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何由来?(以及引文资料)
2
寒食何由来?
——晋文公没有烧死介之推
诗人笔下的寒食节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
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唐·韩翃
寒食节还有“一百五”的别称,这是由于寒
食节时在冬至日后的105天。宋代苏辙的一首诗
《新火》:“昨日一百五,老樨俱寒食。”宋代梅
尧臣《依韵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一百五日
风雨急,斜飘细湿春郊衣。”
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来的火种熄灭了。
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钻木取火。唐代诗人韦庄的
诗:“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火出万家烟。”
寒食节禁火就是渊源于古代的禁火习俗,倘
若追溯禁火习俗,与古代原始火崇拜有关。经过
一冬天的干燥,林木容易引起火灾,加之春季又
多雨,更容易引起失火。古人对此缺乏科学认识,
就提倡禁火冷食,后来被纳入统治阶级的礼仪
中,又形成礼仪固定下来。
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
3
合为一个节日。《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
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
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
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贞元六年三
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
天。”大致到了唐代,寒食节与清明节合而为一。
本文不欲详细讨论寒食节的来源,只就后人附
会的寒食节“是因为纪念被晋文公烧死的介之
推”一事进行考察。
历史的误读
到了汉代,由于“小说家言”,就附会了纪
念春秋时期被晋文公烧死的功臣介之推的故事,
基本上从那时起,我国的寒食节也就公然地以纪
念介之推为名义而传承了下来。
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历史误会。
现代文献与辞书的记载:
据《辞源》对“寒食节”的基本释义是:春
秋时,介之推历经磨难辅佐晋公子重耳复国后,
隐居介休绵山。重耳烧山逼他出来,子推母子隐
迹焚身。晋文公为悼念他,下令在子推忌日(后
为冬至后一百五日)禁火寒食,形成寒食节。
4
《辞海》:介之推一作介子推、介推。春
秋时期晋国贵族。曾从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
亡国外。文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他未得赏,
因与其母隐居绵上(在今山西介休东南)山中而
死。文公使人召之不得,以绵上作为他名义上的
封天。后遂成绵山为介山。传说文公烧山逼他出
来,他因不愿出山被烧死。旧俗以清明前一天(或
二天)为寒食节,断火冷食三天,相传即起因于
纪念他被焚死。
辞书尚且如此,其余各类读物更有甚者的记
载典型的如下: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
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传说晋文公流亡
期间,介子谁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
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于推。介子推不愿
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
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
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
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
念这位忠臣义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
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5
其余书刊杂志多类此,不胜枚举,此处不再
浪费时间。
本来是一个与节令有关的禁火日,怎么就加
进了“政治性”的色彩呢?
始作俑者以及历代记载
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之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
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刘向(约前77-前6年)的
《新序》。以后第一个使用此说法的就是东汉桓
谭(前?-公元56年)《新论·卷十一·离事》,
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
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
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
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
时广记》等典籍。
但综观所有记载,以西汉刘向为最早。
《新序》全文如下:
晋文公反国,酌士大夫酒,召咎犯而将之,
召艾陵而相之。授田百万。介子推无爵。齿而就
位,觞三行,介子推奉觞而起曰:“有龙矫矫,
6
将失其所,有蛇从之,周流天下。龙既入深渊,
得安其所,蛇脂尽干,独不得甘雨,此何谓也?”
