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云梦是哪里

更新时间:2023-03-10 18:54:03 阅读: 评论:0

菜花做法-进步之星

云梦是哪里
2023年3月10日发(作者:动物躲猫猫)

对夏商周时期生态环境问题的几点思考

刘继刚

【摘要】在三代漫长的时期里,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是有差异的.总的说来,西周以

前,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良好;春秋以后,生态环境逐渐遭到破坏.三代时期生态保护思

想的根源肇始于人们对森林动物和植物的自然崇拜.周代开始设置专门的人员进行

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有些国家还将"四时之禁"的内容以法律的形式进行固定.

【期刊名称】《鄱阳湖学刊》

【年(卷),期】2011(000)002

【总页数】6页(P117-122)

【关键词】三代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图腾崇拜;自然禁忌

【作者】刘继刚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河南洛阳,471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越来越多地关注生态史和环境史的研究,对夏商

周时期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也成为其中重要的部分。以往的研究成果数量颇丰,主

要集中在对先秦儒家的生态环保思想、生态伦理思想以及道家哲学环保观等方面。

综观这些研究论文和著作,笔者发现有这样一种共识:先秦时期,生态环境遭到了

人类的破坏,最迟至战国已经形成了以“以时禁发”和“取之有度”为核心的全面

而完善的生态保护思想。学者们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了论述,具备一定的逻辑

性。可是,笔者犹存疑惑:三代时期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如何?三代时期生态保护

思想的根源何在?又有哪些保护生态的措施呢?笔者拟作一考察。

夏商周时期从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夏朝起至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

立秦王朝止,历时1850年,历经夏朝、商朝、西周、春秋和战国五个大的历史阶

段,社会形态由原始社会末期转向奴隶社会进而过渡到封建社会。在这漫长的时间

里,社会状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口不断增加,经济迅速增长;在人口和经济增

长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

夏商周时期的生态环境状况是怎样的呢?我们通过丰富的史料可以看到,直到西周

时期生态环境仍然是极其良好的,主要表现为: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森林茂密、树

种繁多,草地植被覆盖良好。《诗经》中有大量的篇幅可为佐证:

瞻彼中林,牲牲其鹿。(《大雅·桑柔》)孔乐韩土,川泽吁吁,鲂鱮甫甫,麀鹿

噳噳,有熊有罴,有猫有虎。(《大雅·韩奕》)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于牣鱼跃。(《大雅·灵

台》)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小雅·鹤鸣》)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鹿、虎、鸟、鹤等动物成群结队,鱼翔潜底,悠然自得。诸如

这样的描写在《诗经》中还有很多,足以看出当时野生动物资源的丰富。

关于夏商周时期森林的状况,史念海先生研究指出:“在悠久的历史时期中,黄河

中游曾经有过大量的森林……黄河中游在历史时期不仅有森林,而且森林也因时而

有不同的演变。就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森林而言,这一时代前期显示出黄河中游最

早的规模,到了后期,平原地区的森林绝大部分受到破坏,林区明显缩小。具体而

言,直到春秋时期,关中泾渭流域和晋南汾涑流域的平原川地都还有相当多的森林。

下至战国时代才显得有了差异。”(1981:234)。《诗经》中还有关于森林状

况的描写:

瞻彼旱麓,榛楛济济。(《大雅·旱麓》)阪有漆,隰有栗。……阪有桑,隰有杨。

(《秦风·车邻》)

鴥彼晨风,郁彼北林……山有苞栎,隰有六驳……山有苞棣,隰有树檖。(《秦

风·车邻》)

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秦风·终南》)东门之杨,其叶牂牂……东门之杨,其叶

肺肺。(《陈风·东门之杨》)

南山有桑,北山有杨。……南山有杞,北山有李。……南山有栲,北山有杻。……南

山有枸,北山有楰。(《小雅·南山有台》)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小雅·斯干》)

