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教育的基本功能
考点精讲
第一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1.人的发展的含义
“人的发展”一般有两种释义:一是人类的发展或进化,二是人类个体的成
长变化过程。个体发展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胚胎
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狭义的个体发展则是指,个人从出
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指儿童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生理发展,生理
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神经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
增长,是人的身体方面的发展。二是心理发展,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
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三是社会
发展,包括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
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现实的社会个体,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
的人。
从总体上看,人的发展十分复杂,是一个生活与生长并进的过程,是一个“给
定”与“自我选择”、“自我构建”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过程,是发展的各种因
素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的过程,它体现为个体内部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与外显
行为方式的连续又较稳定的发展变化。
2.人的发展的特点(识记)
(1)未完成性:儿童发展的未成熟性、未完成性,蕴涵着人的发展的
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潜在着巨大的生命活力
和发展可能性。
(2)能动性:人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动、自主、自觉、自决和自
我塑造等能动性,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及动物生长
发展最重要的不同,这也是人的教育与改造自然实践活动以及动
物训练等活动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3.人的发展的规律(识记)
从形式上看,人的发展的规律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性、阶
段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
二、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作用
(一)关于影响人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观点(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遗传决定论)
共同观点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
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等。
2.外铄论(环境决定论)
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
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荀子、洛克的“白板说”、华生等。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
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
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产生作用的结果。
(二)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作用(重点掌握)
1.遗传(理解识记要点)
遗传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
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生理特点也叫做遗传素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这种
可能性要转化为现实性,必须经过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生活实践。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可能与限制,
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也就是说,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
着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2.环境(理解识记要点)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它包括物质环境
和精神环境;或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外部社会环境是个体身心发展、成熟的客观条件,对人一生的发展都
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如果说,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那么社会环
境的影响则能把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我国古代的荀子就很重视环境对人的潜
移默化的影响,故而提出:“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其次,
环境对人的作用离不开社会实践,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2)环境的给定性(先在性、客观性)与主体的选择性(人的能动性)
(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作用
3.教育(理解识记要点)
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
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3)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承来培养人的,文化知识是滋养人的生长
的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与资源。
文化知识蕴藏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多方面的价值:知识的认知价值;知
识的能力价值;知识的陶冶价值;知识的实践价值。
(4)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恰恰在于选择和借助人类的科学文化引领学生的个性素
质的发展,由自在的人成长为自为的人,成为参与社会生活的主体。
当然,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理解识记要点)
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教育和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
作用,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学生只有把内
在的需求和外在的教育、环境的条件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身心健康、全
面发展。
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
的决定性因素。
(1)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2)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3)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三、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解识记要点)
个体身心发展遵循着某些共同的规律。如果能够利用好这些规律,可以使教
育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反之,则可能事倍功半,甚至伤害学生。因此,很有必
要掌握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
从出生到成人,个体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
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
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
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
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二是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平衡性。
根据人的身心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现象,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
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
形成的时期。)在最佳期,训练和学习效果最好。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
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4.整体性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
现出个体的独特性。
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做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德智体
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
5.个别差异性
由于先天素质、内在机能、环境和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个体在身心
发展中存在着个别差异。
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
平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
学生自由地发展。
第二节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一)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
展的规模和速度。其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
和教育结构。其三,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
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首先,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
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其次,教育是科学知识
再生产的手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三,教育是发展科学的
一个重要手段。
(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5.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6.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
(1)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3)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生产与精
神生产的全部内容。文化概念的主要内容包括:文化观念和行为模式两个方面。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
1.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2.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二、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
(一)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
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
的改革与发展。
1.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具有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教
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
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
力量。
2.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现代教育是使知识
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的重要因素。
