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平潭旅游攻略

更新时间:2023-03-10 04:02:14 阅读: 评论:0

泡白菜的腌制方法-西红柿的做法

平潭旅游攻略
2023年3月10日发(作者:怎么钓鱼)

平潭岛东部海蚀地貌与海积地貌的比较

平潭岛东部海蚀地貌与海积地貌的比较

摘要:通过对平潭岛东部海岸地貌的野外调查和实地观测,初步

讨论了各部分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的特征,分析了形成地貌差异的原

因,并得出以下结论:平潭岛东部海岸侵蚀作用强烈,王爷山基岩海

岸为缓慢侵蚀,流水软质海岸蚀退较快;断裂构造对平潭岛东部海岸

地貌起着支配作用,升降运动、海平面变化起着进一步的改造作用;

风大砂多,再加上海洋动力作用形成多种海岸堆积地貌;人类活动是

一种地貌营力,不当的活动加速侵蚀,适当的活动改善生态环境;两

种地貌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地貌是动态变化的,需要用动态的眼光

去看待。

关键词:平潭岛东部;海岸地貌;侵蚀;堆积;岩性;环境差异

1引言

平潭岛东部海岸地貌发育较好,种类丰富多样,具有很高的旅游

价值。伴随着海岸侵蚀已上升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平潭岛东部海岸

也不例外,侵蚀作用强烈,尤其是疏松的软质海岸,在降水、风和海

洋动力等因素的影响下,蚀退迅速剧烈。本文在林心仁平潭岛东北部

海岸侵蚀及其影响以及杨逸畴等人平潭岛海蚀花岗岩地貌研究的基础

上,结合自己野外调查、实地观测的结果,初步对平潭岛东部海蚀地

貌和海积地貌进行讨论分析。无论是从旅游价值,还是海岸保护,研

究讨论平潭岛东部海岸地貌,对平潭岛今后的发展都有一定的促进作

用。

2研究区自然环境概况

2.1地理位置

平潭岛,又称海坛岛,位于北纬25°16′—25°40′,东经

119°33′—119°56′,福建省平潭县境内,闽江口以南,东部频临台湾

海峡,与台湾岛新竹港相距仅68海里,是祖国大陆距台湾最近处,西

部隔海坛海峡与福清龙高半岛相望。岛屿南北长25km,东西宽19km,

主岛海坛岛面积为267.13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五大岛,也是福建省最

大的岛屿。平潭岛地处海峡交通要冲,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我国东

南海疆对台经贸和人文交往的重要窗口。

2.2气候

平潭岛地处南亚热带北端,属于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1],夏

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较湿润。

平潭岛多年年平均气温19.5℃,最热的月份在8月,月均气温

28℃,最冷的月份一般在1月,月均气温10.0℃。夏季持续时间长,

多晴天,日照充足,为福建省的阳光地带。

平潭岛降水较充沛,多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151.5mm,降水主要

集中在4—9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80%,10月至次年3月,

降水量较少,仅为全年的20%—30%。因为受季风影响,尤其是台风,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降水变率一般在13%—22%之间。

