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南》的诗意简短
1.【《忆江南》的意思忆江南的诗意,要第一段的,要简短.】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古语云,言而无文,行而不远.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
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
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
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
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
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
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
栩栩如生.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
地做到了.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
心裁地从“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
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
杜甫的诗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
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
画.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
晴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
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
2
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
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
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
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
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
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
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
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
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
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
副画面.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也许,月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寻桂子不
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钱塘江自杭州
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入海.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观.
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最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此,
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
趣意盎然.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
床上看澎湃的钱塘潮,一动一静,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
种种心理活动,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第三首,写的是苏州.
吴酒一杯春竹叶,也许有人会说,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这是怎么回
事呢?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
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
3
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
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
类.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
犹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
吴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
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后,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
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
思就是何时.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
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昔、南、北,时间,空间
都有极大的跨度.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
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而我们今
日读此词,则因为白居易的出色描写,也能得到某种精神满足,不知
当时白居易是写给自己回忆的,还是留待后人欣赏的,你觉得呢?。
2.简单的古诗>的意思
王思宇:汉乐府诗《江南》赏析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江南》属汉乐府相和歌辞,此题现仅存上面所录的古辞一首,载《宋
书·乐志》和《乐府诗集》,是道地的汉代民歌。
这是一首优美的江南采莲曲。
江南水乡,莲的生长极普遍。一到夏秋间,莲子成熟,年轻姑娘们(采
莲一般由年轻妇女承担)划着小船,穿行于碧荷间,一边歌唱,一边
4
采莲,最富有水乡的特色。《江南》这首采莲歌,就描绘出这种劳动
生活的动人情景。
开头两句是写采莲的人们望着露出水面的又大又圆的荷叶,心里无限
喜悦,因而禁不住发出热烈的赞美。“可”这里有适宜、正好的意思。
“江南可采莲”是说江南到处都生长着莲,真是采莲的好地方。“田
田”是形容莲叶圆润鲜碧的样子,一说是形容莲叶饱满劲秀、挺立水
面。“何田田”就是“何其田田”,是极度赞美的语气。这里只写叶,
我们却可以联想到花。莲的花期为夏历五至七月,每朵花可开二至三
天,每日清晨开放,下午三、四点又逐渐闭合,翌晨再度开放,花开
过二十天,可采收莲蓬生食,果实(莲子)的成熟期在七、八月间。
清人张玉榖说:“不说花,偏说叶;叶尚可爱,花不待言矣。”(《古
诗赏析》)莲叶茂密,莲花繁盛,不仅景色无比秀丽,还表明莲子必
然丰收,采莲人自然心里非常高兴。
人们在采摘水上的莲蓬的时候,必然会看到水中的情景。“鱼戏莲叶
间”写鱼在莲叶中间游来游去,宛如在游戏一般。“戏”字写鱼在水
中的迅捷欢乐神态,非常形象。这里既在写鱼,也有以鱼比人意,采
莲人划着小船在莲叶间穿行,互相追逐嬉戏,宛如鱼儿在水中游动,
其划船动作之娴熟,船行之轻快,采莲人身姿之轻盈,心情之欢快,
自然浮现在我们眼前。下面四句又用东西南北这四个方位字,反复咏
唱,描绘出鱼儿久久不去,围绕莲叶四面游动的动人画面。这首诗是
汉乐府相和歌辞,是由一人唱、众人和的,这四句当是众人和唱的歌
辞。而对鱼儿欢乐嬉戏的反复歌咏,正表达出采莲人的愉快心情。清
5
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云:“排演(铺排敷衍)四句,文情恣肆,
写鱼飘忽,较《诗》‘在藻’、‘依蒲’尤活。(按,《诗经·小雅·鱼
藻》:“鱼在在藻,依于其蒲。”谓鱼隐在藻、蒲间,是写人的静态。)”
赞誉并不为过。
鱼儿清晰可见,不仅表明池水很清,还表明天气晴朗。在夏秋间晴朗
的一天,清澈的池水,映着碧绿的莲叶,晚开的莲花,姑娘们美丽的
衣服,和她们那花朵般的笑脸,空气中洋溢着莲蓬的清香;她们欢笑
着,嬉戏着,一边采摘莲蓬,一边唱着采莲歌,最后采满船舱,唱着
欢乐的歌,满载而归——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图景!
