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著名建筑

更新时间:2023-03-10 22:22:20 阅读: 评论:0

房屋转让-解说词模板

意大利著名建筑
2023年3月10日发(作者:南宁特色)

十大著名建筑流派

一:巴洛克建筑

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

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

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

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

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

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

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

筑。

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

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

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

风格的倾向。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

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

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

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

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

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

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

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

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

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

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

的地步。

从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先后建造自己的

巴洛克风格的教堂。由于规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为圆形、

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典型实例有罗马的圣卡罗教堂,是波洛米尼设计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

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此外还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强

调曲线动态,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度很大,装饰丰富,有强

烈的光影效果。尽管设计手法纯熟,也难免有矫揉造作9之感。17世纪中叶以

后,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风靡一时,其中不乏新颖独创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

劣、堆砌过分的建筑。教皇当局为了向朝圣者炫耀教皇国的富有,在罗马城修筑

宽阔的大道和宏伟的广场,这为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风格开辟了新的途径。17世

纪罗马建筑师丰塔纳建造的罗马波罗广场,是三条放射形干道的汇合点,中央有

一座方尖碑,周围设有雕像,布置绿化带。在放射形干道之间建有两座对称的样

式相同的教堂。这个广场开阔奔放,欧洲许多国家争相仿效。法国在凡尔赛宫前,

俄国在彼得堡海军部大厦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广场。杰出的巴洛克建筑大师和雕刻

大师伯尼尼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周围用罗马塔斯干柱廊环绕,整个

布局豪放,富有动态,光影效果强烈。

巴洛克建筑风格也在中欧一些国家流行,尤其是德国和奥地利。17世纪下

半叶,德国不少建筑师留学意大利归来后,把意大利巴洛克建筑风格同德国的民

族建筑风格结合起来。到18世纪上半叶,德国巴洛克建筑艺术成为欧洲建筑史

上一朵奇花。德国巴洛克风格教堂建筑外观简洁雅致,造型柔和装饰不多,外墙

干坦,同自然环境相协调。教堂内部装饰则十分华丽,造成内外的强烈对比。著

名实例是班贝格郊区的十四圣徒朝圣教堂、罗赫尔的修道院教堂。十四圣徒朝圣

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厅和圣龛做成三个连续的椭圆形,拱形天花也与此呼

应,教堂内部上下布满用灰泥塑成的各种植物形状装饰图案,金碧辉煌。教堂外

观比较平淡,正面有一对塔楼,装饰有柔和的曲线,富有亲切感。罗赫尔修道院

教堂也是外观简洁,内部装修精致,尤其是圣龛上部天花,布满用白大理石雕刻

的飞翔天使,圣龛正中是由圣母和两个天使组成的群雕;圣龛下面是一组表情各

异的圣徒雕像。

奥地利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主要是从德国传入的。18世纪上半叶,奥地利许

多著名建筑都是德国建筑师设计的。如维也纳的舒伯鲁恩宫,外表是严肃的古典

主义建筑形式,内部大厅则具有意大利巴洛克风格,大厅所有的柱子都雕刻成人

像,柱顶和拱顶满布浮雕装饰,是巴洛克风格和古典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二: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法国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专制王权极盛时期,开

始竭力崇尚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造了很多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古典主义建筑

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是规模巨大、造型雄伟的宫廷建筑和纪念性的广

场建筑群。这一时期法国王室和权臣建造的离宫别馆和园林,为欧洲其他国家所

仿效。

随着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流行,巴黎在1671年设立了建筑学院,学生多出

身于贵族家庭,他们瞧不起工匠和工匠的技术,形成了崇尚古典形式的学院派。

学院派建筑和教育体系一直延续到19世纪。学院派有关建筑师的职业技巧和建

筑构图艺术等观念,统治西欧的建筑事业达200多年。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的东立面、凡尔赛宫和巴黎伤兵