平潭是福建省的多风区,风向主要表现为季风特征,明显随季节

而变化,优势强风的风向为NNE。平潭平均风速之大居全国之首,年

平均风速为6.9m/s,最大月均风速达9.1m/s,而各风向的平均风速又

以NNE最大[2]。夏季风速小,但由于台风活动,年最大风速和极大风

速一般都出现在这段时间。

2.3海洋水文

平潭岛沿岸海区波浪大,是福建著名的大浪区。波浪多为风浪和

涌浪形成的混合浪,波浪的波向明显的随季节风向的变化而变化,常

浪以NNE向为主,波浪的年平均周期为4.0—

5.6s,年平均波高为1.1m,波高的最大值出现于台风引起的巨浪

中[3]。

平潭岛沿海的潮汐,属于正规半日潮[4],潮流为半日潮流,平均

潮差为4.46m,最大潮差为7.04m。本区沿岸海区,潮流一般为往复

流。潮流流速大,涨潮流速约为21—66cm/s,落潮流速约为30—

70cm/s[5]。平潭岛沿岸海区潮差大,潮流流速大,为我国强潮区。

2.4植被

平潭岛生长环境较为干旱且风大,自然植被稀疏,有次生常绿阔

叶林、次生常绿针阔叶混交林、次生常绿针叶林、次生常绿灌丛和草

丛等群落类型。本区多生长矮小的亚热带草类,如狗尾草、海边月见

草等,灌木如映山红、芒萁、黄瑞木等,阔叶林如相思树、木麻黄等,

针叶林如马尾松、黑松等。沿岸沙地几乎遍布人工营造的木麻黄为主

的防护林[6]。

2.5地质基础概况

平潭岛处于NNE—NE向的长乐—诏安断裂带的东北端,该断裂

带形成于燕山期,明显控制中生代时期大规模的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喷

发活动,为本区的地质奠定了基础。次一级NNE—NE向与NW向的

断裂构造相互交切,形成“X”型断裂构造,对平潭岛山势地形及海岸

的发育起控制作用。平潭岛岩石类型主要是以花岗岩为主的燕山期的

侵入岩和以英安质晶屑凝灰熔岩为主的侏罗纪南园组火山岩[7],沉积

物主要为第四纪残坡积层、海积层、风积层、基岩风化壳等软性疏松

地层。

3实验方法

野外调查、实地观测、野外记录和采集岩石标本等方法。

4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的特征

4.1地貌形态特征

4.1.1王爷山海蚀崖、海蚀窗

王爷山位于平潭岛东部突出的岬角部位,基岩

裸露,海岸受NNE向断裂构造的控制,断层、节理

裂隙发育,海岸陡直,多为陡峭的崖壁;东部临开

敞海域,基岩直接遭受海浪的强烈侵蚀,海蚀崖、

海蚀穴、海蚀洞、海蚀窗、海蚀平台等形态各异的

海蚀地貌发育。岸坡在海洋外动力作用下形成陡

崖,陡崖在海蚀及重力作用下崩塌,在坡脚的潮间

带堆积形成砾石滩,砾石受到波浪、潮汐等的磨蚀,

磨圆度好,多为圆状和次圆状。

此处海蚀地貌雄伟壮观,其中以“仙人井”最

仙人井为奇妙。仙人井是一巨型的海蚀竖井,井口呈椭圆

形,直径约为50.4m,深为41.7m,井壁近于直立,陡峭无比。

井底有三个海蚀洞与海相通,海水涌进时冲击井壁引起轰响,气势磅

礴。其前身是一个海蚀洞,由于海浪的冲击及其对空气的压缩作用,

将洞顶击穿,形成海蚀窗。

4.1.2流水海湾泥沙堆积海岸

流水海岸位于平潭岛东北部,该地泥沙分布较广,多见于沿海花

岗岩类岩石出露区,并且不整合覆盖在花岗岩或其风化壳(网纹层)