此诗只用了一句写采莲,主要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来表达人们
采莲时的愉快心情。末尾连用四个叠句,不但不使人感到重复,还使
全诗的节奏显得更轻快,更能表现采莲人的兴高采烈。清沈德潜称它
为“奇格”(《古诗源》),艺术表现手法确实非常独特。唐陆龟蒙曾
用它的末五句作为首句,写成五首《江南曲》,可见它的影响和人们
对它的喜爱。
3.简单的古诗>的意思
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译文:江南又到了可以采莲的季节了,叶子浮出水面紧密相连。
鱼儿在莲叶间嬉戏,鱼儿在莲叶东面嬉戏,鱼儿在莲叶西面嬉戏,鱼
儿在莲叶南面嬉戏,鱼儿在莲叶北面嬉戏。(注:后五句意义相同,
都是说鱼儿在莲叶间嬉戏的意思。
6
东、西、南、北并列,铺陈其事,这是诗经中的“赋”的手法,)【释】:
本篇是一首与劳动相结合的情歌。诗歌采用民间情歌常用的比兴、双
关手法,以“莲”谐“怜”,象征爱情,以鱼儿戏水于莲叶问来暗喻
青年男女在劳动中相互爱恋的欢乐情景。
格调清新健康。诗歌的开头三句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江南景致。
后四句以东、西、南、北并列,方位的变化以鱼儿的游动为依据,显
得活泼、自然、有趣。句式复沓而略有变化,是《诗经》的传统手法,
用在这里,更令人联想到采莲人在湖中泛舟来往、歌声相和相应的情
景。
诗中没有一字直接写人,但是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却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感受到一股勃勃生气,领略到采莲人内心的欢
乐。
4.《江南》的诗意是——
【原文】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读《江南》这首汉乐府民歌,我们很容易想起《庄子?秋水》篇中一
个有名的故事,不禁感叹它们所表现的美感经验是如此相似。那故事
说,庄子和惠子这一对好抬扛的朋友某日在濠水边游玩,庄子说:“像
鱼在水中游来游去,真是快乐啊!”惠子诘问道:“你又不是鱼,怎
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反驳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鱼
的快乐?”过后他又申明:“我知之濠之上也。”
这一场争论,从逻辑上说,庄子分明是诡辩。因为同样作为人,惠子
7
能够懂得人类的情绪和鱼类是无法相通的;但他的错误,却在于拿理
性的逻辑来衡量感性的活动。
关键的话庄子已经说了:他是从濠水之上、即自我的感觉中体会到鱼
的快乐的。这里面牵涉到一些美学同时也是心理学的问题。
人们在观察外部事物的运动时,往往在其内心产生相应的模仿活动,
或进而把自身的情志投射到这事物上,经过回环往复的交流,达到物
我化一的境界。比如我们注视着苍鹰在空中滑翔,内心中就会产生一
种流利、畅快、均衡的运动感,于是觉得这鹰成了自我的化身,好像