院新教堂等。凡尔赛宫不仅创立了宫殿的新形制,而且在规划设计和造园艺术上

都为当时欧洲各国所效法。

伤兵院新教堂又称残废新教堂,是路易十四时期军队的纪念碑,也是十

七世纪法国典型的古典主义建筑。新教堂接在旧的巴西利卡式教堂南端,平面呈

正方形,中央顶部覆盖着有三层壳体的穹窿,外观呈抛物线状,略微向上提高,

顶上还加了一个文艺复兴时期惯用的采光亭。穹窿顶下的空间是由等长的四臂形

成的希腊十字,四角上是四个圆形的祈祷室。新教堂立面紧凑,穹窿顶端距地面

106.5米,是整座建筑的中心,方方正正的教堂本身看来像是穹窿顶的基座,更

增加了建筑的庄严气氛。

在十八世纪上半叶和中叶,国家性的、纪念性的大型建筑比十七世纪显著

减少。代之的是大量舒适安谧的城市住宅和小巧精致的乡村别墅。在这些住宅中,

美奂的沙龙和舒适的起居室取代了豪华的大厅。在建筑外形上,虽然巴洛克教堂

式样很快为其他建筑物所效法,但这时期巴黎建筑学院仍是古典主义的大本营。

当时的著名建筑有和谐广场(又译协和广场)和南锡市的市中心广场等。后者

由在一条纵轴线上的三个广场组成:北为政府广场,长圆形;南为斯丹尼斯拉广

场,长方形;中间是一个狭长的广场。广场群是半封闭的,空间组合富有变化,

又和谐统一。广场上的树木、喷泉、雕像、栅栏门、桥、凯旋门和建筑物的配合

也很恰当。

三: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

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

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

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

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

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

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

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

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欧洲各国的经典哥特式建筑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

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型。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

尼教堂。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

彩色玻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

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西面是正门入口,

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教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

大片彩色玻璃宙。其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

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

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西立面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

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满布雕像。正门上面有

一个大圆宙,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

圣母院。

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长137米,宽46米,横翼凸

出甚少,东端环殿成放射形布置七个小礼拜室。中厅宽15米,拱顶高达43米,

中厅的拱间平面为长方形,每间用一个交叉拱顶,与侧厅拱顶对应。柱子不再是

圆形,4根细柱附在一根圆柱上,形成束柱。细柱与上边的券肋气势相连,增强

向上的动势。教堂内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几乎看不到墙面。教堂外部雕饰精美,

富丽堂皇。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

法国盛期的著名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它们与亚眠主教堂和

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

尖塔高142米。

百年战争发生后,法国在14世纪几乎没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筑复苏,

已经到了火焰纹时期,这种风格因宙棂形如火焰得名。建筑装饰趋于“流动”、

复杂。束柱往往没有柱头,许多细柱从地面直达拱顶,成为肋架。拱顶上出现了

装饰肋,肋架变成星形或其他复杂形式。当时,很少建造大型教堂。这种风格多

出现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

法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数量很大,与哥特式教堂的结构和形式很不一样。

由于连年战争,城市的防卫性很强。城堡多建于高地上,石墙厚实,碉堡林立,

外形森严。但城墙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城内嘈杂拥挤,居住条件很差。多层的市

民住所紧贴狭窄的街道两旁,山墙面街。二层开始出挑以扩大空间,一层通常是

作坊或店铺。结构多是木框架,往往外露形成漂亮的图案,颇饶生趣。富人邸宅、

市政厅、同业公会等则多用砖石建造,采用哥特式教堂的许多装饰手法。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比法国稍晚,流行于12~16世纪。英国教堂不象

法国教堂那样矗立于拥挤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于开阔

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复杂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与修道院一起沿

水千方向伸展。它们不象法国教堂那样重视结构技术,但装饰更自由多样。英国

教堂的工期一般都很长,其间不断改建、加建,很难找到整体风格统一的。

英国的索尔兹伯里主教堂和法国亚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厅较矮较

深,两侧各有一侧厅,横翼突出较多,而且有一个较短的后横翼,可以容纳更多

的教士,这是英国常见的布局手法。教堂的正面也在西边。东头多以方厅结束,

很少用环殿。索尔兹伯里教堂虽然有飞扶壁,但并不显著。

英国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尖塔往往很高,成为构图中心,西面的钟塔退

居次要地位。索尔兹伯里教堂的中心尖塔高约123米,是英国教堂中最高的。这

座教堂外观有英国特点,但内部仍然是法国风格,装饰简单。后来的教堂内部则

有较强的英国风格。约克教堂的西面窗花复杂,窗棂由许多曲线组成生动的图案。

这时期的拱顶肋架丰富,埃克塞特教堂的肋架象大树张开的树枝一般,非常有力,

还采用由许多圆柱组成的束柱。

格洛斯特教堂的东头和坎特伯雷教堂的西部,窗户极大,用许多直棂贯通分

割,窗顶多为较平的四圆心券。纤细的肋架伸展盘绕,极为华丽。剑桥国王礼拜

堂的拱顶像许多张开的扇子,称作扇拱。韦斯敏斯特修道院中亨利七世礼拜堂的

拱顶作了许多下垂的漏斗形花饰,穷极工巧。这时的肋架已失去结构作用,成了

英国工匠们表现高超技巧的对象。英国大量的乡村小教堂,非常朴素亲切,往往

一堂一塔,使用多种精巧的木屋架,很有特色。

英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在哥特式建筑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

