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儿童游戏的分类方法
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表现及游戏的内容,我们可以从儿童身心发展这个纵向的角度和游戏自身的表
现形式这个横向的角度来分析考察游戏的分类。
一、根据儿童发展的分类法
以儿童生长发育中出现明显的重要变化为分界线,以儿童年龄发展特征为依据,来划分儿童游戏的
类型,这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游戏分类方法,是以儿童发展阶段为参照系统的分类方法。随着儿童年龄
的增长,他们使用游戏材料的方式不同,游戏的类型也不同。
(一)认知的分类
皮亚杰认为游戏是随认知发展而变化的,他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把儿童游戏分为感觉运动游
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等四类:
1?感觉运动游戏(练习性游戏)
感觉运动游戏是儿童最早出现的一种游戏形式,一般处于从儿童出生到2岁这一阶段。儿童主要是
通过感知和动作来认识环境、与人交往的,他们的游戏最初是通过自己的身体作为游戏的中心,逐渐地
会摆弄与操作具体物体,并不断反复练习已有动作,从简单的、重复的练习中,尝试发现、探索新的动
作,从而使自身获得发展。在反复的成功的摆弄和练习中,获得愉快的体验。游戏的驱力就是获得“机
能性的快乐”、“动”即快乐。该游戏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徒手游戏或重复的操作物体的游戏。
2?象征性游戏
象征性游戏是2~7岁学前儿童最典型的游戏形式。象征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游戏中
出现了象征物或替代物,儿童把一种东西当做另一种东西来使用即“以物代物”、把自己假装成另一个
人即“以人代人”,是象征的表现形式。游戏中的主要特征是模仿和想象,角色游戏是其主要的表现形
式。通过象征性游戏,儿童可以脱离当前对实物的知觉,以象征代替实物并学会用语言符号进行思维,
体现着儿童认知发展的水平。
3?结构游戏
结构游戏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来建构、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物体的活动。它是游戏活动向
非游戏活动的过渡,前期带有象征性,后期逐渐成为一种智力活动。
4?规则游戏
规则游戏是7~11岁的儿童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带有竞赛性质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儿童必须在
两人以上。
目前,国外也还有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对游戏进行分类的,认为游戏的类型与思维的类型是相对应
的,根据集中性思维和扩散性思维这两种思维类型,把游戏分为集中性游戏与扩散性游戏,给游戏的分
类开辟了新的视角。
(二)社会性的分类
美国学者帕顿(Parten)从儿童社会行为发展的角度,把游戏分为以下六种:
1?偶然的行为(或称无所事事)儿童不是在玩,而是注视着身边突然发生的使他感兴趣的事情,
或摆弄自己的身体,或从椅子上爬上爬下,到处乱转,或是坐在一个地方东张西望。
2?旁观(游戏的旁观者)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在看其他儿童玩,听他们谈话,或向他们提问题,但
并没有表示出要参加游戏。只是明确地观察、注视某几个儿童或群体的游戏,对所发生的一切都心中有
数。
3?独自游戏(单独的游戏)儿童独自一个人在玩玩具,所使用的玩具与周围其他儿童的不同。他
只专注于自己的活动,不管别人在做什么,也没有作出接近其他儿童的尝试。
4?平行游戏儿童仍然是独自在玩,但他所玩的玩具同周围儿童所玩的玩具是类似的,他在同伴旁
