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张居正

更新时间:2023-03-10 23:54:02 阅读: 评论:0

荞麦面条的做法-张蚝

风雨张居正
2023年3月10日发(作者:新生儿用枕头吗)

千年学府,千载学规

————白鹿洞书院揭示

我们国家在宋代有著名的四大书院,那就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应天书院。

号称天下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就在江西省九江市。

我刚刚讲到说白鹿洞书院是天下书院之首,这个评价是清代的一个大学者叫王昶,他是专门

研究书院文化的。他还有一本专著,叫做《天下书院总志》。在这本书的序里,他对天下的

书院依次作了个排名,他说白鹿洞书院是天下书院之首。那么凭什么给这个评价?有很多人

从各个角度去分析,我考虑来考虑去,我觉得王昶之所以对白鹿洞书院给出这样的评价,最

关键的原因不在于白鹿洞书院办学历史很长,这是一个方面,这是一个次要的方面。最重要

的方面是因为在这里诞生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部最完整、最正规的大学校规,我觉得这是最

重要的。

这就是我后面专门要给各位讲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就是因为这个东西是在这里诞生的。

它影响之大,影响之久远,等一下我会做一个介绍。

下面给大家介绍几张《白鹿洞书院》的照片。

这是白鹿洞书院的入口,我在这里想说一下,这个入口距白鹿洞书院的正门还差蛮远的。这

就是为什么叫它叫“洞”,等一下我会给你讲。这入口是在公路旁边。从这个入口处进去就

开始往下了。这个往下你们要做好思想准备,在座的各位如果你们要去的话,建议您坐车下

去。你要是走下去,走到那个正门的地方你就累的不得了了。大约要走半个多小时。这样的

地方古人亏了他们找啊。

从这个地方开始一直往下。这就正门了。这里现在是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白鹿洞书院名称的由来

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为什么叫“白鹿洞”。

各位都知道宋代的四大书院其他的三大书院都是以地名来命名的。那么这个地方在古代它是

处于江州,具体的讲它是属南康府管,也就是现在的星子县,那个时候叫南康府。宋代它的

级别比较高,叫南康军。所以朱熹是南康军的知军。在那里一共呆了三年。

这个地方要是按地名应该叫江州书院或者南康书院,怎么搞个白鹿洞书院呢?所以我首先给

大家讲一下它这个名字的由来。

唐代有一个名人叫李渤,我突然说到这个名字,有的朋友恐怕还不太熟悉。但是我如果举到

一篇文章说到这个人,你就十分熟悉了。因为中学教材几十年如一日都选这篇文章,这就是

苏轼的《石钟山记》。大家读了《石钟山记》,一定记得它的结尾有两句话“盖叹郦元之简,

而笑李渤之陋也。”苏东坡所讥笑的那个政府官员就是李渤。

我在这里说一下,苏东坡一辈子喜欢笑人家,事实证明有许多地方他都笑错了。石钟山名字

的由来他就笑错了。实际上是他自己错了。当然郦道元和李渤是不是完全正确,也不一定。

本来石钟山的命名就很简单,就是你远远的看过去,它就像古代的一个倒扣的钟,没有那么

复杂。

关于李渤,我可以告诉各位,这是一个很不错的人。他少年的时候和他的哥哥李涉两个人找

一个很清静的地方去读书。所以我经常夸奖,我说真亏了他找啊。你们如果到了那个地方你

就知道,你会惊叹,他古代他怎么找的到这个地方。真了不起啊。他找到后,觉得这个地方

特好,非常适合读书。

大家可以想一想,那个时候把自己封闭到那个山里面读书,除了读书以外,是极端难受的。

为了排遣,他就养了一头白鹿自娱,用我们现代话来讲就叫“宠物”。

据历史文献记载,说这头白鹿十分有灵性,灵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李渤如果要买一点什么东

