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幽记》(全文及译文)
《小窗幽记》作者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号眉公,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陈
继儒自幼颖异,博学多通,尤工诗善文,书法苏米,兼能绘事,名重一时。二十几岁时,绝
意科举,隐居于小昆山,后筑室东佘山,闭门著述。屡奉诏征用,皆以疾辞。其所作“或刺
取琐言僻事,诠次成书,远近竞相购写”。陈继儒一生涉猎甚广,著述宏富,有《陈眉公全
集》传世。《小窗幽记》为陈继儒编著的修身处世格言,条条都是人生的回味和处世的领
悟。体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人生态度,有兼容了佛家超凡脱俗和道家
清静无为的智慧,历来被称为修身养、自我提升的佳作。
要处理好读书与人生的关系。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
改变世界。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
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温
家宝
集醒篇
一、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醒
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无一日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
醉于声色车马。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醒。
[译文]
饮了中山人狄希酿造的酒,可以一醉千日。今日世人迷于俗情世务,终日追逐声色名利,可
说没有一日不在醉乡。好名的人醉于庭官位,好利的人醉于民间财富,豪富的人则醉于妙声、
美色、高车、名马。如何才能获得一剂清凉的药,使人人服下获得清醒呢?
[评语]
饮了中山酒,要醉上千日,千日之后,还有醒时。而能使世人昏昏逐逐,一生犹不醒的,无
非是以名利作曲、以声色为水,所酿出来的欲望之酒。这种酒初饮时心已昏醉,不知身在何
处。再饮之后因渴而求,求而愈渴,渴而愈求,终至一生性命与之,而不复醒。此时若问“心
在何处?”心已失落在名利声色之中;若问“身在何处?”身已追逐幻影而不止歇。中山酒只
能醉人千日,千日之中不能自主;欲望之酒可以醉人一生,一生之中不能自主,但世上很多
为此至死而不醒的人。
酒醉的人,只要给他喝下“醒酒汤”就能清醒,然而,在名利声色中沉醉的人,要如何唤醒他
呢?有什么样的清凉剂能唤醒心的迷醉?也许只有清醒人留下的清醒语吧!在醉梦中做的事
都是纷乱的、幻影的事,只有醒来才能做一些真实的事,因此,‘醒’是第一要务,惟有醒了,
生命才可贵,天地宇宙才真实。
二、澹泊之守,镇定之操
澹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过。
[译文]
淡泊清静的操守,必须在声色富贵的场合中才试得出来。镇静安定的志节,要在纷纷扰扰的
闹境中考验过,才是真工夫。
[评语]
莲花被人视为纯洁的象征,是因为它出污泥而不染。一个人心境的澹泊,亦是如此,真正的
恬淡不是未经历过世事的空白,而是经历任何声色豪富的境遇,都能不着于心。有的人在贫
穷中守得住,在富贵中却守不住;有的人在富贵中守得住,在贫穷中却守不住。能够澹泊,
就是不贪浓艳之境,而这澹泊之心,有的是从修养中得来,也有的是天性如此。
“定”是不动摇的意思,世间的五光十色,惊声软语,足以诱动心志的事物实在太多,而身处
尘世能不动摇的又有几人?大多数人在名利中动摇,在身心的利害中动摇。泰山是不动摇的,
但泰山崩于前,却不能不动摇。动摇的人是受环境的牵动,环境要他向东,他便不能向西。
不动摇的人是不为环境所动的,反之,环境将以他为轴心而转动。在紊乱的环境中能保持安
定的心境,才能掌握自己的方向。
三、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
市恩不如报德之为厚,要誉不如逃名之为适,矫情不如直节之为真。
[译文]
给予他人恩惠,不如报答他人的恩德来得厚道。邀取好的名声,不如逃避名声来得自适。故
意违背常情以自鸣清高,不如坦直的做人来得真实。
[评语]
故示他人恩惠以取悦对方称为“市恩”,有买卖的意思,因此,“市恩”大部分是怀有目的的,
或者是安抚,或者是冀望有所回报,这和买卖并无不同,恩中既无情义,也不足以令人感谢。
但是,无论是市恩,或是出于诚意的恩惠,总以回报为上。一个人一生承受自他人的恩德不
在少数,报之犹恐未及,岂有时间故示他人恩惠呢?所以,市恩不如报德为厚。而最大的报
德在于以德报之,不在于报惠。
所谓盛名累人,人人都想获得名声,并以此为荣,殊不知名声只是一种空洞的声音,虽能满
足某些虚荣感,无形中却会成为一种束缚人的东西。许多知名人士,言行举止战战兢兢,便
是最好的例子,倒不如逃名来得逍遥自在,免除心理上的负担。
做人只要真实,保有一己的人格就够了,何必做些假象,不但弄得自己不自在,久而久之,
别人也会不敢信任。所谓“真”,就是出于“诚”,做人要出于诚意,凡是不出于诚意的表现,
就是矫揉造作。
四、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人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
[译文]
要他人当面赞誉自己,倒不如要他人不要在背后毁谤自己。令对方对自己产生初交的欢喜,
倒不如相交久了而不会令对方产生厌恶感。
[评语]
人多是虚伪客套的,要让他人当面赞美自己并不困难,而要他人背后不批评自己,却不是容
易的事。即使有不对的地方,由于碍于情面,或是利害关系,鲜有愿意撕破脸,当面指摘对
方的。在背后就不同了,要他人不骂自己,除非自己不犯错,没有可被人评议之处才能勉强
做到。因此,面前之誉并不表示自己做人成功,背后之誉才算成功。背后之誉远不算完美,
背后无毁更为难得。
人初相识总是充满着一份好奇感和新鲜感,因彼此的契合而欢喜,然而这时的交往就个人而
言,不过是冰山尖端的互望而已。人在初见面时不会把自己的缺点暴露出来,见到的往往只
是好的一面,因此,第一印象远较平日来得完美。但是,日久见人性,一旦新鲜感消失,最
初的亲切感也会因为缺点的增加和距离的拉长而改变。
事实上,最初的亲近和欢欣经常只是幻像,必然会遭到破灭。交往长久后的亲切才是真正的
亲切,因为那时整个缺点都已被了解和接受,而能以完整的人格交往,此时的欢喜才是真正
的欢喜。“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一方面要我们不要在初见时掩藏自己,
只以好面目与人交往,这样才不会有日后感到不实的厌恶感。
五、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
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迎之;天劳我形,吾逸吾心以补之;天厄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译文]
命运使我的福分淡薄,我便增加的品德来面对它。命运使我的形体劳苦,我便安乐我的心来
弥补它。命运使我的际遇困窘,我便扩充我的道德使它通达。
[评语]
福分薄,是指外在的物质环境不丰厚,或者生命的外缘常有缺憾,如果内心没有深厚的修养,
往往要怨天尤人,感到不满足。相反地,深厚的心灵修养能使人安然自适,将一切驱出脑际。
有时命运会使我们的形体十分劳苦,倘若我们的心也跟着紧张,那真是要身心俱疲了。形体
的疲劳并不能使心灵疲劳,如果将心放在轻松甚至快乐的境界中,那么,即使形体再劳苦,
心情还是愉快的。
人的际遇无常,困厄在所难免,此时更不可灰心丧志,不如充实自己的学问,扩充自己的心
胸和道德。困厄的产生,往往是自己能力不够的缘故,若能抱如是想,必能在一种宽阔的心
境下将困厄突破或解决,即使不能解决,有开阔的心胸和通达的道德,至少内心不会因此而
沮丧。
六、澹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
澹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捡饰之人,必为放肆者所忌。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
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
[译文]
恬静寡欲的人,必定为豪华奢侈的人所怀疑。谨慎而检点的人,必定被行为放肆的人所嫉恨。
一个人到了穷途末路,我们应看他当初的本心如何。一切功成行就的人,我们要看他以后要
怎么继续下去。
[评语]
过惯豪华奢侈生活的人,并不相信有人能过淡泊的生活,认为甘于淡泊是沽名钓誉,非出于
本心。吃惯肉的人决不知菜根的香甜,所以他们不免要加以怀疑。行为放肆的人,常要忌恨
那些言行谨慎的人,因为这些人使他不能自在,使得他的放肆有了对照,而令人大起反感。
事实上,检饰的人不过是在自我约束,而放肆的人则不能忍受自己的放肆,所以才要忌恨谨
慎的人。
一个人会走到穷途末路,要回溯到他最初的发心,和整个过程中用心的转变。有许多原本成
功的人,后来失败了,就是在成功之后用心有了转变,或是最初发心时便已埋下失败的种籽。
一件事情的历久不衰与一个人的发,无非是行其可行而不倒行逆施,加上长久的努力不懈。
若是最初心意便不正确,或是成功后改变原有的精勤,那么,即使一时成功,也无法持久,
终将走到事穷势蹙的地步。一个现时十分成功的人,我们也要如此地肯他。得意不可忘形,
上至峰顶还要顺路下至山谷,才不至于困在山顶,跌得鼻青脸肿。
七、好丑两得其平,贤愚共受其益
好丑心太明,则物不契;贤愚心太明,则人不亲。须是内精明,而外浑厚,使好丑两得其平,
贤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译文]
分别美丑的心太过明确,则无法与事物相契合。分别贤愚的心太过清楚,则无法与人相亲近。
内心应该明白人事的善处与缺失,处事却要仁厚相待,使美丑两方都能得到平等,贤愚都能
受到益处,这才是上天生育我们的德意和心量。
[评语]
美丑并无一定的标准,要看个人的喜好而定。如果对事物美丑太过挑剔,则世上没有几件事
是我们能够接受。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善恶美丑原是相对的,如果执着
于自己所相信的美,而不能接受整个世界的本有现象,那便是“与物不契”。相同地,贤愚之
分也是如此,孔子教人不分愚贤不肖,倘若只接受贤者,而摒弃愚者,岂不是使贤者愈贤而
愚者愈愚了吗?普天之下又有几人能成为他人眼中的贤者?尚贤弃愚,难怪要与大多数人不
亲了。
处世应当心中明白而外表浑厚,所谓心中明白,就是知道人事的缺失,而外表浑厚,则是悉
数接纳,使贤而骄者谦之,愚而卑者明之,各获其利。就像阳光之化育万物,既照园中牡丹,
也照原野小草,使两者皆欣欣向荣,这才是上天的好生之德。
八、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
情最难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终不失性。
[译文]
情爱最难保持长久,所以情感丰富的人终会变得浅薄无情。天性本有一定的常理,所以率性
而为的人终不会失去他的天性。
[评语]
“情到深处情转薄”,一方面是因为情甚苦,一方面是因为情爱难久。情是一种执着,因此不
得必苦;情又是一种难以捉摸的思念,因此掌握甚难,再加上生命短暂,环境多变,见人不
见心,见心不见人。能由情爱之中得到短暂欢乐的人毕竟只是少数,而无常迅速,至亲至爱
也敌不过生死的摧残。所以,多情之人在备尝捉弄之后,多半要远离情感,而变得寡情了。
任性并非放肆,而是返观本性而顺随之。人性在未受外界诱惑之前,原是天真淳朴,自由快
乐的。然而,因为种种物欲名利的牵连,知识的分割,很容易便会受到蒙蔽。但这种天性并
未失去,在人摆脱物累,忘却尘劳时,又会炯然呈现。因此,率性而为的人仍不失人的本性,
而放肆于美酒声色的人,却恋物而迷失了本性。
九、真廉无名,大巧无术
真廉无廉名,立名者,所以为贪。大巧无术,用术者,所以为拙。
[译文]
真正的廉洁是扬弃廉洁的名声,凡是以廉洁自我标榜的人,无非是为了一个“贪”字。最大的
巧妙是不使用任何方法,凡是运用种种技术的人不免是笨拙的。
[评语]
为廉洁而立名,虽不贪利,却是贪名。这和许多人做了好事一定要把名字公布出来是一样的,
无非为了博取一个善字而已。其实,廉洁原是本分,由于有贪官污吏的存在,才使廉洁成了
难得的事。廉声能为世人称道,是因其难得,若是官官都能廉洁,廉洁成了稀松平常的事,
又何必为此而立名呢?
一术对一事,此巧不可对彼事,因此,用术之人若为术所困,这个时候,巧术便成了拙术。
真正的巧在来时不立,立而不滞,这样才能应万物而生其术,不因一术而碍万物。所以说大
巧无术,要能兵来将挡,若是滞于术之为用,一旦事出突然,便毫无办法了。
一○、厌名利之谭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
谭山林之乐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厌名利之谭者,未必尽忘名利之情。
[译文]
好谈山居生活之乐的人,未必真能由山林原野中得到乐趣。好在口头作厌恶名利之论的人,
未必真的将名利完全忘却。
[评语]
有许多事情,表面和事实往往相差甚远。就如好谈山林之乐的人,总以久处尘嚣中的人居多,
真正了解山林之趣的人,早已身处其境而不返了。有许多乐趣,是言语所不能道尽的,世人
挂在口头以为风雅的,又岂能得到其中的真趣?能谈的不过是耳闻目见的事罢了那些耳不闻
目不见的事,就无从说起了。
好作厌名利之论的人,内心不会放下清高之名,这种人虽然较之在名利场中追逐的人高明,
却未必尽忘名利。因为这些人形虽放下而心未放下,口是而心非。名利犹如赌博,是以全部
身心为筹码,去换取空无一物的东西。但名利本身并无过错,错在人为名利而起纷争,错在
人为名利而忘却生命的本质,错在人为名利而伤情害义。就如酒,浅尝即可,过之则醉。然
而普天之下又有几人饮下此酒而不醉?即使是反对名利之人,到底是反对名利的本身呢?还
是反对人对名利的迷恋呢?如果本身已完全对名利不动心,自然能够不受名利的影响。
一一、伏久者,飞必高
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
[译文]
伏藏甚久的事物,一旦显露出来,必定飞黄腾达;太早开发的事物,往往也会很快的结束。
[评语]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准则,在长久的潜伏下,已将内涵历练得充实饱满,一旦表现出来,必
定充沛淋漓,而能“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如果没有这些长久的潜伏,又何能“飞必高”呢?
“开先者,谢独早。”也是很合理的,因为太早开发,各方面无法配合,自然很快就竭尽力量
而凋萎。“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就是因为太早开发,不到中年便都成了平庸的人。倒是那
些年轻时没没无闻的人,在岁月中不断储备实力,而终成了晚成的大器。生命之经验和宝藏
的开发也是如此,就像一罐酒一样,愈陈愈香,要让它在岁月中酝酿、成熟,才会是一罐好
酒。
一二、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
天欲祸人,必先以微福骄之,要看他会受。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祸儆之,要看他会救。
[译文]
天要降祸给一个人,必定先降下一些福分使他起骄慢之心,目的要看他是否懂得承受的道理。
天要降福给一个人,必定先降下一些祸事来使他引起警觉,主要是看他有无自救的本领。
[评语]
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又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天道尚且如此,何况人事。
得微福而骄慢,骄慢便是祸根,福本不厚,又以骄慢削之,可见不堪受福,惟有降祸了。骄
慢非但天不降福,人也不助其福,因为人人皆厌恶骄慢之人。天宠既失,人和又无,微福必
无法维持长久。福尽祸来,不堪受福,又何堪受祸?若得微福而不骄,即使是祸来,心也不
惊。受福不骄,受祸不苦,是深明福祸之道,只有不为外物动心的人才能做到。
欲降福而先降祸,是天之善意。不明祸何能降福?一旦福去祸来,又岂能消受得了?先以微
祸儆之,若能救助,即使是他日祸来,也能如此救助。达人处祸不忧,居福不骄,知福祸在
于一己所为天意虽然不测,总之在能自救,心则常保泰然。
一三、世人破绽处,多从周旋处见
世人破绽处,多从周旋处见;指摘处,多从爱护处见;艰难处,多从贪恋处见。
[译文]
世人多在与人交际应酬时,在行为上有了过失。指责对方,是出于爱护的缘故。而会觉得放
不下,则是贪爱留恋所造成。
[评语]
好在人情场上作周旋的人,必定在人情场上见过失。交际应酬,本难面面俱到,此处应付得
了,他处必定不及应付,恁是八面玲珑的人,也难免落得个虚假油滑之名。何况交多必假,
穷于应付,难免虚与委蛇,全天下都是好友,就是圣人也难以做到。周旋到烦人处,恩多反
怨,种种嫌隙生。
爱之故而责之,责备是要他好,如果不爱,任他死活,毫不相关,又何必责之。责也有道,
要责其堪受,以爱语导之。若是不堪接受,那么爱中生怨,责之又有何效。
人情的艰难,往往在于留恋。贪生者畏死,恋情者畏失。大凡着于何处,何处便难;难舍何
处,何处便难。惟有能舍一切难舍,不贪一切可贪的人,才能自由自在行于世间,而不为一
切所缚。
一四、山栖是胜事
山栖是胜事,稍一萦恋,则亦市朝。书画鉴赏是雅事,稍一贪痴,则亦商贾。诗酒是乐事,
稍一曲人,则亦地狱。好客是豁达事,稍一为俗子所扰,则亦苦海。
[译文]
山居本是愉快的事,如果起了贪恋,又与俗世有何不同?爱好书画是高雅的行为,但过于无
厌,跟商人并无二致。作诗饮酒原是乐事,若是屈从他人,敷衍应付,则如同地狱。好客交
友是令心胸舒畅之事,一旦成了俗人喧闹的场所,亦成了苦海。
[评语]
山居的本意是要远离尘嚣。如果对山林起了热情,岂不是有违本意吗?每见名山胜景,大兴
土木,原味尽失,加上游人缺乏公德,满地果皮纸屑,那么山林又何异于市场。写字绘画,
原本是风雅的事,若必以巨金购置名家之作而后甘,则沦为买卖,雅意尽失,成为炫财傲富
的事。
作诗饮酒,要起之于兴,发之于情,倘若既无兴致,又无情趣,徒然为了应付而为之,就十
分痛苦了。好客亦是如此,可以舒展胸怀,若是来者不拒,喧腾一堂,或者俚曲艳调,吆五
喝六,不仅令人头痛,避之犹恐太迟。所以,事不能贪,不能俗,一旦流于贪俗,则与世俗
无异,又何来胜事、雅事、乐事和豁达事之分呢?
一五、轻财聚人,律已服人
轻财足以聚人,律已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译文]
不看重钱财可以集聚众人,约束自己则可以使众人信服,放宽肚量便会得到他人的帮助,凡
事率先去做则可以领导他人。
[评语]
任何事情均有其相成之道,在相处方面,则是指做人的态度。财是众人所希求的,如果太重
视钱财,而将利益一把抓,他人得不到利益,便会离开你。相反地,将利益与他人共沾,甚
至舍弃个人的利益,他人心存感激,自然就不会背叛你,所以说“轻财足以聚人”。自我约束
是使人心悦诚服最重要的方法,因为人人心中都有个平等观念,你能做的事他便能做,如果
不能约束自己,又怎能要他人约束自己。律已甚严,使人心生敬意,自然就肯听从你了。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肚里不能撑船,早就下台鞠躬了。肚量狭窄,必然不能容人,
也无法得到他人的爱戴,而纷纷离去。大厦失去了支柱,岂有不塌之理。因此欲得人才而善
用之,首先要有容人的雅量。凡事带头去做,才足以领导他人。因为,事情来时,多数人都
是犹疑不定,或者不信任,或者畏惧,如果领导的人也如此的话,事情便难望办成。反之,
能洞烛先机,解除疑惑,不畏艰难地去做,那么他人便一扫疑惑,而欣然跟从了。
一六、将难放怀一放,则万境宽
从极迷处识迷,则到处醒;将难放怀一放,则万境宽。
[译文]
在最易令人迷惑的地方识破迷惑,那么无处不是清醒的状态。将最难以放下心怀的事放下,
那么到处都是宽广的路。
[评语]
“迷”就是失去了自己的道路。生命中有许多事情会让我们迷惑,智者在未迷失自己之前就已
识破,故而不取;愚者却连一些简单的歧路也不能看出,甚至因此往而不返。倘若能识破这
种虚假,就不会再浸沉其中,可惜人们往往走出这一个迷惑,又进入另一个迷惑之中。就个
人而言,如果最令人沉醉的事物都能一一看破,那么就很少有能让他迷惑的事了,自然就能
处处清醒。
让人觉得难以放下的,无非是名利、得失和憎爱。难舍名利的人,如果没有名利便觉得呼吸
困难。生命不可爱,一旦得到名利又怕失去,仍然觉得呼吸困难,生命难可爱。而心怀憎恨
的人眼中看到的人可恨,心中想到的事可恨,连脚下踩的路都会令他生厌,何况是难舍的事。
至于情痴爱圣们,则你爱我不爱,我爱你不爱,好不容易两人相爱了,今天吵架,明天冷淡,
后天又不得不分离。
人心牵牵缠缠,天地却始终辽阔。眼前无路往往是心中无路,心中无路则是自己搬来石块挡
道,如果将石块拿走,自然万境宽广,诸事顺遂。
一七、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译文]
逢到大事和困难的时候,可以看出一个人担负责任的勇气。遇到逆境的时候,可以看出一个
人的胸襟和气度。而逢到喜怒的事时,则可看出一个人的涵养。在与群众同行同止时,也可
看出一个人对事物的见解和认识。
[评语]
一般人遇到自己所不能解决或是无力承担的事时,往往容易采取逃避的态度,或自我保护的
措施。但若人人都采取这样的态度,岂不是无人来担重任了吗?所以,逢着大事或难事时,
便可看出一个人的担当。一有胸襟气度的人,在面临逆境时不会怨天尤人,他能接受顺境,
也能接受逆境,因为他明白世事不可能十全十美,尤其需要人的努力。
喜怒最易使人心动而失去正确的判断力,喜要能不得意忘形,怒要能明白事理,所以有涵养
的人往往不易为喜怒所动,一方面是真正可以喜怒的事并不多,一方面也是怕因喜怒而判断
错误。一般人容易随别人的行止,而和他们做出同样的事,但别人所做的事不一定是对的,
真正有识见的人心中自有取舍,而不会盲目地追随。
一八、以我攻人,不如使人自露
良心在夜气清明之候,真情在箪食豆羹之间。故以我索人,不如使人自反;以我攻人,不如
使人自露。
[译文]
在夜晚心境平和的时候,容易看出一个人的真心,而真实的情感在简单的饮食生活中,最能
流露出来。因此与其不断去要求人家,不如使其自我反省。与其攻击他人的弱点,不如使其
自我坦白错误。
[评语]
白日喧扰,无暇静想,人较易依一时的欲念而昧理行事。等到万籁俱寂,一灯独坐,细想一
日言行,才觉多有不是,而生惭意。因此,夜气清明时,最容易自我反省。
真情不在锦衣玉食,而在箪食豆羹,因为锦衣玉食味浓,人心易贪恋而忘情,箪食豆羹味淡,
人心不生执着反易流露。就如以酒交友多入昏沉悔恨,以茶交友反见情意长久,道理是相近
的。
为了改变一个人的行为而不断去要求他,不但自己疲累,他人也会生厌,倒不如让他自觉其
非,才是根治之道。同样的,与其去攻击他人的恶行,使他恼羞成怒,不如使他自惭而向人
坦白,才是最好的办法。如此既不会疲累生厌,也不会令人恼羞成怒,不是一举两得的事吗?
一九、宁为随世之庸愚,勿为欺世之豪杰
宁为随世之庸愚,勿为欺世之豪杰。
[译文]
宁可做一个顺应世人、平庸愚笨的人,也不要做一个欺骗世人、才智高超的人。
[评语]
大好大恶之人,往往才智高人一等。多见世人死于欺世的豪杰之手,而不见世人死于庸愚之
口。才智不足,固不足以为论,而才智匹配的人,如果心术不正,专图一己之利,其才智无
非是吃人的工具,如何称得上是豪杰?如王莽、曹操之辈即是。
豪杰之为豪杰,在于能运用才智造众人之福,否则只能称之为枭雄寇盗,所谓欺世之豪杰,
便是指这一类的人而言。
一般人不甘做庸愚,而宁愿做豪杰,无非是为了表现自己,少有发心为众人谋福利的,这样
的发心,即使才智足够,难保将来不欺世盗名。倒不如安守平庸,免得贻人口实。豪杰之心
甚苦,不能担其苦的不足以为豪杰。庸愚易为,守善随世,又有几人甘心为之?人贵自知而
不自限,庸愚之徒与欺世之辈相较,却是大大的豪杰呢!
二○、习忙可以销福;得谤可以销名
清福上帝所吝,而习忙可以销福;清名上帝所忌,而得谤可以销名。
[译文]
清闲安逸的享受是上天所吝惜给予的,如果使自己习惯于忙碌,则可以减少这种不善的福分。
美好的名声是上天所禁忌的,如果受到他人的毁谤,则可以减轻由名声所带来的负担。
[评语]
清闲安逸的日子并非人人都能过的,不仅上天不容许如此,人们也不容许太过清闲的人。人
在清闲中容易懒散,逐渐失去生命的活力,甚至生出悲观的思想,这是因为身体闲了,脑子
却不得闲。每见一生辛苦的人,一旦退休下来,却不懂得如何排遣生活,过不了几年,就衰
老而死这是上天吝福呢?还是人不堪无聊么?倘若能够利用这难得的空闲,做些有意义的
事,就不至于如此了,所以说“习忙可以销福!”