通过上述诗句,我们可以想见西周时期山上、坡地以及城门旁边生长着各种各样的

树木,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构成一幅幅美妙的图画。另一部先秦时期的奇书《山

海经》也可以和《诗经》中的记录相互印证。如《山海经·西山经》曰:“华山之

首,曰钱来之山,其上多松……小华之山,其木多荆杞……石脆之山,其木多棕枬,

其草多条……英山,其上多杻橿……竹山,其上多乔木……浮山,多盼木,枳叶而无

伤,木虫居之……南山,上多丹粟。……大时之山,上多穀柞,下多杻橿……天帝之

山,多棕枬……翠山,其上多棕枬,其下多竹箭。”据史念海先生考证,钱来之山

和小华之山在今陕西华阴县,石脆之山和英山在今华县,竹山在今渭南县,浮山在

今临潼县,南山在西安市南,大时之山就是太白山(1981:239)。长安周围的

生态状况可谓良好。

另据《尚书·禹贡》载,济、河惟兖州一带“厥土黑坟,厥草惟繇,厥木惟条”,

意思是说这里的土质又黑又肥,草是茂盛的,树是修长的;而海、岱及淮惟徐州一

带“厥土赤埴坟,草木渐包”,这里的土是红色的,草木不断滋长而丛生茂盛;淮、

海惟扬州一带也是“篠簜既敷,厥草惟夭,厥木惟乔”,这里的大竹和小竹已经遍

布各地,这里的大草很茂盛,这里的树也很高大。

史念海先生指出:“关中平原的森林最为繁多。这里的冲积平原及河流两侧的坠地

就有不少的大片森林,因其规模和树种的不同,而有平林、中林和桃林等名

称。……这样的森林是巨材生长的地方,常为桥鸟(野鸡)所栖止,鹿群也常在里

面活动。……正因为森林不少,直到战国末年,还有人称为是‘山林川谷美,天材

之利多’。”(1981:234-235)因此,可以肯定,西周时期森林茂密,树种多

样,动物种类繁多,生态环境是非常良好的。

先秦时期生态保护思想的源头在哪里呢?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推广加速

了林地的减少所致,还是起源于原始的禁忌呢?

孟子对牛山之木的论述可以视为先秦时期生态保护的一个典型例证。《孟子·告子

章句上》载:

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

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

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

心者,亦犹斧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

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

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

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

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孟子对于齐国附近牛山森林覆盖状况的论述,给人们呈现了一个战国时期森林被大

量砍伐的场面。孟子呼吁人们要适时保护森林,使其有一个生长的环境。他提出: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

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由此,许多学者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

铁制农具的使用和推广促使了生态保护思想的形成,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我们

还要看到,铁制农具的使用和推广绝不是生态保护思想形成的决定性因素,这种思

想的源头更多的是来自于原始的禁忌与图腾崇拜。

先秦生态保护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以时禁发”和“取之有度”。《太平御览》八十

四引《周书》曰:“文王在镐,召太子发曰:呜呼,我身老矣!吾语汝我所保与我

所守,传之子孙。吾厚德而广惠,忠信而志爱。吾不为骄侈,不为泰靡,不淫于美。

吾栝柱而茅茨,吾为民爱费也。春夏育山林,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而慎天时。

水泽不内舟楫,以成鱼鳖之长。不麛不卵,以成鸟兽之长。畋猎唯时,不杀童牛,

不夭胎。童牛不服,童马不驰不骛。泽不行害,土不失其宜,万物不失其性,天下

不失其时。”这是文王给儿子武王的一段忠告,也是文王执政经验的总结。文王主

张对国中之民要广施恩惠,讲究忠信,爱护人民。不骄奢淫逸,要时刻为民敛财。

在春天里禁止砍伐山林,以利于草木的成长,对天时要格外慎重。不在水中行船,

以利于鱼鳖的生长。不射杀小兽,不取鸟卵,以利于鸟兽的成长。打猎之时,不射

杀小牛,不杀未成年的小动物。这段文字正是体现了“以时禁发”和“取之有度”

的精神。《史记·殷本纪》①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中也有

一段关于商汤打猎时网开三面的故事。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

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

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意思是说,商汤出

外狩猎之时,看到巫祝将网四面张开,大小野兽尽收网中,命令开其三面。诸侯因

此赞扬商汤的宽厚仁德,对禽兽也不舍得赶尽杀绝。这从另一侧面也反映了商汤的

对动物的爱护与取之有度的思想。以上两则故事所提到的商汤与周文王,生活的年

代远在春秋之前。

这种观念还可以追溯得更远。《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

节用水火材物。”注引《正义》云:“言黄帝教民,江湖陂泽山林原湿皆收采禁捕

以时,用之有节,令得其利也。”大禹之时也有这样的行为,《逸周书·大聚解》

②《逸周书》四库丛刊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载:“旦闻禹之禁:春三月山

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由此看来,春

秋战国时期的生态保护,在远古时期似乎已经存在,这又该怎样理解呢?另外,既

然在春秋以前我们先民所居住的生态环境良好,那就根本没有必要制定这些措施去

保护动物和植物啊!