西,他不愿意走,因为走太累了,我刚才跟你们讲了,他要走到路边上来要走好久,太累。

怎么办,他就用一个小布袋子,就把一些零碎的钱放在里面,然后写个条子要买点什么东西

放在里面,就挂在那个鹿角上,那个鹿就会跑到路旁边那个小杂货店去,店主人一看鹿来了

就知道,把那个小布袋子解开一看,噢,他要什么,就把李勃要的东西装在那个小布袋子里,

又把它往鹿角上绑好,它又跑回来。

我认为这应该是“传闻”。鹿有灵性,恐怕还灵不到这个份上,也太灵了。正因为如此,所

以这一头白鹿和李渤这个小伙子在当地就很有名了。人们就给他取了一个雅号,称李渤为“白

鹿先生”,慢慢地时间长了,人们就忘记了,就把这个地方叫做白鹿洞。

那么有人说,怎么叫洞呢?这个地方没有洞啊?它四面是山,周围全是山。就是一条小路一

直下去。下多久呢?步行大概要走35分到40分钟。现代如果用飞机航拍,俯瞰它就有点像

一个朝天的洞,所以“洞”的概念是这样来的。实际上没有洞。

但是我又要告诉大家,现在的白鹿洞书院,有鹿,也有洞。怎么来的?这里就牵涉到几个人

了。就是有好事者,就像柳宗元写的那篇杂文《黔之驴》中的“好事者”。

那么这些好事者是谁呢?第一个就是明朝的一个叫王溱的知府,这个人他到这个地方来一看,

哎呀,这个地方叫白鹿洞,没洞怎么行呢?所以他就召集手下人,当然也请了一些力工,我

们现在叫民工了。他很正规的像模像样的举行了一个祭奠山神的仪式,祭山开洞。明伦堂后

面有一座小山,他就在那个小山的下面挖一个洞。他觉得这个白鹿洞起码要有一个洞,他就

把这个洞给挖好了。

如果你们说一下到不了实地的话,你们点开我的博客也可以看得到,我这次陪在中央电视台

讲《风雨张居正》的郦波教授,他到九江去做报告,我陪他到白鹿洞去,照了几张那个洞里

面的照片,你们可以看一下。那个洞里面的每一块砖现在都很值钱,为什么呢?是明代的砖

啊,很大一块的。他挖好这个洞任务完成他走了。

五年以后他的继任者来了,这个人叫什么呢?叫何岩,也是个知府。他来此一看,这个地方

叫白鹿洞,有洞没鹿,那怎么行呢?估计那个时候要搞个活的白鹿恐怕也搞不到,怎么办?

他想了一下,就命令他手下的人,找了一个在当时工艺水平很高的石匠,就叫他用白色的石

头琢一个石鹿。不过我告诉各位,这个石匠恐怕真是个艺术家,不是一般的石匠。这头石鹿

的设计水平极高。

他们把这个石鹿琢好以后,也举行了一个仪式,就是把这个石鹿供奉到这个洞里面。

这样,“白鹿”和“洞”全有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过了60年又来了一个人。

这个人叫葛寅亮。现在网络很发达,各位只要在互联网上你把这个名字点击一下,你可以看

到,这个人不但是一个学者,一个思想家,而且是一个很廉洁的官吏。他的口碑很好。

他的官比王溱、何岩大,相当于我们现在讲的省委常委一级的,他来了。人家就向他汇报,

这个白鹿洞是怎么来的。这个洞是王溱挖的,这个鹿是何岩叫人琢的。谁知道葛寅亮一听很

不高兴,认为这完全是画蛇添足,纯属胡闹。完全没有必要。于是他一声令下,把这些乱七

八糟的东西给我处理掉,埋掉。把洞一封,把鹿一埋,埋掉了。

这一埋埋了多久呢,300年。

一直到1981年,各位知道,这个时候我们民族的时代的春天终于来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

会开过了,政府拨钱重修白鹿洞书院。里面有个重要的大殿叫“礼圣殿”,修礼圣殿,在施

工的过程中,挖土方的时候,挖着挖着把这个白鹿给挖出来了。

大家注意啊,这一挖出来情况就不同了,这可是明朝的文物了!

所说东西放久了也厉害了,一算300年啊。现在是镇洞之宝了,所以现在又把它洗刷干净,

重新又放到洞里去了。你们现在去看,那个鹿洗得很干净,一尘不染,又放回去了。这就是

白鹿洞得名的整个过程。

二、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沿革

下面我简单的概述一下白鹿洞书院的历史。

我把它简单的分为七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唐代开始奠基。

大家注意我这个措词,唐代那个时候还没有开始办学,谁奠基呢?还是这个李渤。李渤后来

做了江州刺史,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的市委书记。他就回忆,他当年曾经在这个地方读

书,这个时候当了这么大的官,有钱有权。所以他就重游白鹿洞,一看这个地方他觉得还是

很好,所以他就拨钱,叫人把这里房子该修的修,要建的再建,路修好,树木花草整理好。

经过他这样一搞,这个地方的硬件设施就更好了。但是在李渤这个时候还没有办学,都是有

钱的人在这里休闲休闲,读读书喝喝茶。

第二个阶段:五代的时候开始办学。

有一点我说明一下,提到这个书院的时候,很多朋友都会说,它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高等教育

自学考试的助学班。我们现在不有这么一种形式吗,叫高教自考助学。那个时候国家开考,

民间办学。所以很多人都说这个白鹿洞书院,包括其他书院都属于这一类的是民办的。但是

我在这里想告诉各位,就是这个地方它起步的时候还真是国办的。谁呢?李昇王朝。你们都

知道李昇、李璟、李煜,这是南唐三主。

李昇王朝开始在这里办学,一开始它的地位就很高。那个时候在李昇王朝有两个高等学府,

一个就是位于现在南京的国子监,一个就是位于庐山脚下白鹿洞书院。那个时候叫匡庐国学,

用我们现代话来说就是由政府出钱办的重点大学。

第三个阶段:北宋正式定名。

在南唐办学的时候,它不叫白鹿洞书院,叫庐山书堂,匡山国子监,庐山国学等等。

北宋初年,赵宋王朝占领江州以后,这个庐山国学就自然终结了。因为李家王朝已经垮掉了。

江州的地方人士就开始在这里建立书院。这个时候才给它命名为白鹿洞书院。所以说从这个

时候开始叫白鹿洞书院。这个书院办到北宋末年的时候,由于战乱就完全毁掉了。

第四个阶段:南宋壮大发展。

这是我要重点讲的。

1179年,上天安排朱熹任南康军的知军,白鹿洞书院才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朱熹首先是