我们自己如此逍遥自由地盘旋干高空。
这种现象美学家称之为“内模仿”和“移情”。此外,有些心理学家
还指出:某些运动形态、节律能够直接引发相应的情绪。
比如一个人未必总是快乐时才去跳舞,但在舞蹈的节律中却可以滋生
快乐的情绪。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庄子所说“鱼乐”是怎么一回事。
鱼是否真的快乐实际是无法知道的,但它在水中轻快而自由地游动,
却可以在观鱼者的心中引起类似的运动感,这种运动的形态、节律令
人感到愉快。在人、鱼化一的感觉世界中,似乎鱼也是快乐的了。
于是再说《江南》。这诗在乐府分类中属《相和歌辞》。
“相和歌”原是一人唱多人和的,所以有的学者认为“鱼戏莲叶东”
以下四句是和声。从诗的结构来看,这种可能性很大。
不管怎么说,前三句是诗的主体,后四句只是敷演第三句“鱼戏莲叶
间”,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主体部分的三句,描绘江南采莲风光,
实际着重于表现采莲人的快乐。
8
开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首先把读者引入一个碧叶鲜丽、
小舟穿行的画面。“何田田”流露出感叹、赞美的语气,本身是带有
情绪的。
虽然没有写人,人已在其中。它令我们想到:如此良辰美景,旖旎风
光,采莲的人们自然免不了一场嬉闹。
何况,采莲的活儿,习惯上总是由年轻的女孩子干的,她们平日拘束
得紧,如今似鸟出笼,更兼结伴成群,欣喜活泼,自是如水荡漾。然
而诗在这里逗了一逗,却不再写下去,转笔落到“鱼戏莲叶间”。
“戏”是嬉戏取乐。开头两句之后,本该有人的“戏”,作者却将它
转嫁为鱼的“戏”。
这就是移情的表现。但虽是写鱼,“戏”的情绪却是从上二句流贯而
来的。
所以,你不必想清楚这里暗蕴着什么,凭直感就能体味到采莲人的情
趣正在其中。不过,这里也并不是比喻、象征的手法,“鱼戏”也是
实景,是一个完整画面中的一部分。
采莲人本是快乐的,看到成群的鱼儿倏忽往来,潜沉浮跃,似乎自己
也同鱼一样,轻松活泼,自由自在,无挂无碍。至此,诗意本已完足。
后四句只是将“鱼戏莲叶间”逐一铺展为鱼戏莲叶之东、西、南、北。
然而缺此四句,全诗即索然无味。
因为诗的功效,主要在于给读者以美的感动。而“鱼戏莲叶间”一句,
叙述的意味重于描写,又是孤零零一句,实在无法造成足以感动读者
的浓郁气氛,必待于后四句的铺排渲染。
9
这四句真是稚拙而又神奇。第一,它就这么简简单单地东、西、南、
北一路写下来,却让你好像眼见到一群鱼儿倏忽往来、轻灵活泼的样
子。
第二,这种简单的重复,造成了明快的节奏感。因此诗的形象、情绪,
不仅通过语言的意义作用呈现出来,而且在语言的节奏中流泻出来。
如果你想起这本就是一支歌曲,后四句又是合唱的和声,这种感受更
是强烈。第三,一个简单而完整的旋律,经过歌唱、诵咏,会在人的
感觉中形成自我重复,长久地萦回不息。
所以,有了这四句,鱼群,也是采莲人的活泼轻快,才表现得淋漓尽
致。更重要的是在读者这一面,感受语言所体现的画面形象和音乐节
奏。
好像在自己的内心里也有一群生气盎然的鱼儿自由自在地嬉戏游玩
着,他不免要像庄子在濠上一般,感叹说:“这鱼儿真是快乐啊!”