文公曰:“嘻,是寡人之过也。吾为子爵,与待
旦之朝也,吾为子田,与河东阳之间。”介子推
曰:“推闻君子之道,谒而得位,道士不居业,
争而得财,廉士不受也。”文公:“使我得反国者,
子也。吾将以成子之名。”介子推曰:“推闻君子
之道,为人子而不能承其父着,则不敢当后。为
人臣而不见察于其君者,则不敢立于其朝。然推
亦无索于天下矣。”遂去而之介山之上。文公使
人求之不得。为之避寝三月,号呼期年。诗曰: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适彼乐郊,谁知永号。”
此之谓也。文公待之不肯出来,求之不能得,以
谓焚其山宜出,及焚山,遂不出而焚死。
7
——此公已经制造了一个历史上著名的“冤假
错案”:“叶公好龙”。对此事已有人论证过,此
处不再赘述。仅就研究成果看,刘向“厚诬”古
人矣,当然这不关刘向的文德问题——他写的是
小说,本可向壁虚造。而且由于刘向的文笔优美,
致使“叶公好龙”已经成为成语。而历史上真正
的叶公绝非如他所描写的那样“好龙”。叶公之
“恶”名远播,他的坏印象不是后人几篇研究文
章就能轻易改得了的。而依此文看来,晋文公背
负“烧死功臣”的名声也是无法改变了的。
在刘向以前,关于晋文公出亡及回国的事
略,可以见诸正史的有《左传》、《吕氏春秋》、
《史记·晋世家》、《国语·晋语四》等资料。而
上述四资料均无晋文公“烧死”介之推的记载;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春秋时的晋国素以有“良史”
著称,人们有口皆碑。文天祥在《正气歌》中谓
“在晋董狐笔”即是。就是说晋国的史官们的良
知是令人可以相信的,如果晋文公真的“烧死”
介之推的过错,《左传》也好、其他史料也好,
决不会对此等大事没有任何记载。
而在刘向以后,则有东汉桓谭的《新论·卷十
一·离事》、《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
8
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
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
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
时广记》等典籍。
不难看出,所谓“晋文公烧死介之推”的故事,
其实的“始作俑者”是刘向。而刘向的《新序》
不是历史著作,他不必经过严格筛选资料、严格
考证等工序,为了说明一个问题,他可以随意取
舍历史上的人和事。这就是问题的所在。
不过,有一件事情倒是令我们不得不注意:
对于寒食节,在东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
表示纪念。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
个习俗。《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
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
“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
日刑,令长夺一月俸”。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
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
非凡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
来。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同时,把寒食节纪念
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寒
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
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9
曹操是一位精通典籍的人,他或者看出了在
这件事情上的猫腻。
不知曹魏与晋何事如此相左?笔者意见以
曹操所见为是:曹操说:“闻太原、上党、雁门
冬至日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遂下
令“令到人不得寒食”,并且要严厉地惩戒不听
命令的人,同时对负有“领导责任”的“主吏”、
“令长”一级的官吏处分也很严厉。但令人奇怪
的是,三国归晋,晋统治者因为春秋的晋国与自
己建立的“晋”朝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又
大加推崇,同时将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又向
全国推广,从那时遂成全国定制。
历史真相究如何?
我们以历史事实来分析一下晋文公不会烧
死的原因,仅从1、介之推在重耳出亡时的作用;
2、重耳归国后的封赏原则;3、“烧山”的危害
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晋文公会不会
出此下策。
1、介之推在重耳出亡时的作用
晋乱后,晋贤公子重耳出亡列国以寻求帮助。
《史记》对此事记在较为详细:“晋文公重耳,
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
10
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
