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的功效及作用
内容导读:【正名释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但无生姜、干姜之分,统称为“干姜”,列为中品。生姜则
见于《本草经集注》。为姜科植物姜的鲜根茎。本品可疗外
表证,御百邪入内,有防卫边疆之意,其原名作薹,“姜“与
“疆”同意【正名释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但无生
姜、干姜之分,统称为“干姜”,列为中品。生姜则见于《本
草经集注》。为姜科植物姜的鲜根茎。本品可疗外表证,
御百邪入内,有防卫边疆之意,其原名作薹,“姜“与“疆”
同意,药用其新鲜者,故籀。
【拉丁用名]Zingiberdfic―inaleRosc.
【别名异名】姜根、百辣云(《本草纲目》),勾装指,因地
辛、炎凉小子(《和汉药考》)
【处方用名】生姜、鲜生姜、蜜炙姜。
化学成分
生姜含挥发油0.25―3.0%,油中主要成分为姜醇、姜烯、水
芹烯(Phellandrene)、莰烯(Camplene)、柠檬醛(Citral)、芳
樟醇(Linal001)、甲基庚烯酮(Methylhep―tenone)、壬醛
(Nonylaldehyde)、d一龙脑(d―Bome01)等。尚含有辣味咸
分姜辣素(Oinger01),分解则变成油状辣味咸分姜稀酮
(Shoga01)、结晶性辣味咸分姜酮(Zingerone)、姜萜酮
(Zingiberone)的混合物。据文献报导尚有天门冬素、哌啶酸
一2(Pipecolicacid),以及谷氨酸、甘氨酸、丝氨酸等。此
外,尚含有淀粉和树脂。
药理作用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对装有隔离小胃及食道瘘的狗,用50%
煎剂置于口腔中,可对胃酸及胃液的分泌呈双相作用,最初
数小时内为抑制,后则继以较长时间的兴奋。向胃内灌注25%
煎剂200毫升,则呈兴奋作用。隔离小胃狗试服生姜0.1―1.0
克,胃液分泌增加并刺激游离盐酸分泌,但胃蛋白酶对蛋白
的消化作用却降低,脂肪酶的作用增强。浸膏能抑制硫酸铜
引起的狗的呕吐,服10--50%姜汁30毫升也有效,但5%
姜汁30毫升则无效。从生姜中分离出来的姜油酮及姜烯酮
的混合物亦有止吐效果,最小有效量为3毫克,对阿朴吗啡
引起的狗呕吐及洋地黄引起的鸽呕吐均无效。
家兔经消化道给予姜油酮可使肠管松弛,蠕动减退。生姜是
驱风剂的一种,对消化道有轻度刺激作用,可使肠张力,节
律及蠕动增加,有时继之以降低,可用于因胀气或其他原因
引起的肠绞痛。
2.对循环和呼吸的作用:正常人咀嚼生姜1克(不咽下),可
使收缩压平均升高11.2毫米汞柱,舒张压上升14毫米汞柱。
对脉率则无显著影响。酒精提取液对麻醉猫血管运动中枢及
呼吸中枢有兴奋作用,对心脏也有直接兴奋作用。
3.抗菌及抗原虫作用:体外试验水浸剂对堇色毛癣菌有抑制
作用,对滴虫有杀灭作用。
4.其他作用:蛙皮下注射、家兔静脉注射大量姜油酮,能引
起中枢运动麻痹,对兔有时血压可下降。
加工炮制
1.净制除去杂质。
2.切制
①切片除去杂质,洗净,用时切厚片。
②制粉取新鲜生姜,洗净,捣烂,压榨取汁,静置,分取沉
淀的粉质,晒干或低温干燥即得。
3.炮炙
①取生姜块,置无烟炉上,烤至半熟或用草纸包裹生姜数层,
浸湿后置炉台上或热火灰中,煨至纸变焦黄,姜半熟为度,
取出,除去纸,切片。
’②取生姜切成衔接片,用食盐填在夹缝中,另将铁锅中涂
以1.5厘米厚黄泥,泥上铺纸一层将姜铺纸上,上再铺纸一
层,上涂黄泥密封,加热,锅口堆以热炭,煨2小时,至拔
开上面炭火内有气冲出为度。
⑧取洗净的鲜姜,用纸煨法,煨至外皮色黑,中心色黄为度。
性味归经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肺、胃、脾三经。
功效主治
1.发汗解表生姜味辛而性微温,入肺经,能宣肺气,发汗解
表,因其散风寒之力较弱,常用于风寒感冒轻证,以及加入
辛温解表剂中增强发汗效果。
2.温中止呕生姜辛,微温,入胃脾二经,能温胃和中,降逆
止呕,有“呕家圣药”之称,常用于多种呕吐。
3.温肺止咳生姜辛、微温,入肺经,宣畅肺气,温肺散寒而
止咳,常用于风寒咳嗽,寒痰咳嗽等证。
4.利水消痰生姜辛,微温,入肺经。《药性类明》曰:生姜“其
消痰者,取其味辛辣,有开豁冲散之功也”。《本草经读》又
云:生姜“以辛能利肺气,气行则水利汗止,肺为水之上源也。
因而有利水消痰之功。”