堡有很强的防卫性,城墙很厚,有许多塔楼和碉堡,墙内还有高高的核堡。15

世纪以后,王权进一步巩固,城堡的外墙开了窗户,并更多地考虑居住的舒适性。

英国居民的半木构式住宅以木柱和木横档作为构架,加有装饰图案,深色的木粱

柱与白墙相间,外观活泼。

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

堂的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歌坛和圣殿同亚眠教堂的相

似。它的中厅内部高达46米,仅次于法国博韦主教堂。西面双塔高152米,极

为壮观。

德国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点,它的中厅和侧厅高度相同,既无高

侧窗,也无飞扶壁,完全靠侧厅外墙瘦高的窗户采光。拱顶上面再加一层整体的

陡坡屋面,内部是一个多柱大厅。马尔堡的圣伊丽莎白教堂西边有两座高塔,外

观比较素雅,是这种教堂的代表。

德国还有一种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钟塔的哥特式教堂。著名的例子是乌

尔姆主教堂。它的钟塔高达161米,控制着整个建筑构图,可谓中世纪教堂建筑

中的奇观。砖造教堂在北欧很流行,德国北部也有不少砖造的哥特式教堂。

15世纪以后,德国的石作技巧达到了高峰。石雕窗棂刀法纯熟,精致华美。

有时两层图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叠在一起,玲珑剔透。建筑内部的装饰小品,也

不乏精美的杰作。

德国哥特建筑时期的世俗建筑多用砖石建造。双坡屋顶很陡,内有阁楼,甚

至是多层阁楼,屋面和山墙上开着一层层窗户,墙上常挑出轻巧的木窗、阳台或

壁龛,外观很富特色。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12世纪由国外传入,主要影响于北部地区。意大利

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

因此这里极难找到“纯粹”的哥特式教堂。

意大利教堂并不强调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没有高钟塔,而是采用屏幕式的

山墙构图。屋顶较平缓,窗户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圆券并用,飞扶壁极为少见,

雕刻和装饰则有明显的罗马古典风格。

锡耶纳主教堂使用了肋架券,但只是在拱顶上才略呈尖形,其他仍是半圆形。

奥维亚托主教堂则仍是木屋架顶子。这两座教堂的正面相似,总体构图是屏幕式

山墙的发展,中间高,两边低,有三个山尖形。外部虽然用了许多哥特式小尖塔

和壁敦作为装饰,但平墙面上的大圆窗和连续券廊,仍然是意大利教堂的固有风

格。

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

一,14世纪80年代动工,直至19世纪初才最后完成。教堂内部由四排巨柱隔

开,宽达49米。中厅高约45米,而在横翼与中厅交叉处,更拨高至65米多,

上面是一个八角形采光亭。中厅高出侧厅很少,侧高窗很小。内部比较幽暗,建

筑的外部全由光彩夺目的白大理石筑成。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135座

尖塔,都表现出向上的动势,塔顶上的雕像仿佛正要飞升。西边正面是意大利人

字山墙,也装饰着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但它的门窗已经带有文艺复兴晚期的风

格。

另外在这时期,意大利城市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特别是在许多富有的城市

共和国里,建造了许多有名的市政建筑和府邸。市政厅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广场,

粗石墙面,严肃厚重;多配有瘦高的钟塔,建筑构图丰富,成为广场的标志。城

市里一般都建有许多高塔,总体轮廓线很美。

威尼斯的世俗建筑有许多杰作。圣马可广场上的总督宫被公认为中世纪世俗

建筑中最美丽的作品之一。立面采用连续的哥特式尖券和火焰纹式券廊,构图别

致,色彩明快。威尼斯还有很多带有哥特式柱廊的府邸,临水而立,非常优雅。

四:古典复兴建筑

古典复兴建筑是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流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采用

严谨的古希腊、古罗马形式的建筑,又称新古典主义建筑。

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崇尚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建筑方面,

