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请

更新时间:2023-03-10 06:10:28 阅读: 评论:0

无花果有什么功效-格力空调e3是什么故障

陈请
2023年3月10日发(作者:景点名称)

陈情表

同学们在初中的时候学习过诸葛亮写的《出师表》,陆游对《出师表》推崇备至,写诗赞叹说:“出

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的意思:《出师表》这篇文章写的真好啊,千年以来,

谁能跟它相提并论呢?其实,陆游的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因为在诸葛亮那个时代,就曾经出现了

一篇堪与《出师表》相媲美的千古奇文,这就是李密的《陈情表》。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

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必不友。”我们在初中

学习了以忠情感人的《出师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篇以孝情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一)导语

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

下泪者必不友。”我们在初中学习了以忠情感人的《出师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篇以孝情

动人的文章——《陈情表》。

(二)学生汇报预习结果,教师点拨,并适时加以扩充整理。

(三)诵读课文,梳理文意。

诵读课文,解决语言难点,读懂文意,结合课文语句,体会文章深沉的情感。

1、以齐读形式落实字音,完成第一段的音读。

教师:本段中,作者用在自己身上的形容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什么?请尽量用文章语句概括

回答。

学生:孤弱、孤苦伶仃,可以概括为“孤”字。

教师:第一段的情感我们已经了解,即表现“孤苦”之情。大家一齐动手为自己的结论充实论据,

找到第一段中表现这种感情的语句并作简单分析。

学生:“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既无伯叔,终鲜兄弟”“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等等。说明自己自幼失去父亲,不久,母亲改嫁,没有兄弟姐妹,孤苦

伶仃。

教师:一个完全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孩子,之所以能够平安成长,是因为祖母的呵护,大家可以

从第三段找到一句话,概括这一意思。

学生:“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领悟,由于身世的特殊,祖母的养育之恩就更加深重。

教师:作者陈述自己的幼年丧父失母的“孤苦”,为了表现祖母养育大恩深似海;那么,作者在

本段后半部分提到自己无伯叔兄弟的“孤苦”,有无其它原因呢?

学生:“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母暮年无人能为作者分担赡养的任务,自己必须独力承担尽

孝的责任。

小结:第一段:孤苦之情。从纵横两方面分两个小层次:

身世凄苦,祖母抚养恩深似海;人丁衰微,作者尽孝责无旁贷。

2、请一组同学齐读第二段,其他同学准备对齐读的情况进行点评。

学生齐读。

学生点评:读得整齐,有节奏感,但是欠缺感情。齐读不易表现感情。

教师:肯定点评意见,并请同学在已经对文章感情基调有所把握的情况下,从第二段里找一节,

尝试有感情地诵读。

学生读:“诏书切峻……实为狼狈。”

教师:这一段表现的情感不是平直的,前一部分急迫焦灼,后一部分辗转两难。诵读时要张弛有

度,把握情感的焦急与沉重。

学生再次诵读,体会作者情感。

教师:本段有一句关键语句,“泄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来找到它。

学生:讨论得出:“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教师:结合文章写作的历史背景,讨论分析,“进”难在哪里,“退”,难在何处。

学生讨论:进,无以报答祖母养育之恩;退,不能回报朝廷知遇之情。

小结:第二段:两难之情

3、请一位同学诵读第三段。

教师:肯定学生感情的充沛饱满。

教师:第三段的感情不只一种,请大家讨论,找出不同的感情,并简要分析。

学生: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感激祖母抚养孤弱之恩。

教师:正是这两种感恩之情,让作者陷入了前文所说的狼狈之境,两难之情。

请学生深入探究本段层次。

教师:本段第一句话在全段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提出一个终养祖母的“理论依据”,使之既合情合理又合法。

教师:作者接着提起自己在前朝为官的经历,是否是闲笔?结合《陈情表》一文第一读者的特殊

身份,深入探讨。

学生:从历史背景上看,双方关系微妙。作者是前朝官员,陈情的对象是今朝的君主,为打消对

方的疑虑,自己“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生目标就必须表明,此处一笔,不着痕迹,但却正

是问题关键所在。

小结:第三段:感恩之情。情理兼具,打动武帝。

4、请一位学生诵读第四段。

教师:请找出本段中,作者直接表现陈请目的的语句。

学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教师:在前三段的情感充分表达之后,作者在第四段提出陈请目的之前还进行了许多铺垫,是否