边玩,而不是与同伴一起玩。
5?联合游戏儿童仍以自己的兴趣为中心,但开始有较大的兴趣与其他儿童一起玩,同处于一个集
体之中开展游戏,时常发生许多如借还玩具、短暂交谈的行为,但还没有建立共同目标。儿童个人的兴
趣还不属于集体,做自己愿做的事情。
6?合作游戏儿童以集体共同目标为中心,在游戏中相互合作并努力达到目的。游戏中有明确的分
工、合作及规则意识,有一到两个游戏的领导者。
(三)情绪体验的分类
比勒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不同体验形式,将游戏分为四大类:
1?机能性游戏
机能性游戏是一种在身体运动本身看到产生快感的游戏。婴儿期的游戏多属于这种游戏,三四岁以
后完全消失。如动手脚、伸舌头、上下楼梯、捉迷藏等。
2?想象性游戏
想象性游戏也称模拟游戏,指利用玩具来模仿各种人和事物的游戏,一般从2岁左右开始,随年龄
的增加而逐渐增多。如烧饭、木偶戏等游戏。
3?接受性游戏
通过听童话故事、看画册、听音乐等以理解为主的游戏。儿童处于被动地位愉快地欣赏所见所闻的
游戏。
4?制作性游戏儿童用积木、黏土等主动地进行创造并欣赏结果的游戏。从2岁开始,5岁左右较多。
如搭积木、折纸、玩沙、绘画、泥工等。
(四)根据游戏发展理论进行的分类
美国研究者基于实验研究、非正规观察和被试自我报告等的结果,提出了一个游戏的发展理论高月
梅:《幼儿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59~60页。,从中可以看到他们对游戏的分类。
他们将游戏分为六种:
1?探索性活动开始于婴儿早期并持续终身,当个体面临新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时出现。虽然探
索活动的模式会有所改变,花费的时间会因经验的积累而下降,但这一活动贯穿一生。
2?感觉运动/练习性游戏开始于出生后的4~6月,延续至婴儿、幼儿期的最初的游戏形式。以后继
续发展,每当需要掌握新的技能(如打球等)时,就会有这种练习。
3?假装/象征性游戏在将近1岁时出现,于幼儿期达到明显的高峰。虽然小学儿童仍有明显的象征
性游戏(特别在非公众场合——家中或校外户外活动场中),但游戏的性质变得“小型化”——用纸偶、
玩具兵等小物件来替代游戏者本人;变得“抽象化”——用观念和语言来替代身体的行为;变得更“社
会化”——游戏有了新的定义和喻义(如表演“滑稽短剧”)。
4?规则游戏开始于婴儿参与成人发起的嬉戏活动,以后在幼儿自发的社会性游戏中出现了规则游
戏的雏形。幼儿期有一些通常由成人发起的简单的规则游戏。学龄初期规则游戏的数量和复杂性不断发
展,至小学中期达到高峰,然后发生类似象征性游戏的演化:变得“小型化”——进入桌面游戏;变得
“抽象化”——出现纸笔游戏或猜谜游戏;变得“社会化”——出现运动竞赛和其他一些有正规规则的
游戏。
5?结构游戏当感觉运动/练习性游戏开始衰退、象征性游戏开始减少时,综合了操作性和象征性因
素的结构游戏逐渐成为主要的游戏形式。小年龄儿童的结构游戏较多地反映具体的事物(如“房子”等),
年长些的儿童则更多地反映抽象的概念(如“战争”或“和平”的情景等)。这些行为持续到青少年期
和成年期,逐渐演化成艺术、手工艺、建筑创作等。
6?象征性规则游戏虽然许多早期的游戏带有象征的因素,许多象征性游戏又带有一定的规则,但
直至小学期象征性规则游戏才成为主要的游戏形式。这类游戏将规则的结构与象征性的内容相结合。这
类游戏盛于青少年期和成年期,基本的规则结构相对稳定,而象征性内容可因年龄、性别或文化背景的
不同而不同。
(五)按发展顺序对假想游戏的分类
另一个按发展顺序而进行的分类(Rubin,FeinandVandenberg,1983,andBee,1989)则
认为儿童的发展过程经历了:[英]戴·冯塔纳著,王新超译:《教师心理学》(第三版),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0年版,第45~46页。
1?感觉运动游戏
在出生后的头12个月存在,包括运用各种有效的感觉运动策略探索和操纵物体(比如,把物体放
到嘴中,摇动物体,将它们扔掉和移动它们)。
2.初期的假想游戏在2岁的早期出现,此时儿童开始以他们自己的意图来使用物体,并完全是假想的