之上,沉积厚度较大。其分布形态表现为台地,受后期人为改造比较

弱,台地面总体上保存比较完整,顶面较平坦,但其前缘受海蚀作用

强烈,海岸在海水冲蚀、风蚀等作用下形成陡崖,近于垂直,陡崖面

上有较为明显的分层现象。陡崖在海蚀及重力作用下崩塌,如此往复,

海岸不断后退,在崖前形成了微微向海倾斜的海

蚀平台,多发育为宽阔平缓的沙滩。当地还残留有古

海蚀阶地,地形下凹,下凹中心有基质沿湖沼沉积,

形成灰黑色泥炭夹层。

4.1.3坛南湾砂质海滩

坛南湾位于平潭岛东南部,海湾朝向南东,在12km长的岸线上,

共有沙滩13段,每段都有基岩岬角与临

近沙滩分隔;岸线比较平直,海岸带低平,潮间带宽阔。

在泥沙横向移动作用下,形成均衡坡面,沙滩坡度适中,

最下面与海相连的地方比较平缓,往上稍微陡一些,再往上又变

的平缓,坡面上有许多波纹和呈条带状分布的贝壳,属于潮间带的沉

积。整个沙滩沿北东—南西方向延伸,与当地季风风向一致。海滩后

面是一片墨绿色的木麻黄防风林带,林带下的地面上覆盖着较厚的风

成砂。

4.2岩性特征

4.2.1王爷山基岩海岸

从宏观上看,王爷山基岩海岸的岩石为整体块状,以深灰色为主,

无分层(层理)现象,岩石类型为火成岩。从微观上看,岩石属于中

酸性火山碎屑熔岩类,为英安质晶屑凝灰熔岩,

是上侏罗统南园组第三段主要岩性之一,具有斑状结构和块状构

造[8],其中白色斑晶及晶屑

以斜长石为主,其次为钾长石、石英、黑云母、角闪石等,局部

含少量的辉石,斑晶大小约0.5—1mm,晶屑含量介于12%—32.5%

之间,灰色基质为火山熔岩,以隐晶质结构为主,局部见霏细和显微

微晶结构[7]。

4.2.2流水海岸

流水海岸属于砂质海岸,组成物质以细砂(平均约占45.15%)、

中砂(平均约占16.40%)、粘土(平均约占16.3%)为主,其中砂的

矿物组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另有少量岩屑,粘土主要为高岭土。在

海蚀崖这种自然剖面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分层现象,沉积层自下而上

依次可分为四层,即①灰白色细砂层,夹灰黄色条带;②灰黑色泥炭

层,近水平向西北延伸,向东南呈透镜状尖灭,炭质含量较高;③黄

棕色中细砂,多粘粒,较松散,下部呈现黄棕色花斑水平条带;④淡

红棕色粘土质砂层,固结较坚硬,垂直裂隙发育。剖面自下而上粒径

差异较小,比较均匀,大部分分选好至分选较好,其颗粒形态具有较

好的磨圆度,多为次圆状(约占83%),部分为圆状、次棱角状[9]。

多为块状结构,胶结松散,呈半胶结或弱胶结,遇水易软化。

4.2.3坛南湾砂质海滩

坛南湾的海滩属于砂质海滩,主要由黄色的细砂组成,其矿物成

分主要为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并含有少量的粘土、岩屑和

有机质,分选较好,砂粒粒径差异小,比较均匀,磨圆度较好,以次

圆状为主。砂质高且纯净,利用条件好。

5

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5.1岩性差异

构成平潭岛基底的岩石类型主要是燕山期侵入岩和侏罗纪南园组

火山岩,其中分布最广的是燕山期侵入岩。岛的北部以燕山早期侵入

岩为主,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岩,闪长岩次之;东北部的地层主要为

上侏罗统南园组,岩性为中酸性火山碎屑岩系,英安质晶屑凝灰熔岩、

英安质熔结凝灰岩等;东部、东南部主要为燕山晚期侵入岩,岩石类

型主要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地表多分布第四纪残坡积层、海积层、

风积层、基岩风化壳等软性疏松地层[9],海积层主要分布在海湾洼地

和平原底部,海积层上部广泛覆盖着第四纪风积层、残坡积层,主要

为中砂、细砂、粘土、粘土质细砂、粉砂质粘土等,第四纪风积层厚

度一般在25—40m,流水海岸侵蚀现象示意图【12

】流水海岸侵蚀现象示意图[12]

占全县面积的50%左右。

由坚硬基岩构成的海岸,抗蚀能力较强,海岸侵蚀缓慢。花岗岩

本身是坚硬、致密的岩石,粒状结构和块状构造使风化作用及其方式

只能在岩石表面进行,并由外向内层层深入,这样,岩体本身就能成

为抵抗侵蚀的骨干,抗蚀能力强;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岩体相对较为破

碎,抗蚀能力相对较弱一些。

由覆盖在基岩之上的第四纪残坡积层、海积层、风积层等物质半

胶结或弱固结而形成的软质海岸,抗蚀能力弱,易于受到侵蚀作用,

海岸蚀退剧烈,特别是在强降水、风暴潮和台风等极端气候作用时期,

海岸侵蚀更为迅速剧烈。经统计,流水海岸岸线在1961—1983年间

的平均蚀退率为1.25m/a,1983—2009年间为1.46m/a[5]。

5.2地质构造差异

5.2.1断裂构造

菲律宾板块与欧亚板块相互作用,产生了一系列NNE—NE向、

NNW—NW向和近EW向断裂,平潭岛处于福建省最大的活动断裂构

造带NNE—NE向的长乐—诏安带的东北端,该线性断裂构造形成于

燕山期,明显控制着燕山期花岗岩侵入和火山喷发活动。除一些大构

造断裂外,还有一些规模相对较大的区域性断裂,如平原—高山断裂、

平潭岛东侧的滨海断裂,这些次一级断裂成群出现,或相互复合,或

相互切割,特别是NNE—NE向断裂构造与呈NW向的断裂构造相互

交切组成“X”型断裂构造[9],对平潭岛沿海的海岸地貌起着明显的

支配作用。海岸呈现出岬角与海湾相间、丘陵台地与海湾平原交错,

岛屿星罗棋布,第四纪沉积物的运移和分布,这些很大程度上都受“X”

