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答谢中书书主旨

更新时间:2023-03-09 23:49:32 阅读: 评论:0

清炖全鸡-邮政网上银行

答谢中书书主旨
2023年3月9日发(作者:宝宝过敏症状)

第1页共4页

2021年北京市中考语文文言文复习:答谢中书书

南朝齐梁·陶弘景

中考考点梳理

一、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

(1)晓雾将歇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休息

(2)夕日欲颓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消沉,萎靡

2.词类活用

名词用作动词

五色交辉

原意:光辉,句中意:____________

3.重点实词

(1)山川之美

美:____________

(2)古来共谈

..

共:____________

谈:____________

(3)五色交辉

..

交辉:__________

(4)四时

..

俱备四时:__________

(5)晓雾将

歇将:____________

(6)猿鸟乱

鸣乱:____________

(7)沉鳞

竞跃鳞:____________

(8)实

是欲界之仙都实:____________

(9)自

康乐以来自:____________

(10)未复有能与

其奇

者与:____________

奇:____________

二、句子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晓雾将歇

,猿鸟乱

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是欲界之仙都。

第2页共4页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

其奇

者。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探究

理解概括

1.文章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请简要概括山川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2.《答谢中书书》所写的景物有什么特征?文章结尾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想一想,其

中有什么言外之意?(统编课后“思考探究”)

写作技巧

3.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展现的画面,并说说这几句的描写

取得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4.请从视角转换的角度分析作者是如何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5.作者是怎样描写动静结合的景物的?

6.请从语言的细微之处赏析这篇短文。(统编教参“问题探究”改编)

主旨情感

7.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第3页共4页

参考答案

中考考点梳理

一、1.(1)消散(2)坠落

2.辉映

3.(1)美丽(2)共同;谈论(3)交相辉映(4)四季(5)将要(6)此起彼伏(7)鱼(8)

实在(9)自从(10)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奇丽景色

二、1.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2.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坠落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4.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5.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内容探究

1.示例:①山水相映之美(如“高峰”与“清流”)。②色彩搭配之美(如“五色”“青林翠竹”)。③晨昏变

幻之美(如“晓雾”与“夕日”)。④动静相衬之美(如高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为静,猿鸟乱鸣、沉

鳞竞跃为动)。

2.示例:《答谢中书书》中的景物非常秀美,山高水净,绚烂多彩,充满无穷生机。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

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

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

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3.示例: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

水面。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蓬勃的生命气息。

4.示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以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看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而

后以“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

相映衬,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5.示例: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

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6.示例:《答谢中书书》中的“共”与“未复”,前后呼应,形成对比。既彰显古人的雅量深致,也感叹今

人的粗陋无文,隐含自矜自得之意,犹言自己不仅能方驾康乐,直可追比古人。文中写景部分的词语使用

极为精妙。“将”“欲”二字,赋景物以动态,而动中自然有静;“乱”“竞”极写动态,打破清晨傍晚的宁

静,使得景物极具生命力。石壁五色斑斓,着一“交”字则有目眩神迷之意;竹树青翠欲滴,用一“俱”

则现终年常绿之色。前者绚烂已极,然繁华易落;后者素朴已极,然终岁不改,自然之趣,万物之理,正

在此处。

7.示例:《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之情。文章开头写道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

第4页共4页

悦;“实是欲界之仙都”,则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表露无遗。“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

本文发布于:2023-03-09 23:49:3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3769721984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答谢中书书主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答谢中书书主旨.pdf

上一篇:我要聊天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专利检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