到这里去实地勘探,去看一看。但是看完了以后他觉得这个地方太好了,非常适合静下心来

读书。所以现在有一些大的企业或者大的单位,他要办一个短期的一个星期或者十天的这种

集训,不准这些参加集训的领导干部出去玩怎么办呢?就把他拉到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

现在利用原来的延宾馆,现在在那里,有一个老板在那里投了100万,搞了一个类似于四星

级的宾馆,只能住52个人。其中包括春风楼,就是当年洞主住的一起包括在内,只能住这

么多人。

开会的人到那里去,大家都不能带汽车,公家用车拉过去。吃完饭,你也只能在那里静心的

去看看书。白天听报告,开会,你也没有办法溜,溜不掉。所以那个地方,现在也有人用得

很好。

朱熹觉得这个地方对于学子们静心读书太好了。所以他就想修复。但是一看基本全毁掉了。

残垣断壁,所以他就给皇帝上书,这些文字现在都保留着。大致的内容是这样说的:现在国

家处在这样比较好的时期,江南一带在战乱中被毁的道观和寺庙有几百处都纷纷修复,而儒

家的这么一个好的读书的地方,却至今荒废着。这是很不好的现象,所以恳请皇上同意,修

复这个书院。

还算不错,他的恳请得到批准。朱熹在得到皇帝的同意以后,就大张旗鼓的开始修复白鹿洞

书院了。现在白鹿洞书院的总体结构尽管千年以来一直在不断的毁掉、重修、毁掉、重修。

但是基本格局到现在依然还是沿用当初的。那个格局设计的很漂亮,你们去看一看,它由五

个各自独立又相互贯通的一组院落组成,设计的非常好。而且这五组院落一字排开,跟它平

行的就是一条流了千年不干涸的溪水叫贯道溪,很美。

朱熹在任的三年中,他兼任洞住,亲订洞规,置田建屋、充实图书、亲临讲课„„

我讲不了这么多,我只想挑一个给大家讲一讲,可见朱熹他想的很远,就是置田。

朱熹当时就想,怎样使这个书院长治久安。他想,我很重视,我走了呢?如果我的继任者他

不重视怎么办呢?那就又垮掉了。所谓不重视,不是他要把这个书院怎么样,而是他从财力

上不支持你就完了。

他想了好久,他就把白鹿洞书院周边的几千亩田地和数千亩山林全部征下来了。这些田他给

它取了个名叫学田。平时租给附近的农民种,用我们现在话叫定好合同,每亩田到了秋收的

时候给书院交多少粮食,这叫学租。几千亩田,学租一交来,这些粮食可供这里的学子食用,

多余的还可以拿到集市上去换成钱,来维修这个书院的房屋,以及平时的一些开支。这件事

儿做得太好了。我可以告诉各位,不容易呀,这些学田和周边的这些几千亩山林,至今依然

保留着,这是很了不起的。

所以现在白鹿洞书院,政府给它配的工作人员里面,还专门配了一些名额叫“护林员”。还

专门给它建了瞭望台,为什么?怕发山火。白鹿洞书院周边的树都不得了。为什么?有许多

都挂了牌子,都有记载,每棵树都有名字,都有编号的。掉了一棵都要受到追究的,因为这

些树的树龄都在千年以上。你去看看就知道。

我有时候有一种感觉,我站在这些树前,我有一种深深的敬畏感。我经常想,我们人停留在

这个世界上的时间太短了。命长的100年,命短的几十年。而这些树在这里一站就站了一千

年。我经常向它们鞠躬,我说老爷爷的老爷爷,我向你致敬了,了不起啊,你阅尽世间沧桑

啊!

不仅如此,朱熹还广邀著名学者来讲学,开创了书院讲会制度之先河,其中最著名的是留下

了他和陆九渊的南康之会的佳话。

在南康之会前五年,在江西的鹅湖书院,由吕祖谦牵头,邀请陆九龄、陆九渊哥两个和朱熹

举行了一次学术辩论。

朱熹和陆氏兄弟是宋代两大学派的代表。这一次鹅湖之会很不愉快,双方都对对方进行了一

种贬低,三天辩论下来,不欢而散。

五年之后,陆九龄去世了,陆九渊到白鹿书院来找朱熹,请他帮他哥哥写一个墓志铭。朱熹

还真不错,马上答应,没问题,我帮你写。不仅如此,反过来朱熹还做了一件很大度的事儿,

他说我想请你给白鹿洞书院正在读书的这些学子们做一次学术演讲。陆九渊也不错,好,讲

什么你出个题。结果根据孔子的两句话“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作了一次精彩的演讲,