(如,用玩具的勺子和梳子来喂和梳理自己)。这种活动的指向仍针对儿童自己的身体。
3.物体假想性游戏在15~21个月时出现,儿童的假想不再针对自己,而开始与玩具或其他人进行
有关的假想游戏(如,用玩具勺子喂玩具娃娃,用玩具梳子梳理妈妈的头发)。
4.代替性假想游戏2~3岁的儿童可以用物体来代替其他事物而不是它们自己(如,一个木块成为
一辆汽车,塑料瓶则成为一艘船)。
5.社会戏剧性游戏在5岁时产生这种游戏,儿童开始扮演一些角色,并假想其他人也如此(如,
一个护士或医生,母亲或父亲)。
6.角色的知觉这标志着又发展了一步,儿童大约从6岁开始,产生给别人安排角色的行为,并对
角色的活动进行精心设计。
7.规则性的比赛从7~8岁开始出现并一直发展下去,儿童逐渐开始用特殊的规则的比赛来替代假
想游戏。
二、根据游戏活动的分类法
从游戏自身横向的角度,按照每一发展阶段中游戏活动的类型对游戏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法对描
述儿童的游戏行为提供了依据。这种分类有的以理论假设为指导,也有的以自然观察为指导来对游戏进
行分类。
分类的方法多种多样,下面我们主要介绍几种主要的分类:
(一)以游戏的特征分类
萨拉·斯米兰斯基(SaraSmilansky)根据游戏的描述性特征,把游戏分为四个阶段:
1?功能游戏(functionalplay)指一些简单的肌肉活动,包括行动的和言语的,开展游戏的目的
是对表现形式加以操作。儿童尝试新动作、模仿自己和他人。游戏使他们了解自己身体的能力,去探索、
体验周围环境。
2?建构游戏(constructiveplay)儿童从形式创造中获得乐趣。通过学习使用材料,他们把自己
看成是事物的创造者。
3?扮演游戏(dramaticplay)用以展示身体技能、创造能力以及社会性技能的象征性游戏。通过现
实与幻想来满足愿望和需要,把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连结起来。扮演角色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对成人现实
世界的模仿和想象、装扮非现实的游戏。扮演游戏在儿童2岁左右开始,到了3岁左右时,产生了扮演
游戏的最高形式——社会角色游戏(sociadramaticplay),儿童通过模仿别人的言行伪装成其他人。这
种伪装依赖于言语表达,言语的功能表现在:①表明一个角色,如“我是……”;②识别一个客体的
想象特征,如某儿童手持一块积木对同伴说:“我买了面包回来”;③替代一个动作,如“我在擦玻
璃”;④描述一个情景。
社会角色游戏鼓励言语表达,可以帮助认识一个活动、计划并逐步展开一个情节;保持合作与解决
问题。
4?规则游戏(gameswithrules)开始于学龄期,延续到成年期的主要活动。参与游戏者必须能根
据规则控制行为、活动和反应以有效地参加到集体活动中去。
萨拉·斯米兰斯基界定的这四个游戏阶段,它们会相互交叉或相互平行,有的甚至延续终身。但她
认为一个阶段最终在任何一点上都支配着其他阶段。如果儿童不能参加全部的游戏,将严重地阻碍其认
知和社会性的发展,社会角色游戏在学前期是协调经验、形式切实可行的观念的关键。
斯米兰斯基(Smilansky,1968)将游戏发展的四阶段模型,与帕顿的社会参与分类相结合,形成了
游戏等级(playbierarchy)(Rubinetal.,1978)。这一分类对标定儿童的活动很有用,但是也有两
个局限性。第一,这些发展阶段未被广泛接受。如,一
些单独游戏已相当成熟,结构游戏似乎与表演游戏同时出现而不是更早。第二,它忽略了一些重要
的游戏种类,特别是杂乱无章的游戏(友好地与同伴打闹)和语言游戏。
表41斯米兰斯基的四阶段游戏发展模型
名称表现
机能游戏简单的身体运动或操作活动,比如砸砖头。
建筑游戏用物体建筑某件东西,如用积木建塔。
表演游戏在游戏中扮演一个角色,如装扮成一个医生。
规则游戏有共同接受的规则的游戏,比如足球、跳房子游戏等。
(二)以游戏的内容分类
布瑞恩·萨顿·史密斯(BrianSuttonSmith)在广泛吸收别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跨文化研究形