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和记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当时的考古学取

得了很多的成绩,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这种思想的实现提供

了良好的条件。

采用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

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这种建筑风格对一般的住宅、教堂、学校等影响

不大。

法国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也是古典复兴

建筑活动的中心。法国大革命前已在巴黎兴建万神庙这样的古典建筑,拿破仑时

代在巴黎兴建了许多纪念性建筑,其中雄师凯旋门、马德兰教堂等都是古罗马建

筑式样的翻版。

英国以复兴希腊建筑形式为主,典型实例为爱丁堡中学、伦敦的不列颠博物

馆等,德国柏林的勃兰登堡门,申克尔设计的柏林宫廷剧院和阿尔塔斯博物馆也

都是复兴希腊建筑形式的;勃兰登堡门以雅典卫城的山门为蓝本。

美国独立以前,建筑造型多采用欧洲式样,称为“殖民时期风格”。独立以

后,美国资产阶级在摆脱殖民统治的同时,力图摆脱建筑上的“殖民时期风格”,

借助于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来表现民主、自由、光荣和独立,因而古典复兴建

筑在美国盛极一时。

美国国会大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仿照巴黎万神庙,极力表现雄伟,强调

纪念性。希腊建筑形式在美国的纪念性建筑和公共建筑中也比较流行,华盛顿的

林肯纪念堂即为一例。

五: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

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

建筑在公元一~三世纪为极盛时期,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以及巴尔贝克太

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

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

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例如,罗马帝国各地

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

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

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

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古罗马多层公寓常用标准单元。一些公寓底层设商店,楼上住户有阳台。这

种形制同现代公寓也大体相似。从剧场、角斗场、浴场和公寓等形制来看,当时

建筑设计这门技术科学已经相当发达。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

就是这门科学的总结。

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

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巴拉丁山上的弗莱维王朝宫殿主厅的筒形拱,跨度达29.3

米。万神庙穹顶的直径是43.3米。公元一世纪中叶,出观了十字拱,它覆盖方

形的建筑空间,把拱顶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无需连续的承重墙,空间因

此更为开敞。

把几个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组合起来,能够覆盖复杂的内部空间。罗马帝

国的皇家浴场就是这种组合的代表作。

古罗马城中心广场东边的君士坦丁巴西利卡,中央用三间十字拱,跨度25.3

米,高40米,左右各有三个跨度为23.5米的筒形拱抵抗水平推力,结构水平很

高。剧场和角斗场的庞大的观众席,也架在复杂的拱券体系上。

拱券结构得到推广,是因为使用了强度高、施工方便、价格便宜的火山灰混

凝土。约在公元前二世纪,这种混凝土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纪,

几乎完全代替石材,用于建筑拱券,也用于筑墙。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层方锥形石

块或三角形砖保护,再抹一层灰或者贴一层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墙体前再砌

一道石墙做面层的作法。

古罗马建筑的木结构技术已有相当水平,能够区别桁架的拉杆和压杆。罗马

城图拉真巴西利卡,木桁架的跨度达到25米。公元一世纪建造的罗马大角斗场,

可容五万观众,只用了5~6年时间就建成了。它建在一个填没的湖上,但地基

竟没有明显的沉陷。

公元二世纪中叶建造的巴尔贝克太阳神庙,周围45根柱子,每根高19.6

米,底径2米,都是用整块花岗石加工而成的。在神庙后墙8米高处,砌有三

块各约500吨的大石块,可见当时起重能力之大。

公共浴场一般都有集中供暖设施。从火房出来的热烟和热气流经各个大厅地

板下、墙皮内和拱顶里的陶管,散发热量。据维特鲁威《建筑十书》记载,剧场

的座位下埋有铜质的共鸣瓮,以改善音质。此外,至迟在公元1世纪中叶,已经

在窗上安装几十厘米见方透明度很高的平板玻璃。除了在首都罗马城集中了古罗

马建筑的最高成就以外,帝国各地都有水平很高、规模很大的各类建筑物。

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的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