武子(笔者注:《史记》说的这五个人与《左传》、
《国语》略有不同,但均未将介之推列入“贤士”
之内)。……重耳遂奔狄。……从此五士,其余
不名者数十人,至狄”。言明跟随晋文公重耳出
亡的“贤士五人”是赵衰、狐偃、贾佗、先轸、
魏武子,“贤士”中并没有介子推之名。那么介
之推究竟是什么人?原来还有“其余不知名者数
十人”,“贤士”五人的事迹,在“出亡”中的表
现都很抢眼。《史记》记载了以下几条著名的贤
士决策:
“过卫,卫文公不礼。去,过五鹿,饥而从野
人乞食,野人盛土器中进之。重耳怒。赵衰曰:
“土者,有土也,君其拜受之。”——首先经过
的是卫国,但卫文公对他很不礼貌,只好离开卫
国,在途中又向该国的“野人”即乡下人请求食
物,那位乡下人拿了一块土,盛在食盘中送给他,
带有很明显的戏弄他的意思。重耳很是恼怒,但
“贤士”中的第一人赵衰却开导他,安慰他说这
是你将来“得国”的象征,还让重耳“拜受之”,
重耳也就隆重地拜受了这块“土”。从中可以看
出赵衰的机警与豁达大度,随时给重耳和其他随
11
从者以前进的信心和勇气;
“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有马二
十乘,重耳安之。……重耳爱齐女,毋去心。赵
衰、咎犯乃于桑下谋行。……乃与赵衰等谋醉重
耳,载以行。行远而觉,重耳大怒,引戈欲杀咎
犯。咎犯曰:“杀臣成子,偃之愿也。”重耳曰:
“事不成,我食舅氏之肉。”咎犯曰:“事不成,
犯肉腥臊,何足食!”——赵衰、狐偃(咎犯)
的重大决策。重耳在当时已经是“志得意满”、
得陇望蜀了,对于他“意志衰退”到以致不可救
药的行为,狐偃、赵衰与“齐女”定计,果断地
“胁迫”重耳离开齐国。狐偃为此受到了重耳的
怒骂、甚至遇到了重耳怒不可遏地要杀掉他的危
险;
重耳去之楚,楚成王以适诸侯礼待之,重耳谢
不敢当。赵衰曰:“子亡在外十余年,小国轻子,
况大国乎?今楚大国而固遇子,子其毋让,此天
开子也。”——这是赵衰的高见;以树立重耳的
信心,防止重耳在流亡中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
重耳至秦,缪公以宗女无人妻重耳,故子圉与
往。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
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
12
忘大丑乎!”赵衰与重耳下,再拜曰:“孤臣之仰
君,如百谷之望时雨。”——司空季子的远
见……在这件事情上,鉴于出亡十多年的经验,
重耳在大事的处理上逐渐倚重狐偃和赵衰。如何
接纳怀赢的问题,先是接受司空季子的建议,然
后分别请教了狐偃和赵衰后才慎重地下了决心,
采取了稳健而又隆重的迎娶怀赢的方式。事实证
明,这一做法在为他归国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
使得秦穆公“三平晋难”,确保重耳得到了统治
地位并能够稳固。
以上“贤士”均能在重耳遇到大事的紧要关
头劝谏重耳采取正确的做法或路线,可以说他们
是重耳能够得以回国为君的关键人物,即后来重
耳所谓的“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应该受
“上赏”之人。
而对于介之推的记载,仅仅是“割股啖君”而
已。
介之推“割股啖君”的性质是什么?——齐
国的易牙亦能为齐桓公“好美味”而残忍地烹了
自己的儿子以献给齐桓公——此类行为断不能
算是“以大节事君”。
13
2、重耳归国后的封赏原则
晋文公归国后,作为一个几经磨难的贤德之
国君,对自己能够归国,他有着清醒的认识,因
此他对“从亡”将士制订“封赏三原则”:
《史记》载:
从亡贱臣壶叔曰:“君行三赏,赏不及臣,
敢请罪”文公报曰:“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
惠,此受上赏;辅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赏;
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若以力事我
而无补吾阙者,此受下赏。三赏之后,若且及子。”
大意是,在仁义道德的大节上能够帮助我的,应
该受“上赏”;帮助我做事,始终不离不弃,最
终成就大事业的受“次赏”;而只有“矢石之难,
汗马之劳”即舍生忘死、不畏艰险的勇士也可以
受“次赏”;而如果只能为他效力不能对他进行
规劝、制止错误的人,应该受到“下赏”。至于
“壶叔”等“从亡贱臣”则又在其下矣。
我们不难看出,重耳的“上赏”、“次赏”、
“下赏”的标准十分严格而又合理,这一切充分
说明了一位历尽艰辛、有着清醒治国头脑的明君
的雄才大略与赏罚严明的治理方略,这一切,在
今天看来仍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14
从中我们也可以明显看出,接受上赏的一定
会是那“五位贤士”,而且别人也只能是口服心
服。
从各种资料的记载来看,介之推本人是一个
性格内向、意志坚定、但不大灵活处事的人。
最初从亡,他一定是认准了重耳德行和能
力,因此坚定从行;重耳遇到挨饿的困境,他能
够“割股啖君”,又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可以看
出他是一个性格内向、但做事果断、敢于为“明
君”牺牲自己的人;但在重耳数次遇到享乐机会
就丧失大志不图进取的时刻,没见介之推有振聋
发聩之劝诫言语(尽管他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
不善言谈),他又不是重耳身边的“贤士”。因此
我们说,介之推有着明显的“政绩不足与缺陷”,