题目是《义利之辩》。

陆九渊是我们中国古代演讲方面的高手,我们现代的这些演讲家,你要找祖宗就找他。陆九

渊特别会演讲,他演讲的那一天,不但所有的学子一个不缺,朱熹亲自坐在前面,其他的政

府官员也都来了。最有意思的是附近的农民都来了,实在坐不下了,就站在外面靠着窗子,

靠着门听。陆九渊就顺着自己的思绪讲下去,讲到什么程度,我看史书上记载,包括农民在

内,纷纷掉眼泪,讲得太动人了。

讲完之后,朱熹第一个上去发表自己的感慨。朱熹说“熹当与诸生共守,以无忘陆先生之训。”

意思是:他说的太好了,我要和我的学生们一起牢牢的记住陆先生的教训。并且再三表示“熹

在此不曾说到这里,负愧何言。”他说:我朱熹在这里也多次讲学,但是我从来没有讲到陆

先生这么深刻,没有他讲的这么好。我对不起大家,今天总算是听到了好的学术演讲。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像这些大学者,这种心态。所以我对于我们国家目前出现的一些打名人

的状况,确实有一些看法。我们现在学术界有一些人他不是靠做学问出名,他是靠打名人出

名。他的目光就老在网上搜索,看谁有名。谁有名我就骂谁,通过骂这个有名的人我自己跟

着出名。我不喜欢这种作为。我觉得一个人还是要以自己的学问立于天地之间,而不要搞那

些歪门邪道的东西。一个人要有大的胸怀,这样比较好。

在这之后,明代的大思想家王守仁也应邀到白鹿洞书院讲学。

王阳明,这可是很有名的大家啊,日本有一个将军一辈子谁都不服,可是他的腰里就挂着一

个牌子,牌子上就刻了一句话:一生只拜王阳明。

毛泽东跟蒋介石这两个对头,许多方面都是对立的,可是在对王阳明的问题上却很一致,都

高度评价王阳明。蒋介石到台湾以后,甚至把他居住的那个地方的一座小山名字改掉,改叫

阳明山。

王阳明应当时白鹿洞书院山长的邀请来到白鹿洞书院,他就在白鹿书院发信出去,把分散在

全国各地他的弟子召过来,都在白鹿书院听他讲学。你想一想这个举动一出去,就更加使白

鹿洞书院声名远播。

第五个阶段:元、明、清办学不断。

这个阶段我就简单带过。反正是一代一代继续办学。

第六个阶段:清末取消书院。

清末为什么取消书院?不是说他要取消这个书院,关键是清末取消了科举。科举取消了,这

个书院也跟着取消了,因为书院是为科举服务的。

那个时候出现了一股崇洋的思潮,中国人也在思考,我们中国人怎么老是失败呀?要向西方

学。所以书院一取消,就开始办学堂。学堂是进口名称。

白鹿洞书院这个地方当时就变成了江西省林业高等学堂。很有意思的是,你们现在到书院去,

那里孤单单的耸立着一幢别样的房子。

白鹿洞书院所有的房屋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模式,唯独有一幢房子是欧式的。这就是办林业

高等学堂的时候,从外国找来的图纸,在那里建了一幢林业高等学堂的办公楼。这幢别样的

房子建在这里确实很不协调,但是现在也不能动了,为什么?算一算100多年了,也是文物

了。

第七个阶段:盛世再度兴旺。

这个名称是我取的。因为其他的老师讲的时候说,新中国建立以后,白鹿洞书院重新获得新

的生命。反正我也是向大家说心里话,因为我是在那里长大的,我看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白

鹿洞书院遭受了哪些命运。特别是文革浩劫,白鹿洞书院基本上洗劫一空,也是一片废墟。

所以我不同意,说新中国成立以后,它从此以后就一切都好了,没这么回事儿。它和新中国

的所有的人和物一样经历了风风雨雨。一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过以后,中华民族的盛世终

于来了,这个时候白鹿洞书院才逐步开始好转,也不要把话说满了——“逐步”。我说逐步

就是说现在比那个时候好一些。你说很好,说不上。至今依然有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包括

我们一些管理上的思想、理念„„使得白鹿洞书院至今不能很好的发展。你们去看看,恐怕

也会有感慨。

白鹿洞书院就介绍这么多,我也给个小总结语,我讲座有个特点,讲完一个什么问题,有一

个小总结语。

总结语:从李渤兄弟隐居读书开始,1200年过去了。白鹿洞书院经历了它的辉煌与衰落。

今天,作为大学的功能,它已风光不再。但是,历史清晰地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是帝王关

注、鸿儒云集、名家辈出、智能汇聚之地;这里,曾经是古圣先贤们投入哲学思考和进行雄

辩讲述的场所;这里,曾经是无数学子心中的圣地,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值得我们

记忆,值得我们珍藏。

庐山上次被联合国批准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其中得满分的一项就是白鹿洞书院。联合国的