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新创了拱券覆盖下的内部空间,有庄严的万神庙的单一

空间,有层次多、变化大的皇家浴场的序列式组合空间,还有巴西利卡的单向纵

深空间。有些建筑物内部空间艺术处理的重要性超过了外部体形。

发展了古希腊柱式的构图,使之更有适应性。最有意义的是创造出柱式同拱

券的组合,如券柱式和连续券,既作结构,又作装饰。帝国各地的凯旋门大多是

券柱式构图。出现了由各种弧线组成的平面、采用拱券结构的集中式建筑物。公

元2世纪上半叶建于罗马郊外的哈德良离宫,是成熟的实例。

公元四世纪下半叶起,古罗马建筑潮趋衰落。十五世纪后,经过文艺复兴、

古典主义。古典复兴以及十九世纪初期,法国的“帝国风格”的提倡,古罗马建

筑在欧洲重新成为学习的范例。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20~30年代。

古罗马建筑的书籍和图画在明代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从

意大利索来《罗马古城舆图》画册3卷,存放北京耶稣会图书馆。1672年,意

大利传教士阿莱尼带两册《广舆图说》到中国。这些书里有罗马角斗场、浴场、

神庙和罗马街市的图画。此外,十七世纪初北京耶稣会图书馆里有过三册维特鲁

威的《建筑十书》但古罗马建筑对中国建筑没有发生实际影响。

六:浪漫主义建筑

浪漫主义建筑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一些国家在文学艺术

中的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浪漫主义在艺术上强调个性,提倡自然主义,主张用中世纪的艺术风格与学

院派的古典主义艺术相抗衡。这种思潮在建筑上表现为追求超尘脱俗的趣味和异

国情调。】

十八世纪60年代至十九世纪3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

又称先浪漫主义。出现了中世纪城堡式的府邸,甚至东方式的建筑小品。十九世

纪30~70年代是浪漫主义建筑的第二阶段,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建筑创作潮流。

由于追求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风格,又称为哥特复兴建筑。

英国是浪漫主义的发源地,最著名的建筑作品是英国议会大厦、伦敦的圣吉

尔斯教堂和曼彻斯特市政厅等。

浪漫主义建筑主要限于教堂、大学、市政厅等中世纪就有的建筑类型。它在

各个国家的发展不尽相同。大体说来,在英国、德国流行较早较广,而在法国、

意大利则不太流行。

美国步欧洲建筑的后尘,浪漫主义建筑一度流行,尤其是在大学和教堂等建

筑中。耶鲁大学的老校舍就带有欧洲中世纪城堡式的哥特建筑风格,它的法学院

和校图书馆则是典型的哥特复兴建筑。

七:文艺复兴建筑

文艺复兴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上继哥特式建筑之后出现的一种建筑风格。十五

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了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

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文艺复兴建筑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

文艺复兴建筑最明显的特征是扬弃了中世纪时期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在宗

教和世俗建筑上重新采用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柱式构图要素。

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认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象

征,而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建筑是非基督教的。他们认为这种古典建筑,特别是古

典柱式构图体观着和谐与理性,并同人体美有相通之处,这些正符合文艺复兴运

动的人文主义观念。

但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师绝不是食古不化的人。虽然有人(如帕拉

第奥和维尼奥拉)在著作中为古典柱式制定出严格的规范。不过当时的建筑师,

包括帕拉第奥和维尼奥拉本人在内并没有受规范的束缚。

他们一方面采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灵活变通,大胆创新,甚至将各个地区

的建筑风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们还将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科学技术上的成