5.散寒除湿生姜辛温,入肺胃二经,能温散风寒,又能温中
益脾胃,脾胃之气温和健运,则湿气自去,故能散寒除湿。
6.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鸟兽肉毒。
7.健胃增食《食疗本草》曰:“生姜开胃气”。李杲亦云:“俗
言上床萝卜下床姜,姜能开胃”。生姜辛散,能调和五味.又
入胃经,能温中和胃,胃气健。则食欲增加。故常以之配大
枣入补益剂中,以增加食欲,加强消化吸收,使补益剂能更
好地发挥疗效。
8.鉴别应用生姜皮性辛凉,治皮肤浮肿,行皮水;生姜汁辛
温,辛散胃寒力量强,多用于呕吐;干姜辛温,温中祛寒,
回阳通脉,温脾寒力量大;炮姜味辛苦走里不走表.温下焦之
寒;炮姜炭性温,偏于温血分之寒;煨姜苦温,偏于温肠胃
之寒。生姜辛而微温,益脾胃,善温中降逆止呕,除湿消痞,
止咳祛痰,以降逆止呕为长。
用法用量
内服:生姜、煨姜用3一10克,煎服。生姜汁每用3一一
l0滴,冲服。外用:捣敷,擦患处或炒热熨。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1.秦椒为之使,恶黄芩,黄连,天鼠粪。(《本草纲目》)
2.阴虚内热者忌服。《本草纲目》曰:“食姜久,积热患目,
凡病痔人多食兼酒,立发甚速,痈疮之多食则生恶肉。”《本
草经疏》亦曰:“久服损阴伤目,阴虚内热,阴虚咳嗽吐血,
表虚有热汗出,自汗盗汗,脏毒下血,因热呕恶,火热腹痛,
法并忌之。”《随息居饮食谱》则曰:“内热阴虚,目赤喉患,
血证疮痛,呕泻有火,暑热时症,热哮大嗡,胎产痧胀及时
病后,痧痘后均忌之”。
【配伍应用】
1.配大枣:生姜味辛行气而散寒发表;大枣味甘合营。生姜、
大枣合用,所谓辛甘发散为阳,其意在于刚柔相济,能行脾
胃津液调和营卫,治营卫不和之症,多做为引药。成无已曰:
“姜、枣味辛甘,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药中用之,不独专
于发散也”。《本经疏证》亦曰:“大率姜与枣联,为和营卫
之主剂”。
2。配茶叶:生姜达肺经,发表除寒,横行有效,入胃腑,
温中止呕,辛热多功,茶叶苦甘微寒,清心降火,涤垢除烦,
消食行痰,解腥止渴。两药合用,寒温并调,消食止痢。《本
草纲目》载:“扬士瀛日,姜能助阳,荼能助阴,二物皆消散
恶气,调和阴阳,且解湿热及酒食暑气之毒,不问赤白,通
宜用之”
3.配半夏:半夏偏于降逆祛痰,生姜偏于散水止呕,两药合
用,一降一散,共奏祛痰涤饮之效。《卫生宝鉴》曰:“与半
夏等分,治心下急痛”。
4.配桂枝:桂枝辛甘温,功专解肌祛寒,温经通阳;生姜辛
而微温,也具发汗解表之功。二者相须合用,以加强发汗作
用。桂枝与生姜又均可走里,以生姜温胃散寒。蠲除水饮为
主,桂枝温通阳气为辅,配对合用,有较佳的温散胃中寒饮
之功。《绛雪园古方选注》曰:“生姜佐桂枝,散外固表并施,
是行阳气而实卫”。
5.配陈皮:生姜温胃涤饮,降逆止呕。陈皮性温,下气止呕。
两药合用,即《金匮要略》的桔皮汤,有温胃止呕之功。
6.配白芍:白芍味酸苦,性微寒,其酸走肝,顺血脉丽行血
海,专调妇人经,胎,产诸疾。生姜辛散温通,入气则行气
导滞,入血则破血逐瘀。生姜之温能制自芍之寒而为温通。
白芍得生姜辛窜之助,调经之中又能行血,二者合用,具有
温经止痛之功效。《本草纲目》载:“与芍药同用,温经散寒”。
7.配山栀:山栀苦大寒,生姜辛微温,两药配伍,一苦一辛,
辛开苦降,和胃止痛效佳;生姜之温可缓山栀大寒性,以免
伤中,又能防病气格拒起反佐作用。二者相济,清胃火,降
逆气,止疼痛之功颇著。
8.配竹茹:生姜温中化饮以止呕,竹茹清热和胃降逆而止呕。
两药合用,和胃止呕,调中降逆,治寒热互结,胃气上逆之
呕吐不止,使寒热解,胃气降则呕呃自止。
方剂制剂
1.生姜泻心汤(《伤寒论》)生姜、甘草、人参、干姜、黄芩、
半夏、黄连,大枣。用治水热互结。证见:心下痞硬,干噫
食臭,腹中雷鸣,下利等。《伤寒论》曰:“伤寒汗出,解之
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
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2.桂枝汤(《伤寒论》)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用
治外感风寒之邪。证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
苔白不渴,脉浮缓的中风表虚证。《伤寒沦》:“太阳中风,