不是一个对主子进行直言敢谏的贤臣。这从他后
来的几次强调“天实开公子,而子犯以为己功而
要市于君,固足羞也。吾不忍与同位。”(《国语·晋
世家》)“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
外内旗帜。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
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
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
乎?下义其罪,上赏其间;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15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他执意认为重
耳归国掌政是天意而非人力,完全抹煞了从亡
“贤士五人”以及数十名从亡者的作用,甚至也
抹煞了楚国、秦国等有力的国际支援。这显然是
偏激的看法。刘向曰“使我得反国者,子也。”
——此乃小说家之言,《左传》、《史记》、《吕氏
春秋》皆无载,也与事实不符。
介之推在晋文公“出游”期间的历史作用,
除了“割股肉啖君”之外,几乎无所建树,远比
狐偃、赵衰等人要差,而且心胸更差,隐居几乎
是出于一时意气用事。——狐偃在重耳周游列国
中,只要看到重耳意志消沉,就心急如焚,设法
规劝,规劝不行,就设计“强迫”重耳励志,为
此遭到重耳咬牙切齿地痛恨道:“食舅父之肉”
——恨不得或吞了他。因此,狐偃在重耳归国前
夕过界河时,提醒重耳,就算是以退为进,也不
为过分。
以他的表现,按照晋文公的“奖赏三原则”,
充其量能得到“下赏”:“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
德惠,此受上赏;辅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
赏;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若以力
事我而无补吾阙者,此受下赏。”介之推的表现
16
与“上赏”根本不沾边;即使是“次赏”也很勉
强,仅能是“以力事我而无补吾阙者”流,受“下
赏”则当之无愧。
晋文公归国初期,政局不稳,内外交困,百
废待兴。甚至在他进行封赏的期间就发生了周天
子受到弟弟叔带的叛乱威胁,想做霸主,必须要
将“勤王事”放在第一位。晋文公在秦穆公的帮
助之下,平定了内乱,站稳了脚跟。但是,“勤
王事”的事情是绝对不能再依靠秦国——无论是
“同姓”行为还是将来利用周天子的地位来命令
诸侯的远大目标,都要求晋文公必须亲自去做,
这是头等的大事。等这些纷乱事情办完后,没有
受到封赏的介之推已经等不及了。
《史记》说:
文公修政,施惠百姓。赏从亡者及功臣,大
者封邑,小者尊爵。未尽行赏,周襄王以弟带难
出居郑地,来告急晋。晋初定,欲发兵,恐他乱
起,是以赏从亡,未至隐者介之推。推亦不言禄,
禄亦不及。推曰:“献公子九人,唯君在矣。惠、
17
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助,主晋
祀者,非君而谁?天实开之,二三子以为己力,
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曰是盗,况贪天之功以
为己力乎?下冒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
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推
曰:“尤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
禄。”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
身之文也;身欲隐,安用文之?闻知,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此乎?与女皆隐。”至死不复见。
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欲上
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
独怨,终不见处所。”文公出,见其书,曰:“此
介之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
则亡。遂求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
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
18
记吾过,且旌善人”。
所有资料均未言及晋文公烧山。从上面分析
得知,在从亡时,介之推并不是“厥功至伟”者,
在晋文公的心目中也就是第二、三流的角色,因
此,首批以及次批封赏均未轮到介之推:“大者
封邑,小者尊爵”,这绝不是晋文公的一时疏忽。
再说,从亡时期的“五位贤士”均在,在大是大
非关头总是能够犯颜直谏的他们,难道也全都眼
看着晋文公出此“错误”?恐怕不是如此。他们
知道晋文公的封赏三原则,知道这不是晋文公的
错误,因此不必劝谏。至于晋文公在后期封赏介
之推时说:“以及吾过,且旌善人”,也并不是说
他完全忘了封赏介之推,而是“吾方忧王室,未
图其功”,是说因王室之事而对他封赏晚了的“过
错”。这是一位明君的豁达与大度,并不是真的
什么过错。
3、“烧山”的危害——晋文公必不为
绵山地处介休南部,山非突兀孤立,而是连
绵广袤山系,倘若烧此山,势必引起周围连绵数
19
