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子宝

更新时间:2023-03-10 06:56:44 阅读: 评论:0

素包子的做法-胜利牌

子宝
2023年3月10日发(作者:夸加包念什么)

龙源期刊网

含有「子」“子、儿”的日汉谚语比较初探

作者:石剑静

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17期

摘要:本文拟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对日语、汉语中含有「子」“子、儿”的谚语进行归纳

整理,在两国的谚语比较研究中探讨中日两国的亲子观的异同。

关键词:谚语子儿亲子观

中图分类号:H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7-0081-02

亲子关系是家庭伦理关系,也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日语和汉语谚语中反映

亲子关系的谚语数量很多。在『故事俗信ことわざ大辞典』(尚学図書,1996年4月)中,

含有「子」的谚语有239条,在辞海版《中国谚语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3

月)中,含有“子、儿”的谚语199条。本文以该两本谚语词典中出现的这400多条谚语为研究

素材,探讨中日两国在亲子观方面的异同以及其中所折射出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一、在形态、意义上都非常相似的含有「子」“子、儿”的日、汉谚语

在日语和汉语谚语中,有少数谚语在形态、意义上都非常相近。这些谚语恰恰表明了中日

两国极为相近的价值取向。

J(1)子を持って知る親の恩

(2)財宝より子宝

(3)金に親子はない

C(1)养儿方知父母恩

(2)有钱无子非为贵

(3)钱财份上无父子(注:J表示日语谚语,C表示汉语谚语)

中国和日本都属于儒教文化国家,都认为父母对子女的养育之恩只有在自己生育子女后才

能真正体会,并且都非常看重血脉传承的重要性,认为子孙比金银财宝更加珍贵。还有,另一

方面,有些人在钱财上不讲情分,甚至连父子亲情都不顾的现象在日汉谚语中都有着生动的体

现。

二、形态不尽相同,但意义相近的含有「子」“子、儿”的日、汉谚语

龙源期刊网

1.关于血统、基因遗传的谚语

J(4)逸物の鷹の子は逸物

(5)蝮の子は蝮

(6)親に似ぬ子なし

C(4)虎父无犬子

(5)奸臣生逆子

(6)养儿跟种,种地跟垅

以上几条谚语生动地说明了父母和子女在基因遗传上的相似性。优秀的父母其子女往往是

优秀的,而如果父母是恶人,也会养育出顽劣的子女。

2.关于父母对孩子的爱的谚语

J(7)親は千里を行けども子を忘れず

(8)子の命は親の命

(9)子の可愛いと向かう脛の痛いは堪えられぬ

C(7)儿行千里母担忧

(8)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

(9)儿女亲、辈辈亲,打断胳膊连着筋

相信没有哪个父母不心疼自己的孩子。J(9)的意思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法用语言表达

的。这些谚语,让父母对孩子的挂念、疼惜之情跃然纸上。

3.关于子女教育的谚语

J(10)親は嘘つきゃ子が嘘習う

(11)我が子を誉めるは一の馬鹿

(12)子供は教え殺せ

龙源期刊网

C(10)其父盗,子必行窃

(11)养儿不可夸,直待做丧家

(12)纵子如纵虎

在含有「子」的日语谚语中,关于子女教育的有21条,接近10%,而在含有“子、儿”的

汉语谚语中,也有21条是关于子女教育的,占总数的10.5%。可见中日两国人民都认为父母

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在子女的成长过程中极为重要。J(10)说的是父母说谎的话孩子也会学说

谎。J(11)是说夸赞自己孩子的父母是最糊涂的父母。J(12)的意思是父母错误的教育方法

会毁了孩子的一生。另外,在关于子女教育的日语谚语中,有6条来自中国典籍。如「子に黄

金満籝を遺すは一経に如かず」出自《汉书·韦贤传》。再如「子を養いて教えざるは父の過

ちなり、訓え導いて厳めざるは師の惰りなり」出自司马光的《劝学歌》。由此可见日本在子

女教育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

4.反映重男轻女思想的谚语

J(13)七日小腹を病んでも男の子を生め

(14)男子七人あれば長者

C(13)十个女儿当不的一个儿郎

(14)养儿人家热腾腾,养女儿家冷清清

在《中日家族制度比较研究》一书中,关于父权制有这样的讲述。“就中国而言,大约在

公元前3000年以后,黄河、长江流域的氏族部落就已经逐渐进入了父系制时代,父权制家庭

制度至迟在公元前21世纪已经形成。”“大化改新之际,新政权便颁布了确定子女所属的„男女

之法‟。(中略)据史书记载,男女之法颁布后,过去持母姓的人纷纷更改为父姓,因此,„男

女之法‟被日本学者称作父权制确立的宣言。”在父权制体系下,男性才是家族血脉的传承人,

女性却一直受到旧社会传统观念的轻视。J(13)是说就算难产也要生男孩。J(14)的意思是

男孩是父母的财富。从以上四条日汉谚语可以看出,中日两国人民在传统观念上有着重男轻女

的倾向。

三、日本独有的含有“子”的谚语

在日语和汉谚语的比较研究中,有一部分谚语是日本独有的,在中国的谚语辞典里找不到

类似的说法。可以说,这些谚语更能反映日本民族所独有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

1.关于父母对子女的溺爱的谚语

龙源期刊网

J(15)子に甘いは親の常

(16)子故の闇

(17)親馬鹿子馬鹿

(18)七つ前は神の子

有趣的是,在汉语谚语中几乎找不到父母溺爱子女的例子,而在日谚中,却有十几条这样

的例子。如J(18)所言,日本人认为,孩子在七岁前是神的孩子。在《中国人与日本人》

(尚会鹏)一书中也有如下的表述。“日本人往往把孩子视为神灵般的存在而倍加珍惜和宠

爱,一些民俗学家指出,七岁前的孩子是属于神的。日本文化中有对儿童形态的崇高赞美,如

一些佛教僧侣认为天真无邪的幼儿具有„道心之本‟,是最接近神佛的存在。”所以,日本的孩子

在幼儿时期受到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娇惯。因此,便有了以上谚语所表现的J(15)“娇惯儿女