多余,为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年龄与祖母年龄的对比,表达“尽节日长,尽孝日短”,提出一个“两全之策”,

暗示自己一定会在尽孝后再尽忠。进一步让皇帝消除疑虑,达到陈请的目的。

小结:第四段:两全之情。全文的感情脉络已经完全出现。

(四)探讨文章的抒情方式

教师:注意第一、二段与第三、四段抒情的不同。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第一、二段陈情于事,第三、四段寓理于情。先动之以情,再

晓之以理。

小结:

有人说《陈情表》有很高的语言艺术。

读《陈情表》我们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

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

读《陈情表》我们可以听到:少年孤苦无依的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帝王催促严厉的呵责,

孝子忠诚恳切的哀告。

无论是形还是声,都以一种浓浓的情感为依托,那就是——孝情。

《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因为它是有情的。

(五)深入探究问题,体会文章构思艺术。

教师:思考,第三段的内容是否可以放在第一段的位置。

学生讨论,教师适时点拨,得出结论:

第三段重说理,没有前文情感的铺垫,理则显得生硬,难以深入人心,得到共鸣。

前两段,先用特殊的亲情、孝情给大家一种特殊的心理感受,获得同情心,让人认为这种孝情值

得鼓励,不该拒绝,之后再用“理”来提供依据,让人无法拒绝这合情合理的陈请。

从文章写作背景看,本文读者极为特殊。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晋武帝不只是一个皇帝,他们

司马家族用阴谋篡夺了皇位,是以阴险多疑著称的一族,因此,作者一言不慎,就有可能招来杀

身之祸。所以作者必须把自己“孝情”之外的那一份“忠情”完全充分彻底地表达出来,然后再

打出“孝治天下”的理的大旗,并提出“先尽孝再尽忠”的忠孝两全之策,这样才有可能达到陈

请的目的。

因此第三段不能提前到第一段的位置。

陈情脉络:

身世孤苦

祖母情深(孝情)

沐浴清化

身蒙国恩(忠情)

小结:为了达到“乞终养”的目的,作者首先陈述个人遭遇,祖母情深,作为陈情依据;继写进

退两难的狼狈境地,博取晋武帝的同情;再抬出孝治天下的理,同时剖明心迹,排除了不愿做官

的政治原因,最后提出解决方案。

作者一路写来,发乎情,归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情真意切。

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

(六)结束语

《陈情表》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它陈孝情情真意切。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十七八岁的年纪始

终关注的永远是友情,深深憧憬的往往是爱情,最易忽略的却常常是亲情、孝情。希望李密对祖

母的乌鸟深情能让我们有所感悟,有所行动,为亲人捧上自己哪怕微薄但却真诚的回报。

附:板书

陈情表

李密

陈情于事动之以情

寓理于情晓之以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赏析本文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术;

2.引导学生赏析本文形象生动骈散结合自然精粹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背诵第三段导入。

二、赏析构思艺术

1、讨论:在陈请终养祖母这个要求时,李密碰到了什么困难?

引导:作者处在一种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里,请大家把作者的这种矛盾境地读出来。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了“孝情”?

第一段,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一段,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进一步引导:什么地方写“忠情”?

第二段,请三四组同学朗读第二段,也在第三段中找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过蒙拔

擢,宠命优渥。

2、祖母情深似海,圣上恩重如山;在这样一个二难的境地里,李密是被动的,言辞稍有不

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下面我们来看看李密是如何化解矛

盾,变被动为主动的。

身世孤苦悲凉

孝情

祖母情深似海孝治天下(理)尽忠日长揭示矛盾分析矛盾

解决矛盾先尽孝后尽忠

沐清化蒙国恩祖母病笃(情)尽孝日短

忠心

圣朝恩重如山

3、思考讨论:请补写出“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

甚。”后面省略的一句话,并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省略这句话?

引导:这个一个三段论式的推理,作者大前提,小前提,但结论却没有说,请你说出结论,

并想想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个结论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宕开一笔,写自己少仕伪朝的

事?

提示:故臣当终养祖母,不能废远。

4、思考:假设你是晋武帝与李密面谈,此时在此处李密直接提出了终养祖母的请求,你晋

武帝能不能一两句话就把李密驳得哑口无言?

