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
浅论碴 在唐代的兴盛
道教是除儒佛之外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
它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
盛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的本土宗教——道教的兴盛时期。
一
、唐代道教概况
道教是除儒佛之外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
它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
盛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的本土宗教一一道教的兴盛时期。
道教经过东汉的创立、魏晋南北朝的充实改造,在唐代己
趋于完备成熟,它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在唐代居于儒、释、
道三教之首,同时构成了大唐文明的重要内容之~,渗透
在唐代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唐代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异
常活跃的文化思想亦给道教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其体现
出新的时代特点
在此期间,道教的理论水平大大提高,并在与佛教的
几次论争中不断丰富完善,其理论体系趋于完整,修道等
思想出现重要转型。道教典籍日益增加,并汇编成《道藏》,
道教经典还被流传歪国外。道教宫观遍布全国,规模日益
宏大。入道人数不断增加,道士参与政事之人屡见不鲜,
道教与政治紧密相连,对经济、文学、艺术、医学、化学
等领域以及人们的民俗、伦理道德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
响,其兴盛程度可见一斑。唐代孕育了道教的发展,道教
的兴盛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那个时代。
二、道教在唐代兴盛的原因
隋末唐初,中国社会从动荡不安走向安定统一,在重
建大一统封建王朝的过程中,道教却能在儒、释、道三教
中脱颖而出,成为唐代上层建筑的主流意识形态,其原因
是复杂而多方面的。
(一)自身原因
道教自东汉创立以来,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玄学思想的
洗礼,在重玄学的背景下继续发展。不仅在对道体论的诠
释上更加丰富完善,还受到佛教影响,开始关注道性方面
的内容。一方面,由于此期间的道教更讲究对个人心性的
2010年十月刊 92
文/刘晓春
修炼,提倡清心寡欲、与世无争、守静去躁等思想,这就
为许多失意的官僚文人提供了精神安慰与寄托。许多有文
化的士人醒悟了人间的是是非非,受师友亲朋的影响而入
道,也有一些士子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在绝望功名利
禄之后,寄迹山林而学道。另一方面,虽然道教此时是在
重玄学的背景下日益发展的,但它也呈现出了逐渐从注重
个人精神超越趋向于为统治者禳灾祈福、祈告天下太平的
特点,从而更易被统治者所接受。
(二)统治者推崇
除上述主观原因外,道教在唐代的兴盛很大程度上是
由于统治者的推崇。而李唐统治者崇尚道教的原因又是多
方面的。
第一,吸取隋亡教训,借鉴隋代经验。一方面,“它
从隋末农民大起义和隋王朝走向灭亡的经验教训中,看到
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威力,认识到未来消弥人民的武装起义,
巩固自己的封建统治,不能单靠武力,而必须充分发挥意
识形态的作用,更好地利用道释儒等思想工具来为封建制
度服务”[2]P31。另一方面,隋代统治者利用道教为其统
治服务的事例为唐代在统治和信仰上崇道树立了样板。隋
文帝杨坚就曾利用道士大造舆论以夺权,《隋唐史话》记载
“在周武帝死后,著名道士焦子顺便向隋文帝密告受命之
符,协助他夺取北周皇权。”[3]P245而隋炀帝杨广也利
用道士徐则、乙弗弘礼等夺取政权, 《新唐书・列传》卷
二百四载:“隋末又有高唐人乙弗弘礼,当炀帝居藩,召
见,弘礼贺日:‘大王为万圣主,所戒在德而已。’及即位,
悉诏诸术家坊处之,使弘礼总摄。”[4]P4437可见,随统
治者有效利用了道教巩固其统治。而隋代对道教的扶植和
利用政策亦为唐代道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为夺权造舆论。隋末战乱,政治集团林林总总,
岑仲勉的《隋唐史》就举了128个政治集团,在这种群雄
争霸的环境下,要想脱颖而出,必须进行必要的舆论准备,
这就给一些道士提供了机会,积极参与各军事集团的争夺,
如为李密出谋划策的泰山道士徐洪荣,又如说王世充当代
隋而有天下的东都道士桓法嗣。当时“老子度世,李氏当
王”之类符谶广为流传,唐高祖李渊推崇道教的直接目的
也是为李氏夺权建朝造舆论,而其始作俑者就是楼观道士
歧晖。《历代真仙高道转》记载:“隋大业七年(611),
炀帝亲驾征辽,歧晖卫门弟子日: ‘天道将改,吾犹及见
之,不过数载矣。’或问日: ‘不知来者若何?’日: ‘当
有老君子孙治世,此后吾教大兴。’及李渊父子起兵,遂
尽关中资粮以助,并改名平定以应之。”[1]P87可以看出,
歧晖为李氏夺权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不仅理论上为其造
舆论,还在物质上给予支援。而为李家王朝建立甚为卖力
的另一位道士便是茅山宗领袖王远知,在炀帝万年,他自
称奉太上老君的旨意,向李渊预告受命之符。《新唐书》载.