名声是不容易维持的,而且也是累人的事。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完美的名声有时也
会带来祸害。因此,如果遭到他人毁谤,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名声既然受损,就不易遭
人嫉妒,而可以摆脱盛名之累,做些自己喜欢的事。
二一、人之嗜节,当以德消之
人之嗜节,嗜文章,嗜游侠,如好酒然,易动客气,当以德消之。
[译文]
人们爱好声名气节,爱好文章辞藻,爱好行侠仗义的人,就像喜好喝酒一般,容易一时兴起,
应该要有道德修养来改变它。
[评语]
嗜名节的人可以为名节拼命,嗜文章的人可以为一句辞藻反目成仇,而以游侠自任的人却又
打架有余,仗义不足。这些大都是“客气”,也就是不是发自内心的真正喜欢。追根究底,不
过是好面子罢了,于自己毫无裨益。更说不上什么有利他人。凡此种种,无非是缺乏道德修
养所造成的结果。嗜名节、嗜文章、嗜游侠原非坏事,知识名节为的是节操,文章为的是雅
意,游侠为的是义气,若没有清楚的认识,往往行之非真,而虚有其名。如果因为一时兴起
而去接受它,等到厌倦了,又弃之如敝屣,就完全失去原意了,带来的害处可能比益处还大。
二二、一念之善,吉神随之
一念之善,吉神随之;一念之恶,厉鬼随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译文]
一个善的念头,可以获得降福的吉神呵护,而一个恶的念头,就会招来为祸作灾的恶鬼,明
白这一点便可以差使鬼神了。
[评语]
我们内心的每一个念头,虽不具备吉神恶鬼的形象,由于心念与之相通,心怀善念的人,自
蒙吉神呵护,心怀恶念的人,自与恶鬼同途。任何善恶的念头,未发诸行为之前,在心中已
然自己承受。心中充满恨意的人,心已在地狱;心中充满善意的人,由于善意带来的欢喜,
便如同身在天堂。
善恶而付诸行为的,在佛家又有三种承受的方式,一是今生承受其果,作奸犯科而遭制裁的
便是此类。另外两种是下一生或是来生再承受。所谓吉神与厉鬼,其实完全在于我们自己。
鬼神不能祸人,福祸惟人自取。为善的人心胸舒坦,本身就是自己的吉神。为恶的人心中充
满蒺藜,本身形同恶鬼,还会有恶鬼不认他为同类,而黏着他吗?
二三、梦里不能张主;泉下安得分明
眉睫线交,梦里便不能张主;眼光落地,泉下又安得分明。
[译文]
双眼闭上,在梦里便不能自作主张。眼光落到地下,想到梦中都不能自主,死后又怎能了了
分明呢?
[评语]
人在白日凡事诸多主张,追逐声名美色,争强斗胜。但是夜来,眉睫才一交合,或为虎狼所
追逐,或为恶人所包围,或与所爱而分离。即使最亲爱的人,梦中也仿佛对面不识。这与白
日的意气风发,事事必以自己为中心大异其趣。然而,白日的自己又何尝是自己的主人,梦
中以为真实的,白日不也一样以为真实吗?反倒是梦中的自己,说明了自己的渺小。好梦固
然留不得,恶梦也避不去,较之受到种种环境牵制与命运摆布的白日,梦又何尝不是更真实
的一面呢?
佛家说生命有六道轮回,又说死后有四大分离的种种可怕现象,称我们这个色身为幻身,都
是不无道理的。我们所追逐的一切在永恒的时空看来只是渺小的幻影,因此,在面对死亡的
时候,许多事情都可以释怀了。
二四、人了了不知了,不知了了是了了
佛只是个了仙,也是个了圣。人了了不知了,不知了了是了了;若知了了,便不了。
[译文]
佛只是个善于了却执情的神仙,也是个善于了却烦恼的圣人。人们虽然耳聪目明,却不知该
了却一切烦恼,不知凡事放下便已无事,若心中还有放下的念头,便是还未完全放下。
[评语]
人自以为很聪明,却不知整日活在烦恼欲望的束缚中而不能自己。很多事情未来时起渴望妄
执,已来时生非分追逐,去后复在心中念念不忘,全不知放下的快乐,而不断地以欲望自我
烦恼束缚。
也有人明了到这一点,便躲到山中将心放去,认为这才是放下一切的方法。殊不知这种以为
自知的了了,其实是不了,因为心中还有对放的执着,这个“放”字成了无形的枷锁,使他动
弹不得,不敢接触任何事物。这在佛家看来是小承不究竟的做法,是为佛所呵责的。莲花居
水而不沾水,若为了怕水而种在旱地,它就会枯萎而死。如果在心中能将烦恼根本放下,连
放下的念头也除去,生于世间而不着于世,那就是真的“了了”,也是个人间的了仙。
二五、人我往来,是天下第一快活世界
剖去胸中荆棘以便人我往来,是天下第一快活世界。
[译文]
将心中自伤伤人的棘刺去除,开放平易的心胸和人交往,是天下最令人舒畅欢喜的事了。
[评语]
一个人的心中一旦存有不平之气,在与人交往时就容易伤人,即使是闭门独处也会伤害自己。
什么是妨碍我们与人交往的荆棘呢?无非是埋藏在人心的不信任、嫉妒和自私,这些造成我
们拒绝将心胸坦诚开放,即使在形体上与他人握手,心却背道而驰。
人是需要友谊的,友谊使我们欢笑、歌唱,更使我们患难与共。友谊就像一扇门,需要自己
去挖掘,你不去扣门,他人如何会为你开启?你不打开,别人又如何进来?同样地,不把屋
内的荆棘除掉,不但自己不能安居,别人又怎肯进来呢?
有一首极可爱的诗歌:“君担簦,我跨马,他日相逢为君下;君乘车,我戴笠,他日相逢下
车揖。”如果能剖去胸中荆棘,获得这样的友情,岂不是天下第一快活的事?整个世界在我
们眼中不是显得更完美吗?
二六、居不必无恶邻
居不必无恶邻。会不必无损友,惟在自持者两得之。
[译文]
选择住家不一定要避开坏邻居,聚会也不一定要除去有害的朋友。如果自己能够把持,那么
即使是恶邻和损友,对自己也是有益的。
[评语]
要找一个全是好人的地方住下,是不可能的事。所谓恶邻,有时是品德恶劣,有时是行为恶
劣。譬如你要睡觉他练鼓,你要读书他唱歌。因为相处在接近的空间里,必定会有趣味相冲
突的时候。但若将垃圾丢在他人门口,或是任由猫狗随地便溺,就令人无法忍受了。
众人相聚,难免有一些逢迎拍马,或是言谈粗鄙的人。这些在我们进入社会后,都不难见到。
这时到底是与他们同声相应?还是他饮他的花酒,我喝我的清茶呢?
其实,无论是恶邻或是损友,换一个角度来看,无非是考验我们的涵养和定力。倘若我们与
邻居吵架,也丢垃圾在他家门,放狗在他家拉屎,我们不也成了毫无涵养的恶邻了吗?很多
事情稍加忍耐也就过了,即使交涉也要依理而行。至于损友,那完全就看自己的把持了,如
果定力足够,绝不会被人影响。能善自把持的人,无论是什么样的恶邻或损友,不过是他的
试金石罢了。
二七、君子小人,五更捡点
要知自家是君子小人,只须五更头检点,思想的是什么便得。
[译文]
要知道自己是有道德的君子,还是没有品德的小人,只要在天将明时自我反省一下,看看自
己所思所想到底是什么,就十分明白了。
[评语]
君子和小人的分野,在于君子以大我为出发点,小人则以小我为出发点;君子不以利而害义,
小人却因利而伤义。
五更头是夜将尽、天将明,也就是一天的活动将要开始的时候。人们追逐了一天后,大部分
人在一二更时只求赶快入眠,明天好更有精力重新追逐。到了五更多已睡饱,便会开始盘算
一天所要做的事情。这时君子和小人之间所想的就大大地不同了。君子想到的是如何竭尽一
己之力,去帮助他人,将份内的工作完成。小人想到的则是如何逢迎达官贵人,如何占人便
宜,如何推托偷懒,吃喝玩乐。
所以,在这一天将要开始的时候,只要回过头来看看自己心中盘算的是什么,君子和小人的
分野就十分清楚了。
二八、以道窒欲,则心自清
以理听言,则中有主;以道窒欲,则心自清。
[译文]
以理智来判断所听到的言语,则心中自有主张。以品德修养来摒绝私欲,则心境自然清明。
[评语]
如果不以理智判断言语,而迳以感情接受言语,往往会使我们犯下错误。因为感情是主观的,
许多语言的发生只是基于一时的情绪发泄,这种话和客观的事实就有很大的差距。无论是喜
是怒,是哀是乐,经常在事后发现言过其实。如果我们在听话时不能分辨这一点,那么就会
做下错误的决定或行为。所以一句话听到耳中,一定要以我们的理智来判断,说话的人是出
于理智还是情绪,与事实有无出入,这样才不会被夸大的消息所误。
我们的心之所以不能清静,是因被私欲混浊,同时心胸也因欲望的逼迫而感到喘不过气来,
没有一刻得到安宁。倘若我们能在道德修养上多下工夫,便可以知道有许多欲望是不应该,
也是不必要的,这样便可减低那些不合理的欲求,而使我们的心趋于平静。既然不会逼紧自
己去满足私欲,自然能畅通胸怀去呼吸清爽的空气。
二九、先达后近,交友道也
先淡后浓,先疏后亲,先达后近,交友道也。
[译文]
交朋友的滋味要由淡薄而浓郁,由疏远而亲近,由接触而相知,这是交朋友的方法。
[评语]
所谓“先择而后交,则寡尤;先交而后择,故多怨。”交朋友并不是容易的事,要获得真正的
知己更是困难。刚开始交往时,看到的常是表面,在表面中有多少真实的成分,又有多少虚
伪的成分,并不能一眼看出。如果在这时侯推心置腹,就好像喜欢喝牛奶的人,看到白色的
液体就喝下去,结果到了嘴里才发现是颜料,不仅自己不愉快,别人还要怪你浪费。
经过仔细的观察和选择,由表面而内在,并对对方的人格有了相当的认识,才谈得上朋友二
字。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决定对方是否值得自己更进一步的交往,这便是先达后近,先疏
后亲的道理。否则连长相都没看清楚,就登堂入室,翻箱掀柜,岂不是莫名其妙,哪会不招
来怨尤呢?
三○、形骸非亲,大地亦幻
形骸非亲,何况形骸外之长物;大地亦幻,何况大地内之微尘。
[译文]
身体躯壳不值得亲近,何况是身体之外带不走的东西?山河大地不过是个幻影,何况在大地
上如同尘埃的我们呢?
[评语]
佛家说肉身是一个幻而不实的东西,又说“诸法无我”,这对那些爱惜身体犹如至宝的人,不
啻是当头棒喝。事实上,在未生之前,身体是不存在的,死后的尸体也不再是自己,而在中
间活着的这个自己,到底幼年的身体才是自己,还是年老的身体才是自己?依照医学的说法,
人体分解起来不过是一些元素罢了,而且三年前的元素与三年后的元素早已全部换过,也就
是说三年前的那个身体,三年后已经过代谢的作用排出体外。
身体既然可以像衣服一样不断换新,又有什么可亲的呢?身体都不可亲,那些生不带来死不
带去的东西,何尝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呢?整个山河大地乃至于世界,都要在宇宙岁月中有如
幻影一般地消失。总扩说来,都不过是幻像,何况是在这大地上如同尘埃一般生生死死的我
们呢?又何必不断地互相伤害,执着不放呢?
三一、寂而常惺,寂寂之境不扰
寂而常惺,寂寂之境不扰;惺而常寂,惺惺之念不驰。
[译文]
在寂静的状态当中,要常保持醒觉,但以不扰乱寂静的心境为优先。在觉醒的状态当中,也
要常保持寂静,使得心念不致于奔驰而收束不住。
[评语]
“寂静”就是让心中的种种烦恼止息。常人的妄念就像污浊的沟水,要止息妄念,就好比要将
沟水止住一般。止住之后还要水澄清,使其变为不动的清水,不再起任何妄念。但“寂寂”
并不是教我们像木头一样,所以还要有“惺惺”的作用。“惺惺”的心是明了的,有静有定,而
心不迷,不迷就叫做“惺”。“寂寂”属于“前念不生”,“惺惺”属于“后念不灭”,“寂寂”里不许
有无记,“惺惺”里不许有妄想。若能如此,便不会有什么烦恼,而随时随地都在禅定当中。
“寂寂”是不动的,“惺惺”是动的。“寂寂”所以自心不受干扰,“惺惺”所以不落在空定当中。
若能做到“寂寂惺惺”,则能够在纷乱的世事中尽一己之力,常保自己心境的安祥宁和。
三二、童子智少,少而愈完
童子智少,愈少而愈完;成人智多,愈多而愈散。
[译文]
孩童的智识并不多,但是其知识愈少,智慧却愈完整;成人的智识多,但智慧却分散而不完
整。
[评语]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知识和学问固然是由累积而来,然而,一旦累积多了,便
成为一种负担,形成注意力和生命的分散。心力一时在东,一时在西,全着于外界而没有一
个内在的统一。所以老子主张这时要“为道日损”,一天一天地减去妄见,而达到一种“绝学
无忧”的境界。
孩童可以在一朵花中得到无上的乐趣,成人却无法长久地把精神专注在一朵花上。如果说智
慧是指使生命活得更美好而言,那么,孩童确实比成人更易品尝生命的滋味。因为孩童单纯,
成人不单纯;孩童完整,成人不完整。所以,许多智者主张活到最后要回到婴儿的纯真状态,
这时候的心态和未成长时的心态,在感受上并无多大的差别,主要的分别在于一个会失去,
而复归的状态则不会再失去了。
三三、无事便思有闲杂念头否
无事便思有闲杂念头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
情怀否。时时检点得到,从多入少,从有入无,才是学问的真消息。
[译文]
没有事情的时候要反省自己是否有一些杂乱的念头出现,忙碌的时候要思考自己是否心浮气
燥,得意的时候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骄慢,失意的时候要反省自己是否有怨天尤人的
想法。能时时这样细查自己的身心,使不良的习气由多而少,最后渐渐地完全革除,这才算
是真正了解了学问的真谛。
[评语]
人在无事的时候往往会因为无聊而生出种种杂念,所以在闲居的时候最要将心收住。而忙碌
的时候又会变得脾气暴躁,不能冷静思考事情,这时若能觉察到自己情绪的浮动,便不会将
事情做错或得罪他人。
大凡人在得意时,容易高估自己,而将他人看得一文不值。真正有学问修养的人,愈是在得
意的时候,愈是言行谨慎,绝不容许心中生出骄慢的念头,因为他明白骄慢对人、对己都无
益处,反易招祸。同样地,在失意时,他也不会怨天尤人,因为失意的原因无非是自己不努
力,或者客观的条件不佳。如果是自己的不努力,有何可怨?如果是客观环境不允许,怨又
何益?
学问在于使我们的人格更成熟,生命更圆满,凡是闲而妄想,忙而气躁,得意骄矜,失意怨
尤的人,往往不能从学问中改善自己的人格,所以才会有那些浅薄的表现。
三四、贫贱之人,一无所有
贫贱之人,一无所有,及临命终时,脱一厌字。富贵之人,无所不有,及临命终时,带一恋
字。脱一厌字,如释重负;带一恋字,如担枷锁。
[译文]
贫穷低贱的人,什么都没有,到将要死去时,因为对贫贱的厌倦而得到一种解脱感;富有高
贵的人,什么都不缺少,到将要死去时,却因对名利的迷惑而牵连不舍。因厌倦而解脱的人,
死亡对他们而言好象放下重担般的轻松;因眷恋而不舍的人,死亡对他们而言就如同戴上了
刑具般沉重。
[评语]
死亡是公平的,它既降临贫苦之家,也降临富贵之人,古来多少皇帝梦想着长生不死,结果
还是像升斗小民一般,任地下的蛆虫啃噬。
对于贫贱的人而言,死亡是一种解脱。由于他们没有什么难舍的身外之物,因此,也没有什
么可以留恋的。所以,活得苦的人,死时常带着微笑。反之,过惯荣华富贵生活的人,对死
亡却充满了恐怖,因为,他们在世上所凭借的东西,没有一样可以带得去。死亡对他们而言,
不仅是失去一切,还要面对一个未知的世界。因此,他们死时往往绝望恐惧。
真正通达的人,无论富贵贫贱,对生死的态度都是一样的。即使贫贱,也不厌生,因为生命
在贫贱之外另有乐趣。即使富贵,也不厌死,因为生命在富贵之中也有疲惫。孔子所说:“未
知生,焉知死。”而既知生,又何畏死呢?
三五、透得名利关,方是小休歇
透得名利关,方是小休歇;透得生死关,方是大休歇。
[译文]
看得透名利这一关,才是小休息;看得透生死的界限,才是大休息。
[评语]
古今多少豪杰志士,都在名利二字上消磨尽了。眼前的众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升斗小民看
不破“利”字,正如英雄豪杰放不下“名”字一般。因此,营营逐逐,竞志斗才,却不知名利自
己到底可保留多久?
名加于身,满足的是什么?利入于囊,受用的又有多少?名如好听之歌,听过便无;利如昨
日之食,今日不见,而求取时,却殚智竭虑,不得喘息。快乐并不在名利二字,以名利所得
的快乐求之甚苦,短暂易失。所以,智者看透了这一点,宁愿求取心灵的自由祥和,而不愿
成为名利的奴隶。
面对生死关头,没有人不心怀恐惧的,但是,仔细思量,未生之前何曾恐惧?死后与生前又
有何不同?佛家论生死,在于心的生灭,心中如果无生灭,自然便无生死可言。“看得透生
死关”,实在是指“房得下生灭心”,若能对万念都以一个不灭的心去相应,那么便是永恒的
休歇了。
三六、多躁者,必无沉潜之识
多躁者,必无沉潜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笃
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译文]
心地浮躁的人,对事情一定无法有深刻的见地。胆怯的人,一定无法有超越一般的见解。嗜
欲太重的人,必然不能有意气激昂的志节。多话的人,必定没有切实去做的心。勇力过盛的
人,往往无法兼有文学的风雅。
[评语]
浮躁的人,心没有一个专注和固定之处,自然对事情无法有深入的观察和见解。而遇事畏怯
的人,只会随着人后去做,避免犯错,当然不会有超越众人的见解。嗜欲太重的人,临到大
难来时,什么都不肯舍弃,能不为自保而变节已是不错,又怎肯去慷慨赴义气,舍弃所爱和
生命呢?
好在口头上论事的人,必定无法切实地笃行,因为他做的速度远不及讲的速度,怎么可能把
每一件事都做好呢?而那些勇力过盛的人,凡事都喜欢以力气去解决。文学需要细腻的心思,
他们的心气较粗,所以很少能体察文学中那种细微的雅意。
由此可见,多躁、多畏、多欲、多言、多勇都不是良好的现象,惟有沉潜、卓越、慷慨、笃
实,才会有文学之雅,而成为一个完美的圣人。
三七、佳思忽来,书能下酒
佳思忽来,书能下酒;侠情一往,云可赠人。
[译文]
美好的情思突然来时,无需佳肴,有书便能佐酒。不羁的情意一发,即使手中无物,亦可以
云赠人。
[评语]
饮酒重在情趣,若无情趣,再好的酒也是涩的。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
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这就是得其情趣。佳肴是肉体的美食,一本好书却是心灵的美食,苟得其趣,一本好书用以
下酒,更见美味。
侠情是不拘束的,世情赠人以物,侠情赠人以意。赠人以物有尽也有失,赠人以意无尽亦无
失。以云赠人,千里随君而往,抬头便见,岂不更见情意的深致。其实,心中一旦不拘泥形
式,情意又何在笺笺之物?彼赠人以云,我赠人以江月,又有何不可呢?
三八、生死老病四字关,谁能透过
人不得道,生死老病四字关,谁能透过?独美人名将,老病之状,尤为可怜。
[译文]
人若对生命不能大彻大悟,生、老、病、死这四个生命的关卡,又有谁能看得破?尤其是倾
国倾城的美人和叱咤一时的名将,他们的老病情状,更使人感到生命的无奈和可怜。
[评语]
佛陀在年少时,曾随父王出宫,游于四野,见到农人犁田,十分辛苦,疲惫的牛,受到鞭打,
翻起的虫被鸟雀争食,他内心十分悲伤,感到众生互相吞食的痛苦。后来又见到拄杖赢弱的
老人,萎黄不能起举的病人,以及家室送葬的情景,更觉得生命的无常,因此立志出家求道,
以解决生命的痛苦,终于在菩提树下成正觉,广度众生。
佛家看破了生死老病的关头,而将人的身体当作虚幻不实的东西。人之所以感到痛苦,有生
理的因素,也有心理的因素,而且心理的痛苦往往比生理的痛苦来得多,如果在心理上能够
看破,就能够受苦而不苦了。
由于色身虚幻,所以,“我”是不实的,肉体之我不断迁灭固不待言,而心理之我也是刹那不
住。过去心已过,现在心不留,未来心未到,这是将心理的我也否定了。“我”既不存在,又
有谁在受苦呢?佛家讲把种种假象看破,便可以明了本来面目,也就是每一个人本来的佛性,
这是所谓的得道。得道后的心态是一种绝对的喜乐和悲悯,不仅克服了生老病死的痛苦,还
要教导所有人克服这种痛苦。美人迟暮,名将病老,更说明了生命本身的不圆满,所以需要
我们去领悟。
三九、真放肆不在饮酒高歌
真放肆不在饮酒高歌,假矜持偏于大听卖弄。看明世事透,自然不重功名;认得当下真,是
以常寻乐地。
[译文]
真正地不拘于规矩礼数,并不一定要饮酒狂歌,虚假的庄重在大庭广众间看来既做作又不自
然。能将世事看得透彻,自然不会过于重视功名,只要即时明白什么是最真实的,就能寻到
让心性感到怡悦的天地。
[评语]
礼数和规矩是用来与人相待的,倘若彼此都有真性情,又何必用礼数来绑手绑脚,加以限制,
但是,一般人总以为惟有饮酒高歌,才能见出真性情,事实上真性情又岂在饮酒高歌?有真
性情方有真放肆,没有真性情徒见其越礼而已。庄重自持固然不错,但若失却了本意,只图
做给他人观看,那便是不真了,只会让人觉得忸怩作态,令人不舒服。世事看得透彻,功名
也不过是百年一戏。人若活得实在,必不会太过于执着功名,即使是志士仁人,所求者无非
是为众人谋福的大事,而不计较一己的私名。真懂得生命情趣的人,绝不会把自己的生命浪
费在虚幻不实在的事情上,也不为无意义的事束缚自己的身心,随时都能保持身心最怡悦的
状态,而不为人情世故所扰。
四○、人生待足何时足
人生待足何时足,未老得闲始是闲。
[译文]
人生活在世上若是一定要得到满足,到底何时才能真正满足呢?在还未老的时候,能得到清
闲的心境,才是真正的清闲。
[评语]
人自懂事以来,便识得世间的种种需求和期待,以致街上熙熙攘攘,难得一见满足的表情。
“人生待足何时足”,许多人怀有出世的想法,却以“待得如何如何”来搪塞自己,总希望有个
满足的时候,到那时再寻身心的清闲,目前则只图一时的满足。
事实上,欲望就像与众人同行,见到他人背着众多的财物走在前面,便不肯停歇,而想背负
更多的财物走在更前面,结果最后在路的尽头累倒,财物也未能尽用。倒不如陋巷中的颜子,
箪食瓢饮便能欢天喜地的生活。若能及早明白心灵的满足才是真正的满足,也就不会为物欲
所趋使,过着表面愉快,内心却紧张的生活。若到老时才因无力追逐而住手,心中感到的只
是痛苦。在未老时就能明了这一点,必能尝到真正安闲的滋味。而不再像众人一样,如同瞎
眼的骡子,背上满负着糖,仍为挂在嘴前的那块糖而奔波至死。
四一、云烟影里见真身
云烟影里见真身,始悟形骸为桎梏;禽鸟声中闻自性,方知情识是戈矛。
[译文]
在云影烟雾中领悟到真正的自己,始明白肉身原来是拘束人东西。在鸟鸣声中听见了自己的
本性,才知道感情和妄见原来是攻击人的戈矛。
[评语]
心性原来是不受任何拘束的,然而,我们却背负着肉身,时时要为这个肉身所牵绊,要做种
种营谋来养活它。倘若对肉身起了怜惜之念,更要为它披衣带锦,供给山珍海味,直将生命
做了它的奴隶,岂不是桎梏?佛家说色身是幻,就如梦、幻、泡、影一般。看到云影烟雾,
悟见肉身也如云烟一般易逝,方能明了生命实不应为肉身所缚,而应如云影般不羁,烟雾般
无束,自由自在,才能体会到生命的真意。
禽鸟之声本于自然,吾人却因种种感情识见,对天地万物有所取舍,欣爱厌憎,以至所见天
地均为情识所分割,心性也日趋狭窄闭塞,终至所见所闻,失去天真本趣。若能本于心之无
妄,终能见无云之晴空,而不为情见的乌云遮去天地的本色。
四二、明霞可爱,瞬眼而辄空
明霞可爱,瞬眼而辄空;流水堪听,过耳而不恋。人能以明霞视美色,则业障自轻;人能以
流水听弦歌,则性灵何害。
[译文]
明丽的云霞十分可爱,但是转眼之间就消失了。流水之音十分好听,但是听过也就不再留
恋。人如果能以观赏明霞的心来欣赏美人的姿色,那么因色而起的障碍自然就会减轻。如果
能以听流水的心情来听弦音歌唱,那么弦歌又何害于我们的性灵呢?
[评语]
彩霞固然美丽,但转眼就会消失,人间的一切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太过执着,便是痛苦的
开始。倾国倾城的美人,如同彩霞一般易逝,然而,贪恋彩霞而致苦的人不多,贪恋美色而
致苦的人却很多。因为彩霞不易使人心生执着,美色却易使人牵萦挂怀,蒙昧思求。
佛家说人的业障在起心动念之间,贪恋之念就如虫之吐丝自缚,一旦除去这种恶念,又有何
物可束缚我们身心?若能以观赏明霞的心来欣赏美人,而不以必得的心来看美人,美色又何
足以苦恼我们?正如溪声虽美,过而不留,以此心情聆听美妙的弦歌和一切令人易生贪爱的
事物,也是过而不留,又有何事真能蒙蔽我们的心灵呢?
四三、此言宜深玩味
寒山诗云:有人来骂我,分明了了知,虽然不应对,却是得便宜。此言宜深玩味。
[译文]
寒山子的诗说:“有人跑来辱骂我,我虽然听得十分清楚,却没有任何反应,因为我了解自
己已经得了很大的好处。”这句话很值得我们深深地品味。
[评语]
世人最难以忍受他人对自己的侮辱,许多纷争和不快皆由此而起。愤怒第一个伤害的便是自
己,每见有人气得双手颤抖,眼泪直流,或是咬牙切齿,身心都不得舒坦,若是还不能自止,
便会操刀持棍,去伤害来侮辱自己的人。
倘若遭到他人的辱骂,首先要反省是什么原因,若是自己有错,便加以改过,这样便能从辱
骂中得到很大的好处。如果自己并没有错,那么便是对方错了,犯错的人我们应当可怜他,
自己又有什么好生气呢?