成了其独特的游戏分类法。他描述了六种主要的游戏类型:探索、自我检验、模仿、构建、竞赛游戏、
社会角色游戏,而后又将此六种游戏合并为四大类:
1?模仿游戏(imitativeplay)儿童从出生到1岁,重复做自己会做的事情。1岁半时,儿童会延迟
模仿几小时甚至几天,直到一个比较适于重复的时间;2岁时,五官的知觉和认知技能使儿童能模仿他人;
3岁时,在角色中装扮他人;4岁时,角度游戏与想象混合,转化为想象性的社会角色游戏。在集体成
员中可以交换和分担扮演一般角色和主角。
2?探索游戏(exploratoryplay)在婴儿6个月时便出现,以舌和手当做探索的工具,在第二、三
年时,这类游戏增多了,且变得更加复杂。言语探索以笑话、谜语以及同音词的方式一直延续到学龄期。
3?尝试游戏(testingplay)包括对身体技能和社会性技能的自我评价。在第二年,儿童集中学习
大肌肉活动技能;由于身体技能和社会活动的增长,学龄期导致了复杂的躲避游戏(approachavoidance
game),如捉迷藏。通过此类游戏,儿童不仅学习并加强了身体和社会技能,而且提高了自我意识并学
会了控制记忆和冲动。
4?造型游戏(model?buildingplay)开始于4岁,儿童以富于想象的建造房子等活动为游戏的目的,
并常常伴随着扮演角色或社会角色游戏活动。
(三)以游戏的主题分类
心理学家比拉认为游戏的主题类型是日趋完善的,它主要经历了五种游戏类型:
1?未分化型
这是一种最简单的游戏类型,几乎每隔2~3分钟就出现一种不同的动作,而且每个动作都是无规则
的。如,摆弄玩具或在椅子上跳等。这是1岁左右儿童的典型游戏。
2?累积型
这是一种把片断性的游戏活动连接起来的游戏类型。如,看几分钟画册后,又在纸上乱涂几分钟,
之后又玩起布娃娃来,在1个小时内能进行4~9种游戏。这类游戏一般在2~3岁时比较多见。
3?连续型
这是一种对同一类型的游戏能连续玩耍近1小时的游戏,在一个游戏后连续一种与前一个游戏内容
无关的游戏,或是插入其他的游戏。这种游戏一般多见于2~4岁期间。
4?分节型
这是一种把完整的游戏分成两次或三次来进行的游戏。如,玩腻了画画,就换玩沙子。这种游戏在
4~6岁儿童中较为多见。
5?统一型
延长分节型游戏的时间(1个小时左右)就是统一型游戏。与连续型游戏不同的是,整个游戏是在
统一的主题、目标下进行的,游戏内容彼此有联系,游戏方式也基本一致。这种游戏同分节型游戏一样,
在年龄稍大的儿童中较为多见。
这种分类方法,较为详细地描述了儿童游戏中的游戏动作及游戏主题的稳定性程度。对于游戏主题
的稳定性程度,也有人将它的发展(游戏主题的变化,体现了幼儿游戏的目的性、计划性的发展)分为
三种类型:
(1)无主题。幼小儿童的游戏往往盲无目的,计划性极差,想玩什么就玩什么,不知道自己的游
戏主题是什么。如,婴儿拿钥匙向娃娃嘴里喂食,但还不会把自己想象成“妈妈”,把娃娃想象成“孩
子”,严格说来只是游戏动作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活动。
?2)有简单的主题但不稳定。儿童年龄稍长,游戏有了一定的目的性,有了前后较一致的主题,
但主题较简单而不够连贯,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儿童在游戏中表现为想一点,做一
点,做完一点再想一点。玩娃娃家时把娃娃哄睡了,后来看见了洗衣的玩具,就把娃娃的衣服脱下。忽
然听到同伴说:“着火啦!”他会马上把娃娃家的家具变成“消防车”,自己也就成了“消防队员”,
投入到另一游戏主题中去。
(3)有明确而稳定的主题。幼儿后期(6岁左右),由于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他们在游戏前可以
确定明确的主题,商定游戏规则和彼此间的分工,为游戏做好准备,按游戏的主题展开游戏。如,这时
的孩子玩“娃娃家”,可以分出各种家庭成员的角色,可以有完成场景布置、准备材料等不同的分工,
然后按照设计出的起床、洗、烧饭、进餐、上学或上班、访客、娱乐等情节来开展游戏。有时某一游戏
主题甚至能持续几天或更长的时间。
(四)以利用的替代物分类
游戏替代物的变化,体现了儿童游戏中的抽象性、概括性的发展。表现为以下几个阶段:
1?用与实物相似的替代物幼小儿童往往用与实物相似的替代物游戏,因为他们的思维带有直觉行
动性,思维的抽象性、概括性很差。他们对实物的知觉比对实物所代表的意义在思想上更占优势。所以
此时的游戏依赖于与实物在外形、功用上都十分相似的专用替代物,主要是一些特制的玩具,如炊具、
餐具、娃娃等。如果给他们与实物相似性低的替代物,他们往往会拒绝。有人观察2岁半那一组的孩子,
给他们一辆玩具汽车,要求他们把它当做铲子使用,结果他们中的许多人仅把汽车放在桌上推来推去。
还有一些孩子则干脆拒绝:“不,我不能,这是汽车。”(艾尔德和彼得逊,Elder&Pedeson,1978)
2?用与实物相似性较低的替代物
幼儿中期(4~5岁),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联想能力的提高,逐渐能脱离专用替代物,选择一些离开
原来实物功用的替代物。此时的孩子,思维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虽然不能完全离开实物,但一般来说
意义已比实物重要。替代物与实物的相似性减少,通用性增大,一物可以多用。如小棒可以分别代替筷
子、刀、勺、炒菜铲、擀面杖、注射器、体温表等。儿童年龄越大,使用替代物的范围也越大。有人用
相同数量的游戏材料让不同年龄组的孩子来作替代物,结果3~3岁半组代替了35种物品,3岁半~4岁
组代替了54种;而4~4岁半组被替代物数量多达76种。
3?不依赖于实物(用语言、动作等)的替代幼儿晚期(6~7岁)思维逐渐向抽象性、概括性过渡,
对事物的关系、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也进一步发展,在游戏中表现出可脱离实物,
完全凭借想象以语言或动作来替代物品。如用斟酒的动作和小心翼翼的端杯动作来替代酒,尽管实际上
杯中空无一物,甚至根本不需要“杯”;用朝空中抓一把、撒向小锅的动作配以语言“放点盐”来替代
“炒菜”中所需要的“盐”等等。
(五)依据游戏教育作用的分类
苏联的学前教育注重从教育角度研究游戏,根据教育实践中如何以游戏作为促进发展的途径,依游
戏的教育作用进行分类,将游戏分成两大类:
1?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此类游戏由儿童自由玩。
2?有规则游戏包括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智力游戏等。此类游戏由教师组织儿童进行。
苏联也有学者把游戏分为四类:模仿性的游戏、创造性的游戏、有规则的游戏、民间的游戏。
<<上一页返回目录页下一页>>
第二节幼儿园游戏分类
我国幼教界在学习和借鉴国外游戏理论的基础上,在实践中形成了幼儿园实用的游戏分类。
一、幼儿园游戏分类的几种形式
(一)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
此类游戏的分类受苏联的影响较大,它便于教师了解游戏的教育作用,可以根据需要选用。这是目
前我国广大幼教工作者一致公认的分类方法。但容易给幼儿园游戏的开展带来误区。
(二)主动性游戏和被动性游戏朱邓丽娟等:《幼儿游戏》(上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年版,第121页。
1?主动性游戏儿童除了需要智力活动外,更需要运用肢体、肌肉的活动去进行游戏,儿童可以自
由控制游戏的速度,也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来决定游戏的形式,如绘画、手工、玩积木、玩玩具、角色游
戏、玩沙、玩水、唱歌。根据不同的游戏方式,主动性游戏可以再分为以下四种:
(1)操作性游戏:运用四肢大小肌肉的活动来进行的游戏。大肌肉活动,如需手脚协调的攀、爬、
抛、捉等动作;小肌肉活动,如推拉玩具、搓油泥、拼图等,需运用手腕、手掌、手指等才能进行。
(2)建造性游戏:儿童利用大小积木或拼插玩具来制作房屋、桥梁或其他物品。
(3)创作性游戏:需要儿童用心去创作、运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物品,以表达其创作力。一切美工
活动、玩沙、玩水游戏均属于此类。