“高祖尚微,远知密语天命。”[4]4437当然,为李渊父
子摇旗呐喊的道士还有很多,如许世绪、唐俭、卫元嵩等。
第三,为李氏家族抬高门第,巩固政权。李氏崇道还
是有其特殊原因的,卢国龙在《中国重玄学》中指出:“在
封建时代的中国,有两大因素可以巩固政权,一是坚实的
士族集团,一是君权神授的观念。”[7]P150唐初,门阀
士族的传统势力还相当强大,如果不是出自名门,就得不
到社会的承认和重视。因老子姓李,李唐王朝的统治者就
宣城自己也姓李,认祖归宗,尊老子为始祖,就是为了抬
高自己的门第,宣扬自己当权时顺应天意、众望所归。基
于迎合统治者所好,从李渊起兵至其登记,各种符命络绎
不绝,而李渊也顺水推舟,巩固自己的统治。
第四,调和各种矛盾。李家初建王朝,社会还不稳定,
社会各阶层必然存在各种矛盾,而老子所提倡的清净无为
的施政方略正好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
第五,统治者个人信仰。统治者崇奉道教,还因为他们
崇信神仙之说,妄图永享富贵。长生不死历来都是各朝皇帝
所竭力追求的,唐代的皇帝也不例外,他们搜罗八方道士为
他们炼丹,一方面药金、药银可以补充府库,更重要的是他
们祈望副食后可以长生不死,而结果当然事与愿违。
第六,抑制佛教。由于佛教的发展带来了许多负面影
响,道教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抑制佛教的手段。卢国龙在
《中国重玄学》中指出:“道教宣扬老君神通,不但为李
唐王朝的最高封建法权添油加墨,布上一层神光圈,而且
可借之抑制佛教的影响。”[7]P152尤其是经济方面,佛
教极大地破坏了封建经济,广置寺院、劳役工匠、逃避纳
税,占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统治者在表面的政策
上还是佛道并举,而实际上是以道抑佛。李渊在《问佛教
93
文史在线
何利益诏》中就指责佛教不行父子君臣之礼。说他们是浮
惰之人,为避徭役而入佛门,出家后仍嗜欲放纵,广积田货,
违背佛门戒律,触犯国家刑罚。而对于道教徒只是两句轻
轻带过。武德九年(626年),他又下了《沙汰佛道诏》,
减少佛寺道观的数量及人数。这个诏书虽因玄武门之变未
能实施,但它其实是排佛护道的。
三、道教在唐代兴盛的表现
(一)认祖归宗
道教在唐代兴盛的首要表现就是认老子为祖。自唐初
开始,朝野上下一再下达“尊祖”诏令,制造老子降迹的
神话,以坐实皇族李氏为老子后裔的伪说。 《资治通鉴》
卷第二百一载乾封元年(666年):“癸未,至亳州,谒
老君庙,上尊号日: ‘太上玄元皇帝。’”[8]P2449而且
当时还立了祠堂,置令、丞。 《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又载
上元元年(674年):“壬寅,天后上表,以为: ‘国家
圣绪,出自玄元皇帝,请令王宫以下皆习老子,每岁明经,
准孝经、论语策试。”[8]P2461玄宗二十一年,下令庶人
之家都要藏有一本《老子》,每年贡举人量减《尚书》《论语》
两条策,加《老子》策。玄宗二十五年,又设了玄学博士,
每年依明经举,即“道举”,同年下令诸州在玄元皇帝降
诞的日子要举行祭祀活动。
(二)礼敬道士
李渊对助其开国的皇帝无不赐号封爵,厚待有加,武
德七年(624年),高祖诏授王远知朝散大夫,赐金缕冠、
紫丝霞帔,《混元圣纪》卷八载唐高祖为嘉奖歧晖下诏日:
“道士歧平定,铲迹求真,销名离俗,恬淡荣利,无闷幽闲,
而能彻损衣资,以供戎服,抽割菽粟,以赡军粮,忠节不
嘉,理须标授,平定宜受紫金光禄大夫,已下并节级授青
光禄大夫,以筹其义。”[6]P854平定力辞,高祖说:“师
且受,俟得京城,别有进止。”[6]P854贞观中(627—649),
薛颐上表请为道士,太宗为其置紫府观。而太宗对于傅奕
也是委以重任仪凤元年,又敕道士隶属宗正寺,把所有的
道士视为皇室宗属,这是有明显政治意图的崇道措施。《历
代真仙高道传》载道士吴筠:“深受玄宗欣赏,遣使征之。
既至,与语甚悦,令待诏翰林。”[1]P83
(三)兴建道观
唐代统治者的崇道还表现在大量兴建道观上。李渊登
基后,与武德二年(619)五月,敕楼观令鼎新修营老君殿、
天尊堂及尹真人庙,应观内屋宇务令宽博称其瞻仰。玄宗
十年(722年),诏两京及诸州置玄元皇帝庙一所,画其
像,并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帝之神位配祀,
2010年十月刊
才
每年依道法斋醮。据《唐六典》载,开元间“凡天下观总
一千六百八十七所。”[9]P125
(四)管理严格
唐王朝为了更好地发挥道教维护封建统治的功能,对
道教实施了有效的控制与管理政策,即国家通过法律、行
政、宗教等手段,把道教活动控制在不危害王权的范围内。
而唐代到急哦啊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实行道官制
度,道官,就是政府任命的由道士、女冠担任的管理道教
的各级官员。唐代在中央政府中设立专门管理道教事务的
机构,以实现以政管教的目的,其大致经历了僧、道共管
到僧、道分管再到僧、道共管的过程。政府对道教系统的
严格的管理,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道教在唐代的重要地位。
四、道教在唐代兴盛的影响
(一)对当时
1.占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由于道教地位的提高,
许多人纷纷入道,隐逸之风盛行。而大量道观的兴建、斋
醮祭祀活动和炼丹活动也耗费了政府巨大的人力、物力、
财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压力。唐代统治