果,如力学上的成就、绘画中的透视规律、新的施工机具等等,运用到建筑创作

实践中去。

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类型、建筑形制、建筑形式都比以前增多了。建筑师

在创作中既体现统一的时代风格,又十分重视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总之,文艺

复兴建筑,特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呈现空前繁荣的景象,是世界建筑史上

一个大发展和大提高的时期。

一般认为,十五世纪佛罗伦萨大教堂的建成,标志着文艺复兴建筑的开端。

而关于文艺复兴建筑何时结束的问题,建筑史界尚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一些学

者认为一直到十八世纪末,有将近四百年的时间属于文艺复兴建筑时期。另一

种看法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到十七世纪初就结束了,此后转为巴洛克建筑风

格。

意大利以外地区的文艺复兴建筑的形成和延续呈现着复杂、曲折和参差不一

的状况。建筑史学界对其它各国文艺复兴建筑的性质和延续时间并无一致的见

解。尽管如此,建筑史学界仍然公认,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建筑,对以后

几百年的欧洲及其他许多地区的建筑风格都产生了广泛持久的影响。

八:现代主义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

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

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

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

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产生于十九世纪后期,成熟于二十世纪20年代,在50~

60年代风行全世界。从60年代起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已经过时,有人认为现

代主义建筑基本原则仍然正确,但需修正补充。70年代以来,有的文献在提到

现代主义建筑时,还冠以“20年代”或“正统”字样。

1919年,德国建筑师格罗皮乌斯担任包豪斯校长。在他的主持下,包豪斯

在20年代,成为欧洲最激进的艺术和建筑中心之一,推动了建筑革新运动。德

国建筑师密斯?范德罗也在20年代初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阐述新观点,用示意图

展示未来建筑的风貌。

20年代中期,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设计和建造了

一些具有新风格的建筑。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校舍、勒?柯布

西耶的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和他的日内瓦国际联盟大厦设计方案、密

斯?范德罗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等。在这三位建筑师的影响下,在20年代后

期,欧洲—些年轻的建筑师,如芬兰建筑师阿尔托也设计出一些优秀的新型建

筑。

与学院派建筑师不同,格罗皮乌斯等人对大量建造的普通居民需要的住房相

当关心,有的人还对此作了科学研究。

1927年,在密斯?范德罗主持下,在德国斯图加特市举办了住宅展览会,对

于住宅建筑研究工作和新建筑风格的形成都产生很大影响。1928年,来自12个

国家的42名革新派建筑师代表在瑞士集会,成立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现代主

义建筑”一名也四处传播。

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

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是要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

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

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

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

创造建筑新风格。

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

手段的统一;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

称构图;简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对这些建筑观点,有人称为“功能主义”,有人称为“理性主义”,不过更

多的人则称为“现代主义”。

在20世纪20~30年代,持有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建筑师设计出来的建筑作

品,有一些相近的形式特征,如平屋顶,不对称的布局,光洁的白墙面,简单的

檐部处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很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等等。这样的建筑形

象一时间在许多国家出现,于是有人给它起了一个名称叫“国际式”建筑,当然,

这样的称呼是就其某些表面形式而言的。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从西欧向世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由于

德国法西斯政权敌视新的建筑观点,格罗皮乌斯和密斯?范德罗先后被迫迁居美

国;包豪斯学校被查封。但包豪斯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思想却对世界各国的建筑教

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先是在实用为主的建筑类型如工厂厂房、中小学校校舍、

医院建筑、图书馆建筑以及大量建造的住宅建筑中得到推行;到了50年代,在

纪念性和国家性的建筑中也得到实现,如联合国总部大厦和巴西议会大厦。现代

主义思潮到了二十世纪中叶,在世界建筑潮流中占据主导地位。

九:后现代主义建筑

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

流。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

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

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

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到二十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

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强烈。对于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

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以后者用得较广。

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人们并无一致

的理解。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

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现在,一般认为真正给后现代主义提出比较完整指导思想的还是文丘里,虽

