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之脾湿肺燥证中医辨治(一)
明医公开课第49期中医打造个人品牌的助推器
作者:鲁法庭编辑/邓爽校对/余洪
导读:鲁法庭教授今日与诸君分享燥湿同病之咳嗽肺燥脾湿证的
病因、证机分析及案例报道两方面提出脾湿肺燥证咳嗽的辨治规律,
分为两期推送,愿与大家一起讨论学习。
燥证,是一类以津液减少,甚则枯涸为主要病理机制,以干燥性
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中医证候。历代医家认识到由于气候、地域等
因素导致燥证表现出一些特殊性。《内经》将燥邪为病的特点概括为
“燥胜则干”,提出“燥者濡之”的治疗原则后,后世医家对燥证理
论多有阐发,或述其象,或论其性,或究其方,在很大程度上发展完
善了燥证理论。然而在燥证理论体系中,对于燥证之燥湿同病的理论
阐述及病例报道及尚为鲜见。可能因为燥邪、湿邪为相对之气,性质
及致病季节截然不同,故一般认为二者难以同时伤人致病,但临床上
燥湿同病并不少见,四川盆地本是多湿之地加之秋燥当令,咳嗽之脾
湿肺燥证较为多见。
本文拟从燥湿同病之咳嗽肺燥脾湿证的病因、证机分析及案例报
道两方面提出脾湿肺燥证咳嗽的辨治规律,以供同行商榷。
1脾肺生理病理关系及燥湿喜好决定了脾湿肺燥证的病机基础
肺与脾的关系主要涉及气的生成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两方面。人体
之气的主要是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所运化的水谷之气所组成。故肺
的呼吸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的健强,是人体气盛的保证。另一方面,
津液在体内的输布代谢主要是由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及脾的运化
水液、输布津液的功能来完成的。肺以脾所运化输布的水谷精微为营
养,才能使其功能活动得到保障;而脾运化水谷和水湿的功能,也需要
肺的宣降、通调水道功能来实现。如果脾气虚损,会导致肺气不足,
出现疲乏倦怠,少气懒言等症。若脾虚运化失调,水湿内停,生成痰
饮,也会影响肺的宣降功能,出现咳嗽、喘息等症。即“脾为生痰之
源,肺为贮痰之器”,而肺气虚衰,无法通调水道,水湿内停,则会
使脾阳受阻,出现腹胀、便溏、水肿等症。肺脾在生理喜好上却相反,
及“脾喜燥恶湿,肺喜润恶燥”,燥邪易伤肺,湿邪易伤脾。正是由
于肺脾生理病理相关性及对于燥湿喜恶的不同决定了燥、湿两性质相
反的病邪共同侵犯机体而至脾湿肺燥证。
2.内外合邪是脾湿肺燥证形成的重要机制
2.1.肺津伤并脾虚湿寒内困风热之邪袭肺,或风寒袭肺,内郁化
热或热病日久时,导致肺津被耗,肺不布津,机体失养,内生肺燥;或
外燥直接伤肺;阴津耗伤之肺燥见口干咽燥,干咳痰稠量少,不易咯出,
另表现形瘦神疲,夜寐多梦,舌质舌红或绛,少苔或剥落苔,多以舌
尖以及舌前为明显。阴虚则内生热,表现为喉咽红肿疼痛,肺燥形成。
继而导致宣肃失司,通调失职,水津输布,运行和排泄障碍,从而影
响脾主运化功能而现脾虚湿困之象。表现为食少纳呆,口中无味,口
干但饮水少,舌苔厚腻,病初舌苔厚腻,中根部明显,色白为主。或
患者本为脾虚,脾阳气亏虚,不能运化水湿而致湿浊内生,表现为口
淡无味,纳呆,神疲乏力。最终形成肺津不足并脾虚湿困之肺燥脾湿
证。
2.2.肺津伤并脾虚湿热内郁脾主运化水湿,在肺、肾、三焦、膀
胱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调节、维持着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因此无
论是脾虚或邪气困脾,只要导致脾失健运,就可既生成内湿,内湿郁
久不化而生热,终致湿热内郁为患。湿热内郁者因感受秋季燥邪或感
受地域性燥邪或饮食香燥而致肺燥津伤从而形成脾湿肺燥证。亦或燥
邪伤肺在前而致肺-脾-肾津液代谢枢机紊乱,影响脾之水液运化失
常,湿浊内滞脾胃,郁久生热,而成脾湿肺燥证。清代医家石寿棠曰:
“燥郁则不能行水而又化湿;湿郁则不能布津而又化燥。”是对此型脾
湿肺燥证的精辟概括。
3.季节、地域、体质因素是脾湿肺燥证形成的重要条件。
肺燥脾湿证的形成与季节、体制及地域因素紧密相关。如在秋初
夏末感受燥邪多夹杂湿邪,易致肺燥脾湿证形成。如阴盛阳虚之人,
机体活动相对不足,感受燥邪后,多从寒化,寒性收引、凝滞,影响
人体气血津液的畅行,则病燥多兼湿;生长在西部高原地区多风、干燥、
强紫外线辐射等特殊气候环境中,或喜食辛辣香燥、或高温、野外劳
作及汗出过多的阴虚体质之人,若恣食生冷,频繁冒雨涉水,或工作
环境寒冷潮湿,则易外感寒湿之邪,形成燥湿同病。鉴于脾湿肺燥证
复杂的病因、证机,我们辨证时必须综合全面考虑诸多因素,系统辨
证,方能全面把握病证本质。
本文发布于:2023-03-10 07:59: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4063692020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肺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肺燥.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