3.教育的文化功能
表现在: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传递、选择和发展功能。
4.教育的生态功能
表现在: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引
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
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
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在当代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个
人社会流动的基础;其次,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渠道;其三,教育的流动功能
关乎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
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
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
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
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三、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
先导性、全局性意义。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就
必然要求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所谓教育的基础性,实质上是指人的素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
性;
所谓教育的先导性,是指教育的发展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引导作用;
所谓教育的全局性,是指教育的发展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
具有全局性影响。
参考资料:
王道俊、郭文安主编《教育学》,2009年第6版
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学·教育的基本功能》考点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依据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
A.阶段性B.个别差异性C.顺序性D.不均衡性
2、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
是一种()。
A.外铄论的观点B.内发论的观点C.多因素论的观点D.反映论的观点
3、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这强调的是哪一因素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4、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系统性B.能动性C.客观性D.主观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
A.教育教学工作要抓关键期B.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D.教育工作要根据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
6、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体现是()
A.预见性B.目的性C.创造性D.选择性
7.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8.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是()
A.生物遗传B.选择经验C.社会实践D.教育
9.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很多,其中()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A.环境B.遗传素质C.教育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0.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这说明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B.阶段性C.差异性D.不均衡性
11.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是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
A.环境B.遗传素质C.教育D.个体主观能动性
12.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
识的、最根本的动因。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
A.弗洛伊德B.华生C.桑代克D.巴甫洛夫
13.人的生理成熟以具有()能力为标志。
A.创造B.学习C.生殖D.思考
14.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孔子B.荀子C.孟子D.墨子
15.失明者的听觉、触觉等方面往往会获得超常发展,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
具有()。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互补性D.个别差异性
16.个体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
征称为()。
A.个性差异B.年龄特征C.关键年龄D.心理特征
17.“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
A.环境决定论B.遗传决定论C.教育万能论D.二因素论
18.我们在向年轻一代进行教育时,不能“揠苗助长,凌节而施”,因为这
违反了儿童身心发展的()。
A.顺序性B.阶段性C.稳定性D.个别差异性
19.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
20.作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并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的是()
A.学校教育B.个体实践活动C.成熟、环境D.遗传素质
21.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其依据是身心发展的
()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2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个体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变化,特别是向()
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A.正常B.健康和不健康C.积极D.衰减
23.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的因素是()
A.遗传素质B.个体成熟度C.环境D.学校教育
24.下列不属于内发论者的是()
A.孟子B.弗洛伊德C.洛克D.格赛尔
25.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说明()因素对个
体发展的影响。
A.遗传素质B.环境C.主观能动性D.成熟
26.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学者是()
A.维果茨基B.赞科夫C.皮亚杰D.布鲁纳
27.“未来”是人生()阶段的重要概念。
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期D.成年期
28.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A.生产力B.科学技术C.文化D.政治经济制度
29.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
A.学校校园文化B.学校教师文化C.学校制度文化D.学校物质文化
30.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力,还决定着
()
A.教育年龄B.教育目的C.教育年限D.学校教育
31.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A.精神文化B.物质文化C.组织和制度文化D.学习教育
3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
A.规模B.速度C.内容D.性质
33.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的观点有()
A.内发论B.教育C.外铄论D.成熟机制E.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皮亚杰将个体的认识发展划分的阶段包括()
A.感知运算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E.抽象运算阶段
3.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表现在()
A.教育发现人的价值B.教育发掘人的潜能C.教育发挥人的力量
D.教育促进人的个性的发展
4.学校文化最终要表达这样一些内容()
A.对人性的理解B.对集体的看法C.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D.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E.教育理想与追求
5.网络教育的特点主要有()
A.开放式B.筛选制C.等级制D.跨年龄段E.跨时空
6.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
A.教育的领导权B.受教育的权利C.教育目的D.教育规模
7.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的主要表达方式有()
A.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B.规章制度C.设施环境D.角色规范
8.学生文化的特征有()
A.过渡性B.非正式性C.正式性D.多样性E.互补性
三、填空题
1、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教育是。
2、人的心理成熟的标志是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
3、最近发展区是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
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和根本
途径是。
5、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6、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主要是指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
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以及。
7.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
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决定的。
8.小学教育的内容具有和,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
习具有长远的价值。
9.由于教育可以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科学知识再生产
和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社会财富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是具有性的。
10.1983年9月,邓小平给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面向,
面向。”这也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战略指导思想。
1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价值。
12.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时期发生在阶段。
13.除了成熟,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还
有、、、和。
1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
15.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水平
到水平,再到水平的发展过程。
16.校风是学校文化中、、的统一体。
17.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
18.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再生产的手段。
19.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四、简答题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2.为什么说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年轻一代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五、论述题
人的发展有哪些规律和特点?教育怎样适应人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六、案例分析题
1.王安石写的《伤仲永》一文说,方仲永小时聪敏过人,到20岁左右则“泯
然众人矣”。这说明了什么教育原理?