然他本人不愿被人看作后现代主义者,但他的言论在启发和推动后现代主义运动

方面,有极重要的作用。

文丘里批评现代主义建筑师热衷于革新而忘了自己应是“保持传统的专家”。

文丘里提出的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

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他主张汲取民间建筑的手法,特

别赞赏美国商业街道上自发形成的建筑环境。西方建筑杂志在二十世纪70

年代大肆宣传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作品,但实际直到80年代中期,堪称有代表性

的后现代主义建筑,无论在西欧还是在美国仍然为数寥寥。比较典型的有美国奥

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美国电话电报大楼、美国

费城老年公寓等。

1976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建成的奥柏林学院爱伦美术馆扩建部分与旧馆相

连,墙面的颜色、图案与原有建筑有所呼应。在一处转角上,孤立地安置着一根

木制的、变了形的爱奥尼式柱子,短粗矮胖,滑稽可笑,得到一个绰号叫“米

老鼠爱奥尼”。这一处理体现着文丘里提倡的手法:它是一个片段、一种装饰、

一个象征,也是“通过非传统的方式组合传统部件”的例子。

1982年落成的美国波特兰市政大楼,是美国第一座后现代主义的大型官方

建筑。楼高15层,呈方块体形。外部有大面积的抹灰墙面,开着许多小方窗。

每个立面都有一些古怪的装饰物,排列整齐的小方窗之间又夹着异形的大玻璃墙

面。屋顶上还有一些比例很不协调的小房子,有人赞美它是“以古典建筑的隐喻

去替代那种没头没脑的玻璃盒子”。

美国电话电报大楼是1984年落成的,建筑师为约翰逊,该建筑坐落在纽约

市曼哈顿区繁华的麦迪逊大道。约翰逊把这座高层大楼的外表做成石头建筑的模

样。楼的底部有高大的贴石柱廊;正中一个圆拱门高33米;楼的顶部做成有圆

形凹口的山墙,有人形容这个屋顶从远处看去象是老式木座钟。约翰逊解释他是

有意继承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纽约老式摩天楼的样式。

美国建筑师史密斯被认为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建筑师中的佼佼者。他设计的塔

斯坎和劳伦仙住宅包括两幢小住宅,一幢采用西班牙式,另一幢部分地采用古典

形式,即在门面上不对称地贴附三根橘黄色的古典柱式。

1980年,威尼斯双年艺术节建筑展览会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世界性

展览。展览会设在意大利威尼斯一座十六世纪遗留下来的兵工厂内,从世界各国

邀请20位建筑师各自设计一座临时性的建筑门面,在厂房内形成一条70米长的

街道。展览会的主题是“历史的呈现”。

被邀请的建筑师有美国的文丘里、巳穆尔,斯特恩、格雷夫斯、史密斯,日

本的矶崎新,意大利的波尔托盖西,西班牙的博菲尔等。这些后现代派或准后现

代派的建筑师,将历史上的建筑形式的片断,各自按非传统的方式表现在自己的

作品中。

人们对后现代主义的看法非常分歧,又往往同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看法相关。

部分人认为现代主义只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的影响,忽视和切断新建筑和传统

建筑的联系,因而不能满足一般群众对建筑的要求。他们特别指责与现代主义相

联系的国际式建筑同各民族、各地区的原有建筑文化不能协调,破坏了原有的建

筑环境。

此外,经过70年代的能源危机,许多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比传统建筑

经济实惠,需要改变对传统建筑的态度。也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反映产业革命和工

业化时期的要求,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越过那个时期,因而现代主义不再适合新

的情况了。持上述观点的人寄希望于后现代主义。

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士则认为现代主义建筑会随时代发展,不应否定现代主

义的基本原则。他们认为:现代主义把建筑设计和建筑艺术创作同社会物质生

产条件结合起来是正确的,主张建筑师关心社会问题也是应该的。相反,后现代

主义者所关心的主要是装饰、象征、隐喻传统、历史,而忽视许多实际问题。

在形式问题上,后现代主义者搞的是新的折衷主义和手法主义,是表面的东

西。因此,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认为:现代主义是一次全面的建筑思想革命,而

后现代主义不过是建筑中的一种流行款式,不可能长久,两者的社会历史意义

不能相提并论。

也有的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者指出现代主义的缺点是有道理的,但开出的药方

并不可取。认为后现代主义者迄今拿出的实际作品,就形式而言,拙劣平庸,

不能登大雅之堂。还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者并没有提出什么严肃认真的理论,但

他们在建筑形式方面突破了常规,他们的作品有启发性。

十:折衷主义建筑

折衷主义建筑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

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

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丰富多样的建筑来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在十九

世纪,交通的便利,考古学的进展,出版事业的发达,加上摄影技术的发明,都

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掌握以往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区的建筑遗产。于是出现了希腊、

罗马、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建筑在许多城市中纷然杂陈的局

面。

折衷主义建筑在十九世纪中叶以法国最为典型,巴黎高等艺术学院是当时传

播折衷主义艺术和建筑的中心。而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期,则以美国最

为突出。总的来说,折衷主义建筑思潮依然是保守的,没有按照当时不断出现的

新建筑材料和新建筑技术去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建筑形式。

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有:巴黎歌剧院,这是法兰西第二帝国的重要纪念物,

剧院立面仿意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筑风格,并掺进了繁琐的雕饰,它对欧洲各国建

筑有很大影响;

罗马的伊曼纽尔二世纪念建筑,是为纪念意大利重新统一而建造的,它采用

了罗马的科林斯柱廊和希腊古典晚期的祭坛形制;

巴黎的圣心教堂,它的高耸的穹顶和厚实的墙身呈现拜占廷建筑的风格,兼

取罗曼建筑的表现手法;芝加哥的哥伦比亚博览会建筑则是模仿意大利文艺复兴

时期威尼斯建筑的风格。

本文发布于:2023-03-10 22:22: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4581402082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意大利著名建筑.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意大利著名建筑.pdf

上一篇:鹌鹑蛋怎么做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