引导:晋武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

因此,李密深知,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

名节”,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

道理,实情也表白,最后再以一幅祖母病笃图深深打动了晋武,让他明了自己不能出仕的唯

一原因只是因为祖母病重,从而提出不能废远的要求。

提示:李密在分析矛盾时将孝治天下的理与祖母病笃须尽孝的情作了对照,应作什么选择其

情理不言而喻。(投影)见上图

5、朗读思考: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他是怎样提出这个办

法的?

引导:作者以列数字作对比的方式提出了先尽孝后尽忠这一解决矛盾的办法,合情合理,再

加上李密在最后再表忠心,不容晋武帝置疑,不得不答应李密的陈请。

提示:尽忠日长,尽孝日短:先尽忠后尽孝。(投影)

6、小结:将本文的第三段和第一段调整一个位置,先讲理后讲情好不好?

引导:出于情,归于理,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总之,全文首先

陈述个人悲惨遭遇及家庭凄苦,突出母孙的特殊关系,作为陈情的依据。继则写自己愿意奉

诏,但又以刘病日笃,处于狼狈之境,借以博取晋武同情。再则抬出以孝治天下的大旗,恳

求准如所请。同时更表明自己心迹,排除了不愿出仕的政治因素。最后提出解决矛盾的方

案。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

三、赏析语言

有好的构思,还要有恰当的语言来表达,这样文章的力量才能发挥出来。《陈情表》明显的

保留了赋的语言特点。《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

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

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

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

斥……

请轻声朗读课文,把你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读出来,然后结合文章的构思,说说这些语句

有什么特点,好在哪?

(学生读书思考约3-5分钟,老师巡堂了解情况)

重点赏析语段(句式,用词,修辞手法,表情达意的效果):

1、“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闵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

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引导:四字骈句,语势连贯、紧凑,不拖沓,让人感到灾祸接踵而来,以情动人,让晋武帝

化严为慈。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直陈其事,白描手法,把自己形只影单,孤独寂寥,极为形象

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诏书特下,拜

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引导:一连用了“察臣”“举臣”、“拜臣”、“除臣”,准确地陈述了自己“过蒙拔擢,

宠命优渥”的实情以及由衷的感恩戴德之情。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路;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引导:四字骈句的排比渲染出圣命逼人的紧张气氛。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引导:对偶句,一外一内都强调一个“无”字,写出了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

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也是对偶句,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

恩宠的感激。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都是对偶句。运用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式,使语气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来朗朗上

口,使文章的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以落日喻人命,贴切在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情色彩,能极大地引发读

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

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人何以堪?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

动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以狼狈比喻进退为难的情境,形象生动。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提问:你能说出哪些成语出自本文吗?

引导:此文的问世,为后世提供了众多的惯用语,一直流传至今,如“躬亲抚养”“零丁孤

苦”“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急于星火”“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更

相为命”“生当陨首,死当草结”等,均成为人们信手拈来的语句。

6、小结:

○1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

○2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

○3比喻句: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4丰富了中国语言的词汇:

四、作品评价

通过两个拓展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认识本文构思慎密,语言精粹的特点。

1、讨论:有论者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

同意这一观点吗,为什么?引导:1、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决不是为其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

找借口。他是真心因终养祖母才难能应诏的。读完全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昧到,他的孝心

不是抽象的,而是充满了孙儿对祖母的一片真情。

引导:2、李密对蜀汉念念于怀,他曾说刘禅“可次齐桓”。更何况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

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

心了。不幸的是他这种想法,被晋武多少察觉到了,因此“州书切峻。责臣逋慢”。这就使

李密在“再度表闻”时,发生了更大的困难。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却又不从大道

理讲起,而是委婉陈辞,动之以情,恰到好处地解决了“不从皇命”的难题。

开放性问题,各抒已见,自圆其说。

2、讨论:晋武帝为什么会答应李密终养祖母的请求?

○1为李密的言辞和情理所动;○2彰显孝治天下的恩德。

3、引入前人评价,以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

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以上苏轼语)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研读课文:

师:李密是如何陈述的呢?首先让我们来看课文的第一段。在这一段的开始,李密说,臣以险衅,

夙遭悯凶。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生:我因为命运不好,从很早的时候就遭遇了不幸的事情。

师:这句话在文章起什么作用?