“分明了了知,虽然不应对,却是得便宜。”可以有种种好处,首先是战胜了自己,不因他人
的辱骂而自我扰乱。其次是战胜了他人,他人若无理取闹,骂得口干口干舌燥,心跳眼凸,
却毫无效果,结果自讨没趣。所以,当有人辱骂自己时,一定要把持住,不要为对方的言辞
而动摇了自己,自我扰乱,为他人所战胜。
四四、有誉于前,不若无毁于后
有誉于前,不若无毁于后;有乐于身,不若无忧于心。
[译文]
在面前有赞美的言词,倒不如在背后没有毁谤的言论。在身体上感到舒适快乐,倒不如在心
中无忧无虑。
[评语]
有善方有誉,有恶必有毁,与其有为善之名,不如无为恶之论,纤毫之恶足以掩大德,为人
不可不小心。誉有真情,也有假意,对人当本于真心,当誉则誉,而勿虚伪矫情,阿谀假誉,
当面誉之,背后毁之,是小人作为而非君子作为。
心忧若不得解,食不甘味,寝不安枕,身在乐中却无法享用。心中若是快乐,菜根味美,棉
衣适体,眼中所见无不是乐。由此可见,乐实以心乐大于身乐,忧也是心苦多于身苦。心中
无忧便是乐,但却非每个人都能做到这点。大多数人心中牵缠,难解难舍,因此,不能体会
轻松的快乐。而究其忧虑之因,无非就是名利二字,总以为要得到物质的享受,才能获得快
乐,这都是不明白身乐不如心乐,心中无忧便是乐的缘故。
四五、无稽之言,是在不听听耳
会心之语,当以不解解之;无稽之言,是在不听听耳。
[译文]
能够互相心领神会的言语,应当是不从言语上来了解它。未经查证的话,应当任它由耳边流
过,而不要相信它。
[评语]
言语所能表达者有限,有些心境,惟有能解之人方能解之。会心的人举一指即知,不能会心
的人,言语道尽也不得其门而入。然而,人情未必如此高超,多半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这
未尽之意,就赖那会心的人以不解解之了。
大凡言语未必即是言语,不相亲相知的人,多由言语上去了解对方,而相亲相知的人,举手
投足无不明。所谓“眼波才动被人猜,惟有心上人儿知。”此心上人儿不仅是指情人而言。
至于无稽之谈,作为茶酒笑谈即可,若是有心,难免徒生烦恼。既为无稽之谈,必定言者无
心,言所无事,原本是一无所有,所以要不听听之。若是不明白这一点,无论是以耳听心听,
都要发生毛病,闹出笑话。会心人便作无稽谈也能会心,不会心人便作有心论也成无稽。
四六、风狂雨急立得定,方见脚根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立得定,方见脚根。
[译文]
在繁花似锦,柳密如织的美好境遇中,若能不受束缚,来去自如,才是有办法的人。在狂风
急雨,挫折潦倒的时候站稳脚根,而不被吹倒,才是真正有原则的人。
[评语]
繁花似锦,柳密如织,只是造化一时幻化的美景,转眼即蝶残莺老,花谢柳飘,可见好景不
常在。惟有智者能识得时空的幻像,在最美好的境地里,不为繁花沾心,密柳缠身,依然来
去自如。不似一些痴者,因好景不留而伤心得;了无生趣、
人在顺境中保有自己的原则是容易的事,就像在平坦的大路上要不跌交是很简单的事。但是,
生命中并非全是顺境,往往逆境更多,这时能坚守自己的良心,而不做出违背原则的事,是
许多人做不到的。孔子在陈绝粮,弟子都饿得起不来,子路很生气地去见孔子,质问说:“君
子也有贫困的时候吗?”孔子泰然地回答:“君子固然免不了有穷困的时候,但是,小人到了
穷困的时候,就会胡作非为了。”能像孔子口中的君子那般,遇到穷困的时候也不改其志,
可以说是立得住,站得稳了,虽风狂雨急又岂奈何得了他。
四七、议事者宜悉利害之情
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当忘利害之虑。
[译文]
议论事情的人并不直接参与其事,所以要能掌握事情的利害得失,以免无法实行。办理事
情的人本身就在负责此事,应当忘去利害的顾虑,否则就无法将事情办好。
[评语]
议事者通常并不参与事情,因此不能了解处理上的困难和弊病,以致议论的事不能切合实际
需要。或是建议的事项根本无法实行,而令办理的人无所适从。因此,有资格议论的人,最
好是参与其事的人,能够知道事情的利害得失,如此才能提出有利的建议而不至于白费工夫。
若是无法参与其事,对事情的发展和变化,也须多加考察,不可墨守成规,死抱着老掉牙的
方法而不肯改善。
至于亲身参与此事的人,应该忘却个人的利害,勇往直前,倘若临事缩手,那么,再好的建
议也无法付诸实现。就好比在前线作战的,如果临阵畏怯,那么,这场仗如何能打赢呢?
既以担负这个责任,就应当处处以事情的利益为重,若是人人只顾及自己,势必生出许多不
同的意见来,如何能协同一致将事情完成呢?
四八、谈空反被空迷
谈空反被空迷,耽静多为静缚。
[译文]
喜好谈论空寂之道的人,往往反被空寂所迷惑。耽溺在静境的人,反为静寂所束缚。
[评语]
佛法原本是十分活泼的,说万法本空,原是要使我们了解万事本无其永恒的体性,一切皆将
坏散,教我们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结果有些人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
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恋空的人弃绝一切以求一个空字,最后还是有一
个“空”的意念无法除去。殊不知万事万物本空,弃与不弃都是空的,有弃绝的念头便已不空,
爱空的念头已是“有”了。《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上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说明色和
空是不相碍而相同的,执着于色的人不明白“色即是空”,执着于空的人也不明白“空即是色”,
但此处的色并不是指女色而言,而是指一切能见、能听、能嗅、能尝、能触、能想的事物,
这点必须辨明。
至于“耽静反为静缚”也是同样的道理。静并不是教人躲到安静的地方,不听不想,那样等于
用一个静字将自己束缚住,动弹不得,又有什么好呢?真正的静是心静而非形静,是在最忙
碌的时候,仍能保持一种静的心境,不被外物牵动得心烦气躁。在尘嚣之中保持着心的静境,
岂不比那些在寂静中虚度时日,或是身在寂静心不寂静的人更高明些吗?
四九、贫不足羞,贱不作恶
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贱不作恶,可恶是贱而无能;老不足叹,可叹是老而虚生;死
不足悲,可悲是死而无补。
[译文]
贫穷并不是值得羞愧的事,贫穷而没有志向才是地位卑贱还不知充实自己的能力。年老并
不值得叹息,值得叹息的是年老而一无所成。死也不值得悲伤,令人悲伤的是死去而对世人
毫无贡献。
[评语]
一个人值得尊敬的是他的品德操守,而不是外在的贫富钱财。有富而可羞的人,也有贫而可
贵的人。贪官污吏,奸商盗匪,富则富矣,却十分可耻。贫如颜渊,居陋巷而箪食瓢饮,却
很可贵,连孔子都要称赞他。地位的低贱有时是出身的关系,但是,俗话说:“将相本无种,
男儿当自强。”又说:“英雄不怕出身低。”都说明了愈是出身卑微,愈要有志气去改善现况,
这就要从充实自己的能力做起。倘若出身低又不肯改善现况,去加强自己的能力,就难怪他
人要永远瞧不起自己了。
年老是人生必经的过程,原不值得叹息,有的人活到老,该做的都做了,想达到的理想也差
不多完成了,人生了无遗憾,自然没什么可叹的。相反地,只因年轻时不努力,活到老却一
事无成,这种人生的终点才令人惋惜。而生命若是过得有价值,死亡只是一种休息,是可喜
的事,倘若生命过得毫无代价,死亡才是一种可悲的事,因为浪费了一生而没有一点意义。
五○、彼无望德,此无示恩
彼无望德,此无示恩,穷交所以能长。望不胜奢,欲不胜魇,利交所以必伤。
[译文]
对方并不期望得到什么利益,我也不会故示恩惠,这是穷朋友能长久交往的原因。老是想有
所获得,欲望又永远无法满足,这是以利益来结交朋友必然会反目的理由。
[评语]
穷朋友并没有物质上的条件,只是凭心来交往。对方既不会奢望从我这里得到什么好处,我
也没有这个能力去向他故示恩惠。因此,便成了心灵之交而不是物质之交。既然不是物质之
交,他日也不会因你贫我富,或是我贫你富而改变,所以,这种朋友才能长久。
相反地,倘若是以利来交友,最初的着眼点便在交这个朋友会有什么好处,然而,人的欲望
是永远无法满足的,好处却不能源源不绝。一旦利益没有了,友情也完了,甚至还会因此而
反目。交朋友最重要的是人和人的交往,而不是物和物的交往,是以情交而不是以利交,物
是无情的,人才是有情的。
集情篇
一、当为情死,不当为情怨
情语云:当为情死,不当为情怨。关乎情者,原可死而不可怨者也。虽然既云情矣,此身已
为情有,又何忍死耶?然不死终不透彻耳。君平之柳,崔护之花,汉宫之流叶,蜀女之飘梧,
令后世有情之人咨嗟想慕,托之语言,寄之歌咏。而奴无昆仑,客无黄衫,知己无押衙,同
志无虞侯,则虽盟在海棠,终是陌路萧郎耳。
[译文]
有人说:“应当为情而死,却不当因情而生怨。有关于感情的事,原本就是可为对方而死,
不当生怨心的。虽然这么说,但既然身在情中,又怎么忍心去死呢?然而,不死总不见情爱
的深刻。韩君平的章之柳,崔护的人面桃花,发生在宫廷御沟的红叶题诗,以及因梧页夫妻
再见的故事,都使后世有情的人欢息羡慕。这种羡慕小儿情景,或者写成文字记载下来,或
者表现在歌曲咏叹当中。然而,既无能飞檐走壁的昆仑奴,又无身著黄衫的豪客,没有如古
押衙一般的知己,又无像虞侯一般的,那么,即使以海棠作为誓约,终免不了要分离的
命运。
[评语]
情之为物,知者难言,不知者默然。自古言情爱事,或见于诗歌传奇,或见于小说戏曲,而
不及录者不知凡几。
有情而有众生,无情则不复为众生矣。佛以箭喻爱,而以为众生堪悲悯者,实属确然。《出
曜经第五爱品》云:“伐树不尽根,虽伐犹复生;伐爱不尽本,数数复生苦。犹如自造箭,
还自伤其身;内箭亦如是,爱箭伤众生。”
世上能以慈悲筏出相思海者又有几人?人人都愿有情人执恩爱梯,弃离恨天。然而,情因虽
重,情缘难遇,终不免含恨而别。
但思情至怨,不如无情,情而至死,更当逐之,不知情人以为然否?料此语不免遭天下有情
人同声反对吧!
二、缩不尽相思地,补不完离恨天
费长房缩不尽相思地,女娲氏补不完离恨天。
[译文]
费长房的缩地术,无法将相思的距离缩尽;女娲的五色石,也无法将离人破碎的情天补全。
[评语]
世上难解者,惟相思二字。胡适先生有诗云:“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几次细思量,情
愿相思苦。”相思之为病,岂是不想便能治得?正是“不想相思亦相思,若想相思思更苦。”
费长房纵有缩地之术,有岂能为天下男女尽缩其地?有男女处便有相思,若欲尽缩相思地,
直须将天下人共纳一枕方得,至如幽冥异路,天人永隔,又岂能奈何?
女娲能补天,却难补离恨天,天以石补,情岂能为之?天本无恨,离人心自有恨。天本无缺,
离人心自有缺。宝玉虽为顽石,难补绛珠魂归之恨,石本无情,竟而为人,却又牵扯出许多
幽情缠绵,伤心恨事。这情天到底是补得还是补不得?女娲补天到底是补竟还是未补竟?也
惟有情人知道了。
三、枕边梦去心亦去
枕边梦去心亦去,醒后梦还心不还。
[译文]
一入梦中,心便随着梦境到达他的身边,醒来之时,心却没有随着梦而回来。
[评语]
相思之人,经常茶饭不思,魂牵梦绕,失魂落魄,形容枯槁。既然身不能相随,只有魂梦相
随,梦中虽能相随,醒来毕竟是梦。魂梦虽然归来,心却留在对方身边。
唐人陈玄佑写《离魂记》,大意是衡州张镒之女倩娘,自幼与表兄王宙情深意浓,镒竟不察
而许之他人,宙乃悲恸情别。临别上船,才行数里,却见倩娘跣足而至,宙惊喜若狂,乃携
之入蜀,五年而生二子。后因倩娘思家,乃回衡州,却见家中有一倩娘久病闺中。方骇怪间,
两倩娘合而为一,方知共处五年,竟是魂魄来依。事虽玄异,作者却是解情,若真能如此,
怕天下有情人不皆要分身两处,形如病而魂相随了。
然而“倩女离魂”,毕竟是幻想,是小说家慰藉情人的说辞,就因为它是幻想,所以有情之人
终要备受相思煎熬,失魂落魄犹不得解。
四、我幸在不痴不慧中
阮籍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常诣饮,醉便卧其侧。隔帘闻坠钗声,而不动念者,此
人不痴则慧,我幸在不痴不慧中。
[译文]
阮籍邻家有个十分美貌的少妇,当垆卖酒,阮籍常去饮酒,醉了便睡在她的身旁。遇到这种
情形,若是隔着帘子听到玉钗落地的声音,而心中不起邪念的,这个人不是痴人便是绝顶聪
明的人,我幸亏是不痴也不慧的人。
[评语]
阮嗣宗生当魏晋不平之世,每以青白眼待人,其性至真,虽言行任诞,实是绝顶聪明的人,
途穷而哭,只为有心,终日沉醉,乃是无奈。他的沉醉,实是不愿见此世间种种丑态,醉翁
之意,但图一醉,又何关乎美人?
至若玉钗坠地,醉人固不关情,痴人亦不解情,解情者惟不痴不醉者。佛家说慧剑斩情丝,
没有慧剑的人,只有任情丝缠绕,无止无尽了。所以非阮籍等绝慧的人,必不敢卧于妇侧,
若换了个不痴不慧的人,不要说玉钗落地,仅睹背影,怕就要惹出万种情念。彼时彼刻,能
言“幸在不痴不慧中”的,怕也只有亦痴亦慧的人吧!
五、慈悲筏济人出相思海
慈悲筏济人出相思海,恩爱梯接人下离恨天。
[译文]
以慈悲作筏,渡人出这相思形成的大海;以恩爱为梯子,接人走下这满布离恨的天空。
[评语]
相思而成海,其深广辽阔可知。既能成海,必无涸时,情泪所成,其味必苦,凡俗之躯,怎
堪消磨,不如出之。
爱者与所爱,本是脓血聚,百年成白骨,到底何可爱?爱者与所爱,本是梦中影,梦过幻影
空,到底谁可爱?爱者与所爱,如泡暂恋影,泡灭影散后,能爱又是谁?若能解此,相思海
竭,离恨天尽,爱所爱空,无量悲现。若不解此,终不能出离恨天,慈悲出不得的,只有恩
爱能下得了。恩爱梯不在离恨天下,却在有情人手中,有情人若不来,痴情人只好永远苦恼
了。
六、花柳深藏淑女居
花柳深藏淑女居,何殊三千弱水;雨云不入襄王梦,空忆十二巫山。
[译文]
幽静而美好的女子,她的深闺锁在花丛柳荫的深处,就好像蓬莱之外三千里的弱水。有谁
能渡?行云行雨的神女,不来襄王的梦里,就算空想巫山十二峰,又有什么用呢?
[评语]
弱水三千,非飞仙女不可渡,古代女子幽居深闺,对有情人而言,又何异于蓬莱仙居?花柳
重重,围墙高锁,也只有魂梦可达了。若能入梦,倒也罢了,偏偏“云雨不入襄王梦”,便是
梦也不得时,情何以堪?
蓬莱弱水,云雨巫山,毕竟是神话的产物。而今论情,又岂在围墙高锁?所谓弱水三千,无
非是伊人胸怀,渡得渡不得,飞仙也难以逆料。情之为字,毕竟难以捉摸,即使神女入梦,
终有醒时,醒来又能如何?
七、天若有情天亦老
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长阴。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
追寻。
[译文]
黄叶会在无风时独自飘零,秋日虽不下雨,却总为云所覆盖而显得阴沉。天如果有感情,也
会因情愁而日渐衰老,这种在心中无所附着的幽怨真是难以承受啊!回想旧日的欢乐,仿佛
在梦中一般,更添人无限的愁绪,梦醒来后又要到何处找回往日的欢乐呢?
[评语]
天本无情,所以不老,人为情苦,如何不老?情愁便似黄叶无风自落,飘扫之不尽。去之不
绝,更哪堪秋风频催,断人弦肠。梦里哪知身是客,恣情贪欢,哪晓得,无限欢情,翻作无
穷苦因。
不能追寻,偏要追众,人情矛盾至此。往日欢乐,恰似一梦,而今才知,欢乐是苦。觉来却
似未觉,午醉醒来,愁还未醒。未醒之际,辗转留连,如丝之未尽,如藕之未断,却是更深
的梦了。天何不老?天本无梦。
八、吴妖小玉飞作烟
吴妖小玉飞作烟,越艳西施化为土。
[译文]
吴宫妖冶的小玉已经化作飞烟,就是越国美艳的西施也已成为尘土。
[评语]
为情而死,化作飞烟,韩重得心,终究不能得人;美艳倾国,终为尘土,夫差得人,到底不
得其心,得人得心,于今看来,无非是飞烟尘土。
情爱的真相原是飞烟与尘土,一时风起,烟尘缠绕,一时风止,烟散尘落。但在烟尘弥漫中,
却总要寻他千百度,任自己五指不辨,仍然紧抓伊人不放,如烟之逐尘,入尘之追烟。
韩童不为烟,必为尘,夫差不为尘。必为烟。如今在情爱中的,他日又哪能不为烟尘呢?情
爱原是烟尘中事啊!
九、几条杨柳,沾来多少啼痕
几条杨柳,沾来多少啼痕;三叠阳关,唱彻古今离恨。
[译文]
几条柳枝,沾上了多少离人的泪水;反复的阳关曲,唱尽了古今分离时的幽怨。
[评语]
杨柳无情,离人自有情,杨柳无泪,离人自有泪。别情依依,更那堪春深,折柳送别,分不
清是泪是雨。《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不知今日
折柳送别,来日还能见否,怕只怕雨雪覆地,故人再不见,若问昔日杨柳,除非再寻送别时。
阳光三叠,教人休寻烦恼,举杯歌来,虽是强颜笑,不忍见干!《阳春白雪》中以“大石调”
唱之:“渭城朝雨,一霎裹轻尘。更洒遍客舍青青,弄柔凝,千缕柳色新;更洒遍客舍青青,
千缕柳色新。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人生会少,自古功名富贵有定分,莫谴容仪瘦损。
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只恐怕西出阳关,眼
前无故人。”虽说莫谴容仪瘦损,却已容仪瘦损,欢会之少,待到觉时,却只有劝余杯,含
泪强欢。
一○、弄柳拈花,尽是销魂之处
弄绿绮之琴,焉得文君之听;濡彩毫之笔,难描京兆之眉;瞻云望月,无非凄怆之声;弄柳
拈花,尽是销魂之处。
[译文]
拨弄着诉爱的琴,如何能得到像文君一般解音的女子来聆听?濡湿了画眉的彩笔,却难得到
像张敞那般温柔恩爱的人儿,来为她画眉。抬头望见浮云明月,耳中所闻的无非是悲伤的声
音,攀柳摘花,处处是魂梦无依的地方。
[评语]
琴名“绿绮”,所弹无非求凰之曲,惟有情人能解。“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知音难遇,
情人难求,情人又是知音,岂非难上加难?情人若非知音,弹来又与谁听,不如没有的好。
为人画眉,所画是情非眉,若无情郎如张敞,画眉深浅谁与看?《子夜歌》云:“自从别欢
来,奁器了不开;头乱不敢理,粉拂生黄衣。”只怕明镜照来容颜损,眉黛不肯解情愁。
何况明月偏照孤单影,又被浮云来遮掩,柳枝堪攀花堪折,芳华无人与共,却屈指西风几时
来,只恐流年暗中换,怎不令人心神凄惋,魂魄傍徨。
一一、豆蔻不消心上恨
豆蔻不消心上恨,丁香空结雨中愁。
[译文]
少女心中的幽恨难解,为的是那丁香花在雨中徒然愁怨地开着。
[评语]
李伯玉《浣溪沙》云:“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为结,已是不该轻负,更
何况正是“娉娉弱弱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梦样年华。这般年龄,本是不该空解愁滋味,
却为初春的气息所染,而对雨中空结的丁香生起气来。若是那人得知,怎忍轻负信约,辜负
这无限春光?若是那人不知,则不知该怎么办才好?雨中的丁香还是空自馆着同心结,这初
来的恋情滋味,却是苦涩而难当啊!
一二、截住巫山不放云
填平湘岸都栽竹,截住巫山不放云。
[译文]
应将湘水的两岸填平,种满了斑竹,更应把巫山的云截下,永远都不放走。
[评语]
情语自是痴话,痴话听来会见情意真切。湘妃泪洒斑竹,有情人竟至于此。二妃之泪,实为
天下有情人共流之泪,一死苍梧,一沉湘水,又岂舜与二妃如此?故天下有情人处,无竹不
斑,便湘岸都栽下竹林,仍然挥洒不尽。
云岂可截?又是痴话。留云不如留梦,留梦实为留人,而人呢?不管留不留,总是不放,不
放人,不放梦,连云也不放。不放又能奈何?截云留梦,只截得千丝雨,万丝愁。
一三、那忍重看娃鬓绿
那忍重看娃鬓绿终期一过客衫黄。
[译文]
哪忍在镜前反复地赏玩这青春的美貌和乌黑光亮的秀发,只希望能像小玉一般遇到黄衫的毫
士,将那负情的人带回。
[评语]
在李十郎与霍小玉的传奇中,若非黄衫客强抱十郎至小玉寓所,小玉至死终不能再见负心郎
一面,十郎的负情便成为当然的事。
然而相见争如不见。小玉含泪执手谓李生曰:“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若此,
韶颜稚齿,饮恨而终……我死之后,必为魔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情而至此,夫复何
言?然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黄衫客为小玉所伸者,是恨而不是情。娃
鬓岂堪玩味,韶颜稚齿,无非是怨恨。
晏同叔《木兰花》云:“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
月雨。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时尽,只有相思无尽处。”识得此中
苦,苦情人儿怎能不休?客衫虽黄,终非负心之人。
一四、千古空闺之感,顿令薄幸惊魂
幽情化而石立,怨风结而冢青;千古空闺之感,顿令薄幸惊魂。
[译文]
深情化为望夫石,幽风凝成坟上草,千古以来独守空闺的怨恨,真令负心的男子为之心惊。
[评语]
因情化石,虽令人惊,然而,便是双眼望出血泪,良人终不得归。陈陶《陇西行》:“誓扫
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又如孟姜女哭杞梁,
长城崩而白骨出,若此犹有寻处。至于薄幸如李十郎、陈世美者,就是望到天衰地毁,又有
何益?便化作石,也会心碎为粉,随风吹去。
昭君自恃貌美,独不与韩延寿,遂不得见元帝。后匈奴来朝,上以昭君行,貌为后宫第一。
帝悔之,穷按其事,韩延寿因而弃市。其实韩延寿弃市是多余的,怎知后宫就没有其他无怨
的昭君呢?昭君出使匈奴,方为帝所省识,至于未和番的佳丽,难道就没有终生未见帝面者
吗?由此看来,古来冢青何止笺笺少数。
一五、良缘易合,知己难投
良缘易合,红叶亦可为媒;知己难投,白壁未能获主。
[译文]
美满的姻缘容易结合时,即使是红叶都可以成为媒人;然而逢到知己难以投合时,即使抱着
美玉,也难得到赏识的人。
[评语]
人世一切无非因缘而聚,缘尽而散,何况红叶为媒,流水相通。一颦一笑,莫非前定,一憎
一恼,无非夙因。“虽仇敌之家,贵贱悬隔,天涯从宦,吴楚异乡,此绳一系,终不可弃。”
黛玉之还宝玉以一生之眼泪,情缘真是难偿,能明好了之理,红楼到底是梦。
抱壁而哭,岂只卞和?不刖足而刖心者,自古多矣!情之如璞玉,有谁能识?有情虽石亦为
玉,无情虽玉亦为石,所以,荆山之哭,我不为也。
一六、蝶憩香风,尚多芳梦
蝶憩香风,尚多芳梦;鸟沾红雨,不任娇啼。
[译文]
当蝴蝶还能在春日的香风中憩息时,青春的梦境还是芬芳而美好的;一旦鸟的羽毛沾上吹落
花瓣时,那时的啼声便凄切而不忍卒听了。
[评语]
蝶憩香风,青春无限,繁花似锦,心神已醉。然而,庄生梦蝶,何其短也,待得“雨横风狂
三月暮”,耳际惟闻杜鹃泣血,回思初春景,真是芳梦,繁花与粉蝶,俱是造化欺。此时的
心境只有“当时惘然”而已。
春光难留,却每为人所负,芳梦易寻,总是缠绵难尽。杜鹃不忍闻,掩耳不改春残景象,花
落不堪看,遮不去万千情愁。毕竟要叹:“既知如今,何必当初。”
一七、无端饮却相思水
无端饮却相思水,不信相思想杀人。
[译文]
无缘无故地饮下了相思之水,不相信真会教人想念至死。
[评语]
多少事无理可说,无端识得那人,无端心系那人,无端饮下相思,无端自苦不已,一切都是
无端的。有端之事尚有道理可循,尚有结尾可待,无端之事既无道理,又无结尾,岂不令人
愁肠寸断。
偏偏当初不信,如今遍尝苦果。这种相思之水似酒非酒,饮之无解,才饮一滴,便要纠缠一
生。而年少好奇,只当玩笑,一口饮尽,还称豪气。如今识得,泪眼婆娑,惟有说此水不好
喝。
一八、多情成恋,薄命何嗟
陌上繁华,两岸春风轻柳絮;闺中寂寞,一窗夜雨瘦梨花。芳草归迟,青驹别易;多情成恋,
薄命何嗟。要亦人各有心,非关女德善怨。
[译文]
路旁的花都已开遍,河畔的春风吹起柳絮,深闺中的寂寞,就如一夜风雨的梨花,使人迅速
消瘦。骑着马儿分别是何等容易的事,但望断芳草路途,人儿却迟迟不归。就因为多情而致
依依不舍,命运乖违嗟叹又有何用?因为人的心中各自怀有情意,并不是女人天生就善于怨
恨啊!