2.小马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家中的独生子,是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的掌中
宝、小皇帝。聪明的他不爱学习,过度依赖爸爸和妈妈,非常的贪玩。在学校,
一天到晚总是忙忙乱乱的,做事毛手毛脚,慌慌张张,丢三落四,总爱把一些学
习用品等东西遗落在家里,在家做些事也是拖拉,没有目的性,父母、老师怎么
提醒也没有用。脾气暴躁,不会宽容别人,稍不满意就要出手打人,不分场合、
不分时段。学习习惯差,目标不明确,上课老是开小差,稍不注意就玩东西;平
时测验成绩挺好,一到考试总是马虎,成绩欠佳,且卷面涂改严重。
请你就有关教育理论进行分析,并找出好的对策。
《教育学·教育的基本功能》考点强化训练(参考答案)
五、单项选择题
1、“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依据的是人的身心发展的(B)
A.阶段性B.个别差异性C.顺序性D.不均衡性
2、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
是一种(A)。
A.外铄论的观点B.内发论的观点C.多因素论的观点D.反映论的观点
3、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这强调的是哪一因素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B)
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4、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的表现之一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B)
A.系统性B.能动性C.客观性D.主观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A)
A.教育教学工作要抓关键期B.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D.教育工作要根据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
6、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最高体现是(C)
A.预见性B.目的性C.创造性D.选择性
7.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C)
A.遗传B.环境C.教育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8.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是(D)
A.生物遗传B.选择经验C.社会实践D.教育
9.影响人的发展因素很多,其中(D)是影响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A.环境B.遗传素质C.教育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0.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这说明
人的身心发展具有(A)。
A.顺序性B.阶段性C.差异性D.不均衡性
11.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B)是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
A.环境B.遗传素质C.教育D.个体主观能动性
12.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
识的、最根本的动因。提出这一观点的学者是(A)。
A.弗洛伊德B.华生C.桑代克D.巴甫洛夫
13.人的生理成熟以具有(C)能力为标志。
A.创造B.学习C.生殖D.思考
14.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C)。
A.孔子B.荀子C.孟子D.墨子
15.失明者的听觉、触觉等方面往往会获得超常发展,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
具有(C)。
A.顺序性B.不平衡性C.互补性D.个别差异性
16.个体发展过程中,在一定年龄阶段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
征称为(B)。
A.个性差异B.年龄特征C.关键年龄D.心理特征
17.“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B)
A.环境决定论B.遗传决定论C.教育万能论D.二因素论
18.我们在向年轻一代进行教育时,不能“揠苗助长,凌节而施”,因为这
违反了儿童身心发展的(A)。
A.顺序性B.阶段性C.稳定性D.个别差异性
19.人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表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B)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差异性
20.作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并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的是(D)
A.学校教育B.个体实践活动C.成熟、环境D.遗传素质
21.心理学家们提出了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其依据是身心发展的
(C)
A.顺序性B.阶段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2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个体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变化,特别是向(C)
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A.正常B.健康和不健康C.积极D.衰减
23.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的因素是(D)
A.遗传素质B.个体成熟度C.环境D.学校教育
24.下列不属于内发论者的是(C)
A.孟子B.弗洛伊德C.洛克D.格赛尔
25.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说明(C)因素对个
体发展的影响。
A.遗传素质B.环境C.主观能动性D.成熟
26.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学者是(A)
A.维果茨基B.赞科夫C.皮亚杰D.布鲁纳
27.“未来”是人生(C)阶段的重要概念。
A.童年期B.少年期C.青年期D.成年期
28.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D)
A.生产力B.科学技术C.文化D.政治经济制度
29.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C)
A.学校校园文化B.学校教师文化C.学校制度文化D.学校物质文化
30.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力,还决定着
(B)
A.教育年龄B.教育目的C.教育年限D.学校教育
31.校园文化的核心是(A)
A.精神文化B.物质文化C.组织和制度文化D.学习教育
3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D)
A.规模B.速度C.内容D.性质
33.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A)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六、多项选择题
1.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的观点有(ACE)
A.内发论B.教育C.外铄论D.成熟机制E.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皮亚杰将个体的认识发展划分的阶段包括(ABCD)
A.感知运算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E.抽象运算阶段
3.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表现在(ABCD)
A.教育发现人的价值B.教育发掘人的潜能C.教育发挥人的力量
D.教育促进人的个性的发展
4.学校文化最终要表达这样一些内容(ABCDE)
A.对人性的理解B.对集体的看法C.对学习、工作的态度
D.对学校功能及社会责任的理解E.教育理想与追求
5.网络教育的特点主要有(ADE)
A.开放式B.筛选制C.等级制D.跨年龄段E.跨时空
6.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ABC)
A.教育的领导权B.受教育的权利C.教育目的D.教育规模
7.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的主要表达方式有(ABD)
A.保证学校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B.规章制度C.设施环境D.角色规范
8.学生文化的特征有(ABDE)
A.过渡性B.非正式性C.正式性D.多样性E.互补性
七、填空题
1、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教育是学校教育。
2、人的心理成熟的标志是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3、最近发展区是维果茨基提出的一个概念,是指儿童已经达到的发展水
平与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和根本
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5、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6、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主要是指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