山大火,火势将造成极大的灾难。
作为一代明君晋文公,断不会不知道在那个
时代“烧山”的危害性:绵山一带,春秋时,必
定森林茂密。介之推藏进山里找寻尚且不得,一
旦烧起山来,后果不堪设想:大火沿山连绵根本
不可控制,不但要毁坏大批森林,而且后期会造
成众多百姓家毁人亡、流离失所。为一人而毁掉
众多百姓,晋文公不为也,所有明君亦不会为也。
再者,别说是介之推等二三流角色,即使是赵衰、
狐偃者流,晋文公也未必会出此下策。
烧山之说,纯系虚妄。
余论
寒食节照过,介之推可以崇拜和纪念,但历
史却不可混淆。“洗刷”晋文公“恶名”之目的,
旨在于历史真实耳,与民间习俗无涉。就像历史
上的那位关云长并不是完全理想的诚信忠君典
型一样,现在的“武圣关公”声望日隆。老百姓
总要塑造一个个理想的人物进行顶礼膜拜,为了
“真实”,只好借用历史人物之名,不必过于认
真计较民间崇拜与该历史人物的真伪,但作为历
史研究,则必须还以真实面目。
20
历史资料
使用以下相关资料:
一、《左传》
二、《吕氏春秋》
三、《史记·晋世家》
四、《国语·晋语四》
五、《新序》汉·刘向
六、《辞海》介之推
我们先看看凡与此有关的历史记载,涉及这些
内容的史料有《左传》、《史记》、《吕氏春秋》、
《新序》。我们先将其所有记载摘录于下:
一、《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杜预注曰,
介之推,《大戴礼》作“介山之推”,《史记·晋
世家》作“介子推”)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
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旗帜。天
21
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
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
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
上赏其间;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
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
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以使
知之,若何?”对曰:“言,甚之文也。身将隐,
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
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
緜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晋素以有“良史”著称,“在晋董狐笔”
历来为人称道。如果晋文公真的烧死介之推,决
不会没有记载)
二、《吕氏春秋·介立》
以富贵有人易,以贫贱有人难。今晋文公出
亡,周流天下,穷矣贱矣,而介之推不去,有以
有之也。反国而万乘,而介之推去之,无以有之
也。能其难,不能其易,此文公之所以不王也。
晋文公反国,介之推不肯受赏,自为赋诗曰:‘有
龙于飞,周徧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
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
22
之,桥死于中野,悬书公门,而伏于山下。’文
公闻之曰:“譆!此必介之推也。”避舍变服,令
庶人曰:“有能得介之推者,爵上卿,田百万。”
或遇之山中,负釜盖簦,问焉曰:“请问介之推
安在?”应之曰:“夫介之推苟不欲见而欲隐,
吾独焉知之?”遂背而行,终身不见。人心之不
同,其不甚哉?今世之逐利者,早朝晏退,焦唇
干嗌,日夜思之,犹未之能得,今得之而务疾逃
之,介之推之离俗远矣。
三、《史记·晋世家》
《史记·晋世家》: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
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
贾佗;先轸;魏武子。……重耳遂奔狄。……从
此五士,其余不名者数十人,至狄。
过卫,卫文公不礼。去,过五鹿,饥而从野人
乞食,野人盛土器中进之。重耳怒。赵衰曰:“土
者,有土也,君其拜受之。”
至齐,齐桓公厚礼,而以宗女妻之,有马二十
乘,重耳安之。重耳至齐二岁而桓公卒,会竖刀
等为内乱,……重耳爱齐女,毋去心。赵衰、咎
23
犯乃于桑下谋行。……其主乃杀侍者,劝重耳趣
行。重耳曰:“人生安乐,孰知其他!必死于此,
不能去。”齐女……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
行。行远而觉,重耳大怒,引戈欲杀咎犯。咎犯
曰:“杀臣成子,偃之愿也。”重耳曰:“事不成,
我食舅氏之肉。”咎犯曰:“事不成,犯肉腥臊,
何足食!”
重耳去之楚,楚成王以适诸侯礼待之,重耳谢
不敢当。赵衰曰:“子亡在外十余年,小国轻子,
况大国乎?今楚大国而固遇子,子其毋让,此天
开子也。”……
重耳至秦,缪公以宗女无人妻重耳,故子圉与
往。重耳不欲受,司空季子曰:“其国且伐,况
其故妻乎!且受以结秦亲而求入,子乃拘小礼,
忘大丑乎!”赵衰与重耳下,再拜曰:“孤臣之仰
君,如百谷之望时雨。”……惠公以九月卒,子
圉立。……十二月,晋国大夫栾、郤等闻重耳在
琴,皆阴来劝重耳、赵衰等反国,为内应甚
众。……重耳出亡凡十九岁而得入,时年六十二
矣,晋人多附焉。
文公元年春,秦送重耳至河。咎犯曰:“臣
从君周旋天下,过亦多矣。臣犹知之,况于君乎?