生:起总摄作用,统领文章第一段。

师:那李密到底遭遇了那些不幸呢?同学们看一看,李密遭遇的第一个不幸是什么?

生齐读: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师:这是有关李密父亲的,那有关他母亲的不幸是什么呢?

生齐读: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师:我们把有关他父母的遭遇,看成是他的第一个不幸。大家一起读一下。

生齐读: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师:好。这第一个不幸我们用最简练的话概括一下,应该怎么说比较好?

生:父母早失或失父失母

师:李密的父亲怎么样了?

生:死了。

师:李密的母亲怎么样了?

生:改嫁了。

师:那合在一起,用四个字概括怎么说好。

学生齐答:父死母嫁。

师:李密遭遇的第二个不幸是什么?

生齐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师:再读一遍。这个不幸,用四个字概括一下,怎么概括比较好?

生:孤苦多病。

师:李密遭遇的第三个不幸是什么?

生齐读: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师:这几句话,比较长,但句式相当整齐,语气通畅。我们再读一遍。

生再次齐读。

师:李密的第三个不幸可以概括为?

生:内外无人。

师:李密的第四个不幸是什么?大家一起读出来。

学生齐读: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

师:这个不幸可以概括为?

生:刘婴疾病。

师:从上面的四个不幸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早年是李密孤苦多病,祖母照料他,而后来则是

祖母年老多病,李密照料祖母。祖孙二人的关系可以概括为?

生齐答:相依为命。

板书:祖孙相依为命四种不幸

师:李密和祖母相依为命,这样的意思在第三段中也有照应,有强调。大家一起读出来,看看

是哪些句子。

学生齐读: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师:李密陈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况,目的是什么?

生:让晋武帝了解自己的苦处,设身处地地为自己想想,不再征召他入仕。

师:回答得非常好。李密本不能出仕,但朝廷又在对他步步逼迫。朝廷是如何步步紧逼的呢?

在第二段中,李密陈述了朝廷催促自己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有什么举动?

学生齐读: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师:结果是什么?

学生齐读: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师:我们知道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在汉代采用的是选举制度。选举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朝廷

或地方官员看中了谁,直接提拔,这叫“选”;一个是地方官员看中了人才直接向朝廷举荐,这

叫“举”。汉代的选举制度,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和后来投票决定人选的选举方式不一样。

这里的“孝廉”指孝顺而品行正直,这里的秀才指的是优秀人才,和科举制度时期的秀才也不一

样。孝廉和秀才,是当时选举的人才的等级。地方官向晋武帝举荐李密,是对李密的器重,而李

密因为祖母无人供养,而怎么样?

学生齐答:辞不赴命。

学生齐读: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师:这里,李密陈述了自己进退两难的处境,再次委婉而坚决地表明了自己无法出仕的现状。

本段中朝廷分三个阶段催逼李密,一个阶段比一个阶段急迫,而李密三次拒绝了朝廷的重用,一

次比一次痛苦。

板书:朝廷步步紧逼三次拒绝

师:我们不妨做这样的假想,假如李密仅仅是写了上面的两段文字,会给晋武帝留下什么印象?

生:李密以家事为重,轻慢皇权。

师:回答的非常好。假如仅仅是前面的两段,会给晋武帝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不仅不能得到

宽恕,甚至还要引来杀身之祸。而李密在写了这篇奏章以后不仅仅得到了晋武帝的理解,还获得

了丰厚的奖赏: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我们看看李密是如何打动晋武帝的。首先,李

密说了晋朝的治国之策,是?

学生齐读:以孝治天下

师:有关以孝治天下的事,李密是怎么说的?

学生齐读: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师:晋武帝真是皇恩浩荡啊。那些旧朝的臣子,都受到了礼遇,得到了朝廷的怜悯抚育。我李密

孤苦尤甚,更应该受到特别的恩惠。李密尽孝心,顺应当时的潮流,符合晋国的国策,虽是个人

私事,却也是以自己的行动忠实地实践着晋国的国策。这本身就是忠于晋武帝的表现。接下来,

为了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误解,李密向晋武帝陈述了相当重要的一点,自己不出仕做官,不是因

为要保守名节,而是确实有难言之隐。李密是怎么表白的呢?