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以及个别差异性。
7.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8.小学教育的内容具有基础性和普遍性,因而对人今后的进一步学
习具有长远的价值。
9.由于教育可以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科学知识再生产
和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生产效率和增加社会财富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是具有生产性性的。
10.1983年9月,邓小平给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
界,面向未来。”这也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战略指导思想。
1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
12.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的时期发生在少年期阶段。
13.除了成熟,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还有遗传素质、环境、个体主
观能动性、个体实践活动和学校教育。
14.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体差
异性。
15.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研究证明,人的道德认知遵循着从前世俗水平到
世俗水平,再到后世俗水平的发展过程。
16.校风是学校文化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
17.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态形式,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18.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
19.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八、简答题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为:(1)顺序性。从出生到成人,个体的身心发展
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2)
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
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
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
化是不平衡的;其二是不同方面的发展不平衡性。(4)个别差异性。由于先天素
质、内在机能、环境和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中存在着个
别差异。
2.为什么说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年轻一代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1)教育是
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
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当然,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
3.传统教育与网络教育的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1)传统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
开放式教育;(2)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
制度”,而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3)传统学校教
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者是“无
年龄段教育”;(4)传统学校教育存在着时空限制,而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
五、论述题
人的发展有哪些规律和特点?教育怎样适应人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答题要点:(1)人的发展具有未完成性和能动性两大特点。人的发展的未完
成性,说明了人的需教育性和人的可教育性;教育能够促进人的发展,并起着主
导作用。人的发展的能动性,说明教育是一种启发和引导,关键是要调动人的主
观能动性,促进人的能动地、自主地完成和完善。
(2)从形式看,人的发展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不平衡
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
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
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
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
有针对性的教育;
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
平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避短、发展个性,促进
学生自由地发展;
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做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
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
六、案例分析题
1.王安石写的《伤仲永》一文说,方仲永小时聪敏过人,到20岁左右则“泯
然众人矣”。这说明了什么教育原理?
答题要点:(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
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转化为现实性,必须经过后天的教育和社会生活实践。
(2)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中,特别是人的社会实践对人
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
主导作用。(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内部动力。教育和环境对个体
身心发展的作用,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即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
2.小马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家中的独生子,是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的掌中
宝、小皇帝。聪明的他不爱学习,过度依赖爸爸和妈妈,非常的贪玩。在学校,
一天到晚总是忙忙乱乱的,做事毛手毛脚,慌慌张张,丢三落四,总爱把一些学
习用品等东西遗落在家里,在家做些事也是拖拉,没有目的性,父母、老师怎么
提醒也没有用。脾气暴躁,不会宽容别人,稍不满意就要出手打人,不分场合、
不分时段。学习习惯差,目标不明确,上课老是开小差,稍不注意就玩东西;平
时测验成绩挺好,一到考试总是马虎,成绩欠佳,且卷面涂改严重。
请你就有关教育理论进行分析,并找出好的对策。
答题要点:
1.少年儿童期的教育关键是养成好习惯的教育。本案例中的小马没有养
成好的习惯。根据他的个别差异性,要注意因材施教。(1)家校配合,与其父母
和其爷爷奶奶取得一致,共同致力于小马的学习、生活习惯教育和训练。(2)从
整理内务、打扫卫生等小事做起,扬长避短,严格要求,持之以恒地训练。(3)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运用行为训练的方法,还应根据小马的年龄特点,帮助
小马尽快形成好的习惯。
2.可以从独生子女教育的问题来谈。如,在家庭环境方面,独生子女大多
家庭环境比较好,父母比较重视孩子的成长等;在遗传方面少生优生,智力大多
比较好,也就是比较聪明;但在教育方面,父母和祖父母的溺爱,教育方法不当,
养成了孩子的懒惰,怯懦或脾气暴躁等不好的习气;再加之,他们年少无知,意
志薄弱等,所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注意:(1)扬长避短,长
善救失。充分利用独生子女见多识广,聪明,精力旺盛等特点,发展文艺、体育
多方面的兴趣特长。同时,加强劳动技能和劳动意识的培养,提升其责任感和吃
苦、耐劳、认真细致等品质。(2)学校要加强独生子女的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
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再根据《教育学——德育》部分的有关内容来回答。
本文发布于:2023-03-10 08:43: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40903720237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教育的社会功能.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教育的社会功能.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