型断裂构造的支配。王爷山发育的断层海岸、坛南湾海滩的走向,就

是受NNE向断裂构造控制。海岸呈现出岬角与海湾相间分布,在岬角

处发生侵蚀,在海湾处发生沉积。

5.2.2节理

节理构成岩石的软弱面,为风化和侵蚀提供了条件,对地貌的发

育、形态等有深刻的影响。

花岗岩在形成过程中发育了3组相互垂直的原生节理,即横节理、

纵节理和层节理,这3组节理将坚硬的岩石切割成方块,破坏了花岗

岩本身的坚固性和不透水性。当岩体上的红色风化壳被剥蚀之后,流

水等就沿着节理下渗,风化岩体,把长石、云母水解成为粘土,粘土

被暴雨冲走,天长日久,立方系统的节理被逐渐扩大,巨大的花岗岩

体被分离开来[10]。若花岗岩暴露在外面,那么随着风化作用的深入,

块状岩体的棱角砂粒脱落,棱角消失,方块状的岩体就像圆滑的外形

转变,形成花岗岩的球状风化地貌,将军山山地的球状风化和石蛋地

形就是如此形成的。若花岗岩直接受到海水侵蚀,那么水、浪、风和

海洋生物等沿着垂直节理风化侵蚀,形成陡直的海蚀崖,在进一步的

海蚀作用下形成海蚀柱,“石牌洋”巨大海蚀柱就是这样形成的。节

理发育稍差、岩体较破碎的陡崖,在进一步海蚀及重力作用下崩塌,

在坡脚的潮间带堆积形成砾石滩,王爷山的海蚀崖就属于这种情况。

5.2.3升降运动

受燕山运动、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以及第四纪的世界性冰期的

影响,海陆发生了一系列的升降运动。升降运动的基本特征是以继承

的隆起回升为主,局部地段沉降或相对稳定,差异升降活动幅度大、

速率快,升降幅度和速率的差异反映了断层和断块构造的差异。差异

升降产生局部隆起和凹陷,隆起的地方遭受侵蚀,凹陷的地方发生沉

积。

当海岸上升时,海平面相对下降,海蚀崖脱离波浪作用,出露海

面的岸坡在海水深度较大处发生海蚀作用,形成新的海蚀崖和海蚀平

台,并在水下逐渐形成新的均衡剖面,老的海滩或岩滩抬升后形成海

积阶地或海蚀阶地[11],如流水海岸残留的古海蚀阶地。

当海岸下降时,海平面相对上升,海水侵入陆地,海滩受到侵蚀,

向岸后退;一些发育在潮间带和潮上带的地形被海水淹没,而且岸坡

水深加大,波浪对海岸冲蚀作用加强,塑造新的水下岸坡均衡剖面

[11]。

5.3地理环境差异

5.3.1降水

平潭岛雨量充沛,多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151.5mm,降水主要集

中在4—9月,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80%,一年之中可出现两个

高峰,一个峰值出现在雨季的6月,另一个峰值出现在台风季节的8—

9月,6月份的降水量为一年中的最大值,达到242.2mm,且连续降

水时间较长;10月至次年3月,降水量较少,仅为全年的20%—30%。

暴雨多出现在5—9月,其中5—6月梅雨季暴雨约占41%,7—9月

台风季暴雨约占43%;大暴雨以6月最多,占全年次数的45%左右;