学生齐读: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

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师:再读一遍?李密不是一个不识数的人,他对晋武帝的器重充满感激。这在第二段中也有表

露,是那些句子。

生:猥以微贱,当待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师:除了这一句,还有很多的词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如:“沐浴清化”中的沐浴,“寻蒙国恩

中”的“蒙”和“恩”。这样的感激,化解了晋武帝心中的怨气,让晋武帝龙颜舒展。在此基础

上,李密进一步强调了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现状,进一步打动了晋武帝那颗冰冷的心。大家读一

下,李密是如何说的。

学生齐读: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

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师:这一部分中,李密陈述两层意思,一是对晋武帝的忠,一个是对祖母不能不尽的孝,而忠

以孝为载体,忠具体实践于孝。此情此景,苍天可鉴,人神共知。

板书:忠孝两难抉择两种情感

师:我们可以想想,晋武帝如果有胡子的话,读到这里一定会捋着他的胡子频频点头。行文至此,

可以说李密已经能打动晋武帝了。在此基础上,李密提出了自己的一个请求,是什么?

学生齐读: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师:这样的意思,文中还有表述,大家找出来,读一下:

学生齐读: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余年。

师:在提出这样的请求之前,李密说了一句很合情合理的话。李密是怎么说的呢?

学生齐读: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

在提出了这样的请求之后,李密再一次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自己的心愿。

学生齐读: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板书:请求终养刘氏一个请求

师:人们常说“忠孝难两全”,下面我们就忠和孝的问题探讨一下,谈谈你的看法。哪位同学愿

意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请说一下。

一男生:我觉得虽说“忠孝不能两全”,我觉得应先尽孝,后尽忠。理由是,一,就像李密说的,

“尽忠之日长,尽孝之日短”,人的生命是父母给的,百善孝为先,做人首先要尽孝道,报答父

母的养育之恩。况且父母年长于我们,我们尽孝之日必然短,而至于尽忠,时日相对来说很长,

二,尽忠就是为百姓做事,帮助当权者治理天下,或者进而言之,必要时就是上战场,而尽孝就

是在身边照顾父母和其他长辈,从而不能尽忠,不能去战场。如果真是这样,就没有人去参战,

试想,战争还会发生吗?就算会发生,参战的人数会大大减少,而伤亡损失也会大大减少。所以,

我认为应先尽孝后进忠。

一女生:自古以来,为人臣子,精忠报国,作为儿女,竭守孝道,都是为人们所倡导的传统美德。

晋朝以孝治天下,试想,一个对父母,长辈一点孝心都没有的人,又怎能谈及对国家的忠诚。然

而古语又有云:“忠孝两难全。”当你涉足朝野,一身政务,必然会顾及不到家人,则此时应当舍

小家,顾大家。我还是觉得应从大局出发,以国家利益为重。但也还是要心系家人,这也是人之

常情。

师:自古以来,忠孝的问题就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也是中国人所向往的一种为人处事必须解决的

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如何对待忠孝的问题,实际上体现了一个人做人标准和做人原则。

板书设计:陈情表李密

孝情祖孙相依为命四种不幸

忠情朝廷步步紧逼三次拒绝

苦情忠孝两难抉择两种情感

请求终养刘氏一个请求

美文赏读

李密的《陈情表》以其“悲恻动人”的情感和形象生动的语言成为流传千古的美文,在中国

文学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历代文论家对它评价甚高,有的认为它“沛然出自肺腑,无斧凿雕琢

痕”;有的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苏轼则把它与诸葛亮的《出师表》相提并论,以为“读

《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而我读《陈情表》,

虽然也觉得它确实是一篇千古美文,虽然也感觉到了它的“悲恻动人”,但并不以为它是真正的

“出自肺腑”,也不是什么“至性之言”。我更多的是读到了隐藏在这篇美文之后的罪恶——封建

专制制度的罪恶!

