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介子推与寒食节
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从上到下只吃瓜果点
心一类冷食。民间普遍认为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
就在那个月不生明火,吃饭也吃冷的食物。后来一个月渐渐减少到清明节的前一天,即为
“寒食节”。过节的当天,家家门上插柳枝、烧纸钱、在野外祭祀、吃冷饭这些都是为了
纪念介子推。
不过现在人们也常常在寒食节纪念死去的亲人。
虽然寒食节的真正起源并非来自于介子推,但将纪念介子推作为寒食节起源的说法却
更为流行,甚至后来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取代,许多人又把纪念介子推作说成清明节的起
源。
传说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
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第二年清明节,晋文公率众臣
到绵山下的介庙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烧林山坡上的被烧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以为柳树是
介子推转化,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上绵山踏
青,抒发思念之情。并令寒食前一是为“炊熟日”,人们要做许多蒸饼,称作“子推蒸饼”;
也有人家用面粉和枣泥做成燕子状饼(三角馅饼),然后用柳条串起挂在门据上晾晒,称
作“子推燕”。
每年清明节不仅在房屋(村后)栽柳,而且青年男女要上山踏青,'并要头戴上用柳
条编织的柳冠或柳环。当时有民谣说:
“清明不戴柳,xx成皓首。”
在介山,有“思烟台”遗址。传说文公焚林,有百鸦绕烟而噪,或围在介子推周围,
用躯体遮挡烈焰。晋人感其功德,在此筑起一高台,纪念这些义禽。
MV—
篇二:
寒食节起源于介之推的故事,请从社会文化角度予以说明
寒食节起源于介之推的故事,请从社会文化角度予以说明
2/4
最佳答案
寒食节是清明的前一天,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之推的。
相传此俗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称介子推,之为虚词,子为敬称)。
当时介之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股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之推不求利禄,
与母归隐绵山。文公焚山以求之,之推坚决不出山,抱树而死。文公葬其尸于绵山,修祠
立庙,并下令于子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后相沿成俗。
1、社会、历史价值
寒食节是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而设的节日,距今已有2640年的历史。历经各
朝代延续至今,从未间断。虽经东汉周举、三国曹操、后赵石勒、北魏孝文帝等多次禁断,
却屡禁屡兴,寒食习俗蔓延全国,深入民心。唐玄宗顺应民意,颁诏将寒食节拜扫展墓编
入《开元礼》中,并定为全国法定长假,丰富多样的寒食活动,充实了社会生活,增进了
社会人际和谐关系,对缓解社会矛盾,推动社会不断前进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北魏、辽、
金、元和清代兄弟民族统治者对寒食节俗的认同和参与,通过寒食文化的交流、融合,对
促进民族团结和政权巩固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
寒食节蕴含的介之推忧国忧民、忠君爱国、清明廉洁的政治抱负和“功不言禄”、功
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是古代社会伦理准则,是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纽带,至今仍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
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
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础,也是维系民族、家庭团结的道德力量。当
今,更是聚民心,凝国魂,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活动方式和精神理念。
介之推所追求的政治清明,是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愿望,对于当代进行民主
政治建设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此外,从唐代宫中寒食节放假七日踏青春游,演变为今天的“旅游黄金周”;由寒食
禁火,演变为今天的护林防火;由寒食插柳,演变为今天的全民植
树造林;由蹴鞠,演变为今天风靡全球的足球运动,意义可谓深远,不可低估。
3/4
同时,寒食节2640年的演变,是对我国古代社会多个阶层意识形态的反映,是当代
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学的重要线索之一。
2、文化价值
历史上,寒食节活动由纪念介之推禁烟寒食为主,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其中
蕴含的忠孝廉洁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国古代国家需要忠诚,家庭需要孝道的传统道德核心,
成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发展到现代,寒食节已成为缅怀革命先烈,教育青
少年重要形式。同时,每逢寒食节,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回乡扫墓祭祖,成为传承中华
民族根祖文化,体现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节日。
古代先民,对寒食节禁烟冷食的执着,表达了对千古先贤介之推忠贞不渝的怀念之情。
寒食食品和饮料达数十种,多数寓意深刻。如:
祭食蛇盘兔,介休俗有
“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有企盼国富民强之意;祭食面燕,介休方言为教育后人“念
念”不忘介公高风亮节。寒食节插柳,意为追求政治清明,,。
在元杂剧及近代京剧、晋剧、现代晋剧、明代小说都有许多介之推暨寒食节的专门曲
目和章回。从东汉以来,关于介之推的传说、故事及碑刻也成为研究三晋民间文学和金石
艺术的重要史料。篇三: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及传说
关于清明节的故事及传说
众所周知,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
108天,节气是按照阴历制定的,阴历没有闰年。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
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的故事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
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绵山景区景点之
4/4
母子石像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
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被晋文公更名为“介休”清明节流行扫墓,子推一事。唐玄宗
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
风俗最重清明节,踏青之风也极盛关于清明节。
清明节的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公子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
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
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
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
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
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
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
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
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
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本文发布于:2023-03-10 23:59: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4639762089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寒食节来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寒食节来历.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