暴雨强度以9月最大,历年平均在100mm/d以上,6、7月次之,接

近100mm/d[5]。

据前人研究,在密度不变的条件下,土体结构强度主要受含水量

影响,随含水量的增加而迅速减小。在软质海岸,由于降水集中,地

表水易下渗,随着地表水的大量下渗,土体软化,抗剪强度降低,使

土体向海洋方向产生蠕动变形,产生土体裂隙、滑坡,在潮流等海洋

动力作用下,对滩面的滑坡物质进行搬运,尤其在风暴潮期间搬运更

快,因此海岸陡直且蚀退强烈。

5.3.2风

平潭是福建的多风区,风向主要表

现为季风特征,明显随季节而变化。受

季风和台湾海峡“峡管效应”的影响,

平潭岛常年的优势和次优势风向均与海

峡走向基本一致,优势强风的风向为

NNE,次优势风向为NE、SSW、SW。图1

是平潭1971—2010年的风玫瑰图[2],由

图可知,平潭年最大风频NNE为30%,次

大风频NE为22%,SSW和SW风各为8%,

静风频率仅为4%。平潭年平均风速为

6.9m/s,八级及其以上的大风日多年平

均达107.2天,风速变化十分明显,秋、

冬季盛行偏北风,大而稳定,尤其是11

月,最大月均风速达9.1m/s,春季次之,

夏季相对较小,而各风向的平均风速又

以NNE最大,NE次之。夏季平均风速小,

但由于台风活动,年最大风速和极大风速一般都出现在这段时间。

风力直接作用并且通过海浪作用于海滩砂。向海吹去的风沙与向

岸推进的滨面砂在波浪作用下不断地在滨岸带参与海滩循环过程,在

大风浪时,海滩砂向海搬运,在小风浪时,海滩砂向高潮区搬运并形

成滩肩。NNE向风力是驱动岛上泥沙运动的主力,海滩砂在风力作用

下向岸搬运大于向海搬运,大量来自古闽江口和古海岸剥蚀的陆源细

砂[13]在波浪场内不断向岸边输送,补充着海岸因风沙吹扬而失去的

海滩砂量,以维持海岸剖面的平衡。

风力可以加速海岸侵蚀,特别是对软质海岸影响,尤其是台风天

气,风力强盛,对软质海岸的侵蚀特别明显。

5.3.3波浪

平潭岛地处南亚热带季风区,波浪的波向明显的随季节风向的变

化而变化。冬季10月至次年2月,沿岸NNE向浪和NE向浪占了绝

对优势,两向浪的频率和高达86%;夏季6月—8月,沿岸多SSW向

和SW向浪;春、秋季节为盛行浪向的交替时期,浪向比较分散。本

区波浪多为风浪和涌浪形成的混合浪,常浪以NNE向为主,其中涌浪

和风浪都以NNE—ENE向为主,波浪的年平均周期为4.0—5.6s,年

平均波高为1.1m;因东北季风强于西南和东南季风,所以一般冬季的

平均浪高大于夏季,波高的最大值出现于台风引起的巨浪中,本区沿

岸最大波

高为16.0m,就是受7613号台风的影响而形成的。

波浪对海岸作用的大小决定于波浪的能量,波浪愈大,尤其是波

高愈高,波能就愈大。波浪对海岸的侵蚀,首先是波浪水体给予海岸

的直接打击,即冲蚀作用,波浪的冲蚀作用对于软质海岸尤为严重。

当波浪水体夹带岩块和砾石时,磨蚀作用产生的侵蚀力更大。风暴潮、

台风等对软质海岸的侵蚀具有突发性,危害极为严重。风暴潮期间,

增水高,波浪大,动力强,抵达海岸时,巨大的水体不断涌上滩面,

冲击崖岸,掏蚀海崖造成海崖的崩塌后退,如流水海岸、王爷山的基

岩海岸的侵蚀。波浪将外海泥沙搬运到岸边堆积形成多种海积地貌,

在激浪流作用下,泥沙从波浪破碎处开始到滨海陆地的堆积形成海滩,

如坛南湾砂质海滩。

5.3.4潮汐和潮流

平潭岛沿海的潮汐,主要是由太平洋潮波经台湾海峡传入所引起

的,属于正规半日潮,潮流大都是半日潮流。平均潮差为4.46m,最

大潮差为7.04m,涨潮流速约为21—66cm/s,落潮流速约为30—

70cm/s。本区沿岸海区,潮流一般为往复流,尤其是在一些湾口,流

动的往复特征更为显著。平潭岛沿岸海区潮差大,潮流流速也大,为

我国强潮区。

潮汐使得水位周期性升降,改变着淹没区的水深,而水深的变化

往往决定着波浪是否能作用于海底,影响着水下岸坡带泥沙的向海、

向陆搬运。潮流在海岸环境中的最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对物质的搬运,

特别是对悬浮物质的搬运,并向浅水区内输送大量的沉积物。

5.3.5第四纪冰期

第四纪出现了冰期和间冰期交替的现象。在冰期期间,气候寒冷,

地球表面大量水分以冰的形式积累在大陆冰盖和山地冰川中,海平面

下降;在间冰期期间,气候回暖,冰盖和冰川融化,大量的水体回归

海洋,海平面逐渐回升。在海平面下降130—150m的过程中[4],气

候寒冷干燥,强大的东北季风吹扬起广大的大陆架平原早期的滨海相

砂质沉积物,塑造了大规模的风成沙丘、台地,平潭青峰、流水一带

的老红纱主要是这一期间风沙活动的产物。随着玉木盛冰期的结束,

气候开始转暖,海面在波动中上升,平潭岛的气候逐步趋于温暖或炎

热,且干湿季分明,有利于老红纱的红化,当海水到达堆积的沙丘前

缘时发生侵蚀,形成陡直的崖面,例如流水海岸。

5.3.6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是一种地貌营力。海岸人类活动主要是采砂和海岸工程,