主要官员打分的那天就让他们住在了白鹿洞书院的春风楼,他们对这里是赞不绝口。

三、《白鹿洞书院揭示》

下面就进入到《白鹿洞书院揭示》。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他提出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集教育目的、教育形式、

教育法则于一身的大学校规——《白鹿洞书院揭示》。《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为《白鹿洞书

院学规》。

白鹿洞书院历史上所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都是揭示的具体实践和实际运用。可以说,

没有“揭示”,白鹿洞就失去了走出平庸的依托,有了“揭示”,才有了白鹿洞书院的辉煌。

这个揭示总共444个字,特别好记。据说做车牌做电话号码就不好了。它的原文我也在PPT

里面做出来了,这个古文我在这里就不读了,我后面就分别给你讲一讲。

它分为两大部分。

前面五条叫做“教条部分”。是朱熹从历代的经典中精选了五段话放在前面作为教条。他自

己一个字都不加,这是前半部分。后半部分是他对这个揭示的理解、看法和阐释。这两部分

总共加起来400多个字,下面我采取这样的办法,前面教条部分我一条一条和大家分享一下。

后半部分的古文我就不串讲,因为今天不是讲古文。我用现代汉语归纳为三个方面把它的主

要精神告诉大家。

教条的第一条就是五教之目,这几句话大家看非常好: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

幼有序、朋友有信。

五教之目出自孟子的《滕文公上》,是从《孟子》里面摘录出来的。

原话是:“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

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是进行五个方面的伦理关系的教育。

意思是:做人有做人的道理,如果只是吃得饱,穿得暖,安居逸乐,却不接受教育,不知礼

仪,那就和禽兽差不多,圣人又为此担忧。担忧什么呢?前忧洪水,现忧教化。于是就派遣

契担任司徒,(管教育的官员),教导百姓做人的道理。使他们懂得父子要有亲情,君臣要有

礼义,夫妇要有分别,长幼要有次序,朋友要诚信。

五教之目,你把它一展开实际上是十个方面。

“父——子”是两个方面,“父子有亲”,这个父包括父母,这个子包括子女,这是两个方面

了。在孟子看来父母对子女要慈爱,子女对父母要孝顺。实际上就是社会上每个人在自己所

担任的角色中,你守好本分。就是你在对上有父母的时候,你对父母应该怎么样。对下,你

有子女的时候,你作为父母你应该怎么样。

“君——臣”也是两个方面,“君臣有义”是说君王对臣子要仁义,反过来臣子对君王要忠

诚。我们过去老批古代的几个字叫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实际上我觉得这个东西是很好

理解的。什么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谓君君就是说作为君王,你的一举一动,你的所有的

言行,要符合一个君王的准则。什么叫臣臣呢?就是一个臣子,你的所作所为,一定要像一

个臣子。同样的,父父子子也是一样的。父亲要像个父亲,子女要像个子女。

“夫——妇”是第五、六方面,“夫妇有别”是什么意思呀?这里的“别”不是男女之别,

是内外之别。就是说丈夫要承担起家庭生存和发展的重担,要很好的“主外”。妻子要勤俭

持家,相夫教子,要很好的“主内”。有的人对这个不以为然,我在这里要说一下,这就是

历史使之然也。你不能用现代社会来衡量,现代社会当然情况不同了,大家都控制电脑,不

要什么体力,女同胞恐怕还厉害一点。古代就不同,古代有些活它是一定要很强的体力去对

付的。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国,那些农田的活,那是要男士去承担的。而女子则应该

很好的管好家,主内。在当时那样的社会中,这个主外和主内我觉得是有道理的。你不能够

抹煞这个历史和时代的痕迹来说话。今天当然不同了,今天这种要大体力的事情越来越少。

“长——幼”是第七、八方面,“长幼有序”是指长辈要自律自重,堪称晚辈的榜样,晚辈

要谦恭好学,听从长辈的教诲,从概率上来讲的应该是这样。

九和十我把它放在一起,为什么?朋友朋友,双方的,朋友之间要互相讲究诚信。

五教之目大家一看就知道,是进行人伦方面的教育。这一点恐怕也符合我们现代教育。上次

有一个大学的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就告诫现在的大学生,我希望你们首先学好做人,然后

才是做学问。如果你读书读得很好,你做人一塌糊涂,也不行。朱熹把这个放在最前面,他

认为任何一个求学的年轻人,首先应该有很好的人伦素质。

紧接着就要谈学习了。

第二条叫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为学之序出自《中庸章句第二十章》,这是孔子的,原文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

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

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就是:一个人要广博的学习,详细的请教,勤勉的思考,明确的辨别,

忠实的行事。

朱熹在这里强调的是为学的几个阶段。

首先要广博的吸收,博学。特别是我们今天,我觉得广博的学习更重要。年轻的朋友,首先

要很好的建立自己的知识架构、知识网络。不然的话,你在现代社会,你想做点成绩不容易。

同时“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培养求学者宽阔的胸怀,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这是求学的第一个阶段。

