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汽车加氢站防雷防静电及接地设计
摘要:氢气作为新型能源,已被运用于汽车领域,而作为燃
料电池汽车发展的基础配套设施,加氢站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文章阐述了上海第一座汽车加氢站——安亭加氢站在其设计过程
中遇到的防雷、防静电及接地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在爆炸危险环
境中,建筑与工艺设备的防雷、防静电要求,和整个加氢站区内
采用的接地形式,以及采取的相应解决方案。可供今后加氢站的
相关设计提供借鉴。
1汽车加氢站的地位和重要性
近年来,由于石油资源日益匾乏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世界
各国都在投人巨资加大新能源、清洁能源的开发力度。由于氢来
源丰富、循环利用、热值高、无污染且能够储存,不产生温室效
应气体等优点,逐渐成为新能源热点。以氢为动力的燃料电池汽
车是氢能应用的主要途径,也是节能环保汽车的最佳形态,作为
一种真正实现零排放的交通工具,氢燃料电池车唯一排放的是纯
净水,而且氢燃料电池制造过程和内部构件都对环境无毒害,它
在降低大气污染、调整能源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显著
2
功效,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汽车的车载储罐储存能量有限,
当充注能源将耗尽时,必须有后续能源注人,才能使汽车继续行
驶,为促进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从实验
室走向市场,不仅需要汽车厂商的不懈努力,更需要基础设施的
跟进配套。为此,上海市政府制定了发展计划,到2010年世博
会时达到千辆级规模。为了给燃料电池汽车提供氢加注服务,上
海在2007年底建成了第一座固定式加氢站,并在今后数年内陆
续建设多座加氢站以满足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需要。加氢站作为
地面加注系统是实现能源注人的必要工具。氢燃料电池汽车能否
快速投人市场且被大众所接纳,建设和发展加氢站起到重要作用。
汽车加氢站的建设是将来清洁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发展的一个重要
里程碑。
2安亭加氢站的总体概况介绍
安亭加氢站位于上海安亭国际汽车城,于2007年11月建成,
是上海首座固定加氢站,是以同济大学为主承担的国家863项目
“燃料电池汽车高压氢气加氢站及供氢技术研发”的一部分,其
主要任务是为同济大学承担的国家863项目“燃料电池轿车”及
其示范运行车队提供氢气加注服务,同时也与GEF-UNDP(全球
环境基金和联合国计划署)、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合作,将为
上海使用氢燃料电池的轿车和公交车提供压缩氢气,是推进我国
3
燃料电池汽车商用化进程的重要一步。安亭加氢站最大氢气存储
容量可达800kg,可连续为20辆燃料电池轿车和6辆燃料电池
公交车加注氢气,可满足近期现有车辆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发展
需求。
安亭加氢站总占地面积880m2,总建筑面积为196m2(站房
建筑面积93m2,压缩机、卸车处、储氢瓶组区103m2),绿化面
积为74m2,绿化率为8.4%,建筑容积率为0.22。
安亭加氢站属于外供氢型加氢站。通过管束车、液氢槽车或
管道等方式输送氢至站内,氢气经压缩机压缩后利用储氢瓶高压
储存,然后通过加气机为车辆加注氢气。整个站分为输送系统、
储存系统、压缩系统、加注系统、控制系统和安全监控系统等子
系统。
目前加氢站在国内建设仅处于起步阶段,经验较少,技术方
面不是很全面,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
(1)作为本市首座固定加氢站,在整个工程设计上少有先例。
在某些部分只能参照汽车加气站(CNG)的设计思路,并且针对氢
气的特性进行设计。
(2)对于汽车加氢站来说,到目前为止,我国并不具备完善的
氢气加注站的规范。在设计的同时只能借鉴其他相关规范,例如,
《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4
《氢气站设计规范》、《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和《爆炸和火灾
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等。
(3)与其他可以作为能源的气体相比,氢气具有更宽的着火范
围,更低的着火能,更易泄漏,火焰速度更高,更容易爆炸等不
利的性质特点,逐渐累积易导致着火或爆炸。因此在设计尺度的
把握上相比较而言会更严格。
本文主要介绍安亭加氢站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防雷、防静电
及接地的相关问题。
3安亭加氢站的防雷设计
3.1加氢站的防雷等级
首先根据《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第2.2.1
条中关于1区和2区的定义,确定加氢站的防爆等级为1区或2
区,而再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关于1区和2区爆炸危
险环境的建筑物的防雷等级的规定,加氢站的防雷等级应不小于
第二类防雷建筑物。根据安亭加氢站为固定加氢站,即加氢站内
无制氢环节,气源由氢气罐束车拖至站内卸车处经卸车,经压缩
机增压后至中间储氢罐,加气时通过加注器将氢气加入氢燃料电