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
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3.生姜甘草汤(《备急千金要方》)人参、甘草、生姜、大枣。
用治虚寒肺痿。证见咯吐涎沫,其质清稀量多,不渴,短气
不足以息,头眩,神疲乏力,食少,形寒,小便数,或遗尿,
舌质淡,脉虚弱。
4.当归生姜羊肉汤(《金匮要略》)当归、生姜、羊肉。本方
用治久病体虚,劳损内伤,气血不足,产后虚寒腹痛,气血
亏损。《金匮要略》曰:“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
生姜羊肉汤主之。”
5.生姜半夏汤(《金匮要略》)半夏、生姜。本方用治寒饮搏
结胸中。证见。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心胸中极
度烦闷不适。《金匮要略》曰:“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
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愤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6.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要略》)半夏、生姜、茯苓。本方
用治痰饮。证见: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
腹喜温畏冷,背寒,呕吐清水痰涎,水入易吐,口渴不欲饮,
心悸,气短,头昏目眩,食少,大便或溏,形体逐渐消瘦,
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金匮要略》曰:“卒呕吐,心下痞,
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7.吴茱萸汤(《伤寒论》)吴茱萸、人参、大枣、生姜。本方
用治:①胃中虚寒,食谷欲呕,胸膈满闷,或胃脘痛,吞酸
嘈杂。②厥阴头痛,干呕吐涎沫。③少阴吐利手足逆冷,烦
躁欲死。《伤寒论》目:“食谷欲吐,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
之。”
8.竹叶黄芪汤(《医宗金鉴》)人参、黄芪、石膏、半夏、麦
冬、白芍、川芎、当归、黄芩、生地、甘草、竹叶、生姜、
灯心。本方功
用,滋阴生津清热。证见:头疽,阴液不足,热甚口渴。9.
杏苏散(《温病条辨》)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
枳壳、甘草、生姜,橘皮、杏仁、大枣。本方用治凉燥外袭,
肺失宣降之证。证见:恶寒无汗,头痛。咳嗽痰稀,鼻塞隘
干。
10.温经汤(《金匮要略》)吴茱萸、当归、芍药、川芎、人
参、桂枝、阿胶、牡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本方
用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证见:漏下不止,月经不调,或
前或后,或逾期不止,或一月再行,或经停不至,而见傍晚
发热,唇口干燥,少腹里急,腹满;妇人久不受孕。《金匮
要略》曰:“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
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露口干燥,何也?师曰:
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
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11.木香顺气丸(《沈氏尊生书》)木香、厚朴、砂仁、枳壳、
香附、苍术、槟榔、青皮、甘草、生姜、陈皮。剂型:水丸
剂。40粒重约3克。服法用量:口服,每次6―9克,每日
2―3次。功效主治:行气导滞,燥湿健脾,和胃消积。主治
气郁不舒,胸膈胀闷大便秘结,呕吐腹痛,停食纳呆,舌质
红,苔白腻,脉沉滑。
12.平胃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苍术、姜制厚朴、陈皮,
生姜,红枣、炙甘草。剂型:水丸剂。27粒重l克。服法
用量:口服,每次6至12克,每日3次。功效主治:健