胡厚宣先生在《殷代之天神崇拜》一文中写道:“上古人类,仰观苍苍者天,赫赫

者日,日升为昼,大地忽明,日暮为夕,月星并见,昼夜交蟺,四季递变,或云雷

郁闪,风雨交施,万生资始,品物流形,渐久知人及万物之所以生,皆天之所赐,

于是乃发生对于天神之崇拜。”远古时代,生产力和科学水平相对低下,人们对自

然界的认识和改造能力有限。面对生活的神秘世界,人们的头脑中产生了对自然现

象和超自然力量的崇拜,以及征服自然的幻想,认为万物皆有神灵主宰,所以将一

切自然现象都奉为神灵。而森林资源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作为森林资源的

动植物也被奉为神灵,于是产生了对森林动植物的图腾崇拜。图腾崇拜是对自然和

祖先崇拜相结合的原始宗教,其主要特征为崇拜本族祖先或与本族有特殊关系的保

护神,并以此为本族标记,同时禁止猎杀和禁食被尊奉为本族图腾的动植物。《史

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曾驱熊、罴、貔、貅、豹、虎等作为自

己的士兵。这正说明了黄帝以上述六种动物为图腾来保护自己的氏族部落。《左

传·昭公十七年》载鲁昭公与郯子的对话:“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

曰:‘少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

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

名;大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

鸟师而鸟名。’”其中郯子所说的“纪”与“名”均为图腾标志。至今中华民族尚

以龙的传人自居,这些都是远古对森林动物崇拜的痕迹。对森林动植物的图腾崇拜,

还表现为中国人的姓氏多与动植物有关,如牛、马、羊、龙、熊、林、梅、花、叶、

李等,多来源于远古各部落的动植物图腾。桑树是我国先民图腾崇拜的树木之一。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缫丝制绢的国家。相传黄帝之妻嫘祖是蚕桑文化的创

始人。人们长期将桑与蚕并奉为神明,同时将桑林视为兴云致雨、解除虫灾的神明

之所。在商代,因天大旱,有商汤“桑林祷雨”的故事。《吕氏春秋·顺民》载:

“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

由此可以看出,自黄帝以来的古圣先贤们的行为都是带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但

这种对森林动物和植物的自然崇拜,却在客观上起到了生态保护的作用,在一定程

度上符合生态伦理原则,这才是先秦时期生态保护思想的真正肇始和起源。

1.生态保护制度的主要内容是“四时之禁”

既然先秦时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来源于对动物和植物的图腾崇拜,那么对生态环境

的保护在很长时期内、很大程度上还是以禁忌的形式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如前文所

述与黄帝、夏禹、商汤和周文王有关的时禁,后世的禁忌不过是在此内容上的丰富

和增加。如《国语·鲁语上》载鲁宣公夏天到泗渊猎鱼,里革断罟曰:“古者大寒

降,土蜇发,水虞于是乎讲罛罶,取名鱼,登川禽,而尝之寝庙,行诸国,人助宣

气也。鸟兽成,水虫孕,水虞于是禁罝罜簏,设穽鄂,以实庙庖,畜功用也。且夫

山不槎蘖,泽不伐夭,鱼禁鲲鲕,兽长鸟翼鷇卵,虫含蚳蝝,番庶物也,古之训也。

今鱼方别孕,不教鱼长,又行网罟,贪无艺也。”目的是阻止宣公在不合适的季节

猎鱼,以保护自然环境。由此也可以看到,当时作为一国之君的鲁宣公并没有主动

遵守时禁。

战国时期,时禁的内容更为丰富,作用也愈显重要。荀子在《王制》篇中论述:

“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命时则百姓一,贤良服。圣王之制也,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鳟蝤鳣

孕别之时,网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

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汙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

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用也。”可见,在战

国时期,人们已将“时禁”与政治统治联系在一起。秦国更是将“四时之禁”用法

律规定加以确定。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中《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林木山

林及雍隄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取生荔麛卵,毋……毒鱼鳖,置井网,到七

月而纵之。”将时禁的内容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充分说明不合时宜的活动已经严重

地威胁到人民的正常生活、国家的安危和统治者的统治,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

环境的破坏已经较为严重。

2.对先秦时期生态职官的认识

《尚书·舜典》载:“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佥曰:‘益哉。’帝曰:

‘俞,咨,益,汝作朕虞。’益拜稽首,让于朱虎、熊、羆。帝曰:‘俞,往哉,

汝谐。’”《汉书·地理志》③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载:

“秦之先曰柏益,出自帝颛顼,尧时助禹治水,为舜朕虞,养育草木鸟兽,赐姓赢

氏,历夏、殷为诸侯。”这里的“虞”是见于文献中最早的与自然环境有关的官职,

至于是否为历史的真实,因年代久远而很难确定。但据此推测,尧舜之时已有与环

境管理相关的职官。不过虞官在周代是存在的是毫无疑问的。对于“虞”,郑玄释

为:“虞,度了。度知山之大小及所生者。”(《周礼·地官·序官》郑玄注)西周

金文中也有大量关于“虞”的记载。周穆王时免簠铭文有:“(唯)三月既生霸乙

卯,王才(在)田(周)。令(命)免乍(作)(司)土(徒),(司)(郑)

