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考文言文阅读仿真训练:《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显王七年,秦献公薨,子孝公立。孝公发愤,布德修政,欲以强秦。八年,
孝公令国中曰:“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
孙鞅①闻是令下,乃西入秦。
公孙鞅者,卫之庶孙也,好刑名
..
之学。事魏相公叔痤,痤知其贤,未及进。
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
.
庶子
..
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王嘿然。公叔曰:“君即不听用
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召鞅谢
.
曰:“吾先君而后臣,故先为
君谋,后以告子。子必速行矣!”鞅曰:“君不能用子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子之言
杀臣乎!”卒不去。王出,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卫鞅也!
既又劝寡人杀之,岂不悖哉!”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
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
十年,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
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
其故。”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
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
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
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
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
.
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
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
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昔齐桓公、晋文公、魏文
侯、秦孝公,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
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
注:①公孙鞅(约前390—前338):卫国人。公孙氏,名鞅,亦称卫鞅。秦
孝公初年任左庶长,实行变法。十年因功升大良造。十二年进一步变法。十八年
统一度量衡制。二十二年大破魏军,因功受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商洛镇)十
五邑,号为商君,因称商鞅。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
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B.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
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C.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
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D.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
2
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刑名指战国时以管仲、商鞅、申不害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主张循名责实,
慎赏明罚。
B.中庶子,官名。战国时国君、太子、相国的侍从之臣。秦、汉为太子侍
从官。历代沿置。
C.“公叔召鞅谢曰”中“谢”指道歉,与《鸿门宴》中“乃令张良留谢”
的“谢”相同。
D.黥,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后亦施于士兵以防逃跑。刘邦的大
将英布曾因犯罪被黥面。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孝公即位后想让秦国强大起来,他下令谁能让秦国强盛,就赐予高官
与封地,公孙鞅在这样的情况下西行来到秦国。
B.公孙鞅在魏国国相公叔痤手下做事,公叔痤深知公孙鞅的才干,但还未
来得及向魏惠王推荐公孙鞅,就重病不起,以致魏王错失良才。
C.卫鞅在秦国施行新法十年,秦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不拾遗,山
无盗贼,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
D.司马光列举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秦孝公在乱世守信的实例,目的
是劝告当时的统治者治国要讲究诚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
译文:
(2)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译文:
14.商鞅如何解决变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请结合文章第三自然段简要概
括。
【答案】
10.B
11.C
12.B
13.(1)卫鞅到了秦国后,通过宠臣景监来求见秦孝公,用自己富国强兵
的方略游说秦孝公。
(2)谈论高尚道德的人不迎合凡夫俗子,要建成大业的人不与众人商
议。
14.①秦人不愿变法时,商鞅以理先说服秦孝公;②商鞅担心百姓不相信
3
自己,在集市立木建信;③太子犯法,商鞅主张对太子师傅施刑,以此立威。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不相信,于是在国都的
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百
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动手去搬。
“未布”前省略主语“令”,“令既具”“(令)未布”是两个主谓结构的完整
句子,应在“未布”前断开,排除A;“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中,“于
国都市南门”是“立”的后置状语,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故选B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
的能力。
C.“与《鸿门宴》中‘乃令张良留谢’的‘谢’相同”错。“公叔召鞅谢曰”
中“谢”指道歉,句意:公叔痤又急忙召见公孙鞅道歉说。而“乃令张良留谢”
的“谢”是辞谢的意思,句意:于是让张良留下了辞谢。两句中“谢”的含义不
同。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但还未来得及向魏惠王推荐公孙鞅,就重病不起,以致魏王错失良才”
错。由原文“会病,魏惠王往问之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
叔曰:‘痤之中庶子卫鞅,年虽少,有奇才,愿君举国而听之。’”可知,公叔痤
重病了之后,向魏惠王推荐了公孙鞅,只是最后魏惠王并未听从其建议重用公孙
鞅。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既”,已经;“因”,介词,通过;“说以富国强兵之术”,状语后置,
应为“以富国强兵之术说”。
(2)“至”,极;“成”,建立,建成;“不谋于众”,状语后置,应为“于众
不谋”。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
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公曰:‘善。’”
可知,当商鞅遇到困难,秦人不愿变法时,他首先说服秦孝公,求得秦王的支持;
由原文“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
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可知,
商鞅在法令没有发布之前,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和政府,在国都集市南门立木悬
赏,践行诺言,从而建立变法的信用基础;由原文“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
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可知,太子犯法后,为了变法得以顺利实施,商鞅建议惩罚太子的老师,向社会
立威。
【参考译文】
周显王七年,秦献公去世,其子即位为秦孝公。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整顿
国家,修明政治,想让秦国强大起来。周显王八年,秦孝公在国内下令说:“现
在宾客群臣中谁能献上奇计,让秦国强盛,我就封他为高官,给他封地。"卫国
的公孙鞅听到这道命令,于是西行来到秦国。
公孙鞅,是卫国宗族旁支后裔,喜好法家刑名之学。他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
公叔痤深知他的才干,但还未来得及推荐。正赶上重病不起,魏惠王前来看望公
4
叔痤,问道:“您如果不幸去世,国家大事如何来处置?”公叔痤说:“我手下任
中庶子之职的公孙鞅,年纪虽轻,却有奇才,希望国君把国家交给他来治理!”
魏惠王听罢默然不语。公叔痤又说:“如果国君您不采纳我的建议而重用公孙鞅,
那就要杀掉他,不要让他到别的国家去。”魏惠王许诺后告辞而去。公叔痤又急
忙召见公孙鞅道歉说:“我必须先忠于君上,然后才能照顾属下,所以先建议惠
王杀你,现在又告诉你。你赶快逃走吧!”公孙鞅摇头说:“国君不能听从你的意
见来任用我,又怎么能听从你的意见来杀我呢?”到底没有出逃。魏惠王离开公
叔痤,果然对左右近臣说:“公叔瘁病入膏盲,真是太可怜了。他先让我把国家
交给公孙鞅去治理,一会儿又劝我杀了他,岂不是糊涂了吗?”通过宠臣景监来
求见秦孝公,用自己富国强兵的方略游说秦孝公。孝公大喜过望,与他共商国家
大事。
周显王十年,公孙鞅想实行变法改革,秦国的贵族都不赞同。他对秦孝公说:
“对下层人,不能和他们商议开创的计划,只能和他们分享成功的利益。谈论高
尚道德的人不迎合凡夫俗子,要建成大业的人不与众人商议。所以圣贤之人只要
能够强国,就不必拘泥于旧传统。”秦孝公说:“说得好!”便任命公孙鞅为左庶
长。最终制定变法的法令。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难以确
信,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门
去就赏给十金。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动手去搬。公孙鞅又说:“能拿过
去的赏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拿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给他五十金。这时,公
孙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法令颁布一年后,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
便的用千计算。这时太子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
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
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第二天,秦国人遵从法令。新法施行十
年,秦国一片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
斗,乡野城镇都治理得井井有条。
臣司马光说:信誉,是君主至高无上的法宝。国家靠人民来保卫,人民靠信
誉来保护。不讲信誉无法使人民服从,没有人民便无法维持国家。所以古代成就
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当年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
秦孝公,这四位君主的治国之道尚称不上完美,而公孙鞅可以说是过于刻薄了,
但他们处于你攻我夺的战国乱世,天下尔虞我诈、斗智斗勇之时,尚且不敢忘记
树立信誉以收服人民之心,又何况今日治理一统天下的当政者呢!
本文发布于:2023-03-10 17:20:3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4400362061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魏惠文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魏惠文王.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