[评语]
冯延已《鹊踏枝》:“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然而行云本是无心,却是
人儿有意。无心则青驹易别,芳草归迟,有意则多情成恋,薄命何嗟!奈何以有意对无心,
有情付无情,命薄又能奈何?
春愁如絮,不因风起,却因雨。情之为物,既是如此,女德又何必善怨?男德也未必不卒,
要在有心无意耳!
一九、虚窗夜朗,明月不减故人
幽堂昼深,清风忽来好伴;虚窗夜朗,明月不减故人。
[译文]
幽静的厅堂,白昼显得特别深长,忽然吹来一阵清风,仿佛是我的友伴一般亲切。打开的窗
子,显出夜色的清朗,明月的容颜,如同故人的情意一般丝毫不减。
[评语]
情之所寄,天地有情,风雅意发,清风亦为良伴。人间情意难尽,良朋益友终不能长久相随,
此意惟有转托于清风,天涯与我相伴。
明月何其多情,夜夜来照窗前,仿佛故人容貌,一样对我开颜。明月照我也照他,天涯两人
共一镜,夜夜当开床前窗,梦到广寒看看他。
二○、初弹如珠后如缕
初弹如珠后如缕,一声两声落花雨;诉尽平生云水心,尽是春花秋月语。
[译文]
落花时节所下的雨,初打在花瓣上听来仿佛珠落玉盘,再听却是细丝不坠,似乎在倾诉一生
如云似水的心情,听来无非都是良辰美时的情话。
[评语]
要能听得春花秋月语,必先识得如云似水心。云水心是落花雨,落花雨便是春花秋月语,但
有几人识会得其中的含义呢?
曼殊大师《寄调笋人》诗:“禅心一任娥眉妒,佛说原来怨是亲;雨笠烟蓑归去也,与人无
爱亦无嗔。其中“佛说原来怨是亲”一句,我不爱其悟,而怜其不悟。李义山《北菁萝》诗:
“独敲初夜磐,闲倚一枝藤;时节微尘里,吾宁爱与憎!”此中已有云水之微悟。岂知义山为
春蚕无题之语后犹复能为此语。
集峭篇
一、封疆缩地,中庭歌舞犹喧
峭今天下皆妇人矣。封疆缩其地,而中庭之歌舞犹喧;战血枯其人,而满座貂婵之自若。我
辈书生,既无诛乱讨贼之柄,而一片报国之忱,惟于楮尺字间见之。使天下之须眉面妇人者,
亦耸然有起色。
[译文]
今日天下还有哪个男儿可称得上是大丈夫呢?无非都是一些妇人罢了,眼看着国土逐渐为敌
人侵吞,然而厅堂中仍是一片笙歌,战士的血都因流尽而枯,朝廷中的官员却仿佛无事
一般。我们读书人,既没有诛平乱事讨伐贼人的权柄,只有报效国家的赤忱,在文字上加以
表现,使天下枉为男子汉的人,因惊动而有所改进。
[评语]
天下皆妇人,是一句极沉痛的话。古时的妇人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通常没受什么教育,是
无能力和无知识的代表。天下皆妇人,实已是天下男人连妇人都不如了,因为男人至少力气
比妇人大,受教育的机会也比妇人多。若到了像花蕊夫人诗中所形容的“十四万人齐解甲”
的地步那不仅是可耻,而是可悲到了极点。
疆土是我们生长的地方,子孙延续的所在,一旦失去,就如无根的浮萍一般,处处容身,却
无处可以安身。封疆缩地,战血枯人,而歌舞犹喧,貂婵自若,这是亡国时才会出现的情景。
凡是有眼睛、有人性的人都不会如此。更何况朝廷中的文武官员,身负兴亡的重任,岂能终
日沉沦于温柔乡中,不知死期将至,那真的是连妇人都不如了!
历史的殷鉴总是血泪斑斑,人性的善忘却是千载如一,需要时时去提醒才不致重蹈覆辙。因
此,严厉的文字是必要的,因为,它能刺激人们的心灵使它常保清醒而不致睡去。书生的贡
献虽然并不仅止于此,但这却是他表达一片赤忱最直接而有力的方式。
二、士不晓廉耻,衣冠狗彘
人不通古今,襟裾马牛;士不晓廉耻,衣冠狗彘。
[译文]
人如果不知通达古今的道理,就如同穿着衣服的牛马一般;读书人如果不明白廉耻,就像穿
衣戴帽的猪狗一样。
[评语]
所谓通达古今的道理,无非是指做人的道理而言。中国自古以来,最重要做人的道理,先圣
先贤留下来的格言,都在教导我们如何做人,才不致失去了人的正道。即使是历史给予我们
的教训,也是教我们如何做千古的人。所谓千古的人并不是指流芳万世,而是在漫长的人类
历史中,如何为自己定位,如何对生命有个交代。如果这些道理都不明白,一生只知吃饭、
工作、睡觉,那么与牛马又有什么分别呢?人生并不仅止于此,然而,大部分人却如此过了。
并不是要做些轰轰烈烈的事才算懂得做人,大事也并非每个人都做得来的,但至少要不违背
做人的本意,心眼不要如马牛一般,只看眼前的一把粮草,而看不到天的辽阔,世界的无涯。
当你认为自己是马牛的时候,你就是马牛,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人,你做的便该是人做的事。
至于知识分子,更应该懂得做人的道理,偏偏历史上,乃至于现今的社会中,有许多读书人
做的却是不知廉耻的事,这便是穿着衣做畜牲的事,这种人外表的形象是人,其实内在已经
猪狗不如了。
三、君子宁以风霜自挟,毋为鱼鸟亲人
苍蝇附骥,捷则捷矣,难辞处后之羞。茑萝依松,高则高矣,未免仰扳之耻。所以君子宁以
风霜自挟,毋为鱼鸟亲人。
[译文]
苍蝇依附在马的尾巴上,速度固然快极了,但却洗不去黏在马屁股后面的羞愧;茑萝绕着松
树生长,固然可以爬得很高,但也免不了攀附依赖的耻辱。所以,君子宁愿挟风霜以自励,
也不要像缸中鱼、笼中鸟一般,涎着脸亲附于人。
[评语]
蝇附骥尾,一去千里,不过是个逐臭之夫,马尾一挥,性命尚且难保,又有何益?茑萝依松,
爬得再高,到底是个软骨头,虽能低头看人,心却低贱,众人嘴里虽然不说,心中却十分明
白。
君子立身处世,不在地位的高低,不在富贵荣华,而在自立与否。即使身处风霜之中,也不
可成为缸鱼笼鸟,避于人下,因为那已完全失去做为一个人的真性情,连最基本的一点人格
也化为逐臭和低贱的奴性了。
四、仕夫贪财好货,乃有爵之乞丐
平民种德施惠,是无位之公卿;仕夫贪财好货,乃有爵之乞丐。
[译文]
一般的百姓若能多做善事,施惠与人,虽然并无官位,其心却可比公卿。在朝的官员若贪污
图利,虽有地位,其心却如同乞丐一般。
[评语]
人性的高贵并不在于地位的高低,生命的价值也不在官位的有无。为官而行可耻的事,不如
为民而行可敬的事。富是能将多余的给人,贵是站在上面帮助别人。有的人虽然拥有了全世
界,却拿不出一块石子给人,这种人便是最穷的人;有的人虽已站在最高处,却不肯伸出一
只手来扶助跌倒的人,这种人便是最贱的人。
什么叫做乞丐?乞丐是永远不足的人。人心如果贪婪无尽,永不知足,即使富如国王,也会
贫如乞丐。人在吃饱之后很少会想到别人还饿着,这便是在富贵中的人缺乏同情心的原因。
人在声色和欲望的追逐中往往不能满足,因此,便像夸父逐日一般愈逐愈渴,虽长江大海犹
不能解其渴,所以,富人之心常如乞丐。
五、一失脚为千古恨
一失脚为千古恨,再回头是百年人。
[译文]
一时不慎而犯下的错误会造成终身的遗憾,等到发觉而后悔时,已是事过年衰,无可挽回了。
[评语]
人生有多少错误可犯?又有多少时光可以蹉跎?有多少错误是可以挽救的?又有多少错误
是无法挽救的?童年时跌交算不得什么,父母师长总是要你爬起来,拍一拍就好了,以后走
路要小心。成年后跌交有谁跟你讲呢?讲了你又肯听吗?
会跑跳的人不相信自己不会走路,而成年人也不相信自己的判断会错误,在我们眼中所看到
的成年人,有多少是愚昧无知的呢?小孩子只会在平地跌倒,成年人却因为脚力强健,常由
高山悬崖摔下。小孩子摔伤了,不过是皮肉之伤,很快就会痊愈。成年人的失足,却伤及筋
骨性命,要爬起来不知要耗费多少时间与精力。有形的跌倒,会感觉到疼,知道自己犯了错
误才会如此。无形的深渊,孩童不敢走,成年人却因自信而不知不觉地走下去,等到发现到
达的是一个暗无天日的地方,想要再走回去,却已发白体衰,生命已不再给他机会了。
生命虽短,歧路却多,失足有时不仅带来肉体的疼痛,还会带来心灵上的悲伤。因此,年轻
时要多看看自己的脚下,不要尽顾着瞻望远方,更要先看看自己的心,有时脚走的方向并不
是心想的方向,而心却是会欺骗人的。
六、圣贤不白之衷,托之日月
圣贤不白之衷,托之日月;天地不平之气,托之风雷。
[译文]
圣贤所不曾表明的心意,已托付日月。天地间因不平而生的怒气,却表现在风雷上。
[评语]
日月亘古不变,总予人间光明。圣贤的心境也是如此,要人们都能弃黑暗而行于光明,使人
间常欢喜而无悲愁。言语有辞穷处,心意有难表时,然而,此心却昭昭如日月,经行不殆,
永远为人们的幸福着想。
人间有不平的事,天地有不平的气。不平则鸣,因此产生革命,革命是人间的风雷。路见不
平,拔刀相助,是侠客不平之气;生灵涂炭,志士起义,为圣贤不平之气。高下相倾,天地
犹生怒气,何况是人,因此,历史上的暴君鲜有善终的。因为,不仅百姓不拥戴他,天地也
要诛杀他,才能保有天地的祥和之气。每见狂风骤雨后的天地,仿佛被洗涤过一遍,清爽明
亮,便是这个道理。
七、士大夫爱钱,书香化为铜臭
亲兄弟折著,璧合翻作瓜分;士大夫爱钱,书香化为铜臭。
[译文]
亲如手足的兄弟如果不团结,即使原本如同美玉一般有价值,分开也如瓜果一般不值钱。读
书人太过于爱财,书中的道理也会化为金钱的臭味。
[评语]
人们喻兄弟之情如手足,似骨肉,合在一起恰如美玉。有一个故事是说有个老人临终时,儿
子想分家产,老人要他们每人折一枝筷子,并让他们明白一枝筷子容易折断,多枝合在一起
却不容易折断的道理。
兄弟之间不仅有友情,更有亲情,照理说较朋友的关系更为深刻,但兄弟之间若失去了这份
情感,却连朋友都不如。朋友以利而害,兄弟也往往因利相伤,原为璧合而后瓜分,实在令
人伤感,更莫说有煮豆燃箕的那种无情了。虎豹尚且不伤手足,何况是人呢?
读书人当以明理为务,期能一展胸中的理想和抱负,如果太过于爱财,而堕落丧志,书中所
学的道理也会因此忘得一干二净。书并没有香气,书中的道理使读书人的心志馨香;钱并没
有臭味,钱使人忘却了做人的道理而变得庸俗丑陋,这才是其臭味的所在。
八、心为形役,尘世马牛
心为形役,尘世马牛;身被名牵,樊笼鸡骛。
[译文]
人心如果成为形体的奴隶,那么就如同牛马一般活在世上。倘若身心为声名所束缚,那么就
如同关在笼中的鸡鸭一样了。
[评语]
心是人的主宰,人与禽兽最大的不同处,便是人有心,会思想。马牛是不会思想的,它们奔
波劳碌,方才换得一把粮草,终其一生,都是为了粮草而活。人如果为了衣食而奔波,役使
自己去做不乐意的事,岂不是同马牛一样了吗?然而,世上有许多衣食无虑的人,却心甘情
愿地做为马牛,仅为了口体之养而放弃自己的思想,践踏自己的心灵,这岂不较没有思想的
马牛更为可悲吗?
名是一种空洞的声音,人却是有形的物体,偏偏许多有形体的人却被一些空洞的声音所束缚,
岂不是很可笑。名声能满足的只是虚荣感,虚荣感就像没有实体的花朵一般,得了再多又有
何用?而为了这些虚荣所付出的代价却往往十分可观。名声是一种限定,使身心都不得自在。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要逃避名声,以免为名声所累。
九、待人留不尽之恩,维系无厌人心
待人而留有余不尽之恩,可以维系无厌之人心;御事而留有余不尽之智,可以提防不测之事
变。
[译文]
对待他人要留一些多余而不竭尽的恩惠,这样才可以维系永远不会满足的人心。处理事情要
保留多余而不会竭尽的智慧,这样才可以预防无法预测的变故。
[评语]
恩惠对于君子而言,并不是最重要的,但在一般人的交往中却很受重视。因为并非每个人都
能以心相交,以义留之,既然非亲非故,又非要不可,只好以恩惠留之了。人心是不能满足
的,因此,恩惠也不可断绝,方足以维系无厌的人心。至于知心相交,则要留有余不尽的情
义,方足以论交。
处事的时候,智不可以尽使,若有不足的地方,要尽快充实起来,惟有以游刃有余的心来处
理事情,方有余力应不测的变化。否则,力以使尽,智已用光,一旦事情发生变化,就再也
没有心力加以应付了,而导致前功尽弃,岂不是可惜!
一○、宇宙内事,要担当,又要善摆脱
宇宙内事,要担当,又要善摆脱,不担当,则无经世之事业;不摆脱,则无出世之襟期。
[译文]
世间的事,既要能够承当担负,又要善于解脱牵绊。若是不能承担,便无法有改善世间的事
业;如果不善于解脱牵绊,则无法有超出世间的胸怀。
[评语]
人既然生到这个世界,便要有所作为。这个世界很不完美,因此,这个世界有许多事需要改
善,明显的如战争和人类种种痛苦的解决,而根本做法则在于人心的改善,这些都必须借助
有担当的人才能去做。
但是,人世间有许多事情会使这些有担当的人迷惑,也有许多牵缠,使原本有志的青年改变
了方向与初衷。因此,一颗智慧而超脱的心,乃是必要的。梁启超先生曾说,一个有改善世
界心志的人,“一生之中,不可无数年住世界外之世界;在一年之中,不可无数月住世界外
之世界;在一日之中,不可无数刻住世界外之世界。”否则,“其所负荷之事,愈多愈重,久
而久之,将为寻常人所染,而渐与之同化,脑髓也将炙涸,而智慧日损。”所谓世界外之世
界即指心中无染无着的方寸之地。那是一片极为宁静的净土,在人世的生活中,不可无这片
清明之地,这就是永不干涸的智慧泉源和自由心境。
一一、极有见识,看得假认不得真
任他极有见识,看得假认不得真;随你极有聪明,卖得巧藏不得拙。
[译文]
任凭他对事物有多少见解,却常常只看到假处,看不到真处。不管你多么机警聪明,往往只
能表现出巧妙之处,而藏不住背后的笨拙。
[评语]
生命中,有多少事是虚假的?就算你有再多的学识,也未必能认清这点。因为,学识是外来
的,若以妄心去追求学问,所得仍然早班妄。这是智慧的问题,而非知识的问题,知识并不
等于智慧。许多极有知识的人,克服不了自己的妄想和欲望,徒然追求虚假,始终看不透。
巧和拙是一体的两面,可以说是孪生兄弟;巧的另一面是拙,拙的另一面是巧。许多极聪明
的人,常会做出极笨的事而浑然不觉;许多看来愚拙的人,却活得比自认为聪明的人有智慧。
智慧不一定是巧妙的东西,刀背虽钝,却比刀刃不易受损,而且具有成为刀刃的潜力。什么
是聪明呢?自认为聪明的人往往是最笨的人。真正聪明的人,至少会看到自己的愚笨之处。
一二、量晴较雨,弄月嘲风
种两顷附郭田,量晴较雨;寻几个知心友,弄月嘲风。
[译文]
在城郊种几块田地,计算着晴雨和气候的变化。交几个知心朋友,玩赏明月清风,欣赏彼此
的文章。
[评语]
若想过自得其乐的生活,这不失为一个好方法。种田则衣食无忧,有知心则心不寂寞。弄风
嘲月,是一种游戏的态度,如果抱着游戏的态度去种田,自然可以自得其乐。
这种游戏的态度并非随便或荒怠,而是一种不执着、轻松的心情。以这种心情交朋友,欣赏
几篇美妙的文章,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反之,如果以紧张的心情,去推算气候的变化和讨
论文章,那么,种田和看文章都成为苦事,而明月清风反成为累人的东西了。
趣味往往建立在距离上,如果利害心少了,距离便不那么紧迫,就可以用一种艺术的态度去
生活,因而趣味盎然。
一三、放得仙佛心下,方名为得道
放得俗人心下,方可为丈夫;放得丈夫心下,方名为仙佛;放得仙佛心下,方名为得道。
[译文]
能放得下世俗之心,方能成为真正的大丈夫;能放得下大丈夫之心,方能称为仙佛;能放得
下成成佛之心,方能彻悟宇宙的真相。
[评语]
所谓“放下”,主要是指心放下。世俗之心放不下,就会与人争名夺利,得之便骄傲,失之便
气馁,富贵则改节,潦倒则失志,这就称不上是大丈夫。大丈夫所以能成就大事业,在其能
不为俗情所转,而能扭转俗情。
古来英雄豪杰所不能勘破的,便是成大功立大业的心。若是功业不成,大丈夫也要嗟叹懊恼
了。然而,在仙佛的眼中看来,世间的种种功业,无非是梦幻泡影。因此,仙佛世间的事业,
也如同梦幻一般。
所谓得道,简单地说,便是彻底了解宇宙的真相。这个真相已是没有“可不可得”这种意识上
的见解了,因此,凡是在心中还有佛可以证得这识见的,就还不明白这个真相,因为,佛本
是无得无证的。宇宙的真相亦是如此。
一四、执拗者福轻
执拗者福轻,而圆融之人其禄必厚;操切者寿夭,而宽厚之士其年必长。故君子不言命,养
性即所以立命;亦不言天,尽人自可以回天。
[译文]
性情固执乖戾的人福气很少,而性情圆满融通的人禄命十分丰厚。做事急躁的人寿命短促,
而性情宽容沉厚的人寿命长远。所以,君子不谈论命运,修养心性便足以安身立命,亦不讨
论天意,以为,尽人事便足以改变天意。
[评语]
一个人的福分禄命,往往决定在他的性情。什么叫做福分呢?并非能吃喝玩乐便是有福分,
因为,吃喝玩乐的另一面常空虚、无聊、堕落,那是苦,不是乐。福气是一个人精神上能经
常保持愉悦,这就不是性情执拗的人所能保持的态度了。因为性格太执拗了,只要稍有违逆
之事,他便雷霆大怒,如何能常保持精神的愉快呢?凡事若能退一步想,乐于接受他人的建
议,做人做事都会愉快顺利得多。
同样地,一个人如果一天到晚操心很多事情,又很性急,就算不得心脏病,也会罹患肠胃病,
怎么可能长寿呢?有时性急反而解决不了问题,不如让心情保持冷静,不要让事情因操之过
急而乱成一团,也许会发现许多事根本不成问题。即使有事,内心也是清楚明白的,不会被
世事折磨得精神不济。
通达生命之道的君子,不会谈论命运,因为,他明白培养美好的心性,便能拥有美好的生命。
他也不去揣测天意,因为,天意是由人做的事是否正确、是否尽全力来决定的。
一五、达人撒手悬崖
达人撒手悬崖,俗子沉身苦海。
[译文]
通达生命之道的人能够在极危险的境地放手离去,凡夫俗子则沉没在世间的种种苦恼中难以
脱离。
[评语]
悬崖和苦海都是一种比喻。生命中有许多境地看来十分危险急迫,例如,濒临破产的边缘,
或遭遇恶人的陷害和排挤等。在一般人觉来,就好像一只手攀在悬崖上,一松手就会跌下万
丈深渊似的。而在通达生命真相的人眼中看来,生命不过短短数十年,不论成功或失败,百
年后尽成云烟,只要掌握住内心,不使自己坠入痛苦的深渊,那么,走在生命中的任何阶段,
都能如覆平地,安然渡过。
但是,对于一般人而言,他们心中的悬崖处处是人,一旦被挤下去,便掉入无边无际的苦海
中。事实上,崖上崖下都是苦恼的大海啊!怕掉下去的人早已沉溺在无边的大海中了。
一六、身世浮名余以梦蝶视之
身世浮名余以梦蝶视之,断不受肉眼相看。
[译文]
人世的虚浮声名,我把它当作有如庄周梦蝶一般,只是事物的变幻,绝不会去看它一眼。
[评语]
庄周梦蝶的寓言,经常被人用来说明生命的非真实性,因为,庄子既然可以梦见自己成为蝴
蝶,而且感受又如此真实。那么,又如何知道我们这一生,不是另一个更真实的自己所作的
梦呢?梦总会醒,即使梦中的一切再真实,却是虚无的。就像人总会死,生命中的种种情境,
在当时曾经血泪交织的事实,乃至于誓死相随的欢爱,日后回想起来,都是一场梦。而生命
中的虚累声名,更是梦中之梦了。为梦中的赞美而沾沾自喜,岂不可笑?
一七、有百折不回之真心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万变不穷之妙用。
[译文]
一个人对任何事具有百折不挠的坚贞心志,逢到任何变化才有应付裕如的运用力。
[评语]
俗话说:“熟能生巧”。若凡事只做了一下,遇到困难,便畏难而不思克服,索性放弃,必定
一事无成。就好像绿豆,它又称为“铁豆”,很不容易煮烂,必须用火耐心地煮很久才会烂,
滋味才会逐渐出来。你想,没有煮烂的绿豆吃起来是什么滋味?
任何事情在处理的过程中,必定有它的困难处,等困难一一克服了,就是平坦大道。譬如走
钢索,一旦将心理和生理的种种困难克服了,再加上熟练的技巧,便能在钢索上做出种种奇
妙的动作。这妙用难道凭空便可随手拈来吗?妙用是将困难都克服以后,才能显现出来的啊!
一八、立业建功,要从实地着脚
立业建功,事事要从实地着脚;若少慕声闻,便成伪果。讲道修德,念念要从处处立基;若
稍计功效,便落尘情。
[译文]
创立事业,建立功绩,都要踏实地做,如果稍为有羡慕声名的想法,便会使原有的成果变得
虚假不实。究究道理,修养德性,时时都要从安身立命之处下工夫,如果稍为有计较功效的
念头,便落入了世俗的尘垢之念。
[评语]
醉心名誉声闻的人,即使立业建功,也是为己,而非真心为人。不是真心去做的事,究竟是
虚为之事,必随声名而改变心志。就如射箭,本欲射靶,却一心以为鸿鹄将至,还能专心射
箭吗?真有鸿鹄飞来,心便逐鸟而去了。
至于讲道修德,最重要的是为了涵养自己的德性,不是为了他人的眼光,也不是为了得到什
么好处。若是为了他人眼光而做圣贤样,只是个蹩脚的戏子,不但辛苦,更是可笑。在道德
上真正有所得的人,根本不计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计较他人的看法,便是落在世俗尘垢之
念上了,道德也就失去了。
一九、有假兢业的心思
学者有假兢业的心思,又要有假潇洒的趣味。
[译文]
求学的人应该既要有认真对待学业的心情,又要有不拘泥,不迂腐的态度。
[评语]
这里所说的“假”,并不是虚假的意思,而是一种趣味性和自我收束。对于学问、事业,抱着
兢兢业业的态度固然不错,然而变成紧张就不好了。如果学者通达生命的真实与非真实性,
便可知事情并无绝对的严重。因此,所谓的兢业,无非是在悠然之中假借的一种戒慎态度,
不但不会使我们的精神过度紧张,反而可以适当地激励自己,使学问、事业有所增进。
所谓超逸绝俗,有时只是基于对世俗的憎恶,以为绝俗方有真实,而实际上却是一种逃避,
这就是另一种严重的心态了。因为,那样便失去了幽默感和趣味性。没有什么真正可憎,也
没有什么能真正脱离世间独自存在,生命应在不严重与不放逸中,才是最佳的状态。
二○、无事如有事,时提防
无事如有事,时提防,可以弭意外之变。有事如无事,时镇定,可以销局中之危。
[译文]
在平安无事时,要有所预防,好像随时都会发生事情一般,这样才能消弭意外发生的变化。
在发生危机时,要保持镇定的态度,好像没有发生事情一样,才能化险为夷。
[评语]
人在安定之中,往往不能看到危急之时;而危急之时,心思又被眼前的危机所震慑,不能定
下心来思考解决之道。这都是由于只看到眼前,而不能考虑到另一面的缘故。人的眼光应常
常看到事情的相反面,才能考虑得较为周全,“防患于未然”,“既来之,则安之”。前人的告
诫,值得我们深思。
二一、穷通之境未遭,主持之局已定
穷通之境未遭,主持之局已定,老病之势未催,生死之关先破。求之今人,谁堪语此?
[译文]
在还未遭受贫穷或显达的境遇时,便先确立自我生命的方向;在还未受到年老和疾病的折磨
时,预先看破生死的道理。在现今的社会上,能和谁谈论这些呢?
[评语]
一般人总要经过种种波折后,才能看透生命的真相,对自己该怎么活才是最好的方式,才会
有某种体任。然而,到了有这种体悟的时候,已是中年以上的人了。青春不再,而错误早已
铸成。只能在午夜梦回时,顿足长叹:“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低迷,红泪偷垂。”有的人一
生就在不经意中度过,过得懵懵懂懂,不知不觉。
其实,每个人都有智慧,只是大多数人都不敢确认罢了。因此,随戏迷情,终要悲叹于白发
衰鬓,而对生命有种种悔恨,死犹不甘的大有人在。这些人倒该想想“亡羊补牢未为晚矣!”