审问是第二个阶段,求学者在博学的过程中,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

接下来就要进入第三个阶段,慎思。那就是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

分析。

明辩是第四个阶段,学问是越辨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良莠不分。

笃行是为学的最后一个阶段,这就是要知行合一。就是说你所学的好的东西,要能够很好的

运用到实践中去。否则,你所学的这些东西,有什么用?这是朱熹的观点。

这几个阶段对我们今天也依然是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第三,修身之要,然后就是谈修养了。你看他这个安排,非常清楚。

修养部分两句话,第一句,言忠信,行笃敬;第二句,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这两句是从不

同的经典中摘引出来的。

前面六个字是出自《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原文是: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

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有的朋友可以对这个古文

不太理解,我简单说一下。子张就是孔子的弟子,他问孔子,一个人在社会上怎么样才能够

使自己的行为畅达?孔子就告诉他说:言忠信。就是说一个人,你说话,你的言论一定要忠

诚讲信用。行笃敬。你的行为要忠实、诚恳,不虚。你如果能做到这个样子,你即使是处在

那些不开化的地方,你也能够畅行无阻。反之,你即使是在自己的家乡,恐怕也寸步难行。

“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在《易经》里面已经有类似论述。原文是出自周敦颐的《通书》,

各位都知道,周敦颐是二陈的老师。朱熹是二陈的弟子的弟子。就是相当于我们讲徒子徒孙。

所以朱熹对于周敦颐是非常崇敬的。你们现在到白鹿洞书院去,就可以看到,白鹿洞书院还

立有周敦颐的一个铜像。

周敦颐《通书》里的原话是:“君子乾乾,不息於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

理解一下,忿就是怒、惩就是制。用我们现在的话就叫做“制怒”。这个词对年轻的朋友尤

其重要,年轻的朋友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有些事情往往就是一时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失去自控,而酿成了无可挽回的后果,所以这一点很重要,把怒气给它制住,这就是惩忿。

窒欲就是让那些不好欲望给它窒息。所以“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就是要求学子们压抑自己

的欲望和怒气,改正自己的错误而向善,最后达到至诚的境界。

第四条是处事之要。就是平时处理事情要特别把握住的原则。

两句:“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这一条是朱熹从《汉书·董仲舒传》里面引出来的。这两句话是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任何事

情,都应该是为了匡复正义,而不是为了谋取个人的利益。都应该是为了明辩真理,而不是

为了计较一己的功名。

前两年在大谈商品经济的时候,有些人对这两句话提出置疑,说这是儒生的腐朽之处。认为

在现代社会就是该讲究我干多少事儿你就给我多少报酬,其他的不管。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

特别是随着汶川大地震等事件的出现,各位可以看到,我们中华民族,我们中国人民所表现

出来的那种公益心,那种爱心,使我深深感到,一个人还是要有奉献精神,要有公益精神,

要有正义感。这样活在天地之间才有点味道。否则的话,完全是利益关系有时候想想会难受。

大家可以考虑。

所以我认为,即使在现代社会,这两句话还是有启发性的。一个人应该有公益心,公益精神

对一个民族是很重要的。说实在话,我看到汶川大地震,我们自己老百姓自发的捐出来的钱,

比所有其他国家援助我们的钱还要多得多,我感到莫大的欣慰。

特别是那些天,各个城市的血库全部告满,以至于血站请求老百姓不要再来献血,实在装不

下了。这说明我们老百姓的这种公民社会的思想在这些年大大提高了,这是很好的事儿。

第五条也是两句,第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第二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这五条一条比一条好,最后这一条是顶峰了。

第五条,接物之要。这一条也出自两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大家太熟悉了,因为说

的太多了。是出自《论语·颜渊第十二》。这个我就不多去讲,不去解释,因为大家都知道。

就是自己所不希望要的东西,不要去强加给别人。孔子的一辈子的言论中,都灌穿这种思想,

这是孔子所主张的处事原则。我觉得与这个原则相伴的另外两句话也极好。而且我觉得要把

它连在一起,形成我们的人生观。就是除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外,很重要还要做的一个

就是“己所欲,欲施于人”。就是我想得到的也希望别人得到,这就好。你前面是讲我不想

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但是反过来我想要的也希望别人有。所以我们经常有句话叫做:愿天

下有情人皆成眷属。就是我希望自己爱情美满,我也希望别人爱情美满。所以在孔子的言论

中,同样有两句很好的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理念太好了。就是:我自

己想要成功,我也衷心的祝愿别人取得成功。而且只要有可能,我就要努力的帮助别人成功;

我自己想事业发达,我也衷心的祝愿天下所有的人都事业发达。而且只要有可能,我就要尽

我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别人事业发达。你看,这多好啊!