是父母常情”、J(16)“溺爱子女,是非不分”、J(17)“糊涂父母糊涂子女”的现象。

2.关于让子女在困境中历练的谚语

J(19)可愛い子には旅をさせよ

(20)思う子に旅をさせよ

(21)獅子の子落とし

但是,另一方面,日语谚语里也有好多关于让子女在艰苦锻炼中长大成人的谚语。古代的

“旅”并不是旅游消遣,而是离家的苦行。J(19)J(20)说的是爱孩子就要让他出去见世面,

体会世事的艰辛。J(21)的意思是狮子会把自己的幼狮扔进山谷中,只养育其中生存下来的

幼狮。这条谚语用比喻的说法说明必须让孩子经历生活苦难的试炼,才能培养出优秀独立的人

格。在《日本文化与日本人性格的形成》一书中,谈到“匠人家的孩子到了十二、三岁就要到

别的师傅那里去学手艺(商人也大体如此)。这种做法完全是出于只有到人家去亲自体验那种

寄人篱下、饱尝辛苦的滋味才能长大成人的观念。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也是一般百姓当意识

到日本家庭教育中过分宽容的一面所隐含着的潜在危险时便想极力避开这种危险的一种生活智

慧”。看来,日本人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一方面给孩子一个自由宽松的家庭气氛,另一方面认

为应该让孩子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炼。

3.关于理想的子女人数及顺序的谚语

J(22)余らず過ぎず子三人

(23)子供三人世は八月いつも半麦月の夜に

龙源期刊网

(24)後先息子に中娘

与中国的“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不同,日本人认为有三个孩子的家庭的生活状态是最好

的。正如J(22)所说,孩子不多不少,三个正好。J(23)说的是养育三个孩子的家庭,就像

阴历八月的晴朗月夜那么美好。而且,关于子女出生的顺序,日本人认为老大和老三是男孩、

老二是女孩这样的顺序是最理想的。

四、中国独有的含有“子、儿”的谚语

1.关于家境贫富对子女人格影响的谚语

C(15)家贫的孩子知事早

(16)家贫显孝子,国难识忠臣

(17)家富小儿娇

(18)忧患出孝子,安乐出逆儿

关于成长环境对孩子人格影响的谚语,在日语、汉语中都有相关的表述。如「武士の子は

轡の音で目を覚ます」(羊倌的儿子学吆羊,泥匠的儿子学垒墙)。但是,与日本人认为孩子

必须走出社会经受苦难挫折才能成熟独立的观点不同,中国人从家庭内部环境的角度出发,认

为出生在贫苦家庭的孩子,比家境富裕的孩子更加懂事、孝顺。

2.关于体罚子女的谚语

C(19)棒头出孝子

(20)教子须用打黄荆,不打黄荆定不成

(21)娘打孩子,怎么打怎么有理

上文提到,日本人认为儿童是与大人本质不同的存在,他们在幼年时期几乎处在放任状

态。而与日本儿童不同,中国儿童在幼年时期就受到了来自父母的严厉的管教。“中国人趋于

认为儿童与大人没有什么不同,儿童只是成年人的雏形,儿童期就是成人的准备期。”“中国儿

童的„童‟是„僮‟的本字,即在原来意义上儿童等同于奴仆家僮,可随意体罚、羞辱或精神虐

待。但这并非说中国人比日本人更不爱孩子,只是他们把从小就像大人一样要求管教视为对孩

子的爱。”(尚会鹏.中国人与日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59-60)

五、小结

龙源期刊网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日语、汉语中含有「子」、“子、儿”的谚语中,那些在意义、

形态上都非常接近的谚语,反映了同属儒教文化国家的中日两国在某些方面有着极为相近的价

值取向。而那些形态不同、意义相近的谚语分为血统、基因遗传的相似性、父母对子女的爱、

子女教育及重男轻女思想这四个方面,这些谚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日两国人民在这几个

方面有着较为相近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

另外,日本独有的含有「子」的谚语中,关于父母对幼年子女的溺爱及让孩子在困境中历

练的谚语,反映了日本人民一方面在子女的儿童时期给予的多是宽松的教育,另一方面也希望

子女到艰苦的环境中锻炼成长。而在理想的子女人数方面,认为有三个孩子是最理想的、

在中国的独有的含有“子、儿”的谚语,则反映了传统中国人认为贫苦的家境以及对子女的

严厉的教育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小学館辞典編集部編集.故事俗信ことわざ大辞典[M].1996.

[2]中华谚语大辞典[M].中华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

[3]穴田義孝.ことわざの社会心理学[M].社会思想社,昭和59年.

[4]李卓.中日家族制度比较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4.

[5]尚会鹏.中国人与日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源了圆.日本文化与日本人性格的形成[M].北京出版社,1992.

[7]张雷.从谚语来看日本人的传统家庭文化[D].山东师范大学,2008.

责任编辑:孙瑶

本文发布于:2023-03-10 06:56: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4026042016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子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子宝.pdf

标签:子宝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