(4)想象性游戏:利用现有的物件或玩具,凭自己的想像力来进行想象性的扮演角色的游戏。
2?被动性游戏属于较静态的活动,儿童只需观看、聆听或欣赏,而不需进行体力活动,如看图书、
听故事、看录像、听音乐等都属于静态接受信息的活动。
(三)手段性游戏和目的性游戏宫再英:《幼儿园自选游戏成果发布会》,《学前教育》,1996
年第3期。
手段性游戏是指以游戏的方式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即教学游戏化。
目的性游戏是指为儿童提供为玩而玩、获得游戏性体验的条件。
此两类游戏的分类各有其独特的意义。手段性游戏把游戏作为教育教学的手段,教师的控制程度较
大,而儿童却不能完全依自己的愿望自主地游戏。而目的性游戏则注重游戏活动本身,幼儿可以主动支
配自由的行为,自由参加游戏。使儿童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快乐并使个性、情绪及社会性方面得到发展,
这种真正意义上的儿童游戏在实践中由于教师缺乏操作性的指导,致使游戏流于形式。
(四)游戏的三维度分类法
方展画(1990)方展画:《幼儿游戏的类型》,《幼儿教育》,1990年第12期。提出应从三个维
度来对游戏进行分类,这三个维度包括:个体——社会维度、生理——心理维度、认知——情绪维度;
其中又分为五类:满足型游戏、适应型游戏、运动型游戏、认知型游戏、情感型游戏。
上述几种分类方法,在实践中被广泛采纳的还是第一种,这种分类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幼儿园游戏分类存在的问题邱学青:《对幼儿园游戏分类问题的思考》,《学前教育研究》
(长沙),2000年第3期。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将幼儿园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也称教学游戏)两大类,其中
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有规则游戏包括智力游戏、音乐游戏、体育游戏。这
种分类的方法对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管理是有利的,对于教师的具体操作也是有利的,教师可以根据需要
灵活选用各种游戏。但它同时也给幼儿园游戏的开展造成许多误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两类游戏的本质特征认识不清。
幼儿园教师对两类游戏的本质区别及功能缺乏认识,各类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同作用也认识模
糊,把两类游戏放在一个水平上来相提并论,致使幼儿园教师在重上课、轻游戏的同时,出现重有规则
游戏、轻创造性游戏的局面。要么认为幼儿园游戏就是教学游戏,以组织有规则游戏来代表幼儿园的游
戏活动;要么将两类游戏在时间上、空间上截然分开,一段时间开展有规则游戏、另一段时间开展创造
性游戏,教师组织的有规则游戏基本上能得到保证,而体现幼儿自主的创造性游戏则很难得到保证。
第二,把教学游戏等同于有规则游戏。
幼儿园教师在组织教学游戏时,往往利用有规则游戏的名称,将教学内容冠以游戏的形式加以传授
或复习巩固,其目的是使孩子更好地掌握知识。如“科学游戏”、“计算游戏”、“分类游戏”、“语
言游戏”等。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监督者,在游戏中强调外加的规则,
幼儿处于被动地位,享受不到游戏的自主与快乐。造成幼儿园上课与游戏无法区分,都以上课形式出现
的局面,幼儿则认为这种游戏是上课的游戏。
第三,从字面意思来解释游?的功能。
认为创造性游戏就是具有创造性,而有规则游戏就是有规则的。这样理解势必造成除了创造性游戏
而外,其他游戏都是没有创造性的游戏;除了规则游戏,其他游戏都是没有规则的游戏。显然,这种理
解是片面的,将严重影响幼儿园教师对游戏的正确理解与组织。
三、两类游戏的区别与联系
1?创造性游戏与有规则游戏的区别