二二、枝头秋叶,将落犹然恋树
枝头秋叶,将落犹然恋树;檐前野鸟,除死方得离笼。人之处世,可怜如此。
[译文]
秋天树枝上黄叶,即使将要落下,仍然眷恋着枝头。屋檐下的野鸟,除非死去,否则不肯离
开它的巢。人生在世,就像这秋叶与野鸟一般可怜。
[评语]
秋叶和野鸟着一“恋”字,所以可怜。黄将落不落,在秋风中颤抖摇曳,令人望之酸苦。野鸟
一饮一啄,死守旧巢;飞既不及数里,生也不过数年。老鸟死去,幼鸟又如此终其一生。反
观大多数人的生命,何尝不是如此呢?
谁能视生命如浮云,无所留恋?谁又能像浮云,以天为家?而谁又能阻止生命不像浮云一般
消逝?云本无心而出岫,人却有情相挽留。一个要走,一个要留;一个短暂,一个却要长久。
生命的可怜与无奈就在这里。然而,又是谁在可怜呢?无非是人让自己可怜罢了!
二三、刚强,终不胜柔弱
舌存,常见齿亡;刚强,终不胜柔弱。户朽,未闻枢蠹;偏执,岂及乎圆融。
[译文]
舌头还存在的时候,往往牙齿都已掉光了,可见刚强总是胜不过柔弱。当门户已朽败时,却
不见门轴为蠹虫所侵毁,可见偏执总是比不上圆融。
[评语]
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
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这说明了柔弱中的生意,以及刚强中的死意。牙齿极坚硬,我们
用它来咀嚼食物,然而它却很容易毁损。舌头虽柔软,却受牙齿的保护,发挥味觉的功能。
滴水可以穿石,却依然是水。由此可知,柔能克刚。因此,老子力主“柔弱胜刚强。”
门之易损,在其不动;而枢之不蠹,在其常动。因为不动,蠹虫才有机可乘;因为常动,蠹
虫才无法入侵。枢因为圆,所以仅损磨擦的表面,且能照应各面;门因为方,所以两面皆损,
而只能照应一方。偏执与圆融的差别就在此。行事刚强偏执的人应引为借鉴。
二四、声应气求之夫
声应气求之夫,决不在于寻行数墨之士;风行水上之文,决不在于一句一字之奇。
[译文]
心意相投的好友,绝不必经由文字斟酌才能互相了解。自然天成的文章,不在于一句或一
字的晦涩奇特。
[评语]
心意相投的两人,绝不在寻行数墨上了解,因为,文字所能表达的非常有限。有时一个眼神,
或一个手势,就能使双方尽在不言中。我们说两个人声应气求,等于说他们的频率很接近一
样,好像是同一个电台似的。别人怎么拨都找不到那个频道,如同寻行数墨一样,就算找到
了,声音也不清楚,甚至根本听不懂呢!
以“风行水上”来形容文章,可见是出乎自然,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至于“拈断
数茎须”之句,虽然不乏警字奇句,但大多有些苦涩之味,若是刻意推敲一字一句之奇,所
以文章必忸怩造作之态,终不能成风行水上之文。所谓风行水上之为,大概要像苏东坡所说
的:“常行于所当行,而止于不可不止。?那样的文章才堪当吧!
二五、才智英敏者,宜以学问摄其躁
才智英敏者,宜以学问摄其躁;气节激昂者,当以德性融其偏。
[译文]
才华和智慧敏捷出众的人,最好能用学问来收摄浮躁之气。志气和节操过于激烈高亢的人,
应当修养德性来融合个性偏激的地方。
[评语]
才智英敏的人反应很快,由于天资聪颖,对事情可能不爱多加考虑。但是,“智者千虑,必
有一失。”往往他们所作的决定显得操切或浮躁。因为自恃聪明才智,在追求学问上,可能
较为偷懒,不肯脚踏实地学习,反而变得志大才疏。这并不是说他们不是良材,只是没有好
好琢磨而已。如果他们肯努力在学问上脚踏实地扎根,而不那么急切地想跑想飞的话,成就
一定会比许多人都要大。
志节激昂的人嫉恶如仇,对社会的看法,往往是正反黑白过于分明。他们如果得不到社会的
共鸣和支持,很容易走上偏激的道路。他们对人性需要有更多的了解和宽恕之情。因此,只
有通过本身的修养和对生命有更深一层的认识,才能缓和个性中过于激昂的部分。
二六、居轩冕之中,有山林气味
居轩冕之中,要有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常怀廊庙的经纶。
[译文]
在朝为官显达之时,必须要山间隐士那股清高的志趣。闲居在野的处士和隐者,也应怀抱治
理国家的长才,不可忽略国家大事。
[评语]
所谓“山林的气味”,是指达官显贵的人,在胸臆中应保有一点天地的清气。因为富贵荣华易
使人迷失本心。而沾染上许多物恋。若名利的欲望太重身心不得自在,就很难保证不会假公
济私,做出危害国家利益的事来。
难道隐居山林的人是最“清高”的吗?倒也未必。因为,他们只能独善其身,而无法兼善天下。
隐士中如吕尚、诸葛亮者,可说是能处林泉而怀廊庙经纶的人了。他们即使居轩冕之中,也
不失其山林气味,因此,既能不老死于山林,徒然过一生,也能不沉溺于轩冕,完成志业。
二七、少言语以当贵,多著述以当富
少言语以当贵,多著述以当富,载清名以当车,咀英华以当肉。
[译文]
以少说话为贵。多著书立说为富有;把极好的清名当作车,美好的文章当作肉。
[评语]
贵是一种自尊。我们说沉默是金,其实,言语何尝不是金?多言就如钱币贬值一般,使言语
成为破铜烂铁,一文不值。反之,如果是经过心灵的酝酿,生活的体验和学问的熔铸,将所
要讲的话化为文字而著书立说,那么,将是字字珠玑,启人心灵。这难道不是精神上的富翁
吗?
有清名的人即使布衣草履,也能使人尊敬;有恶名的人即使乘坐最名贵的轿车,仍然令人厌
弃。想要在众人心中的马路上开车奔驰,是不容易的。除非车上载的是清名美誉。至于论到
美味,肉的滋味不过一时,而且又太厚腻,吃多了反而伤肠胃。只有美好的文章,才是心灵
的丰盛飨宴,耐人寻味,不会使人神昏气怠。所谓“开卷有益”,还是多读书吧!
二八、要做男子,须负刚肠
要做男子,须负刚肠;欲学古人,当坚苦志。
[译文]
要做个真正的大丈夫,必须有一副刚毅不阿的心肠。想要学习古人,应当坚定吃苦耐劳的志
向。
[评语]
什么叫做刚肠?就是一种充满正气,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心志;要为人间伸张正义,
要有为世人打抱不平的抱负。“刚”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阿谀,不逢迎。世间男子都应
如此。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人,今之学者为己。”又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古人讲求的志气和
节操,以及生命的价值观,对许多现代人来说,似乎是很难做到的事。大部分人都认为,像
古人那样活得太辛苦了。这就是由于物质的发达,使人忽略了精神生命使然。同时,也是因
为人性的懦弱和怕吃苦。我们可以发现,古人在物质方面或许没有我们丰富,然而,在精神
方面我们却贫乏极了。要学古人并非不可能,但是,要看我们有没有勇气改变价值尺度。若
真能如此,古道就不远了。
二九、柔玉温香,观想可成白骨
荷钱榆荚,飞来都作青蚨;柔玉温香,观想可成白骨。
[译文]
荷叶和榆荚,就是我囊中的金钱。柔美的女子,通过时空的想象,不过是白骨一堆。
[评语]
金钱和美女,人见人爱。对于金钱,甚至想象有一种叫做“青蚨”的昆虫,只要用它的血来涂
钱,便能让使用出去的钱自动回来,真是痴心妄想。不如把荷叶和榆荚当作钱,这就很有趣
了。把大自然当作自己的财富,胸中丘壑,不言可谕。
倾国倾城的美女令人如痴如醉,却不过是时空中的幻相。假以三十年,花容即以老去,再假
以三十年,全成了累累白骨。事实上,凡是我们眼所观、耳所闻、手所触、鼻所嗅、心所想,
都是时空中的幻影。明白这点,就能从无尽的贪爱痴缠中解脱出来。然而,凡夫俗子总是放
不下。
三○、烦恼场空,身住清凉世界
烦恼场空,身住清凉世界;营求念绝,心归自在乾坤。
[译文]
将烦恼的世界看破了,此身便能安住在清凉无比的世界里;营营求取的念头断绝了,此心便
能在天地间获得自在。
[评语]
日本的快川和尚在诸侯织田信长纵火焚烧寺庙时,仍与全体僧众静静打坐。在火堆里,他临
终开示徒众两句偈语:“安禅何必需山水,灭却心头火亦凉。”当我们烦恼时,好像处在极热
的火堆里,一刻都不能安住;而有一些厌世者,极度厌恶这个世界,甚至走上自杀之路。事
实上,若能了解一切烦恼的本质其实是空的,也就不会被这些烦恼所干扰了。能如此想,所
谓的清凉世界就在心中。像快川和尚在火堆中仍能保有清凉的心境,那是何等的彻悟和定力
啊!
我们的心本来是自在的,却因种种营求的念头,才把心束缚住了。追求金钱的,他的心就被
金钱所束缚;渴望美人的,他的心就被美色所束缚。许多人的心从来没有自由自在过。其实,
内心若无非分之想,不论何时何地,我们都是自在的。
三一、斜阳树下,闲随老衲清谭
斜阳树下,闲随老衲清谭;深雪堂中,戏与骚人白战。
[译文]
斜阳夕照时,闲适地与老和尚在树下谈论佛理;在下着大雪的日子里,与诗人文士们在厅堂
中戏作禁体诗取乐。
[评语]
大多数人都把自己投掷在永不休止的追逐中,如果徒然把他喝住,问他:“你到底要什么?”
大概很多人都答不出来。即使答出来,在老和尚的眼中看来,也是微不足道的事。常常在佛
寺看到令人警惕的句子:“佛法难闻今已闻,人身难得今已得,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世
度此生。”
诗人是可喜的,他能了解生命的趣味性;诗人也是可悲的,因为,他比一般人更能体会生命
的悲剧性与无奈。屈原以言遭忧,心有所感而作《离骚》,后世遂以骚人称诗人。然而,在
深雪堂中戏作禁体诗的人们,却像孩童一般快乐呢!
三二、宁为真士夫,不为假道学
宁为真士夫,不为假道学;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
[译文]
宁愿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而不做一个伪装有道德学问的人。宁愿像兰草一般摧折,美玉一
般粉碎,也不要像贱草萧艾生长得很茂盛。
[评语]
真正的道德学问是难得的,所以才值得尊敬。正因为如此,有些人便伪装有道德学问的样子,
渴望获得别人的尊敬。最糟的是,他能获得众人的信任,却不是真正拥有道德学问,很可能
会误导众人。至于他生命的真实性和进步,早就被他自己给毁了。因此,我们要活得真实,
不仅对他人如此,对自己更是如此。
人如果无品德,即使享有富贵荣华,也毫无价值。像萧艾臭草,就算遍地皆是,徒惹人厌。
古人以温润的玉和兰草的芬芳,来象征君子的德行美好,人生在世,究竟是要像兰草美玉,
还是要像萧艾?但看各人的取舍了。
三三、觑破兴衰究竟,人我得失冰消
觑破兴衰究竟,人我得失冰消;阅尽寂寞繁华,豪杰心肠灰冷。
[译文]
看破了人世兴衰最后的结果,就能使种种得失之心如冰块一般消溶。看尽了冷清寂寞和奢侈
繁华的情景,便可使定要成为英雄豪杰的心肠如灰一般冷却。
[评语]
兴和衰本来就是一体的两面,因此看到“兴”的时候,便能预知“衰”;看到“得”的时候,也能
预知“失”。明了这一点,许多事情就没什么可争的,余下来的便是一种纯粹的努力。一般人
的努力当中,常常夹杂着得失心,一旦将得失心放下,心境就能常保愉快。
繁华如昙花一现,寂寞则真实而长久。一般人总喜欢繁华热闹,害怕寂寞的情景,但是,无
可避免的,所有的繁华都将归于寂寞。明白这点,对于繁华就不会过度执着与渴望,对生命
也能抱着比较平实的态度。
三四、名山乏侣,不解壁上芒鞋
名山乏侣,不解壁上芒鞋;好景无诗,虚怀囊中锦字。
[译文]
山水名胜,如果缺乏知心伴侣同游,也要任草鞋挂在墙壁上,不想拿下来穿。面对美好的风
景,却无法写出一首好诗,就算带着锦囊也是徒然。
[评语]
风景名胜,如果没有好友同游,总觉得好像少了什么。人的情感需要共鸣,尤其是面对良辰
美景时,若能与好友共赏,才能称得上是人间至乐。否则,一个人踽踽独行,难免有几许落
寞。因此,若无好友,即使有山水名胜也懒得登临,草鞋也只好任它挂在墙上了。
对于美景,每个人的感受都不相同。诗人能藉着生花妙笔,将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使异地
异时的人读了,如亲身体验一般,令人心有戚戚焉。因此,对于诗人而言,面对美景而无诗,
不免感到辜负了这片好山好水,而长叹“徒携锦囊”了。
三五、是技皆可成名天下
是技皆可成名天下,惟无技之人最苦;片技即足以自立天下,惟多技之人最劳。
[译文]
只要有专门的本领,就可以在世上建立声名,惟有那没有一技之长的人活得最痛苦。只要专
精一种技能,便足以凭自己的力量过活,但是,会的事情太多,反而活得很辛劳。
[评语]
成名并不难,要看人的用功专不专精;只要专精,即使在一粒米上刻字,也足以名闻天下。
有很多人是样样通,样样松,结果一样也做不成功。因此,只怕一样专门的长处都没有,那
么,想要自立自足就很困难了。人最好要具备谋生的技艺,才不会无以为生,被社会淘汰。
然而,一个人会的事情如果很多,而且专精的话,那就会变成“能者多劳”了。
三六、才士不防泛驾
着履登山,翠微中独逢老衲;乘桴浮海,雪浪里群傍闲鸥。才士不妨泛驾,辕下驹吾弗愿也;
诤臣岂合模棱,殿上虎君无尤焉。
[译文]
穿着草鞋登山,在青翠的山色中单独遇见了老和尚;乘着木筏在海上漂流,雪白的浪花里栖
息着成群的海鸥,有才能的人不妨到山巅海涯去过日子吧!像车辕下面驹马那般拘束的生活,
实在不是我心所愿啊!做为一个直言进谏的臣子,怎能说一些模棱两可的话呢?坐在殿上像
老虎一般威猛的君主,难道不会生气吗?
[评语]
登高望远,整个凡尘都在脚下,俯看自己所住的世界,才发觉自己是活在多么小的一片天地
里!为了一些小小的事情弄得自己整日闷闷不乐,是多么的愚蠢啊!在山间遇到的老和尚,
过的又是怎样的一种生活呢?海和山给人的感觉都是辽阔的,相对地,也让人感觉到自己的
渺小,人世间的许多名利得失,也就不再那么值得计较了。
孔子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只是一句感叹的话,孔子是舍不得入世的。自古以来,
知识分子间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一为出世,一为入世。当然,后者是困难得多了。
前者只是自清,而后者却想清天下。古代是君主专制的时代,一句话说不好是要杀头的,因
此,许多知识分子在朝廷为官,都局促得像辕下驹一般。以至于在理想抱负既不能伸展,身
心又十分拘束不安的情形下,情愿去过隐士生活了。话说回来,在今日的工业社会,真正要
找到适合隐居的地方,还真不容易,不禁令人想起陶渊明的话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
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三七、宁为薄幸狂夫,不作厚颜君子
吟诗劣于讲书,骂座恶于足恭。两而揆之,宁为薄幸狂夫,不作厚颜君子。
[译文]
讲解书中的道理好像比吟诗更容易令人有所得,在座上对人破口大骂,看来当然比过分恭敬
要坏得多。然而,两相比较之下,宁愿做个轻薄狂狷的人,也不要做个厚脸皮的君子。
[评语]
讲解书中的知识,似乎较容易为人接受,也容易让人感到有所收获。但是,并非每个人都能
把道理讲得透彻,往往有些人,自己没有高尚的学问,却喜欢做个误导学子的教授。与其如
此,倒不如关起门来,自个儿吟诗,就算别人听到了,也可以在感性上直接予以认同或否定,
不至于在知识上走错了路。
骂座固然违反了礼数,但却显露了真情。与其过分谦恭而流于虚伪造作,不如做个性情真切
的狂狷之徒。
三八、魑魅满前,笑著阮家无鬼论
魑魅满前,笑著阮家无鬼论;炎嚣阅世,愁披刘氏北风图。气夺山川,色结烟霞。
[译文]
眼前尽是阴险狡诈如鬼的人,而阮瞻却主张无鬼论,真实可笑。看着这喧喧攘攘,争逐不已
的尘世,不禁满怀忧愁地披览刘褒的“北风图”,它的气势盖过了山川,墨色纠结了烟霞的郁
气。
[评语]
鬼岂在鬼形?人若尽做些见不得人的事,等于是人形之鬼,连鬼见了都要自叹不如。与阮瞻
辩论的那个客人,因为说不过他,才现出鬼形,以表示“事实胜于雄辩”。倘若人的外形会随
着心而改变,就不必劳动这位鬼兄来为鬼辩解,相信阮瞻也不会主张“无鬼论”了。这是作者
讽刺世人的话。
每个人见了刘褒的北风图,都忍不住觉得寒冷,可见画中的情景何其萧飒!人热衷于尘世的
喧嚣,为欲望而奔走,有如将一颗心置于热火沸汤之中。不如去看看北风图,或许能浇熄心
头的烈焰,让自己得到一些清凉。
三九、至音不合众听,至宝不同众好
至音不合众听,故伯牙绝弦;至宝不同众好,故卞和泣玉。
[译文]
格调太高的音乐很难让众人接受,所以,伯牙在钟子期死后便不再弹琴。最珍贵的宝物很难
让众人喜爱,因此,卞和才会抱着玉在荆山下面哭泣。
[评语]
太美好的事物,众人往往难以体会;太珍贵的东西,众人也不容易了解。因为,大家看惯的
都是平常的事物,品味也跟随着流俗。所以,曲高和寡。伯牙绝弦,是因为像钟子期那样的
知音再也难觅了。既无知音,不如绝弦吧!
太珍贵的宝物,往往不为人所认识。因为大多数人都没见过,所以也就不认那是珍宝。人们
的价值,常常建立在比较上,没有东西可堪比拟的宝物,往往就被误认为毫无价值。就像我
们的心,它甚至比和氏璧更珍贵,又有多少人能真正去认知而体会呢?
四○、世人白昼寐语
世人白昼寐语,苟能寐中作白昼语,可谓常惺惺矣。
[译文]
世上的人白日里尽讲些梦话,倘若能在睡梦中讲清醒时该讲的话,这人可说是能常常保持觉
醒的状态了。
[评语]
一个人一天所讲的话,有多少昏话、废话、无聊话、空话、醉话、客套话,以及不得不说的
话呢?这些话很少有真实性。如果把人一天所说的话录起来,也许,我们会发现自己说了一
天的“梦话”呢!倘若在梦中都能知道这是梦,而不为梦所转,就像一个人身处扰攘的世界,
能不为外界所迷惑一样,这个人可说是极清醒了。禅定有相当火候的人,在梦中清清楚楚,
毫不颠倒,处在如梦的世间,也一样不会被世俗的事物所迷,这种人真可谓之“常惺惺”了。
只是,能有几人如此呢?
四一、拨开世上尘氛
拨开世上尘氛,胸中自无火炎冰兢;消却心中鄙吝,眼前时有月到风来。
[译文]
能放下尘世的纷扰,心中就不会像火炙一般焦灼渴望,也不会如履薄冰一般不安恐惧;除去
心中的卑鄙与吝啬,已然可以感受到如同清风明月一般的心境。
[评语]
得失心太重的人,如果得不到所要的,心中的渴望如火一般煎熬;如果失去了,又仿佛掉落
在万丈的冰谷中一般。在追求获取的路上,每天汲汲营营,不得休息。认真思量,还不是受
了尘世名利的趋使。若能抛却诸般纷扰,胸中的火自灭,冰自溶,便能活得安然自在。
明月清风无处不在,就像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最清明的本性。心怀鄙吝的人却见不到
这无处不在的明月清风,因为,他的心眼已被鄙吝的乌云所遮住了,他的身子也躲在鄙吝的
蜗牛壳中,感受不到这自然无伪的气息。难道是他的天赋不如人吗?或者是他没有这么美好
的本性呢?实在是因为他不肯放下心中的鄙吝啊!
四二、才子安心草舍者,足登玉堂
才子安心草舍者,足登玉堂;佳人适意蓬门者,堪贮金屋。
[译文]
有才能的读书人,若能安居在茅草搭成的屋子中,那么,他就足以担任朝廷的官职。美丽的
女子能不嫌贫爱富,肯嫁到贫家的,那么,她就值得令人为她建造金屋。
[评语]
有才或有德的人并不少,但有才又有德的人就不多了。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有才之人又有几个能如此想?若能怀抱才学,而又安于茅舍生活,一旦为官,必能造
福天下人,不至于自私自利。
美丽的女子,往往自恃其美丽而有骄慢之心,倘若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她犹自能憬悟美丽
本身的虚幻,看破富贵贫贱肯下嫁蓬门,与之同甘共苦,可说是内心最美丽的女子了。然而
世人往往只看到表面,而仅将一具美丽的躯壳,放在舍屋中,待其老时,发现只是舍屋中住
了一只母夜叉罢了。
四三、喜传语者,不可与语
喜传语者,不可与语;好议事者,不可图事。
[译文]
喜欢把听到的话到处说给别人知道的人,最好少和他讲话。一天到晚喜好议论事情的人,不
要和他一起计划事情。
[评语]
喜欢传话的人,一定守不住秘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就是喜欢加油添醋,夸大炫耀。
如何能和这种人谈心中的话呢?而喜好谈论事情的人,他们很可能和你大谈为文之道,但是
却从未写过任何可看的文章,他们很可能讨论一座规模最庞大的养鸡场,实际上,他们只有
一个鸡蛋,还不知孵不孵得出来。像这样的人你能和他共谋大业吗?交朋友是要有选择的。
四四、昨日之非不可留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则根烬复萌,而尘情终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执,执之则渣滓未化,
而理趣反转为欲根。
[译文]
过去犯下的错误不可再留下一点,否则,会使已改的错误行为再度萌生,这就是因俗情而使
理想趣味受到连累了。今日认为正确而喜爱的生活、事物,不可太执着,太执着就是尚未得
到理趣的神髓,反而使得理趣转变成欲望的根苗。
[评语]
佛家有“理趣般若”,讲真实的智慧;对于陶渊明而言,“今是而昨非”乃是指“心为形役”的小
吏生活,违反了他自然的本性。我们经常为了口腹而委屈自己的心,使自己过着一种不合乎
本性的生活。倘若陶渊明也像我们一般牵挂着俗情,那么,历史上可能只会多一个不快乐的
小官,而不会有那么多的美好的诗篇了。
有一句谚语说:“如果你舍不得夕阳,你便会失去满天繁星。”生活的智慧是不要执着,不要
让欲望生根;如果你能不执取一切,你便能不舍弃一切。“无取无舍”是最好的生活态度。
四五、炫奇之疾,医以平易
炫奇之疾,医以平易;英发之疾,医以深沉;阔大之疾,医以充实。
[译文]
好以奇特炫耀于人的毛病,要用简易平来医治;好把才智表现在外的毛病,要用深刻沉潜来
矫正。言行迂阔,大而无当的毛病,要以充实的内涵来改正。
[评语]
炫奇之为病,因其出自一种浮夸的心理。这种心理很可能使人变卖田产,去买一只钻戒;也
很可能使一个读书人放弃平实的学问,高谈哗众取宠的言论。真正的智慧,是存在于平易当
中的,因此,要以平易来医治炫耀的毛病。
喜欢把才智显露在外的人,大都欠缺沉潜之气,难免会树大招风,引来祸患。因此,医治锋
芒毕露的良方,就是深刻沉潜的功夫,而那些好讲大话的人,内在可能不够充实,易流于肤
浅之见。因此,先教他们充实自己的内在,才能去除迂阔自大的恶习。
四六、人常想病时,则尘心便减
人常想病时,则尘心便减;人常想死时,则道念自生。
[译文]
人常常想到生病的时候,许多的尘劳爱想就会一扫而空;人常常想到死亡之时,则追求真实
而永恒生命的念头便自然而生。
[评语]
人在年轻力壮时,往往无法察觉到生命的有限性。一旦病倒了,才会猛然憬悟到,原来生命
是那么的脆弱。这可以迫使他对生命再反省,对自己的脚步和方向再做认定。经过这种反省
和观照,他必会舍弃一些无意义的追逐,而在未来的岁月中,过着一种较真实的生活。至于
一般人,那些在尘世种种尘劳爱想中奋不顾身的人,如果常常想到生病的情状,心中的热切
火焰,也许会转轻些吧!