这些美好的理念我们不一定都能做到,但这些美好的理念就像精神养料,多吸收一点,总是

非常好的。

朋友们,不知道你们有感觉吗?一个人,你举手投足之间,你那种儒雅的成份一出来,你自

己的感觉和人家的感觉都十分的舒服。所以古时候有一句话说的太好了:“与公瑾交如饮琼

浆”。

你们看《三国演义》,不要把它当成真的。因为《三国演义》罗贯中他把有些人物给歪掉了,

按照他的意思给歪掉了。你比如说周瑜的形象,跟周瑜同时代的人是这样夸奖他的。周公瑾

就是周瑜,他说和周瑜交朋友那个感觉是什么味呢?就像喜欢喝酒的人喝到了茅台一样,芬

芳而又令人陶醉,如饮琼浆,多好啊。你看周瑜年纪轻轻,风流倜傥,能文能武。你看苏东

坡怎么描述他:“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说,

我想起当年的周公瑾,堂堂一表,凛凛一躯,美男子,英俊少年。又娶了江南一绝小乔。他

摇着羽毛扇,带着书生的那种方巾,一边跟人家下着棋,一边喝点清茶或者喝点美酒,在谈

谈笑笑之间,曹操的百万大军就化做灰烬了。是这种感觉啊!

所以为什么人家现在讲儒商、儒将,都用个儒字啊。国外讲绅士风度,中国讲君子人格,好

啊。各位你们感觉一下是不是,我觉得非常好。

后面一句我觉得更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是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上》原文是: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这几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你一定会有感慨,太好了。他说:“你去爱别人,却得不到别人的

亲近,那就应该反过来检查自己的爱是不是不够;管理别人却不能够管理好,那就应该反过

来检查自己的管理才智是不是出了问题;礼貌待人却得不到别人相应的礼貌,那就应该反过

来检查自己的礼貌是否有不到之处。总之,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效果的,都应该反过来检查

自己,自身的行为如果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附”。

你说这话说的多好。我们现在有很多东西都是你出自一片好心去做好事儿,结果得不到好报。

那就不得了,怨声载道。孟子说,别生气,再检查一下自己。

时至今日“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依然是十分值得提倡的事情。我举

几个例子简单说一下,做学生的如果被老师判了不及格应该怎么样?有的学生他就不去检查

他学习不认真,不好好复习,考试没有考及格,他不检查。他一味的就是恨这个老师。我在

大学也碰过这样的学生。其实还是一个笔误,我报到教务上的分数表里面他是及格了的。他

下面的那个人不及格。结果那个教务处登分的人,大概登的太多了,眼睛放花,登错了,把

那个不及格登他上面了。登完了以后就上电脑,结果电脑上就反映他没及格。他暴跳如雷,

当天就给我发了一个信息,因为他是毕业班的毕业考试,他人已经离开学校了,他也不在乎。

他首先这个信息第一句就是“姓蔡的”,这时候不是蔡老师了,“你的课我都听了,该做的作

业我都做了。你竟然判我不及格。你等着”。吓得人要死。

接到这个信息,我就很奇怪,我就跑到教务处去查,我拿出我的存根一看,他及格了。结果

一查,是个误会。后来我就给他更正过来了,我就回了他一个信息,我就告诉他:“你及格

了,小伙子,今后要引以为戒啊!”后来他一次一次的发信息过来道歉,对不起,对不起。

我说没事儿了,事情已经过去了。但是你在我心目中形象确实是差了很多了。你根本就不问

青红皂白,遇到一点事,就威胁老师,那怎么行呢?

反过来做老师的,如果学生不认真听课,应该怎么样。我是做老师的,我经常遇到有的老师

在办公室,把那个备课本往桌子上一摔,气愤地说:这个班简直不像话,这些学生不可教育,

上课打瞌睡不听讲,怎么怎么样„„

他就没想一想,你认真备课了吗?你教的这门课你是不是融汇贯通而且理解得非常好了呢?

你能不能深入浅出呢?大家知道,深入固然不易,浅出则更难啊要把你懂得的东西,让坐在

下面的学生都听懂,而且感兴趣,这是一门艺术。你检查了自己没有?很可能你课没备好。

很可能你的语言表达艺术不行呢,对不对。所以孟子提出要大家都反思一下这是对的。做领

导的更要记住“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司马迁写李将军列传结尾

的一句话,他是夸奖飞将军李广的话。他说一个身处高位的人,如果你自身很正,处处以身

作则的话,你不要下命令,你本身的行为就是一声无声的命令,人家都看到的。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如果你自己就不正,你一天到晚搞歪门邪道。你坐在台上跟大家讲,各位要廉政,

底下人要骂你,王八蛋,你自己乱来。

我有时候还会想到弘一大师,弘一法师他有个特点,他从来不批评他的弟子。他的弟子犯了

错误,他首先检查自己。他说,这是我没有教好。于是他惩罚自己,一餐不吃饭。所以他的

弟子一看老师如果哪一餐不肯吃饭,完了,我们中间肯定有人出问题了。所以大家都非常注

意。当然有一点我要说明一下,这样的老师必须他的弟子也是正人君子。否则的话就很罗嗦。

正好你不是饿了一餐吗?我再犯一个错误,你再饿一餐,再搞几天你就完了。

小结

前面的教条部分是集儒家经典语句而成,便于记诵。

首先他提出了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明确义理,并把它见之于身心修养,以达到自觉遵守