者弓l道抑佛,使佛教受到冲击,道教得到大规模发展,而
不可避免的是,道教在兴盛的过程中,实际也造成了类似
佛教的一些负面影响。但相对于道教产生的负面影响,统
治者更注重它带来的种种优势。
2.伪隐之风盛行。为迎合统治者对道教的推崇,甚至
有人因此利用入道趋炎附势,沽名钓誉,作为自己踏入仕
途的契机,如《新唐书》卷196《隐逸传》载:“放利之徒,
假隐自名,以诡禄士,肩相摩于道,至号终南、嵩少为仕
途捷径,高尚之捷径,高尚之节丧矣。”[4]P4299可见当
时道教不仅为统治者所利用,觊觎仕途之人也有效利用了
道教提高自己的地位。
3.服药之风盛行。由于道教的兴盛,唐代炼丹术异常
发达,上至皇帝下至大臣,服药之风盛行,而导致的后果
就是因服丹药而死的皇帝、大臣数不胜数。唐宪宗、唐穆宗、
唐敬宗、唐武宗、唐宣宗诸皇帝都因服药至毙。据《二十二
史答0记》中记载,太宗也是因服药而死。韩愈《故太学博
士李君墓志铭》中,其亲眼目睹因服药中都致死的大官僚
就有七位,清代赵翼《二十二史札记》记载唐代服丹而死
的大臣,还有杜伏威、李抱真。此外,据《旧唐书》记载,
自称能为唐高宗炼长生不老之丹的道士刘合道自己都自然
死亡了,而高宗身边的人都不敢说其实自然死亡,只称他
是“尸解”,高宗信以为真,还甚为不悦,认为刘合道“白
服仙去”[10]P3487。
2Olo年十月刊 94
4.文学、建筑、医学、化学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唐
代的道士与文士交往甚密, 《旧唐书》就记载了道士吴筠
与李白等文人的交往:“筠犹善著述,在剡与越中文士为
诗酒之会,所著歌篇,传于京师。”[10]P3488当时的许
多文人的文风都受到了道教的影响如杜甫、韩愈等,他们
的许多文章都体现着仙风道骨,据说李白还入了道教。而
大量道观的建立,必然促进了建筑业的发展。再者,道教
炼丹活动的兴盛,许多道士在炼制丹药的过程中无意中促
进了许多医药学和化学成果的发现,为后世医药学和化学
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5.打击了佛教。道教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排挤了佛教,
前面已有论述,这里不再详细解释。
(二)对后世
道教在此期间的兴盛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深刻而长远
的。首先,对内丹派产生了影响。在此期间道教提出的神
清意平等内炼理论和方法,被后来的内丹派吸收,使内丹
理论得到丰富和发展,使内丹学趋于成熟。道教此时逐渐
从外丹道向内丹道转变,这也为宋元时期的内丹发展提供
了理论支撑。这一点我们可从张伯端的学说中窥见一斑。
而其中吴筠就是后来道教内丹学的理论先驱。其次,对以
后全真道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唐代道教注重先修炼神性,
再炼养形体。这就为全真道先性后命、性命双修奠定了理
论基础。再次,唐代道教对于修道方法的探索对于宋明理
学也产生了影响。如提出守静去欲、迁善改过、以及对人
性的划分,对于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人性论等都有一
定程度的启发作用。二者有一定的传承关系。最后,唐代
道教的兴盛对整个道教今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
用。其对于道教教义思想的建构和道教信仰的传播,进行
了较为积极的推动,其兴盛不仅提高了道教自身的理论水
平,而且提高了道教在儒释道三教中的地位。综上所述,
道教在唐代的兴盛是道教发展史上的关键时期,是道教整
体发展中的重要链条,其地位与作用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周永慎历代真仙高道传f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二卷XM】成都:四)l1人民出版社,1 996
[3】鸟廷玉隋唐史话【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
【4】宋祁新唐书【 .北京:中华书局,1 999
【5】谢路军.道教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6】道藏[M]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 988
【7】卢国龙 中国重玄学【 ̄q北京:人民中国出版社,1 995.
[8】【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07
【9】【唐】李林甫等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992
【1 o】【后晋]刘等.旧唐书 】.北京:中华书局,1 999
(刘晓春:中央民族大学09级硕士研究生中国哲学专业)
本文发布于:2023-03-09 23:59: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3775571985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桓法嗣.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桓法嗣.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