池汽车内。在正常工况下,不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即使
出现也是短时存在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且达不到爆炸性气体爆
炸下限,因此整个工艺系统均为2区爆炸危险环境。确定了爆炸
5
危险环境等级后,再根据《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中防雷建筑等
级的划分,因此定性为第二类防雷建筑物。
3.2加氢站建筑分别采用不同的防雷措施
3.2.1防直击雷措施
放散管的保护采用了预放电避雷针做接闪器保护。安亭加氢
站的放散管,管高10m,带管帽,放散压力为1.6MPa。根据《建
筑物防雷设计规范》3.3.2条规定,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中,排放爆炸危险气体、蒸气或粉尘的放散管、呼吸阀、排风管
等的管口外的以下空间应处于接闪器的保护范围内,当有管帽时
应按表1确定,接闪器与雷闪的接触点应设在上述空间之外。
而《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2.3.7条规定,
对于易燃物质轻于空气,通风良好且为第二级释放源的主要生产
装置区,其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划分,宜符合下列规定,以释放
源为中心,半径为4.5m,顶部与释放源的距离为7.5m,及释放
源至地坪以上的范围内划为2区。根据前面已经阐述的氢的本身
性质特点,参照爆炸危险环境的区域划分,因此考虑爆炸危险区
6
域需在防雷保护范围内,所以在计算避雷针高度的时候,避雷针
接闪点在2区爆炸危险区域外,本设计对于放散管的防雷保护采
用预放电避雷针作为防雷接闪器。
预放电避雷针的保护半径Rp根据法国国家标准《提前放电
避雷针应用和测试标准》(NFC17-102:1995)计算(国内关于预放
电避雷针无相关标准规范,特参照法国国家标准)。
安亭加氢站的放散管高度为10m,管口上方7.5m应是保护
7
范围。根据20m高度提前预防电时间为50μs的预放电避雷针的
保护曲线和安亭加氢站的站区平面布置图,得出:设计中的预放
电避雷针可以保护放散管及其管口外的区域,见图1。
通过以上对于预放电避雷针的保护曲线的计算,站区生产设
备区内的压缩机、卸车处、储氢瓶组区以及其2区爆炸危险环境
均已在保护曲线内,因此,站区内其他工艺设备区域不在单独设
置防雷接闪装置。
3.2.2防雷电感应和防雷电波侵入措施
加氢站内所有的工艺设备、管道、建筑物构架、电缆金属外
皮、保护钢管两端、天棚钢屋架、铁窗和突出屋面的放散管、风
管等均接到站区接地网上。站房内配电箱以及现场设备控制箱均
装有SPD电涌吸收装置,以此防雷电感应以及雷电波侵入。
3.3对于接地的设计思路
8
3.3.1站区内防雷、防静电以及工作接地
对于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以及工作接地采用总等电位接地,
共用接地装置,接地电阻不大于1Ω。在接地中采用了总等电位接
地,将防雷接地、防静电接地以及工作接地全部接入站区接地网
中。例如,雷击时,高电压击中避雷针,大电流通过放电进入到
地下,避雷针接地系统电位被迅速抬高,这时如果避雷针没有与
站区的接地网连接,站区的接地网的电位还维持在原状,这时避
雷针的接地网的电位与站区内接地网的电位之间就形成了电位
差,如果两个接地网之间的距离保持足够大的话,不会形成放电
间隙,不会发生反击,但是安亭加氢站占地面积有限,安全间距
不够,这样就会造成避雷针的接地网对站区内接地网进行放电,
形成反击,同样这时人如果在避雷针边时,在两脚间会形成跨步
电压,发生雷击事故。因此,在站区内使用共用接地装置,并形
成网格,采用了总等电位的设计思路,避免形成独立接地网之间
的电位差,从而避免雷击事故。
3.3.2站区内防静电措施以及防静电接地
(1)防静电措施:防静电主要考虑站区内地面以上以及在管沟
内的工艺管道。在工艺管道的始端、终端、分支处用镀锌扁钢把
所有管道跨接。工艺管道的法兰接头、金属软管两端、胶管两端
(装卸接头与金属管道)间,采用断面不小于6mm2的绞铜线跨
9
接。在平行管道之间采用绞铜线跨接,跨接点的间距不大于30m,
在氢气压缩机、氢气压力调节阀组间、加氢机等设备的进出管道
处、不同爆炸危险环境边界、可燃气体管道分岔处及长距离无分
支管道每隔50m处,均设防静电接地卡。
(2)防静电接地的考虑:在氢气卸车区、氢气罐束车区、压缩
机区和加氢区均设置了防静电接地装置,接地装置接入站区接地
网内,以便于工艺设备、氢气槽车、加氢车辆以及地面以上工艺
管道和人员操作需要临时就近防静电接地,在工艺管沟内预留了
接地扁铁,并与沟边角钢连接,且接入站区接地网内。
4结论
安亭加氢站于2006年底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营。目前,已正
常运营两年有余。通过这次加氢站的设计,对加氢站的建设提供
了可参照的先例,是爆炸危险环境中的防雷、防静电、接地等安
全措施在加氢站中的一次实践,并且针对加氢站的特殊性,提出
了特殊的解决方案。为加快燃料汽车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以及
物质基础。
本文发布于:2023-03-10 21:02: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4533372077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汽车静电.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汽车静电.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