采砂等活动打破了原来的侵蚀与沉积的平衡,常常产生严重的侵蚀;

良好的海滩是保护海岸的最好屏障,某一处的海岸保护往往在另一处

产生海滩和海蚀崖的侵蚀;沿海沙丘地种植防护林,可以防风固沙,

减少侵蚀,改善生态环境。由于平潭岛可直接利用的土地面积少,因

此改造沿海一些沙地成为扩大耕地面积的一种方式,但是一些不当的

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严重,风蚀现象普遍,前缘崩塌强烈,如流水

沿岸老红砂台地。

6海蚀地貌与海积地貌的相对联系

海蚀地貌与海积地貌有着一定的联系。首先,在同一地点的同一

时期,两者是同时存在的,只是以其中的某一种为主,当海蚀作用大

于海积作用时主要表现的是海蚀地貌,当海蚀作用小于海积作用时主

要表现的是海积地貌。例如,在滨岸带风浪向海搬运和向岸搬运同时

存在,当向海搬运多于向岸搬运时,表现为海蚀地貌;反之,则表现

为海积地貌。其次,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期,表现为其中的某一种地

貌特征,具体说就是早期为海蚀地貌,晚期又演变为海积地貌,或是

早期为海积地貌,晚期又演变为海蚀地貌。例如,流水海岸早期为泥

沙堆积的台地,晚期在海平面上升等影响下台地前缘遭受严重的海蚀

作用,演变为海蚀陡崖。最后,在不同地点的同一时期,一地受到侵

蚀,而另一地发生堆积。例如,平潭岛海岸岬角和海湾相间分布,在

岬角处波浪辐聚,遭受侵蚀,在海湾处波浪辐散,发生堆积,形成不

同的地貌。

地貌是动态变化着的,又是与环境相平衡的,需要用动态的眼光

去看待它。

7结论

(1)平潭岛东部海岸侵蚀作用强烈,海蚀地貌发育较好,且种类

丰富、齐全。

(2)“X”型断裂构造对平潭岛的海岸地貌起着明显的支配作用,

升降运动及海平面的变化对已经形成的海岸地貌起着进一步的改造作

用。

(3)由于岩性的差异,王爷山等基岩海岸为缓慢侵蚀,流水等软

质海岸属于强烈侵蚀。

软质海岸易受降水和海洋动力的影响,特别是台风、风暴潮等极

端气候,侵蚀也具

有突发性。

(4)平潭岛风大、砂多,在波浪、潮汐等海洋动力和风的作用下,

形成海滩等海岸堆积地貌。

(5)人类活动是一种地貌营力,不正当的人为活动加速侵蚀,沿

海沙丘防护林的种植可以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

(6)海蚀地貌与海积地貌有着一定的联系,地貌是动态变化的,

需要用动态的眼光去看待它。

参考文献:

[1]全国海岸带办公室《海岸带气候调查报告》编写组.中国海岸带

气候.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1.12

[2]廖廓,蔡晓禾,王超,吴幸毓.福建省平潭大风分析[J].海洋预

报,2012.4:64—67

[3]吴正.华南海岸风沙地貌研究.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0

[4]蔡爱智,石谦.台湾海峡成因初探.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9.6

[5]刘建辉,蔡锋,雷刚,苏贤泽.福建软质海崖蚀退机理及过程分

析—以平潭岛东北海岸为

例[J].海洋环境科学,2010,8:525—530

[6]陈利,黄义雄,叶功富,李翠萍,郭宏斌.平潭县植被景观多样

性研究[J].防护林科技,

2009.9:46—50

[7]福建省地质矿产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地质专报—福建

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85.12

[8]宋青春,邱维理,张振春.地质学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1

[9]曾从盛等.闽东南沿海老红砂研究.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12

[10]杨逸畴,尹泽生.平潭岛海蚀花岗岩地貌—兼述花岗岩地貌的

系列研究和创新[J].地质论平,2007.8:125—131

[11]杨景春,李有利.地貌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0

[12]林心仁.平潭岛东北部海岸侵蚀及其影响[J].福建地质,2006,

3:154—158

[13]石谦,蔡爱智.福建平潭岛的风沙地貌与海岸演变[J].台湾海峡,

2009.5:163—168

本文发布于:2023-03-10 04:02: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39213420042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平潭旅游攻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平潭旅游攻略.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