什么叫做“道念”呢?就是追求生命的真实和永恒的念头。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才会感到生
命的虚幻无常,而在原本虚幻的生命中,又有许多追求,生命更加不真实。因此,古来许多
有智慧的人,能看破生命这一层虚伪的表象,转而追求另一种更真实、不生不灭而永恒的生
命。
四七、恩爱吾之仇也
恩爱吾之仇也,富贵身之累也。
[译文]
恩情蜜爱是我的仇敌;富贵荣华足以拖累身心。
[评语]
许多事我们都可以从反面来思考,众人都要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好的。“恩爱吾之仇也,富
贵身之累也。”是对情爱和富贵的真实性有了某种程度的反省,才讲得出来的。
世人都渴望甜蜜的爱情和财富地位,然而,有几人能获得呢?如果得不到,大部分人对生命
便失望、沮丧,有的人甚至一生因此而愁惨、黯淡。难道生命仅仅如此吗?多少人是用恩爱
和富贵为自己做了一个精致的牢笼呢?一旦走出牢笼,反而不知道该怎么活了。很多人活着
只是像一只金丝雀或画眉,但是,对于那些在天空任意飞翔惯了的苍鹰或鸥鸟,任何笼子对
它而言都是仇敌。
四八、人生有书可读,享世间清福
人生有书可读,有暇得读,有资能读,又涵养之如不识字人,是谓善读书者,享世间清福,
未有过于此也。
[译文]
人生在世,若能有书可读,又能有空闲的时间读书,同时又不缺钱买书;虽然读了许多书,
却自我修养得丝毫不被文字、学问所拘限,就可说是善于读书的人了。能享世间清闲之福的,
恐怕没有超过这个了。
[评语]
书是人类心灵空间的展现。在过去,并非每个人都有机会读书,因此,能读书是非常难得的
事。同时,在印刷术不发达的时代,书本也是很昂贵的,不一定每个人都买得起所以,既有
书,又有时间和金钱去读书,当然是一件很幸福的事了。
在现代,教育普及,读书已成为很普通的一件事,问题在于那么多的美好的心灵空间为你开
放,你是否愿意进入而已。有些人是这样的,在学校内被迫读许多自己不喜欢看的书,出了
学校之后,就不想再读书了。又有些人,不读书的理由是没有时间,但是,他们却把时间浪
费在无聊的事物上。所以,在现代,能进入书本的广阔世界,悠游其中的,仍是有福的人。
为什么说虽然读了许多书,却要“涵养如不识字之人”,才算是善于读书呢?因为,任何书本
都只能算是一种意见,而未必是一种真理。许多人读到最后在面对生命本身和生活时,都隔
着一层死文字障。要知道任何书教导我们的,只是如何把生命过得更好,而文字本身并非生
命,因此,读了很多书而又能运用自如,如同不识字之人的,才是真正得到了书的旨意。
四九、古之人;今之人
古之人如陈玉石于市肆,瑕瑜不掩。今之人,如货古玩于时贾,真伪难知。
[译文]
古代的人,就好像陈列在市场店铺之中的玉石,无论过失或美德都不加以掩饰。现代的人,
就好像向商人买的古玩,是真是假很难知道。
[评语]
古人之心很质直,是好是坏都不加以掩饰,就像玉器一样,是瑕是瑜都十分明白。现代人的
心思十分灵巧,懂得虚伪掩饰,因此,往往令人难以分辨真伪,也许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
能发现对方的真面目。
现代人戴着重重面具与人交往,有时连自己都弄不清哪个才是真实的自己。就以饮酒来说,
古人饮酒是把臂言欢,坦诚相见;现代人饮酒却充满了目的,恨不得把对方灌醉,好签一张
有利的合同。现代活得好像戏子一样,在人生舞台上,每个人都十分的寂寞。
五○、己情不可纵,人情不可拂
己情不可纵,当用逆之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人情不可拂,当用顺之法制之,其道在一恕
字。
[译文]
本身的情念欲望不可太放纵,应当要自我限制,主要的方法就在一个“忍”字。他人所要求的
事情有时不可拂逆,这时就要顺着对方的愿望,而自己要怀着宽恕谅解的心情。
[评语]
人常常讲如何克服外界的困难,却不知道问题的根源就在自己本身。能战胜自己的人,才能
战胜一切。古来有许多英雄人物,都是毁于纵情;情不可纵,因为,情欲如水流,放纵即横
流决堤。因此,应以“忍”字待之,压抑限制,千万不要顺遂情欲的念头。
他人往往有许多要求,有时对自己本身会造成一些困扰,但是却也拒绝不了,这时只以一种
宽容、体谅对方的心情,去顺遂对方的要求。我们常说要顺随人情,随和处世,可知这是要
内心存着“恕”道,才能做得到的。时时想着人情之常,才能愉快地与人相处。
五一、人言天不禁人富贵
人言天不禁人富贵,而禁人清闲,人自不闲耳。若能随遇而安,不图将来,不追既往,不蔽
目前,何不清闲之有?
[译文]
有人说,老天不禁止人富贵荣达,却禁止人过得清闲自在。其实,只是人自己不肯清闲下来
罢了。如果能安于所处的环境,不图谋将来,不追悔过去,也不被眼前的事物所蒙蔽,那么,
哪有不清闲的道理呢?
[评语]
人心中有事,则不得清闲,即使在睡梦中也一样。而醒来之时,更是驱赶此身,作无尽的追
求。问问大多数的人,为什么他们这么忙?你会发现,大家都不满意当前的环境。若去看看
深山茅棚的僧人、樵夫,更会发现,他们的生活比尘世忙碌的人简单朴实多了,然而,他们
却一身的清闲。于是,你将知道,生活中有许多东西,实在不是绝对的必要。
五二、观世态之极幻
观世态之极幻,则浮云转有常情;咀世味之昏空,则流水翻多浓旨。
[译文]
观看世间种种情态变幻无常,天上的浮云,反而比人情世态还更有常情可循;咀嚼世间滋味
昏昧空洞,倒不如潺潺的流水,更能说明深厚的意旨。
[评语]
世间惟有“变”才是常态吧!浮云的变化明显可见,然而,生命的变化却毫无道理可寻。我们
指着沧海说:“这里过去原是桑田。”安知它过去不曾为高山?无论高山或桑田,于今看来都
如同幻相一般,所以说,时空都是幻相。天上的浮云不断变化,不停诉说着“变”才是“常”。
世间情味,有多少昏味?而流水不息,启发我们“不住”的智慧。若能不住于一切,就不会像
岸上之花,临流照影,为凋零而黯然神伤;也不会像溪边人影,年年来照白头。我们的心灵
应如流水,鉴照一切繁花衰鬓,却不带走任何影像。
五三、贫土肯济人
贫土肯济人,才是性天中惠泽;闹场能笃学,方为心地上工夫。
[译文]
贫穷的人肯帮助他人,才是天性中的仁惠与德泽;在喧闹的环境中,仍能笃实地学习,才算
是在心境上下了工夫。
[评语]
同样是贫穷的人,有的是“人贫心不贫”,也有的是“人贫心亦贫”;正如同富人之中,有“人
富心亦富”和“人富心更贫”的分别。富人而能施舍,倒还不难;贫土而肯助人,就十分难得
了。像这样的穷人,虽然物质十分匮乏,心灵却是非常富足的。因为,他有一颗高贵的慈悲
心。能把自己天性之中的仁惠德泽,表现得最为透彻的,就是这种人了。
人在喧闹的场合中,往往不易把持自己,若能不为所动,沉静而笃实地求学读书,那才算是
在心性上下了工夫,所读的书,也才真正算是用来修养心性。许多人读书,并未读到心里去,
读了半天,自己的习性气质一点也没改变,这种人读再多的书,也没有用。
五四、了心自了事
了心自了事,犹根拔而草不生;逃世不逃名,似膻存而蚋还集。
[译文]
能在心中将事情了结,事情便自会结束,就好像把根拔掉了,草就不会再生长一样;虽然逃
离尘世,隐居山林,但是,内心仍对名声恋恋不忘,就好像没有将腥膻的气味完全除去,还
是会招惹蚊蝇一样。
[评语]
人世间的一切事,皆由心生,亦由心灭。心如果不生,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好灭的。因此,事
情之所以无法了结,往往是我们自己心中还眷恋不舍。若能彻底去除这层“心理障碍”,就没
有什么事不能解决了。“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我们的心就是一切事物的根啊!
名之一字,虽处山林仍不能避免,名人居于山林,俗人便寻到山林。逃世而不逃名,终将以
尘俗的名心换山林的清心。然而,正如了心了事一般,逃名逃世也在此心,名心便是尘俗之
根,根若不去,俗务如何能了?
五五、风流得意,则才鬼独胜顽仙
风流得意,则才鬼独胜顽仙;孽债为烦,则芳魂毒于虐祟。
[译文]
论到举止潇洒,能得风雅浪漫的情趣之处,有才气的鬼尤胜过冥顽不灵的仙人。但是,就情
债之为孽障而言,美丽的女子却比凶恶的神鬼还要利害。
[评语]
李白为鬼,其风流得意,相信必胜过猪八戒为仙,这只是个笑话,但是,却说明许多事情不
可以名相论其内容。很多文人的伧俗与无趣,比山野泽畔的渔樵还不如。为鬼为仙,为教授
为诗人,这些只不过是外表的名相而已,至于实际的内容如何,就很难说了。
至于情债,就比凶神恶鬼更折磨人了。因为,凶神恶鬼由外来,终有降伏之时,而情爱却由
心生,外无可助,若内心又不能自止,必然憔悴至死。虐祟之来,闭避之惟恐不及;芳魂未
至,早已引颈盼望了。因此说:“芳魂毒于虐祟。”然而,如此亦非芳魂之过,全是人心作祟
罢了!
五六、事理因人言而悟者
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还有迷,总不如自悟之了了。意兴从外境而得者,有得还有失,总
不如自得之休休。
[译文]
若是因他人的话而领悟事情的道理,将来一定还会再迷惑,总不如由自己亲身领悟来得清楚
分明。由外界环境而产生的意趣和兴味,将来还会再失去,总不如自得于心能得到真正的快
乐。
[评语]
语言可以传达经验的结论,却无法传达经验的本身。他人的经验,尽管描写得十分详尽,对
自己而言,还是隔靴搔痒。每个人的智慧和经验的累积并不相同,因此,他人的见解,未必
能合乎自己的需要。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自己领悟的道理,
必能清楚分明,不再迷惑。
由环境而得的意兴,等环境变迁时,往往随之消失,因为,它是依附环境而生的。至于由自
己心中所生出来自得其乐的情怀,则永远不会失去。人要懂得让自己心情开朗愉快的方法,
不要被环境所左右。若能如此,这个人便得到了快乐的三味。
五七、豪杰向简淡中求
豪杰向简淡中求,神仙从忠孝上起。
[译文]
才智出众的人要从简单平淡中去求,要成为神仙先要从忠孝二字上做起。
[评语]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豪杰,无论其天赋多高,总是要经历艰苦与奋斗,才能闯出一番功业。
我们读古今伟人的传记,可以发现,伟人的生活态度都十分勤奋而简朴,即使成功了,也不
改初衷。因为,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自我充实和努力功业上,不像一般人,都用来追
求生活的舒适。豪杰是在艰难中磨练出来的,而不是从锦衣玉食中喂出来的。
西藏有一个道行甚高的喇嘛,在深山闭关修行。有一天,他母亲得重病,将要死去,希望临
终能见他一面,派人再三通知他,他却说:“出家人修道要紧。”不肯回去。结果,他的徒弟
指着他大骂说:“你修道是为了普渡众生,却连自己母亲的愿望都不能达到,天下哪有不孝
之佛?”喇嘛立刻大悟,马上赶会家见母亲最后一面。回来之后,他想:“我无师夫,惟有徒
弟能责我大义,可作我师。”以后每见徒弟,便向他叩头。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了解,所谓神仙,所谓佛,都不是只顾自己的人,而是要能普济众人;
而众人当中,又有谁比父母、国家对自己的恩惠更重要呢?恩尚不能报,却侈谈帮助世人,
岂非舍近求远?因此,“神仙要从忠孝上起”,是很有道理的。
五八、浇花种树,亦是道人之魔障
招客留宾,为欢可喜,未断尘世之扳援。浇花种树,嗜好虽清,亦是道人之魔障。
[译文]
招呼、款待宾客,虽然大家十分欢乐,却是无法了断尘情的攀缘。喜欢浇浇花,种种树,这
种嗜好虽然十分清雅,但也是修道的障碍。
[评语]
朋友欢宴,有时的确很愉快,有时却也很烦人。对于喜欢清静的人而言,招客留宾,偶一为
之尚为可喜,多了就成为苦事了。因为,太多人在一起,难免喧嚣、浮躁。至于饮酒划拳,
杯盘狼藉,看见众人烂醉如泥,内心就更觉得清静尤其可喜了。
浇花种树,固然是清雅之趣,如果执着了,反而是修道上的障碍。修道之人,对一切事物应
无牵无挂,若因浇花植木,对花木产生不舍之情,就背“道”而弛了。所以才说浇花种树是道
人之魔障。
集灵篇
一、灵天下有一言之微
灵天下有一言之微,而千古如新:一字之义,而百世如见者,安可泯灭之?放风、雷、雨、
露,天之灵;山、川、民、物,地之灵;语、言、文、字,人之灵。此三才之用,无非一灵
以神其间,而又何可泯灭之?
[译文]
天下有像一句话那么微小,留传千古之后,听来犹感觉新颖而毫不陈旧的;有一字的意义,
百世之后读它,还仿佛亲眼看见一般真实的。像这些,怎么可以让它消灭呢?风、雷、雨、
露为天的灵气;山、川、民、物为地的灵气;语、言、文、字则是人的灵气。仔细观察天、
地、人三才所呈现出来的种种现象,无非是“灵“使得它们神妙难尽,我们岂可让这个灵性消
失泯灭呢?
[评语]
人为万物之灵,因其有心灵的力量。而天地万物,大而宇宙间众星罗列,日月运转;小而春
夏递换,霜露雨电,无不有其灵明之性,方能丝毫不乱。
人类的文化,最初是通过语言文字而表现的,因此,文字是人类心灵的纪录。倘若没有语言
文字,人类文明将无从建立与累积。风雷雨露是天的表现。山川民物是大地所孕育,语言文
字则为人类的智慧,这些现象的背后,便是心灵的力量在推动一切。我们欣赏自然界所赋予
的种种美景时,正是和大自然的灵性相沟通,所以,这是一个心灵的宇宙。掌握了这心灵宇
宙的钥匙,对万物才能真正的心神领会。
二、人生三乐
闭门阅佛书,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此人生三乐。
[译文]
将门关起来阅读佛经,开门迎接志趣相投的友人,出门寻找美好的山水,这是人生三大乐事。
[评语]
佛经告诉我们生命的智慧,诸般尘念为之涤清,我们逐渐与一个较为纯粹的我会晤。佛经告
诉我们如何寻找真正的自我,在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无染当中,放弃了对自我的
执着,明了生命并不狭隘,因此,我们便得到自在。
如果,我们有志趣相投的友人,便可以得到共鸣的快乐,我们的心扉为他们而常开。
闭门阅佛经,是与自我生命的本源沟通;开门纳佳客,则是与人忘情交往;那么,出门寻山
水,便是与自然神交了。大自然有无限的美景,无尽的神态;在欣赏大自然时,我们仿佛回
到生命最初的本源。天人合一的快乐,何可言谕?
三、眼里无点灰尘,方可读书千卷
眼里无点灰尘,方可读书千卷;胸中没些渣滓,才能处世一番。
[译文]
眼中没有一点成见,才可以广涉众籍。胸怀中对人对事能不生不满或执情,处世才能圆融。
[评语]
读书人报着先入为主的成见来看书,永远只看到自己所赞成的,而看不到与他相反的意见。
这就像戴了一副有颜色的眼镜,看天底下的事物一般。像这样,看再多的书也只会加深成见。
一个人想要博览众籍,首先便要虚怀若谷,否则,智慧的河川将永远干涸。
人和人之间的相处,难免会有些摩擦,事情也往往有不尽如意的地方,若把这些都放在心上,
生活就变得很不愉快了。我们的心思要清楚明白,对事情也要有正确的主张,但是,处世的
方法要圆融,做事的态度也要虚心。让我们的心像明镜一般清澈,任何事物都能照得十分清
楚,且都能接受。
四、不作风波于世上
不作风波于世上,自无冰炭到胸中。
[译文]
不对人世间的欲望作无尽的追求,既没有受挫折时寒冷如冰的感觉,也没有追求时热烈如炭
的心情。
[评语]
渴望和失望往往是成正比的。如果,一个人的欲望太大,整日就会被自己的欲望所驱策,好
像胸中燃烧着熊熊烈火一样。一旦受到了挫折,他又好像掉入寒冷的冰窖中。
其实,无论是热烈如火,或是寒冷如冰,都是自己造成的。大部分人都活在这种自我折磨中,
不是受无尽欲望的鞭打,就是将自己生命的价值,完全寄托在外界对自己的看法。许多人在
生命的激流中覆舟,以为自己就此死去,但是,如果他们能沉潜到激流的底层,便可以发现,
在波涛汹涌的生命表象之下,原来生命的本身是如此宁静而无所欠缺。在这里,没有冰也没
有炭,只有如鱼得水般不尽的悠然乐趣。
五、无事而忧,便是一座活地狱
无事而忧,对景不乐,即自家亦不知是何缘故,这便是一座活地狱,更说什么铜床铁柱,剑
树刀山也。
[译文]
没什么事却烦忧不已,对着良辰美景一点也不快乐,连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这样的
人生如同活在地狱中一般,何必再说什么地狱中的热铜床、烧铁柱,以及插满剑的树和插满
刀的山呢?
[评语]
佛家说十法界都是唯心的,地狱也是唯心的,因此,地狱和极乐世界的分野,在于我们的心
念之间。佛经里有一段故事,是说调达坠入无间地狱后,佛的弟子目键连,乘神通之力下地
狱去看他,问:“苦不苦?”他却回答:“不苦!”为什么在所有的地狱众生被肢解而大声号叫
呻吟时,调达身处其中却说不苦呢?并且能够立刻乘“般若波罗蜜”之力而出地狱。这就说明,
地狱其实是存在我们的心中。佛经上讲人死后所以有地狱,乃是因为众生造恶业的缘故;如
果众生不造恶业,也就不会有地狱。人之为恶,最初也是在起心动念之间,所以,如果真有
地狱,也是人心所造。
忧愁算不算地狱呢?当然也算。最大的地狱,莫过于人自设的地狱,别人是无法将它打开的。
人可以自救,但是,大多数人却不相信。天底下并没有什么事能够让人完全绝望的,因为,
无论是好是坏,都无法在这世间久住,包括我们的生命也是如此。如果看透了这一层道理,
生命中就没有什么事真正能够让我们忧伤不已了。
六、必出世者,方能入世
必出世者,方能入世,不则世缘易坠。必入世者,方能出世,不则空趣难持。
[译文]
一定要有出世的襟怀,才能深入世间,否则,在尘世中便易受种种攀缠而坠落。一定要深入
世间,才能真正地出世,否则,就不容易长久地待在空的境界里。
[评语]
人世间有许多事情,容易让我们迷失自己,倘若我们没有智慧,就很可能迷恋而不自拔。一
旦我们无法掌握自己生活的方向时,那么,我们活得就像傀儡一样,我们的生命便是坠落了。
所谓出世的襟怀,便是一种看透世间种种现象的智慧,能够对外界不起贪恋爱慕的心思。具
有这种超越世事的心怀,便能够在世间做任何事而不至于坠落,掌握自己生命方向而不被掌
握。未曾经验人间事的人,不易看透人间事的本质。小沙弥入空门,还不免有所迷惑和怀疑,
可是年届中年而入空门,就不曾犹豫不定了。事实上,极出世和极入世是合而为一的。
七、人有一字不识,而多诗意
人有一字不识,而多诗意;一偈不参,而多禅意;一勺不濡,而多酒意;一石不晓,而多画
意。淡宕故也。
[译文]
有的人一个字都不认得,却很有诗意;一句佛偈都不推寻,却饶富禅意;一滴酒也不沾唇,
却满怀酒趣;一块石头也不观察,却满眼画意。这是因为他澹泊而无拘无束的缘故。
[评语]
诗意并不在字,禅意也并不在偈,正如酒意之不在酒,画意之不在石一样,那么,诗意、禅
意、酒意、画意到底在哪里呢?就在我们的心中。
倘若我们沉醉在功利之中,便无法体会诗意,因为诗意在情,功利伤情;倘若我们执着于六
尘,则无法体会禅意,因为禅意无执;若是我们太过理性,则无法体会酒意,因为酒意原在
放浪形骸;假如我们不善用心眼观察,则无法体会画意,因为画意无所不在,既在形相,又
在其神。而这些,都可以在一个无所束缚的心灵中发现。
八、眉上几分愁,且去观棋酌酒
眉上几分愁,且去观棋酌酒;心中多少乐,只来种竹浇花。
[译文]
眉间有几分愁意时,暂且去看人下棋,不然就浅酌几杯。心中的快乐,在种竹浇花中便能充
分地获得。
[评语]
愁眉深锁,何事可愁?不如去观棋。世事如棋,又何必为些许事眉头不展?在浅酌当中,可
以发现许多事只是过分在意,何必自惹烦恼?在观棋酌酒之时,能使内心稍得舒解,重整心
情,面对新的挑战。
人如果懂得生活的情趣,就可以从一些微小的事情中获得快乐。种竹浇花的情趣,并不亚于
与知交共游的快乐。竹有其高情,花也有其神态,万物各有其生机与神情,只待我们细心体
会。懂得快乐的人,天地之间无处不能快乐。
九、完得心上之本来,方可言了心
完得心上之本来,方可言了心;尽得世间之常道,才堪论出世。
[译文]
能够见到自己本来的面目,才算是明了心的本体。能够透彻世间不变的道理,才足以谈论出
世。
[评语]
佛家认为,一切众生的心识作用是虚妄的,就好像眼镜有病的人,才会见到生命的生与死。
我们的心识执着于肉身,以及种种自我的念头,所以才会有生死。其实,肉体和“我”的观念
都是幻像,一切众生真正的本性是佛。倘若能证悟到这一点,我们便可以超越虚妄的心识,
了悟到自己不生不死的本来面目。人世间的常道是什么呢?就是“变”和“空”。再伟大或渺小
的事情都不停地在变,最后必然消失成空。不了解这个道理,是难以超脱世间的。人们喜欢
的东西便希望它能长久,因此,执着于这些事物,不得超脱,这就是不了解世间常道的缘故。
所谓的出世,并非逃入山林,而是在世间了悟“变”和“空”的道理,在不离人间的情形下,超
出人间。
一○、调性之法
调性之法,急则佩韦,缓则佩韦。谱情之法,水则从舟,陆则从车。
[译文]
调整个性的方法,性子急的人就在身上佩带熟韦,警惕自己不可过于急躁;性子缓的人就在
身上佩带弓弦,警惕自己要积极行事。调适性情的方法,要像在水上坐舟船,在陆地乘车一
般自然,才能适才适性。
[评语]
佩韦佩弦之说,出于《韩非子》观行篇,主要是指人在行为上的自我提醒。人的个性,有些
是天生的,有些是后天习惯养成的。如果性子太急,就容易操之过急;性子太缓,又容易丧
失良机,同样足以坏事。佩韦或佩弦,就在提醒自己,这正是古人自我修养诚笃的表现。
至于调适性情的方法,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不要逆着事物的本性行事。就如在水上行舟,
陆上行车,是自然的事,若硬要在水上行车,陆上行舟,不溺死,也会寸步难行。天地万物,
各自有最美好的天性,适才适性,才能过着和谐圆满的生活。
一一、好香用以熏德
好香用以熏德,好纸用以垂世,好笔用以生花,好墨用以焕彩,好茶用以涤烦,好酒用以消
忧。
[译文]
好香用来薰陶自己,使德性美好,好纸用来写垂世不朽的文字,好笔用来写下美好的篇章,
好墨用来描绘令人激赏的好画,好茶用来涤除烦闷,好酒则用来消除烦忧。
[评语]
生活的艺术,就在于使任何事物都有最美好的用途。古人以香草比喻君子的德性,燃香或佩
香草,正是提醒自己要修养德性。那么,一张上好的纸,在上面写下可以传世不朽的文字,
岂非最为适切?一枝好笔,让我们用它来写下句句美好的篇章,绽放无数心灵的花朵。一块
墨,通过我们心灵的展现,成了一幅引人耳目一新的山水花鸟,难道不是它最佳的用处?而
一杯好茶,却能让我们涤除胸中烦闷,感到无比清爽。好酒则使我们忘去忧愁,而不是“借
酒浇愁愁更愁”。
一二、破除烦恼,二更山寺木鱼声
破除烦恼,二更山寺木鱼声;见澈灵性,一点云堂优钵影。
[译文]
聆听二更时山中寺庙的木鱼声,烦恼为之消失。看到佛堂里的青莲花,本性和智慧都有了透
彻的领悟。
[评语]
生命中往往有许多烦恼,使我们的身心不安。你可曾在山寺中聆听和尚敲木鱼的声音?那声
音是如此地宁静。如果,你曾谛视那木鱼,就可看出木鱼的眼睛始终张着,原来,和尚声声
敲的都是“觉醒”,要唤醒世人的痴迷。在生命的路途中,许多人都曾经迷失。在迷失中,如
果有人以清醒的智慧,引导我们走出梦魇,我们将发现,来路皆梦。
莲花常被喻为佛的清净智慧。释迦牟尼佛在成佛后,观察宇宙中一切生命,发现众生都有佛
性,都可以成佛,只要他们能彻悟生命的真相。我们在莲花中,仿佛看到自己的本性原来是
清净无染的。倘若我们能证悟到这样的一种清净智慧,才算彻底洞见了自己的本性。
一三、人生莫如闲,太闲反生恶业
人生莫如闲,太闲反生恶业;人生莫如清,太清反类俗情。
[译文]
人生没有必闲适更好的了,但是,太闲适反而会做出不善的事情。人生也没有比清高更好的
了,但是,太清高反而落得矫俗声名。
[评语]
什么叫做闲?有身闲,有心闲。身闲是身体不忙碌,心闲则是心中无事。人生能得闲适的时
光,十分不容易。因为,大部分人都为生活而忙碌。偶尔的闲暇对我们身心有益,但是,人
是很奇怪的,若声名没有什么中心主旨或确定的目标,太闲逸的日子反而有害。抛开怠惰不
说,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便是玩乐,真正能享受心灵之乐的人并不多,大部分追求的都是物
欲之乐。许多罪恶都是从玩乐中产生出来的,过度的玩乐,易使人迷失自我。人生如朝露,
何妨善用闲暇,使它变成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
清高很好,矫俗作态就不好了。清高是对己,不是对人;是在自己的心中,而不是在别人的
眼中。因此,过于清高,就和俗情一样,令人不耐。
一四、胸中有灵丹一粒
胸中有灵丹一粒,方能点化俗情,摆脱世故。
[译文]
胸中有一颗昭昭灵明之心,才能变化心中的世俗之情,摆脱种种机心,超出世事。
[评语]
灵丹一粒,用以治心病。每个人均有一颗昭昭灵明之心,奈何涉世一深,便为种种计算机心
所蒙蔽,有如明珠蒙尘。这时,心即得病,不能真欢喜,但有假痛苦。所谓灵丹一粒,便是
以真心面对自己及世界。这颗真心,便足以点化俗情,摆脱世故,而祛除百病了。更重要的
是,这粒灵丹,人人皆有,只是大家浑然不觉罢了!