于是他也成了鱼,成了采莲人。感情就这么沟通起来,融为一体。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当诗人把采莲人的快乐转化为“鱼乐”的时候,
这种快乐就脱离了具体的背景和原因,成为一种单纯的、空灵的情绪,
达到浑然忘我的境界。就拿前面用过的例子来说,我们凝视着在高空
滑翔的苍鹰,我们的情志也如苍鹰一般畅流于蓝天白云之间,我们感
到至大的快乐;但这快乐在这个时刻是没有具体内容的,是纯粹的美
感。
其实,对于《江南》一诗的实在背景,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鱼
戏莲叶”有暗喻男女欢爱的意思,也有人说这仅仅是劳动生活的快乐,
10
都有道理,也都无法最后证实。
但我想这对读者未必有什么重要的意义,我们只需要诗中那一份天真
的、纯粹的美感,我们借助。
5.三首忆江南的简单诗意
有三个人写的那个我觉得最好的是白居易那个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
那个江南好,风景旧曾谙①。
日出江花红胜火②,春来江水绿如蓝③。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
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
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作者白居易
(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今属山西]。
原名《望江南》、《梦江南》、《江南好》、《春去也》,自唐代白居易作
《忆江南》三首,本调遂改名为《忆江南》。《金奁集》入"南吕宫"。
段安节《乐府杂录》:"《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镇浙日,
为亡妓谢秋娘所撰,本名《谢秋娘》,后改此名。"二十七字,三平韵。
中间七言两句,以对偶为宜。第二句亦有添一衬字者。
宋人多用双调。白居易的三首《忆江南》词赏析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①。
日出江花红胜火②,春来江水绿如蓝③。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
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
11
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古语云,言而无文,
行而不远。
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从写成,流传至今,已是一千多年,而且还将一直
流芳百世,那么这寥寥数语,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
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
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
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
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要用十几个字来
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
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
“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
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在大诗人杜甫的诗
里常常可见,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江碧鸟逾
白,山青花欲燃”,两种不同的颜色互相映衬,使诗意明丽如画。
白居易走的也是这条路,从他的诗里也可见端倪,“夕照红于烧,晴
空碧胜蓝”、“春草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绿浪东西南
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
日,江花(可能是水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
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
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眼前。
12
既是“能不忆江南”,那么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
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古籍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
月中种也。
’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既然寺僧可以拾得,
那么看起来,白居易做杭州刺史的时候,很有兴趣去拾它几颗,也似
多次去灵隐寺寻找那月中桂子,正好欣赏三秋月夜的桂花。
白居易是诗人,自然不乏浪漫的气质,在八月桂花暗飘香的月夜,徘
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细寻,看是否有桂子从
月中飞堕于桂花影中。这是何等美丽动人的一副画面。
一个寻字,而情与景合,意与境会,诗情画意,引人入胜。也许,月
中桂子只是传说,那么钱塘潮奇观确实是存在的。
寻桂子不一定能寻到,潮头却是真正看得到的感受极深的景观。钱塘
江自杭州东南流向东北,至海门入海。
钱塘潮每昼夜从海门涌入,异常壮观。钱塘潮在每年中秋后三日潮势
最大,潮头可高达数丈,正因为如此,所以白居易写他躺在他郡衙的
亭子里,就能看见那卷云拥雪的潮头了,趣意盎然。
上句写跑去寺里寻找那美丽的传说,下句写自己悠然躺在床上看澎湃
的钱塘潮,一动一静,从中我们可以一窥作者内心蕴涵的种种心理活
动,也许可以感受到杭州的难忘。第三首,写的是苏州。
吴酒一杯春竹叶,也许有人会说,竹叶青并非是吴酒啊,这是怎么回
事呢?一来,竹叶是为了与下句的芙蓉对偶,二来,“春”在这里是
形容词,所谓春竹叶并非一定是指竹叶青酒,而是指能带来春意的酒。
13
白居易在另一诗里就有“瓮头竹叶经春熟”的说法,而且白居易所在
的中唐时代,有不少名酒以春字命名,如“富水春”、“若下春”之
类。
文人大多爱酒,白居易应该也不例外,喝着吴酒,观“吴娃双舞”犹
如醉酒芙蓉的舞姿。“娃”者,即是美女,西施就被称为“娃”,吴
王夫差为她建的房子就叫“馆娃宫”。
也许白居易这样写,就是出于对西施这位绝代佳人的联想吧。十多年
后,他在洛阳,回忆起当年饮酒观舞,不禁叹道:“早晚复相逢?”。
早晚,是当时的口语,意思就是何时。三首词,从今时,忆起往日,
最后又回到今天,从洛阳到苏杭,从今日直至十多年前的往事,今、
昔、南、北,时间,空间都有极大的跨度。
白居易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抚今追昔,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
南往事,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而我们今日读此词,则因为
白居易的出色描写,也能得到某种精神满足,不知当时白居易是写给
自己回忆的,还是留待后人欣赏的.第一首注释:①谙:熟悉②红胜
火:颜。
本文发布于:2023-03-10 15:01:2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43168320513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江南第一关.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江南第一关.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