24
请从此去矣。”重耳曰:“若犯过,所不与子犯共
者,河伯视之!”乃投璧河中,以与子犯盟。是
时介子推从,在船中,乃笑曰:“天实开公子,
而子犯以为己功而要市于君,固足羞也。吾不忍
与同位。”乃自隐渡河。……二月辛丑,咎犯与
秦晋大夫盟于郇。(此时又有怀公故大臣吕省、
郤芮本不附文公,……乃欲与其徒谋烧公宫,杀
文公。文公不知。……)
文公修政,施惠百姓。上从亡者及功臣,大
者封邑,小者尊爵。未尽行赏,周襄王以弟带难
出居郑地,来告急晋。晋初定,欲发兵,恐他乱
起,是以赏从亡,未至隐者介之推。推亦不言禄,
禄亦不及。推曰:“献公子九人,唯君在矣。惠、
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助,主晋
祀者,非君而谁?天实开之,二三子以为己力,
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曰是盗,况贪天之功以
为己力乎?下冒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
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推
曰:“尤而效之,罪有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
禄。”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
身之文也;身欲隐,安用文之?闻知,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此乎?与女皆隐。”至死不复见。
25
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欲上
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
独怨,终不见处所。”文公出,见其书,曰:“此
介之推也。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使人召之,
则亡。遂求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
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
记吾过,且旌善人”。
(此“从者”极为有才,制造此事端后,大
约又对介之推进行了更为严密的包装,虽称此寒
食矣。)
晋文公不可能烧死介之推
四、《国语·晋语四》
乃行,过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举块以与
之,公子怒,将鞭之。子犯曰:“天赐也。民以
土服,又何求焉!天事必象,十有二年,必获此
土。二三子志之。虽在寿星及鹑尾,其有此土乎!
天以命矣,复于寿星,必获诸侯。天之道也,由
是始之。有此,其以戊申乎!所以申土也。”再
拜稽首,受而载之。遂适齐。
齐侯妻之,甚善焉。有马二十乘,将死于齐
而已矣。曰:“民生安乐,谁知其他?”
桓公卒,孝公即位。诸侯叛齐。子犯知齐之不
26
可以动,而知文公之安齐有终焉之志也,欲行,
而患之,与从者谋于桑下。蚕妾在焉,莫知其在
也。妾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言于公子曰:“从
者将以子行,其闻之者吾已除之矣。自必从之,
不可以贰,贰无成命。《诗》云:‘上帝临女,无
贰尔心。’先王其知之矣,贰将可乎?子去晋难
而极于此。自子之行,晋无宁岁,民无成君。天
未丧晋,无异公子,有晋国者,非子而谁?子其
勉之!上帝临子,贰必有咎。”
公子曰:“吾不动矣,必死于此。”姜曰:“不
然。……”
姜与子犯谋,醉而载之以行。醒,以戈逐子犯,
曰:“若无所济,吾食舅氏之肉,其知厌乎!”舅
犯走,且对曰:“若无所济,余未知死所,谁能
与豺狼争食?若克有成,公子无亦晋之柔嘉,是
以甘食。偃之肉腥臊,将焉用之?”遂行。
公子过宋,与司马公孙固相善,公孙固言于襄
公曰:“晋公子亡,长幼矣,而好善不厌,父事
狐偃,师事赵衰,而长事贾佗。狐偃其舅也,而
惠以有谋。赵衰其先君之戎御,赵夙之弟也,而
文以忠贞。贾佗公族也,而多识以恭敬。此三人
者,实左右之。公子居则下之,动则谘焉,成幼
27
而不倦,殆有礼矣。”
遂如楚,楚成王以周礼享之,九献,庭实旅百。
公子欲辞,子犯曰:“天命也,君其飨之。亡人
而国荐之,非敌而君设之,非天,谁启之心!”
