代就有除夕守岁习俗,南北朝时已很普遍,进入隋

唐后守岁很盛行,宋代沿袭唐风更盛。另外,汉代已有除夕夜晚

饮椒柏酒(用草药配制的药酒)以驱邪祛病的习俗,后世改为饮屠

苏酒,王安石有诗“春风送暖入屠苏”。现如今,我国南方仍有年

节时全家老小欢聚酣饮屠苏酒的风俗。

除夕夜,我国民间还要举行踩岁活动,即在院内将芝麻秆粘

上用黄纸卷成的元宝形,攒成一捆,谓之“聚宝盆”。然后,全家

人用脚将其踩碎,以“碎”谐“岁”,并借用芝麻开花节节高之吉祥

寓意,祝愿家道兴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春节习俗:年夜饭

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作为中国最重

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全家团圆的好机会,特别是随着很多人工

作变得越来越忙碌,春节团圆的意义更大。除夕夜的团圆饭也叫

年夜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

吃年夜饭的习俗。以往都是家人一起动手,在家做上一顿丰盛的

晚餐。如今,一些家庭为了避免麻烦,就直接将年夜饭的地点放

到了饭店。无论在哪里吃,团圆的主题是不会变的。

春节习俗: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

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因此,同学们

不要相互攀比压岁钱的数量,而应该注重它的情感价值。同时,

要合理使用压岁钱,把它用在学习上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本文发布于:2023-03-11 01:30: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46945220949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春节是怎么来的.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春节是怎么来的.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