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方略
60 S
拨开云雾 终见月明
浅谈中考文言文复习思路
■孙雪梅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中考语文对文言文
知识的考查有了较大的变化。就内容来看,所选文
言语段的逐步走向课外,或课内外结合,就是这一变
化的显著体现。
为使文言文复习方向明确,思路清晰,作为连带
几届毕业班的语文教师,我通过对这几年的中考文
言文命题的研究,总结出一套复习文言文的思路与
方法,那就是在文言文复习中采取将教材中文言文
篇目系统化,进行专题整合的方法,然后由课内带动
课外,进行迁移训练。
一
、文言文的专题整合
我将语文教材的文言文篇目,按照内容与出处
大致整理为以下几类,用专题的形式来进行系统复
习。
(一)先秦诸子百家篇
(二)史书篇
(三)名家名篇(游记类言志类)
首先,语文教材里有不少出自诸子百家的篇目,
如:孔子的《论语十则》;《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和《鱼我所欲也》;《韩非子》的《扁鹊见蔡桓公》;
《墨子》的《公输》等。
其次,教材中还有大量的出自史书的篇目,如:
《曹刿论战》出自左丘明的《左传》;《李广》、《陈涉世
家》出自司马迁的《史记》;《龚遂治渤海郡》出自班固
的《汉书》,《隆中对》和《出师表》出自陈寿的《三国
志》;《周处》出自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陈叔宝亡
国》和《孙权劝学》出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最后一类是数量庞杂的名家之作,在这里按内
容细分又可以划分为名家的游记散文和言志散文。
属于游记散文的篇目有:《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Ob石潭记》、《满井游记》、《三峡》等。还有一些经典
名篇如《桃花源记》、《陋室铭》、《五柳先生传》、《爱莲
说》、《马说》等,则属于大家们托物言志、自明心志的
文章,我又将它们归为言志类。
将这些文言文分类后,再进行复习时我感觉这
种方式较以往的分册复习更能够调动学生的复习热
情,提高复习效率。学生们一改逐册逐篇的练习巩
固的机械模式,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专题的规划
与整理中来,这不仅活跃了他们的思维,更能够使学
生们在纷繁复杂的文海面前豁然开朗,做到理清头
绪、了然于胸。
二、文言文的迁移训练
由课内向课外迁移,借课外考查课内,已经成为
中考文言文的命题趋势。纵观近几年的语文中考真
题,很多省市都改变观念,推陈出新,以适应新课程
标准的需要。由此,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在文言文教
学中,不仅要注重基础积累,更要强化阅读迁移能力
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文言文复习中,专
题整合与迁移扩展应同步进行。通过对教材的研究
以及查找大量的中考真题,我为迁移训练拟定了这
样几个规律:
(一)诸子百家篇:出处的迁移
这类文言文大多选自某本集子和书,我们可以
很容易地找到与课文出处相同的选段来进行迁移。
如《论语》中的很多内容可以拿来比较,既丰富对孔
子思想的认识,又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进而产生阅读兴趣,丰富积累。
(二)史书篇:人物的迁移
这类文言文是以塑造人物为主,所以阅读时可
以考虑以一个人物的不同侧面进行迁移或同类人物
进行比较。 、
如,在进行《李广》一课的复习时,可以选取《史
记》中有关李广的“广望匈奴有数千骑……于是胡骑
遂不敢击”选段,与课内“李将军广者……度不中不
发,发即应弦而倒”的几段进行比较,从而令学生从
不同的侧面来丰富对李广的认识——机智勇敢与关
爱士卒、精于射术的不同特点。有关李广的记载还
可以在《汉书》中找到,也可与课文相链接。另外,同
样是汉代的名将,由李广我们还可以想到《史记》中
的《周亚夫军细柳》,两人进行对比,由课内引出课外
相关人物,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迁移点。当然,除了名
将我们还可以联想到好官、忠臣、忧国忧民的爱国志
士等等,如《出师表》中的诸葛亮可与《三国演义》、
《后出师表》进行比较,可以让学生们选取组合,形成
合理的、有价值的迁移阅读。当然,这样的人物迁移
教材里还可以找到很多,像曹刿、龚遂等等。这样的
阅读训练,不仅丰富了复习内容,开阔学生的知识
面,还能加深、巩固学生对课内的理解,培养课外文
言文的阅读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三)名家名篇:写法的迁移和文体的迁移
对文章写法的分析,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所
以我们可以选择课外适合的文章与课内进行比较。
可以写法相类,也可以写法相迥。如:柳宗元的《小
石潭记》和元结的《右溪记》都是采用情景交融的写
法来表情达意。而《醉翁亭记》和其姐妹篇《丰乐亭
记》,同是欧阳修的名篇,同写于谪守滁州时,两文主
旨相同,但写法各异。前者以写景、叙事为主,通过
描写醉翁亭的环境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展现一幅太
守与民同乐的画面,表现“与民同乐”的主旨。后者
却以议论为主,写景不多,将滁州人民的安定生活归
功于宋王朝的休养生息政策。学生比较后,更加深
了对《醉翁亭记》的背景和主旨的理解。
从文体角度指导学生进行迁移阅读,有助于学
生把握文体特点进而理解同类文章的写作特点,理
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如《马说》与《师说》的作者为韩
愈,两篇文章文体相同,都是以议论为主,叙事为辅。
通过比较可以使学生对“说”这一古代文体有更深刻
的了解。同理对“记”这一文体的认识也可以通过这
种方式来实现。另外,换一种思维方式,文体的迁移
不仅是指相同文体的比较,还可以是不同文体的相
互解读,比如我们常说的“以文解诗”,像《桃花源记》
与《桃花源诗》,就是一组很好的以文解诗的例子。
以上的有关文言文的复习思路与方法应该说带
有比较鲜明的主观色彩,一定会有客观上不可避免
的缺漏。在这里我只是拿出一个比较简单清晰的方
式以便复习,目的就是巩固、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
能力,使我们的复习工作更见成效。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一中初中部)
本文发布于:2023-03-10 08:14: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4072832021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习中.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习中.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