创造性游戏其自由玩耍的意思与英文“play”意思相似,有规则游戏其有组织的意思与英文“game”
相似。而“play”与“game”二者在词义上是有区别的。作为名词前者表示“玩耍”、“娱乐”、“轻
松愉快”等意思;后者表示“游戏”、“比赛”、“遵守规则”、“照章行事”等意思。作为动词前者
表示“玩”、“扮演”、“轻快移动”、“不规则的自娱自乐”、“秘密行事”等意思;后者表示“赌
博”、“投机”、“碰运气”、“追求共同目标”等意思。由此可见:创造性游戏的本意是不追求外在
结果的自由玩耍,它强调的是自娱自乐;有规则游戏的本意是遵守规则的游戏、追求共同目标的比赛,
它强调的是整体的相互关联。因此,为了区分的方便,我们可以将创造性游戏称做玩耍游戏(也有称之
为纯游戏),将有规则游戏称做规则游戏或竞赛游戏。
从游戏的态度倾向来看,玩耍游戏是以自我为中心,自娱自乐地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享受过程体
验,不在乎别人的想法;角色间只是简单的系列而没有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儿童可以一会儿这样玩、
一会儿那样玩,一个角色不参加并不会影响玩耍游戏的进行。规则游戏是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化的方式,
参与者形成一个整体,必须采取别人的态度,并允许其他人的态度来决定将要做的、与某种共同目的有
关的事情;规则游戏则可能会因为缺乏一个人而无法进行下去。
从经验的角度来看,儿童在玩耍游戏中所反映的经验是零散的,是他们对现实生活中别人经验的模
仿和学习,是一种将外在经验逐步内化为自身经验的过程。例如:儿童玩“娃娃家”、“医院”、“戏
院”等游戏都是对这些主题角色的模仿。以角色的方式来玩耍,在模仿学习中内化经验,把自己想象成
社会生活的成员。儿童在规则游戏中所运用的经验是他自己的经验,是已经内化为儿童自身经验体系中
的经验。例如:儿童玩“跳房子”、“捉迷藏”、“玩泥沙”等游戏规则必须以他自己的经验来进行,
否则游戏无法玩下去。
从游戏规则的角度来看,玩耍游戏的规则是隐性的、多元化的,采纳不同的规则会导致不同的游戏
行为发生。而规则游戏的规则是显性的、单一化的,游戏者必须接纳同一个规则,游戏才能继续进行。
从儿童人格发展来看,儿童在玩耍游戏中是模仿别人,没有自己明确的性格,也没有明确的人格。
而规则游戏是使有组织的人格从其中产生出来的情景,儿童完全在于自己的经验之中,自己特有的性格
在游戏中逐渐显现。
2?创造性游戏与有规则游戏的联系
在儿童看来游戏就是一个整体,并无什么区别,要是有什么区别的话,可能只是名称和玩法的不同。
例如:“过家家”、“跳房子”、“猜谜语”、“搭房子”是游戏的共同组成部分。就好比不同类别的
人,他们本身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都具有人的属性。玩耍游戏和规则游戏都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都是幼儿自愿发起的活动
年幼时最先出现的游戏是创造了许多看不见的、想象性的伙伴,并把这些伙伴作为玩耍的对象,一
个儿童可以扮演成妈妈、老师、警察等。游戏的乐趣在于模仿他人、扮演其他人的角色。随着年龄的逐
步长大和社会性的发展,儿童游戏的兴趣在于与同伴的相互作用中体验游戏的快乐,规则在游戏中起着
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幼儿来说,这些游戏都让他们感到“开心”、“好玩”。
(2)活动的主体都是幼儿
在游戏中玩什么、怎么玩、需要什么材料、在什么地点、和哪些人玩等,都是由幼儿自己决定的。
他们在游戏中充分地体验游戏带来的愉快和乐趣,全身心地投入到游戏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活动
状态,这正是游戏的魅力所在。
(3)是有别于日常生活的活动
在成人看来,儿童的游戏是杂乱无章的。但在儿童游戏的世界里,它们是有序的。一个封闭的空间
时常被他们标示出来,物上的或是观念上的,都从日常生活中被圈化出来。在这个空间里,游戏举行、