一五、无端妖冶,终成泉下骷髅
无端妖冶,终成泉下骷髅;有分功名,自是梦中蝴蝶。
[译文]
艳丽妩媚的美人,终将成为九泉之下的白骨。功名纵然有分,无非是梦中之蝶,醒来尽成虚
幻。
[评语]
若无可悦之心,美本不为美;若无可厌之心,丑亦不为丑。美是时空的幻相,也是自心的幻
相。就时空而言,昨日的女婴,今日为美人,他日同样亦必为骷髅。就自心而言,对美的执
着,不过是自己执着不放,因而产生痛苦。因此,美和丑乃是心识所生的幻相,美丑之见只
是妄想罢了!在古代,读书人最大的心愿,就是求取功名利禄;十载寒窗的代价,便是一举
成名。现代人何尝不然?先是求利,继而求名,名利双收,才是“成功”了。衣锦还乡的虚荣,
蒙蔽了人们的心灵。其实,一切功利,皆是浮名;既是浮名,无不可抛。无论功名是否命定,
都如梦中蝴蝶,随物迁化,有什么好执着的呢?
一六、独坐禅房
独坐禅房,潇然无事,烹茶一壶,烧香一柱,看大摩面壁图。垂廉少顷,不觉心静神清,气
柔息定蒙蒙然如混沌境界,意者揖达摩与之乘槎而见麻姑也。
[译文]
独自坐在禅房中,清爽而无事,煮一壶茶,燃一柱香,欣赏达摩面壁图。将眼睛闭上一会儿,
不知不觉中,心变得十分平静,神智也十分清楚,气息柔和而稳定。这种感觉,仿佛回到了
最初的混沌境界,就像拜见达摩祖师,和他一同乘着木筏渡水,见到了麻姑一般。
[评语]
达摩祖师面壁九年,连石壁都映上他的影子,因此,一般看到的达摩祖师像,多有面壁图。
道家佛家皆有静坐,但是,道家注重身体的种种感觉;而佛家则认为,我们的身体和意识都
是虚妄的,所以,佛家不重视虚妄的现象,重视心性的了悟。什么是我们的心性呢?达摩祖
师说:“心心心难可寻,宽时遍法界,窄也不容针,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
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这心是佛,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
心生便是罪生时。”吾人心不生时是什么样子呢?用意识去想就永远不能悟见,用眼睛去看
也永远不能看到。所谓“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个“如来”,就是我们的本净妙心。
一七、才人之行多放
才人之行多放,当以正敛之;正人之行多板,当以趣通之。
[译文]
有才气的人行为多疏放而不受检束,应当以正直来收敛他。太过正直的人大多不知变通,应
当以趣味使他的个性融通些。
[评语]
有才气的人言行往往疏阔,若能辅以正直,劝他踏实些,或言行约束些,天赋的才华,才能
更见美好。否则,言行太过放肆,即使再有才能,也会招人忌恨。另外有些人则和前者相反,
言行又因心思太过拘束而显得死板,既无法应付人生的多变性,也无法从生命中获得趣味。
这种人,我们要使他的心变得活泼些,让他多去接触种种变化的事物。否则,他的生命便会
显得枯燥而乏味。
一八、闻人善;闻人恶
闻人善,则疑之;闻人恶,则信之。此满腔杀机也。
[译文]
听到别人做了善事,就怀疑他的动机;听到他人做了坏事,却十分相信,这是心中充满恨意
和不平的人才会如此。
[评语]
一个人心中若是充满善念,即使听到某人做了不好的事,一定会想或许传闻错误,或许其人
有不得已的苦衷。即使他真的做出愚昧错误的事来,也十分可悲,应使他快快觉悟自己所犯
的错误。
反之,一个人如果对人充满了嫉妒、憎恨之情,骄慢自大,那么,他听到别人做了好事,只
会怀疑和嫉妒;听到他人做了坏事,倒是十分相信。这种人的心中只有恨意,而无生机。
郑板桥曾说:“以人为可爱,而我亦可爱矣;以人为可恶而我矣可恶矣。东坡一生觉得世上
没有不好的人,最是他的好处。”以何种心境面对世界,你就活在何种世界。
一九、能脱俗便是奇,不合污便是清
能脱俗便是奇,不合污便是清。处巧若拙,处明若晦,处动若静。
[译文]
能够超脱世俗,便是不平凡;能够不与人同流合污,便是清高。对于愈是巧妙的事情,愈要
以拙笨的方法处理;虽然位居高明之处,却能善自韬晦;虽然处于动荡的环境,却要像处在
平静的环境中一般,不可慌乱。
[评语]
所谓俗,是就心灵的层次而言;知道一个人为什么而活,就可以知道他的心灵俗不俗。有的
人一辈子只为肚子而活,有的人一辈子只为脸皮而活;有的人一辈子却为自己的心而活;另
一些人,却是为了使所有的人得到真正的幸福而活。到底哪种人活得比较可贵不凡,相信你
我都明了。
所谓清,就是不做任何有损名誉的事。说起来很容易,真正能彻底实行的却不多。对于一些
巧妙的事,我们要以愚拙的方法去做它,因为,巧妙的根本在于踏实,就好像飞得再高的鹰,
要以地面为家一样;最巧妙的事情,往往是从最长久而笨拙的努力中产生的。此外,巧妙的
事以拙笨为外表,也是一种保护作用和返璞归真的现象。
身居高位的人,正是最容易招忌的人,因此,一个人要懂得自我保留。愈是得意之时,愈是
要有谦逊和自我充实的智慧。“处动若静”,正是一种处变不惊的精神。这种身处变局而心不
乱的镇静功夫,才能使我们化险为夷。所谓“以静制动”,正是这个道理。
二○、士君子尽心利济
士君子尽心利济,使海内少他不得,则天亦自然少他不得,即此便是立命。
[译文]
一个有道德的人,只要尽自己的心意去利物济人,使一国之内少不得他,那么,上天自然也
需要他,这便是为自己的生命建立了意义和价值。
[评语]
安身立命之道,古圣先贤讲得非常多,讲到最后,无非是“利物济人”而已。现代人喜欢强调
“毁灭”的恐惧,并为这可能来临的毁灭而怀疑生命的价值,因此,享乐主义大为盛行。其实,
活着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生命的价值并非想象,而是实践。
花儿向这个世界吐露芬芳,对花儿本身而言,那就够了。一切事物随时在变化,倘若为了害
怕凋零,花儿便因此而拒绝开放,这才是最愚蠢的。就像知道人会死亡,物会毁灭,所以就
悲观堕落,同样是错误的。
二一、读史要耐讹字
读史要耐讹字,正如登山耐仄路,踏雪耐危桥,闲居耐俗汉,看花耐恶酒,此方得力。
[译文]
读史书要忍受得了错误的字,就像登山要能忍耐山间的隘路;踏雪要忍耐得了危桥;闲暇生
活中要忍受得了俗人;看花的时候要能忍受得了劣酒;如此才能真正进入史书的天地中。
[评语]
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当我们接受事物美好的部分时,也要接受瑕疵的另一部分。就以史
书而论,若不能忍受断简残篇和鲁鱼亥豕的现象;就很难从其中得到乐趣。
史书是可以考据而订正的,但是,生活中有许多事,却不是经过某些人的努力,就能获得改
善的。至如登山耐仄路,踏雪耐危桥,其趣即在“耐”字,否则就很无趣了。闲居耐俗汉,看
花耐恶酒,有什么不快乐的呢?若要天下皆无俗人,或必定要有美酒,一个人一生就没有多
少快乐时光可言了。
二二、声色娱情,何若净几明窗
声色娱情,何若净几明窗,一生息顷。利荣驰念,和若名山胜景,一登临时。
[译文]
纵情于声色,还不如在洁净的书桌和明亮的窗前,让自己得到宁静的快乐。为荣华富贵而意
念纷驰,哪里比得上登临名山,欣赏胜景来得真实呢?
[评语]
声色的刺激,往往短暂而易于消逝,而且,要付出很多代价。当我们坐在窗前,什么都不想
的时候,常能感到一种宁静的快乐。这时天地即在我心,平静而安祥,充满着喜悦。何妨让
自己坐在净几明窗前静一静呢?
大部分人并不明了自己内心真正要的是什么,只是跟着他人盲目追求。世俗的轨范和错误的
看法,常常使许多人埋葬自己真正的幸福。当我们登临高山,接触大自然的美景时,仿佛听
到来自内心的声音:“回返自然!”如果,你曾仔细聆听,便会对眼前的追求感到怀疑。你会
发现,生命中有许多追求并非真的必要,也不是自己真正要的东西。通过这层反省,也许会
让自己活得更真实些。
二三、闲得一刻,即为一刻之乐
若能行乐,即今便好快活。身上无病,心上无事,春鸟是笙歌,春花是粉黛。闲得一刻,即
为一刻之乐,何必情欲,乃为乐耶。
[译文]
若能随时行乐,立刻可以获得快乐。身体既不生病,心中也无事牵挂,春天的鸟啼就是美妙
的乐曲,春天的花朵便是天地最美的妆饰;能得到一刻空闲,便能享受一刻的闲适乐趣,哪
里一定要在情欲中追求刺激,才算是快乐呢?
[评语]
人的苦恼有两种:一种是身上的苦恼,一种是心中的苦恼。但是,对一个懂得快乐真谛的人,
这两种苦恼都不会降临到他身上。我们曾经看过身体有大病痛,却十分快活的人;也曾看过
身体无病无痛,心灵却有沉疴之疾的人。其实,快乐就在我们的心中,不在别处。若要外求,
终不长久。
二四、兴来醉倒落花前
兴来醉倒落花前,天地即为衾枕;机息忘怀磐石上,古今尽属蜉蝣。
[译文]
兴致来的时候,在落花之前醉倒,天地就是我的棉被和枕头。放下机心,坐在大石上将一切
忘怀,古今的一切纷扰,看来都像蜉蝣的生命一般短暂。
[评语]
以天地为衾枕,这是何等无所至疑的胸怀?万事都像落花一般,无可执取,明白这一点,自
然可以放下心机。心中无所执取,又何处不自在呢?
蜉蝣朝生暮死,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古今种种纷争,怎能抵得住时间的洪流?吾人的心机
计较,真是可怜复可笑。何不坐在磐石,仰望天光云影,抛来心中俗念,以自己清净而最初
的心眼,看这无尽的天地。
二五、烦恼之场,何种不有
烦恼之场,何种不有,以法眼照之,奚啻蝎蹈空花。
[译文]
世间有种种的烦恼,但是,以佛的智慧来观察,只不过像是蝎子攀附在虚幻的花上罢了!
[评语]
按照佛家的说法,佛有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一般人都是以肉眼看世界,
因此,看见的只是自己触摸得到的时空,十分有限。因为有限,所以执着,产生许多欠缺的
苦恼。但是,如果通过法眼观照自我和世界,就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也没有什么可得到的。
一切烦恼就像蝎子攀爬在虚幻的花上一样,蝎子对虚幻的花,能有什么伤害呢?禅宗二组慧
可,曾向达摩祖师说他的心不安,希望达摩祖师能使他的心静下来。达摩祖师教他拿心来,
才肯替他安心。慧可找了半天回答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说:“与汝安心竟。”真的,
心在哪里呢?心都了不可得,哪里还有可得的烦恼?有心才有烦恼,无心何来烦恼?
二六、如今休去便休去
如今休去便休去,若觅了时了无时。
[译文]
只要现在能够歇止,一切便能够终止;如果想要等到事情都了尽才停下来,那么,永远没有
了尽的时候。
[评语]
什么事不能终止呢?最难终止的,只怕是自己的心吧!一个为追求名利而苦恼的人,是因为
他的心不肯停止追求,才会苦恼;一个为失去爱而痛苦的人,只是因为他不肯放弃失去的爱,
痛苦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不要以为事情自己会结束。如果,你的心不肯停止,事情永远不会结束,无尽的烦恼是由无
尽的欲求产生出来的。大部分的人无法发现自己心中有无尽的宝藏,那是圆满而无所欠缺的。
却要像乞丐一样,不断地向世界求索空幻的影子来作虚假的满足。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满足
呢?且把妄求的心,歇下来看看吧!
二七、意亦甚适,梦亦同趣
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拂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藉以
卧,意亦甚适,梦亦同趣。
[译文]
登上高山,进入深密的树林,走尽回旋曲折的小溪,凡是有幽美的泉水和奇形怪状的岩石之
处,不论多远,我们都要去。到了目的地,就坐在草地上,倒出壶中的酒,尽情地喝,醉了
以后,就互相以身体为枕头睡觉。我们的心情是多么愉快呀!连做梦都有相同的情趣呢!
[评语]
这段文字,见于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写这篇文章时,正是官场失意,被贬至
永州,寄情山水之时。宦海浮沉充满了心机,而大自然的山水却是无心的。由这段文字,我
们可充分感受到那份忘怀于山水的乐趣。
二八、业净六根成慧眼
业净六根成慧眼,身无一物到茅庵。
[译文]
罪业一旦清净,眼、耳、鼻、舌、意都成了观照世间万物的慧眼。身上没有任何事物的拖累,
便如同住在深山的茅庵中修行一般。
[评语]
佛家说每一个人过去都有无数世的生命,每一世的生命都造了各种不同的业。在《普贤菩萨
行愿品》中说:“菩萨自念,我於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
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偏于发界极微尘刹,一切诸
佛菩萨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什么叫做忏悔呢?如何才能使过去一切业障都清净呢?
就是要洞悉一切皆是幻心幻相,也无体相,其性亦是空,这才叫做“业净”。
业净六根成慧眼,譬如说,当我们为凡夫迷妄之时,好像在梦中,梦中做了种种罪业和遇到
可怖之事。当我们了悟本心的清净,就好像醒来发现梦中的所见、所闻、所嗅、所尝、所触、
所想,均为虚妄,皆是幻心所生。所谓善恶烦恼菩提,无非是梦中的六根,就转成无取舍、
无染净,分别一切法而不分别想的“慧眼”。
二九、犬吠鸡鸣,恍似云中世界
茅帘外,忽闻犬吠鸡鸣,恍似云中世界。竹窗下,惟有蝉吟鹊噪,方知静里乾坤。
[译文]
茅屋外面,传来几声犬吠鸡鸣,让人感觉好像到了远离尘世的高之处。窗外只有蝉鸣鹊唱,
令人感觉到静中的天地如此之大。
[评语]
一个人见到的世界是何情境,完全存乎一心。智者能在一粒沙中见到世界,一朵花中见到天
堂。
在犬吠鸡鸣声中,感到仿佛置身于云中世界,因为心如此,所以境如此。在宁静之中,我们
体会到了世界的辽阔,因为宁静使我们的心胸开放。在事情繁杂之时,我们总是执着于眼前
俗务,眼光短浅,心思拘束。在宁静中,这一切都解放了,无尽的世界像花蕾绽放一般,展
现在我们面前。
三○、异士未必在山泽
山泽未必有异士,异士未必在山泽。
[译文]
山林泽畔不一定有超凡奇特的人,超凡奇特的人也不一定住在山林泽畔。
[评语]
山林泽畔可以使人的心境变得宁静,对生命的观照就更为清楚而澄澈。因此,一个对生命的
反省有所关心的人,在宁静的山林泽畔更容易体会出智慧。许多智者隐居在山林之中,就是
这个缘故。隐居山林的人,不见得个个皆是行为特异之辈,这其中也不乏自鸣清高之人,或
是“身在湖海,心怀魏阙”的假隐士。像这些人,怎能以“异士”称之呢?
人世的智者,在尘嚣闹市中,也能拥有宁静的心境。他为自己的生命作反省,同时也为众人
的生命作反省;他的智慧不但解决自己的问题,也解决众人的问题。他不但使自己的生命获
得觉悟和解脱,也要所有的人都能觉悟和解脱。什么样的人才算是真正的异士呢?阳光并不
是自我照耀的啊!
三一、天下可爱的人,都是可怜人
天下可爱的人,都是可怜人;天下可恶的人,都是可惜人。
[译文]
天下值得去爱的人,往往都十分可怜。而那些人人厌恶的人,又常常让人觉得十分可惜。
[评语]
有的人很可爱,他们明白人天性中哪些是最好的品质,并且竭力维护它们。即使自己受到种
种伤害,也不愿意失去最美好的德行。他们就好像怀着白璧,却被恶人拿着戈矛追逐的人,
因此,他们的境况有时很窘迫,甚至很可怜,但是,他们心甘情愿。
另外,那些拿着戈矛的恶人,并非没有白璧,而是在生命的某一个阶段遗失了。从此以后,
他们就以为不需要它也能活得很好――只要有戈矛,或是珠宝。他们却没有发现,还未将戈
矛刺到他人时,戈矛的另一端已刺入自己的心。他们手中的珠宝,其实是铁蒺藜,早已将双
手刺得流血,不能再握住一朵花,也嗅不到花朵的芬芳,这不是很可惜吗?这种人,我们要
如何帮他痊愈呢?如何在污泥中帮他找回白璧呢?
三二、事有急之不白者
事有急之不白者,宽之或自明,毋躁急以速其忿。人有操之不从者,纵之或自化,毋操切以
益其顽。
[译文]
事情有非常紧急却又不能表白时,不妨先宽缓下来,听其自然,也许事情就会澄清;不要太
急于辩解,否则,会使对方更加气愤。有的人,你愈劝他,他愈是不听,这时,稍为放纵他,
不要逼得太紧,也许他自己逐渐会改正过来;不要太急切强迫他遵从,反而会使他更为顽劣。
[评语]
人与人交往,难免有误会,尤其是在事情紧急时,更是无法一一加以说明,也许就因此蒙受
不白之冤。有时误会并非解释就可以说明白,所幸人心虽然主观,事情却是客观的,过些日
子,总会真相大白,所谓“事实胜于雄辩”。这里最重要的,是不要操之过急的态度,平心静
气面对事情。更何况“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胸怀磊落,还怕别人误解吗?
有些人做错事,怎么劝,他都不听;强迫他听从,他反而变本加厉。其实,人都有自我反省
的能力,聪明的人是懂得修正自己的。何况有些人只是羞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并非真的顽劣
之徒。只要给对方一点机会,一些时间,情况或许就改观了。
三三、人只把不如我者较量
人只把不如我者较量,则自知足。
[译文]
只要和境况不如自己的人比较一下,人就自然会知足了。
[评语]
人的不知足,往往由比较而来,同样地,人要知足,也可以由比较得到。这里教我们的,是
一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想法。当然,重点要放在“比下有余”上面。但是,这也不是一
个根治不知足心理的方法,因为,大多数人都拿自己与那些十分富足的人相比较,所以,知
足常乐的人还是很少。如果,人能够体会自己本来就是无所欠缺的,这就是最大的富有了。
真正的满足是内心的满足,而非物质的满足,物质是永远无法让人满足的。
三四、俭为贤德
俭为贤德,不可着意求贤;贫是美称,只在难居其美。
[译文]
节俭是贤良的美德,但是,不可因为人们称赞节俭,就刻意追求这种声名。安贫往往为人所
赞美,只是很少有人能安居贫穷。
[评语]
任何事情,过犹不及。太过奢侈固然不对,节俭而至吝啬也未必好。节俭若只为了名声,就
完全失去节俭的本意了。俭是不浪费,“一丝一缕,恒念物力惟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
易。”以这种态度处理物资,自然不会有丝毫的浪费。俭也是一种经济的观念,也就是“将最
少的物资,作最大的利用。”节俭和悭吝则又不同,有的人自奉节俭,遇到他人有困难,却
能慷慨解囊,这便是节俭而不悭吝。现代社会节俭的人很少。悭吝的人却是不少呢!
贫为美称,大概亦只存在于古代吧!古人对安贫乐道是很称赞的,颜渊“一简食,一瓢饮,
居陋巷而不改其乐。”十分不容易,被人称赞了几千年。至于现代,“贫”简直成了一种罪恶,
“安贫乐道”在大多数人眼中看来,简直就是消极弃世。不错,乐道未必就贫,贫也未必有道。
只是在物质生活的进步中,人的心灵是否也同样在进步,这就值得怀疑了。在讲求效率和功
利的现代社会,人为自己的生命保留多少空间和反省的余地?现代人物质生活不虞匮乏,心
却贫乏得可怜呢!
三五、唤醒梦中之梦,窥见身外之身
听静夜之钟声,唤醒梦中之梦;观澄潭之月影,窥见身外之身。
[译文]
聆听寂静的夜里传来的钟声,唤醒了生命中的种种迷惘。静观清澈潭水中的月影,仿佛窥见
了超越肉身的真实自己。
[评语]
苏东坡在夜宿燕子楼时,曾写下“古今如梦,何曾梦觉。”的句子;就广大的时空来看,文明
也不过是人类所作的一场梦。以最微细的观点来看这个世界和我们的心识肉身,没有一刹那
是存在的。当我们聆听静夜的钟声时,仿佛觉察到,生命中无论多大的伤痛,或是多深刻的
凝情,都不过是梦中之梦,何必苦苦执着不放呢?
明月在佛经中常为实相的象征,禅宗以指指月,不可执指作月,是指一种超越文字所能表达
的实相。所谓的身外之身,乃是指我们每一个人所具有的真实本体。这真实本体,并不在我
们之外,却也不拘限在肉身之内,而是大则“横超三际,竖遍十方。”小则纳于芥子微尘。一
切的符号乃至于我们的感官意识,都是相对的,这本体却是绝对的,因此,没有任何语言刻
意表达它,我们也无法以相对的感官意识去揣度它。但是,它却是真实的存在,也是我们每
一个人真实的自我。时空对它而言,只不过是幻相,倘若我们能认证了它,它就是宇宙无穷
奥秘的解答。过去有无数智者依此超越了生死与永恒刹那的界限,未来仍有无数人会做到,
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有这种意愿和勇气,超越生死的迷惑,寻求永恒的觉悟。
三六、打透生死关
打透生死关,生来也罢,死来也罢。参破名利场,得了也好,失了也好。
[译文]
超越了生死的界限,活就能活得自在,死也能死得自在。看破了名利争逐的虚妄,就会觉得,
得到了也好,失去了也好。
[评语]
打透生死关,在佛家来说,就是超越了生灭之见,体悟到不生不灭的本性。在《楞严经》上,
讲到观音菩萨当初为众生时,超越生死的方法,便是由耳根超越能闻所闻的对待,再达到空
掉觉知与所觉知的对待,进入一种空的境界。再把这能空所空的对待也破除掉,便达到了所
谓“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的程度,但是,这并非空无,而是“忽然超出世间,十方圆明。”
到了这种境界,即是佛家所谓的见到自己不生不灭的本来面目,此时便无生死可言,这便是
打透生死关了。这是在佛经上所提到超越生死而证到永恒的方法中,较常被提到的一种。
名利亦是如此。人之超越生死,乃是参破了生死的虚妄,而对名利的超越,亦是看破了名利
的虚妄性。得到名利时,若是十分欢喜,这便是一种轻生,也是一种死;失去名利时,若痛
苦万分,同样是一种生,也是一种死。争逐名利的人,便在生死的痛苦中流转。凡是执着于
名利的人,很难超越生灭的痛苦。
三七、一笔写出,便是作手
作诗能把眼前光景,胸中情趣,一笔写出,便是作手,不必说唐,说宋。
[译文]
写诗的人若能把眼前所看到的情景,以及胸中的情意趣味,一笔表现出来,便算是能作诗了,
不必引经据典,说唐道宋。
[评语]
眼前光景是客观的世界,胸中情趣是主观的情意,将主观情意与客观意象融合,达到情景交
融,表现出来的文字就是诗。王国维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
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
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然而,不管是客观之诗人,或主观之诗人,都必须具备横溢的
才华,所谓“诗有别才,非关书也。”若能将心中所要表达的意念,一笔写出,淋漓尽致,就
是个作诗好手,纵使引经据典,也未必能写出好诗来。
三八、隐逸林中无荣辱
隐逸林中无荣辱,道义路上无炎凉。
[译文]
在隐居的生活中,没有荣华或耻辱。在选择道义的路上,也没有人情的冷暖可言。
[评语]
“心”是荣辱的关键,“有心”便有荣辱,“无心”便无荣辱可言。隐居山林,正因无心追逐世间
的名利,当我们心中什么都不执着的时候,名利宠辱皆不会到来。“道义路上无炎凉”,这是
勇气和决心的问题。选择道义,等于是选择了一条不好走的路。因为,既然选择道义,就必
须抱着入世的精神,全身投入。不怕人情冷暖,不畏强权威势,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不论
是踽踽独行,或是有声气相应的朋友,都要像“过河卒子”,勇往直前。
三九、皮囊速坏,神识常存
皮囊速坏,神识常存,杀万命以养皮囊,罪卒归于神识。佛性无边,经书有限,穷万卷以求
佛性,得不属于经书。
[译文]
我们的身体很快就会朽坏,但是,阿赖耶识之中的业债却始终还不清。宰杀动物来养活臭皮
囊的业债,将全部藏纳到我们的阿赖耶识中,使我们将来受果报。我们的觉悟本性是无边无
际的,而经书中只是一些有限的文字而已,穷究万卷的经书来求佛性,一旦得到了,将会发
现,经书只是方法,而不是佛性的本身。
[评语]
佛家讲十二因缘,说我们最初由一念无明(困惑迷乱),而在行为上造了种种的业。这些业
藏在我们的阿赖耶识中。使我们因这个受染的神识而投胎,然后产生了色、受、想、行、识、
五蕴,和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出胎之后,便对色声香味以及思想产生相对执着,
而有苦乐的感受和“我”的意识。又因为苦乐而产生爱欲和贪求,厌恶恶境,执着乐境。这些
经验和记忆,都藏在能储存印象的阿赖耶识中。学佛的人所致力的,便是要将有缠缚的识,
转变成无缠缚的智。佛经上有许多方法,让我们去证取这本来清净的佛性,我们研读佛经的
意思,乃在通过其中的文字,去认取超越生死缠缚,转识成智的方法。但是,这无上的智慧,
并不是凭我们的意识去认取的,一旦我们得到了实证,我们便可明白经书中的文字,乃是指
导我们认证实相的手指,而非实相的本体。
四○、闻谤而怒者
闻谤而怒者,谗之隙;见誉而喜者,佞之媒。
[译文]
听到毁谤的言语就会发怒的人,最容易接受谗言。听到赞美恭维的话就沾沾自喜的人,也最
容易听进谄媚的话。
[评语]
就像墙什么地方有缝,风就从什么地方进来一样,谗言本来是不会发生的,它只在容易接受
谗言的人心中生根发芽,因为,听到毁谤言语不先探究虚实就发怒的人,有最适合谗言生长
的泥土。所以说他是谗言发生的媒介。
同样地,一个人喜欢听恭维的话,这就变成他的弱点。大部分人都喜欢听别人赞美自己,但
是,如果所赞美的是事实,那便是本当如此,没什么可喜的;假如所赞美的话超过事实,这
就是虚假的话,当然更不值得高兴了。因为虚假的言语而沾沾自喜,就很糟糕了。别人一知
道你爱有此癖好,就来个“投其所好”,谄媚逢迎,骗得你团团转。因此,喜欢听虚假的话的
人,是很少不受人愚弄的。
四一、人胜我无害,我胜人非福
人胜我无害,彼无蓄怨之心;我胜人非福,恐有不测之祸。
[译文]
他人胜过我,则没有什么害处;因为,这样他便不会在心中对我积下什么妒恨。我胜过他人,
就不见得是自己的福气了;倘若遇到心胸狭窄的人,恐怕会有难以预测的灾祸发生。
[评语]
潜藏在人心中的好胜心理,可以说是争斗的根源,人之所以有自卑和自大的心理,便是从这
里发生的。我们总把他人当作超越的对象,做一些未必适合自己的事,他人也同样把我们当
作竞争对手。任何一种竞争,到了超过双方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就十分痛苦了。很少有人相
信,真正该超越的是我们自己。争强斗胜,败了不足悲,胜了不足喜。败了或许反而能“明
哲保身”,胜了却反招不测之祸,因为别人心有不甘,蓄意报复。倒不如以自己当竞争的对
手,一日比一日充实,一年比一年长进,不会沾惹是非恩怨,自己还能更上层楼,岂非自求
多福?