(寰)(廪),()吴(虞)()牧……”唐兰先生认为“吴”读作“虞”,是管

理草木鸟兽的职官。即穆王让免司郑地的廪,兼司虞牧。同样,九年裘卫鼎(西周

中):“……厥吴喜皮二……”(2831)中“吴”也是“虞”的初字或假借字。逨

盘(西周末):“……乃令(命)女(汝)荣兑司四方吴(虞)(林)用宫御……”

中“吴”字也是如此,皆是虞官之意。西周中期同簋盖铭文:“唯十又二月初吉丁

丑,王在宗周。格于大庙,荣伯佑同立中廷,北向。王命同佐佑吴大父司场林虞牧,

自淲东至于河厥,逆至于玄水……”(4270)也是周王命令同辅佐身兼数职的吴大

父,其中就有虞官的职务。可见虞官在西周王廷中确实存在。但是刘雨、张亚初两

位学者认为西周铭文中不能断定虞官的具体种类,除王官有虞官,诸侯同样如此。

如散氏盘(西周末):“矢人有……豆人虞丂……原人虞……”(1076),虞丂、

虞都是矢国的虞官(张亚初、刘雨,1986:12)。另外,王贵民先生也从西周的甸

服制度方面认证虞、吴是用做甸地的职官名,《周礼·地官》中的山虞、泽虞即金

文中所记的甸地的“吴”。而“吴”即“虞”,为监守山泽,防御有人违时入山砍

伐、入泽滥捕,另要戴起虎头面具,武装起来威吓小兽,免受猛兽的侵害。

除了虞官外,还有其他的一些与生态环境管理相关的职官,如衡官。《周礼·地

官·序官》郑玄注曰:“衡,平也。平林麓之大小及所生者。”在《周礼·地官》中

衡分为林衡、川衡等职别。《林衡》谓:“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以时

计林麓而赏罚之。若斩木材,则受灋于山虞,而掌其政令。”《川衡》说:“川衡

掌巡川泽之禁令,而平其守,有以时舍其守,犯禁者执而诛罚之。”对于林衡,在

金文中也有记载,散氏盘有:“矢人有……录贞……”(1076)“录”字,王国维、

郭沫若诸家都定为职官名,读作麓。同簋中亦有司林官职。因此金文中林和麓是分

别被人管理的,与《周礼》中的林衡职官并不相同。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西周时期职官分工绝不可能像《周礼》所讲的那样细致。因此,

即使在西周有了虞官和林衡,那也只可能是负责管理山林的一些官员,其作用如同

现在的护林员一般,而很多虞官只是一种泛泛的称谓罢了。再者,对于《周礼》成

书年代的争论始终就没有停止过。或说成书于西周,或说成书于春秋,或说成书于

战国,或说成书于周秦之际,等等。最具倾向性的是成书于战国说。如果从生态环

境破坏程度和生态保护思想形成的角度来看,战国时期出现这样专门负责管理山林

和生态环境的职官是合乎情理的。

从对以上两个问题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西周时期由于生态环境仍然处于良好的状

态,人们即使对生态环境有一些保护的行为,其主要还是源于对自然的禁忌。到了

春秋以后,环境受到了破坏,才在这种禁忌的基础之上同国家机构和法律条文结合

在一起,开始明确对环境的保护。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夏、商和西周时期,人口较少,生产力低下,华夏先民所居

住的生态环境是良好的,不存在环境污染或是生态失衡的情况。即便是砍伐森林和

毁林开荒,也没有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而且森林和植被本身具有自我修复功

能,在撂荒制的耕作条件下,生态保持着原始的平衡。春秋战国以降,由于铁制农

具的使用和推广,人们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对局部生态的破坏力

量显现,尤其是对于河流上游涵养水源的林地和湿地的破坏,使得生态平衡问题逐

渐受到后人的重视。

三代时期,生态保护的主要内容是“四时之禁”,生态保护思想源于对自然界动植

物的图腾崇拜。到了战国时期才以法令的形式将“四时之禁”列入部分国家的法律

条文。西周时期,虽然有了管理山、林、川、泽的职官,但是管理制度尚且没有深

入人心,也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效。直到战国时期,才出现了分工更为细致的环境管

理人员。

冯国超.2009.山海经[M].北京:商务印书馆.

李民.2004.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史念海.1981.河山集(二集)[M].北京:三联书店.

王先谦.2004.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

杨宽,沈延国.2004.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

杨天宇.2004.周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张亚初,刘雨.1986.西周金文官制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

本文发布于:2023-03-10 18:54:0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4456432067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云梦是哪里.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云梦是哪里.pdf

标签:云梦是哪里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