脾燥湿。主治脘闷胀饱,消化不良,呕吐嘈杂,停食停水。
临床还用于慢性胃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管能症。
13.治感冒风寒方(《本草汇言》)生姜五片,紫苏叶一两。
水煎服。
14.治冷痰嗽方(《本草汇言》)生姜二两,饴糖一两。水三
碗,煎至半碗,温和徐徐饮服。
15.治劳嗽方(《经验广集》五汁膏)蜂蜜、姜汁各四两,白
萝卜汁,梨汁、人乳各一碗。共熬成膏,早服滚汤服数匙。
16.治风湿痹痛方(《本草从新》)生姜汁和黄明胶熬贴。
17.治中气昏厥,亦有痰闭者(《本草汇言》)生姜、半夏、
陈皮、木香、甘革。水煎服。
18.治百虫入耳方(《易简方》)姜汁少许滴之。
19.治跌扑伤损方(《易简方》)姜汁和酒调生面贴之。
各家学说
1.《医学启源》:“性温、昧甘辛。温中去湿。制厚朴,半夏
毒”。
2.《名医别录》:“味辛、微温。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
3.《神农本草经》:“去臭气、通神明。”
4.《注解伤寒论》:“姜、枣味辛甘,专行脾之津液而和营卫,
用之,不独专于发散也。”
5.《食物本草》:“孙真人云,姜为呕家圣药。盖辛以散之,
呕乃气逆不散,此药行阳而散气也。俗言上床萝卜下床姜,
姜能开胃,萝卜能消食也。”
6.《药性类明》:“生姜去湿,只是温中益脾胃。脾胃之气温
和健运。则湿气自去矣。其消痰者,取其昧辛辣,有开豁冲
散之功也。”
7.《医学入门》:“姜、产后必用者,以其能破血瘀也。今人
但知为胃药,而不知其能通心肺也。心气通,则一身之气正
而邪气不能容,故日去秽恶,通神明。丹溪云,留皮则冷,
去皮则热。非皮之性本冷也。盖留皮则行表而热去,去皮则
守中热存耳。”
8.《药性论》:“主痰水气满、下气;生与干并治嗽,疗时疾,
止呕吐不下食。生和半夏主心下急痛;若中热不能食,捣汁
和蜜服之。又汁和杏仁作煎,下一切结气实,心胸拥膈,冷
热气。”
9.《食疗本草》:“除壮热,治转筋、心满。”“上逆,散烦闷.
开胃气。”功优于干姜。”
12.《药品化义》:“生姜辛窜,药用善豁痰利窍,止寒呕,去
秽气,通神明。助葱白头大散表邪一切风寒湿热之症;合黑
枣、柴、甘、所谓辛甘发散为阳,治寒热往来及表虚发热;
佐灯心通利肺气,宁咳嗽,入补脾药,开胃补脾,止泄泻。”
13.《本草拾遗》:“汁解毒药,破血调中、去冷除痰、开胃。”
14.《本草新编》:“姜通神明,古志之矣;然徒用一二片,欲
遽通明,亦必不得之数。或用人参,或用白术,或用石菖蒲,
或用丹砂,彼此相剂,而后神明可通,邪气可避也。生姜性
散,能散风邪、伤风小恙,何必用桂枝,用生姜三钱捣碎,
加薄荷二钱,滚水冲服,邪即时解散,或问生姜发汗,宜常
服,有之乎?日,生姜日时皆可服,但不宜多服散气,岂特
发汗哉。然而多服则正气受伤,少服则正气无害,又不可过
于避忌坐视,而不收其功也。至于偶受阴寒,如手足厥逆,
腹滑绕脐而不可止,不妨多用生姜,捣碎炒热,熨于心腹之
外,以祛其内寒也。”
15.《千金、食治》:“通汗、去膈上臭气。”
16.《本草从新》:“煨姜、和中止呕,用生姜惧其散,用干姜
惧其燥,惟此略不燥散。凡和中止呕,及与大枣并用,取其
和脾胃之津液而和营卫,最为平妥。”
17.《日用本草》:“治伤寒、伤风、头痛、九窍不利。入肺开
胃,去腹中寒气,解臭秽。”“解菌蕈诸物毒”。
18.《本革经读》:“仲景桂枝汤等,生姜与大枣同用者,取具
辛以和肺卫,得枣之甘养心营,合之能兼调营卫也。真武汤,
茯苓桂枝汤用之者,以辛能得肺气,气行则水利汗止。肺为
水之上源也。大小胡汤用之者,以其为少阳本经之药也。吴
茱萸汤用之者,以其安阳明之气,阳明之气以下行为顺,而
呕自止矣;少阴之气,上交阳明中土,而利亦止矣。若人只
知其散邪发汗,而不知其有匡正止汗之功,每于真武汤、近
效白术汤,辄疑生姜而妄去之,皆读书死于句下之过也。”
19.《会约医镜》:“煨姜、治胃寒、泄泻、吞酸”。
20.《现代实用中药》:“治肠疝有效。”
本文发布于:2023-03-09 23:20: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fanwen/zuowen/16783752331982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生姜的功效和作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生姜的功效和作用.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