规则通行。游戏一旦结束,幼儿立即会回到现实。儿童并不仅仅是玩,他们就生活在游戏中,作为生活,
他们的游戏有着极大的灵活性,是随时随地,超越时空的。儿童就是游戏,通过游戏,他们建立起通向
未知的道路,通向此时此地以外的领域。
四、游戏分类在幼儿园游戏中的运用
(一)幼儿园各年龄班游戏的类型是不同的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指出:0~2岁儿童的游戏是练习性游戏,儿童“动”即“乐”;随着表
象的发展,练习性游戏变成了象征性游戏;同时随着儿童的逐步社会化,练习性游戏变成了规则游戏;
有少部分向着真正的适应发展,变成了严肃的工作。2~7岁儿童的游戏主要是象征性游戏,其中4岁以
后的儿童由于思维及能力的发展,象征性游戏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结构游戏?规则游戏。皮亚杰认
为结构游戏是象征性游戏向非游戏活动的过渡,它最初包括有象征性的成分,以后逐渐变成真正的智力
活动。由此我们可以明确,幼儿园(3~6岁)的游戏应该有年龄划分,小班及中班前期的游戏应该以玩
耍游戏为主,根据幼儿的特点及需要,适当增加简单的规则游戏;中班后期开始逐渐增加结构游戏及规
则游戏的成分,以满足幼儿智力及体力发展的需要。因此,幼儿园教师在组织游戏的时候,要考虑本班
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游戏的情况,不能盲目照搬,或以偏概全。
(二)幼儿园各年龄班游戏的材料是全面的
游戏本来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组织游戏时,不同的游戏主题及材料应该是同时存在于幼儿的视
野之中,以便幼儿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及需要,自主地选择游戏。幼儿游戏的主题是和他们的发展紧密联
系的,不同年龄幼儿游戏的主题基本上都与他们生活的经验紧密联系,大部分主题是相同的,但所反映
的内容情节则是有年龄层次的,大致体现了从玩耍游戏向规则游戏过渡的规律。因此,在提供游戏材料
时,应注意给年幼的孩子以提供成型玩具为主,适当提供一点半成型玩具;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增加
玩具的种类和半成型玩具的数量。教师不应该人为地增加或限制幼儿游戏的主题及内容,而是应该通过
游戏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三)幼儿园教学游戏是为教学服务的手段
教学游戏是教师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利用游戏的形式创编的游戏。它的主要目的是追求幼儿
复习巩固的结果,游戏的主体是教师而非幼儿,做游戏是满足教师的愿望,而不是幼儿的需要,幼儿在
游戏中并不能体验到轻松和快乐。因此,教学游戏实际上只能是教学手段,是幼儿园教学游戏化的初步
体现。教学游戏和规则游戏是不同的,教学游戏没有体现游戏的特征,尽管教师在组织游戏中一再强调
规则,但规则是教师外加给幼儿的,根据需要可以随时改变的。幼儿在游戏中即使出现了不遵守规则的
现象,但并没有对游戏造成什么影响,幼儿也并不能体验到违反规则的不良后果,建立不起遵守规则的
意识,从而也无法将其内化成自身的需要,它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因此,我们不能以为安排了
几个教学游戏,让孩子在那里安静地操作,就是给幼儿提供了游戏的机会。
本文发布于:2023-03-10 06:23: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4005902014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幼儿游戏的分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幼儿游戏的分类.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