蜀汉被灭亡之后,作为西蜀才子又是蜀汉旧臣的李密,自然有一种故国之思,何况他还认为

后主刘禅是“可以齐桓”的,只不过是“未得其人”罢了,对于蜀汉的被灭亡,他也就有一点不

服气,对于篡曹魏而立的司马氏的晋朝,也就有一点不屑和不齿,或许还有一点仇恨,当然也就

不愿意到这样的朝廷去作官而为它尽忠了,再加上他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供养祖母的问题。因此,

司马炎对他的“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就遭到了它的推辞、拒绝。然而,由于他拒绝的对象不是

一般的平头百姓,也不是一般的政府官员,而是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的封建社会中对所有人们握有生杀予夺大权的皇帝,这个行动本身也就非同一般了,故而,他向

司马炎写的这篇《陈情表》,也就与在他之前的嵇康所写的类似性质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大不

相同了。

嵇康由于被好友山涛(字巨源)举荐去做官而勃然大怒,不仅不感激山涛,不接受举荐,反

而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这样一篇千古奇文来痛骂山涛并与之绝交。嵇康的绝交书,洋洋洒洒

近两千字,作者称心而言,率性而发,写出了自己的真人格、真性情,那才是真正“出自肺腑”

的“至性之言”。文中虽然有对山涛的讥讽和痛骂,但更多的是揭露当时的黑暗社会,矛头直指

当时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大将军司马昭,明确表明不与司马氏合作的坚决态度。嵇康之所以

能够如此直来直去,除了他的直爽性情之外,更主要的是他所面对的只是一个文人山涛而已。

而李密的对象不同,其《陈情表》的写法当然也就不能相同,除非他铁了心不想要脑袋了。

他只能是委委曲曲、遮遮掩掩。他把供养祖母作为一个拒绝出来做官的好借口,文中一再的渲染

自己的身世悲苦、家境凄凉和祖母作为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病危处境,

以期引起暴虐的统治者的同情。为了遮掩他的故国之思,打消司马炎对他的疑虑,他把篡立的晋

朝称为“圣朝”,说自己是“沐浴清化”之下,而不惜把他曾经为之尽忠的蜀汉称为“伪朝”,并

宣称自己做官是“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也就是承认自己“有奶就是娘”的价值观。而且一再

的贬低自己的人格,称自己是“亡国贱俘,至微至陋”,来满足司马炎的优越感和虚荣心。如此

这般之后,还怕不行,又把自己的不愿出仕而要留在家中供养祖母纳入了晋朝统治阶级所谓的“以

孝治天下的”价值体系之内,强调自己所作所为的合法性、合理性,最后才敢提出一个解决“忠”

与“孝”矛盾的“先尽孝后尽忠”的折中方法,因为“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

嵇康虽然面对的不是皇帝而是文人山涛,但他最终还是被司马昭假借罪名而处死,他或许没

有料到他的奇文能够传到司马昭的手上,使“大将军闻而恶之”,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李密

虽然最后达到了自己的不出仕的目的,还受到了司马炎的赏赐,但是他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应该

是真切地感到自己的生命受到了威胁的。读到最后的“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这一句时,我的眼

前仿佛浮现了李密的那副充满忧虑、恐惧颤抖的面容!悲哉!

从李密的这篇千古美文中,我又一次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看到了俯伏在

强权淫威之下的颤抖的灵魂!同时,我又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的我们

是多么的幸福!尽管我们的社会还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谁也不会强迫我们去做官,我们

也用不着去写这种如屡薄冰式的,可能使人回肠百转、一夜白发的劳什子“美文”了,更不用害

怕文章写得让人不满意而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了!幸哉!

本文发布于:2023-03-10 06:10: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39982820138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陈请.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陈请.pdf

上一篇:落职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陈请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 陈请
    无花果有什么功效-格力空调e3是什么故障2023年3月10日发(作者:景点名称)陈情表同学们在初中的时候学习过诸葛亮写的《出师表》,陆游对《出师表》推崇备至,写诗赞叹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的意思:《出师表》这篇文章写的真好啊,千年以来,谁能跟它相提并论呢?其实,陆游的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因为在诸葛亮那个时代,就曾经出现了一篇堪与《出师表》相媲美的千古奇文,这就是李密的《陈情
  • 0℃落职
  • 0℃防御行为
  • 0℃红枣红豆豆浆
  • 0℃幼儿园教师教育笔记
  • 0℃百米
  • 0℃内蒙古草原
  • 0℃电炖盅
  • 0℃白水洋
  • 0℃火把节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