四二、闭门即是深山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译文]
关起门,就像住在深山中一样。能读书,则处处都是净土。
[评语]
将门关上,没有任何人来干扰,那种感觉,就好像住在深山中一般。深山不在远处,而在于
我们如何处理自己的时空。有时,甚至连有形的门都不需要关,便能享受如处深山的乐趣。
好书之中固然有十分令人喜悦的境界,但是,书中的境界是由我们的心灵产生出来的,可见
我们心中有更可喜的境界。佛家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是阿弥陀佛的净土,是阿弥陀佛凭
其悲愿所形成的。我们每个人心中也有一块净土,当我们眼见形相之时,心中却无形相;耳
听声时,心中无声,鼻嗅香时,心中无香;舌尝味时,心中无味;身触觉时,心中无触;意
思想时,心中无法;久而久之,便达到一种不动心的境界。然后,我们便能使感官和意识不
与外界相勾结,而达到一种清明的状态,所有念头都不再生起。当这种境界稳固之后,我们
面对任何事物,都能以一种清净而无染无着的思维去处理。无论在何种喧嚣的环境,都能保
持心中一片最明澈的净土,不受任何干扰。我想,这才是真正的深山吧!住在深山,还未必
有这种绝对宁静的心境呢!
四三、欲见圣人气象
欲见圣人气象,须于自己胸中洁净时观之。
[译文]
想要见到圣人的胸襟气度,必须在自己内心一尘不染的时候观察,才可以明白。
[评语]
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释迦牟尼则说每一个人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可见所谓的圣
人,乃至于佛,每一个人都做得,都有成为圣人和佛的潜力。但是,大部分的人在世事中流
转,以致心智昏沉而蒙昧,无法静下来面对自己的生命。
圣人的本性和我们的本性是相同的,圣人就像金矿中已提炼出来的金子,而我们则是包容着
许多杂质的矿物。倘若我们要像圣人一般成为珍贵的金子,就必须把心性中的杂质除去。只
要我们相信自己能做到,便能由改善自己,进而改善别人。禅宗慧经禅师有一首偈是这样的:
“清清净净一灵光,刹刹尘尘不覆藏,万万千千都失觉,多多少少弗思量,明明白白无生死,
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但是,大部分人不是不敢承当,就
是不肯承当。
四四、成名每在穷苦日
成名每在穷苦日,败事多因得志时。
[译文]
一个人成名往往是在过穷苦日子的时候,失败则是在志得意满之时。
[评语]
人在穷苦之中,比较容易立志向上,因为,困难的境况,正足以激励自己,所以,往往会不
断地努力来充实自己,就像种籽在黑暗的泥土中,为了见到阳光,便不断地吸收养分往上钻。
终有一天,它会冲破泥土,发芽抽枝,开出最美的花朵。
然而,人在成名之后,就容易志得意满,也失去了贫穷时那股冲劲。再加上成功之后,外界
增加了许多,以至于能力不断向外耗散,却没有增加。此外,一个人在成功之后,如果
不懂得收敛锋芒,太过于炫耀,结果反而会招致失败。
四五、让利精于取利
让利精于取利,逃名巧于邀名。
[译文]
将利益让给他人,比和他人争取利益更为明智;逃避声名比求取声名更为聪明。
[评语]
与人交往或共事,利益往往是大家争执的起因。每个人都想获得较多的利益,也因而失去珍
贵的友谊,或是做人的立场,甚至丧失人格。最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宁可少得一些利益,而
不要伤了彼此的友谊与和气。利字旁边一把刀,可能伤害自己,也可能伤害别人,争名逐利
者,应引为戒。
声名使一个人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但是,众人的眼光也像一条条无形的绳索,将一个人牢
牢地捆住。因此,明智的人逃避声名,就好像美丽的禽鸟逃避猎枪和罗网一样;否则,一旦
被捕获,就失去自由自在的生活了。所以,“逃名巧于邀名”。
四六、过分求福,适以速祸
过分求福,适以速祸;安分速祸,将自得福。
[译文]
过分地求福,将使祸事加速降临;对于突发的灾祸安然处之,自然能够逢凶化吉。
[评语]
祸事起于过分贪求,而福事却存在安分守己之中。比方吹一个气球,吹得太胀,它就会爆炸;
能适可而止,它便冉冉飘升。因此,一个人过分求福,不但连原有的福分会失去,甚至招来
更大的祸害。而对于突发的灾祸,则不要太过惊慌:就像走在危桥上,如果太过害怕而手忙
脚乱,很可能就会掉进激流中。所以,祸福相倚,虽难预料,但也看人是否能自守福分。
四七、看书不可拘泥旧说
看书只要理路通透,不可拘泥旧说,更不可附会新说。
[译文]
看书贵在能将书中的道理贯通透彻,不受旧有学说的限制而不知变通,更不可对新学说还未
十分了解时,就盲目地信从。
[评语]
书是人类运用心灵、观察外界种种现象,以及对人类自身反省的纪录。根本上而言,人心才
是一切知识发生的根源。各种学说,目的在改善人类的生活和生命,但是,任何学说都只具
有相对真理的意义。也就是说,随着时代的改变,以及人类客观环境的变迁,它可能不再适
用于人类。同时,这些学说可能有错误,而对人类本身造成无可弥补的伤害。
学说的新旧对于其真确性并没有必然的关系。也许在旧学说中,我们发现了人性中比较基本
而长久的东西,而新学说有时反而像走入迷宫,使人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么了。因此,改善
文明和人性的出发点――“人心”,成为最重要的学问。就这点而言,现代人做得未必比古人
好。一切书中的道理,都比不上人心的改善,人具有使自己幸福的智慧和能力,但却不知好
好掌握。
四八、对棋不若观棋
对棋不若观棋,观棋不若弹瑟,弹瑟不若听琴。古云: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斯言信然。
[译文]
与人下棋不如观人下棋,观人下棋不如自己弹瑟,自己弹瑟又不如听人弹琴。古人说:“只
要能体味琴中的趣味,何必一定要有琴音呢!”这句话是很可以相信的。
[评语]
下棋难免有杀伐之气和得失之心,不如旁观者清。观棋不语真君子,眼看兵死马亡的,不说
又如鲠在喉,说了又惹人厌,不如自个儿去弹瑟。但是,瑟音凄切,弹来寂寞,倒不如听人
弹琴。
然而,弹琴是有心弹呢?还是无心弹呢?听琴又是有心听呢?还是无心听呢?不管有心无
心,又岂在弦呢?有弦琴以有心听,何若无弦琴以无心听,更能解琴中真趣呢?世事如棋不
足观,人心如琴不可弹,谁又能解“人间”这张无弦琴的真意呢?
四九、伶人代古人语
伶人代古人语,代古人笑,代古人愤,今文人为文似之。伶人登台肖古人,下台还伶人,今
文人为文又似之,很令古人见今文人,当何如愤,何如笑,何如语。
[译文]
唱戏的扮成古人,代替古人讲话,代替古人笑,甚至替古人生气,现在的读书人写文章就仿
佛如此。唱戏的在戏台上很像古人,但是一下了戏台,又恢复伶人的身分了,现在的读书人
写文章又和这点很相似。假使让古人见到现在的读书人,真不知他们要如何生气,如何笑,
如何讲话了。
[评语]
这里虽然是批评读书人写文章不该像演戏的人,仅是模仿古人,但是,如果我们以同样的观
点来看人生,就是这么一句话:“生命应该由其内容来决定其角色。”
无论把人生的过程当作一篇文章,一首诗,或者是一出戏,当我们在模仿他人,或是不经思
索就接受一种生活模式时,是否已陷入了虚伪的生命中?我们所扮演的角色,是否与自己真
正的内在完全不符?我们是否真正反省过自我的生命,才选择了这个角色?还是让角色来选
择我们,自己如同伶人一般,为别人哭,为别人笑,为别人生气呢?
五○、士君子贫不能济物者
士君子贫不能济物者,遇人痴迷处,出一言提醒之,遇人急难处,出一言解救之,亦是无量
功德。
[译文]
读书人贫穷而不能在物质上救济他人的,逢到他人遇事糊涂迷惑之处,能够用言语来点醒他;
或是遇到他人有急难时,用言语来解救他,同样是无可比拟的善事和美德。
[评语]
我们可以发现,言语是一种惠而不贵的东西,智慧更是千金不易的宝贝。读书人也许在物质
上无法提供给别人很多的帮助,但是,在言语和智慧上,却可以贡献给别人无尽的宝藏。
在物质上救济人并不困难,救济人的心却很不容易;用车子载人一段很容易,为痴迷的人指
引一条光明的道路却很困难。读书人在物质上也许并不富足,但是,在心灵上应该较一般人
更为明智。他应该在生活和生命的智慧上,让自己成为一座灯塔,帮助众人过更和谐圆满的
生活。
五一、夜者日之余
夜者日之余,雨者月之余,冬者岁之余。当此三余,人事稍疏,正可一意学问。
[译文]
夜晚是一天所剩余的时间,下雨天是一月所剩余的时间,冬天则是一年所剩余的时间,在这
三种剩余的时间里,人事来往较不频繁,正好能用来专心一意地读书。
[评语]
夜晚读书,神志较为清明,因为,一日之事已毕,白日种种纷乱的念头,都已平息下来,无
人打扰,正是最好的读书时间。下雨天时,人们多半不喜出门,有的人因雨而感到烦躁,然
而,聪明的人正好利用这段时间来读书,此时惟有雨声相伴,更使人心无旁骛。岂非读书最
好的时候?
冬日天气寒冷,在寒气中精神更为清楚,此时读书理路甚为明白,所以最为适宜。懂得由书
中汲取乐趣的人,夜晚、下雨天、冬日对他而言,都是可爱的时光。不懂得读书的人,夜晚
感到无聊,下雨天觉得烦躁,冬日就干脆提早钻进被窝,真是辜负了老天的美意。
五二、简傲不可谓高
简傲不可谓高,谄谀不可谓谦,刻薄不可谓严明,苟不可谓宽大。
[译文]
不可把轻忽傲慢误为高明,也不可将阿谀谄媚视为谦让,待人苟酷不能称之为严明,也不能
视人格卑贱为心胸宽大。
[评语]
有很多德性极容易为人混淆,不可不辨明。像人们往往以待人傲慢,来表现自己高人一等;
把善于运用花言巧语的人,当作是谦虚的人。事实上,高明在于内涵,而不在外表;谦虚出
于真心,而不出于假意。真正有内涵的人,绝不轻忽傲慢;真正谦虚的人虚怀若谷,并不对
人阿谀奉承。
有人误把待人苛刻当作严明,又把人格卑贱视为心胸宽大。实际上,严明并不失宽大,宽大
亦不失去做人的原则。苛刻不过是自私和残忍,卑贱则是毫无人格,所以,苛酷的人践踏他
人,卑贱的人则是自我践踏。
五三、画家之妙,皆在运笔之先
画家之妙,皆在运笔之先;运思之际,一经点染,便减神机。长于笔者,文章即如言语;长
于舌者,言语即成文章。昔人谓丹青乃无言之诗,诗句乃有言之画,余则欲丹青似诗,诗句
无言,方许各臻妙境。
[译文]
画家的灵妙之处,全在下笔前构思之时。此时如果有一点杂念,便无法将神妙之处淋漓尽致
地表现出来。善于写文章的人,他的文章便是最美妙的言语;善于讲话的人,所讲的话便是
最美好的篇章。古人说的画乃是无声的诗,诗则是有声的画;我认为,最好的画如同诗一般,
能无穷地展现而不着一字。如此,诗和画才算达到了神妙的境界。
[评语]
画家要下笔绘一幅画之前,必先沉思静虑,默想要表现的心灵世界,如何采撷酝酿在心灵中
的风景,如何在贴切的安排中达到尽善尽美。画家画的是“意”,色彩和形相乃是他表达心中
“意”的工具;倘若他在下笔之前,没有将感觉和心灵提升、纯化至某一境界,他所绘出来的
画,就会有不协调的杂质出现。
画是空间的艺术,而诗是时间的艺术。事实上,这只是表面的看法,真正的诗和画是时空兼
容,甚至超越时空的。诗和画的神妙处不完全在诗、画的本身,而在它的画面、文字之外,
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即是此理。
五四、累月独处
累月独处,一室萧条,取云霞为侣伴,引青松为心知;或稚子老翁,闲中来过,浊酒一壶,
蹲鸱一盂,相共开笑口,所谈浮生闲话,绝不及市朝。客去关门,了无报谢,如是毕余生足
矣。
[译文]
连续数月独居,虽然一屋子的冷清,但是,却有浮云彩霞作我的伴侣,青松当我的知心。空
闲时,老年人会带着幼童过来拜访,这时,我便以一壶浊酒、一盘大芋招待客人,聊的都是
一些家常话,而不谈及市肆朝廷方面的俗事;聊得尽兴了,便告辞而去,不需要起身送客。
如果能这样过一辈子,我就心满意足了。
[评语]
有的人认为,生命并不需要多采多姿,只要宁静安祥地过,这种人的生命就像一条清澈的小
溪,慢慢地流。
生命在平淡中有平淡的美好,这是生活在激切中的人所渴求不到的。活得激切又如何呢?还
不是一样要流向大海。只要有自己生活的境界,不见得要与别人共流。溪流虽小,载得动孩
童的纸船,也映得清老年人的白发,岸边的青松和天上的云彩,最能明白这水一般自在的心
境啊!
五五、耳目宽则天地窄
耳目宽则天地窄,争务短则日月长。
[译文]
耳目用得太多,便会觉得天地间很狭隘。将争名逐利的事务减少,则时间便会变得清闲而悠
长。
[评语]
许多事情,听了还不如不听;许多世态情状,看了还不如不看。我们要有盲者和聋者的智慧,
去听那无声之声,见那无色之色。当我们倾耳去听,极目去看时,我们所听所见都是有限;
当我们闭目去看,掩耳去听时,我们掌握了无限。
五六、从江干溪畔箕踞
从江干溪畔箕踞,石上听水声,浩浩潺潺,粼粼冷冷,恰似一部天然之乐韵。疑有湘灵,在
水中鼓瑟也。
[译文]
在江边和溪岸的石上曲着双腿而坐,聆听着水声,时而声势浩大,时而低如耳语;有时声音
清澈,有时却沉默寂静,就好像一首大自然的乐曲一般,不禁令我怀疑,是否有湘水的女神,
在水中弹奏她的锦瑟。
[评语]
湘灵只鼓瑟给伫足江边溪岸的人听吧!因为,只有他才聆听得到大自然神妙的乐音。他神清
气定,内心宁静祥和,物我合一,登高山则能听高山的雄伟呼唤,临溪流则能闻溪流的喃喃
私语;甚至闲坐家中,也能神游物外。只要我们凝神感受大自然的乐音是无处不在的。
五七、有书癖而无剪裁,徒号书厨
有书癖而无剪裁,徒号书厨;惟名饮而少蕴藉,终非名饮。
[译文]
有爱读书的癖好,却对知识无所取舍和选择,这种人不过像藏书的书橱罢了。只具备饮酒之
名,却不懂饮酒时含蓄不尽的意味,终不能算是能饮之人。
[评语]
读书而无拣择,便是对知识毫无主见了,就像一个书架,你放上什么书,它便容纳什么书。
读书即使是抱着欣赏的态度,总也有喜欢和不喜欢的书吧!像朋友,有的人可以成为知己,
有的人却很难沟通。虽然说各种书都应该去了解一下,但是,并不表示书中讲的都要照单全
收。所有的知识,都必须经过智慧的关照和批判后,才可以决定哪些观念真正具有价值,值
得我们采纳;哪些只不过是心智的残渣,应该丢弃。善于读书的人,任何一本书对他而言都
像渡河的木筏,既然渡过了河流,就该舍筏登岸,有谁会在上岸之后,还拖着竹筏过日子呢?
毕竟一切书本所教导我们的,是应该入阁把生命过得更好。如果,我们能阅读生命这本大书,
并能由其中获得智慧,那是胜过读任何书的。
饮酒的意趣不仅在酒的本身,就像画有留白,诗有无言之美,酒亦有酒外情趣。世人饮酒往
往是饮得烂醉如泥,意味这才叫饮酒。名士饮酒却仅仅沾唇,或是嗅嗅酒气便已微醺,未必
一定要入口,更无需喝得酩酊大醉,神志昏乱。
五八、鸟啼花落
鸟啼花落,欣然有会于心,谴小奴,挈瘿樽,酤白酒,饮一梨花瓷盏,急取诗卷,快读一过
以咽之,萧然不知其在尘埃间也。
[译文]
听到鸟啼,见到花落,心中有所领悟而感到十分欢喜,立刻教小僮带着酒瓮买回白酒,以梨
花酒杯饮下一杯,并马上取来诗卷,迅速地读过,当作下酒的美味,这时胸中清爽快意,仿
佛不在人间。
[评语]
乐趣并不在远处,就在眼前,人们往往舍近求远。生活完全看自己如何安排,最可怜的是那
些拥有金钱,却不懂得安排自己生活的人。忧苦的人在山间海涯追寻青鸟,却不知青鸟就在
他的窗前,人是多么地昧与追索,而寡于欢乐啊!
快乐从来未曾躲着人,只是人们无心体味快乐。
五九、自古及今山之胜
自古及今山之胜,多妙于天成,每坏于人造。
[译文]
古今的名山胜景,其绝妙之处大多在于天然生成,却往往被人造的景观所破坏。
[评语]
自然有它自己的生命,人没有权利去破坏它。山林的美好,不仅在其生命的自然,同时也在
其远离人类的种种恶习气,然而我们看看,我们现在还有几座干净的山?人们愚弄自己的智
慧不要紧,他还进一步侮辱了自然。把飞鸟赶出山林,把游鱼驱出溪流,把海洋变成毒药,
把野兽囚在铁笼,这都是伟大的人类做出来的事。人真的是天之骄子,更不愧是万物之灵了。
六○、清闲无事,坐卧随心
清闲无事,坐卧随心,虽粗衣淡饭,但觉一尘不淡。忧患缠身,繁扰奔忙,虽锦衣厚味,只
觉万状苦愁。
[译文]
清闲自在,要坐要躺随自己的心意,虽然穿的是粗布做的衣服,吃的是没有佐料的淡饭,但
是,却觉得滋味很浓厚。至于那些忧愁烦恼二患得患失的人,整日都在繁务中劳烦奔走,虽
然穿的是锦衣,吃的是美味,却觉得万事皆苦。
[评语]
人贵适意,不适意则五快乐可言。最傻的是那些拥有一切却不懂得享用的人,最聪明的是那
些什么都不拥有,却享用一切的人。那些身上穿的是锦衣,口中食的是玉食,心却不知道遗
失到哪里去的人,和木头人有什么差别呢?
不拥有一切的人,即享用一切。因为拥有,不仅是你拥有事物,也被事物所拥有,一旦有太
多事物缠身,就会失去了自己。不拥有二享有,才是生活最高超的技巧。
六一、舞蝶游蜂
舞蝶游蜂,忙中之闲,闲中之忙。落花飞絮,景中之情,情中之景。
[译文]
蝴蝶款款飞,蜜蜂急急舞,它们在忙碌中有着闲情,在闲情中又显得十分忙碌。花落了,柳
絮也随风飞扬,在这样的景色中有着难言的情意,这难言的情意便隐藏在如此的景色之中。
[评语]
蜂蝶是在翩翩飞舞呢?还是在忙碌的工作呢?人有这般的闲情吗?我们很难将工作和闲情
合而为一,蜂蝶却很有办法哩!
我们生命中有许多美好的经验,就像花一般悄悄地凋落。看着落花,我们心中仿佛有一种声
音在告诉我们:“过去了,过去了……”是的,一切都会过去的,就像满天的柳絮一般,随风
飘逝。
六二、鸟栖高枝,弹射难加
鸟栖高枝,弹射难加:鱼潜深渊,网钓不及;士隐岩穴,祸患焉至。
[译文]
鸟栖在最高的树枝上,弹弓难以打到它;鱼潜在水深的地方,鱼网难以捕获它;有学问的人
隐居在岩窟里,祸害哪里会降临在他身上呢?
[评语]
在古代,假如想逃避祸害兵乱,只要隐居就好了,甚至可以像桃花源记中的人,避上千年,
而“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但是,在现代的世界,人类的命运息息相关,可以说“士无可
隐之岩穴”了,一旦发生祸乱,面临的是整体绝灭的困境,无人可以幸免,也无人可以逃避
这个问题。
也就是说,现在不再是隐居岩穴的问题,而是如何把岩穴底下遍布的炸药移去的问题;不是
个人祸患焉至的问题,而是整体人类祸患焉至的问题。祸患在哪里呢?祸患就在人的心里,
就像“桃花源”也在人的心里一样。
六三、混迹尘中,高视物外
混迹尘中,高视物外;陶情杯酒,寄兴篇咏;藏名一时,尚友千古。
[译文]
在尘世中安置自己的形迹。眼光却超出世间的物累,在酒杯中得到了无比的乐趣,在诗篇歌
咏中寄托了自己的意兴,暂且隐匿自己的声名吧!只要在精神上能与古人为友。
[评语]
一个人只要在精神上超越了物质的层面,他的世界便无比地开阔自由,不为尘世所牵缚。陶
情于杯酒,寄兴于篇咏,精神的醇酒是充塞于天地之间的,只看你饮不饮得。若是饮得,便
是醍醐,便是甘露。同样地,无形的篇咏,藏于天地,亦藏于微尘,只看你会得,会不得;
咏得,咏不得。若你咏得,宇宙便是无边的诗篇;若是会不得,便化一颗玲珑心成顽石,五
色笔作秃笔,终不能体会风行水面之文。
能为友者,固不在形迹;能显名者,亦不在一时。一时名声,徒扰人心;以形为友,总不知
心。精神本无时空的界限,展开古人充满智慧的文章,与之神游,总比见到眼前虚情假意的
人要好得多。名声能显耀一时,未必能显耀千古,无论一时或千古,总以此心无碍,不受束
缚为要。
六四、五夜鸡鸣
五夜鸡鸣,唤起窗前明月;一觉睡醒,看破梦里当年。
[译文]
五更天将亮时,鸡啼声将睡梦中的人唤醒,只见一轮明月高挂在窗外。我由睡梦中醒来,憬
悟到当年种种,就像梦幻一般消失无踪。
[评语]
一夜梦中,有多少昏乱,多少追逐?多少得到的欣喜,和多少失去的悲伤?有时梦中微笑,
有时泪湿枕被,有时梦里惊慌,有时梦锁双眉,这种种纷乱的梦境,都被一声鸡啼所惊醒,
醒来只见窗前明月高悬。想起梦中的一切,望着枕上的泪痕,不禁哑然失笑。
是的,当年的爱恨纠缠,难分难舍,到最后难分的终究是分了,难舍的到底也舍了,如今想
来,无非是梦。就像一出戏,由于演得太入神,竟在台上哭得涕泗纵横,下得台来,才想到
原来是戏。但是,有人已经忘了这是戏,只好永远不停地演下去,演了一出又一出。也许,
只有将戏院所有的灯光都打开,他才能觉察到粉墨的虚伪性;将所有的剧本都撕毁,他才能
憬悟剧情的荒唐。
六五、取凉于扇
取凉于扇,不若清风之徐来;激水于井,不若甘雨之时降。
[译文]
以扇子取凉,不如慢慢吹拂的清风。到井中汲水,不如上天及时降下的雨水。
[评语]
毕竟,大自然所能做的,比我们多得太多了,而且做得更好。我们无法使地球运转,无法使
海洋律动,甚至山谷中的微风,我们也无力使它发生。
当我们以扇子取凉时,我们渴望的是清风;当我们汲水于井时,我们盼望的是甘露。当清风
来时,我们便捐弃了扇子;当甘霖降下,我们便不再提动井绳。人类所作所为,只不过是补
救自然所不肯给予的,当自然给予时,人类还夫复何求呢?
六六、月榭凭栏
月榭凭栏,飞凌飘缈;云房启户,坐看氤氲。
[译文]
月光下,倚靠着高台的栏杆,心思早已飞向那恍惚有无之境。打开山居的门扉,坐看山间弥
漫无尽的云烟变幻。
[评语]
天上明月,照尽无边的山河大地,无边的世间梦境。独立高台,瞻望明月,这人间的情意何
时能尽?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云:“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
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又云:“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真的,到底有几人能
乘月归去呢?然而“千江有水千江月”,何处春江无月明呢?
静静地坐着,看那山间升起的烟云千变万化,没有一刻停留,难道我们真要看到烟消云散才
肯相信吗?
本文发布于:2023-03-10 18:53: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4455992067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好丑.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好丑.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