(在重耳回答了“退避三舍”的著名话题后,)
令尹子玉曰:“请杀晋公子。弗杀,而反晋
国,必惧楚师。”王曰:“不可。……”
子玉曰:“然则请质狐偃。”王曰:“不
可。……”
秦伯归女五人,怀嬴与焉。公子使奉匜沃盥,
既而挥之。嬴怒曰:……秦伯见公子曰:“寡人
之适,此为才。……公子有辱,寡人之罪也。惟
命是听。”
公子欲辞,司空季子曰:“同姓为兄弟……,
以济大事,不亦可乎?”
公子谓子犯曰:“何如?”……谓子余曰:“何
如?”……乃归女而纳币,且逆之。
李曰:鉴于出亡十多年的经验,重耳在大事
的处理上逐渐倚重狐偃和赵衰,在如何接纳怀赢
的问题上,先是接受司空季子的建议,然后分别
请教了狐偃和赵衰后才慎重地下了决心,采取了
28
稳健而又隆重的迎娶怀赢的方式。事实证明,这
一做法在为他归国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使得秦
穆公“三平晋难”,确保重耳得到了统治地位并
能够稳固。
五、《新序》汉·刘向
晋文公反国,酌士大夫酒,召咎犯而将之,
召艾陵而相之。授田百万。介子推无爵。齿而就
位,觞三行,介子推奉觞而起曰:“有龙矫矫,
将失其所,有蛇从之,周流天下。龙既入深渊,
得安其所,蛇脂尽干,独不得甘雨,此何谓也?”
文公曰:“嘻,是寡人之过也。吾为子爵,与待
旦之朝也,吾为子田,与河东阳之间。”介子推
曰:“推闻君子之道,谒而得位,道士不居业,
争而得财,廉士不受也。”文公:“使我得反国者,
子也。吾将以成子之名。”介子推曰:“推闻君子
之道,为人子而不能承其父着,则不敢当后。为
人臣而不见察于其君者,则不敢立于其朝。然推
亦无索于天下矣。”遂去而之介山之上。文公使
人求之不得。为之避寝三月,号呼期年。诗曰:
“逝将去女,适彼乐郊。适彼乐郊,谁知永号。”
此之谓也。文公待之不肯出来,求之不能得,以
29
谓焚其山宜出,及焚山,遂不出而焚死。
李曰:晋文公到底是否举行了这场酒会没有,
不得而知。但就介之推的为人,他绝不可能在会
上向晋文公当面进行讽谏。
介之推本人是一个性格内向、意志坚定、但
不大灵活处事的人。
最初从亡,他一定是认准了重耳德行和能
力,因此坚定从行;重耳遇到困难,他能够“割
股啖君”,又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可以看出他是
一个性格内向、但做事果断、敢于为“明君”牺
牲自己的人;但在重耳数次遇到享乐机会就丧失
大志不图进取的时刻,没见介之推有振聋发聩之
劝诫言语(尽管他是一个性格内向的人,不善言
谈),他又不是重耳身边的“贤士”。因此我们说,
介之推有着明显的“政绩不足与缺陷”,不是一
个对主子进行直言敢谏的贤臣。这从他后来的几
次强调“天实开公子,而子犯以为己功而要市于
君,固足羞也。吾不忍与同位。”(《国语·晋世
家》)“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
外内旗帜。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
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
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
30
乎?下义其罪,上赏其间;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他执意认为重
耳归国掌政是天意而非人力,完全抹煞了从亡
“贤士五人”以及数十名从亡者的作用,甚至也
抹煞了楚国、秦国等有力的国际支援。这显然是
偏激的看法。
以他的表现,按照晋文公的“奖赏三原则”,
充其量能得到“下赏”:“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
德惠,此受上赏;辅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
赏;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若以力
事我而无补吾阙者,此受下赏。”介之推“上赏”
根本不沾边;即使是“次赏”也很勉强,仅能是
“以力事我而无补吾阙者”流,受“下赏”则当
之无愧。
六、《辞海》介之推
介之推一作介子推、介推。春秋时期晋国
贵族。曾从公子重耳(即晋文公)流亡国外。文
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他未得赏,因与其母隐
居绵上(在今山西介休东南)山中而死。文公使
人召之不得,以绵上作为他名义上的封天。后遂
成绵山为介山。传说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他因不
31
愿出山被烧死。旧俗以清明前一天(或二天)为
寒食节,断火冷食三天,相传即起因于纪念他被
焚死。
32
本文发布于:2023-03-10 12:06: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42117420381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寒食节的由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寒食节的由来.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