的最终目的。

其次,它要求学生按照学、问、思、辨的“为学之序”去“穷理”、“笃行”。

再次,它指明了修身、处事、接物之要,作为实际生活与思想教育的准绳。

层次很清楚。

把这五条列完了以后,朱熹专门有一段话对它进行阐释。朱熹这段话是古文,我把它的精神

要领概括为三点,跟大家用现代文说一下。

第一点,朱熹认为,教人为学的目的,不是让人们学到杂乱的知识,写得出华丽的文章,借

以沽名钓誉,谋取利禄。而是为了要人们按照经典,读书穷理,修己治人,成为对社会有用

的人才。

第二点,朱熹认为,一个真正求学的人,哪里用的着别人创设规矩禁令而自己去遵循的呢?

靠规则来管束,对待求学的人来说已属浅薄。这一点说得很对,在座的各位,你今天听讲座,

是哪个单位命令你来的呢?没有。都是你觉得要了解一下这些东西,你自己来的。而当时一

些所谓学规,既不符合古人办学的思想,又不为求学者考虑。所以不应把这样的学规条款列

在堂上。

第三点,朱熹认为,圣贤用以教育人的方法,都包括在经典之中,没有必要另搞一套。所以

我朱熹一个字都不写,我全部从古圣先贤的经典中找出来,他们都已经说绝了、说全了。所

以我专门选取圣贤用以教人学习的大原则条列于此,揭示于门楣,这才是学子们应该熟读深

思、铭记于心而认真遵循的。

在此,朱熹把世界观、政治要求、教育目的与学习修养的途径融而为一。所以它出现之后,

很快就成为南宋书院统一的学规,也是元明清各朝书院学规的范本,并影响到各级各类的官

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办学的准则。连王阳明都对他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夫为

学之方,白鹿之规尽矣”。

朱熹后来把这个学规带到了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也专门刻了这个学规。不仅如此,在朱熹诞

辰111年的时候,宋理宗赵昀,亲自御书《白鹿洞书院揭示》,就是皇帝把朱熹的这个学规

亲自抄一遍,赐给太学的学生,这个规格就高了。这一下就使该学规真正成了天下读书人共

同遵守的教条。

至今在日本、朝鲜、东南亚各国的一些学校里,《白鹿洞书院揭示》仍然被奉为校训,称为

“白鹿洞精神”。这些年因为我又是白鹿洞书院的教授,所以只要有外国的学者专家来,基

本上都是我去接待。我这些年接待了来自日本的、新加坡的、韩国的一批又一批研究白鹿文

化的学者,深感《白鹿洞书院揭示》在许多国家的重大影响。

前不久我接待了一个大型的韩国250个人的高级汉学参访团,这些人是韩国“退溪学派”的

研究者。这个李退溪的地位有多高呢?韩国人为了证明他的地位,他们的团长送给我一张

1000元的韩币,上面就是李退溪的像。我们这里是用政治领袖人物做钱的图案,人家是用

学者的像。从这里也看出人家对知识的尊重。

李退溪是何许人呢?我告诉各位,用我们现在时髦的话来说,李退溪是朱熹的铁杆粉丝。他

是重点研究朱熹学问的。而这来的250个人呢?又是李退溪的铁杆粉丝。在交谈的过程中,

他们团长告诉我,他们国家有一些大学,至今依然是用《白鹿洞书院揭示》作为他们大学的

校规。日本来的一些朋友也告诉我,日本也有一些学校是用白鹿洞书院揭示作为他们大学的

校规。可见其影响之大。

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对后世书院和学校校风、学风建设创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它有

利于书院和学校的管理。有利于学员的读书上进,也有利于教书育人。既使是今天看来,只

要轻轻的抹去蒙在它上面的历史的灰尘,它就会闪烁璀璨的光芒!

谢谢大家!

本文发布于:2023-03-10 23:54: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4636422088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风雨张居正.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风雨张居正.pdf

上一篇:雨中的树林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风雨张居正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 风雨张居正
    荞麦面条的做法-张蚝2023年3月10日发(作者:新生儿用枕头吗)千年学府,千载学规————白鹿洞书院揭示我们国家在宋代有著名的四大书院,那就是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应天书院。号称天下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就在江西省九江市。我刚刚讲到说白鹿洞书院是天下书院之首,这个评价是清代的一个大学者叫王昶,他是专门研究书院文化的。他还有一本专著,叫做《天下书院总志》。在这本书的序里,他对天下的书院依次
  • 0℃雨中的树林
  • 0℃史进的绰号
  • 0℃国培
  • 0℃小学语文网
  • 0℃一帆风顺花怎么养
  • 0℃我学会了感恩
  • 0℃免费教案
  • 0℃平移的性质
  • 0℃开国大典教案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